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上下册)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罗学蓬,舒莺  页数:641  字数:74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篇历史小说,记叙中国青年学生在二战期间,跨国征战,抗击日寇,以血肉之躯保卫战时中国国际运输线的重大历史事件。    故事展现了中国远征军从出征、失败到大反攻的艰苦卓绝的全过程,其中穿插了中、美、英青年军人的战斗友谊和爱情生活,显现了二战中史迪威、孙立人、戴安澜、杜幸明等一大批中外将领的个性和风采。    书中宏大的战争场面及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细节,还有对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集历史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炉,引人入胜,颇具收藏价值。

书籍目录

上部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下部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尾声后记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记叙了中国青年学生在二战期间,跨国征战,抗击日寇,以血肉之躯保卫战时中国国际运输线的重大历史事件。全书内容丰富,叙事生动而贴近事实,可读性和启迪性很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远征军(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其实最开始没注意,以为是讲历史的,到手才发现是本小说,呵呵,不过也挺不错的
  •   蛮不错的,揭开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   以前不曾接触到的历史,震憾!!!
  •   我很喜欢这本书,它又让我回到了当年的战争,太残酷了!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也会拿起枪去战斗,为打倒小日本,流尽最后一滴血.
  •   情节吸引,很感动,为中国人骄傲
  •   本书还原了历史,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远征军的背景了历程,从上层博弈、国际、国内社会、战争环境、风土社情、远征军作战概况、对手的情况,都有较为细致的描述,书中对史迪威的描写与我所了解的史实吻合,给人印象至深!使读者对远征军败退野人山这段惨烈的历史、国民党青年军成立的原因、国民党将领的抗日风采、对战争或战役的成功得失的归纳,都有涉猎,,确实是一部反映中国远征军历史史实的好作品。建议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这对凝聚中华民族、对反对台独、对和平统一台湾,都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对现代青年增长历史见识、拓宽国际视野,更好地面向世界有着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当前贯彻和谐社会、营造尊重人文的现代氛围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   不错,不过好像期待值太高,有点点失望
  •   战争场面描写一般
  •   作品的题材很好!人物描写得比较生动,但作品的后半部分结束的太快。感觉作品有些“虎头蛇尾”
  •   作者水平太差,糟蹋了这么好的主题
  •   纯粹为了迎合热点的应景之作:1、至少两处将文工团苏桂贞团长写成李团长,士兵排队打预防针处将裤子写成链子(没有校对?)特务大队组建前后的人数不连贯,此为低级错误;2、抄袭之处明显并且较多,程嘉陵之死纯粹抄袭大国之魂中作者父亲的过程;3、全书80余万字,根据史实抄写的应该超过一半,其它部分如贯穿全线的任务主线情节突兀,如徐小曼和白益爱情和死亡、程嘉陵之死、高军武一同从军的兄弟之死、麻哥都很突兀,唯丹妮之死有其伏笔和必然性;4、纵观全书,除历史事实的抄袭外,其它情节无出彩之处,完全是同当前网络快餐文学一样的文笔,在大是非面前也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给予以上原因给以本书不推荐的评价,但是纯粹娱乐则无不可,以上点评之处再做改进则可改编成电视剧则应非常出彩。
  •   本来我是想了解那段历史的,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唯一一次跨出国门的的军事行动。结果作者没完没了的去写那些很肤浅的感情纠葛,而且这作者本来就写这感情戏的水平。我一看到有男欢女爱的章节就跳过,真是买错了。也跳不错我们国家这种写书一定要写感情戏或者无聊的电视剧一样。序里还说什么展现历史,真是瞎说。总的说无聊
  •      一直对这片历史跟到神秘跟向往,之前没有相关的书籍跟历史资料去查阅,现在有这样整理过的书籍并经过历史确认的很是难得 也是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的题材 才开始关注这样的书籍的 看了后感觉真的很震撼 没有想到中国军队还有这么辉煌的一面 以为都是像电视上演的那样军容不羁 一触即溃呢 虽然是在盟军的训练下 尤其是 史迪威将军的训练 使得中国军队焕然一新 从中看到了中国军人的正面形象 为了国家可以做到这样 真是有血有肉 值得钦佩 这部小说值得一看。
  •     总体一般,因为和《大国之魂》同一时间段读的,发现这本书不少桥段基本都是在照搬邓贤的原文了,以至于让我觉得不时就要穿越一下Orz。里面的情感桥段真是多余又无聊,想了解这段历史还是直接看纪实文学好些。。。
  •     弟兄们,向前走!
      弟兄们,向前走!
      五千年历史的责任,
      已落在我们的肩头,
      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的国家,
      奴役我们的民族。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只有誓死奋斗,
      只有誓死奋斗!……
        
