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除的哀伤

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夏志清  页数:32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回忆”是贯穿本书的主线。这是深长的回忆,真挚的回忆。其中有对自己求学、治学和情感经历的回忆,有对兄长和文坛大家的回忆,有对已经谢世的有名或无名的学人的回忆,还有对海外华人日常生活的回忆,等等。夏先生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纪念故旧、追述友情的历史长卷,展示的是夏先生深沉苍劲、妙语如珠的散文风格,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陆机《文赋》)是也。     夏先生的散文忆人记事,谈文说艺,内容丰富而多彩,怎样编选,颇费踌躇。经与张昌华先生商量,最后决定编选他最为感人的谈自己、怀师友的文字,分为“自传的片段”、“岁除的哀伤”、“张爱玲世界”、“钱锺书天地”和“师友,花木,故乡月”五辑,以感性十足的“岁除的哀伤”命名全书。“回忆”是贯穿这部《岁除的哀伤》的主线。

作者简介

  夏志清,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46年进北京大学任英文系助教,教英文写作。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现居纽约。

书籍目录

辑一 自传的片段 上海,一九三二年春 读、写、研究三部曲 初见张爱玲 喜逢刘金川——兼忆我的沪江岁月 红楼生活志 我保存的两件胡适手迹——为《传记文学》银禧之庆而作 耶鲁谈往辑二 岁除的哀伤 亡兄济安杂忆 济安师祝勉《现文》主编——名作家书信选录 悼念陈世骧——并试论其治学之成就 悼诗友卢飞白 岁除的哀伤——纪念亡友哈利 东夏悼西刘——兼怀许芥昱 最后一聚——追念吴鲁芹杂记辑三 张爱玲世界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序 超人才华,绝世凄凉——悼张爱玲 《张爱玲与赖雅》序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小引 张爱玲与鲁迅及其它——“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发言 泛论张爱玲的最后遗作辑四 钱锺书天地 追念钱锺书先生——兼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之新趋向 重会钱锺书纪实 钱氏未完稿《百合心》遗落何方?——钱锺书先生的著作及遗稿 师友,花木,故乡月辑五 刘廷芳:一个有功国家的全福老人——兼忆朱文长、李善德二友 师友,花木,故乡月——《马逢华散文集》序 曹禺访哥大纪实——兼评《北京人》 高克毅其人其书编后记

