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远行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  作者:周国平  页数:32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偶尔远行》是周国平首部“出行哲思录”,极其真实详尽地记录了每一次远离国民的日子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现了作者执著而超脱的灵魂之旅。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采和哲思中读取智慧和超然。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等。

书籍目录

序上编 南级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2000.11——2001.2)前言一前言二第一部分 进岛之前天上掉下一个机会诱惑和危险哲学家与探险家关于“极地沉思”在亚布力训练出发前的犹豫启程从北京到圣地亚哥圣地亚哥从圣地亚哥到彭塔着陆乔治王岛第二部分 岛上日记长城站初步印象极限体验与文化差异生命的极限在哪里海边闲看企鹅热闹中的寂寞到风雪中去阿德雷岛攀登岛上第二峰岛上地球村周游三方海岸你愿做一只企鹅天空下的劳动参观智利站南极事业与人类情怀一天的风景迎接新千年的方式雪中冬泳参观韩国站访捷克站极昼日出钓鱼赛把最想做的事放在第一南极无新闻海边小景……第三部分 南极素描第四部分 岛上断想第五部分 读圣经札记第六部分 离岛之后下编 欧洲长短章初出国门——旅欧印象(1995.5—10)以尼采的名义——瑞士一周(1998.9)隐居古堡——海德堡札记(1999.4—10)跨文化对话——在德国参加一个研讨会(2001.3)

编辑推荐

  名家走世界,周国平首部出行哲思录,记录所闻所思,再现灵魂之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偶尔远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一个人无论要去什么地方,他的灵魂必须独行,否则他虽然身体到了那个地方,也不能说他真正到过了那里。
       ——题记
       喧嚣的社会,浮躁、不安,塞满了我们的生活。却是不知,喧嚣背后,寂寞早已经成为人生注定的宿命。
       生活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为名,为利,不停的在社会中摸打滚爬,渴望一次身心的绝对自由,却是难上加难,我们都是这个社会上一群寂寞的人。我们寂寞并不是没有人陪伴,而是我们身边纵使人流不息,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的明白、了解我们的内心需求。我们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因为彼此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利益关系的维护,一旦,利益这条链条一断,有些所谓的友情就连陌生人都不如。在这个社会的名利场中,人人都在为利益而忙碌、而奔波,我们渐渐淡忘曾经的理想,渐渐淡忘自我,而是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名与利。
       曾经的我们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要做一个多么清高,多么高风亮节的人,而一旦进入到了喧嚣的尘世,这一切就抛到了脑后。我们渐渐变成了那个自己曾经所厌恶的人,而全然不知,这是一种身体的麻木,更是一种内心的麻木。
       那么改变不了这种现状,那就保持灵魂的独行吧,唤回原来的简单的自己。
  •     作者自己也说,他不是一个好动的人,所以他旅行欧洲主要是参观展馆和文化遗迹加上被动的一点人间交往,描述较比简单平面。而且,环境的热闹和混杂让他的大脑也变得缺氧,夹杂其间的思考多寡淡平常。这一特点对比南极之行的文字更明显。所以,本书上编《南极无新闻》则精彩不可多得。的确,南极之行,外在的描述简单也可贵,毕竟能去那里住几天的人文学者太少。而作者在岛上的思考,表面看似乎还是他惯常思想的延续,但字里行间总能让人感到南极这一独异空间对他心思的感染影响,非常奇妙而难能可贵。
  •     昨日失眠,再次翻出这本未完成的书,最初被吸引的其实是那本《灵魂只能独行》,进而再寻找他的作品。断断续续看这篇游记,其实内容对我来说不太吸引,就是用来作为午夜催眠,以及用来磨性子的,不过,我还是觉得可以推荐这本书,因为现在我们的生活除了关乎情爱之外,真的很少再有人去关爱自然生活了。他的文,适合在烦躁的时候,耐着性子去看,去看南极的生活,去看你未曾触碰过的世界,以及最伟大的自然界。
      若你不爱万物,又何以爱别人,我记得他书中的一句话,大意是,你多久没有好好看过晚霞了。这句话对我来说,颇为深刻,我们忙碌的为着自己的未来,余下的时间给了爱情、友情、亲情。我们每天忙碌不停,人人都是爱情专家,诉说着他不爱我,我又爱他,等等等等。浮躁又纷乱。
      适当的时间忘掉自己,放空心情,感受自然,最会是一件好事。
      其实,我很羡慕那个年代的生活,比较纯粹和沉稳。应该说是,知足。因此,才有时间去思考生命和灵魂。我什么时候也可以如此般沉稳和冷静就好了。
      不经常写书评,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
  •      读到七八十页的时候,已经明显有读不下去的感觉。以前看人与永恒之类的,虽然都不是从头到尾的一遍读完,(那种东西是跳跃式的,不能从头哲到尾会把人累死)每每感兴趣了翻翻,深深领悟,感觉很不错,看到闪光的句子,用心记下来,思考一阵,受益颇多。
       但看这本书颠覆了印象中的周国平。原来真实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不喜欢看到真实的他的照片,模糊清晰的面容,戴的大框眼镜穿厚厚的南极探险装,太以实体的形象存在了。总觉得想象中就好,与自己的想象差太多是一件多痛苦的事。以前初中读余秋雨,觉得这个名字好诗意,后来他参加的上电视的活动太多,频频露面,原来是这么一个老头。虽然已经事先知道,但看到和想象的差距,你懂的。
       原来国平兄只是一个爱宅的毫无冒险精神的空想者,每次都拿自己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说事儿,又和西方人作对比什么的,读起来了无趣味。他不是去探险的,胆子小,对危险太慎重,怀着家里的妻儿吧。有点儿……怎么说,不够血性的感觉。而且每每透露自己多么与周遭的热闹格格不入,自己的初衷不是为了媒体什么的,有一种刻意感,其实无需澄清太多,反倒显得累赘,觉得是骗钱的游记,就像是流水账。既知他是个文人,对科学知识也就无甚苛求了,但我觉得写思想的太少,流水账太多,做什么车吃什么饭跟谁一起今天去了哪儿明天去了哪儿……可能这也跟出版的赞助有关吧,那我就无需多言了,怀一颗感恩的心也是对的,机会是别人给的天上掉的。
       哎,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不太喜欢窝在一处埋头的文人,更喜欢行者一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体悟这个世界的人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怀追思一些历史、遗迹,或者开阔下眼界,知道世界上另外一些人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出于漂浮出世的妄想,这样的,我比较欣赏吧。
       或许搞哲学的不同吧……
  •      诚如周国平自己所说,他自己不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不喜欢按图索骥的旅游方式,他更愿意让自己在安静的空间当中冥行哲思。所以这部书注定不会有噱头,而是一如既往的平实、敦厚的写作态度,去感受周国平心中的温和。
      
