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物欲症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美]约翰·格拉夫  页数:245  译者:闾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有特快专递.电子邮件、高速公路.快餐,喷气式客机.提款机,却独独少了自由支配的时间。 ◆我们每天出门急急忙忙地往身上喷香水,而有多久没有闻到过真正的花香; ◆只要多花一点钱,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也可以吃到西瓜,可是它的味道却不再甘甜; ◆我们身上平均存在50种以上的有毒化学物质,我们生活在一个毒素大杂烩里,而制造商和污染者却逍遥法外。 …… 孤独、工作时间长、债务引发的家庭矛盾、环境污染,这都是流行性物欲症惹的祸,对付物欲症本书有办法,它是一剂最机智、最生动的救命良药。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为我们人类终于找到了拯救地球和自己的方法而感到激动,你会克制不住地跳起来欢呼!

作者简介

作者:(美)约翰·格拉夫(John de Graaf) (美)大卫·瓦恩(David Wann) (美)托马斯·内勒 (Thomas H. Naylor) 译者:闾佳作家约翰、经济学家托马斯与环境科学家大卫联手,经过3年的资料收集、研究与整理,终于完成此书,并特邀普利策奖得主戴维·霍西为本书配了漫画。此书一经出版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并于2005年发行了第二版。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症状  第1章 购物高烧  第2章 浮肿前兆  第3章 慢性堵塞  第4章 压力过度  第5章 家庭痉挛  第6章 膨胀的儿童  第7章 社会伤寒  第8章 意义之痛  第9章 社会创伤  第10章 资源枯竭  第ll章 工业化痢疾  第12章 上瘾病毒  第13章 注定不满第二部分 病因  第14章 原罪  第15章 微不足道的预防工作  第16章 未曾选择的道路  第17章 物欲症的时代  第18章 屋子里有真正的医生吗第三部分 治疗  第19章 康复之路  第20章 卧床休养  第21章 阿司匹林和鸡汤  第22章 新鲜空气  第23章 回去工作  第24章 疫苗和维生素  第25章 年度体检  第26章 重返健康致谢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喜刷刷,喜刷刷!我刷,我刷,先消费,再还款,天天刷,累积分,我们天天刷,从不放过任何机会……” 直到—— 你焦虑、失眠、易怒、冲着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嫌微波炉加热速度太慢;你经常和人吵架,无比渴望拥有某样东西,得到它后却感到空虚无比;你新买了一个漂亮的大衣柜,但你的屋子不够大,于是你又多花了一笔钱拆掉“碍事”的墙;东西太多了,家里像仓库一样拥挤不堪,你很多年不敢请同事到家里来玩。 在这个物质主义社会,人们都患上了“物欲症”,将“美好生活”等同于“物质生活”。过度消费就像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带动社会的购物风潮。这种行为,往往威胁人们的钱包、家庭。小区与自然环境。 作者用幽默的漫画、有趣的故事、潇洒的文字,为这种困扰着很多人的疾病演绎了一套完整的行动指南,它将带给你更有感觉.更愉快、更让你满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作家约翰、经济学家托马斯与环境科学家大卫联手,经过3年的资料收集、研究与整理,终于完成此书,并特邀普利策奖得主戴维·霍西为本书配了漫画。此书一经出版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    “作者在书里把令人震惊的事实和灼人的洞察力结合到一起,还指出了前进的道路。”                                        ——《快速公司》    “虽说此书的根本目的是劝和向善,但它毫无说教味。它提供了大量论据和有深度的解决办法,用尽一切努力去打动那些怀疑论者。”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    “你会想笑,也会想哭,你会想欢呼,也会想抓狂,你会被这本书震撼和打动。《流行性物欲症》仔细地观察了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过度消费问题,告诉我们该始何把日子过得简单些、更有意义些。这是一本绝妙的书,非常有趣,同时也非常严肃。”                                    ——彼得·巴恩斯

编辑推荐

  流行性购物狂症会造成极强的影响和后果,但它们往往是隐蔽的。倘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这种病毒会引发人们无止境的贪欲。如果你查查《牛津英文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你可能会看到如下解释:  流行性购物狂症(affluenza):名词。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社会病,由于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大、个人债务沉重,并引发强烈的焦虑感。它还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孤独、工作时间长、债务引发的家庭矛盾、环境污染,这都是流行性物欲症惹的祸,对付物欲症本书有办法,它是一剂最机智、最生动的救命良药。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为我们人类终于找到了拯救地球和自己的方法感到激动,你会克制不住地跳起来欢呼!   作者用幽默的漫画、有趣的故事、潇洒的文字,为这种困扰着很多人的疾病演绎了一套完整的行动指南,它将带给你更有感觉,更让你愉快,更让你满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流行性物欲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2条)

 
 

