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教育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朱永新 著  页数:328  

前言

  当《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第一辑十本专著放到我面前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兴奋不已。回想1979年中国教育学会刚刚成立的时候,全国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只有四百多人。为了繁荣教育科学,当时我们呼吁恢复中央教科所、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批准。今天中国教育学会的会员已经发展到八十多万人,全国博士授权点已有几十个,一批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已经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就是他们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成果。怎不令人兴奋!  我与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是有感情的。回想18年以前,1989年他们在大连召开第一次会议,要求成立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研究会。众所周知,那时的形势,有些同志有点害怕。但是中国教育学会的老会长张承先同志还是比较开放、很有远见的,认为应该支持中青年这种合理的要求,中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教育科学的繁荣要靠他们。学会就让我来联系这项工作。我也认为,中青年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过去开会,总是老专家占据了讲坛,没有中青年学者讲话的机会。中青年理论工作研究会的成立给中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讲坛。在研究会成立之前,做了几年准备,每年都由我主持年会,以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为主,也请一些老专家参加,互相讨论,相互学习,效果很好。1993年正式成立了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我完成了历史使命,就由他们自己组织了,我虽很少参加他们的会议,但一直关心他们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看到他们的成长,我的喜悦的心情是难以言状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实践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科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教育理论还远远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还需要努力,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另一方面要吸收外国先进的理论和经验,但重要的是要深入我国的教育实际,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为建设我国的教育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我祝贺她的出版,并希望有第二辑、第三辑问世。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新教育实验的,这一组文章基本上是第一次正式发表,是作者在几次新教育实验的重要会议上的讲话,还有推荐给新教育人的几篇读书笔记。通过这个部分,大致可以了解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教育发展历史的,它会给我们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新教育实验自然也应该从教育思想中间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思想高度。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国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的,作者非常赞赏教育研究的田野立场与“泥腿子”精神,主张教育研究必须“上天”(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建议,为国家的教育决策服务)“入地”(深入教育现场,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这个部分的许多文章,就是体现了作者最近几年的努力。

作者简介

朱永新,1958年生,曾任苏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现为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第七届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2006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5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2003年《南

