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养的智慧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作者:张力慧,李晟,陈业  页数:279  
Tag标签:无  

前言

刚到德国的时候,我们常带李聃到社区公园去玩。与游乐场中的各色人等相处多了,我们很快就发现了德国父母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对孩子远不如我们中国父母那么关心。中国父母对孩子盯得紧。他们通常不离孩子左右,一边呵护孩子,一边给予他们各种指导:“不要坐在地上,这里不干净。”“哎呀,沙子怎么搞到脸上了!”“滑梯是从上往下滑的,不要从反面爬上去。”而德国父母则大多是一副悠哉游哉、气定神闲的样子。他们有的坐在椅子上看书,有的和其他父母聊天,有的则津津有味地在一旁观察自己的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玩的,也大多只是充当孩子的玩伴和帮手,很少有一直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指指点点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真替德国孩子捏了一把汗。父母们都这样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万一孩子出了事怎么办?要是他们把沙子塞到嘴里去了呢?要是他们爬滑梯时不小心滑下去,把皮蹭破了呢?但时间久了,这种现象见多了,我们对德国父母的态度就习以为常了,也渐渐理解起来。孩子虽小,却不是什么都不懂。他们知道沙子不如糖果好吃,不小心弄进嘴里,一般都会吐出来。而且,很多事情都是小事一桩,像吞了几粒沙子到肚子里,弄脏了衣服,擦破了腿上的皮,都没什么了不起,不值得大惊小怪。

内容概要

从中国到德国,再从德国到美国,华裔少年李聃在亨利岗如何由一名“新鲜人”逐渐蜕变成普林斯顿优秀的大学生。    令人跌破眼镜的教育方式——“放手”、“无为而治”,这样的“粗养”方式是如何培育出优秀的普林斯顿少年的呢?书中的“父亲手记”会告诉你这个秘密。    当娇生惯养宠溺了备受争议的BO后,90后,甚至00后,当叛逆与压抑让人不知所措时,让本书告诉你“粗养智慧”的所在。

书籍目录

父亲手记:男孩女孩都要粗养(代序)  引子  亨利岗的新鲜人  第一章  你说西红柿,我说“西红柿”   父亲手记:无心插柳的“国际人”第二章  忙碌的一天   父亲手记:天生我才必有用第三章  龙的传人   父亲手记:言传不如身教第四章  游泳的魅力   父亲手记:发自内心的才是最好的第五章  作家梦   父亲手记:文科生?理科生?第六章  编辑部的故事   父亲手记:不妨从小就有点野心第七章  到夏令营去   父亲手记:做孩子的坚强后盾第八章  向高处瞄准   父亲手记:给孩子一个吃苦的机会第九章  亨利岗红魔   父亲手记:把“好玩”变成一种动力第十章  常青藤之旅   父亲手记:和孩子一起去旅行第十一章  与爸爸同事   父亲手记:给孩子的梦想减负第十二章  与哪一所大学有缘?  父亲手记: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路第十三章  写出一个真实的我   父亲手记: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第十四章  感恩节之约   父亲手记:学会做一个好听众第十五章  你雅虎了吗?  父亲手记:跟着孩子一起成长第十六章  再见了,亨利岗  父亲手记:一个普林斯顿学生的快乐生活(代后记)

