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韩寒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韩寒最新杂文精选集。
  特别收录韩寒对于中国年内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精辟言论。包括“倒钩案” “荆州挟尸要价” “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等杂文。
同时也收录韩寒在最近一年里的赛车、创作动态,以及他的生活真实记录。包括“ 必须竖中指”“ 生活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等随笔。

作者简介

  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
  写作:
  1997年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
  1999年凭借《杯中窥人》获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次年蝉联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累计销售500万册
  2001年,《零下一度》;2002年,《像少年啦飞驰》;2003年,《通稿2003》;2004年,《长安乱》;2005年,《就这么漂来漂去》;2006年,《一座城池》;2007年,《光荣日》;2008年,《杂的文》;2009年,《他的国》《可爱的洪水猛兽》
  2010《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以及其间的片段集《毒》《草》,文集《韩寒五年文集》,均登上各畅销书榜,韩寒作品已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在全球出版
2011年11月,《青春》
音乐:
2006年出版唱片《十八禁》
出版:
2010年主编杂志《独唱团》,一时洛阳纸贵,销售200万册
博客:
2005年开通新浪博客。截至2011年11月访问量突破5亿。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在中文互联网被广泛转发,并迅速被翻译成英文。因其强大的影响力,被成为“世界第一博客”。
赛车:
2003开始成为职业赛车手,效力过北京极速、云南红河、上海大众333、FCACA、斯巴鲁拉力等车队。
其间,2004年获得亚洲宝马资格赛冠军及5万美元奖学金
2007年全国场地锦标赛1600CC组年度车手总冠军
2009年中国拉力锦标赛N组年度总冠军。成为中国职业赛车史迄今惟一的场地、拉力“双冠王”
2009年底与董荷斌代表中国参加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ROC国家杯,与车王舒马赫等世界名将同场竞技,中国队成功闯入四强
广告代言:
2009,代言“凡客诚品”,“凡客体”成为经典营销案例
2011年,代言“雀巢咖啡”
国际影响:
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书籍目录

青春
他人的生活
马上会跌,跌破一千
必须抵制法国货
五毛现形记
直辖市小费若干问答
来自某市的神秘公司
山寨立法
杭州的交通事故
应养成上车就系安全带的习惯
株洲的垮桥事故
系统提醒你,以下内容包含不良信息
建国大业
倒钩案
关于几部影片
爱的代价
G8高速公路
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谷歌侵权门
我接受谷歌的六十美元,并欢迎谷歌扫描我的图书
为了石油,声讨百度
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
你知道吗
荆州挟尸要价
城市,让生活更糟糕——嘉定区世博论坛演讲稿

诸恶与众善
拍一拍身上的土
给点咸菜吃
2010新年随想
我只是在探索
看《孔子》
你是小明吗
感谢你,孔子
答记者问:送点土特产
关于小书店
被迫盼世博
遗憾的比赛
致徐浪:生活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
毫无保留
必须竖中指
我回来了
500年前
千万不要带头干坏事
几多事
让中国变成世界上比较快的国家
终于获得了N组的车手总冠军
春天的故事
左小祖咒: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夏安,回见,勿念。
一些琐事
莫名,我就仇恨你
纪念母校——致青春预备役

章节摘录

  青春  我有一个朋友,毕业之前虽然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但积极健康。毕业以后去找工作,好不容易才找到,给别人加工东西,一个月赚一千五百块。时常加班,有时候有加班工资,有时候没有,合起来一个月能赚两千。他家在二十公里外,买了辆电瓶车,每天早出晚归,刚刚结婚,买不起房子。好在农村当时盖了三层楼,他们把一层和二层都租给了外地来打工的人,每间两百多,一共租出去六间,一个月可以补贴一千五。这些外来打工的人往往一个家庭三个人住一间,每个人的收入是八百多,靠步行和骑车在附近的工厂里上班。附近的工厂是比加工业污染更大的化工业,是当时我们镇招商引资过来的,大部分都倒闭了,没倒闭的略有盈余,但是一旦治理污染,可能就亏损了,一亏损就没办法交税和拉动GDP了,所以政府也不能管。被这些厂污染的河流穿过我家门前,我老家的村里几乎每个农民住宅都住了超过二十个外来务工者。这些农民住宅的房东一般都有一个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类似我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朋友。我朋友觉得自己混得还算不错,至少娶到了老婆,但每个月的钱差不多都用于基本生存,什么大件都买不了。如果想要换个工作或者自己出去闯闯又不敢,一方面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没有社会保障,一方面如果断了一个月的收入,生活就没有办法继续了。他们想去镇上买房子,把自己的户口变成城镇户口,这样以后对小孩子比较好,但是上海郊区镇上的房子一套至少要五十万,他要不吃不喝工作二十五年才可以,而且还是毛坯房,要装修好还得再饿五年。  他的隔壁邻居,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刚大学毕业,工资比我第一个朋友要高一点,但女方要求也高,一定要在市里有一套房子才能结婚。一套市区二手的老公房至少需要两百万,我的朋友需要工作六十年,或者他们家的房子出租给八户外地打工人家,出租一百年才能买得起市里的房子。于是他们唯一的期盼就是动迁,就算政府五十万拆了他们的房子,五百万把这块地卖出去都无所谓,至少五十万可以付清市区里那套房子的首付,以后的再说,老婆好歹可以娶进门。至于房子拆了以后父母住哪里,这的确是个问题,也许可以三百元租其他农宅的一间大一点的房间过渡几年再说。我的第一个朋友以前的工作是三班倒,工厂太远,身体出了问题,辞职才换了现在的工作,期盼着少加班和加薪,老板表示明年可以加一百块,后年再加一百块。他上个礼拜告诉我,他的父亲可能要去海外给别人做泥水匠,出去三年就可以赚二十万。我问他,那你怎么打算?他说就这样,还能怎么样。他的母亲在给人拧电灯泡,八百块一个月。这个上海郊区的家庭,孩子二十多岁,生活都能望见五十多岁的自己,而五十多岁的父亲,还要去海外打工。至于那些外地打工者,他们虽然觉得讨厌,把周边工厂的工作额度都挤了,而且还把工资挤压到几百块一个月,整个村里外地人本地人的比例都超过了10∶1,但是又不得不依靠他们,因为他们租了他们的房子,一年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万多的收入。  这就是上海郊区普通人的生活,也许还算是不错的家庭。这就是为什么富士康有这么多人跳楼。机械的劳动,无望的未来,很低的薪水,但去了别的地方薪水更低。很高的物价,除了吃得饱和穿得暖以外,别的什么都做不了。而让你吃饱饭还在被当作对世界人类天大的贡献和政绩宣传,还恨不得拿出远古时代的数据和冰川时代的照片想表明,你能吃饱已经要感谢国家了,你说你能奢望什么。我的那个朋友虽然生活压力大,但是他还有朋友和家庭,在他的二十公里远的地方。绝大部分的年轻打工者,他们的家庭都在几千公里外,而且家庭也未必温暖,你赚了多少钱往往是中国家庭衡量一个小孩在这个世界上价值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个中国的大部分网民都未必熟悉的群体,你看很少有论坛上有现役的富士康员工向大家讲述关于自己员工跳楼的故事和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都没有这个时间甚至能力。外面的灯红酒绿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连对爱情的憧憬都没有,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三者,现实是最大的第三者。也许唯独在跳楼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价值才有所体现,那就是被当作一个生命被提起和记起,可惜现在又变成数字了。  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别人都羡慕你在富士康有社会保障,按时发工资,安排住宿,加班还给钱,你说你像个机器,别人说自己像包屎,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如果将他们的薪水涨十倍,会不会没有人跳楼?只要别通货膨胀十倍,当然没有人再跳楼。当然,老板也不会这么干,就算老板这么干,也会被勒令禁止。无论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封建特色的资本主义,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韩寒是中国文坛坏小子。  ——《时代》杂志  韩寒的杂文写得非常的聪明,他对这个时代所引起的效应,让所有的年轻人愿意去看,愿意去理解,甚至愿意去相信他所写的东西的魅力,这个东西再写下去,再过几年,也许韩寒就会变得像过去的鲁迅一样,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对这个时代而言。  ——梁文道在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中的谈话

编辑推荐

  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  29岁韩寒的悲悯之心  畅销台湾,已售出10种语言版权。  ★ 年仅29岁的韩寒,越来越被人拿来与鲁迅相提并论,看他的杂文,总是那么畅快淋漓。  ★ 每当遇到公众事件,大家总是说:“等等,先听听韩老师怎么说。”  ★ 在过去的几年中,对于反家乐福抵制法国货、燃油税上涨、荆州挟尸要价等重大事件,韩老师的确作出了很经典的论断,许多句子脍炙人口,在各大论坛流传。  ★ 《青春(韩寒2011年最新力作)》主打篇目《青春》讲述了一个月薪1200块、生活在魔都上海郊区的年轻人的绝望。他和那些富士康员工们的绝望构成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缩影。这篇文章在两岸三地华人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让大家一致反思“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这个话题。  ★ 本书收录了他仅有两次公开演讲的演讲稿。  ★ 本书还收录了韩寒从未在任何载体上发表过的文章。  ★ 随机赠送书签2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8条)

 
 

  •     
      你瞧,连韩寒都当上爸爸了,然后你看你的青春是不是和他的青春,也一起对上了号,要是对上了,恭喜你,我们都一样活在韩哥说的“最好的时代”里了。
      
      书里大多文章,都是在博客上对着那些时间行进一篇一篇看的,那年稀里糊涂地抵制法国货,那年钓鱼执法的沸沸扬扬,那年古里古怪的富士康十三连跳,那年挟尸要价的啼笑皆非,那年更换路牌的劳师动众……
      这些社会琐事,你肯定也和他一起记得过。后来呢?你都忘掉了?
      