  •   收到书一个是忙,第二个是想看看书在写评论,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先看一点。最近觉得精神有点空虚,购物欲特别强,所以想用书来慰籍一下精神。竟然发现了这本《流行性购物欲》。现在读了一半,觉得作者剖析得很深入,对于这个社会病研究的很透彻,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很好推荐大家看一看,问题很新颖。我还买了三本书,两本关于王石的,一本关于俞敏洪的。希望这些人的思想能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等看完王石的万科管理日记再写评论把。
  •   其实是一本很环保的书,倡导大家找回生活的意义。
    说的各种物欲症还是很典型和好笑的,美式漫画也不错哦。
    但是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被他改变,而且这个名字也不太容易引起购买啊!
  •   为物欲所累的现代人,陷入了挣钱花钱的恶性循环中,不但迷失了自己,还影响了下一代。这本书犹如当头一棒,喝醒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停下来开始思考,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干了什么,怎样摆脱物欲症,从回正常的真正的生活。好书,值得一看,值得反复看,尤其是对我们浮躁焦虑的现代人。
  •   书的内容很多是反应美国的生活方式,不过中国估计也会超这个方向,而且只会比美国更多的消耗,浪费和物欲症状,美国社会虽然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这个国家的民众懂得反思批评,也会慢慢聚集起来采取行动来抵制,这是我非常欣赏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才是人类的希望,至于某负责任大国,未来还要好多代的人来为其现在的所作所为埋单
  •   朋友推荐的一本书,据说看过后他的生活被彻底颠覆了。也想让自己颠覆下,直奔理想中的自由生活!
  •   看完颇有感触,远离物质生活应该从不浪费做起。里面对媒体和广告的评价一针见血
  •   前后重复的部分比较多,但是理念值得推广~所以寒门出孝子~另外以犹太人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孩子~ 有帮助只是我们能给孩子制造的'赚钱'机会太有限了,会被城管抓啊~~~
  •   教会人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生活。
  •   今年共看了15本书,这本书是我的最爱,很符合我的个人价值观和环保意思,还有对生活的态度,有点类似《善带自己》,但是又尽不相同。
  •   如果你结合如实生活如是禅,你就会发现东西方都在对现在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和检讨,值得一读。
  •   之所以愿意在当当网买书,是因为专门送我们学校这边的快递员实在太好了
  •   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   喜欢这样的书。很有个人见的。
  •   物欲横流的世界呀,需要思考
  •   没有谁能否认,这个时代是一个喧嚣的浮躁的,物欲横行的时代,是一个消费至上,不断攀比的时代。作者采用病名病症来命名观察到的消费现象。所举得例子就在你我身边,我们其实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也许清醒,也许无奈,但都在推波助澜的使得消费的浪潮更猛更烈。这种种物欲症状难以觉察,但完全可以治疗,但我们任由其发展变异,甚至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生活的体现,结果病入膏肓都乐不思蜀。不仅需要反思,更重要的是,如何脱离物欲的汪洋恣肆。
  •   这本书剖析了美国80年代的生活变化,到处充斥着物欲,当然并不只是美国,全世界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在人们高兴看到一种新产品,新事物产生时,它同时埋下了灾难,这种灾难对儿童,生物链,地球都是致命的,我们不可能全部避免,但是可以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   这本书比较深入地谈了关于人性对物质无止境的欲望,理论也有实际数据支持。相对近期大量没有实际根据的死板说教类书籍来说,比较难得。还是值得一看的。
  •   这本书还行,内容并不是特别吸引人.我翻了翻就搁书架里了,没有全读完.
  •   书是为老爸代购的,我也借来通读一遍,好似服用了一贴清醒剂,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时代,真该读一读这类书,冷静地思考一下.多谢老爸给我读这本书的机会.
  •   有启示...
  •   封面实在太丑,有点后悔买了
  •   有一点点失望,内容都是大家所知道的,拿到后大概翻了一下就放架子上了直到现在。
  •   书的内容很轻松易懂,就是书都发黄,很旧!还有折角……
  •   只说书的外包装以及选货人员的工作态度。这本书已经是买后退货再买了,第一次退货的原因是:封面好像泡了水一样的泛黄,书角折损严重,我不知道选货的人员怎么舍得让这样的货品卖给客户,所以就连同另外一本有损书籍一并给退了。刚才收到了第二次购买送来的书,我还特地当快递师傅的面验了一下货,情况依旧如此。两次送来的书都是外包装泡了水似的,当当网应该好好的对出货把把关了。
  •   唯一的缺点就是字太小了。其他都不错
  •   这本书读研的时候在图书馆看过,当时还做了读书笔记,密密麻麻的记录了好几页纸,而且受到书中漫画的影响,笔记中也开始了涂涂画画。作者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人,能够把握细微的事件进而延伸出自己的观点,文字的趣味性很足,好像是看《伊索寓言》之类的小故事,但是经过这一层通俗化的积淀,深层次的反思就已经蕴藏在读者的思维里了。书的纸张是用再生纸的,湛卢的本意是好的,可是字间距却那么大,浪费了很多纸。
  •   内容有些不符中国国情
  •   很可以的一本书,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入手,抽丝剥茧地让我们看到人类是多么的贪婪又是多么可怜。不过个人感觉作者叙述地有点啰嗦了。书的质量不错。
  •   人大的老师翻译的一本挺不错的书,作为一个简单的对现象的研究,此文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深入的对流行性无欲症的思考的结构,但仍不失位这方面一片不错的资料。
  •   不适合现在国人的生活水平。书中批判了物欲横流的社会、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商业广告和人们被激发出来的购买热情。跟现在国内的多数人的生活还很远。不过对国人来说算是个前瞻的教育吧,毕竟,那样的物质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走入物欲的狂潮之前,先清醒清醒脑子。
  •   买了本来是想控制下我的购物欲的 唉 可惜失败了
  •   看了这本书后发现我们的文明并不是真正的文明
  •   书真的写得很好,没有学院派的繁文褥节,看这本书,就如看自己的生活......
  •     物质的世界,经济目标和需求
      