书籍目录

第一编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新教育精神  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  新教育:如何从优秀到卓越第二编  借一双发现教育问题的慧眼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与主要特质  科举与中国古代教育  20世纪中国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日本教育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与“书香校园”建设第三编  做一个扎根教育田野的“泥腿子”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探索  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关于高等教育几个热点问题的分析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编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  对“新教育”一词大家并不陌生。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以及巴德利、怀德海、沛西·能等,此外还有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摩林、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瑞典教育家爱伦·凯。他们主张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在各自的国家建立“新学校”,最著名的便是雷迪创建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认为,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  在我国,陶行知先生也曾明确提出“新教育”的概念,他在1919年发表的《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则视其发明能力耳。”和他同时代的很多人,对新教育和旧教育也都有自己的认识。蔡元培先生就有一篇文章——《论新教育和旧教育之起点》;陈鹤琴先生把活教育作为旧教育的对立面,他没有明确提出新教育,但是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新教育;黄炎培先生也在他的很多论著中多次使用新教育的概念。到了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阐述我们国家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一系列教育问题时,也明确提出,“建设新教育要在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东西”。  新的时代总是要呼唤新的教育,一个时代理应有一个时代的教育特征。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如何发展,如何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育”,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深切关注的重大论题。  一、梦想与反思:新教育实验的缘起  纵观中国教育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肯定教育获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理想主义的色彩还是较少,缺乏应有的对现实目标的批判和超越;中国教育片面追求与现实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的功能。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过“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说得好:“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唯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唯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必要的乌托邦”还意味着在人们越来越受现实功利羁绊,越来越被实利主义限制了生命意义的拓展之时,由于教育体现着对人类生活最高境界的诉求,保留了对于超越实利的、非功利的价值的追求,至少还可以寄希望于教育使人对人在现实中的病态和畸型保持警觉,对人的纯功利冲动起到平衡和矫正作用。  人们对“乌托邦”是有偏见的,大抵是应了米兰·昆德拉的这句话:“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呼然关上时,却发现自己在地狱里。”但是,人们忘了可以赋予它新的内涵:去掉空想,留下理想;追逐梦想,成为现实。人们忘了,“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理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的时候,就亲手创造了它”。(乔治·萧伯纳)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2000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我发表了《我心中的理想学校》《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我心中的理想校长》《我心中的理想学生》《我心中的理想父母》系列文章,算是用远大的教育理想去拥抱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紧接着,在200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育之梦》中,除了保留并充实前面的5个“理想”之外,我还新增了“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等章节。我有这样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  但是,仅有理想是不够的。这些理念,这些“理想”能变成现实吗?能不能描绘出属于教育的今天而不是明天的实践蓝图?于是,我们开始“行动”。  2002年10月,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启动;2003年,新教育实验参与学校达到了上百个,遍及江苏、安徽、山东、上海、吉林、广东等10多个省市;2004年年初,新教育实验被批准为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截至今日,已有全国21个省市的217所学校参加实验,其中挂牌学校87所,这些学校包括了北京清华附小、中关村一小,哈尔滨南马路小学,山西运城人民路小学、临汾实验小学,江苏常熟实验小学等省内外名校,并形成了江苏苏州的张家港、泰州的姜堰,河北石家庄的桥西区这三个实验区。  《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强势媒体对新教育实验进行了报道、给予了关注。《中国教育报》曾经对新教育实验做出过这样的评价:“‘生于毫末’的新教育实验虽然尚未成就‘合抱之木’,却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支奇葩。用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的话说,“它已与国家新课程改革、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并且昭示出了独特魅力与昂然生机。”《南风窗》对新教育进行了如下评价:“可以断定的是,作为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理想主义者试图从源头上救赎中国教育危机的努力,起码可以视作以‘人的教育’为旨要的‘新希望工程’的剪彩仪式。”  二、人本与行动:新教育实验的理念  (一)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  为什么是为了一切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因为,我们觉得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是包含了人类生存、生活并且发展的全部的这样一个概念。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  为什么是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因为,我们觉得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父母的发展,也可能没有学生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十六大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因此,当前社会发展应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上来,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  我们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我们希望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每一个人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二)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新课程提出要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重视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其潜台词是:教科书对孩子有用,但管不了孩子一生,因此教材编得再好,不能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考试是一种选拔,但更多的是知识和技能的选拔,因此考试考得再好,不一定能在往后的工作和人生中胸怀远志、实现自我。现在苏州蓝缨学校任校长的陆一鹏先生,曾经让他那些当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高校的南师大附中学生重做两三年前的高考题,结果成绩糟糕透顶。客观地说,把让学生考取一所好大学作为我们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符合当前教育消费者,也就是人民群众意愿的;但作为终结目标、唯一目标,则是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表现,那样会使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剩下来的东西”不多,会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城市,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丧失“核心竞争力”。  (三)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们的事情不能等待,因为孩子的名字叫“今天”。如果孩子的“今天”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难熬,是得过且过……那还有什么启碇的索,还有什么鼓风的帆,还有什么定向的舵?还有什么健康,还有什么快乐,还有什么自信,还有什么向上可言?还有什么理想,还有什么未来?苏霍姆林斯基于1969年10月至1970年4月完成,但因与世长辞未及答辩的博士论文《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中有这么一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培养一个人积极的态度非常重要。学校教育要努力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后在成功的体验中确立新的目标,求得更大的进步。学校教育要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感受成功,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能够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学生的“成功”,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一考定终身”这样一个层面上;要倡导教育的“新成功主义”思想,着眼于个性发展,着力于特长形成。  (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个性发展是指个人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到发现,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得到尊重,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总而言之,在心理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性得到正视和发展。在教育从培养造就“接班人”走向“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他自己”的今天,不仅学生,教师也要走个性发展的路径,要由“个性化的教师”来培养“个性化的学生”。而个性发展的至高境界就是前面所说的精神发展。至于特色教育,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完美的一个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文明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对个体生命来说也是如此。  ……

编辑推荐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书籍。它以事实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于现今一般教育而更接近于理想的教育,它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当然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否则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也就终结了。  现在的教育已经陷入了非常短视的物质化的功利主义泥沼,而教育最终必将返璞归真走出这样的功利主义泥沼。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心灵,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事情必须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去做,教育也同样必须按教育自身的规律去做。舍此别无它途。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心灵的教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了解新教育实验,从这本书开始。教师心灵的读本
  •   学习新教育必看的图书,赞
  •   当下偶国的教育几乎人人关心,人人不满意。但真能理性分析,说出个丁丑然来的还真不多,最要命的是敢说真话的更少。当当的满200减100活动相当给力,建议多搞几次,另外增加些好的书。
  •   整体上对教育的把握。中国需要对真正的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   与朱永新的早期著作重复的较多。
  •   当当上都买书,很放心,一是质量放心,二是服务放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