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代的私人记忆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向继东 主编  页数:217  
Tag标签:无  

前言

  有人说过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其中看不到小人物的命运,也看不到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以为不然,在我的口述自传《小书生大时代》一书的引言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芸芸众生似乎并未参与历史事变的进程,对历史走向的影响隐而不显,一时间甚至无法看出来。可是他们,正是历史事变的承受者。历史的风涛激浪,冲击到他们身上,也就造成了它们个人经历中的苦乐悲欢。把这些如实地记录下来,不也可以让读者更具体地了解这些人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么?”如此说来,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不论大大小小的人物,都有资格、也都有权利和义务为这个时代留下自己的证言。如果没有这些小人物的历史记录,所谓大历史也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至少是残缺的难以理解的.向继东兄主编的这本书主要着眼于私人记忆,且以革命时代为叙述背景,我看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三十多年前开始的这一场改革,和全中国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一场改革的受益者。现在请每一位作者各自来讲述自己在这几十年里的遭遇,通过这些个案,读者对这一场改革的历史意义就可以有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现在简单说一下这一场改革和全中国的每一个人的关系,如果要问: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我的回答是:改革开放并没有给人们带来任何特别的东西,只不过还给人们正常的生活条件。比方说,人不犯法就不会受到惩处;比方说,青少年要上中学小学,成绩好的还可以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这些岂不是很正常的吗?所有国家,所有社会,难道不都是应该这样的吗?这不好说是谁赏赐给人民的恩典。现在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可能以为生活从来就是这样,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不,他们不知道,这些都得归功于在他们出生以前曾经有过的那一次巨大的转折。

内容概要

  读《革命时代的私人记忆》所收文章,既说明了改革开放的必要,也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艰难。尽管作者都是从个人角度回忆叙事的,但值得每一位关心国事者细读与深思。

作者简介

  向继东,资深编辑,湖南溆浦人,1953年11月生。站过讲台,做过地方史志编纂,1990年代初进入媒体业。编辑文字,也写些文字。有文章见诸《读书》《博览群书》《炎黄春秋》《书屋》《随笔》《社会科学论坛》《南方周末》《大公报》等。著有《生活没有旁观者》《思想的风景:近代思想史另类阅读》。主编有“新史学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回望文丛”(广西师大出版社)及《中国文史精华年选》、《中国杂文精选》等多种。曾任《书屋》杂志特约编辑,《随笔》杂志特邀副主编,现供职某省报。

书籍目录

序辑一哪怕能吃一顿饱饭,拉去杀头也就满意了1978: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改稿的作家们公木先生在那一年辑二找回父亲、找回自己感受1978年历史大转折迎来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我的极左经历我这三十年迎来自然辩证法的春天——记《自然辩证法讲义》的编写官场生涯与写作生涯1978年的主义与小康——兼怀谷尚斌先生我们那时的读书生活辑三难忘的一年:我和我的一家还我一身清白走在艰难平反路上的一年坚冰开始被打破——我的1978年我的命运变奏曲辑四命运在那一年改变我的梦想与期待时代变化与个人命运生命中的第一次起飞改变命运的两封信唤醒了沉睡的记者情结我命运中的蝶翅与青萍编后记

章节摘录

  二是鉴于当时的语境,大家不可能用大白话揭开谜底,于是所谓学术研究和学!言,就成了一种保险系数较大的表达方式。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仅是虚荣心在作怪,还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直到年,我才在与朋友们合作的《思想操练》一书中指出问题的要害。我说:“日本和的现代化几乎同时开始,为什么人家能成功,我们就不行?其实二者的差别在从]纪60年代就形成了。当时中国搞的是洋务运动,这个运动的实质,用现在的话来是‘经济体制可以改,政治制度不能动。日本从一开始就搞明治维新,搞政治体革,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两条道路孰优孰劣,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由甲争作了结论。历史早就证明,想通过发展经济来维护专制统治,是不可能的。但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至今不能被一些人接受,这就很容易重蹈洋务运动的覆鉴古知今,这也是我对具有中国特色道路的基本估价。

媒体关注与评论

  芸芸众生似乎并未参与历史事变的进程,对历史走向的影响隐而不显,一时间甚至无法看出来。可是他们,正是历史事变的承受者。历史的风涛激浪,冲击到他们身上,也就造成了它们个人经历中的苦乐悲欢。把这些如实地记录下来,不也可以让读者更具体地了解这些人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么?  ——朱正  成功固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取决于机遇。要是没有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要是没有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恢复,绝不会有我的今天。但大多数我的同龄人、同代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在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要忘了他们。  ——葛剑雄  面对身后的苍茫,我们却感受不到一点历史的体温,何其悲矣。今天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读此书,也许会略知一点父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向继东