      
      引子:
      一些问题
      1.劳动身产率提高了,相应的我们的工作时间不是应当大幅缩短?是什么让我们依然不断忙碌并且带来巨大的压力?
      2.面对教育经费的不足,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种方法使教科书免费—商业化,只要把数学习题改成“我有30块奥利奥,蘸着牛奶吃了15块,还剩多少?”不就可以了?是什么让我们没有这么做?
      3.我们每天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自己的生存?还是更高尚点,为了社会创造价值?工作让我们得到了什么快乐,还是烦躁和厌倦?你是否敢于“放弃工作,看看生活是否会比现在还要糟糕”?
      
      一、从经济学的目标和发展谈起
      对于几百年前的生活,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无从想象。“衣不蔽体,饿殍遍地”使我们所能想到的最悲惨的情景。战争的带来的伤痛已经忘记,我们急速地逃离原来的生活,是为了什么?除去“不愿回到过去悲伤日子 艰苦生活”的原因,我们缺乏这样一种对于社会整体目标的思考。现代政府模式告诉我们要追求“经济增长”“维护充分就业促进就业”,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暴力犯罪,才能维护我们稳定和谐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人类生产力没有发展的漫长的时间当中,甚至在刀耕火种当中,我们并没有陷入一个如此的境地,必须在无休止的工作和担忧之中,在获得如此多的信息当中,在如此的算计成本和利益当中,在对别人的利用当中,才能过上好日子。对于这样一个极度市场化的社会当中,我们无法判断,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
      经济学的最初目标是设计这样一种方法,使我们在生产生活当中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而其中的核心是将个人和社会的供给和需求放在一起比较,讨论从工厂到市场当中我们可以采取的各种行为模式和手段,从而寻找到一种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但事实是这样的,我们在一边不断扩大每个人的需求,一边在疯狂地消耗资源资源,尤其是,在利用了这么多本不在计划内的资源之后,每个人仍在抱怨着,发誓要用更多的商品让自己高兴用(甚至在不择手段)。对于这种资源利用是否“高尚”地考虑到了子孙后代,我们暂且不做价值判断。但是具体的如何去研究我们切实生活当中的“需求”,在不引起我们内心欲望的“魔鬼”的情况下客观地评价各种产品的需求,在自己在辛勤工作和闲暇获得最大效用情况下的需求,在能够清楚地、理性地判断之后所选择的需求,在不可能主观体会所有产品作出主观判断而需要别人告诉我们哪个我们需要而哪个我们不需要的时候,我们需要认真地去学习这种技能,去按照他们的边际价值选择能使我们感到真正幸福的产品,也许,他并不是我们在广告当中看到的,也许,它就在我们身边,唾手可得。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当中向人们描绘了如何通过分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一个人数天才能磨成的针,每个人负责个步骤,熟练之后,针的生产速度就大大提高了。这一思想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从自给自足走向了规模化生产。大规模专业生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进入了工厂开始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动作,生产着标准化的、我们无法控制的产品。这样的生产方式带个了我们足够多的供给,使得我们在生活当中不再饥寒交迫,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是必须面对抹杀个性的工作和抹杀个性的消费,并且随之消失的,还有以前别人的称赞、自我的满足、面对挑战的生活和自己富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在商品社会当中,我们唯独剩下了物质,能够让我们得到这些满足。不够多,那我们就想办法去得到。
      
      二、现代社会的产物
      1.公司制、工作以及压力
      公司制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资金周转的效率从而大大扩展了我们的商品供给,也进一步地让我们的市场当中竞争更加激烈,每个人工作的“热情”充分地被调动了起来。“只有工作,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只有工作,你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这种抹杀个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进一步剥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与生俱来的兴趣。社区街坊们开的杂货铺、咖啡馆在竞争当中垮掉了,人们交流感情的社区场所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庞大的巨无霸企业,利用规模效应和市场机制建立起来的全世界一样的东西:书店、药店、录像带、超市。在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当中,沃尔玛一家就占了10%,进口量比英国和俄罗斯还高。
      我们工作的时间越长,家庭关系越差;家庭关系越差,就越想躲回到工作当中去。而这种随着消费品增加而来的压力也在逐渐显现。我们提高了我们的预期,期望能在今后获得更多更好的产品,跨越世界的旅行。而洗车和修电器,甚至是在摆满商品的超市里,我们都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挑选商品。我们花时间去整理自己对方的各种物品,幻想着有一天我会把它拿出来久久回味。
      在商品市场上,我们更多的身份是消费者,而在这种消费下面是隐藏的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我们无法摆脱他,就像像洪水一样,广告再次将他强化,并不断告诉我们,误导他们,我们提供的产品是一种解决方式,拥有我,你就会幸福起来。
      