章节摘录

  读、写、研究三部曲  一、初读《三国》  我在苏州读小学初中的那几年,父亲在北平、上海交通银行当小职员,家里连一口书橱也没有,更谈不到四壁放满线装书、洋装书的书房了。从小未闻书香,也看不到当代的新文学著作和杂志,当然更未染上“文艺青年”的习气;在那时期我只能算是乖乖读书的好学生,读的当然仅是些教科书,加上《小朋友》、《中学生》这类杂志。  我小学读的是桃坞中学附小,虽是教会学校,设备却异常简陋,好像连一间自修阅读室也没有。整个学堂只是一幢较大的二楼住宅房子,所谓操场即是一个院子,点缀了几枝夹竹桃,这是全校惟一的天然绿色,另外更无草地。亏得有两张乒乓球台,课余可以打乒乓,我生平学会的球艺,就是这一种。学校进门有间门房,再进去穿过一小方天井就是厕所,内仅四只大木桶,供学生小解之用。  桃坞中学是家相当贵族的教会学校,周末济安哥常带我去看他的同学在大操场上踢足球。校长梅乃■(McNulty)脸红红的,戴了金丝边眼镜,也算是当地闻人。不知何故,附设的小学竟如此不合标准。小学校长名叫卡克斯(Cox),会讲些中国话,我只见过他几面,好像学校里根本没有校长的办公室。他人瘦长,脸苍白,虽是传教士,却学会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不知他在干些什么。教员当然都是中国人,其中有位体育教员,人很和蔼可亲,至今还记得他的姓名——金坤一。他信奉回教,有一次他说,小便的时候,如把舌尘贴住上唇,可以延年益寿。到今天,桃坞附小所有老师的教诲我全忘了,这句话却还记得,虽然即在当时,也半信半疑。  读小学的几年,亏得暑假的日子长,过得也有趣。每到盛暑下午,我总等不及叫母亲把放在井里“冰镇”的西瓜拿出来,我别的不贪,西瓜总要吃半个。那时早晨吃粥,除了淀粉外,养分毫无。大热天身体需要维他命,自然而然对西瓜特别爱好。此外下棋、读书,日子打发得很惬意。  家里无书陈列在外,但有一次给我找到了一套《三国演义》和一大套林琴南的翻译小说,这可能是父亲仅有的藏书。想来他求学期间,林译小说正在走红,他也买了不少,而且真的读了。家里没有书架,林译小说册数太多,只好放在原处,尘封不动,后来多次搬家,不知搬到哪里去了。那套新式标点的《三国演义》,一共三册或四册,想是亚东图书馆印行的。那时我九岁,刚修完了三年级,读《三国》还有些生字,但故事实在引人人胜,读来爱不释手,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读完一部文学名著。此后三年,每年暑假重温一遍,一共读了四遍(十多年前,再读了两遍,那是为写书而读了)。年轻时记性好,《三国》算是读得烂熟了。  十七年来,一直在美国教中国文学,不少古代典籍,按道理在少年时代即应自加圈点的,步人中年时,才去读它,自己觉得有些好笑。但晚近中国书籍涉猎虽广,我很高兴《三国演义》是我生平所读的第一本名著:对今日国内中小学生而言,这仍是一部必读书。假如有人初中毕业还没有读过《三国》,不论他在学校里如何用功,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教育是欠缺的。早期中国文学里没有长篇叙事的整套神话,不少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者都关注到这个问题。其实,《三国》虽是“三虚七实”的历史记载,称之为神话,也没有什么不对。罗贯中也可算是中国的荷马,虽然他的年代要比荷马晚得多了。P11-12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岁除的哀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此书为夏志清的散文集,由陈子善老师选稿编辑,选择了最能说明夏志清成就、治学、生活、性情、交友等方面的文章,分别收入“自传的片断”“岁除的哀伤”“张爱玲的世界”“钱钟书天地”“师友,花木,故乡月”五辑,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代学者的跋涉之途,更可看到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老人的真性情。
  •   这本书是先在网上看了电子版,不过夏先生是我偶像啊,他的书即使是同一本的不同版本,我想我也会买的吧只是每次看到他写女儿,写自己摔跤的那一段,都很难受。祝他幸福。
  •   意外买到夏教授的文字,了解海外华人学者的佳作。