      这是1942年3月,国民党第5军、第6军、第66军等10万中国大军沿滇缅公路入缅斗志昂扬地高唱的战歌《战场行》,这首歌是200师少将师长、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谱写的,戴安澜将军也是在这个战场上为国捐躯。小说《中国远征军》就是描述这段曾经悲壮发生的又被无情尘封的历史,让我们看到,六十年前有一支了不起的中国军队,他们牺牲得了不起,失败得了不起,胜利得更加了不起。这支鲜为人知的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中国军队的头一回主动出击,实现了战略大反攻,并且是在境外作战,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将侵略者赶出了国门。可是也许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着重讲述以新200师和新38师两支传奇之师为代表的中国远征军,在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野人山大撤退、蓝姆伽训练、密支那会战和滇西大反攻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悲壮经历,再现了从1941年底至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出征前后的史实和宏大场面。通过故事重现的这段历史,中国远征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将得到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以及中国内地和台港澳地区的重新评价和认识;通过这个故事,马革裹尸而还的“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戴安澜、被欧美军事家称为“东方隆美尔”、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军级将领孙立人以及虽经虚构但历史上有迹可循的韩绍功、谢孝彰、大秦、杨文等远征军英雄,重新屹立在我们面前。他们有自己鲜明独特的人物性格,不脸谱化,有生活实感,让整部小说获得了色彩斑澜的群像效应。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中国远征军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的,毕竟以数倍甚至十数倍于日军的伤亡,取得的一个个胜利,在某些人看来并不值得称道。然而我们应该记住,打通中印公路是中国正面战场唯一取得全胜的攻势性作战,同时也取得了抗战中仅有的几次对日军的全歼战。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正是通过这种牺牲精神才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能够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数百万抗战将士用生命换来的。因此我认为,小说《中国远征军》的意义,绝不是要唤起观众对暴力的兴趣和热望,而是带领读者一起走入那些他们不愿探究的灾祸与苦难,面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重新审视他们用生命谱写的远征曲,重新思考和平与生命的意义。
      
  •     十万青年十万军!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对于远征军在国际战场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国军先后出动40万大军远赴缅甸,确保印度的安全和国际输血线的畅通。缅北大反攻和滇西战场遏制了日军西进粉碎日寇封锁中国侵占亚洲,会师东欧,联合德意法西斯瓜分世界的阴谋。
  •     把这本书找来看的原因也蛮曲折,先是在微博上看到推荐罗学蓬先生的张国焘卫队长,大概是这个名字吧,在天涯上找来看了,是罗先生自己贴的,说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在香港出版,却不能在国内出版,所以只能自己在网上贴出来,给大家看。看完,非常佩服罗先生的文字、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才气,这段历史,在所能看到的历史书中,都是一笔带过,胜者王侯败者贼,本来也是很好理解的。但能有幸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历史,还是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看了那本书,再查找罗先生的其他书,找到这个上下册,借来一看,很失望。其实看了下面的评论,有位的说法很到位了,大历史下穿插了写拙劣的爱情故事,战争的描写,还算不错,但其中加入的爱情,确实在是败笔了。
      