      2.广告、电视和信息的泛滥
      在闲暇时间,我们现在所作出的选择更多的是游走于电脑和电视之间,对于同学们而言,则是上网和游戏之间。在游戏当中,我们能够从虚拟世界当中获得现实当中所得不到的而又是我们迫切希望得到的。而电视上的影视作品,则更多地向我们表现出了中产阶级们的生活,时时刻刻在告诉着大家,你的生活里什么东西该升级了。而电视大部分时间当中充斥的广告,不断地扩充着人们欲望的沟壑。一个儿童一年的时间接受了4万条的广告。虽然说为了扩大市场我们可以利用小孩易于引起欲望、攀比的特点而使家长们心甘情愿地为他们花费更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表达出的价值观——自私自利、刻意满足、永远不满和不断消费——却深深地影响到了他们。
      在微观经济学当中,我们学习过面对垄断竞争的市场,广告能够让微小差别显现出来从而使消费者能够更加准确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但是实施当中,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我们所接受的,只是电视“想让我们接受的信息”。在他大量略去的信息和无法确认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这样的无效信息往往会使我们的选择更加非理性。
      
      3.环境恶化
      这里仅仅以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来说明。近代以来,自从人们发现了化学这个新的手段,它就脱离于物理学和生物学,不仅仅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更多的则是利用起来开发出了各种可供人类使用的产品。利用这些无法计数的产品,人们开始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开始改造这个世界。香水,药物,化石燃料,油漆,塑料,这些新出现的事物,成为了人们新的“需求”,渐渐地我们离不开了他们。更加可怕的是,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数万种化学产品当中,有过毒性检测的仅仅几百种。我们甚至不知道面对这样一个新的事物,该去如何消灭它,不经意间,那些小小的分子就变不了世界各地。我们打开了一个装着魔鬼还是天使的盒子,或许没有人会知道。
      
      三、意义的缺失与找回
      在市场体制之下,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而不是作为社会的一员,只需要对自己负责,而无需关心其他;在物质极度发达的社会,我们忘记了尘土的飞扬、酸痛的肌肉、蚊虫的叮咬,忘记了我们真正存在于的世界。当代经济社会有效地压抑了人们对意义和目的的质疑,我们生产的这些产品所获得的回报—金钱、刺激、权利和地位,就像是吗啡,能止住任何悔恨带来的痛苦。无聊的人们实际上渴望的是有意义的人生。广告暗示这种生活来自产品或商品体验,但宗教和心理学认为,这种生活则更可能来自于对他人的奉献、与朋友的联系、靠近大自然,为内在的道德价值而奋斗。在许多的宗教传统当中,人类都拥有一个终极的人生目标。而所有这些传统里,都不曾把单纯地攫取物质、权利或者享乐——或是“争着当第一”——当做人生目标。工作可以是“有趣的”“有创造力的”或者是无趣乏味的,也可以带来地位,也可能让人显得卑微——这都是我们的选择——但这和工作的真正价值毫无关系。我们在工作当中所失去的——渴望的尊重,感到自己有魅力,感受生命价值——应当可以通过其他更加合适的方式去得到,而不是在刷卡的一瞬间,感受到这种“虚幻的”权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关心他人,敬畏自然,用心去感受生命,感受我们周围弥足珍贵的点点滴滴。
      
      现代社会的选择已经趋向了“商品社会”,我们的经济在为世界的的高消费创造着更加有效的环境。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或有或无地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试图教育儿童,从一开始就改造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相信所谓的发展,来自于他们消费了什么东西。购买成为了人们的精神支柱,整个国家为卖不出去东西而发愁;而超级购物中心取代了大教堂,成了人们朝圣的场所。
      
      “宝洁公司生产的产品比现存的昆虫种类多一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警醒和踊跃的尝试和探索。在人类必须得到足够的健康食品、得体的住处和衣物的前提下,马克思认为,在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下每天至多工作4个小时就足够了,剩下的时间由人们自由掌握,做他们想做的事情。1930年的美国也尝试过6小时工作制,工作时间的减少激发了员工们的工作热情,他们每周30个小时可以领到35个小时的工资。
      
      在这个世界,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榜样。
      
      四、观点
      对于现代艺术的形式——流行音乐、电影和现代的竞技体育,以及其他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的感官体验——这本书里似乎并未提及涉及过多的价值评判标准,只是强调减少刻意的不必须的消费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作者似乎更加倾向于我们从自身的体验当中获得满足而不是通过这些现代化的媒介(信息表达的不完全和低效率)。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对于这些现代科技化下的产物,我们应当可以适度的接受,在能够不浮躁地、认真踏实的思考和吸取之下,这些方式不失为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新的途径。
      
      五、其他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更多的则是在告诉我们,在当今这样一个崭新的社会当中,在这样一个人类从未经历过的辉煌的、有如此强大力量的社会当中,我们在面对生活当中的孤独、厌倦、不快和麻木时,应当选择怎样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当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认识和目标,使得这种新的生活能够给我们带来正面的效应,去回归甚至超越我们过去的那种几千年来满足、幸福的生活,去选择什么,去放弃什么。其实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也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经常不知道自己努力活着学习的动力在哪里,甚至是畏惧今后的难以预测的生活——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当中会遇到哪些人,哪些事,过着怎样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应当追寻什么,不知所措,迷茫。对于缺乏足够哲学素养的我来说,能够有这么一本易懂的课本,至少从一个方面,向我展示了整个生命所追求的价值和方向,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提纲挈领地描述了这些,是非常有用的。
  •     美好生活不等于物质生活
      