  •   ★职场、官场、商场智慧修炼之必读经典 《长短经》是传统谋略经典中逻辑体系最完整、最严谨的一部。全书从谋略智慧的养成、历史上的谋略智慧、谋略智慧的应用技巧三个层次,彻底讲清了谋略应用方方面面的问题。虽然全书的案例是以官场为主,但其中的智慧、谋略在职场、商场上也一样适用。要想在职场、官场、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那《长短经》一定要看,更要比你的对手早看。 ★乾隆、毛泽东、南怀瑾等古今名人一致推崇的旷世奇书 《长短经》在诞生以后,以其极强的实用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官场谋略,帝王之术。但它没有取得像《资治通鉴》那样的知名度,是因为它彻底脱去了传统经典的道德伪饰,一针见血地直指问题的核心,让当权者非常担心会被反对势力利用,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一直以来当权者对《长短经》都是只用不说。但近代以来,从乾隆专门为它题诗开始,毛泽东把它与《资治通鉴》并称,南怀瑾著书解读,连当代著名创意人李欣频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中也着重推荐,都表达出对这本长期被忽视的旷世奇书的重视,认为它不应再被错过。 ★以历史为基石构筑最完备的谋略体系,以谋略的视角解读唐代以前的华夏历史 《长短经》堪称古今谋略第一书,用谋略的思想穿起了唐代以前的华夏历史。它比《孙子兵法》更实用,比《资治通鉴》更精彩。一方面,通过精彩的历史解读,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赵蕤的谋略思想,通俗易懂;另一方面,用谋略的视角去解读唐代以前的历史,充分挖掘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的高超智慧,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 ★原汁原味,绝对全本未删节 《长短经》一个很大的特色是作者自为经传。除了正文,作者赵蕤还亲自为本书做了大量的注解。而很多现行版本出版时将这些注解删掉,甚至把很多章节都删掉。这相当于把长短经进行了肢解,已经让《长短经》面目全非了。而此次出版,我们完全保留了《长短经》原书的全部内容,不做任何删节,同时进行了白话文的注解和翻译。因此这本《长短经》不仅原汁原味,而且以方便读者理解原文为宗旨,介绍了更多书中提到但未经展开的人物、事件等,是广大普通读者了解《长短经》的最佳读本。 ★最具版本价值的宋刻绝世孤本简体重现 《长短经》的版本有四库全书本、读画斋丛书本等,而最具版本价值的当属宋刻绝世孤本——杭州净戒禅院刊本。这本宋刻本也是目前发现刊行最早的《长短经》。此次以简体标点本的形式重现这一绝世孤本,可以让广大《长短经》爱好者更方便地一睹最权威、最具版本价值的《长短经》。 ★职场、官场、商场智慧修炼之必读经典 《长短经》是传统谋略经典中逻辑体系最完整、最严谨的一部。全书从谋略智慧的养成、历史上的谋略智慧、谋略智慧的应用技巧三个层次,彻底讲清了谋略应用方方面面的问题。虽然全书的案例是以官场为主,但其中的智慧、谋略在职场、商场上也一样适用。要想在职场、官场、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那《长短经》一定要看,更要比你的对手早看。 ★乾隆、毛泽东、南怀瑾等古今名人一致推崇的旷世奇书 《长短经》在诞生以后,以其极强的实用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官场谋略,帝王之术。但它没有取得像《资治通鉴》那样的知名度,是因为它彻底脱去了传统经典的道德伪饰,一针见血地直指问题的核心,让当权者非常担心会被反对势力利用,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一直以来当权者对《长短经》都是只用不说。但近代以来,从乾隆专门为它题诗开始,毛泽东把它与《资治通鉴》并称,南怀瑾著书解读,连当代著名创意人李欣频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中也着重推荐,都表达出对这本长期被忽视的旷世奇书的重视,认为它不应再被错过。 ★以历史为基石构筑最完备的谋略体系,以谋略的视角解读唐代以前的华夏历史 《长短经》堪称古今谋略第一书,用谋略的思想穿起了唐代以前的华夏历史。它比《孙子兵法》更实用,比《资治通鉴》更精彩。一方面,通过精彩的历史解读,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赵蕤的谋略思想,通俗易懂;另一方面,用谋略的视角去解读唐代以前的历史,充分挖掘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的高超智慧,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 ★原汁原味,绝对全本未删节 《长短经》一个很大的特色是作者自为经传。除了正文,作者赵蕤还亲自为本书做了大量的注解。而很多现行版本出版时将这些注解删掉,甚至把很多章节都删掉。这相当于把长短经进行了肢解,已经让《长短经》面目全非了。而此次出版,我们完全保留了《长短经》原书的全部内容,不做任何删节,同时进行了白话文的注解和翻译。因此这本《长短经》不仅原汁原味,而且以方便读者理解原文为宗旨,介绍了更多书中提到但未经展开的人物、事件等,是广大普通读者了解《长短经》的最佳读本。 ★最具版本价值的宋刻绝世孤本简体重现 《长短经》的版本有四库全书本、读画斋丛书本等,而最具版本价值的当属宋刻绝世孤本——杭州净戒禅院刊本。