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岁月

出版时间:2006-10-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美] 约翰·布鲁克斯  页数:263  译者:万丹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牛市的经典著作,为今天的投资者讲述了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驱使股票价格上涨、把许多人变成百万富翁的人物、事件、市场因素和时代趋势的令人警醒的故事——直到1970年不可避免的崩盘。    本书讲述了美国金融史上一个关键时代的故事。那是属于年轻人革命、增长和绩效理念、投资快枪手和共同基金的10年,见证了新股风潮、创造性会计、投资明星层出不穷以及联合企业的10年。关于20世纪60年代有许多著作,但很少有作品能抓住这个关键时代在华尔街真正发生的事情。    获奖作者约翰•布鲁克斯把永远改变了股市的人物、地点及其非常背景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包括:    亨利•罗斯•佩罗一天之内损失4.5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五大慈善资金以外所有慈善资金的总和。    索尔•斯坦伯格收购化学银行的庞大企图,那段沸腾的岁月似乎没有什么不可能。    美国“最后的盖茨比”埃迪•吉尔伯特自我毁灭性的失败。    诚如迈克尔•刘易斯在序言中所写:“《沸腾的岁月》是一本不应该以阅读其他华尔街经典著作的方式阅读的书。你读这本书不是为了寻找当前在过去的影子。你读它是因为它对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事物进行了精彩的描述。”    但许多今天的投资者仍然受到贪婪和快钱的驱使。他们回顾更早时候的失败者,想知道好运能够持续多久。《沸腾的岁月》深刻剖析了股市中什么改变了,而人性中又有哪些永不改变。

作者简介

约翰·布鲁克斯是《纽约客》的全职撰稿人及许多关于商业和华尔街的大部头著作的作者。除《沸腾的岁月》外,他的著作还包括《戈尔康达往事:1920~1938年华尔街的真实故事》、《博弈者》、《奢侈的七年》和《狮群》。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戏剧高潮第二章  公平交易第三章  最后的盖茨化第四章  繁荣时光与不安的躁动第五章  北方风暴第六章  Go-Go的诞生第七章  联合企业财阀第八章  可怕的后台第九章  如日中天的Go-Go第十章  大冲突第十一章  滑铁卢前夜的狂欢第十二章  1970年大崩盘第十三章  挽回体面第十四章  沸腾的岁月

章节摘录

  美国股市狂飙突进,崩盘与兴起并存的10年!  来源 价值中国网 郑伟强  美国《财富》杂志推荐了75本必读书。《纽约客》已故撰稿人约翰?布鲁克斯所著的《沸腾的岁月:华尔街60年代股市兴衰记》正是其中一本。  1973年,是美国历经1970年股市大崩盘之后的复苏期。在这一年,布鲁克斯反思1960——1970年华尔街所发生的一切之后,深入分析了这10年里的共同基金热,写出了这本书。  这是一幕主角太多的闹剧。  那些在60年代曾经风云一时的华尔街的明星们现在大多已经逝去,但是他们曾经在不同的时期

编辑推荐

  《财富》评选的75本商务人士必读书之一,“其自信的商业写作手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狂飙突进,崩盘与兴起并存的10年!  那些把股市主要看成看热闹的场所的人将会享受本书的韵味、风格和经典的俏皮话……他们会喜欢布鲁克斯为了表现观市的真实运作在叙述中进行的停顿。他们也会欣赏他把一切放入富有含义的历史背景的能力。——《纽约书评》  布鲁克斯先生的新书是一次豪华的波音747飞行,从中我们能够立即领略20世纪60年代股市的全貌……华尔街是一片最难窥视其细节的森林……而布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沸腾的岁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0条)

 
 