      美好生活从来不是有形的“东西”
      
      重新投入大自然
      
      每个人都希望房子再大点
      
      从未怀疑过这工作的最终价值和结果
      
      苦恼和不安全感,通常从追求财富开始
      
      我们和人,自然,社会的联系
      
      什么是真正的财富
      
      经济体制是为不满而设计的
      
      试图购买幸福而不是体验幸福,购买人生还是实践人生
      
      激起虚构的欲望
      
      金钱还是时间
      
      健康的身体,活跃的思想,适合健康的身体活跃的思想职业和适于住的地方
      
      6小时工作日,全职每周只要30小时
      
      逐步退休
      
      把梦想卖给他们
      
      广告的目的就是宣传物欲
      
      广告鼓励我们用物质手段满足非物质需求
      
      把自己看做自然的一部分
      
      财产是否满足生活中的情感,关系和活动的需求
      
      
  •     经济增长加剧了时间匮乏的问题,我们只会越来越忙。
      选择太多增加了我们的焦虑感,并让我们变得更不快乐。
      选择太多,时间太少,顾此失彼。
      欧洲人把生产力提高的很大一部分换成了时间,而不是钱,每个人花在医疗保健上的钱反而更少,寿命更长,身体也健康。工作很少时间,大部分用在社交上,其实没有最新的东西,没追上最近的潮流,一样能过日子。
      在物欲症的时代,“拥有”和“无法拥有”之间的鸿沟变得越来越宽。
      为了更富有的家庭
      膨胀的儿童
      找一个更好的人
      归属感信任感消失
      ……
      我们是空洞的人、我们是膨胀的人、意义之痛。
      赚得世界,赔上灵魂,灵魂的贫困。
      ……
      
  •     虽然中国没有美国“病”的那么厉害,但是年轻一代如果一味追求西方的消费方式,最后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吧!个人觉得很好,当初在阅览室看到一半,后来还特地去外借书库找了本借~~总的来说,适量的,符合自己真实需要就是好的~又健康又省钱啦啦啦~~(话说…………这不算剧透吧…………)
  •     
      
      
      
      一.浮肿的社会
      
      1. 无论老小都有购物倾向
      
      2. 购物欲望的背面
      
      二.无法抵制的消费欲望
      
      1. 经济发展带动消费欲望
      
      2. 被刺激的消费欲
      
      三.物质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1. GDP和恩格尔系数不能反映生活质量的提高
      
      2. 生活真正值得追求的是什么
      
      
      
      生活在现在文明社会,我们可以方便地用钱去买来各种各样的东西,满足我们生活里各方面的需求。我们有足够的商品和服务可以挑选,可以任选所需。可是,我们所买来的东西,真的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我们以为是的。因为我们需要,至少是想要,才会去够买。我们把钱拿去换成了实实在在的商品或服务,并不是拿钱去打水漂。
      
      可是《流行性物欲症》这本书,一举击穿了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脆弱的外衣包裹不住本质的腐朽。
      
      我们消费的时候是否考虑过,我们买这些是非要不可的吗?买来后真的有用吗,有什么用?这能使我们生活质量提高吗?能使我们更幸福吗?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断地花钱,而且花的钱越来越多?为什么我们拥有的越多,想要的却更多?到底我们消费是为了什么,生活又是以什么为目标?……
      
      这些问题都是《流行性物欲症》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书中揭示了现代美国社会人们不自觉的消费欲望和背后的因素。它认为不健康的购物欲是一种流行性疾病,它的解释是:流行性购物狂症,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社会病,由于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大、个人债务沉重,并引发强烈的焦虑感。它还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现在,这种疾病正在侵蚀着美国,也正在全球快速传播。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消费有了新的认识,对生活和社会也有了新的体会。下面是我的总结和思考:
      
      
      
      一. 浮肿的社会
      
      现代,我们已经逐渐接受了新的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我们不断地刷卡,供车、供房……我们今天先花了明天的钱,明天的债再由后天来还。我们行色匆匆,大包小包不离手,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够买。
      
      1. 无论老小都有购物倾向
      
      从未出生的胎儿,到早已入土为安的故人,都有配套的服务和相应的商品在供给。对于正生龙活虎的人们,就供应得更齐全了。从婴幼儿用品专卖店到老年人康乐中心,各供所需,不亦乐乎。商品的存在是因为有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商家不断供应商品满足我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断地向商家表明我们的需求。一个3岁的小孩儿,除了衣服食物外,他还想要各种各样的新奇玩具,想要到各个不同的游乐场,想要比原来所拥有的更多更好的东西。一个80岁的老人也是如此,生活了一辈子,或许家里各种东西已经堆积如山了,但他还是会想要买更多的东西,或许是需要用到,或许是充斥空间,或许仅仅是满足想要的欲望。
      
      很多人承认很多东西买来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只是想买,就算房子里塞得满满的,那就买更大的房子,来装更多的东西。
      
      这时候对东西的需求,或许早已超出马斯洛所提出的那五个需求层次。因为,这已经形成一种病态的心理需要。
      
      这种病态心理的蔓延,从宏观上看,就是使社会变得浮肿。社会上的一切都物质化了,一切都可以买卖。人们买香水,却不知道真正的花香是怎样的;人们进行性交易,却忽略了真爱的情趣;人们增加工作的时间赚更多的钱,却忘记了工作的目的……
      