编辑推荐

  革命时代的私人记忆  其实往往是我们自己有意或无意在淡忘历史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革命时代的私人记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曾园
      
       □作家,广州
      
       黑格尔说过,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这句话通常不是指作家在夜里更容易出现灵感,而是说要等到事情结束之后(有时也许要结束之后很久),人的智慧才能够认识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内在逻辑。
      
       今年出版的《革命时代的私人记忆》选取1978年作为一个观测点,回顾过去,测度未来。那个耐人寻味的年头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从表面看,那时的人们无法预测到今天的情形,但他们的努力、他们的选择形塑了他们自己今天的样式———如果说没有参加那一年“决定命运的高考”,好些私人记忆的写作者们,未必有今天的眼光、气度与格局。
      
       历史学者朱正在序中说得很好,改革还给了人们正常的生活条件。从这个角度去看,韩福东、雷明写的小岗村的故事就不仅仅是歌颂这些先行者的勇敢,作者还在努力还原更多的“真实”。那些因为普通记者不够敏感而疏忽的细节,或者编辑过分敏感而删去的细节,都在此文中有所呈现。掩卷沉思,仿佛那些细节仍在书页深处发热发光。
      
       然而,无论是参加高考的“选择”,还是先行者的“勇敢”,其实都只是决定1978年观测者自身喜怒哀乐的因素,它们未必能提高观测的质量(解像度)从而满足今天读者想看大屏幕的高要求。而且,回顾过去,我们会无情地注意到观测者们会忘掉自身观测的责任,动辄声称要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当时的口号是“与时间赛跑”———舒新宇在《1978: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改稿的作家们》一文中提供了一个追赶者惨痛的例子:当时的著名作家、姚依林的妹夫李克异写出了100万字的长篇小说《不朽的人民》,书稿寄给了北京的某大出版社,出版社以作者尚未平反为由暂不出版,而中国青年出版社则明确表态愿意出版,李克异三次到某出版社索要手稿被拒。愤怒的李克异决定重写这本书。他每天写到凌晨,几个月后,突发脑溢血猝死于改稿的客房。未完的手稿中国青年出版社以《历史的回声》为书名出版。无论是书名中的“不朽”还是“历史”,都传达出作者与编辑热切观测时代的渴望。
      
       舒新宇的这篇文章透露,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改稿的作家们享受看内部电影的资格,在银幕上看到于连和市长夫人接吻,“全场鸦雀无声”。《刘三姐》解禁了,作者连看四场。印度的《流浪者》被评价为“震撼人心”,“催人泪下”,作家们要求这部电影“解禁”。每天不断有新消息传来,然后作家们讨论、传播出去。他们的重重心事无处安放。“一个作家回京,一部电影开禁,一首老歌重唱,都使我们兴奋不已”。这种兴奋似乎总是以压抑的形象出现。但有时阴沉的压抑者也会以令人惊惧的方式现身:作家柳青的追悼大会上,“情景十分感人”,“会场庄严肃穆,原总政文化部长刘白羽……缓缓地念道:‘敬爱的江青同志与我们永别了!’”
      
       吴思的《我的极左经历》完整地展示了一个真诚的极左人物的经历与想法,当极左政策无法贯彻下去,自己的命运晦暗不明之际,他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假如毛泽东长命百岁,我在学大寨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得知自己可以上大学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很高兴,并为自己的大喜而羞耻,此刻他不得不得出一个客观结论:人们往往并不了解自己。
      
       今天的读者也许会哀叹1978年是一个合格观测者缺席的时代(因为执笔者总是认为有些东西记录下来是不正确的,或者说他总是被一种错误的预感吸引:现在发生的事实将来不会发生,所以没有记录价值)。但是,李锐之女李南央在《找回父亲,找回自己》中提到的自己未来的公公对自己的“出身”问题、父亲李锐“庐山会议反党分子”的定性不以为然,并说“早晚会翻过来的”。李南央因此认识到“不懂政治的老百姓才最是看透了世事”。这段极为珍贵的记录表明,合格的观测者早就在场了。如果执意要草率地去写宏大叙事,他们当然无足轻重;相反,任何还原历史真相的努力,都必定会追踪、寻觅、放大这些少数人的观感与印象。
      
       观测会在后世的阅读发生蝶变———观测者变成了解释者。李南央的未来公公只在本书中出现一次,但他仿佛哲人伽达默尔一样,明白我们想做什么、应做什么在历史洪流中其实不值一提,总有什么超越了我们的意志与责任,跟我们一起就这么发生了,活生生地发生了。如果我们不想软弱地看着事件逝去,就必须想出办法来激活历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