      再看书里种种,隐约也想起那年些细微事来。书的好处是它集合了韩寒的青春,以及我们的青春,这些青春里的青春稀里糊涂也好,稀里哗啦也好,稀奇古怪也好,总算是青春过了吧。
      我们和他一样,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一起经历这些事件,看着这些人群。成为这群人的其中一份子,又渴望脱离,循环往复。
      
      于这本《青春》,印象最深的方式是用死去铭记,去严肃地看待这个光怪陆离的好时间。
      
      开篇的“青春”里韩寒说:“他们的人生价值有所体现只有在跳楼的那一刻才实现,那就是被当做一个生命被提起和记起,只是可惜,现在他们又变成了数字。”
      那群绝望的年轻人,他们无法被这个社会关怀,更无法被人铭记,他们用死亡来敲响自己的存在,那个响声只有一瞬间,等到连回声也听不见了,社会各自运转,如同动车事故后极速恢复的车轮,轮下压过无数的魂灵,无动于衷地继续前行。
      
      然后你看,我们又何尝不是这么在做。是啊,从心中一颤到麻木不仁。一友曾对我说及,说有朋友在自杀前想与她聊天,可最终并未得到实现,葬礼那天,我友来到现场,才懂得自己的麻木也终究成为了死亡的推动力。你瞧,我们连对身边的人都是如此,又何况素未谋面的陌生劳苦大众。有时候,听闻一些大事,会因而动容,这样的时代,只有靠死亡才能唤起认识、教训、良知、和珍惜。可是连这样的唤起也有时效性,一个月、三个月、一年、两年。
      
      社会化的大讨论和社会事件的关注总是给人带来一幕幕丑陋,放眼微博,大多是:死亡、不公、天灾、人祸、恶心、丑陋、谩骂;而那些与之相反的:感动、温暖、美好却被笑侃成矫情、文艺、装逼,好像这些竟是些什么罪恶一般,于是我们都给自己套个小圈,我可不是矫情啊,我可不是文艺青年啊,我不装,我我我可是很牛逼的,我我我可是对社会抱有怨恨、挖苦和批判的。
      
      韩寒的悲悯和关心是极大的,有时他念及这个社会最大最切身的问题,事故,死亡,房价,我们最为关切最为近距离的事件,这些问题也许不属于我们,这些问题也许属于那些更加底层些的劳苦们,但这些问题也许也属于我们,属于我们每天日复一日的对待,属于我们为之辛劳的最终体现。于是韩寒总是在写这些绝望的年轻人,这代年轻人要么实在是现实毫无希望,要么是在精神上虚空度日,毫无希望。
      
      然后你再看,你的青春里到底是不是全是这些负面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其实你过不了多久也不记得了。
      
      所以印象更深的是:《青春》里对死亡的记得,以及对正面力量的记得和期待。
      是的,我最终想说的是:他记住了青春。
      
      于是,韩寒的体察又是极小的,有时他只说他自己赛道上的事儿,只说这项运动给他的速度和希望。如果前半部分的《青春》体现了他的悲悯之心,他的关心,和力所能及的话,那后半部分的《青春》——他的赛车恰好体现了他的柔软,追求,以及力所不能及。
      如那年徐浪的死,徐浪死在穿越东方拉力赛,死在韩寒说的“最好的年代”里,死的时候,徐浪的儿子甚至都未出生,可韩寒说:“生活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你在最好的时光里离开了,这也是最好的事情。好风光似幻似虚,多一分钟又如何,你留住了他,你真牛逼,我不想输给你。”
      他说,他觉得最好的死亡其实大概就是这样,在最爱的事物面前死去,死在赛道上,我们永远无法阻挡真正死亡的来临,它如同出门将要碰到的每一件事物一样没有预测性,我们的生活依然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所有的力量只能决定我们在空中的姿态,成功失败就是好看难看的区别,新生活只是将朝着地的脸仰望向天空。
      
      “每一个活着的车手都将受到那些死去的车手们的恩泽”,徐浪去世后的好几年,依旧能看到韩寒记得的他,韩寒说,总会想,如果现在这个赛道,徐浪会怎么开,这个弯道,徐浪会怎么过,韩寒纪念徐浪,除了记得,还更加追逐优秀在赛场上,这该是最好的纪念了吧。
      
      “虽然感动常不在,虽然社会丑陋,无奈一直萦绕并束缚着这代年轻人,但除了死亡的严肃提醒,我们总该有更多念想,更多力量,去编织一张防坠网”当然,防坠网如果织的不怎么好,某个洞大一点,你就又掉出去了。多记住这时代的死亡不是说让负面影响着每个人都变成现代鲁迅,更不是让每个人都满腹牢骚怨声载道。只是,它的确是提醒你严肃,认真生活的动力,不去忘记那些人们,只是我们为他们能做的太小一部分了。如果还能因那些记得那些关心带来改变的话,那才是最为强大的一面。
      
      而防坠网,该怎么织呢,韩寒是说,没那么大,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得有攀登珠穆朗玛的理想,理想本身什么都不是,就是有点想而已。念想什么都行,细小的,琐碎的,韩寒自己念想了赛车,没那么大,却也不怎么小,这里面放置他的青春,他的念想,他的正面力量,他的希望。韩寒更说,自己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耀的小人物,没那么大,他的自知体现到他的文字里,总是把自己剔除,从别人处出发,而那些把自己放入的,正是他的赛车,正是他的那点念想,那些小。
      
      你瞧,韩寒的青春记住了:社会陌生的死亡,挚友无悔的死亡,他都没有忘记。
      你呢,你要忘记你的青春吗?
      
      说年轻人的物质需求和希望在哪里?我们总是无奈又装模作样的回答,虽然心在流浪,身子要交房贷,虽然动车滚滚,仍然祈求越来越快。可如果说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和希望在哪里?我们却只能纯属无奈的不回答。
      也许正是前者的无奈造就了后者的更无奈,社会每天揭发,报道无数为之颤抖的事件,时间一长,不是看过就忘,就是索性麻木不仁。
      
      于是除了尽可能的多记住,我们还该多有点想,这点想装下你的柔软,正面,美好,装下欲望实现后的激素分泌式快乐,装下编织防坠网时的文艺幻想。装下所有这些后,就如同韩寒《青春》序里的最后一句。
      
      “这里没有末路,你从不曾孤独。”
  •   如果将台湾版本《青春》的文字复制到word,再点击“工具”栏里的“简繁转换”功能,绝对不会成为内地版的《青春》。这本书出版之前被编辑们用到的工具还有“←”键。台湾版本很多文章在内地版上不见了,有些字句也没有了。韩寒的上一本书叫《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来在《青春》里韩寒只能谈一些他所能谈的内容了。因此懂得出版审查制度的人们不会抱怨这个“阉割版”。书名虽为《青春》,但韩寒已不再是那个写《三重门》和《零下一度》的韩寒,虽然文字还那么犀利幽默,但他关注的范围不再仅仅是周围的人和事儿,他开始关注政治、社会、文艺领域的大事件,并用三个身份去剖析。
    《青春》里韩寒的第一个身份是作家。众所周知,中国作家拿着世界最低的稿费,所以不得不写更多文字(哪怕这些文字的意义只是赚钱)来养家糊口。当然,韩寒属于顶级的畅销作家,因此他的写作生活不会那么清贫。尽管这样,韩寒还是以作家的身份谈了很多问题。书中《谷歌侵权门》《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就是这样的内容。透过韩寒自嘲和透着无奈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他作为作家替其他作家发出的呼唤。这一组文字虽然短小,但很坚韧,穿透力也很强。在中国这样一个版权受不到重视的国家,这样的文字很有存在的必要,也很鼓舞一群作家的心。
    《青春》里韩寒的第二个身份是公民。作为公民,韩寒的特点是敢说真话。《荆州挟尸要价》《倒钩案》等文章属于这类作品。在作品中韩寒从事实新闻中索取材料,带着公民的责任心分析了整个事情。当然,写这些文字的韩寒也不再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青年,虽然难掩贯穿于文字当中的幽默,但韩寒的确成熟了不少,讨论问题也不再是片面地挖苦讽刺,文字中多了几分包容。这组文章里也包括了韩寒对诸如《孔子》《建国大业》等电影和影视圈问题的看法。韩寒所言的正是我们电影和娱乐圈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些文字能读出韩寒恨铁不成钢的迫切之心和孤军奋战的积极意义。
    《青春》里韩寒的第三个身份是赛车手。书中《毫无保留》《必须竖中指》算是这类文章。不管承认不承认韩寒的作家身份,其赛车手身份是毋庸置疑的。韩寒用这一身份写的文章像专家或者专业体育评论员的文章,专业性比较强。作为菜鸟自然不能妄加评论。
    通读全书,能够看出韩寒的三个身份相对对立,又在相互转换。他的杂文也无规则无模式,从这件事情谈到那件事情。被陈述的对象转换时他相应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但不变的是他杂文的整体风格:犀利、幽默、宽容。书中韩寒写给现代诗人的一封信很感人。写《青春》时韩寒青春作家身份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已经出版了16本书的作家而言,这样的宽容有必要存在。有时候,宽容意味着提升。
    读完《青春》里60篇杂文大呼过瘾时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忽略这样的一本文字是他博客文章的纸质版,韩寒完全是在吃“回锅肉”。但市场需要,谁能说不呢?反正我不能。
  •   《青春》主打篇目《青春》讲述了一个月薪1200块、生活在魔都上海郊区的年轻人的绝望。他和那些富士康员工们的绝望构成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缩影。这篇文章在两岸三地华人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让大家一致反思“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这个话题,在过去的几年中,对于反家乐福抵制法国货、燃油税上涨、荆州挟尸要价等重大事件,韩老师的确作出了很经典的论断,许多句子脍炙人口,在各大论坛流传
  •   韩寒的书一直很喜欢。尤其是他后期的作品,他确是个天才,不论是他的桀骜不驯或是轻描淡写的眼神,或是能自成一派的个性。如果我亲眼见到他,定会用淡然的眼光默默凝视,淡然的欣赏这个年轻人的外表,品一下他的内心。年仅29岁的韩寒,越来越被人拿来与鲁迅相提并论,看他的杂文,总是那么畅快淋漓。

