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的故事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编  页数:16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到第三天半夜时,巡抚衙门的大堂突然失火,烈焰冲天……第二天,巡抚对救火人员论功行赏,副将也交回了印箱。巡抚打开印箱一看,原来盛在箱内的一块块石头,变成了一颗黄澄澄的巡抚大印。一场杀身之祸,就由绍兴师爷一条妙计消解了。

书籍目录

绍兴师爷的故事 惜墨如金笔如刀 理服陈阁老 一纸奏折废旧规 三个烧饼买“涌金” “敲竹杠”的来历 周省三换套 虚设“甲子年” 遗嘱藏机 骆大师爷鸣不平 凭只言破案 一竖脱嫌疑 写禀救寡妇 “夺镯揭被” “犬门而入” 改一字救命 水上官司 打袋判案 “误伤白毛猴” 七月热天穿棉袍 棒下见情义 智赚洋海关 隐语“三十六” 一字二解 “进去剃” 蟹灾与蟹味幕客遗闻 大将军征途赦士 旧客误赠“名督抚” 杜幕友扬州护官 巡抚衙门追印“屡败屡战”得廷宠 厉生出走江宁城 边哭边唱“爱民歌” 二圣祠名士题联 卖官河 打师救师其他聪明人轶事 “十九层地狱” 一只金凤凰 买十担膏药 “瘟狗有福” 三气孙财主 剃头 “我是天子” 住店 吃黄瓜之嘲 听话“驴子” 倒顺七句诗 猜“羊头”

章节摘录

插图:绿兴师爷的故事惜墨如金笔如刀前清时,浙江有个将军,与巡抚面和心不和。将军心胸狭窄,老想找巡抚的岔子,但一直没有找到。有一次,他们都奉命到京城。公事未完,已是腊月残冬。这时,恰逢朝廷要放一个知县到浙江,便当面授命给那位巡抚,令他带回听用。巡抚是知县的顶头上司,很自然,知县对他的接触就比较多;相比之下,对将军就不是那么热乎。这一来,将军又怪在巡抚头上,对巡抚就更加记恨在心。除夕一过,就是元旦。每年元旦,京城的文武百官都要到金銮殿向皇帝行朝贺礼,如果这时候有外官在京,也不例外。那天朝贺完毕,将军回到寓所,灵机一动,就写了一个奏牍,呈了上去。妄说知县朝贺不恭,巡抚既失察在前,又庇护在后,大大有罪。皇帝一看奏牍,十分生气,也不问个青红皂白,严词斥责了巡抚,并命他自省罪责。巡抚受到委屈,但是有口难辩。巡抚有个随从,那天无事,到茶馆与一位要好的朋友叙叙,无意中谈到了这件为难事。旁坐有个绍兴师爷听了,捋捋胡须说:“这有何难?欲要翻案,不必多,用八个字足够了。”那随从便问他哪八个字。绍兴师爷说:“这里不是说话之地。你去告诉你家大人,我戚三山在此。”那随从回去之后,如实告诉了巡抚。巡抚一听是戚三山,哎呀,他是我少年的同学呵!于是命随从带路,亲自把戚三山请到寓所,当即摆酒话旧。酒过三巡,戚三山拿过笔,端端正正在纸上写了八个字,交给巡抚。巡抚接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参列前班,岂敢后顾。巡抚面对这八个字,越看越有道理,真是字字如刀,剖切入里,不觉摸摸自己的头皮说:“对呀对呀,唉,我怎么就想不到呢!我弟才智过人,愚兄甘拜下风!”于是当即写了一个奏牍,把“参列前班,岂敢后顾”这八个字用在里面。果然,皇帝一见这个奏牍,态度大变——巡抚就此无事,将军反而获罪。那末这八个字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作用呢?原来巡抚与将军的官位都比较高,朝贺时是跪在前面的,而知县是七品小官,朝贺时则跪在后面。朝拜皇帝,不问大官小官,都得毕恭毕敬,谁也不能前顾后盼。现在将军既然看到了后面的县令,那恰恰证明他自己在朝贺时行动失检,目无皇上。这样,他的罪无论如何也逃不脱了:要末你老老实实承认是诬告,要末你就去背个“大不敬”的罪名。——这就是绍兴师爷用笔的厉害之处。止戈整理理服陈阁老陈阁老告老还乡,清朝皇帝赐他一只白鹅,重二十三斤,让他在家消闲消闲。陈阁老就把御赐的白鹅带回海宁。