这本宋刻本也是目前发现刊行最早的《长短经》。此次以简体标点本的形式重现这一绝世孤本,可以让广大《长短经》爱好者更方便地一睹最权威、最具版本价值的《长短经》。 ★职场、官场、商场智慧修炼之必读经典 《长短经》是传统谋略经典中逻辑体系最完整、最严谨的一部。全书从谋略智慧的养成、历史上的谋略智慧、谋略智慧的应用技巧三个层次,彻底讲清了谋略应用方方面面的问题。虽然全书的案例是以官场为主,但其中的智慧、谋略在职场、商场上也一样适用。要想在职场、官场、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那《长短经》一定要看,更要比你的对手早看。 ★乾隆、毛泽东、南怀瑾等古今名人一致推崇的旷世奇书 《长短经》在诞生以后,以其极强的实用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官场谋略,帝王之术。但它没有取得像《资治通鉴》那样的知名度,是因为它彻底脱去了传统经典的道德伪饰,一针见血地直指问题的核心,让当权者非常担心会被反对势力利用,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一直以来当权者对《长短经》都是只用不说。但近代以来,从乾隆专门为它题诗开始,毛泽东把它与《资治通鉴》并称,南怀瑾著书解读,连当代著名创意人李欣频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中也着重推荐,都表达出对这本长期被忽视的旷世奇书的重视,认为它不应再被错过。 ★以历史为基石构筑最完备的谋略体系,以谋略的视角解读唐代以前的华夏历史 《长短经》堪称古今谋略第一书,用谋略的思想穿起了唐代以前的华夏历史。它比《孙子兵法》更实用,比《资治通鉴》更精彩。一方面,通过精彩的历史解读,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赵蕤的谋略思想,通俗易懂;另一方面,用谋略的视角去解读唐代以前的历史,充分挖掘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的高超智慧,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 ★原汁原味,绝对全本未删节 《长短经》一个很大的特色是作者自为经传。除了正文,作者赵蕤还亲自为本书做了大量的注解。而很多现行版本出版时将这些注解删掉,甚至把很多章节都删掉。这相当于把长短经进行了肢解,已经让《长短经》面目全非了。而此次出版,我们完全保留了《长短经》原书的全部内容,不做任何删节,同时进行了白话文的注解和翻译。因此这本《长短经》不仅原汁原味,而且以方便读者理解原文为宗旨,介绍了更多书中提到但未经展开的人物、事件等,是广大普通读者了解《长短经》的最佳读本。 ★职场、官场、商场智慧修炼之必读经典 《长短经》是传统谋略经典中逻辑体系最完整、最严谨
  •   一本很不错的书,文字很美!印刷也不错。
  •   内容还没看,不过趁有货先收了,好容易就卖完的
  •   书的内容不用赘言 印刷也可以
  •   还没来得及看,一定是不错的
  •   拿到手,没见到书里的书签。
  •   文学大家夏志清的精品之作。
  •   对<岁除的哀伤>的评论:夏志清,这书,看了令人伤感.封面设计不错,排版不清爽.
  •   内容不错,不过这一本怎么没有书签呢
  •   不错,值得细细品味
  •   娓娓的平实述说中透出的是大家风范
  •   读过夏志清为唐德刚《胡适杂忆》写的序言,似乎两人关系很好。未知其人,可从其朋友处认识此人。序言的文字大致可以判断此人属于理性、诚恳不做作之人,文字功夫和见识都不错。之前在图书馆借阅过他的《新文学传统》,太过于专业,不是很喜欢。《岁除的哀伤》题目因为体现岁月的流逝而显深沉和忧伤,看内容亦是关于一些民国文人的回忆。购买前读过其中一两篇文章,发现文笔确实不怎么优美。但一是想收藏名人的作品,二是自己的文字基础也差,抱有读一些文笔不是很好的著名文人的文字,说不定可以增加信心的念头。即便如此,因为题名和内容仍期待它能像北岛的散文一样给人带来一种凄悲的优美和一颗平静的心。
  •   他对GO NGD 有意见
  •   作者自视甚高,文笔一般。
  •   读起来觉得五味杂呈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是甚么滋味
  •   书的印刷,装祯都不错,但是书里尽是错别字!!!
  •   不喜欢里面的文章,都是悼念死去的人的,选编的内容太单一了。
  •   作者自视甚高,文章不怎么样
  •   大师文存,值得细读。
  •   美文搜罗
  •   关于内容
  •   還可以吧
  •   读完有所收获。
  •   很不错的一本书,我很喜欢,推荐。
  •     今日看完这本《岁除的哀伤》,于是上网搜索新闻,才知道上个月23日,夏老已经过了90岁生日。生日会上,家人朋友、弟子私淑、再传弟子门人济济一堂,当真是功德圆满,万世敬仰。
      