    每当遇到公众事件,大家总是说:“等等,先听听韩老师怎么说。”

    在过去的几年中,对于反家乐福抵制法国货、燃油税上涨、荆州挟尸要价等重大事件,韩老师的确作出了很经典的论断,许多句子脍炙人口,在各大论坛流传。

    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希望别这个社会所接受,希望他能做一些什么来影响这个沉重的世界,谢谢韩寒
  •   看了韩寒的新书,有很多想说有很多没法说。我从前年订阅了他的博客,虽然不见得每天都有看,但这本书里的很多文章我都不是第一次读到。不过也“当时只如初见”了,今天读两年前的故事,心情和理性考虑都不一样了。
    里面的内容太多,我就不一一读后感了。此时我到想说些别的事情。我不惮在网上维护韩寒,尽管这样做时常冒出我认都不认得的屁民与我论战。我不想与人民为敌,所以往往争辩几句我就放任自流—本来这也不是我的义务,到后来也就懒得管,很多东西说也说不清,说不完。
    我并非喜欢韩寒,只是崇拜。以前有人问我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我就告诉他,韩寒。他是一名作家也是赛车手,能把我的理想集于一身的只有他一个人,所以我不用形容,两个字代表了一切。
    当然只是理想。韩寒在序里就写他不喜欢“理想”。其实我也不喜欢,不过把它称为妄想、臆想或狂想总是有种将其摁在墙上yy的感觉,还不如干巴巴一个“理想”,尽管又土又逊,总还是冠冕堂皇。
    有人说我没追求,尽管我觉得这是很高的追求。这也是我和社会无法统一的一件事。我买过他的《三重门》《长安乱》《独唱团》《1988》,还看过《零下一度》《他的国》等等等等。这本《青春》买之前我还参与了一场论战。我妈说:“这书买了也没用。”我说:“怎么能没用呢,韩寒的书都很经典的,其实他的每本书都应该买的,不买都是损失。”我妈说:“说不过你,要买你就买吧。”感谢妈妈,虽然因为亲笔签名和签名章的问题没法妥协,我只得到当当网上买非签名的版本,我也感觉很幸福,这个时代,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书就是幸福。拿到书的时候看到后面印个“当当专卖”,顿时又觉得有点优越了。
    我不知是否真的说服了我妈,但我希望这样。她们这代人都不大喜欢韩寒,其实硬要说也没有合理原因的。受他们影响,我曾经也不喜欢他。我认为拿喜欢和不喜欢来分这个很笼统,要我说中国这有两种人,那一定是“一种是喜欢韩寒的,一种是没读过韩寒的”。倒不是读过就一定喜欢,这第二种人又分成几拨,比如真没看过甚至连韩寒是谁都不知道(我曾以为是个中国人就该听说过韩寒,后来我惊讶发现这竟是错的……);比如看是看过却没用脑子思考过或者有够迟钝的(这占绝大部分);比如韩寒的毒舌波及到其阶级利益的(这个不解释,“手快有手慢无”);再比如作了深刻思考但故意抓着尾巴唱反调的。这种人就太没意思了,我不是说他们坏,只是没把眼光放在重点上,只抓着细枝末节我也只好认为你没读过。没人写作会那么斟酌字句,大意对就对了,因为文章表达的是思想而不是技巧,就算是韩寒,写的也不为是名著,认真?你就输了。
    我刚说不算喜欢韩寒,但他的作品我都喜欢,不论杂文还是小说还是别的什么,很少有作家这么合我口味。虽然我读他的没有被震撼的哭过,但那种微小的感觉总让人在结束一本书的阅读之后汹涌成一种欲罢不能的沉寂和静默,久久地回荡胸腔,能让你什么都不想,能让你想到很多,没读过的人当然不知道。我在没看韩寒书的时候当然不喜欢,对,就是你们的那种“不喜欢”。不过在你没用眼睛和大脑之前是没有资格评论的,但如果你非说不好——找茬的事我不重申第二遍。
    前几天我聊一个同学,一个好朋友,当初开始读韩寒也是因为看了她借我的长安乱。我叫她。“啥事儿啊?”她说。……一时间忘了说啥,半天才想起来:“韩寒的新书。”“我不知道啊。”好吧你赢了。
    同学最近很忙。学校里很多活动让她头大,而且还是班干部,自然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不能像我这种闲人可以各种缺席各种不用动脑子。最近上线的时间也少,而且都只是挂机,“你好我现在有事不在……”和我完全生活在两种状态。她这么忠实的读者(好吧至少比我忠实)都不曾得到消息,那真是太繁忙了。我记得那个时候她跟我讲她们班小明的粉丝明目张胆PIA韩寒时候的义愤填膺,还有最开始《杂的文》里那篇关于公路跑马的吐槽,那个时候……怎么好像换了个人?也是,那时候人总很简单,日子总过得太慢,今天半块橡皮明天半瓶墨水的,跟小事斗争着,就总能关注到什么边缘信息。不像现在。我另一个极度喜欢韩寒的童鞋现在是什么社团的部长,天天带着一帮学弟学妹玩,又课程表不同,很少见面了。也没有问她买到新书没,我看这样下去……
    也就我啦,好像就自己每天无事可做,平常能撩别人点闲,不然也没人鸟。没有社团也没有活动,闲逛闲游,远看是逍遥,近看是迷茫,现在如此,将来怎样我真不知道。得了,别想了,真别想,越想越闹心。
    不然你说,我给自己的青春留下点什么呢,不曾静好,也不曾张狂,没有想象中的安静,也没有我想要的名气。我最讨厌普通人,却做着最普通的人,我清醒,我迷失,我讨厌自己,没有在最好的年华,留下最浓重的一笔。
    以前在雅虎有个应用叫求签,我抽到的签面上讲此人大器晚成,我戏谑地跟同学说,你看我得等五十年才能出名。其实我也知道,能出名就是谢天谢地了。我这种人不适合出名,迟钝得很,就算出,也是恶名。所以,有些事,明明知道不可能,就应该放弃吗?
    譬如你爱的人结婚了,你就该放弃。可理想不是结婚,不能因为你的理想被别人实现了你就放弃它。我信过一句话,不赌一把,你又怎么知道是赢是输。我还年轻,我还不想认输;我也不小了,是时候奋斗一次了。是不是会被撞得头破血流或被摔得血肉模糊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以前给人吹下的牛,发下的誓,总要兑现。我不想等五十年,就算那是命我也不认,我命由我不由天,天欲灭我我灭天。
    总该治治自己的懒病,总该改改处女座的臭毛病,就算没人给我投赞成票,就算人人愿意欺负我,我也不能欺骗自己。青春到底是什么,虽然不知道,但它赐我这些年华,我不愿意辜负它。
    另外,和《青春》在一起买的还有《杂的文》,坦然说是为了凑邮费。我还没有拆封,不过虽然同是杂文,4年之前的书我敢肯定里面没有我读过的文章。如果看了就知道,韩寒亘穿我们那些青春的,那些让我们狂笑狂悲伤的文章,早就变了。
    那些让我们狂笑狂伤悲的年代,也变了。
    ****://blog.sina*******/s/blog_5f29c9280100vk3a.html
  •   第一次读韩寒的作品,了解他的文字更多的是透过他的博客,藉由文字,读到的是一颗年轻的、有为的、正义的、善良的心灵。

    以我的年纪和阅读喜好,对韩寒其人和他的文字,并不像他的狂热粉丝那样极度喜爱,我只是远远地、淡淡地观望着这个小我一些的青年,偶偶读读他的文字,然后启发自己做一些思考。

    吸引我读这本《青春》杂文集的是韩寒的那一句叩问“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以及那一篇名为《青春》的文章。听韩寒问“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能感到这个集正义和热血于一身的青年和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梦想之所在,也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很多年轻人的无望——在现实中一次次遭受挫折、失败和妥协后对生活和理想的放弃与无望。读《青春》,和韩寒一样,心中升腾起一种悲悯的情感,为那些终日忙忙碌碌却为五斗米而折腰和苟活的年轻人!在从前的思想里,总觉得年轻人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够聪明,就一定能在不远的未来实现精神上的理想和物质上的富足,总觉得那些郁郁不得志和过得苟且的人问题多半出在他们自己身上,而读过韩寒的这一篇《青春》,我的看法发生改变,开始理解很多事情不是个人的力量和能力能够简单改变的,很多复杂的外界因素,以及现实生活的某些不可调和性,决定了这个社会中必定有一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年轻人过着与“青春”二字所包含的美好情景完全不搭的生活。面对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相对底层和弱势的年轻人群体,除了悲悯之心,我想,跟重要的是能为他们或者说年轻人自己做些什么。

    除了被用于书名的那一篇《青春》,这本杂文集也收录了一些韩寒对于中国年内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精辟言论,也讲述了他的赛车、写作和生活琐事等。对于那些造成轰动的重大事件的评析,韩寒的言辞可谓针砭时弊,一针见血,读来酣畅淋漓,觉得这个有骨气的年轻人把很多人想说而没有能力说或者不敢说的话说出来了,把那些包裹着的面纱和窗户纸一把捅破,将真相呈现给普通大众。对于他的赛车和写作及生活琐事,可以让喜爱韩寒的粉丝更好的了解韩寒的动态,了解韩寒的为人。关于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相对韩寒的时事评论要平和和温和得多,毕竟这是个人的家常里短。