陈阁老为了显示这白鹅是皇上所赐,便在白鹅头颈上挂了一块金牌,牌上刻着“御赐白鹅二十三斤”几个字。他不时把鹅放到府门口,让它自由自在地踱来踱去。一天,那只白鹅“哐哒、哐哒”走上街去,在一家豆腐店门口伸长了头颈,把柜上一板豆腐吃得精光。豆腐店倌知道鹅是阁老府的,赶也不敢赶,只好让它吃。谁知白鹅自从那天起,吃出味道来了,就天天要来吃豆腐。旁边好心肠的人对豆腐店倌说:“你小本经纪,怎能每天损失一板豆腐?”有个胆子大一点的人,看着豆腐店倌可怜,就代他到阁老府账房间里讲人情。账房先生一听,就说:“以前吃了多少豆腐,钱照付。以后每天照样给它吃一板豆腐,每月三十来算账领钱。”豆腐店倌这才放了心。可是街坊有人议论:“啥世道,人还不如畜生!”好景不长。一天,那只白鹅正在吞吃豆腐,蓦地来了一只花狗同鹅夺食。白鹅去噬花狗,花狗却咬住白鹅的头颈,一拖,白鹅就断了气。白鹅被狗咬死,豆腐店倌吓出了一身冷汗,立即去向阁老府禀报。陈阁老一听大怒道:“什么?我每天照应你一板豆腐,你连狗咬鹅也不管,分明是个刁民!”随即叫海宁州正堂把豆腐店倌关押起来。飞来横祸落在这家小小豆腐店里:男人被关,买卖做不成了。妻子伤心地在门口啼哭。这时,有个绍兴师爷走过,见她哭得凄凉,便问了原因,然后安慰道:“不要哭,歇一个月我来帮你忙,一定把你丈夫要回来。”豆腐店倌的妻子听了,半信半疑。一个月很快过去,那位绍兴师爷果然不失信。他给豆腐店倌妻子一份禀帖,说:“你快去交给阁老府。”为了救丈夫,她只好硬着头皮去了。那禀帖里写的啥昵?原来写着:鹅挂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争,与人何涉?阁老贤明,请释奴夫。陈阁老一看禀帖,自知理亏,心想:如不释放,必定引起公愤,还不如顺水推舟,得个通情达理之名。于是就叫海宁州正堂把豆腐店倌放了。后来有人问那绍兴师爷,为啥要歇一个月才去恳求释放,不好早点吗?绍兴师爷笑笑说:“他是陈阁老啊!当时递帖,会火上加油,救不了人,只好先让他三分。等他消了气,才能以理胜他。”吴本初搜集整理一纸奏折废旧规据说在清代,食盐不能从长江以南运到长江以北,也不能从长江以北运到长江以南。有一年,江南食盐歉收,一时供应不上。杭州知府就派了一批盐商暗中去江北运盐。不料在过江时不小心,竞被对方拦截。盐商们垂头丧气地回到杭州,把详情向知府大人禀告。杭州知府写了一封书信,派人快马送去,恳求体察实情,给予照顾。不料对方一点也不肯卖情面,说这是先朝传下的规约,谁也不得逾越。知府为此事整天愁眉打结,属僚们也一筹莫展。这天,有个幕僚忽然想起他一个姓李的书友。这书友秀才出身,住在铁冶岭层园,博学多才,是个一等的“刀笔”,只是平时不愿轻易出手,如果他肯出手,那必定是马到成功。于是,那幕僚向知府推荐了李秀才。知府就备帖叫他去请。那幕僚到铁冶岭层园找到李秀才,就单刀直入地说明了来意。李秀才一听此事关系到江南百姓的生活,就欣然同意了。两人来到知府衙门,知府亲自接待。李秀才说:“要解决此事,势必通天。但革除旧规并不容易。皇上准奏,固然能为民造福;万一不准,怪罪下来,则非同小可。不知大人肯担此风险否?”知府考虑一下说:“有理走遍天下。只要理站得正,这风险就由我来担吧!”李秀才高兴地说:“爽快,爽快。”便当场写了一个奏折。其中主要有这样两句:列国纷争,尚且移民移粟;大清一统,何分江北江南。知府看了大喜,立即差人将此奏折送往京师。皇上读后批给户部。户部觉得句句在理,无可辩驳,就下文取消这一禁令。从此,食盐就能南北调运了。江峰口述诸葛珮搜集整理三个烧饼买“涌金”杭州知府想请徐文长写“涌金门”三个大字,把园林装点装点。其实,是想借徐文长的名气,抬高自己的身价。他挽熟人,托亲眷,几次向徐文长出价:“愿以三百两白银作为酬劳。”不料竟一次又一次地碰壁,徐文长说什么也不肯写。这样,弄得知府毫无办法。有个师爷对知府说:“徐文长原先也是我们行中的人,在下十分熟悉。此人绝顶聪明,一般不会上当。不过他有个怪脾气,凡是他乐意的人,你不请他,他也会题个联或者画个画送给你;否则,即使金元宝捧到他面前,也难以求到他的半星墨迹。