闽台地方史研究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福建教育  作者:汪毅夫  页数:311  
Tag标签:无  

前言

20年前,作者从研究台湾近代文学开始,进而研究台湾文化、闽台文化、闽台社会,并把它作为自己重点研究的领域,执著地开垦拓荒、精耕细作,因而总能发现前人未曾发现过的史料,描述前人未曾描述过的历史细节,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看法。本书是作者从政十年来发表的第四部学术著作,就凭这一点,便足以让许多专业研究人员感到汗颜。本书第一部分,作者进行了以往比较少涉及的“闽台妇女史研究”,研究了前人未曾涉及的许多习俗,对典妻、冥婚、溺女、赤脚婢、奶丫头、童养媳等等都做了深入的探讨。作者把溺婴与童养媳联系起来研究,发现童养婚虽是一种陋习,但它却挽救了一部分女婴的性命,使她们在出生时免遭被溺死的厄运。作者在研究福建童养婚俗以及溺女问题时,已经附带提及台湾的类似现象。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研究闽台文化、闽台社会的新成果,内容包含闽台妇女史研究、台湾文学史研究和闽台地方史研究。由于作者长期坚持在这一领域开垦拓荒、精耕细作,因此总能发现前人未曾发现过的史料,描述前人未曾描述过的历史细节,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看法。    作者通过对闽台各种史料的发掘,研究了前人未曾涉及的许多民间习俗,如对典妻、冥婚、溺女、赤脚婢、奶丫头、童养媳等等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并不断充实台湾文学、文人与大陆的交流、联系的史实,用以论证作者长期坚持的“日据时期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从来不曾隔绝”的观点;进而参阅台湾的相关档案史料,说明两岸档案史料口可以互相印证、互相补存……

作者简介

汪毅夫,男,1950年3月生,台湾省台南市人。
1969~1974年,插队务农;1974~1978年,当邮件搬运工和邮递员;1978~1982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9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术著作有《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闽台缘与闽南风》等10余种、200余万字:曾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
历任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兼职教授。

书籍目录

序(陈孔立)闽台妇女史论稿 清代福建的溺女之风与童养婚俗 清代福建救济女婴的育婴堂及其同类设施 赤脚婢、奶丫头及其他——从晚清诗文看闽台两地的锢婢之风 性别压迫:“典卖其妻”及其他——闽台两地的部分证言、证物和案例 从闽南方言俗语看闽台婚姻旧俗——《闽南话漳腔辞典》札记 闽台冥婚旧俗之研究台湾文学史讲义 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谈台湾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语言的转换与文学的进程——关于台湾现代文学的一种解说 《台湾诗报》与现代时段的台湾旧文学——兼谈史料解读的三重取向 台湾文学研究:选题与史料的查考和使用——以《诗畸》为中心的讨论 《台海击钵吟集》史实丛谈——兼谈台湾文学古籍研究的学术分工 从《台湾诗荟》(1924~1925)看海峡两岸旧文学的交流闽台地方史丛谈 国共合作、闽台合作与新旧文学共同进步——写给永安抗战纪念馆的学术报告 1944~1945:渝闽两地台胞与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 从档案看国民党台湾党部创建时期(1940~1945)的若干史实——兼谈海峡两岸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闽台地方史研究三题 1934~1937:福建的“新生活运动” 学术短论七种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后记

章节摘录

某些台湾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其实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一个亦创亦译的过程。如赖和作品的从文言初稿到国语(白话)夹杂方言的定稿,吕赫若作品的从方言腹稿到日语或国语(白话)文稿。与此相应,台湾现代作家的创作用语其实可以称为创、译用语,它涉及文言、国语(白话)、日语和方言。兹谈论台湾现代作家创、译用语的若干问题。(一)台湾现代文学乃从倡言“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起步,又在日据当局强制阻限汉语的重压之下艰难地进步。然而,作为古代汉语书面语、作为中国文学传统的写作用语,文言在日据时期始终是台湾作家主要的写作用语之一。我在上文已经谈到,在台湾现代文学起步以后、台湾光复以前,“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只是部分地得到部分台湾现代作家的响应。我们看到的事实是,部分台湾现代作家接近和接受了国语(白话),但罕有用文言写作的台湾现代作家放松或放弃了文言。用文言写作的台湾现代作家“提倡做诗,组织诗社以期保持汉文于一线”,他们使用方言、写作旧诗、结社联吟,用意乃在“特藉是为读书识字之楔子”。这是台湾现代作家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情况看,日据当局政策调整过程中留下的空白也使得用文言写作的台湾作家有了乘隙活动的余地。

