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

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莫言  
Tag标签:无  

前言

读者朋友: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确实是个隆重的典礼,而能作为一个获奖者参加这样的典礼确实是十分的光荣。尽管我多次说过在世界范围内还有许多有资格甚至比我更有资格获得这个奖项的人,但我获奖已经是个事实。起初,面对着全球性的喧嚣,我的确感到有点纳闷,不就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吗?怎么会弄成这样子?置身于聚光灯下,置身于争议之中,我由焦虑回归淡定,一切也就如同冷眼旁观了。    围绕着我去瑞典领奖这件事,很多人写了文章编了书。有的人道听途说,有的人望风捕影,有的人虽有忠实报道之心,但由于条件限制未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难免出现许多与事实相去甚远的信息,为了恢复事实真相,也为了让关心这件事的读者朋友了解这件事的全部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我的一些零星感受与随机所想,就委托“莫言文学村”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中收录的我的演讲和访谈,是最忠实于我的原话的:这本书中所用的照片,许多是第一次发表;这本书无论是在资料利用、文图编排及装帧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编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不是我王婆自夸,而是以书为证。    “莫言文学村”是由禾田、笑笑、苗昂、潘耕、赵学美、崔海林、陈志宏、张世军、张犁、王艺璇等组成的一个编辑小组。他们有的写文辛,有的整理图片,有的装帧设计,可谓集思广益、通力合作,编成了这本《盛典》。    我希望这本书能赢得读者的喜爱,我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中国的作家或诗人再去斯市参加盛典。    借此机会,向关心这件事的读者朋友们表达我衷心的谢意!    莫言    2013年3月12日

内容概要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首部作品,全程实录诺奖之行空前盛典,独家披露获奖前后心路历程。
莫言以生动朴实的文笔,记录瑞典七日所思、所见、所感、所悟,揭密诺奖盛典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趣事,让人领略到莫言先生盛名之下,风吹不动、谦和沉稳的大家风范。同时,书中权威收录莫言在瑞典的所有演讲、致辞及访谈,以睿智深邃、妙趣横生的语言,阐述其文学、写作和世界观问题,全方位展示诺奖得主的思想、才华和智慧。全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可读性强,极具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山东高密人。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曾获茅盾文学奖、台湾联合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等多项文学大奖及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书籍目录

序  曲    飞雪迎宾  快闪传情第一天    心如巨石  风吹不动 附:瑞典学院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 附: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采访第二天    中国故事  世界知音 附: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讲话 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演讲:讲故事的人第三天    乡情如酒  不饮自醉 附:莫言在华人工商联欢迎午宴上的讲话第四天    心存善意  与狼共舞 附: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 附:一堂特别的中国课第五天    金牌辉煌   盛宴难忘 附:瑞典学院院士维斯特拜里耶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附:莫言诺贝尔颁奖致辞(现场演讲) 附:莫言诺贝尔颁奖致辞(原始文稿)第六天    王宫晚宴  思我故乡 附:与夏谷的对谈 附:瑞典笔会演讲 附:瑞典笔会现场问答第七天    异乡知己  相见恨晚 附:瑞典皇家话剧院与观众交流尾  声    天使登门  慰我衷肠 附:阁楼长谈:莫言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 附:所获重要奖项