       在川大的时候曾经听过周国平的一次讲座,座无虚席。周国平是我一直都相当喜欢的一个学者,没有故弄玄虚的花架子,平和可亲。读过他的《守望的距离》、《安静》,还有《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感动于他的哲思与深情。大学校园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较之王小波的放浪形骸与特立独行,周国平显得温柔敦厚、更像一个邻家好男人(难怪,侬系上海宁)。而要作为一个包容并序的读书者,那二人皆不可偏废也。
      
       言归正传。这本《偶尔远行》是周国平的数次出国行的点滴记录,上编是《南极无新闻》,下编是《欧洲长短章》,如实记叙而已。正如当今浮躁喧嚣的媒体,总是希望能够挖出若干的“卖点”加以炒作,本着没有噱头的新闻不算新闻的原则,使得我们平静的生活充满了玄奇色彩,而,事实的本真,却永远是平和的。周国平用近乎小学生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出行心得,没有卖弄哲学背景和文学功力,自然流露对生活的思考,且丝毫不掩饰对自己所爱的人的深厚情感(想想那些把自己感情世界隐藏得滴水不漏的娱乐圈人士,多么可悲)。这种游记的写法,与我所大力推崇的赖瑞和《杜甫的五城》、《坐火车游盛唐》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这是不可模拟不可复现的。如果想要从中获取旅游攻略,大可去阅读《自助游》一类的。
      
       在旅行中让自己的心灵沉潜,大概才真正的算得上是旅行的意义。一张机票,一张明信片,一个纪念品,一个邮戳,一张门票,它们是旅游的痕迹,却不是旅行的最终价值。在《偶尔远行》中,周国平娓娓道来那些平凡却被我们忽略的很多道理。比如——
      
       把最想做的事儿放在第一位。不要想着先去把那些不重要的事儿先做了再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儿,事实上,中间会不断有不重要的事儿插入。
      
       生活中很多认为是必需的事儿,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拥有它,舍不得扔弃,我们还学不会放弃。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不要想太多未可知的难处在今天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是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不是吗?
      
       不要总是想着去制造戏剧性的效果,一切顺其自然。不要轻信媒体。决不要认同,没有飞跃就没有收获。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种是惶恐不安想要逃离寂寞,一种是习惯寂寞,安心用读书写作等生活的条理去驱逐寂寞,一种是寂寞本身成为诗意土壤,在其间加以冥思。你选哪一种?
      
       一个人守着所爱的人,做有兴趣的事儿,就不会寂寞。
      
       真正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是不宜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的。也许,它会变得铜臭。
      
       ……
      
       我也常常旅行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思考旅行的意义。也许我跟周老不同的是,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无所畏惧,去接受从未体验过的新鲜。也许,周老因为不知道在这座城市里有什么事可做,又有什么必要呆下去,所以归心似箭,我更喜欢的是这样的一种布尔乔亚似的伪小资生活状态。只要它能让我快乐。或许难免有些犬儒主义,但是我讨厌一成不变的生活。或许,这是属于我的旅行的哲思。
      
       顺便推荐林一峰的《My Lonely Planet》(思路),或会若有所思。
      
       PS:这本《偶尔远行》看到了几个错别字:“负笈”写成了“负芨”,“热衷”写成了“热中”,相信不是周老的原文。。。还有,装帧太过精美,彩色印刷,定价太高,都是这本书的弱点……
      