      可是悲哀的是,直到今日,夏老的著作还是不能以他的本来面目示人!真是可笑可叹,一位中国人,研究中国的文化,撰写出大量的不朽作品,竟然不能在祖国以原本的面目示人,真真是可笑之极。这些文化上的阉割,其祸害直到今天犹未散去。有些地方不过贬低了郭沫若的文字,竟然也要删去。郭的所作所为以及文学成就,即使夏批评地不对,也不至于删去吧。后者作为革命旗手的身份,果真是无敌万世。
      
      新闻中还提到,高振群先生带来马英九手书的贺轴“绩学雅范”。关于这个,简直是无语了。 只是不知上海老乡们可有什么心意。
      
      回头说这本书,最爱看的还是第一部分“自转的片段”。关于这一部分,已经做过一些摘录。余下部分,不大喜欢看那些怀念师友的。当然,悼念济安兄的文章是仔细读了的。最后的关于钱钟书的部分有点意思,也可从其口中进一步加深钱作为一个“奇才”的印象。
      
      回头再比较了一下新星出版社的《新文学的传统》(大端文库,2版)。这本书的开头2页是当年钱钟书代表社科院访美前给夏老的信。我对钱的毛笔书法简直崇拜的不行,实在是太好看了!这人真是个绝世天才。(夏也十分惋惜,若是当年去香港或者台湾甚至英国,情形将会如何。。。)。有意思的是,《新文学的传统》中,《重会钱钟书纪实》一文中,有句话也被删除了。可是在《岁》书中,这句话却完好无损。(后者为文选)
      这段话见《新》书第277页中部,原话为:
      ……中年的、壮年的人才摧残殆尽,剩下的学业早已荒废,……
      其中,【摧残殆尽,剩下的】这部分被删除。当然,《新》书至少注明了哪里被删了。。。只不过,全书略略翻下来,小方格不停地跳出来,简直触目惊心。
      
      说个题外话。《新》书的封底(折进去的部分,该叫什么?)上,印着大端文库第一辑和第二辑的书目。其中第二辑有张大春的《小说稗类》,可这部小说已经由广师大出版,其中大概有些版权上的问题吧。。。
  •     夏志清真真是一个用功的人。从他写的回忆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个学者对自己做学问的能力有强烈的自信,有时候甚至显得很可爱。
      