  •   沸腾的时代,就像现在的中国股市。只是不知是否像30年代的股市崩盘那样悲惨不?
  •   写的美国的股市,看了以后心也沸腾。但是中国不同美国。。。
  •   这本书比起《伟大的博弈》、《股票作手回忆录》等在知名度上大大不如。然而,我拿在手里细细一读,却觉得震撼无比。处在21世纪的我们对美国曾经发生的崩溃丝毫不知,对曾经的历史没有丝毫的疼痛,然而,当华尔街风暴呼啸而来,我们猝不及防。也许夜深时,我们应该在灯下好好补上这一课,无论何时,它都不晚。
  •   值得一读,是在我们经历沸腾的岁月时看得,如今回头看看,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
  •   看完之后仿佛目睹了那段沸腾岁月
  •   沸腾的岁月,沸腾的岁月,沸腾的岁月
  •   不错的一本书,但是看看就好了,估计也是给我们现在的股市提个醒儿
  •   了解美国资本市场的好书
  •   很好看,故事讲得不错,作者的文风我也很喜欢
  •   一个时代的记录
  •   读大学时就非常喜欢这本书了
  •   读历史,读当下
  •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你会发现,好多东西,只是换了形式,而本质依旧。
  •   就像潮起潮落,可惜一般人无法预测。
  •   翻译得比较生涩,读起来比较累~~~~~
  •   好书就是好书
  •   名气大,但是内容有些陈旧,而且翻译的不算太好。
  •   是一本好书,但翻译..........
  •   通过了解过去,可以对比现在,以便展望未来。现在我们国内的股市正处于“沸腾的岁月”THEGO-GOYEARS
  •   吴晓波著的《吴敬琏传》中说到文革岁月,记载当时的某位中央人士评价陈永贵的一句话:“这人若在200年前,会做皇帝。”——潜台词是在类比朱元璋。

    《中南海人物春秋》中对陈永贵有另一番评述,而对王洪文则是如上一段同类型的评价:草莽枭起于乱世。

    我想谈谈自己对草莽和乱世的理解:

    草莽就是强于胆色,轻于性命,无知而无畏。最重要的是草莽有极强的成就感、目标导向和执行力,于是都拼了。在《激荡三十年》中出现的科研人员出身的柳传志和农民出身的鲁冠球,面对商业社会,皆为草莽。

    乱世就是因为无规则或者旧规则被打破而产生无穷机遇的时代。我想补充的是,每个时代总会有某个领域处于乱世状态。——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草莽就像寻觅有缝的鸡蛋,循着气味蜂拥而至。——中国是这个道理,美国也是这个道理。

    乱世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逐次传递,近一百年,美国会略快一些、早一些,这也便是中国人看各类美国近百年历史丛书的要点所在。

    现在,中国的草莽在干吗?就看哪里是乱世呗!哦,都在玩足球……
  •   可能是文化的差异,感觉叙述方式很特别,不过还是了解了那段历史,不错!
  •   温故知新一个新的角度讲述一段历史
  •   书是了解后才买的,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我收到的书的样子是惨不忍睹啊!配货时可以好好包装一下吗!天啊!
  •   前车如果走也许真是后世之师吧~~~但感觉像报告~~~如果不是对股票有强烈兴趣的,恐怕看一会就看不下去了~
  •   和诚信的背后一样有水准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   书不错,就是翻译太烂了。那里有原版啊?
  •   世界没有新鲜事物
  •   还可以,读读吧!有点和小说样的,呵呵!
  •   非常好,有指导意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这本书还是翻译的质量上需要甄别。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让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正在演着美国曾有过的足迹前进,沸腾泡沫背后就是崩盘,值得借鉴学习~
  •   内容太平淡,叙事连贯性不强,沸腾的岁月没有写出沸腾的感觉。
  •   像小说的一样的华尔街股市
  •   只有对市场有较深的认识才能对书中的故事有深刻的理解.
  •   但翻译得不好。如果不是从事投资工作的,我可能会放弃把它读完。
  •   建议看《伟大的博弈》更有意思。
  •   看得我硬着头皮往下看。故事内容还可以,但是找不到感觉,一会东一会西,翻译太次
  •   了解行业历史的教材,挺好
  •   就当了解历史
  •   选题很好,但读起来不流畅,翻译方面还是有问题的
  •   但翻译....我再也不敢看如此翻译的书了。
  •   翻译太差翻译太差翻译太差翻译太差翻译太差翻译太差
  •   读起来,既没有逻辑也没有故事。乱糟糟的像那个年代。
  •   个人建议是,普通读者不要买这本书,业内的专业人员我就不多说了。我看这本书,看了,五次都没有读完第一章,实在是看不下去,也不知道他在写什么。我想他也许是写给外国人看的吧。
  •   不知道这本书是谁翻译的,翻得太烂了,简直没法看,不知所云.
  •   外文翻译过来的,读的不太顺。
  •   不读也罢
  •   泛泛而谈,内容空空如也,一点也没有想要的激情和惊心动魄。
  •   同感,看了就忘了,可治聊失眠.
  •   看完就忘了内容
  •   内容空洞,文笔不畅,很不值得一读
  •   感觉杂锦拼盘。。。。。。。。。。。。。。。。。。。。。
  •   翻译得太差差差,语句都不通,一本好书就这样浪费了
  •     ★★★★☆
      可以快速看一下,不必一字一句的读。整体很杂乱,但还是有一些看点。
      