大人不用烦恼,常言道,只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呵!”杭州知府听听师爷的话里有文章,便要求他出主意。师爷说:“办法倒是有的。不过,不宜张扬。时间或许要长一些。这叫‘急事缓取’。”知府颔首微笑,把师爷请进内室密商对策。过了几天,绍兴前观巷巷口新摆了一个烧饼摊。烧饼师傅姓金,专卖猪油葱花饼,两文钱一个,真是又香又酥,价廉物美。徐文长很爱吃这种烧饼,一天三个,每天必买。几天之后,徐文长觉得有点奇怪:这个金师傅做的烧饼,个头要比别的摊上大得多,味道也难的摊上好得多,为何价钿不贵,两文钱一个,难道不怕蚀本?于是就去询问金师傅。金师傅说:“我是薄利多销,多中取利。再说,来买烧饼的多是些穷兄弟,不好多赚他们的血汗钱呵。”徐文长暗想,做生意的人多得很,像金师傅这样的厚道人,实在少见。于是就关心起他的生计来:“金师傅,你为何不去租一间当街的小屋昵?这样每天搬进搬出,多么不便。”金师傅说:“先生,我初到宝地,人生地不熟,哪能租得到当街的房屋呢?”徐文长说:“这个容易,我给你想办法。”金师傅说:“那我一定要好好谢谢你了。”徐文长真的替金师傅租到了半问当街小屋。金师傅把屋粉刷粉刷,就搬到那里营业。第二天,徐文长又来买烧饼了。他把新屋里里外外打量了一番,高兴地说:“这样好多了,好多了。可惜还缺块招牌!”金师傅委婉地说:“这个只好作罢了。请人写招牌,我还没有这个力量哩!”徐文长连忙说:“我愿效劳,我愿效劳。”金师傅抓抓头皮说:“老是麻烦你,多不好意思。”徐文长笑着说:“区区小事,何用挂心。快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金师傅指指地上那只号有“涌记”两字的粉箩说:“小名阿涌,俗得很哪。”徐文长说:“好,我马上给你写来。”转身便走。金师傅随手拿了三个猪油葱花饼,兴冲冲地追了上去,边追边喊:“徐先生,哪好再劳驾你,我自己到府上拿吧。”等到金师傅赶到“青藤书屋”,徐文长早把招牌写好了——“金涌记香酥烧饼,门货拆兑。徐渭书”十四个大字,赫然耀目。金师傅高兴得笑眯着眼,连连道谢,一边递上三个烧饼,一边气咻咻地说:“先生你真好,为了我,连烧饼都忘在小店里了。”说完,急忙拿了招牌字,千谢万谢地告辞了。他走出“青藤书屋”,加大脚步,什么也顾不得收拾,径投杭州而来。徐文长目送金师傅出门之后,才觉得肚子有点饿了,拿起饼来咬了一口。他想:金师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做什么呢?……低头一想,唔,不对,大水冲倒龙王庙——中了杭州府师爷的圈套,“涌金门”三字被骗走了!杨乃浚搜集整理“敲竹杠”的来历现在,民间常常用“绍兴师爷”一词,来形容人的刁钻刻薄。其实,原先的“绍兴师爷”都是科举不第的读书人,他们有学识,有心机,办事顶真。后来,有一桩偶然的事情,使“绍兴师爷”和“敲竹杠”无形地联系在一起,故而使“绍兴师爷”这个词带有贬义性质。清末时候,沿海一带贩卖烟土成风,清朝政府在各地设立关卡,严禁贩卖烟土。有个狡猾的云南客商,经常以贩卖土布、山药为名,夹运烟土,往返于云贵、江浙之间。因为他想的办法巧妙,所以从未被关卡查获过。原来,他在毛竹刚生长时,就偷偷剖开嫩竹,藏进烟土,等毛竹长大后,便将这些毛竹做成竹杠、船篙。因此,竹杠外面,天衣无缝,一点不露痕迹。这一天,云南商船来到浙江绍兴码头,关卡检查官照例上船检查,他们从船舱底下翻到船舱上面,从土布翻到药材,查不出一点烟土。正准备放行时,一个在关卡办事的绍兴师爷突然来到船上,似乎要再搜查一遍的样子。这时,他正吸着长管旱烟,一边“啪嗒啪嗒”地吞云吐雾,一边走进船舱,提起长筒烟管,向搁在船舱上的竹杠“笃笃笃”地敲了几下,准备把烟灰磕掉。谁知这“笃笃笃”一敲非同小可,吓得云南客商忙从船舱里钻了出来。他神色慌张,以为绍兴师爷看出了他窝藏禁物的秘密,敲敲竹杠,是打个暗号给他。