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祇的脚印(色彩卷)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孔庆茂 著  页数:163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竟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竟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入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入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文化—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问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

内容概要

一个人从落地睁开眼睛起,就开始接受了世界上的各种色彩,如初升的太阳,春天的芳草,姹紫嫣红的花朵,秋天的金黄色的田野,冬天皑皑的白雪。各种色彩在人们眼睛的感知中呈现出来。于是在我们有了色彩的概念。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着色彩的世界,色彩一直以最直接的表象刺激我们的视觉器官。    这本小书,第一次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符号及其含义做一个较系统的梳理。

书籍目录

总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言一 赤色二 橙色三 黄色四 绿色五 青色六 蓝色七 紫色八 白色九 黑色十 灰色十一 金色十二 银色十三 桃红十四 绛色十五 缃黄十六 赭色十七 苍色十八 褐色十九 藕荷色二十 绀色后记

章节摘录

四 绿色绿色是青色与黄色调和而产生的颜色。绿是生命的色彩,也是和平与爱的色彩。大自然除了天空和海洋,绿色所占的面积最大,绝大部分植物是绿色,绿色象征宁静、和平与安全,同时也常令人想到活力、舒适、新鲜、青春、春天、平凡等意义。绿色所传达的清爽清新的色彩感觉,给人的是无限的生机,是理想、是希望、是生长的意象,符合了健康卫生的要求。绿色是环保的色彩,我们今天所说的绿色食品,绿色环境,绿色通道,等等。绿色对人的眼睛是最适宜的。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绿色可细分为大绿、翠绿、橄榄绿、墨绿等。绿是青春的一种表现。芳草碧树,无不体现出春天的生机。绿色除了给人眼睛生理上的舒适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生命的意义。自然界的绿满目都是,我们可以不去说,我们主要来看看绿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的人文痕迹。自然界中的绿色首先反映在文学艺术之中,在作品中被文人赋予青春与生命的意义。屈原的“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楚辞·九歌·少司命》),由此可见绿色给人的怡悦之感,乐府诗中“青青河边草”这类写景诗很多,人们用绿表现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黄叶相对的。这是自然界绿色在人文上的一层意义。由自然界的色彩转化为人文上的色彩,有一个由自然到人文的转化过程。据研究,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物代色,如用玫瑰代一种红色。在人们对一些的直观认识还要依靠它;第二阶段是以物比色,如桃红色、鸭黄等就留下这个阶段的痕迹;第三阶段才是色彩的抽象化、符号化,只须色彩本身,不假于物。当“绿”这个字眼一映入眼睛,就会联想起满眼的绿色,联想起比如“青青河边草”,“池塘生春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句,总是春正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个“绿”字极易令人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字眼。所以绿的意象在文化中也是从青春和生机盎然的意思引申和生发出来的。红花绿叶,在古代多愁善感伤春悲秋的文人眼里,绿色的叶啊草啊,总比不上花那么娇艳娇弱,但比花的生长期长,花瓣很快凋零,但绿叶却越长越浓,所以唐宋以后的诗人看到花,就想到绿肥红瘦的暮春,就会生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惜春感情。所以,绿是青春的生机,而不敌花的娇艳,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了。绿叶衬红花,花为主,叶为宾。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的观念,如果说绿叶是丫环,那花就是闺中小姐。红代指花,绿代指叶,红绿对举,由“绿肥红瘦”到“绿树成荫”,表示了春天的归去,时间的流逝。说到“绿树成荫”,有时也喻指人生的成长,我们不妨连类说到杜牧的笑话,看看在这位风流才子的头脑中,这个“绿”字的更进一层的引申义。据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载,说杜牧曾游湖州,看到一位少女,注目良久,惊艳得回不过神了。但是这位少女还是跟着妈妈出来玩的小孩子呢。杜牧就和少女的母亲约定,等到十年之内再来娶她为妻。后来杜牧就一直努力想到湖州为刺史,但朝廷一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十三年后,他才终于被任为湖州刺史,非常高兴,一到任就寻找这个昔日的梦中少女。但相见不如不见,令他大失所望的是,这位少女如约等他十年,逾期不候,就嫁人了。杜牧来时,她已经是两三个孩子的妈妈了。杜牧怅然若失,写了一首诗说:“自是寻春去已迟,他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树成荫子满枝。”十三年前,这位少女还是含苞待放的蓓蕾,十三年后,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了。“绿树成荫子满枝”的意思自是不言而喻了。再说绿鬓,是说头发乌黑。古人形容女子的黑发,不说黑发,而说青丝或绿鬓,“青”字“绿”字和“黑”字比起来,就有诗意得多,有了更多的青春与生命的附加意义。比起“青丝”这个词,“绿鬓”还要更雅一些,更有一些诗意。绿鬓对红颜,往往是用来形容青春少女的。我们可以从诗词里找出很多的词语。如“功名已觉负初心,羞对菱花。绿鬓成斑。”(蔡伸《友古词》“一剪梅”)有时不说绿鬓而说“绿云”,变成带有比喻性质的词。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蔡伸另有一首《行香子》(珠露初零):“梦回时,酒力初醒。绿云堆枕,红玉生春。”是以绿云来代指,也是一样的。绿是春的象征,以绿色喻青春,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套路。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于是再引申到青春女子。梁吴筠《闺怨》诗:“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梁吴筠《采莲》诗曰:“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原君早旋反,及此荷花鲜。”绿鬓对红颜,从不同的方面写女子。佳人对绿也往往引起惜春,由惜春而怜人或对影自怜。“行行又宿,小桃旧坞,芳草邮亭。唤起两眉新恨,绿杨深处啼莺。”(杜安世《朝中措》,见《寿域词》)同样,女子的服饰,可以说是翠袖,绿袖,所居之处,雅称为绿窗。温庭筠《芷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苏轼“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东坡乐府》卷一)韦庄词《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前面说到黄色时,我们说到河图是河中黄龙所负出的,它驮的是什么呢,据说,它的背上驮着天文星斗图,即河图。根据古书中的说法,按照现在人的想像,这是一种背壳绿毛的大龟的形状,据《尚书》讲,大概是一种当时很少见的绿毛大龟。这种绿毛的龟背上的星斗图,很神秘,就是我们今天所传的河图洛书,根据现代人们的眼光,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是后来术数家造的假古董,但却成为千年来人们一直感到神秘莫测的东西。龟是灵兽,它的寿命是很长的,向来与松鹤一道作为长寿吉祥的代表。龟的绿毛,松的长绿,与人的寿考之间,也建立了某种意思上的联系或联想。古人谓头发年轻是黑色的,老年转为白。更长寿的,再转而为黄发。如果是成仙或长生不老,毛发就变成绀绿。《太平广记》里就有好几处关于此类仙人毛发变绿的故事。如出于《传奇》的《裴航》,出于《集异记》的《玉女》等就是。李白用绿眼来描写胡儿的眼睛,《幽州胡马客歌》:“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枝箭,万人不可干。”胡儿是色目人,所以与汉人的黑眼睛不同。绿色因为色泽漂亮,作为比喻指代的典故是很多的。比如古代有许多酒都是绿色的,如古人用葡萄酿的酒,就是绿色的。隋炀帝《江都宫乐词》:“绿觞素蚁流霞饮”,都是指酒。李白《襄阳歌》里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麴便筑糟丘台。”可以作一个明证。还有一种名酒,叫绿蚁酒,大概酒的颜色有点绿色,名称上就很诱人。自居易的名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谢逸《西江月》(密雪未知肤白):“且醉杯中绿蚁,休辞笛里清声。”顺便说一句,古人的酒是纯用粮食或果类酿,度数也不像现在这样高,没有现在的酒那么烈性,以今天的标准看来,是很环保的,给人的感觉不像今天的酒那样,是很有诗意的色彩。又如,绿绮,汉代卓文君的琴名绿绮,故后世琴又称绿绮。傅玄《琴赋序》说:“齐桓公有鸣琴日号钟,楚庄有鸣琴日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旧唐书》载当时拂棘国(又名大秦),有一种神奇的鸟,像鹅,绿色毛,常在国王枕边上坐着,此鸟有一种奇特功能,每进食有毒,它就会马上呜叫起来,是一种少见的灵禽。这个国家还向唐朝贡献赤玻璃、绿金精等中土所无的名贵特产。绿色的鹦鹉也很好看,古代称鹦鹉为绿衣使者,也有一个典故。唐代有个富人杨崇义被他的妻子与邻人李弁谋杀,县官到杨家察看,始终也没有找到一丝线索。正在这时,杨家养的一只绿色鹦鹉忽作人言,说杀家主人的是李弁,案情才大白。唐玄宗就封鹦武为“绿衣使者”。 (见《开元天宝遗事》“鹦鹉告事”)……