      我花了一个晚上仔细读了第一部分:自转的片段。下面是摘抄的第一部分的一些片段,个人觉得很有意思,也做个留存。
      
      1. …最主要的,青年学子读了一本家户传诵的名著,应该想进入古人世界里去,觉得它比日常见到的那个世界更有趣,而不想跑出来,这样才算是“孺子可教”。 -p13, 《读、写、研究三部曲》
      2. 中小学生读书,最好不碰文学批评、文学史,凭自己的兴趣,把那些公认的中西名著一本本读下去。….我从小就不佩服关羽其人,觉得他待人傲慢,刚愎自用,一点也不可爱。 -p14, 《读、写、研究三部曲》
      3. …可惜我太穷,功课再好女生对我也不加青睐,不像后来台大的女生,这样有眼光,见到品学兼优的男生,大家你抢我夺。 - p19, 《读、写、研究三部曲》
      4. 英美报章上常见的现象是,好久没有人提起的一位名作家,一下子又红起来了,一般读者对他的兴趣又增高了。推其缘由,不外乎有一位或者两三位学者花不少功夫对此作家做了些研究,写了新的评传。 -p20, 《读、写、研究三部曲》
      5. 在台北那一年,在办公室无聊,学会了抽纸烟,真是贻害终生。假如当年报章上不断有人警告,抽烟会生癌症,我是绝对不回去碰纸烟的。去了北平,饮食不佳,生活上没有调剂,兄弟两人都抽上了瘾。当年美国烟的四大名牌是Camel, Lucky Strike, Philip Morris, Chesterfield。其中我最爱抽的Philip Morris(北平人简称“飞利浦”),味道实在好。可惜价格太高,实在抽不起,只好该抽美国杂牌Marvel。六十年代美国油价机构调查各种牌子香烟所含尼古丁和tar的成分,却是Marvel牌成分最低,这是我意想不到的。红楼四楼那几位同事,劣牌香烟也买不起,有时他们来坐坐,不知真正目的是来闲聊还是抽烟。赵全章总要抽完三枝,才心满意足地回到自己房间去。 -p32, 《红楼生活志》
      6. 三十年来,学问在某些方面大有进步,在某些方面反而比不上蛰居红楼的时代。这是读书人没有超人的记忆力最大悲哀。 -p34, 《红楼生活志》
      7. 胡适之校长上任不久,消息即传出来,纽约华侨企业巨子李国钦先生答应给北大三个留美奖学金,文、法、理科各一名。 …… 最后决选,文科得奖人是我……得奖人名单发表后,文科方面,至少有十多位讲师、教员联袂到校长室去抗议,夏志清是什么人,怎么可以把这份奖由他领去?胡校长虽然也讨厌我是教会学校出身,做事倒是公平的,没有否决评选委员会的决定。那些抗议的人,我一个也不认识,也无所谓;只要风波不闹大就好了。但济安哥年龄比我大,我比他有早出国机会,为此不免耿耿于怀。 -p35-p36, 《红楼生活志》
      8. 胡校长那时才五十六岁,看来很年轻。他见到我,当然和颜悦色,表示欢迎。但问答没有几句,听说我是沪江大学毕业生,他脸色就一沉,透露很大的失望。我那时还不知道胡校长偏见如此之深,好像全国最优秀的学生,都该进北大、清华、南开才是正路。后来适之先生在纽约见到唐德刚,知道他是中央大学学士,也不免有些失望。…… 我既是沪江学士,从无名师指导,学问一定很差,因之听我自言有意申请哈佛、耶鲁,胡校长立即表示大大的不赞成。他说北大新聘的王岷源教授,在耶鲁读了四年,才拿到一个硕士学位。李氏奖学金期限两年,我连一个硕士学位也不一定拿到,不如在小大学进修较妥。……
      再说哪位王岷源,抗战八年,他在耶鲁修了四年英国文学硕士,再到哈佛教了四年中文,才算学成返国的。向来胡校长任职大使期间即同他相识,因之虽无博士学位,未返国已拿到北大西语系正教授的聘书了。一九四八年起,我在耶鲁读了三年有半,再加一个暑假,即把博士论文缴进,真难想象王岷源修个硕士学位,竟花了四年功夫! -p38, 《我保存的两件胡适手记》
      9. 他听说我特来纽约领款(lz注:李氏留美奖学金),便说美国金钱出入,支票邮寄极安全方便。假如我在加州读书,难道也花一大笔钱,乘火车来纽约领款吗?听了这几句话,乃知自己大外行,真会听了胡先生的话去纽约领款的! -p41, 《我保存的两件胡适手记》
      10. 我为乌教授写了九篇评论,都拿A。作业积了两三篇,他总期望我们到他办公室去听他指点一番,才发回给我们。又一次我去拿回我的作业时,顺便也告诉他我早知道艾略特称许他著作之事,他不禁心花怒放(大半学生没有像我这样熟读艾略特),走进他内房去拿出一本The Influence of Robert Garnier on Elizabethan Drama来签名赠我,日期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三日,此书是依旧二四年初版,二十五年之后还有存货,可见向他索书的人不多。 -p54, 《耶鲁谈往》
      11. (博士论文前)口试只考一小时,考些作品内容的小题目。这样的考试,老师如要刁难你,实在是无法准备的。但我既是好学生,知道自己一定通过的,尽心准备,只想考好一些,不让老师们失望而已。…… 我烟卷在手,无题不答,自感很得意。口试结束前,普劳迪开玩笑式地想难倒我,问及一位微不足道的十八世纪诗人,但我也答得出来,他不免有些惊讶。考毕后我走出考场,等待了几分钟才回去,主要因为考员们讨论了一下要不要给我一个Distinction(特优及格)。 -p64, 《耶鲁谈往》
      12. (博士论文)……也都顺利通过,往往一字不改,我想不是老师不严,而是他觉得我的文字清通流畅,不必改动。 -p69, 《耶鲁谈往》
      13. 老诗人(lz注:垦吟学院诗人兼“新批评”元老兰荪教授 J.C.Ransom,曾经尽力帮助过夏志清进入耶鲁)收到该期,一定也会看了我的那篇的,并从“撰稿人简介”上知道我是哥大的中国文学副教授,且是耶鲁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作者,表示当年他推荐我进耶鲁,并开车送我到火车站,在我身上所花的时间、精神没有白费,应该是很高兴的。 -p73, 《耶鲁谈往》文末
      
  •     看那一代人的小品随笔,除了张中行比较“快”点儿,其他大都沉静从容,仿佛老照片里的眼神:单纯含蓄地“低”下去,绝非今日工作室里,可以靠黑白影像复原得到。张中行启功他们既已辞世,更别说再前头的胡适周作人。活着的,大概也只有黄裳季羡林几个,高龄兼病中再难有新作示人。
      
      这个情况,从一本杂志里看最为明显。上世纪80年代的《读书》,梁淑溟尚能执笔写熊十力,吕叔湘、黄仁宇、费孝通、许国璋、金克木、聂绀弩、柯灵还都是活跃作者。今天的《读书》杂志,倒不去说它好坏,却完全是另外的一种口气声息。仿佛丰子恺的漫画,当今可能有很好的“味道”,但却远不是同一种“好的味道”了。
      
