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衔接期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安徽教育  作者:冉乃彦 等  页数:250  
Tag标签:无  

前言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在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那么,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哪些是“紧要处”呢?恐怕是一~孩子成长中的三个衔接(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中衔接)”。  一、当代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培养孩子  前几年,有两个享有盛誉的社会调查公司,共同调查了一个问题:当前老百姓最关心什么问题?结果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培养孩子是老百姓关心的头号问题。  当然,作为本性,所有的动物自然都是把种族繁衍放在第一位;在人类发展史中,更是自觉地始终把传宗接代列为当然的任务。尤其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更把生儿育女、光宗耀祖放在人生目标中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甚至一些人还把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牢记心头,千方百计地付诸实施。  不过,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人们不再仅仅关心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数量,而是更加关注两种生产的质量,即:在物质生产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而要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生养孩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把一个个孩子拉扯成人”,而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聪明能干的一代新人。

内容概要

  《教育的衔接期》是教育专家多年来的思想精华,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操作性,适合初一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冉乃彦教授关于教育衔接期的专题讲座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欢迎,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教育演讲品牌。当代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培养孩子;当前老百姓最困惑的问题:怎样培养孩子;怎样度过基础教育中的三个“坎”?

书籍目录

前言一、当代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培养孩子二、当前老百姓最困惑的问题:怎样培养孩子三、怎样度过基础教育中的三个“坎”第一章 人的成长和升学一、决定人成长的四大因素(一) 遗传因素(二) 环境因素(三) 教育因素(四) 自我教育因素二、人成长的阶梯(一) 人的发展的四个特点(二) 孩子的年龄特征与发展阶段三、人成长中关键期的意义(一) 什么是关键期(二) 关键期概念的由来(三) 关键期的主要性质(四) “关键期研究”的成果(五) 正确看待关键期四、成长和升学中的失误(一) 关于“不输在起跑线上”(二) 关于“择校”问题(三) 避免“片面衔接”“表面衔接”与“突击衔接”第二章 三个衔接的特点与典型问题一、幼小衔接(一) 幼小衔接中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特点(二) 当前幼小衔接的典型问题与分析二、小初衔接(一) 小初衔接中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特点(二) 当前小初衔接的典型问题与分析三、初高中衔接(一) 初高中衔接中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特点(二) 当前初高中衔接的典型问题与分析第三章 对教师、家长、学生的建议一、幼小衔接(一) 对幼儿园大班老师的建议(二) 对小学一年级老师的建议(三) 对幼儿家长的建议(四) 对幼儿的建议(五) 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建议二、小初衔接(一) 对小学六年级教师的建议(二) 对初中一年级教师的建议(三) 对小学毕业生(初一新生)家长的建议(四) 对小学毕业生的建议(五) 对初一新生的建议三、初高中衔接(一) 对初三老师的建议(二) 对高一老师的建议(三) 对初中毕业生家长的建议(四) 对初中毕业生的建议(五) 对高一学生的建议后记

章节摘录

  三、人成长中关键期的意义  (一)什么是关键期  关键期,也有人叫做关键年龄、临界年龄、最佳年龄、最佳期、敏感期、关键的转折时期、开窍期等。  关键期,准确地说就是关键的年龄阶段。因为心理学上所指的年龄特征都是指一定阶段、时期的特征,一般并非指一年的特征。所谓关键的年龄阶段,就是指这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如果从基础教育的三个衔接的分析研究出发,“关键的转折时期”这种提法可能更为贴切。因为关键期性质当中“突变、转折”这种性质,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更好地完成基础教育各阶段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刮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徐惟成(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  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  ——陶西平(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孙云晓(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的衔接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从粘着妈妈的腿哭着喊着不愿去幼儿园,到磨磨蹭蹭的赖在上小学的路上,再到升入初中、高中,可以说每一步都是离家越来越远、人格逐渐独立成熟的“断奶”过程,每个新环境都让人心生“不想长大”的不适应感。
      事实上,发生在幼儿园小班、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新生身上的种种不适反应已不是新闻。“很大的原因,便是人们往往分割地重视幼儿、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而忽略了这几个阶段之间的衔接。”知名教育专家冉乃彦如是认为。他在《教育的衔接期》一书中提出了“教育衔接期”的概念,即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等基础教育的三个衔接期。
      
       一、“智力”和“知识”之外的教育衔接
      当下,一个普遍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让孩子升入更好的学校。即,上好的幼儿园是为了升入好的小学,上好的小学是为了进入好的初中,以此类推。所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的现象屡见不鲜,为的是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能够提前抢跑更好。
      用冉乃彦的“教育衔接期”说法,这种教育理念注重的是孩子在“知识”和“智力”的衔接,忽视了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衔接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由此会造成一些让家长迷惑不解的现象和问题,比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幼儿园小朋友进入小学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丢三落四,学习兴趣不大,胆小孤僻,不守纪律,自私,不会和同学交往……
      怎么刚从幼儿园入小学的孩子会有这么多问题?冉乃彦作了具体分析:幼小衔接的课程结构和内容缺乏具体明确的要求和理性指导,幼儿园的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地将大量知识技能作为追求的目标;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其实他们仅懂得一些皮毛,却养成了骄傲自满、上课不专心的不良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阶段时,“储备”用完,以往的知识优势不在了,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一句话:幼小衔接,不是一味的让幼儿去适应小学教育,儿童的心理和需求衔接才更重要。
      同样的,小初衔接、初高衔接中的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环境和学业的变化,还有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冉乃彦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了分析,明确各个时期的心理需求,为的是对症下药,帮助家长、老师包括学生自己做好“智力”和“知识”之外的的教育衔接。
      
       二、自知才能自觉
      三个教育衔接期,就是三道坎。“面对这三道坎,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腿其实是绑在一起的,他们要么同步迈过去,要么不同步一起摔倒。”冉乃彦说。“如何同步呢?自知才能自觉。”
      首先,老师和家长要做好学生在“智力”和“知识”之外的的教育衔接;
      其次,家长要戒除一种盲目攀比的社会心理。家长的这种心理造成了对精英教育、等级教育的追求,各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养活了一批赚钱的教育机构;也直接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当然,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也得意识到自己的变化。比如,在初中时受宠的优秀学生,升入高中后不那么优秀和受宠,原因很可能是自己还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但事实上,高中后,老师的角色由教“会”变成教“学”;学生的角色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强调学前的预习,课内的思考,课后的复习、巩固。所以,学生也要客观分析原因,别一味迁怒于老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