章节摘录

父母应该有宽广的胸怀,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气概。这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可以看得比较开,因此不会太婆婆妈妈,动辄给孩子施压;第二,可以让孩子耳濡目染地学习一种豁达大度的生活态度——这可能是他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小精灵和鞋匠早上七点,床头的闹钟“叮铃铃”地响起来,把李聃从梦乡中惊醒。他睁开眼睛一看,窗帘已经被外面的阳光照得发亮了:又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起床的那一瞬间,李聃隐隐约约觉得心情不错。在穿衣服的几分钟时间里,李聃慢慢理清了思路:经过几天的努力,查了无数资料,总算将美国宪法史作业完成了。虽然昨天晚上开了夜车,但做完了一件大事,还是如释重负了。而且,今天的物理课要演示自己精心设计的实验,也很值得期待。匆匆洗漱完毕,李聃坐在餐桌边吃了一份简单的早餐: 一碗牛奶泡麦片,一个煮鸡蛋。吃完饭,李聃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装满煮熟的水饺的饭盒,塞进了书包。这将是李聃今天的午饭。每个司末,妈妈都会为李聃准备几份午餐,装在不同的饭盒里。上学前开冰箱拿饭盒已经成了李聃的习惯动作。当最后一个饭盒消失的时候,第二天又会有几个新的饭盒出现。每次看到这些饭盒,李聃总会想起小时候读过的格林童话《小精灵和鞋匠》。在童话中,小精灵总是在鞋匠熟睡的时候,不声不响地将鞋做好。在李聃家里,妈妈就是小精灵,冰箱里一盒一盒的午饭就是小精灵手中的鞋,而李聃自己,就是那个幸运的鞋匠了。这是李聃高中生活里普通的一天。今天是星期二,是正常学习日,上课时间是从早上七点五十五分到下午三点十分。如果是星期四的话,老师们下午要开会,每节课会从60分钟缩短到50分钟。因为这个原因,星期三一过完,很多同学都会松一口气:不但周末已经临近,而且星期四还可以早点回家。一个星期的苦日子总算快熬到头了!今天李聃要上六门课:物理、英语、数学、体育、经济和历史。除了体育,其他课程都可以说是李聃选的。从初中起,学校的科目就有必修和选修之分。每年春天,学校都会找一两个晚上开放校园,邀请要选课的学生及早了解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李聃从到美国上初二时起开始接触选课制度,现在选起课来已经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了。数学在高中四年都是必修课,但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样,每学年学习的课程也不同。进高中的时候,学校已经根据大家初中的学习情况把他们分进了三个序列中的一个。除了少数学生会在不同序列之间跳来跳去,大部分学生都在自己的序列中按部就班地往上学,因此选起课来不用费什么心。英语也是每年都上的,但学校开的课程五花八门,有当代作家、文学风格、美国文学等必修课,也有新闻、莎士比亚研究、多元文化、古典神话、戏剧、创意写作等选修课,选择的余地很大。李聃今年上的是美国文学。

后记

一个晴朗的秋日,我们几个同事坐在阳伞下,一边吃午饭,一边聊天。因为在座的有好几个人都有上大学的儿女,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孩子们的大学生活上。“前几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A不慌不忙地开了口,“我女儿艾丽莎给我打了个电话。她说:‘我也没什么别的事,只是想跟你说一声晚安。’我说:‘真的吗?没有什么事吗?’她说:‘真的没有,就是想跟你说晚安。’你们看奇不奇怪!”“平时你女儿跟你打电话都说些什么呢?”w问道,她是桌边唯一一个孩子还小的人。“给我打电话?她什么时候给我打过电话?都是我给她打的。所以我接到她这个电话才大吃一惊嘛。我平时给她打电话,问她什么,她也总是敷衍我。‘你在干什么?’‘没干什么。’‘都在忙什么呢?。’‘忙些事情。’‘都还好吗?’‘还好。’就是这样,一句话都不肯多说的。”“已经算不错了,”H插了进来,他儿子今年秋天刚进大学,他对大学生生活也有一肚子感慨,“至少她现在知道打电话给你问安了,是不是?如果我儿子给我打来了这样的电话,我肯定会怀疑他刚刚吸了毒!”桌边的人哄堂大笑起来。

编辑推荐

《粗养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再现了一个优秀学生实现梦想的真实经历,诠释了一对父母在异国无为而治的育子心经,展现了两代人在细琐生活中的冲突与融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粗养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读了这本书,觉得真是雪中送炭。现在的社会太需要这样的书,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孩子了。

    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人,而不是父母的依附,重视孩子的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自己的虚荣和控制欲。以这样的心态来教育孩子,眼前一定会有一片新天地,也才能培养出坚强、独立、人格健全的栋梁之才。

