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界”理论建构及其现代意义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殷曼楟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前言

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这几年在学界很是热闹。各种论著和译著纷至沓来,种种相关话题层出不穷,许多老问题从现代性角度重新加以审视,当然,更多的新问题在现代性语境中凸现出来。可以说,现代性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现代性的涵义极其丰富,涉及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很难明晰地加以界定。英国社会学家霍尔在其代表性著作《现代性的构成》中,就把现代性区分为四个基本层面,亦即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晚近现代性研究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文化层面人手,探究文化现代性问题。这一研究趋向的形成既反映出文化现代性在整个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又揭示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文化转向”的深刻影响。在文化现代性中,审美现代性又是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领域,它在文化现代性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毋庸置疑,这在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出色分析中尤有说服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对现代性问题投入了较大的热情和关注。在组织译介“现代性研究译丛”(商务印书馆)的同时,一方面自己对文化现代性做了较深入的专题性研究,另一方面,我又把这一“宏大叙事”带人了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和讨论之中。在教学相长的密集讨论和争议中,逐步发展出了一些有趣的审美现代性研究的专题。这里刊行的几部书稿,就是加入其中的五位博士在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的专题研究著作。

内容概要

现代艺术界的兴起是审美现代性问题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它随着行为艺术、现成物艺术等后现代艺术的兴起而浮现,并在对作品何以被承认为艺术的思考中日益明晰。这意味着当前的艺术研究不再局限于艺术品本身,而扩展至艺术实践所发生的现实语境,它的体制结构及其与艺术家的复杂关系。本书采用跨学科视野,从后分析美学家丹托、迪基的艺术界理论入手,与文化社会学领域的最新成果相结合。本书作者认为,艺术界理论的出现不仅带来了后分析美学在当代的转向,它也预示着从艺术界各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反思艺术观念本身的新方式。并且,艺术界现代意义的核心在于其弱体制性特征,它使我们在直面艺术界体制规定性的同时,也不会忽视个人主体性的活力。

作者简介

殷曼楟,1975年生,江苏扬州人,1995~1999年就读南京大学基础学院文科强化班,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2005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从事西方现当代美学研究、文化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美学视域的超越——“艺术界”理论 第一章 艺术品资格问题的出现  一 “艺术是什么”与现代美学体系的形成  二 对“本质”的颠覆  三 复兴还是重构? 第二章 丹托与“艺术界”理论  一 艺术识别及命名  二 阐释——变形的中介  三 理论的氛围 第三章 艺术的体制理论  一 艺术品的关系属性  二 艺术品的“类别意义”及其悬搁价值的立场  三 “授权”与艺术体制特性  四 艺术界框架与惯例 第四章 当代艺术哲学:从内结构到外结构  一 卡罗尔的辨别艺术观与外结构转向  二 当代美学的新特征  三 作为新范式的艺术界理论第二部分 艺术观念的生产与再生产 第五章 作为关系网络的艺术界  一 艺术界理论新的机遇  二 作为关系网络的艺术界 第六章 论艺术界的合作协商及其惯例机制  一 艺术观念与艺术界惯例  二 惯例合作机制及艺术界结构  三 艺术机构及惯例的生产与再生产 第七章 艺术界的冲突与区分机制  一 艺术观念作为象征性边界  二 文化分层——被隐蔽的权力结构  三 权威的争夺 第八章 艺术界的声誉与信仰机制  一 声誉的生产  二 信仰的生产  三 声誉与信仰的再生产机制 第九章 命名  一 语言的魔力  二 命名的社会属性第三部分 作为弱体制的艺术界 第十章 美学与文化社会学的交融    ——对艺术界的一种弱体制性解读  一 弱体制性与艺术界  二 弱体制性与艺术 第十一章 艺术界体制及其自反性  一 艺术界体制的形成  二 艺术界体制的自反性 第十二章 现代性视野中艺术家及其艺术体制  一 有关艺术家的两种想象  二 体制与个人的张力关系  三 创造性实现的条件  四 艺术家身份的双重性参考文献人物译名对照表词汇译名对照表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美学视域的超越——“艺术界”理论第一章 艺术品资格问题的出现当以凯奇、沃霍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艺术震撼着西方社会时,美学首当其冲地承受了来自于新的艺术实践的压力。后现代艺术中所呈现出的艺术与非艺术界线、雅俗界线消弭的趋势,令人们对艺术品本身的性质再一次产生了疑问。英美后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卡罗尔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就已指出,20世纪是近代西方艺术变革不断发生的时代,新的艺术范例不仅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美学惯例,它们甚至抛弃了艺术创作所基于的那些媒介。而当新的艺术范例冲击着既定美学传统时,非西方(如东方)艺术也陆续地被发现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语境下,界定“艺术”的传统艺术哲学路径业已成为越来越凸显、但又越来越成问题的一个讨论主题。在20世纪下半叶所出现的种种美学理论中,丹托的艺术界理论与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都对当代艺术哲学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不仅是由于他们最直接地应对了后现代艺术实践,为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而且也是因为他们继维特根斯坦及韦茨的语言学转向与艺术不可界定说之后,为艺术哲学的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后记

本书的构思来自于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阅读的一篇文章——迪基的《何为艺术?》。我至今还记得,当阅读到艺术品是“代表某种社会制度(即艺术世界)的一个人或一些人授予它具有欣赏对象资格的地位”这一句话时,我深深被震撼的感觉。我想理论的成就或许往往就浓缩于它在阅读者心中所激起的那一瞬间的震撼里,正是这一瞬间为他人开启了某种新的可能。在此之后,我对艺术界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逐渐发现这个问题在现代美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当然,我想也许有些人会和有我类似的经历,在搜集资料和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兴奋、沮丧、疲惫等情感的起伏,多亏了导师周宪教授的教导和激励,这本书才最终得以问世。周宪老师不但为我介绍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书籍,启发我的思路,反复与我讨论其中的各种问题,还不断地以他对理论的巨大热忱感染着我。老师谈起理论总是眉飞色舞,这股兴奋劲常常鼓起我再一次扎进理论的勇气。我想,虽然理论常新,但这种经由理论来直面人生的关怀却是永恒的。对于本书,我想补充的一点是,我在第三部分的讨论中实际上涉及在文化社会学挑战下,当代美学所面临的机遇以及其中所蕴涵的问题。

编辑推荐

《“艺术界”理论建构及其现代意义》是审美现代性研究文丛中的一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界”理论建构及其现代意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该书对新近艺术理论作了一个介绍。西方艺术在二十世纪出现巨变,许多艺术家像杜尚、沃霍尔等创造出和过去艺术理论不相容的东西,却又能被摆入艺术圈内。这种现象同时也冲击了艺术的边界,艺术品和别的物品正在发生区分上的困难。再现论、创新论等一些过去的艺术观念似乎不能解释这种情况。在传统艺术理论发生范式危机的情况下,丹托、迪基等人跳出艺术的本体问题思考,转而研究艺术的环境、氛围、体制对艺术品形成的作用,这不失是一个有趣并且不失效力的角度。本书的介绍比较详细,对诸家的观点和争论都有提及并进行了评价,个人认为从中能获得对当今艺术圈的一些新认识。
    书的外皮有点脏和皱,但可以理解,毕竟这些书印刷和购买量都不算大,应该也压了很久的仓库了。但是书主要是看内容的,内容不错即可接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