      可以详细看一下第六章,讲蔡至勇(Gerald Tsai)(1929-2008)的,迄今为止华尔街最成功的华人投资者,很多牛人写的书多次提及此人,如William J.O’Neil,Peter Lynch,Roy R. Neuberger等。
      
      还有的看点就是当时美国大的社会背景,如华尔街街头示威冲突、1968年美国间谍被朝鲜抓捕等。
  •     周复一周,月复一月,两个时期(艾葳注:是指和1929年那次崩盘的比较)新的相似之处不断出现。1971年,尼克松不断否定由政府直接提供工作机会的计划, …… 省略 …… 当1933年美元失去与黄金的兑换能力的旧事于1971年8月重现时,距离1970年大崩盘只有一年。 (艾葳注:看了索罗斯前段时间的发言稿,似乎在描述着同样的事情<从结果看,而不考虑引发这一问题的结果的话>。1970年的崩盘来自于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繁荣,而这一次由次级债引发的问题,更多成分可能来自于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无节制的创新以及其规模膨胀的不可控要素。)
      
      历史,从经济的角度看,似乎变成了不断重复的噩梦,而美国就是不能从中醒来。(艾葳注:似乎没有一个经济体能从中醒来。记得香港市场上在两年前还对1万7千点的恒指心存畏惧<这是90年代金融危机时的高点,索罗斯等人的杰作>,在这个心理阴影下徘徊许久后,于2007年完全摆脱了这一禁锢,而扶摇直上3万点。)
      
      [书中原文片断]
      
      正如个人危机股后会有悔恨,公共危机过后则有改革。 …… 1971年仲夏,破产经济公司的大约1.8万客户仍在等待他们的股票和现金。到1972年,差不多每个人都被保全了。(艾葳注:1970年12月,由证券业出自成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ipic,用来保护破产经济公司的客户,减少它们的损失,限额为每人5万美元。实际上,2002年之后中国证券业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我想很多人都应该还是记忆犹新。不知道如果下一轮泡沫破裂后,如果类似中信证券一类的公司出现问题,面对目前规模如此巨大的证券资产的损失,普通老百姓是否能得到保全?就像当年日本银行业破产时,每个储户以1,000万日元为上限提款,当然这是优先保全穷人的做法。可中国会是怎样的呢?是会先保护有钱人还是先保护穷人呢?)
      
      [书中原文片断]
      
      客户或者说小投资者,这些华尔街的“消费者”又如何呢? …… 首先,几乎没有疑问的是,他们是20世纪60年代股市的大输家。不幸正巧于1970年7月股市跌入谷底的时候,纽约股票交易所公布了最新全国股民调查结果。我们已经看到,总股民人数达到3,100万,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股民。这意味着股民人数自1965年以来上升了53.3% …… 因此,毫无疑问的是,近1,100万人是在道琼斯指数接近1,000点的1965年和大约650点的1970年之间首次进入股市。1969年~1970年的股市崩盘中总共3,000亿美元的帐面损失 …… 人民资本主义已经使至少1,000万美国投资者,或者美国全体投资者的1/3,比原来更加贫穷,而且贫穷了至少数十亿美元。(艾葳注:实际上,即便让美国人深刻反省的1960年到那一次泡沫,也可能要比如今A股经历的泡沫要小很多。我没注意过2007年进入股市的新股民有多少。实际上,不管过程如何,即便股市上涨到万点,最终多数股民可能还是难逃一劫。在A股市场上,变得更加贫穷的比重可能会高出很多。)
      