      无止境的购物欲望,造成了不断浮肿的心态和社会。患病的人们却依然在忙得忘乎所以。
      
      2. 购物欲望的背面
      
      是否拥有的东西越多就越快乐,是否满屋子的堆积品能带给人心灵的满足?不是的。人们花钱消费的背面,确实心里无尽的空虚。买来的东西,填补了屋子的空间,却填不到心里去。但患了物欲症的人们不知道,所以他们还是不断地够买东西。他们是消费者,他们只管够买,因为商家会提供的。商家只要有市场,就会进行生产,反正地球地大物博,有的是资源。
      
      难道人们就一直没注意到地球环境已经变得几乎面目全非了?当然不是。人们天天听到关于臭氧层空洞增大、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空气污染加重、濒临灭绝物种增多、淡水资源减少、森林变成沙漠等等等等的新闻。人们一方面说要注重环保,一方面买车买木质家具用一次性用品……有几个人在买车的时候算过这辆车将会排除多少废气,有几个人在用一次性筷子的时候想到这些木头来自那片森林?
      
      人们努力工作为了赚取更多的钱来满足更加膨胀的物质需求,于是增加了工作时间,增加了工作强度。可是身体健康和平时的娱乐休闲都成了牺牲品,甚至包括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在物质增加的同时,孤独、空虚、压力、亚健康症状也在无声无息地增加。
      
      人们信仰宗教,却不曾为灵魂进行真正的洗礼。人们希望用物质的丰富填补灵魂的空虚,却与灵魂渐离渐远。
      
      而这些都隐藏在物欲症的背后,从不轻易显露出它的真面目。
      
      
      
      二.无法抵制的消费欲望
      
      不断的消费行动是因为消费欲望的驱使。而消费欲到底从何而来,为何它有这么大的魔力?
      
      1. 经济发展带动消费欲望
      
       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也不断增加,赚的钱多了,也意味着可以花的钱多了。何况各种商品越来越多样化,种类越来齐全,我们也发现,我们需要的越来越多。于是我们消费,却总没有满足的时候。
      
      2. 被刺激的消费欲
      
      广告是现代生活随处可见的东西,它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媒介让我们看到,不断对我们的视觉、听觉进行刺激,从而让我们接受它所传达的信息。商业广告卖的不就是商品么,不就是通过各种形式提升商品的诱惑力,唆使我们去消费么。《流行性物欲症》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广告最初的目的就是传播物欲症。广告做得精彩,会使我们对所广告的商品也带有好感,从而增加了消费它的可能性。物欲症之所以蔓延得这么厉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广告帮我们做传播媒介。
      
      琳琅满目的商品也能激起人的消费欲望。正如你走在一个商品寥寥无几的商场和一个堆满各式商品的商场,肯定你乐意在后者买东西。即使你想买的东西在前一家店也有卖。另外,商品琳琅满目,也会通过视觉刺激神经,使人够买本没打算买的东西。
      
      再者,就是消费者的心理了。消费观念是个重要问题。可是物欲症患者,大都不是理性消费的。他们或许因为喜欢而够买,或许因为攀比而够买,甚至,什么理由都没有,为了消费而消费。
      
      
      
      三.物质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拥有了越多的钱,就能买越多自己喜欢和想要的东西,拥有了越多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物质化。人们赚钱是为了活得更幸福,可是当赚钱的代价是时间和休闲,当有了一大堆东西后却毫无用处时,就是得到当初追求的幸福了吗?
      
      1. GDP和恩格尔系数不能反映生活质量的提高
      
       全世界都在用GDP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当人们看到一路高走的GDP时,都会觉得经济越来越好,社会越来越发达。确实,人们花出去的钱多了,但是这要取决于这些钱是怎么花出去的。
      
      清查一下就知道了,人们把很多的钱花在了买不必要的东西上,花在了医疗费上,花在了药物上……GDP是高了,但所有的东西都冷漠下来了,贫富差距大了,外债增加了,快乐少了,生活沉重了,难道可以说这是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吗?
      
      恩格尔系数也一样。现在的恩格尔系数可以很低,因为买房子买车的钱远远大于食品的钱。当购买食物比例下降的时候,也不意味着生活更幸福了。其他的消费所带来的压力比这沉重得多。
      
      当活得这么累的时候,还有什么幸福感可言。幸福是心里的体会,绝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所能体现的。或许,当专家们根据各项系数推算出一个幸福指数的时候,再用那个指数来衡量生活质量吧。
      
      2. 生活真正值得追求的是什么
      
      当生活已经衣食无忧的时候,我们到底该追求什么。更多的钱更大的房子?有了这些又是为了什么?追根到底,其实无非是活得更好。而这个“好”是以什么来衡量的?物质?精神?
      