      这种味道,诚然未必是唯一可取的味道。但很有可能,是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一种味道。为什么南京路上追赶时髦的外滩建筑,仅仅因为岁月的流逝就平添了风采?为什么大上海艳俗的月份牌,会在今天散发出某种怀旧的、忧伤的乃至迷人的味道?我的意思,并不打算过分贬低现时代的散文创作。想说的只是,我们对于“文革”和“解放”所分割的那个时代,本身就具有天然诉求(仿佛看到“新农村”钢笔,就想起红色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夏志清虽久在海外,文字却也是同一种风味。他西文的造诣显然超过了母语,而它也并不是辛辣、幽默、繁复或简练。说真的,我不觉得他有特别的才气,但却觉得这人持平中正、有悲悯情怀。
      
      《岁除的哀伤》是一本怀人叙旧的书,读起来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东西。
      
      四五岁那年返苏州居住,住宅没有电灯设备,晚饭后家里黑黝黝,靠几盏洋灯过日子。我心里就老大不愿意。旧式房子,也无保暖设备,冬天特别冷,普通妇女随时随地抱着个铜手炉或是热水袋取暖;男人则把双手袖起来,即使小学生也给人“少年老成”的感觉。
      
      那个时代的文人,虽然也被批评山头门户,但雅量胸怀亦人所共见。旧文坛不只有“腰斩”“围殴”,林语堂胡适他们,对师友后生还都能维护奖掖。夏济安、陈世襄、卢飞白、吴鲁芹……夏志清写亡兄故友,感情诚挚是一看可知的。
      
      夏志清的主要成就在文学史上。他立挺钱锺书、张爱玲,于大陆尤其有重要意义。这本集子对钱、张亦多处着墨,都生动恳切多有精彩处。比如写张爱玲:
      
      在洛杉矶住了几年之后,不仅感冒照旧,牙齿也永远看不好。骨头脆弱,不小心手臂就折断了。最可怕的,爱玲添了一种皮肤病,而且觉得屋子里到处是跳蚤,身上永远发痒。为了逃避“虫患”(张语),她就不断要搬家,每次遗失、丢掉些东西。
      
      这段文字,简直就是一幅捉住了精髓的人物速写,让人立即触到那个“超人才华,绝世凄凉”的作家——和她敏感的、分裂的、孤独的、执著的灵魂。
      
      写作说话,夏志清以直爽率真著称。据说他在纽约成亲,脱口而出:“下次结婚一定要再到这里。”乃眷王洞女士闻之差点昏倒。夏志清说钱锺书为人狷介,但其实后者远比他圆通灵活。钱在文坛决不肯轻易树敌,书信中谦卑恭顺甚至被指责为谗佞。夏虽然对钱推崇备至,却并不为尊者隐。在《岁除的哀伤》中,他说《围城》中的褚慎明即讽刺作者的“无锡同乡许思园”,而在“《猫》那小说里,被讽刺的名流就有赵元任、林语堂、沈从文诸人,男女主角则影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另外有一些细节也极其传神。他说钱锺书“发现了马克思的性生活”,对照杨绛的描述觉得那多半是真实的。
      
      夏志清不仅不为人隐,他还以写实笔法回忆初恋。以耄耋白头出此性情文字,读来确实为之触动。
      
      
  •   有些事情,真是没办法说清楚。就如有人跟我指出,苏雪林在内地文学史上没有位置不是因为她反鲁,而是因为她@@,说我完全错了。呵呵。但是有些话是不能直说的,而有些事也没必要非表明自己的清醒。每一代的文人总有在特定情况下,为情势所误,这在历史的长流中已是惯常的事情了。
  •   嗯,你录下的这些确实很有意思。:)
  •   呵呵,这套散文文存确实不错,我收了5本。不过没有收《浮生六记》 (还是十记来着?忘了哈哈)
  •   是十记。确实不错,我只买了两本。
  •   是的浮生十记,苏雪林的。
  •   个人认为夏志清颇有文人气。他虽不尖锐地批评谁但也难见他大力称赞谁。
    一方面,也许因为久居海外,他对大陆的情况不了解,某些时候的评论不见得全面客观,然而另一方面正好可以看一看海外华人眼中的国内文人(尤其关于曹禺那一篇很有代表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