      如日中天的Go-Go:年轻人的缺点在于不宽容,年轻人统治则使华尔街一直尊崇的品质——年龄和经验遭到排斥。再不可能有什么社会变迁能够更加深刻地摇撼传统的华尔街。那么,价值观的突然逆转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 …… (艾葳注:实际上,不管泡沫大小,每一轮泡沫的形成过程似乎都有着同样的情形 — 也就是“打破一切传统”“这一次与以往完全不同”“让那些经验论者见鬼”“新股民会对老股民说:你已经落伍了”一类的氛围。最终被证实,一切都都将回归最为朴素的逻辑。)
      
      [书中原文片断]
      
      自相矛盾的是,使美国股市第一次成为由机构主导而非个人主导的市场的基金,重新赋予个人以权力和名外。而至此已经消失了30年的华尔街明星时代,即将再次到来。新的明星将是投资组合经历们,他们为共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 ……
      
      那年秋天,华尔街反复出现这样的言论,那就是基金终于使“人民资本主义”从口号变成现实;通过投资于基金,小投资者可以获得专家建议,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这是凭个人的有限资源无法实现的 …… (艾葳注:怎么说呢?原本公募基金的初衷可能是由专业人士来进行投资,可按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些基金经理个个都成为“破坏价值”的高手,或许是他们也有难言的苦衷。最终走向崩盘时,基金投资者会比股票投资者好多少呢,难以下结论。如果没有记错,当时多数对冲基金的下跌幅度大约是70%。如果中国石油从20几块跌回应有的价值8块钱以下时,不知基金净额会是怎样的一个数值。)
      
      
      
      [书中原文片断]
      
      
      于是,在一种美妙的美国式矛盾中,儿童式的单纯每天会在华尔街的水泥峡谷底部出现两个小时。与此同时,在高空的办公室里,人们被困在成人交易中,种种迹象表明灾难即将来临,而灾难的原因恰恰是他们脱离了具体而单纯的世界,脱离了快乐和好奇。(艾葳注:还好,我最大兴趣爱好之一依然是看动画片,从早期的七龙珠、幽游白书到NARUTO、死神、海贼王 ……)
      
      爱是人类唯一始终拥有的力量 —— 爱的缺乏可能令一个人毁灭。
      和平是爱的终极结果。
      华尔街,它的手跟随金钱的声音而动。
      你在大通曼哈顿或许能够找到魔鬼。
      (艾葳注:投资不是生活的全部,投资,来源于兴趣爱好,它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他不是生活的全部,愉快的生活才是我们所追寻的,为何人们总会忘记这些,或许因为在曼哈顿找到了魔鬼。)
      
      
      
      贴上在SINA网上的介绍原文(实在懒于用自己的文字来写出读后感,见谅)。
      
      
      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狂飙突进,崩盘与兴起并存的10年!《财富》推荐语:其自信的商业写作手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书讲述了美国金融史上一个关键时代的故事。那是属于年轻人革命、增长和绩效理念、投资快抢手和共同基金的10年,见证了新股风潮、创造性会计、投资明星层出不穷以及联合企业的10年。关于20世纪60年代有许多著作,但很少有作品能抓住这个关键时代在华尔街真正发生的事情。
      
      多数内容还是自己体会较好吧~ 对照当下的中国股市,或许多少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本书的一段简介]本书是关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牛市的经典著作,为今天的投资者讲述了整个20世纪60年代趋势股票价格上涨、把许多人变成百万富翁的人物、事件、市场因素和时代趋势的令人警醒的故事 —— 直道1970年不可避免的崩盘。
      