章节摘录

九点,莫言乘坐的诺贝尔专车行驶在通向斯德哥尔摩以东的利丁厄地区的道路上。车门上的诺贝尔奖牌标志,在朝霞中熠熠生辉。    在秦碧达的陪同下,莫言前往利丁厄地区的赫尔比高级中学。与此同时,赫尔比中学的教室里,20多名学习中文的瑞典学生正在铺开宣纸,拿着毛笔,略显生疏却全神贯注地书写中国字: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蛙……这些正是莫言作品的书名!在老师的协助下,学生们将书法习作高高挂起,满屋都是。    莫言未进教室,就听到十分熟悉却又有几分陌生的歌声:    “九月九酿好酒,好酒出白咱的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    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说这歌声十分熟悉,是因为这是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中的《酒神曲》。在影片里,酒坊的伙计们在酒神前扯开嗓子,奔放而歌。说这歌声有几分陌生,是因为节奏比原唱慢了许多,柔缓婉转,纯净透彻,听得人心中平静安详。这是莫言第一次听到瑞典人唱这支歌,他被瑞典学生稚气未脱的歌唱和真诚炙热的欢迎方式感动得笑了起来,心中升起阵阵暖意。    莫言看了看桌上的笔墨纸砚和瑞典学生的书法,愉快地说:“来!我和你们一起来写!”    莫言给学生示范了拿笔姿势,讲解了运笔方法。有的学生从字形结构剑用 笔的方法都像模像样,超出了莫言的想象。    莫言风趣地说:“哎!我觉得我写得还不如你们好啊!你们的字盖上图章,拿到中国  去,可以卖钱啦!”    除了书法,莫言还与学生们玩起了“看词说汉语”的游戏。学生们把许多汉语词汇纸片摊放在桌子上。莫言念出一个句子,他们就会迅速地选出  卡片,组合住一起。    学生们的热情与活力,除了让莫言感到温暖亲切外,还让他感到了一丝的羞愧:“除了中文之外,我什么语言都不会。而这些孩子们除了瑞典语、英语,还对中国语言和书法有很多了解!”    告别了中学生们,中午时分,莫言与妻女、几化好友、秦碧达到达中同驻瑞典使馆。兰立俊大使夫妇女在使馆门口热情迎候。大使馆的会客厅早已变成了签书的大厅,会客厅的茶几上摆了十儿摞莫言的作品。工作人员簇拥着莫言,莫言虽然有些疲惫,却不愿让人家失望,签了上百本书。这 人,莫言的服装十分典雅别致,灰黑色的毛呢质地,中式立领不高不低,红色的“莫吉”印章精致地绣在左侧胸口。    比起莫言服装的“低渊的奢华”,一位旅瑞华裔造型设计师的打扮就更加有着艺术家的气息:歪戴贝雷帽,瘦腿裤、大头皮鞋。设计师特地从美国飞回瑞典,带来了两份特别的礼物。他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海外华人的骄傲。”    在悉心研究莫言作品集后,他设计了一条具有“莫言特色”的领带和一个皮带扣。他解释:“领带中图案的底部是土地,象征莫言先生是农民的儿子。土地上生长出的是高粱,高粱根儿和高粱叶组成一……    P51-52

编辑推荐

《盛典(诺奖之行)》围绕着莫言去瑞典领奖这件事,很多人写了文章编了书。本书中收录的他的演讲和访谈,是最忠实于我的原话的:这本书中所用的照片,许多是第一次发表;这本书无论是在资料利用、文图编排及装帧设计等方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盛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这本书吧,给我更多的感觉它不是一个作家写的,它是一个政客写的,可能莫言的初衷所服务对象就是媒体吧,看看也不亏,长点见识
  •   莫言诺奖之行的演讲访谈精彩!朴实丰满的内容,隽永震憾的含义,幽默风趣的语言,完美巧妙的结构,感人至深,屡读不厌。 相比之下,书中他人所写的一些串联式文字,诸如背景介绍·资料搜编·幕后花絮·评议渲染等,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有些俗套,有些浅薄,有的甚至有些肉麻。与莫言讲话的风格以及莫言作品中一贯的人品文品格格不入。(不说王婆自夸还好,说了倒似有此嫌。)建议将此类文字另行编撰成册,题为诺奖随行什么的。
  •   莫言老先生说的话很受用,特别朴实的一乡村人。不过就是太多别人的话了
  •   诺贝尔之路,国人骄傲
  •   自己挑的书自然满意 很不错
  •   作为一本了解莫言在斯德哥尔摩领奖全过程的记录是一本比较不错的书,装帧精美,文字客观
  •   就特别想了解莫言去瑞典领奖的情况呀!中国人的骄傲,自然就想多多去了解他,关注他,关注文学。很不错的一本书,有需要,还会购买莫言的其他书籍,真心不错!
  •   内容庞杂,可以读一下。想收藏的没有必要。好奇的可以。
  •   至少装订很棒。看到莫言朴实的文字,感觉自己与文学更亲密一些。
  •   如题。很喜欢,但的确有错别字,而且出现在了最不该出现的地方。
  •   莫言诺奖之行,看似简单,但十分丰富
  •   朋友推荐的,这本书值得一看
  •   这本小书非常精美,内容也非常丰富,而且有趣。第一个得诺奖的中国籍作家,值得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