    《青春》值得正值青春的年轻人阅读,同样适合年长的人慢慢品读,睿智与年龄长幼无关,有些深邃的思想和深刻的领悟藏在年轻的身体和成熟的头脑里。


  •   韩寒最初的锋芒在那场人尽皆知的作文大赛中展露。那一年张悦然写的《陶之陨》,述说爱情流逝后淡淡的痕迹。郭敬明写的是《假如明天没有太阳》。通篇都是自我的挣扎和思虑。唯有他所作的《杯中窥人》论及民族和人性。字字珠玑,言辞锐利令人咂舌。而那一年,韩寒只有16岁。
      
       今天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传奇。张悦然主编的《鲤》是一个优雅而尖锐的容器,把好的小说和动人的图片盛放起来,交相辉映。以中国第一部主题书系而载入史册。《岛》系列之后的小四,慢慢转身而成为一个商人,手中所作不断迎合大众的口味,最终构筑了他无以伦比的商业文学体系。
      
       而韩寒不一样。路金波和梁文道预言他将成为下一个鲁迅。美国《外交杂志》将他名列全球百大思想家。时代周刊选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中他位列第二
      
       当所有的焦点都瞩目在他身上的时候。 他只是说说,“我想和世界谈谈。”
      
       这本《青春》里,收录了他这几年来的博客文章。早期的韩白之争是80后作家对上辈文人的第一次激烈的反抗,接踵而来对于现代诗存在价值的拷问是对现代文坛的深度反思,少年听雨歌楼上,少年韩寒像一把刚出鞘的利剑,激烈,疯狂,犀利,一往无前。事隔多年之后,文风依旧,只是眼界早已逃逸出文学之外,政治,社会,伦理,民生莫不是娓娓道来。他做杂志,蔡康永,彭浩翔纷纷为其撰文,两岸三地的新锐文人都望风而动。出新书,动辄就是中国第一部公路小说,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轻车熟路的淡定。
      
       后来的韩寒,锐气依然,只是逐渐踏进了一个更加深沉宏大的境界。
      
       今年韩寒要过三十岁了。文人中盛传他是新一代的灵魂领袖。而立之年,河朔争雄早已是往事了,误伤之言也被弃入深谷。金庸先生笔下剑客。四十岁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后,就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不如慢看韩寒,终到何时,独孤求败。
  •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似乎很怪都去了城市,这群岁数都差不了多少的集体,许多的追求各异无法令人理解,作为记录者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笔墨,反映他们蜗居在城市缝隙中的绝命抗击。
      其实这样的文字本来就显得无力的,因为真实的东西太多太多,还因为你无法触动和改变庞大的社会现实。多年后他们的艰难和坚持或许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速写。
      最新的权威媒体报道,说中国的农民工近2亿人,而且大多都为年轻人(18岁~30岁之间)。这个结构也引起一些部门的忧虑,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将导致新的不可知的社会危机。我会看着我所在的城市--深圳,外来工几千万几千万地流动,标签是工厂制造业的天下,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那些无学历无能力无身高无关系不公平的,在灯红酒绿之下,他们只能看着有钱人的潇洒和感觉自己的虚无存在。
      而这样的一种想象只是客观的存在,就像《青春》固执地来到了城市,目的是为了谋生,赚钱是最现实的关系。他们在不适应中必须适应社会,容不得你讨价还价,自由嘛你能打下一片江湖么。不愿回到农村去,田野一片荒芜,如那后面砖家们的推论一样,会带来很多的利害反应,也有一些不可知的消解。
      80后、90后在城市找工作,工厂多半是他们的选择,在以加班为增殖筹码的基础上,这种肤浅的想法其实也是为了生活。当然这个制造的机器工厂,也同样改变了他们关于世界的很多的价值观。他们只是有了女朋友而不敢结婚,或单身因为没有银俩而害怕,目前为了家庭成为房奴一族,诸多的亚健康状态占据整个群体,来自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韩的观点是,他们推动了这个国家的GDP,却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到最后你说这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其实那些理想中的人,长期租赁着高物价与房子,何时仔细而周全地思考一下,何必一定要做房奴,再过个几十年,房子的价格更高,照样还是被政府收回去。我们能住多久,有位朋友建议说,租赁个几十年过一生,这个想法倒是实惠的不错。
      《青春》中写的现实故事很详细,很少看到他这么细心的文字素描,但我相信最后的深刻更能够刺痛一些人,却也会激励着一部分人。差不多类似现实小说的描写框架,他的思想从来不拖泥带水和不曾虚构的,亦如一贯的老练的幽默的讽刺的文风。
      故事背景在中国上海,对于上海的城市印象,我们差不多会想到:金融中心,工资跑不过物价之城,真正的都市别人的迷惘,GDP贡献程度高,等等等等。在每一座城市都会有所反映,比如说一个城市的人多了,当然也不好管理,会产生大量的**,强大的竞争力,素质影响收入之类的。当然竞争是对当地人来说是更利的。一个开发商开发一块地皮,然后有了房东来接手,高价租赁给外来工,一房一厅每月500~1000元不等的租价,还不包括水电费,一栋大楼可以住进几百人,(房地产景气的话)一年下来,坐在家里收个百来万,旅个游,赌个牌,一切潇洒。这与富士康跳楼工人失去生活希望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于这样的青春来讲,需要太多的信仰,让思想知道怎么去奋斗,才会知道以后的方向,路不再是那么的艰难。
      你看有些本地人多么优越啊,一位业务员说道。这历史上一直排斥外地人的城市,你丫的想想没有外地人你们还能看到这在云端的潇洒么,我和我们这一代年轻的朋友将青春洒在了流水线上的几年,对视着冷酷的机器和黑心的老板,即便心中也曾有过的无数的梦想和一腔热血,能够在都市的中央不被现实的冷血所泼灭,心中的理想那便是怀着伟大的信仰坚持希望,我们是多么值得称谓。青春不属于后者的荒废和放逐,不属于别人的束缚和毫无果敢,若没有了低沉的姿态,想到城市的长城跑赢CPI,国家定的那点薪资条例早该修改,月光的男人顶多养活自己,找个老婆还有老人,或事业小成也买不起房,房子已经是这个国家的黄金。我想能够达到富人水平也不多,当然我一向坚持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富豪不是残酷的,无论是谁什么行业,可是按照潜规则要说的,其实也已用裸捐来掩饰自己的虚荣。
      为什么国家那么的富裕,这些青年还越来越那么贫穷?这个国家的年轻人不能提前牛B一下,却还要永无休止地徘徊着在牛A和C之间。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贡献了那么多的GDP却又被国家以调控整个民族的CIP当说成基尼斯系数。我多么的希望有一天,能够聆听下战斗中的青年,去打击这个不幸的现实,这层层虚伪的表面形式,这些压迫人的理论,这些不合理的时代与痛。
      切说,在这个不合理的时代,我们都被痛苦征服了。
      对,痛苦!痛苦来源于现实环境,而非内心的现实很残酷,只是年老的心残酷而已。时间慈悲,温柔的词碎。内心的不自由,源于人对社会现状的认识深刻和意识不满,即便是某些合理的发泄和愤怒,却也照样是内心的真实的诉求。很值得肯定的是韩寒看的那么透彻而痛快,冷静得可怕,就像《枪王之王》中的关友博,令相关部分“被威胁”。
      在不理想中的社会大家都是不怎么理想的,虽然体内也充满着强大的理想,但温饱都不能完美地解决,还谈什么理不理想的。尤其是我愿意看到一些奋进的群体,很多真相应让更多不知道内情的年轻人所知,清楚的本质让人看再次审视,选择未来留以精神的思考。
      这个世界上有梦想的年轻人还是有很多的,只是社会现实的强大,有些梦想牺牲的太早,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是什么好事。有些梦在想,有些梦想在飞翔,这一点在底层人身上,我们就察觉的到一点深刻的举动。“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三者,现实是最大的第三者”,多年后我们看着分散发展的同学时,有混的好的也有不好的,有落魄的有失踪的。一切其实也无所谓什么标准的生活方式,只要自己满意和喜欢,不管别人怎么说,那也只是别人的想罢了,无权也无法改变什么。
      文章最后一句话,“每一个廉价劳动力,你们是中国的筹码,GDP的人质。无论这是社会主义还是封建特色的资本主义,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多么悲壮的一句话,如此牛逼的一段话,还能够在结尾处出现,不得不佩服和惊叹。《青春》依然是我们的青春,当现实如此残酷,爱情丧失了坚持,只剩下铜钱腐臭,是否需要更多的支持,活着再怎么的现实,那也是环境本身,青春的颜色是光彩的,奋斗中的年华无憾。
  •   “不出意外,又出意外了。”这是我读这本《青春》之前之中之后之感。

    身为同代人,一直认为韩寒的文字有某种魔力,能够轻松的在嬉笑怒骂中严肃痛楚的针砭时弊,给人酣畅淋漓的解恨感,命社会不公,讲百姓心声,他的文字总是带着嘲讽般的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视觉入木,语言直爽,或叫“愤青”更合适,只是他并非愤世嫉俗一种,而更像一个不被时代浸染,不受社会束缚的自我追随者。或许这也叫做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内心追随者”吧。直爽通常的我们总感叹“有心无力”,其实是都有那个贼心就是少了那颗被壮的贼胆。“韩寒”可以说是80后的一面旗帜,他的行为总是为大众所不解,但他的声音却也为人拥护,或者说从者众多,一个人能做到如此真实,而不只是“敢怒不敢言”,夫复何求?