      其实,这段历史非常的精彩,正在看一本The Burma Road,也是写这段历史的,但由于是美国人写的,所以,中国人在其中只是稍微带了一点,看着不很过瘾。但那本书写的是历史,而罗先生这本书,因为加入了莫名其妙的爱情,所以变成莫名其妙的戏说了。
  •     沿着热带雨林,跟着他们的脚步再走上一回生死轮回。10万青年10万兵——当年的蒋介石,是这么忽悠中国是广大青年,投身到那场,也许没有胜利的战争中。他凭着什么敢这么断言?美国人的军备?英国人的支持?  随着他的一声号召,国内的热血爱国的年轻人们,不断地加入了抗击侵略者的洪流中。他们的加入,并不是因为那个什么所谓的委座,而是为了中华民族,不受外辱,自强不息。也就是这样,10多万的年轻人走进了那片异国他乡,在那一座座危机四伏的热带丛林中,艰难地跋涉着。他们没想到,原本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帮助邻国驱除日寇和保卫维系中国运输命脉的滇缅中路的战争,到了最后竟然演变成一场赤裸裸的单方面屠杀。不仅仅他们那些所谓的上峰的种种错误的命令,还有这本就是一场没有任何准备的战斗。10多万年轻人们,经过几个月,被日寇追的如丧家之犬般的疲于奔命,还有就是在那一座座完全陌生,又时刻吞噬生命的热带雨林。等真正走回国内,那10多万年轻人们,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档案材料,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兵员为10万人,伤亡总数达6.1万人,其中5万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踪的。盟军伤亡及被俘约1.5万人。  记得以前在哪本书里看到过,为了统计死亡人数,就把全军的领军饷的名册拿出来,对照完幸运的人的名字后,剩下的就是死亡人数的数目。(当然,这还不能算上过去旧军队里为了虚领军饷和物质,而编造出来的假名和人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那些上面的人,对统计阵亡官兵名字的无奈。  我们不谈这场对于疲于奔命的人们来说,是多么漫长的时光,而对于我们如今的人们来看待,只不过是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只要想一想,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身处那个环境,那场战争里。我们又能做什么?  死去的人,已化作孕育雨林来年新绿的肥料,而活着的人呢?可能,一定因为那场战争带来的伤痛,而过早的离开的人世。也有的那群嶙峋的,参加过这场在世人眼里多少有些荒唐的战争的老人心中,这将是一个永远都挥之不去的噩梦。眼前总会时不时的闪现出,那些战友在死亡的那一刻,做出的种种努力和挣扎,那是对生的渴望和对不愿离开人世的不甘心。  有本书里写的好:“我是被他们抛弃了。他们把我扔出了可怕的林子,自己却独自面对死亡。等走出0林子,回到了国内,我总是觉得愧疚。这愧疚是他们不该让我独自生存下去。逝者已逝,可生者呢?背负着这段恐怖的经历,这段经历,将会永远地在余生中,久久地缠绕着我,让我痛不欲生。”这段话,是一个老兵的回忆录中提到的。我们不去询问他为何要说被抛弃,可能在他的眼中看来,他的战友们,将生的希望留给了他,而他却不愿意独自偷生,使他感到这个生存的权利是别人施舍的,而不是自己堂堂正正地争取回来。可能,这也是他对那些逝世的战友们的缅怀。  时光一逝,转眼60多年多去了。那段曾经埋藏在岁月长河中的历史,也许只有那些研究战争历史的学者们才知道。我们这些生活在这个繁荣,没有任何战争阴影的人们,永远都不会记得那些,为了争取和憧憬像今天这样的生活的死者们。
  •      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河山一寸血。一句抗战口号或宣言,出自于1944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网上百度得到的),抗日战争,对于我们后辈仅仅知道8年的艰苦卓绝、南京大屠杀以及最后的胜利,大部分的历史似乎都是空白,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不断革命(激进和倒退中前进)的近现代史,总是让人很快地学会遗忘历史,因为里面太多不幸和痛苦的记忆。从图书馆借来的这套书,07年出版,还算是新的,关于远征军的,现在算是解禁了吧,国民党的将领在正面战场的功绩也开始回归历史的真实,但对于我来说,还是历史的盲点,可能大家也会有同感吧。滇缅远征军,异常艰苦和巨大牺牲换来的民族胜利战争却被历史遗忘在角落,这本书虽然是小说,也可以当做历史来读,小说里面穿插了几段凄美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让残酷、冰冷、艰苦丛林环境下的战争增添了几许人情味,客观、抛开历史成见和政治偏见让阅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那场战争,敌我双方,日军的残忍和强悍战斗意志,中、英、美盟军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缅甸和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美国的参与更多是为开阔远东战略战场的计划,中国军队绝对是为自身的生存而流血拼命(滇缅公路是从抗战开始,用空间换时间,独立面对日军侵略者,苦苦支撑至今的西南大后方的重庆政府唯一与外面世界联系的生命线)。中国远征军用巨大的牺牲最终重新打通这条生命线,一个阵地、一个高地、一个山头已经装备上美军武器的远征军面对训练有素和顽强的日军常常是反复易手,尽管那时国际战场上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节节败退,中国人民开始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亲临战争的将领和士兵都相信要把日军打败赶出中国,似乎需要拼光他们这一代人(此句话以上出自《松山战役》)。
       滇缅的远征军,分为两个不同时期,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中美英开辟的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日军大势入侵缅甸,英军被日军打得大失锐气,保持滇缅公路的畅通已经是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入缅参战。戴安澜师长在同古的保卫战拼搏精神让日军损失惨重,大挫日军嚣张焰气,孙立人将军率一个团兵,以少胜多,解救了被围困7000英军的仁安羌大捷(第一次缅战中盟军公认的胜利)。但英军早就做好了放弃缅甸的准备,中国军队的努力和所有抵抗都是被动的,日军56师团的纵深,日本的陆军是世界上公认最强悍的队伍,他们的陆军在亚洲大陆横行无阻,凭着一双坚硬的大脚板,他们在当地“缅甸义勇军”(受英国殖民者压迫的缅甸军错误地以为日本军是帮助他们赶走英国人的)帮助下,在毫无补给的情况下,穿越丛林出现在中国远征军的后方,攻下补给基地腊戌,长驱直入,滇西城市落入日本人之手,后路被断,10万远征军成了孤军奋战,陷入前后包围,缅甸盟军全线崩溃。缅北森林,孤悬的200师突围中,戴安澜师长受伤殉国,战情不明和误判的情况下,指挥部还是执行原有的计划,期待能消灭正面日军主力,让后方的日军行动失去意义,结果错得厉害,一败涂地。大溃逃,野人山饿死、病死、累死了近两万士兵,10万精兵只剩下4万人逃回国内和印度。史迪威,这位美国将军,远征军的最高指挥官,不甘心这个沉重的失败,在印度建立训练基地,训练和装备中国新式军队。
       后期就是1944年1月反攻缅甸的“人猿泰山”计划(X为驻印中国军,Y为卫立煌将军指挥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丛林战,空降战,攻坚战,中国军队终于扬眉吐气,先进的装备和坚韧的丛林作战能力,和占尽优势的美国航空大队空中后勤保障和轰炸,也让日本人飞机轰炸、猛烈炮击的痛苦和四面楚歌,在野人山全歼日军18师团(菊之师团)。史迪威的神来之笔,深入敌后空投奇袭密支那机场,但后面的攻坚战因错失良机,密支那得到56师团的增援,进攻变得异常缓慢,壕沟战术,百日血战才攻下这个重镇。滇西战场的松山、龙陵和腾冲战役都打得异常惨烈,最终胜利了,但日本军队玉碎战,让胜利的成本极为惨重,胜利也是惨胜。X军和Y军汇合,打通了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对外的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同时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场都捷报频传,但蒋介石指挥的中国战区,出现了惨不忍睹的状况,令其领导者颜面尽失的尴尬,能力遭到质疑,正面战场在侵华日军的最后疯狂反扑下,一溃千里,丧失土地20多万公里,损失近60万军队。远征军的胜利和国内的溃败强烈对比,让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其领导者的能力受到了盟军领导人严重质疑。政治下和太平洋战争不断胜利的环境下,史迪威将军,这位四星级的“老兵”(因为他喜欢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作战,在他眼里,中国下级士官都是最优秀的军人,坏就坏在高层的贪腐和无能),曾想率领中国军队从中国打到日本建立丰功伟绩,因为不熟悉中国政治而成了悲情英雄。对日作战唯一取得全胜的孙立人将军,抗日名将,深受人民爱戴的将军,最后也陷入政治阴谋,成了岳飞式的悲情英雄,忠诚爱国又深得民心、能力卓越的将军他存在的本身(历史的教训,无造反之心却造反能力的将领结局没有一个好的)就是对统治者一种严重威胁。缅甸之战始终未被重视可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相反,惨败的日军后来还回到缅甸寻找战友的骸骨,战死的日军士兵名字一一被记录在册,供奉在靖国神社。而缅甸的中国远征军纪念碑深埋的却是更多无名的战士和民族英雄,他们被遗忘在不远的异国他乡,他们的故事也鲜为人知。
       看完这本小说,至少对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记录就成了必要的,虽然只是稍微的做个笔记。明天又将是无聊的上班时间。
      