      艾葳注:这个年代也是巴菲特在投资生涯中唯一一次全数清盘的年代(具体时间应该是在1968年左右),之后即便美国股市也经历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泡沫时期,巴菲特也没有抛空过股票。
      
      [书中原文片断]
      
      如日中天的Go-Go:年轻人的缺点在于不宽容,年轻人统治则使华尔街一直尊崇的品质——年龄和经验遭到排斥。再不可能有什么社会变迁能够更加深刻地摇撼传统的华尔街。那么,价值观的突然逆转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 ……
      
      联合企业,和妓女一样,从一开始在道德上就名声不好,因此需要一个委婉的称呼。在它们最繁荣的几年里(1966~1969年),有人说它们代表了一种着眼于未来的企业形式,摒弃了传统企业的经营刻板 ……
      
      滑铁卢前夜的狂欢:如果说在股票市场历史上有一件事情确定不移的话,那就是新股狂热永远是危险繁荣的最后阶段 ……
      
      1970年的大崩盘:一年半内3,000亿美元的损失分摊到3,000万投资者头,这就是沸腾年代酿成的后果 ……
      
  •     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GO-GO YEARS ,每个人都想追求利益,金钱或者名誉.华尔街或者说金融市场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有的人出于逐利,有的人追求理想,有的人崇尚信仰,有的人背负责任。每一个角色都被如此鲜明的描述着。读者们感受生动舞台的震撼,目睹了在那个激情岁月那场真实的戏剧。
      我相信,身处其中的人可能都没有这样全面的体会。当然我们这样的读者也不会有对那场游戏的确实的感受。
      无论是不是处于那个GO-GO YEARS,我们现在也面对着真实的每一天。对我们来说总会是令人回味的。能够明确的是,我们能触碰到的和我们追求的。也许很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现在的自己和自己的周遭,那也是一场沸腾的岁月。
      这本书,带我们看到了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也提示我们,现在就是将来的曾经。把眼光从书中抬起,放远和放大一些,也许看到的想到的会更多和更加有趣。
  •     标签:金融史,交易
      
      风格有点象《门口的野蛮人》和《贼巢》。讲述了人们在疯狂的牛市中的疯狂的行为,贪婪,赤裸裸的欺诈和无休止的投机….
      贪婪是造成历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从这个角度上看,人类是无法阻止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的。因为人永远无法改变贪婪的本性
  •      《沸腾的岁月》把华尔街在20世纪60年代的那段历史用一种很有条理的手法描写出来。以当时的各种势力和现象作为区分标准将身处其中的人们分别描述,通过这些人的人生轨迹来展示华尔街的整体面貌。
       对比以前翻过的《对冲基金风云录》,觉得《沸腾的岁月》情节更紧凑,描述更深入,或者按照这本书封面上广告的说法,是作者的写作手法更“自信”的原因吧。
  •     悲剧?似乎有,但情调上却很明快,所以不带悲剧的沉重。 喜剧,显然不是,可那些兢兢业业的人最终的收获总是令人满意的,曲折,坚韧,永不言弃,实事求是,目光长远,坦荡,说得更政治化点,为了社会长期的发展。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sean what's sorn.
       永远没有不劳而获,贪婪与恐惧像寄生虫一样在最需要的时刻出现。理智像胆小鬼一样在最需要的时候逃离,又像伪君子一样在最失落的时候说上些许风凉话。
       所有的泡沫都是人内心本身的空心圆,永远填不满,最终都会破。预期与现实对生命一直在进行撕扯,最后发现最聪明的人发明了让人乐于被撕扯的玩具,赢家只有这些最懂人活着到底在折腾什么的聪明人。
  •      “华尔街就是……主街”,约翰•S•戈登在《伟大的博弈》中这样描述华尔街在美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使华尔街成为主街的时间是1938年至1968年。
       如果你不满足于《伟大的博弈》对主街过于浮光掠影的描述,那么,不要紧,你可以在《沸腾的岁月》中将历史的镜头拉近许多。与《光荣与梦想》一样,《沸腾的岁月》也是美国新闻界天才写手的经典之作,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那些呼风唤雨的资本操弄者,无疑会给你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且,如果你想对华尔街上最有名的上海人有所了解的话,你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小杰拉尔德•蔡和富达资本基金的故事。当然,如果您碰巧是位金融专家,又对我们这些沉醉于各种稀奇古怪的资本故事者习惯性地鄙夷不屑的话,我奉劝您就此停下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毫无价值的书和评论上。
       除对上世纪60年代的华尔街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外,《沸腾的岁月》带给我的真实价值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投机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二是对资本市场上种种操作手法及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个基本的结论是:要理解中国近两年来的股市繁荣,从60年代的华尔街得到的助益,显然要比1929年的华尔街更多、更直接。
       然而,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股市繁荣的终极根源,都可以在人性中找到。不同之处在于:1929年的华尔街,低比例保证金交易带来了超过正常水平的流动性;1960年代的华尔街,联合企业创造的廉价债券融资方式与机构投资者的道德风险相结合,将垃圾股票的市场价格抬高到了严重不合理的地步;目前的沪深股市,由人民币升值预期刺激出来的螺旋式上升的流动性过剩,被众多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点燃,再加上通货膨胀恰如其时的来临,使得中国股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疯狂。理由各不相同,故事一样精彩,快速致富的号角沁人心脾,公众在财富效应的鼓舞下纷纷杀入资本市场,去购买那些“赚钱的股票和基金”。
       最终结果如何?只有时间能够作出神圣的裁决。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赚不赔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投资者面对的,是一个需要仔细甄别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知识和智慧比激情与盲从更稀缺,因而更有价值。
       方是时也,有打油诗云:
       十年一觉主街梦,几人欢喜几人愁。
       今日蜗居耐烦斋,一书在手百事休。
      