    本《青春》一如韩寒这个人一样,不在常人的“调”上,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青春悼念和记忆,有关青春的激情,却无关生理的年龄,冗杂了多年来的一些短文感触,多是就某事某物某现象所做的书评,在凛冽而流血的让人纠结的事件包装下,还人以真相。一如既往的秉承韩寒的独特“作”风。在高中时代看韩寒的第一篇新概念大赛获奖作文《杯中窥人》之后就被吸引,此后的《穿着棉袄洗澡》再到后来的《三重门》等等,文风一直未变,文笔也一直独到老辣,在今天的80后一代新作家中,模仿其行文风格的不在少数,而不管是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作祟,我都认为,读起来再留长,也少了那么点深邃,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可以说是“哈韩风”时有,寒流常在,但韩寒味都不足,本次《青春》的结集,尽管都篇幅不长,但还是让我很有喜感,一来是好久不见韩文,二来是终于打破了此前几本小说诸如《他的国》、《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等落笔点的如出一辙的审美疲劳,增加了新鲜感(尽管一些文字早在韩寒的博客中也曾出现过),恰巧几日钱看到电视中韩寒赛车的短讯,更是对他这种奔放的青春姿态,以及唯我真实的故我心态所触动和感染。

    在体制和和谐社会中,看到这样一本书能完好的展现有这样一个人,无论是众矢之的还是众星捧月,其实都足以令人欣慰,自然这样一本关于真实、真话和真相的书,首发在台湾,而大陆版有所调整也是可以想见的。这确是一种吃饱了的勇敢,。不是没事撑的,也不是温饱后对精神追求,而是人的原始本能的维续。真真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异类勇士,这种勇敢其实叫做“不怕死”,是身不死心不死的志坚。

    对于韩寒的言论和举止,社会的褒贬声音不同,而韩寒一度被称为是一种“现象”,从拒绝高考引发的应试教育体制的社会争议,到人气巅峰时的弃文赛车,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不管我们对他的认知理解和误解有多少,都不得不承认,他是真正为自己而活的人,他只会做自己想做的,他的文,也只会写自己想说的话。他的人生无论精彩与否,这种能坚持活出的真我都是每个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
    在今天,韩寒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引用他的一句话说就是吃饱的勇敢。《青春》中不光展示的是29岁韩寒的悲悯之心,更是一种大无畏的抗争。
  •   先附上本书的序言。
      
       《青春》里收编了最近的一些文章。最早这么书在台湾出版,大陆版本自然多有不同。这个书名源于早先时候富士康的员工不断跳楼,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青春》。这是一个太大的名词,其实不太恰当,就好比你不能弄一些街拍出一个摄影集叫《中国》。和很多人逝去的青春不一样,这篇文章得以幸存。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朋友,是我的邻居,出现在很多的场合,包括《独唱团》里的所有人问所有人,他是年轻人的缩影,我去过很多城镇后更加这么觉得,过了少年,失去青年,踏向中年,机灵,勤奋,困苦,无望,想活得更好,活得更不好,有理想,不敢想,想创业,怕失败,盼真爱,却已婚,恨特权,又敬畏,怨体制,但想做公务员,要买房房价涨,要买车油价涨,吃饱了勇敢,饿着了懦弱,遵纪守法,但眼看着胡作非为的一个个发家,想胡作非为,上路一半摩托车又被扣了。身边能听说的非投胎类混的很好的,似乎都不带有正面激励色彩。然后一晃眼,孩子该交择校费了。
      
       虽然感动常不在,但好在一些念想就像一张防坠网。我其实不喜欢理想这个词语,因为这个词语现在更多变成了商家用来包装自己人文关怀的空词,好似一两个广告就能激荡起年轻人的心底,好似每个人都必须得有攀登珠穆朗玛征服撒哈拉的一些小九九,否则就是迷茫和麻木。其实更不是这样,一张机票能搞定的事情,准确的说应该叫旅行计划。而理想本身什么都不是,一点也不高尚,理想就是毫无道理的就是有点想,是欲求的一种文艺表达。所以,我从来不觉得强调理想是救赎青春的一种方式。甚至我不觉得年轻人需要什么救赎,什么方向,什么理想,什么希望,都不需要。
      
       就像每一个时代里的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赶上一个好的时代一样。
      
       这里没有末路,你从不曾孤独。
      
      
      
       昨晚在微博上看到路金波说《青春》简体版今天发售,便赶紧在京东上订购了一本,今早就到了,速度很快。而书本身也不厚,总共208页,所以看起来也很快。
      
      
       书的底封上写着:我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 韩寒
      
      
       这本书也是多次文章的集结。对于很多世事的评论等等,一如既往的幽默直接,对于当下很多问题的思考见解风趣有个性,很显然是韩寒的风格。看这本书很轻松,但也会带出很多思考。韩寒的犀利不曾改变,如此表达的作家已为数不多,而且在这种大和谐的环境之下,说话都可能犯错,所以敢于站出来说话而且是实话的人愈来愈少,
      
       前几日韩寒更新博客《格调不高怎么办》,谈了关于出版业的一些情况,适逢安妮宝贝主编的《大方》也被停刊,所以概论一番。但这篇博文第二天便被管理员删除,理由不言自明,大家都清楚。想说的总不能表达,知道的却又不能说,秘密永远是秘密,是不能见天日的。
      
       有时候我也会对这样的社会很失望,看了《青春》更会有同感。但其实到头来个人是无法改变什么的,只有你去适应,屈服,方能入世。不说能混得有头有脸风光无限,但或许也能保证生活衣食足饱。不过于此同时,最初的梦想早被抛远,初衷和期待难以实现。
      
       前两天跟一个同学聊。我说似乎自己很难确定地说自己的喜好,再决定以后去做些什么。她说。在这个兴趣爱好早已不值钱的年代,能混得维持基本的温饱就很不错了,哪里还管得上兴趣喜好什么的。
      
       必须说这是赤裸裸的现实。一个社会的最大责任应该是保护人们的梦想和期望,而不是击碎摧毁。可是现今的状况多少却显得本末倒置了,所以各种不和谐因素出现,就正如本来只需提供人们栖身之所的房子却成了当今人们平常生活乃至一生的重大负担,这是很悲哀的事。
      
       所以,我已不求现在这个世界能改观成怎样的未来,只希望保持自己的清净,至少不至于丢失彻底的自我。
  •   写了三年多的书评,总字数计有二十几万,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的篇幅了。可以说写书评对于我来说是小菜一碟:无论是我喜欢得一读再读的书还是我看了一半就扔掉的书,抑或是我根本就不是太熟悉的领域,我都可以把书评写得得心应手。然而却从来没有像韩寒的《青春》这样让我觉得如此难评,不知从何下笔。
    实际上,这是我读韩寒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三重门》,当时也很欣赏,但也只是欣赏而已,没觉得这本小说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后来韩寒一直很红,不过我却没有怎么关注这位比我小几岁的年轻人。理由说来可笑,我一般不太喜欢关注大家都热捧的文学作品。后来逐渐发现,韩寒已经从一个很有才气的文学青年蜕变为一个意见领袖。不管是博客还是QQ群,总是有人在说韩寒说了什么什么什么,甚至我QQ好友里的一位某知名杂志的编辑每天更新的“说说”都像是韩寒的“说说”,整天都是“韩寒说”,也不知道这位仁兄累不累。而我也从这位仁兄的“说说”里知道了韩寒所说的一些东西,不过当时我是颇不以为然的,因为韩寒所说的无非就是油贵路堵电影不好看。而都市白领们之所以热捧韩寒,也无非是他们开车去电影院堵了车晚到了半个钟头最后发现电影很难看而已。而这些也就是都市白领们生活当中可能遇到的最大困扰和难题,而他们的“意见领袖”所遇到的难题也无非如此。于是,他们捧他。
    于是,韩寒也许可以做一个意见领袖,但他至少暂时不会成为一个思想者。因为他扎的根不深。
    而《青春》这本书,印证了一些我以前的看法,也改变了一些我以前的看法。印证的部分,是韩寒在这本书里说的仍然是车堵油贵电影难看,而改变的部分则是我感受到韩寒在说这些东西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追问一个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关于上海换路牌,他的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直击了某些要害;再如关于捞尸要钱,韩寒除了口诛笔伐之外,他关于这个行为违法的质疑,尤其是“过失杀人罪”的质疑可谓一剑封喉。还有下面这段话也是我很欣赏的:“我只想告诉大家,以后遇上执法人员的非法执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以暴制暴是唯一的方法。只有以暴制暴,对非法执法的人员动用一切法律允许的工具进行自卫和反抗,他们才有文明执法的希望。”这段话可谓振聋发聩,这样的意见也真的可以成为一种“领袖意见”。其实我们缺的永远不是话语,而是行动。说某些事物的不永远不如对事物直接说不。所以,如果真的把韩寒当成意见领袖,就不要只停留在转发他的几句话然后照样做一个苟且之人。
    而韩寒最为难得的是他不是一个苟且之人,不管是对权贵,还是对“意见领袖”这个称谓。如果他每天都营营于这个“意见领袖”的称谓的话,那他就早已不是今天的韩寒。就拿《青春》这本书来说,最后关于赛车的几篇其实并没有什么可读性,完全没有“意见领袖”的意味,而只剩下了一个赛车手的“青春”絮语。如果韩寒想做一个标准的意见领袖的话,这几篇完全可以删除。也从这一点上,我比较佩服韩寒,因为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做真正的自己,才是条真汉子。
    这个时代有点问题,但显然不是最差的时代。比起父亲那个时代,现在我们拥有了很多的批评者。韩寒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因为他的真诚,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对他多要求些什么。只有祝福,以及支持。
  •   第一本看的是《三重门》,感叹竟然有少年作家敢这么写小说,不风花雪月,不青春言情,直露,坦白,所以我记住了他的名字,韩寒。知道他新概念两届一等奖,他偏科,他退学,他继续写小说,他去当了赛车手,他开博客了,人人都争抢着要去看……于是,十年的时间也在这个过程中悄悄流逝了。我一直关注着他的动向,但是,很奇怪,除了最开始的《三重门》跟《像少年啦飞驰》,也再没看过他其他作品,偶尔浏览一下他的博客,也仅此而已。而这一次这本新书,看完之后,让我忍不住想要为他写点什么。
    这本《青春》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看到封面,被书封面上那一句话所吸引,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一下子就觉得,韩寒不是当年那个韩寒了,算算,韩寒已经29了,我们都长大了,不对,是老了。果断下手,买了一本,我想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
    看很多人评论说,这还是他的博文集,而且还是被阉割过的,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口气读完的,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就跟三伏天饮冰水一样舒服。韩寒在书的序里写道,“过了少年,失去青年,踏向中年,机灵,勤奋,困苦,无望,想活得更好,活得更不好,有理想,不敢想,想创业,怕失败,盼真爱,却已婚,恨特权,又敬畏,怨体制,但想做公务员,要买房房价涨,要买车油价涨,吃饱了勇敢,饿着了懦弱,遵纪守法,但眼看着胡作非为的一个个发家,想胡作非为,上路一半摩托车又被扣了”,这真是一种可怕的真实,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么从少年走到青年,然后慢慢麻木,无感……就这样,终有一天,成为我们小时候都讨厌的那种“冷漠的大人”。
    可是,也不一定是完全没有希望的,不是吗?你看,韩寒自己在序言最后也说了,这里没有末路,你从不曾孤单。是的,我们总有路往下走,我们也都不会孤单。总是有人能说出我们心中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就算改变不了现状,也不再觉得憋屈了。
    所以,你也不会有末路,你也不会孤单的。
  •   韩寒的新书《青春》出版的日期,恰好和汪峰的新专辑《生无所求》发行时间一致,所以当我在读这本书时,电脑里播放的背景音乐一直是《存在》,很难得的是:《青春》和《存在》的主题,竟然出奇得默契。不管是70后的汪峰,还是80后的韩寒,都不谋而合地将音乐及文字的触角但向对生存意义的探讨。