    书中包括十几个故事,每一个都从一个不同侧面来讲述如何“粗养”的道理,让人很受启发。书中讲述的美国高中生活,也让人大开眼界。

    值得推荐。
  •   育儿的书琳琅满目,有无数的理论和法则。这本书却是另辟明径,从一个更实际的角度来介绍父母和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系。父母不是代替老师执鞭而教,将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家庭也不是课堂。做得好的父母是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分享孩子的成功,鼓励孩子的决定,在孩子困惑时伸出援手。此书从家长的角度对孩子成功也做了明确的定义:要培养有自信心,有自我决断能力的孩子。
    对那些整天跟在孩子后面忙得不可开交的父母来说,此书会有启发的。
  •   读了《粗养的智慧》,感觉作为普通父母都能做到,也有亲切感。谢谢作者。
  •   粗养的智慧,男孩穷样也要有方法啊!
  •   恩,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槽好。
  •   还没有看 慢慢看
  •   侧重点在于一个异域优秀的高中生的学习生活,而非父母的教育理念与技巧。感觉书名有误导之嫌。
  •   只学到了粗养两个字
  •   这是一本别人在国外教育孩子的亲身体会和孩子的成长过程,不适合中国国情
  •   很快就读完了,还行吧.
  •   炫耀之书,对众父母指导意义不大
  •   虽然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但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作为一个爸爸,能对孩子的教育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和细致的观察,是非常难得的。
  •   对于想在书里寻找一些切实可行方法的父母来说,并不值得花时间读
  •     这本书虽然以“粗养”开头,但做父母的绝非漫不经心,书中让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智慧”。遗憾的是故事从高中生涯说起,讲的也主要是高中时期的故事,而主人公在此书一开头便拥有独立、自主、爱思考、喜探索、能吃苦等良好特质,所以无从得知这些特质是如何培养,只能理解为父母言传身教或是天生如此。所以要当育儿指南看的话恐怕会失望,但如果把它当成一扇窗,借一个独立自信优秀的亚洲学生的眼,一窥美国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确实能大开眼界。
      
      其实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做父母的首先要做好自己。
      首先是给了子女优秀的基因,这是天赋。文中主人公李聃拥有的数学才能和语言天赋都是非常出色的,在德国教育体系中两次跳级可见一斑;
      其次是能给子女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子女在环境中不断进取。李聃爸爸先是在德国工作,在李聃初中后又到美国硅谷就职,美国鼓励个人兴趣爱好长足发展创造了充分的刺激,让李聃的德国生活基础成为了德语“种豆得瓜‘的优势,而游泳比赛方面,美国按年龄不断提升的详细赛制,让李聃虽然没有在游泳方面摘金夺银,却也因这份运动的投入乐在其中,实现了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再次则是对子女的合适管束,让他发展自己独立的个性。他们对李聃的’粗养”也就体现在这里,不过度干涉。当李聃喜欢上游泳时,他们让他自己打理一切事务,绝不过度投入,无论是平时的游泳衣物准备,还是参加的比赛成绩记分这些大小事情一概由李聃自己打理,他们引入门之后便放手不管,这成就了李聃对自己负责的习惯。但是我注意到,他们当初其实是有意培养他游泳的习惯的。送孩子一个好习惯,真是莫大的礼物。另外,他们对自己干涉意愿的克制,也是非常难得。当李聃决定选择学数学,决定申请普林斯顿大学而不是更有名气的哈佛或离家更近的斯坦福,他们也尊重他的选择,当李聃自己忙活写入学论文、个人陈述而并不向他们知会细节,他们也遏制住自己的关心而不去打听。
      其实他们也不是粗养。李聃爸爸在能帮李聃的时候,也在努力帮他找实习机会;在他们机器人大赛拉赞助时,也帮忙询问过自己公司能否赞助;在李聃申请大学的前一年,全家还特意进行“常青藤之旅”,考察各个可能申请的学校特质是否符合自己。
      