  •     看完觉得历史真是在重复中前进呀,68,69,70,明年就要到70了吧。干啥都说不走人家的老路子,可实际都在踩着前人的脚印。
      买基金也有一段了,买之后才想着看点书,有点晚,本来基金就买的晚了,总是后知后觉啊。这几个月逐渐给自己约法三章:
      1.止损止赢。最忌一个贪字啊。
      2.说话算数。做的决定不能听到一点消息就轻易改变。
      3.不要盲目。很多人追基金经理,也有人认定一家基金公司,如果看了这本书,应该不会那么相信他们了。或者天天问买哪个好,却迟迟不买,自己没有分析过,当然不会踏实去买了,结果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赚了。
      
      总之理财也得下番功夫啊,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大牛市还得有人赔,做好自己,不当那个人。
      
      
  •     深成指站上1万点 一览众山小
      
      和讯这个标题和内容一样煽情.这个日子谁也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
      
       深证成分指数自1994年7月20日“诞生”以来,历经13年风风雨雨,其间不知道有多少人为它沮丧,为它哭泣,但在今天这一时刻,它让大家尽展欢颜!一览众山小,坚持就是胜利,10000点,让我们都见证这一历史性的跨越吧——2007年4月13日!
      
       13年磨一剑,国九条、股改、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股市早已沧海桑田,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上,相信股市将不会辜负千万股民的殷切期望,继续演绎出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当然,中国股市的路还很长,也许在随后的日子里还会有些坎坷,有所起伏,但今天深成指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股市的其他指数也将紧随其后,相继将万点关口踩在脚下!
      
      正好我看完了《沸腾的岁月》,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似曾相识,成交量不断放大,明星基金层出不穷,全民掀起股票狂潮,人人都在胆战心惊与兴奋中迎接着指数的一个又一个高峰。在这个贪婪与恐惧的炼金场中,似乎一切都是加倍的快,似乎所有财富都唾手可得。而最后的结局,却是一幕黑色喜剧。如今,我从上面那段文字中读到了同样赤裸裸的贪婪。
      