后记

写完本书的全部文稿,时在2008年正月廿日午夜。望着窗外的夜色,愉悦而略感疲惫。我出生于1950年正月廿日(3月8日)。1969年3月8日(19岁生日)启程奔赴“古田会址”所在的福建上杭县古田乡插队落户,此后是近十年的务农、务工的劳作日子,近十年的读书、教书的校园生活,整整十年的看书、写书的学者生涯,整整十年的亲民、为民的官员履历。2008年正月初六日,我到京履新,供职于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机关。农民的吃苦、工人的耐劳、学生的谦逊、教师的淡泊、学者的认真、官员的负责在我的品行操守方面留下了烙印般深刻的影响。我愿是一个认本分、守本分的人,一个吃苦耐劳、谦逊淡泊、认真负责的人。本书所收《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和《语言的转换与文学的进程》曾收入拙著《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收入本书乃是为了较全面地体现我近年来在台湾文学研究和教学方面的状况;所收《1934-1937:福建的新生活运动》一文,是从小女汪思涵的《1934-1937年间新生活运动与基督教》(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6期)受到启发和教益而写的。我虽自愧弗如远甚,还是交稿献拙。本书蒙吾师陈孔立教授赐序,心中感念!陈孔立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对我有深刻的影响。我愿勉力追随吾师,推动学术进步、推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闽台地方史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美国汉学家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曾说过,“目前优秀的汉学家,往往将社会科学方法与文献学功底相结合,执于一偏的学者都难有大的成就。”汪先生的这本书(以及他的其它著作)就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了起来,既有鲜见、扎实的材料,又有宏观的视野,很棒!
  •   延续前几本的风格。好书。精装。
  •   这本书主要是古籍文献的整理,若是想看到作者观点和论断的就不要选择了。
  •   暑假的时候整理藏书,发现自己竟然买齐了汪毅夫先生的全部著作,手中一一摩挲着这13本书,不禁回忆起五年来学习汪老师著作的经历。 第一次买汪先生的书,是在2004年的春天,正读大二。因为漳州离厦门很近,所以自己周末时常坐着闽南快运去厦门逛一天。当时大中路上有一家专营台版书的书店,我就是在那里看到了汪先生的《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那阵子自己还没有开始做兼职导游,手头银子不多,要花60块钱买本书确实要下一点决心。但是因为封面很古朴,题材我也很喜欢,也没犹豫多久,就决定买下了。 此后,自己又陆续买了汪先生的《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闽台缘与闽南风》等书。这些书因为学术性比较强,印量都不大,所以购买时经常费一点周折。但是这世上的事就只怕有心人,书城买不到就到网上书店买,网上书店买不到就逛旧书摊淘,五年下来居然买齐了,自己也颇有成就感。 不仅买齐了,13本书我每一本、每一页都读过,有些篇章还做了笔记。为什么我那么喜欢读汪先生的书呢?原因有两点。首先,是汪先生精于考证,常从一些冷僻的史料中发掘、论证出许多新颖的结论。作为对中国文化与闽台关系感兴趣的读者,读汪老师的书,可以增长见识。其次,汪先生在书中经常综合运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对于我们这样在高度精细化分科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文科学子特别有教育意义,读他...的书,学习他的方法,可以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其实在汪先生的书中,有些内容专业性很强,自己第一遍读的时候未必能读懂。但是过一段时间读,却又有不一样的收获,常读常新。读汪先生的书,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通过自己的经历,我可以负责地说,任何一位社会科学爱好者特别人文学科的初学者,读汪毅夫先生的书都会受益匪浅的。也祈愿汪先生能笔耕不辍,造福后学。 写于2009年教师节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