      《流亡三部曲》:
      离别了白山黑水,
      走遍了黄河长江,
      流浪,逃亡;逃亡,流浪!
      流浪到哪年?
      逃亡到何方?
      我们的祖国已整个在动荡.....。
      
      
      艾青的诗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     当小说看的话,故事章节都前后脱节,爱情描写更是拙劣得不值得一看.这部书中真正的战争场面和穿插的儿女情长完全不一样,也许因为战争本身这段历史,不需要任何渲染就能惊心动魄,但是儿女情长就要看文字水平才能吸引人,所以造成现在这种看的时候严重不合拍的效果.虽然是完整的过了一遍,但是基本上看到恋爱戏就速速带过,而战争部分,则放缓速度细细阅读.
      那段历史并不了解,所以不知道书本身的历史部分是否真实,至少看着比较严谨来写,基本上没什么文笔可言,在写历史真实的部分,几乎就是在读纪实文学,干巴巴的没有味道,但是,战争本身也不是需要多么华丽的文字来渲染的.所以,看得仍然很激动.不过,不是因为书,而是因为那段历史.
  •   听过这本书~现在坚定了自己想看的冲动了!
  •   不错不错,嘿嘿。
  •   《朝鲜战争》也写到了被俘军人回国后的悲惨命运
    ……
    唉!!!
  •   看过这个,又令自己鄙视地看了穿越yy的小说…这段历史还是忘记的好…种种的原因造成了当时的情况,历史,不是一个人一本书能说明的。
  •   确实,激动不是因为这本书,而是历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