    我们生存的世界,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当毒奶粉、地沟油、蛆虫牛奶和死猪肉包等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总是接踵而至,当矿难、动车追尾、电梯事故充斥着我们不安的心,当买官短信曝光、官员艳照门事件、富二代官二代连连引发残忍的交通事故成为我们见惯不经的新闻,当小悦悦年仅两岁的躯体,在十多名路人漠然的眼神中渐渐冰冷……

    汪峰用一首《存在》,点出了我们内心对生命的困惑及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思索,而韩寒,则是用犀利尖锐的笔触直面现实,勇敢地揭示种种社会恶现象背后的黑幕,尽管文风调侃诙谐,令人时时忍不住发笑,但那浅显直接的文字里,却又透着洞悉一切的智慧与清醒。而清醒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奢侈而痛苦的两个字,很多时候,生活都在告诉我们:难得糊涂。糊涂一点,才会生活得比较快乐。所以我们习惯了逆来顺受,习惯了忍辱负重,习惯了随遇而安,习惯了宽容与遗忘,但是这种习惯,如果深究起来,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内心坦然的自欺欺人,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无奈妥协。

    韩寒是个有意思的人,也是个随性自由的人,他的文字里既有天马行空放荡不羁的痛快,又有着嬉笑怒骂字字珠矶的精彩,整个阅读过程几乎是一气呵成的,拿起就舍不得放下,只希望一口气读完最后一页。同时,他的文字又是非常有勇气的,这个世上不乏清醒的人,但是能象韩寒一样勇敢地直面现实的却是凤毛麟角。韩寒笔下的种种,都真实地存在着,或许有些是我们国家在发展时必经的过程,但必须承认,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如毒瘤一般深植于某些部门,某些机构的血液中的。杭州的交通事故、电瓶车征收牌照及税费、株州垮桥事故、荆州挟尸要价……那些深藏在一件件事故、规定背后的故事,人情的淡泊,现实的冷酷,利益的得失,权利的争夺……被他一个个挖了出来,细细分析,冷冷嘲讽,从他的文字里,总能读到如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般的幽默与犀利,然而在那振奋人心的痛快淋漓之后,却跟随着他的清醒而陷入更深的迷茫中。

    韩寒振聋发聩的文字,可能会令某些利益方感觉害怕,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应该引发一次国民更为深刻的思索:生命是什么?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存在?是象汪峰的歌词那样找个借口继续苟活?还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汪峰 - 存在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

    多少次荣耀却感觉屈辱
    多少次狂喜却倍受痛楚
    多少次幸福却心如刀绞
    多少次灿烂却失魂落魄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
    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   第一本读完韩寒的作品,就是这本杂文集《青春》。这部杂文集字数不多,几天就看完了,还是抽出空闲时间看的。  但是,这本《青春》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好书印象。我看过一些励志书、武侠书,第一次想读韩寒的书是听同事提起的,他是韩寒迷,他很喜欢帮韩寒说话,并向我推荐他的书,并说,如果我想看,可以把他家里的书,韩寒所著的《毒》借给我看。  然而我并未向他借。我手机里下载了一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了一个开头就不看了。  后来,我看了韩寒的青春,觉得还挺不错的,就把它看完了。  它是一本挺奇特的书,为我的人生展向新的视角。一个80后的青年偶像作家,虽然没有余秋雨柏杨鲁迅古龙金庸那样的深刻思维,积淀的也不够,不过居然有这等才气,这等见解,不愧是大作家韩寒,中国的灵魂作家!  他利用他的年少,他狂妄,他敢于用热血编织对社会虚伪阴暗的揭穿的文字,他了不起,他为了中国,为了使中国更进一步,他提起了他的笔,他的文章令我们反思社会,他的文章让我们轻轻一笑。  没错,我们中国人活了下来,很不容易。  没错,物价在涨,工资却未提高。  我们青年人所有理想是有一套房子,好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立足之地。  一套房子几乎抹灭了我们的梦想。  父母从小时候开始,就教育我们,要我们读好书。可以读好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高学历,好找工作,为了高薪,为了房子,为了讨老婆。至于我们读其他的书,如课外书,那么会遭来他们极力的反对,他们感兴趣的,只是课本罢了,那是赚钱工具,那是发财之路,“书中自有黄金屋”被曲解。  当我们走上这个社会的时候,一切又都变了。社会很显然变得不那么好混,尽管我们早已知道了社会是阴暗的。可是这等于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添新词强说愁”,社会阴暗只是我们的写小说质量需要。  于是我们又舍弃自我(其实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就已舍弃了),为了融入单位的团体中,我们被迫摆出笑容,被迫摆出他们想要看的姿态。这时候,一群人为了保持住原来的自我,他们在心底高喊着“我要保持原来的我,我要活出原来的自己。”  我们已经麻木。  身体已不是我们的了,而是这个社会腐败的尸体。  我们的身体只是感觉麻木,没有属于自己的感官、感知。  梦想,只是幼时写作的题材(有些人压根就是拿其开玩笑。)  奋斗奋斗,只是为了生存的一套房子,房子到了,老婆来了,于是又要钻石,买了钻石,生了子女,又开始为子女着急,生活如此多娇啊!  没错,澳大利亚的ZF(这个字母你懂的)像是厕所一样,他们的开一个赛车会,老百姓害怕撞死小动物什么的,禁止开了。  在中国,别说撞死小动物了,撞死个人都没有关系。  学生作文,我认为不应该废除,应该多把打分理由写上去。  现代诗的事情,我认为不会是散文拆开来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虽然再别康桥我也觉得恶心毙了,但是我看过一些杂志的诗,细细读来,还是不错的,没有错,就是回车的技术,回车的技术虽然看似很简单的样子,但是什么时候回车,能体现主旨更好一些等等相关技术是很有讲究的,虽然我认为诗人不太牛B,小说家散文家那可比诗人强几倍了。  至于中国人的“面子”,我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看重面子,死要面子,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一错再错。  有一次,因为爸爸做的是非法生意,我担忧他会不会被抓住,他居然说要不是他是我老爸,早就几个巴掌劈过来,然后说出了一大堆为了逃避**的辛酸往事,我被他数落的莫名其妙,人,就这么伤不起?我就只说了一句“会不会被他们抓住”,他就套出这么多话来,我想解释都有口莫辩了。  仿佛他为了逃避**的辛苦的原因,全是因为我这几句话。  冤有头,债有主,我成了“主”。  他说我,错就错在不应该那么“说”。  为什么要说好听的话?为了成全你那可怜的面子?  开家长会的时候,成绩差的时候,他们都不愿意去,说分数低丢人。还制定了一个规则:什么时候分数到了某某的时候,妈妈就去开家长会(妈妈从来不去开家长会)。  至于家长会什么内容,从来都不怎么听。  他们只在意某某成绩第一第二的家长怎么光荣上台讲述光荣教育史,那真是很有面子。  读书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面子,二是为了钱。  记得高中的时候,我踢门把锁踢坏了,修锁工把锁修好了,却并未向我收钱,我们班主任很是好奇,去问那个修锁工,一问,原来是看在他的“面子”上,班主任向我说起这原因的时候,满是有尊严与得意的样子。  你人际关系好了不起么。  我最讨厌人际关系了,因为我是被团体第一个踢出的料。  面子似乎成了值钱的、做人的尊严(人要脸,树要皮),做人为了顾及他人的面子,我们可以为之说假话。  家长老是教育我说:人如果不要脸皮,那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出的。  面子似乎很重要。  面子似乎还成了道德,社会责任心了。  面子所取代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它们还原。  还有,别人夸你几句,你就高兴自大成那样,那确实是器小易盈,而且那还是假的。爱听马P都成不了大器。  韩寒老师的文章在向读者传递真实之后,能够在向生命传递真实的社会现象之后,更把传递热情和希望作为自身的责任和道德底线。
  •   韩寒讥讽新诗只是分行散文,刺到了不少诗人的神经,纷纷骂韩寒幼稚云云。其实我觉得韩寒说得挺在理的,这确实是现代汉诗所遭遇的一个问题。新诗抛弃了所有的规范,唯一没舍弃的便是分行;不是不想舍弃,是舍弃了就不知道是什么了。这不知不觉成了新诗的救命稻草,于是出现了无意义的分行,就是韩寒说的散文拆成几行来写。
      分行已经不是一种逻辑或感性行为,而是成为一种标志,一种文体的底线,这太让人失望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称即使将希罗多德的《历史》改写为韵文,也不能算作是诗;亚兄你太傻太天真了,快来现在的中国诗坛看看,分行就行了,连韵文都不用。
      现代汉诗已经成了一个实验场,人人都能免费叫个小姐进去自个儿玩个够;突然有人跳出来说你们太随便太没秩序太只顾自己了,要定个标准,收点钱划个场地,于是嫖客们不干了。不是不干了,是不干了。
      