云南客商早有准备,忙从怀里掏出一包银子,假称“云南旱烟”,悄悄地塞给这位绍兴师爷,并打着笑脸说:“这是包上等‘云南旱烟’,烟味醇厚,与别处旱烟不同,请师爷笑纳。”绍兴师爷朝云南客商看了一眼,用手一掂,分量沉重,知道里面是银子。心想:他既然重金相赠,船中一定藏有禁品,但一时又查不出来,如今乐得做个人情,便闷声不响地将“云南旱烟”塞进腰包,管自上岸而去。后来,云南客船夹运的烟土,被别的关卡查获了,才知道烟土是暗藏在船上的竹杠中的。从此,“敲竹杠”一词,便与“绍兴师爷”连在一起,在民间流传开来。鲁新搜集整理周省三换套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原籍绍兴府会稽县。这天,他正在参阅公文,为一件冤案煞费苦心。什么冤案,因为他家乡老故亲有个女儿,名叫兰香,在会稽县一个姓鲍的大盐商家里做丫环。这姓鲍的年过半百,膝下无子,讨了个二十多岁的二房,一年后生了个胖儿子,谁知产妇娘吃了一碗由兰香端来的白糖西湖藕粉就死了。鲍家大奶奶一口咬定是小兰香与死去的二房争高低,起了谋害之心。一张状子告了小兰香一个死罪,现在关在牢里。这位老故亲挽亲托眷,典屋卖田,结果还是救不了自己的女儿,所以他特地赶到杭州来,向周师爷求救。在封建社会,犯了死罪,一般都在秋后处决,牵连到自己头上,纷纷说明情况,收回伪证。这样,反而使元凶自己暴露了出来。元凶不是别人,正是那个鲍家大奶奶。因为她既想传“香火”,又要拔“眼中钉”,于是嫁祸于小兰香。满以为来个“移花接木”,可以瞒天过海了,谁知害人反害己,最终自己身陷囹圄。许滔搜集整理虚设“甲千年”江边有座小山头,世代都是李家产业。有一年来了个风水先生,说这山的风水好,要是在上面安葬祖坟,后代子孙必然高官厚禄。这话传到邻村张员外耳朵里,张员外便起了坏主意,说这山是他家的,上面有张姓的祖坟。从这以后,张、李两家便打起官司来。张员外做贼心虚,为了达到霸占这座小山的目的,就挑了一坛酒、一个猪头,去求绍兴师爷助他一臂之力。

编辑推荐

《绍兴师爷的故事》是“山海经故事丛书”之一,是一套充满历史传奇、民间智慧和民俗风情的丛书,这里有西施帮助越国复国的勇敢和美丽,有三国风云人物的狡黠故事和英雄气概,有江南第一家的斗智斗勇、化险为夷,也有王羲之、吴道子、李白、苏轼、米芾、徐文长、郑板桥等等文人雅士的聪明谐趣,还有绍兴师爷、济公的神奇莫测、扶危济困,更有八仙、珍珠蚌等美丽动人的传说……其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和幽默智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绍兴师爷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四年级的儿子很喜欢看,说绍兴的师爷怎么都这么聪明呢!
  •   民间故事,读来有一种老味道
  •   故事生动幽默,非常喜欢
  •   实惠,故事很好
  •   重温儿时的时光
  •   此套书已买齐。
  •   文章通俗易懂,而且还能让小朋友学到字的变化(如"四"字变"兄"字),增添兴趣.大人也学习
  •   一开始还以为是古文,没想到是白话文,不过故事值得一看。很有意思的。
  •   内容很有趣,别出心裁,里面好多小故事都是我从来没看过的,了解了古人呵呵,真好。
  •   孩子和大人都喜欢看,孩子经常看看,被里面的内容吸引,大人也可以看那看哦。
  •   故事趣味性强,是供茶余饭后消遣的好书,不过故事很多是杜撰的,不太真实
  •   很薄的一本小书,内容十分之浅显,观点十分之正面,如儿童故事。最令人失望的一点是只注明了搜集整理人,却没有说明出处。有四分之一的内容跟师爷无关,属于“其他聪明人轶事”。
  •   我們家祖上也是世代做師爺的,從中可對“硯田筆耕,游幕四方,三寸竹管,臆揣官事”的師爺生涯窺斑見豹。對我寫家族史也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