       再PS:应某位小萝卜头的要求改了题目……
  •       我很少将自己所读的书以好和坏来区分(当然是指那些可以称之为书的), 因为无论任何一本书里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智慧的灵光, 所以我只把书分成捧书膜拜型, 阅读思想型, 开卷有益型. 比如我从图书馆借来了三本书,分别是《灵魂的事》《空谷幽兰》《偶尔远行》,如果《灵魂的事》和《空谷幽兰》划为阅读思想型,那么《偶尔远行》就是开卷有益型。〈灵〉是即使读许多次,也无法释怀。〈空〉只读过那么一次,却总在心涧里荡漾。而〈偶〉读过了,会在你的笔记里多了那么几段值得珍藏的文字。
      
       〈偶〉是一本有一点象游记的东西,不同的是,作者所注重的和一般旅行者所关注的东西是不同的,偶尔会在不经意间写下一些类似灵魂独白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可能是作者独处的时间不是很多,总被一些琐事所牵绊着,所以让人发出共鸣的东西不是很多。或是因为是出版社催得太急,文章的质量不是很高。因为以前没有读过周国平的任何作品,也许会比这本〈偶〉精彩许多。毕竟任何一个作家一生不可能出的每一本书,都可以让人回味无穷的。同时,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作家也好,还是作者也好,读者不要求篇篇精彩,本本精华,至少要是用心去写,把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不要为了出集子,而去凑字数,本来可以100页的书,非要出到300页,把书价搞上来了,自己的身价却跌了。
      
        再谈书的装桢,拿〈偶〉和〈空〉来比较,〈空〉是白色的扉页,黑色的字,穿插着黑白的照片,整体的感觉就是书如其名,名如其文,文如其心......作为一个没有什么见识的普通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许多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而〈偶〉就要逊色许多,尽管也是图文并茂,却总也脱不了凑页数的干系。书价不便宜,大家要斟酌呀!
       
        还是开始的那段话,书在我的眼里,没有好和坏!〈偶〉还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所以摘下几段文字与大家分享:
      
       “从生命的观点看,现代人的生活有两个弊病。一方面,文明为我们创造了越来越优裕的物质条件,远超出维持生命之所需,那超出的部分固然提供了享受,但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复杂,离生命在自然界的本来状态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优裕的物质条件也使我们容易沉湎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在精神上变得平庸。我们的生命远离两个方向,向上的极限状态,向下没有承受匮乏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其感觉日趋麻木。”
      
        这可能是许多人都有的感受,或许也是作者正面临的…….
      
       “我喜欢安静,但不喜欢苦行。在我看来,如果不是因为躲不掉的险难,一个人就不应该受冻挨饿。我不觉得孤独和冻馁是好的搭配,在冻馁的时候,我会被身体的痛苦控制住, 没有力量再去欣赏大自然中和我自己灵魂中的风景了。”
      
        现实中的智者
      
       “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合适于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这时候,你会觉得,虽然有形世界的亲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无形世界的亲人相逢了。在灵魂与灵魂之间必定有一种亲缘关系,超越了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了生死,当你和同类灵魂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来。”
      
        跨越时空的相遇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是别的事物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 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深邃思考和体验。”
      
        开卷有益。
      
      
      
  •   空想的哲学是伪哲学,考虑世界的本原还得依靠潜藏的生活经验呢···哲学家的思想有逻辑,有根源。同意楼主的看法,不喜欢刻意的强调自己多么地与众不同,嗤之以鼻却又去做,这多么违心。喜欢真实的体悟,不喜苍白的感念和教导。
  •   想起来一个片段,他写一个南极科学家冷血,没有救一个小企鹅还是什么的,我觉得文人的悲悯以至于无知科学的优胜劣汰和自然规律,有时候,可能因为人类一个自以为是的无知举动破坏生态平衡。记得中学的时候看过一篇文章,是作者在海龟从海中迁徙的时候看一只小海龟爬的慢就帮了一把,结果后来大量的海龟出现,都被一种飞鸟叼了,原来这只被帮的是先锋,出来探路的,会预报危险。人类不懂得自然的生存逻辑
  •   一直喜欢周国平的书!
  •   大叔 写得是很丰富 就是标题让人忍不住想调戏下 太可怕了。。。。
  •   被标题党毒害的一代……
  •   忍不住想说 能不要老是和别人起一样的标题么。。。
  •   原谅一个大脑痴呆的大叔已然江郎才尽……
  •   干嘛不叫 这个行者说:我不爱旅行
  •   果然是搞传媒的……赞~~~
  •   咨询费 自动交予
  •   pia~
  •   今天在看这本书,一直对这位学者有所耳闻,今天看到,果然是我喜欢的文字风格。
  •   把书价搞上来了,自己的身价却跌了。
    挺哲理的一句话。
  •   我觉得偶还是很好看的。。。
    虽然看了不少周的书。。。
    哲理思辨么
    本来就是灵光一闪的东西
  •   偶里面穿插着周许多自己处世的观点,有很多还是相当收益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