      我们要的是幸福的生活。正如每一篇童话的结局:“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童话之所以美好之所以让人憧憬,是因为它的结局就是我们最想要的结果。幸福的生活罢了。可是我们却被自己的物质欲望搞得头昏脑胀精神混乱。因为我们几乎都多多少少患上了物欲症。
      
      是时候改变一下消费观念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了!不再去想要那些不必要的东西,或许田园的稻草香和雨后的泥土气息才能带给你真正舒适的享受。生活简单,东西够用就好。我们可以由追求富人和名人的生活方式进步到追求强调满足和健康的有益生活方式。我们并不是不知道,很多富人过得很不快乐。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向往?
      
      生活里最美好的东西,从来不是有“形”的东西。——《流行性物欲症》
      
      
  •     如果说美国社会深受此症所害而正致力于培养抗体的话,目前染病还不算深的中国则是全民一致,前仆后继的在尽情拥抱病原体。
      
      或许对刚脱贫入小康的中国社会来说比较难接受书中对人们力求简朴生活的规劝,但令人担忧的是已然开始尝到拥有物质快感的人们是否有反思能力以跳脱出rat race的恶性循环。
      
      许多人认为金钱与时间自由是困难的选项,我倒觉得做选择不难,难的是清楚明白自身与外界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自己内心深处最本质的需要。
      
      钱与物质都不是坏东西,坏的是当人们汲汲营营,人云亦云的追求它们时并不清楚为之所付出的成本以及自己所拥有的选择权利。
      
      本书中提到的另一本书Your Money Or Your Life值得推荐,但不确定是否有中文翻译版。
      
      
  •      两个晚上把图书馆借回的《流行性物欲症》看了一大半,感觉说出了很多我想知道的东西。对于消费主义的成因由来症结又有了一个了解。这本书对美国人生活的一些解读,是我们国家正在或者将要遇到的情况。比如社区的消失,物种的灭亡,自然生态链的破坏,大型购物中心对于教堂等过去社区集中地点的取代,人被物质所包围所隔离而产生的疏离感,对物质的崇拜取代了其他思想,成为主流。教育则成为为了使下一代尽快融入商业社会作准备的工具。
      
       一句话评价这本书,就是对于消费主义以及消费主义对于人的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的论述,很全面很强大。
      
       感觉解开了我在消费主义方面的一些犹豫和不解的地方。也认识到,朴素无罪且无价。印证了自己之前的一些观点,比如最宝贵的知识最廉价,比如我们不需要追求那些自己认为不真实的成功。
      
       相反,对于意义的寻求,反而是一件被长久忽视却急切要做的事情。
      
       对于生活方面,维持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尽量简单,尽量接触自然,尽量吸收知识和智慧。和之前一样,环顾自己的财产,发现已有足够避寒的衣服,足够吃的粮食,足够使用的电子工具,足够遮蔽自己的地方,足够使自己到工作和家庭的交通费用。然后也发现很多多余的东西。
      
       当一个个体发现自己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个体来说是个飞跃,因为他接下来发现自己剩下需要的只要很少的一点金钱就可以满足了,那就是为了长足发展和取得生存意义所需要的智慧。这些东西他不需要大量金钱来满足,甚至反过来他会付出自己的劳动和思考就可以达成。
      
       而这对于商业社会的主角,生产各种“产品”的企业却会是致命的打击。所以他们需要广告,需要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不仅是生存而且是壮大,成为话语主角,占据主流媒体,占据政府声音,占据经济学家,占据教育,占据眼球。
      
       而我刚知道了,小的即是美好的。很多不良的社会动作也能产生GDP。在自己后院种菜能让自己脱离一天到晚面对一台机器的烦恼。和家人的时间重要过挣钱的时间。时间不够只是我们的借口,我们的时间大多给了物质。物质代替了我们的亲人,朋友,爱人。因为我们消费物质,所以我们以为也可以消费感情。因为我们不断升级物质,所以我们以为也可以升级伴侣。
      
       希望未来可以一点点接近环保的简单的生活方式,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会很难,但是值得。
      
       不再向往去吃一顿泰国菜,不再向往下一套名牌服装,不再向往一次购物旅行,不再向往家里塞满了广告目录上的“产品”......心里有点犹疑,这样我们会变成怪物吗?不,另一个声音说,你只是变回了你自己。
      
       想起中国最环保的明星----陈佩斯。这种人让我感到黑暗的娱乐圈还有一丝光明。他对于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实践是的他成就了他自己,也使得他成就了一段真实的人生。希望我也像他一样,因为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思考而成就我自己的人生。也许痛苦,但是真实。
      
      http://www.hebei.com.cn/node2/node27/node1095/userobject1ai405372.html
      
      
  •      奢侈还是简单,金钱还是时间?
      
       这样的题目无疑与老妈和老婆同时落水,在只能救一个的情况下问男人会救谁般让人为难。人就是这样,往往在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想要有个完美的折中。
      
       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简洁的奢华,富足的闲逸?!
      