      高中生活的几件关键事
      美国学校提供给优秀学生的丰富的学习和挑战机会,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方面。我感觉在书里,李聃所遇到的优秀的老师在高中很多,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总是有兴趣进行钻研,在教学活动中总是有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
      优生当助教的机制,一对一的辅导方式,让优生不仅精通了一门学科,而且锻炼了领导力、创造力和责任感。
      德语:做研究、找文章、编习题
      四年高中生活,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后,老师海尔宾太太认为李聃的德语已经达到大学四年级水平,便决定让他一个人进行独立研究。进度和深度都有自己掌握,没有作业、没有考试。
      独立研究第一年的主要任务是阅读德国文学作品。开学后与老师敲定这一年要读的书单,一上德语课,就是自己在小屋里读书、查生词、做笔记,沉浸在德语世界。学期结束时,给德语班同学做读书报告,介绍了两本书。
      之后一年,老师想了新点子——当助教。改作业和考卷、给同学答疑、检验德语老师提供的书和电影的难度是否合适。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帮助老师寻找德文班课堂阅读的材料。也就是自己选编教材,要涵盖最新的德文杂志上介绍德国的音乐、艺术、政治、经济、环境等的文章。助教需要浏览不少德语网站,搜罗符合指定主题的文章,然后全部浏览一遍,选择合适的文章。找好文章后,抽出生词,编写生词注解,再编问题,做练习或测验用。找文章、编习题这些工作,让助教把文章研究得非常透。【这让我想起玩游戏的人和编游戏的人,境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收获也是大有不同的,所以做事情都要有主角心态,要足够投入】
      游泳:锻炼身体、培养恒心
      五岁开始学游泳,一年多以后参加游泳俱乐部。到美国后加入斯坦福游泳俱乐部,按规定每周至少参加五次训练,每次训练三小时,一年四季不间断。
      美国的俱乐部比赛制度设计很科学,按成绩和年龄仔细分级。每次比赛都有得奖机会,各种各样的参赛达标时间,像一张路线图一样,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找到离自己不太远,并非高不可攀的努力目标。
      游泳让人悟道:一件事情能否做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信心和态度。
      要坚持做任何事情,外因远不如内因来得重要。孩子只有在发自内心的愿望的引领下,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坚持不懈、发挥潜能,实现梦想。
      写作:培养综合和表达能力、仔细观察周围事物
      在学习功课的过程中,大多数作业以写为主,读后感、短评、实验报告、散文,几乎每天都要写点什么。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表达能力强都很重要。
      读书写作是训练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在读课本、读资料和写心得的反复交错中完成,就不需要死记硬背。
      随身带着一个小记事本,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事情记下来,为以后的写作准备素材。
      编辑部:锻炼领导力
      发挥领导才能,组织一个集体完成一项任务,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并非只有处于管理者位置的人才能做。即使是俱乐部主席,没有领导才能,也不是一个好的领导;反之,即使不是俱乐部主席,有好的想法,愿意牵头实现这个想法,也可以成为一个领导者。
      在编辑部的经历,一是学会了主动承担责任,不管是分内分外的事情,都抢着去做;二是克服了年纪小的心理障碍,抛弃了面子薄、讲客气的一贯做法,对做的不好的人和事敢于提出批评。
      
      其实,书中所写只是一些典型事件,还有主人公弹钢琴的十年如一日没有提及,每天的时间管理没有具体,不过,一本书只要能令人有启发便已足够,没有一本完整的教育启示录能够让人焕然一新,真正有效的是从一件具体的事情开始,让一个好习惯渗透到自己的生活。
  •     古人崇尚“学而优则仕”,今人信奉“知识就是力量”。望子成龙的家长无不希望子女考读一本,甚至就读清华北大。竞争从孩子呀呀学语就拉开了序幕。让孩子上贵族幼儿园,读重点中学,进奥数班,搞才艺训练,为孩子拟定长远目标、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他们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在自己设计的轨道上行进。但往往事与愿违,犹如笼中鸟、井底蛙的孩子们性格缺失,健康受损,学而不优,家长本身也不堪忍受人力、物力、财力、心力上的重负,两代之间隔阂越来越大,甚至水火不容。
      
      
      本书提出了“粗养”这一家庭教育的新概念。该书从中学择校、选修课程、游泳训练、钢琴比赛、编辑竞聘、数学夏令营、机器人大赛、暑期求职、大学择校等十多个方面叙述在美国的华裔学生李聃从一名普通初中生成长为具有突出性格、优异成绩、超常能力的顶尖高中毕业生,被世界著名的美国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的过程。其中详尽介绍了李聃成长过程中家长的“粗养”原则和应用的智慧,包括家长与李聃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粗养”原则指导下李聃独立自主精神的形成和积极发挥。
      
      
      该书涉及李聃的高中生活的各个方面,通俗易懂,很多内容有很强的故事性,情节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紧张,扣人心弦。该书除了让你得到启迪,满足你的阅读兴趣外,还能让你了解你不熟悉的美国中学教育以及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一本市面上少见的值得家长与学生一读的好书。
  •     看了不少有关家教,儿童培养的书。每位专家都有自己的理论,给家长提供细致的条例和种种注意事项。可是理论和事项很少能真正用于实践,放下书本就很快忘掉了。
      
      这本书吸引我的首先是‘粗养’。作为一个性急的读者首先快速浏览这本书,试图马上找到粗养的答案:什么是粗养?粗养是不是放任自流而“不养”?如何做到粗养?
      书中各章的故事性很快就转移了我急于求成的注意力。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家长能按照一本教科书来教导规划的,家长对此也没有先知先觉。这本书通过一个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实例,将这个过程描述成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摸索,一同前进的过程。每章后的父亲手记从父母的角度讲述了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和启发,总结了父母有感而发的点滴心得和经验。
      