      我跟老师讨论过新诗有无成为普罗文学的需要,老师说她答不好这个问题,但在新诗草创之处是有普罗的倾向的。我也说不好这个问题,但我觉得现在有些诗人太自视过高,太看不起读者,完全把诗歌当成自己的东西。你要当成自己的东西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发表出来了,读者自然就有发言权评判权——分行就是诗,你以为戴个G cup就苍井空了?好吧,你有内涵,读者太肤浅——拜托,拍AV不是拍X光好不好,你指望读者都是透视眼吗?
      我认为现代汉诗是需要标准的,需要一代人几代人的通力合作确立典范,否则这样子诗歌迟早会玩完的;就算不玩完,现状也是很糟糕的,看不到有新的期望。零九年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北岛跟几个外国诗人讲,现代汉诗的转型,需要从古典诗歌里吸取经验,我想他的话比我有分量得多,这确实也是我的看法。
      张枣去世了,他对诗歌的诸多探索,最深得人心广为人知的依旧是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但是现在有不少的诗人,自己写的爽就好了,有人捧就好了,谁理你这些破理论还整得一副忧世伤生的样子?
      
      话题扯远了,关于新诗就说这么多,偏激无知之处还请多多包涵。我想,通过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公民常识的再次确认。韩寒不喜欢公民这样的称呼,觉得人们只是在寻找一个安全的词,实际上只有草民和屁民。国人固然缺乏常识,韩寒却不愿自己登高一呼成为意见领袖,我猜他希望的是,什么时候这个国家的民众可以不需要领袖的引导,可以独立思考判断。
      所以不难理解他对挥舞道德大棒的卫道士们多么厌恶了。在松岛枫事件中,他撕下了太多道貌岸然之士的画皮——他说给那些抵制这抵制那的人发一百块,估计多半就退下了。(实际上抵制日货的人,让他们顺便把日本AV也抵制了,估计多半也消了热情。)
      
      书里文章比较旧,所以时常提到《独唱团》的进度。《独唱团》现在显然是杯具了;我虽然不是很喜欢第一期,但觉得都乖乖玩文艺了,偶尔打打擦边球而已,有关部门至于这么敏感吗?
      《独唱团》的稿费一直是个让人惊叹的数字。韩寒是要破坏市场规则,他抱怨中国作家稿酬太低,书价太低。我不太清楚世界各国的书价水平,不过以我对购买台版书的些许经验,台湾书价在统一汇率后大概是大陆的三倍,而台湾人的购买力是大陆的五倍;较之台湾,大陆的书价贵了(我估计的而已,非权威数据)。
      
      回到把酒言欢的主题。说个事情:我们学校留学生比较多,他们很惊讶中国的学生可以随便买到酒喝,因为在他们国家是有年龄限制的。
      我想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思维。如韩寒所理解的那样,打着为了年轻人的成长、为了下一代的健康的旗号,不好好管制真正需要管制的东西,却这里敏感那里屏蔽,消磨年轻人的青春与梦想。
      我不自量力地说一句:没有人在意你们的青春,可是也别让人左右你们的青春。
  •   书的封面有一条绿色的飘带,看似是把“青春”割裂,实则是在给青春希望,这也是韩寒叩问“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的用意所在。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年轻人总是为未来而奋斗。
    如果小孩都能看到自己50岁时的样子,那么这个时代是悲哀的,这个世界是悲哀的。
    最后附上韩寒《青春》序言:
    《青春》里收编了我最近的一些文章。这本书最早在台湾地区出版,大陆版本自然多有不同。这本书名源于早先时候富士康员工不断跳楼,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青春》。这是一个太大的名词,其实不太恰当,就好比你不能弄一些街拍照片就出版一本摄影集叫《中国》。和很多人逝去的青春不一样,这篇文章得以幸存。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朋友,是我的邻居,出现在很多场合,包括《独唱团》里的《所有人问所有人》。他是年轻人的缩影,我去过很多城镇后更加这么觉得。过了少年,失去青年,踏向中年;机灵、勤奋,困苦,无望;想活得更好,活得更不好;有理想,不敢想;想创业,怕失败;盼真爱,却已婚;恨特权、又敬畏;怨体制,但想做公务员;要买房房涨价,要买车油涨价;吃饱了勇敢,饿着懦弱;遵纪守法,但眼看着胡作非为的一个个发家;想胡作非为,上路一半摩托车又被扣了。身边能听说的混得很好的非投胎类,似乎都不带有正面的激励色彩。然后一晃眼,孩子该交择校费了。
    虽然感动常不在,但好在一些念想就像一张防坠网。我其实不喜欢理想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现在更多地变成了商家来包装自己人文关怀的空词。好似一个两个广告就能使年轻人内心激荡,好似每个人都必须得有攀登珠穆朗玛、征服撒哈拉的一些小九九,否则就是迷茫和麻木。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一张机票能搞定的事情,准确地说应该叫旅行计划。而理想本身什么都不是,一点也不高尚,理想就是有点想,是欲求的一种文艺表达。所以,我从来都不觉得强调理想是救赎青春的一种方式。我甚至不觉得年轻人需要什么救赎,什么方向,什么理想,什么希望,都不需要。
    就像每一个时代里的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赶上一个号的时代一样。这里没有末路,你从不曾孤独。
  •   早在阅读《青春》一书前,我对于韩寒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他的笔锋犀利;因为他的年少有才;因为他的独特见解;因为他的颇有个性;因为他同属我这个年龄阶层-----正是因为作者上述的这些特色所在,我对于他的作品还是比较地感兴趣阅读。

    而《青春》这本杂文集吸引人处还在于里面收罗了韩寒对于中国年内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精辟言论。杂中有特色;杂中有新鲜度;杂中有共鸣;杂中耐人思量。

    因为书中的内容都属于杂文,所以相对上每个篇幅都有点分散。但是,全书的一大特色还是秉承了韩寒一贯的写作风格:每篇作品都毫不保留地谈到社会中的各种现实。在文章中,每时每刻地潜移默化般地透露出对某些现象的愤慨与讥讽,鲜明地体现独立的思想。但是,尽管所有的文体属于杂文,作者还是比较细心地找寻着它们之中的各个关联点或者共性,然后逐一归纳组合成了不同的版块。方便读者进行针对性地选择性阅读。而在本书的序言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出版这部作品的相关想法和意图。

    在这部杂文中,每篇杂文的前言都有相关的备注。或者更明确而言则是中心内涵的强调引语。哪怕读者尚且还未通篇阅读该文章,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作者想要揭示的主题思想。一目了然,形象直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事实上,在某些的文章后面还有讨论话题的事件重放。通过这些最真实不过的事情,读者更加了解韩寒写此杂文的前因后果了。

    尽管本书的书名名为《青春》,其实只是因为本书的代表作就是以杂文之一的《青春》而推出。里面的事件其实我们都众所周知。尽管因为时间的消磨,我们早已把这个恶行事件慢慢淡忘于自我的脑后。但是在这部杂文中,至少我个人还是被深深地又重新审视起那个事件的背后话题。真正触发我强烈敢看的还是行文最初的引语:“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事实上,富士康跳楼事件我们于其说是个悲剧,不如说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例子而已。在这片土地上,又有多多少少的年轻人们为了并非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地拼搏着。只是,现实的残酷磨平了他们的斗志;只是,社会的阴暗消磨了他们的忍受力;只是,看似渺无希望的前途摧毁了他们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跳楼事件只是把这个问题非常扩大化地摆在了你我的面前。而我们又其实并不可否认自己就是如此地度过这自己的青春年少呢?意气风发是没有了,忙忙碌碌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在这忙碌的背后,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们估计并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奋发图强而创业致富。太多的人们其实都是被压迫着;太多的青春其实都是被消逝着;太多的无奈其实都是不言于表。生命在如此严酷的现实生活面前变得一文不值。也许,这就是有些人无法承受十年寒窗苦读却一无所获。于是,他们就此永别了生命。从他们个人原因而言,实在是太不尊重生命了。但是从整个社会而言,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才年轻人备受着生活,工作,学习重大压力。

    读着韩寒的这些颇有见地的杂文,其实我觉得更是触发着读者的心想共鸣。有太多的话,其实我们平时没去想,也没去说。但是韩寒就是通过他的文笔一一地将这些我们或许早已麻痹的神经重新点醒。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杂文看现实;透过《青春》感悟韩寒式的犀利独到见解。
  •   韩寒的名字听说过很久了,他的书还是第一次阅读。这本《青春》是一本杂文集,文章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事件和普遍现象进行的分析、阐述和评论,通常这些事件或者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不可告人的黑暗和利益,也是广大百姓深恶而痛绝的!其实有很多原因大家也是明白的,只是碍于压力而没敢公开的说而已,而作者却大胆地讲出了之中的缘由,并以冷峻和犀利的文字来针砭、讽刺,让大家看后大快人心,至少也是替心中的怨气找到了一个共鸣的出口。

    作者以青春作为此本杂文集的名字,说的当然也是年轻人的事情,本来青春是人生最美的黄金时段,然而环顾一下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再看看周围年轻人的生活和社会上发生的事,你不禁没有感到羡慕年轻,反而有了一种畏惧,甚至为了一种没有前途的事实而感到了悲哀,故而有了富士康的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难道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吗?再看看年轻人生存的空间和压力,光房价就把你压死了,还没有说到工作的艰辛与无奈呢,所以看穿了一些事实是否也砸碎了你年轻的梦呢?