      今天的中国,也许与60年代的美国并不相同。我们没有越战,也不处在社会组织结构巨变的当口。 但《华尔街》离我们也不过20年的时间。贪婪是好事么?贪婪伴随着恐惧,可能将你的一生葬送。就在今天,*ST长控上演了一出绝顶闹剧,再加上之前的杭萧钢构,这个市场正在不断地向沸腾的顶端奔去。
      
      人们总是健忘的。他们已经忘记了德隆三驾马车和亿安科技,忘记了秦岭水泥,他们只看到驰宏锌锗高高飘扬的旗帜。而那个旗帜上写着,梦想一夜暴富者,最终都将一切还给了市场.手握300亿的唐氏兄弟,也不能阻挡价格向价值回归的自然规律,这就是证券市场的神圣法则。
      
      
  •       在环球股市高歌急进的当口,看《沸腾的岁月》这本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这是一本描述上个世界六十年代美国股市从兴起到崩盘的十年(Go-go Years)。崩盘的结果大家都已经看到,结果不可谓不惨痛,1970年到1979年整整十年股市惨淡不已,直到1980年股市才牛市重临。
        但是,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自身。笔者不愿意在这里“乌鸦嘴”说我们又站在一个濒临大跌的当口,但回顾2000年科网泡沫的破裂,就可发现这实在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不过是那段沸腾岁月的重复。
        此书开首,就描绘了1970年4月22日,亿万富翁罗斯·佩罗一天内损失4.5亿美元的巨变,虽然巨变之后佩罗的资产仍旧超过10亿,但是这4.5亿就购买力而言,已经超过了上个世代巨富J.P.摩根去世时的全部身家。
        佩罗以何发家?组建一家名为EDS的计算机公司,负责州医疗保障或者保障系统计算机程序的开发是其实业创业的发端,而让其成为亿万富翁的,却是将这间公司的股份以16.5美元的发行价,118倍市盈率卖给公众的上市过程。此后,EDS的股价一路走高,由16.5美元变成150美元,在此后,崩盘,一天里跌至80-90美元一线。
        没错,高科技公司以成百上千倍市盈率成交,不是近十年才有的事情,只要人性的贪婪不变,这样的事情就会不断发生不断重复。下一次Go-go years何时来临或者是否已经来临,不用看股指,问问你内心的贪婪即可。
  •     
      
      2005年末,美国《财富》杂志推荐了75本必读书。《纽约客》已故撰稿人约翰•布鲁克斯所著的《沸腾的岁月:华尔街60年代股市兴衰记》正是其中一本。
      1973年,是美国历经1970年股市大崩盘之后的复苏期。在这一年,布鲁克斯反思1960——1970年华尔街所发生的一切之后,深入分析了这10年里的共同基金热,写出了这本书。
      这是一幕主角太多的闹剧。
      那些在60年代曾经风云一时的华尔街的明星们现在大多已经逝去,但是他们曾经在不同的时期登上华尔街的历史舞台,或多或少的为1970年的大崩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人们甚至可以从中找到20年后对应的人物影子,例如著名的乔治•索罗斯。布鲁克斯用“老派堡垒”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人,用略带风趣的语调描述他们,冷静地分析他们当时的疯狂行为,批判他们以及当时弥漫在整个华尔街的道德观。
      本书结尾处,布鲁克斯自信的写道:“可以想见,本书或许是为‘华尔街’时代撰写的最杰出的著作之一。”
      他是对的。
      《财富》称其“自信的商业写作手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用包括《戈尔康达往事:1920~1938年华尔街的真实故事》、《博弈者》、《奢侈的七年》和《狮群》……在内的商业类畅销书,率先证明一个华尔街的门外汉也能了解并描写华尔街故事。
      约翰•布鲁克斯作为《纽约客》杂志撰稿人的时代早已经成为过去。1993年7月27日,他死于英国一家疗养院,时年72岁。
      
  •   这末尾诗题的好,呵呵。
  •   此刻看来的确很有意思——还好,现在比起当时10000点差不了多少。
  •   好去买来看看,
  •   讲金融的么?
  •   有案例吗
  •   哪里有卖?
  •   有很多故事,,书店或者网上都有卖的呀,,,我是在季风书店买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