      作为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每天遇到很多问题。
      为什么在孩子那里总是讨不着好?
      为什么对孩子百般呵呼也不能避免与他们的冲突?
      为什么孩子长大了,进入社会了,我们心里还总是对他们的前途放心不下?
      怎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能适应今后人生的社会环境?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认识到,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对他们的充分信任。在孩子长大成人,离开父母怀抱,决定他们能否在社会大舞台上成功演出自己人生一幕的是他们的自心信和独立性,而不是他们在学校里考过多少个满分,背会了多少化学物理公式。孩子真正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是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做孩子的好听众,观赏者和啦啦队。李聃的父母做到了。
      
      书中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东征西揽,引经据典,语言朴实简洁。读者一方面了解到了国外中学教育的多元化,中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领悟到粗养孩子的意义和精要。虽然故事发生在国外,与国内高中环境不同,但李聃的家庭是一个标准的华人之家,有我们处世原则和价值观。书中描述的粗养理念也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此书是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难得好书。
  •     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买的书。书的长短合适,文字流畅,一个下午就读完了。
      
      读完后的第一印象是自己的高中生活白过了。李聃(文中的主角)在高中的时候参加机器人队,办报纸(是正式发行的那种)都是自己在读高中的时候完全没有机会参加的。在高考的压力下,每天都在做应试题,到后来都麻木了。直到现在,高中毕业已经n年,晚上还会梦到自己参加高考,醒来全身是汗。
      
      这本书还改变了我对美国高中生活的一些误解。在电影里看到美国的高中生都是不读书,每天泡妞或被妞泡,或是玩玩电子游戏,打打球。心里很是奇怪,这样的高中毕业生怎么能进得来大学?从书里描述的情况看,美国的高中生学习也很辛苦,做课程项目也做到晚上1点。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强调的是兴趣和自我培养,李聃对数学有兴趣,就自己报名参加夏令营提高自己;当觉得竞赛这条路太难,就主动选择了放弃。美国高中的这种教育体系就是典型的天才培养方式,它可以让有才能的人沿着自己的爱好发展。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出大师,我们这出工程师的原因。
      
      书中的父亲手记谈的是对孩子培养方法的体会,也就是所谓的粗养吧。这个提法我自己觉得新奇有趣。这对应了美国高中体制,强调的是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提倡放手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爱好。我很同意这种方法。我们在中国实行的是喂养,应该反思。
      
      这本书是近来少有的素质教育的力作,非常值得推荐。
  •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不一样。西方国家是真正的“以人为本”,重视个人的兴趣,鼓励每个人发挥自己独特的潜能。中国则要求大家努力达到一个由强势一方制订的标准。这种不同也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体现出来。
      
      具体表现就是,西方父母尊重孩子的愿望,中国父母的态度则“你要听我的”。这本书里所谓的“粗养”,其实就是要像西方理念所弘扬的那样,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这种理念,今天的中国父母非常需要。如果真想培养独立、自信、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下一代,父母一定要有智慧和定力做到这一点。
      
      好书!
  •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读起来很舒服,一口气就看了下去。如今的家教图书,文笔这么优美流畅的不多。这本书的作者看来有专业水准,知识丰富,语言有韵味,有幽默感和哲理。内容再好的书,文笔不好也很难看下去。在这方面,这本书比绝大多数家教图书都出色。
      
      说完文笔,再说内容。在这方面,我觉得这本书比其他家教图书高出更多。李聃是个非常讨人喜欢的阳光男孩,积极乐观,有理想,有朝气,让人耳目一新。父亲也不错,心态平和,没有那种非要自己的孩子混出个什么样子的偏执,更没有把自己的教子经验总结成几条,非要向大家传授不可。全书只是讲故事,谈感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如果没有启发也不强求,拿父亲自己的话来说,“就当你在欣赏自己没选的那条路旁的风景“。
      
      这本书的"粗养"观点比较新潮,对中国父母应该很有启发。中国父母对孩子管得太紧了,的确应该放松一下。有些人可能以为“粗养”会危及孩子的人身安全,导致他们被绑架什么的,或者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中国行不通,其实不然。粗养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主要是在精神上给孩子自主权,让孩子独立。这一点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什么都靠父母安排的孩子不会太有出息,粗养的孩子在人生路上才能走得远。
      
      书中对美国高中的生活也写得生动活泼,顺便可以了解了一下美国的教育体制,很有意思。
      
  •   去订购了。好好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