       记得在Click里面Michael满怀希望地想着只要成为boss的partner,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一起度过。这是妄想,当他利用神奇遥控器获得了他想要的地位,金钱后,他丢了自己的时间,疯狂的工作和消费就是为了衔接下一个恶性循环。确切地说是他被时间所遗弃,只要发生与预定模式相同的状况,时间便无一例外地快进。
      
       我们既要面包,也要玫瑰;还有,闻那花香的时间,人生岂能尽如人意。
      
       有没有试过家里大扫除时在一个房间里清理出两个房子才能装得下的东西,并且有很多东西似乎都没怎么用过?是不是发现自己有很多衣服买来没穿过就挂在一边,而自己依旧跟着潮流不停地购置添新?有没有发现自己明明已经拥有了一大堆还没用完的化妆保养品,却依旧热衷购买新的据说效果更明显的品牌?……
      
       身边无时无刻不充斥着诱人的广告和高速的消费。我们乐此不疲——
      牺牲时间换取金钱,用金钱购买商品,用消费来满足欲望。于是我们患了一种叫流行物欲症的病且这病正肆无忌惮地交叉传染。
      
       高速消费的年代,大量的商品都是为了节省时间为了便利而被生产出来,飞机,汽车缩短了距离,电视机电脑可以代替旅行……可我们的时间反而越来越难以支配。是的,浓缩都是精华,节选出来的都是经典,可亲身体验才是最精彩的不是么。正如序言中说,生活里最美好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有形的“东西”。
      
       这是本让我倍感无奈的好书。书中引用一不知名的作家:财富指的是自由——寻找娱乐的自由,享受生活的自由,思想进步的自由:它就是任意支配时间,别无其他。于是我无比悲哀地意识到,我是个彻头彻尾的无产阶级,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
      
       如果你怀疑自己现在的状态究竟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还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请阅读这本书,或许你在读完之后能在两者之间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
      
       Your money or your life?你 说 了 算 。
      
  •   好像还挺好看的???有米有书呀
  •   图书馆有,应该不太抢手
  •   我也一直都在思考怎样生活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一个人并不是拥有的越多越好,人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的,当你满足自己越来越多的欲望,你不是更快乐,反而是更空虚,也许生活得简单一些,会更快乐。现在我也正在行动中,多吃素食,倡导环保,be lohas,也许这会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    真不错!
      -----------------------------
      朴素无罪且无价
      ------------------------
      对于生活方面,维持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尽量简单,尽量接触自然,尽量吸收知识和智慧。
      --------------------------------
      因为他接下来发现自己剩下需要的只要很少的一点金钱就可以满足了,那就是为了长足发展和取得生存意义所需要的智慧。
      
      这些东西他不需要大量金钱来满足,甚至反过来他会付出自己的劳动和思考就可以达成。
    -------------------------------
    物质代替了我们的亲人,朋友,爱人。你只是变回了你自己。
      ---------------------------------
      光看书评就已经在学习中。。。。
  •   呵呵,这本书不错,建议从最后一章看起。
  •   真不错,这本书一定得找个时间看看~~
  •   推荐看 Walden Lake,超验主义,观点差不多。
  •   恩,瓦尔登湖也看过,看得让人很平静阿。
    不过这本书也有它的好处,就是很系统很直接的揭示了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千疮百孔,很多卢梭那个时候也许还没有面对到的社会问题。
  •   此外,为了理解“品牌”不一定能够给我们“品味”,建议大家同时看看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她安家的那篇文章,她通过沙漠中最简单的东西诸如骨头之类的,依照自己的直觉装饰起来的家。被几个路过的外国人大呼惊艳,不停拍照。
    相比起我们现在住的一件件充满了“产品”的样板房,我只能说,我们的生活空间都被格式化了。品味和个性,不一定需要通过一些流行的但你不是从心里真正了解的“产品”来塑造。
  •   一直在寻找一个真实的自我,却发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太久,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呢?唉!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呵呵,每个人都有寻找自己的阶段,相信你会找到的
  •   2008-03-19 09:50:45 Stella  恩,瓦尔登湖也看过,看得让人很平静阿。
      不过这本书也有它的好处,就是很系统很直接的揭示了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千疮百孔,很多卢梭那个时候也许还没有面对到的社会问题。
    汗一个,是梭罗阿,写成卢梭了。老是写错他们的名字
    今天看到后面的章节,也提到了梭罗和他的观点。要是他老人家看到现在人们的生活和选择,说不定会惊吓而死。
  •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看清物质可以蒙蔽我们的眼睛
    还需要这些努力些书的作家吗?
  •   结构清晰 至少在正被这该死的“病毒”折磨中有了一丝安慰。
  •   http://salinagu.bokee.com/6674499.html
    http://www.notifbutwhen.com/NIBW/
    可以看看美国消费主义的一些资料图片,对我们会走向哪里会有个直观理解。
  •   不要想太多,跟着感觉走。
  •   做自己想做的事
  •   在"现金"的社会里谈财富的自由,难啊,难!
  •   这孩子,多简单的问题,这样的题目无疑与老妈和老婆同时落水,在只能救一个的情况下问男人会救谁般让人为难。
    问问你自己爱你老婆不,如果爱的话,先救了母亲,再投河,如救不成老婆,共殉。
  •      这是本让我倍感无奈的好书。书中引用一不知名的作家:财富指的是自由——寻找娱乐的自由,享受生活的自由,思想进步的自由:它就是任意支配时间,别无其他。于是我无比悲哀地意识到,我是个彻头彻尾的无产阶级,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
  •   前两天刚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两个晚上看了一半,先从解决方法开始看起的,否则先看前面怕自己太悲观,这两天看到前面了,觉得目前中国发展方向真的是如书中描写,如出一辙。只是人家意识到了,我们还没意识到,迟早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