后记

小时候,在月亮星稀的夏夜,沐浴在淡淡星光下的室外,躺在用竹子编织的凉席上,享受着若有若无的凉风。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农村里的电也是时有时无,夏夜的消遣是和小伙伴一起抓抓萤火虫,听听稻田、河沟中青蛙呱呱地叫着,大人们用蒲扇帮我们驱赶着蚊虫。静寂的空气中响着蒲扇拍打的声响,传得很远……远眺遥远的星河,奶奶讲的“牛郎织女”是我最早的民间故事的启蒙。那时,混沌的我听得似懂非懂,但是那些凄婉的情绪,会讲话的老牛,神秘的鹊桥相会,凶残不通人情的王母,都使我难以忘怀。渐渐地,长大以后,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传说,人物。初中的时候特别迷上了武侠,为了赶进度,上课的时候看,下课的时候看,晚上偷偷地蒙在被子中看,其中的古怪的武功,性格分明的人物,那些热血贲张的打斗,还有那些风花雪月的江湖浪漫,都在年轻的心中挥之不去。进入大学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课程的讲习中,让我有时间回过头来回昧看过的故事,听过的人物,熟悉的情节,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坐标在哪里,它们对我们今天的影响有哪些随着生活中渐渐的积累,生活阅历的一天天增加,很多的人和事,我们都会用不同的心情和眼光去诠释它。宋人辛弃疾《丑奴儿》词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年纪轻轻时,尚不理解人生之愁,却自以为身在愁中,写诗作赋,诉说苦恼。而到现在,真正知道什么是人生之愁的时候,却想说也说不出了,只能慨叹秋之悲凉。或许有很多的事情,当我们回头去看它的时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对于古代的民间人物如此,对待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编辑推荐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升平春色)(色彩卷)》:这本小书,第一次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符号及其含义做一个较系统的梳理。 我们权做一次中国色彩文化的苦旅吧,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密林里,透过落英缤纷的语林,寻找已经或正在失落的色彩语言。你会发现,几千年来文明的土壤中,随时撒落着的一堆零珠碎玉,铜钱吉贝,令人目不暇接,虽然这么一本小册子,我们还很难找一根绳子串起来。只是随手撷取,捧之一掬而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神祇的脚印(色彩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色彩的运用给予了详细解说,非常不错
  •   颇有收获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   在此书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 真的不错
  •   值得参考的内容挺多,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