    不知道青春的翅膀可以飞多远,至少看了这些现实而冷峻的文字是愤慨和沮丧的,我猜也许作者希望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希望通过这些不争的事实来唤醒公众的意识,虽然一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总比蒙在鼓里强多了,至少也会考虑如何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扭转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可是当千千万万的小人物联合起来,下定决定要改变这样的不公和丑陋时,那将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当然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是记录了作者的赛车,写书之类的日常生活,还有一些小事的感悟,总之,是记录了青春的岁月里的点点滴滴。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那里?而书的背面写着:我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据说大陆出版的文字与海外还有不同,暂且不管这么许多了,只是这些文字的确触及了许多人的痛处,尤其是处于本当是青春年少好时光的普通青年,也许看完这书以后会好好想想自己的出路在哪……
  •   《青春》的韩寒

    韩寒这么风头正旺的作家肯定会读过几本,看过《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还有《独唱团》,以前也翻过《三重门》《他的国》,有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但是有的不太符合我的胃口,所以不太喜欢韩寒的小说。不过这本杂文《青春》倒是挺让我吃惊的,早就知道韩寒的博客在网络中广为流传,时不时的爆出一篇博文,让大家很是吃惊了一下。不过像我这样只喜欢读书的,还是喜欢印刷出来然后再看。

    很久没看过这样大胆敢写作家了,中国人都在这个温水中一点一点麻木了。习惯了,自古以来就是这个样子,不这样还能怎么样?虽然开放以后,我们也知道了地球上面有很多地方偏偏就不是这个样,但是毕竟还有点远。再说人到中年以后,就好象当年鲁迅的心态,看到了问题又怎么样呢?你能改变吗?你说了很多话但是有用吗?所以鲁迅说中国过一百年还是这样。看来一百年说少了点,也许要一千年。因为很多很多人尤其是那些能够改变这个体制的人,其实就是这个体制的捍卫者。社会上凡是有的能力的人都被各种组织囊括其中,你想要发出点另类的声音,即便是在网络时代,都有点困难。

    所以说韩寒还年轻,评论这个社会其实还是想要改变这个社会,希望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其实我们的社会也的确在各种评论的声音中一点一点的在改变,也许我们感觉不到,但是如果放入一个大的时间跨度,那就会发现,变化一直都在进行。其实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这样尖刻挑剔的目光和言论,这样社会才能够进步。现在韩寒的杂文能够在中国出版了,其实这也说明了一种进步,读完以后,感觉这样的书能够出版,让我都感觉有点惊讶。其实允许这样的声音,对这个社会绝对是一件好事。社会会因此变得更宽容了,更自由了。让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每一部分人都能够说话,这样就相当于为社会准备了一个减压阀,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稳定更和谐。

    相反如果韩寒不评论了,很可能就是认为这个社会根本就改变不了,认为这个社会也就是这样了,失去信心了。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很多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首先被折磨得心先死了,青春也就过去了。

    看韩寒的杂文很赶劲,其实很多话都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经常表达的内容,只是不敢也感觉不会有人能够给发表出来。毕竟中国的屁民们遇到委屈,想要找法律那不可能,想要找政府那叫上访,是容易出事的,经常看到上访以后被精神病,或者被劳教,而且好像上访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那么怎么办也就是在下面发发牢骚,然后忍了。还能如何,谁让你是屁民了,呵呵,要是你也能够和韩寒和鲁迅一样,成为畅销书作家,你当然也就有了资本,可以评论一下社会了。
  •   
    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韩寒最新杂文集《青春》封面语。

    最近看完了韩寒的《青春》,其实里面的很多文章,都在他的博客中读过,可还是忍不住买了书,在睡前细细品读。

    书的封面上,一句简单明了的介绍: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或者说,一般人真的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我也是如此,所以对于韩寒敢于拿这个命题出来,真的很钦佩,这就是我喜欢这个敢于说实话,让我为之折服的原因吧。

    提起青春,一般人都会发出淡淡哀叹,说青春是个带着淡淡感伤的话题,当然,是对于一句走过了青春的人来说。人总是在奢望得不到的,却不知道珍惜眼前的,所以当年华老去,大家回首过往,大多数人总是在哀叹青春如江水,一去不复返,却都忘了当时是怎么的急切的盼望着长大,盼望着独立,盼望着成熟。而当我们拥有了这些后,却又开始频频回顾,到处寻找那早已远离的青春。这,是一个普通人对青春的理解。

    韩寒的青春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的一面,他把青春架在了我们思想所不及的高度。社会的不公平,肮脏面,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去为这种所见的不公做些什么。韩寒是个文人,可他却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点醒迷雾中的中国青年,让我们看完以后会幡然醒悟,哦,原来是这个样子。

    都说韩寒是坏小子,可这个坏小子却成了中国青年一代的代表。中国的现状不是我们不想去评说,是因为我们没有心思去寻思那些,因为我们要忙于工作、学习,忙于跟现实的生活每天做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搏斗。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跟大多数平凡的社会公民一样,不敢,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占领华尔街的标语是:“我们是99%”。而我们就是这个99%,韩寒的文章中则以P民出现频率最高,开始不理解这个屁民的意思,看了百科的解释才明白:屁民,中国最底层的人民,从事社会上最卑微贫贱的工作,没有一个叫李刚的老爸,生活窘迫,收入微薄,常常被生活所迫。这就是我们99%的代名词,别管你承不承认,我们都是屁民。


    习惯了韩寒幽默辛辣调侃似的写作方式,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一个没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会写出如此多的辛辣之文,会如此独到的触动社会某些方面的神经。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都清楚,这根本无关学历问题。只能说中国教育是个很特殊的体制。仅此而已。

    也经常会想,到底这一代人的希望再哪里?当大学毕业,拿着微薄的薪水,看着猛涨的物价以及光数后面0就会犯晕的房价,这成了我们所有关心的事情。曾经的什么周游世界全成了扯淡,真实的现状是我们这99%的屁民,每天为了生活奔波,然薪水的涨幅永远达不到物价房价的翻番。



    我们的青春是什么?要是文人,可能还在无病呻吟的回顾青春,感叹青春。可韩寒一纸《青春》把我们敲醒,青春就是我们永远触摸不到的希望。有人说韩寒是个愤青,或者敢于说真话,敢于指出社会痛楚的人都被说成愤青吧,可愤青说什么了?愤青告诉我们,让我们捡起被扼杀掉的青春。



    已近而立之年,韩寒不再是那个狂傲少年,不再单纯的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他也为人夫,为人父。29岁的韩寒在用他独特的方式去思考,最近几天的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北大教授张颐武用“化蛹成蝶”来形容韩寒,是啊,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的敢于直面他所面对的显示,这样的有勇气超越自己。



    或许凭韩寒一人之力并不能改变什么,可至少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屁民应该要关心什么,帮我们这帮屁民说己所不敢说,想己所为想的问题,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人物,是我们这代当之无愧的“偶像”。

  •   拿上书直接就读,总是看过后才会慢慢欣赏封面,本来自己也没有太注意这个问题,如果实质的分量超过了形式,那么包装就显得无足轻重。倒是老公回到家只拿起看了一眼就评价道:怎么设计这么简陋?我赶紧说,我把外面封皮拿掉了。待拿过封皮来一看,也一样,只不过里面是绿色,外面是白色的,一丝一毫的花纹图案都没有。

    我这才注意到这个问题,想起最初看到关于此书的介绍“为了打破韩寒传统图书封面的桎梏,出版方万榕书业至少设计了20个封面初稿,并且在公司内部通过投票选出了最佳方案。但这些方案都不能令韩寒满意。最终,韩寒力排众议,亲自监督设计并确定了现在的封面”。

    当时是抱了非常大的期待的,不知会得到什么样的惊喜,现在对比着手中的书细细思索,忽然觉得此封面的设计真的是意味深长啊。

    韩寒自出名以来一直是毁誉皆有,喜欢他的人惊叹于他的天分,不喜欢他的人恐怕就是觉得他说得太犀利,触痛了很多人的神经。在《青春》里,他依然如此,关于富士康事件,他说,“在未来十年里,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是什么让生命变冷?书中收录的杂文涉及颇广,社会事件、电影、赛车、出版,在其中我们不能看出韩寒那于悲凉中惨痛的呐喊,但这呐喊是否能唤醒民众,就不得而知了。

    韩寒在序言里已说,起名叫《青春》题目是有点太大了,因为这里面提及的不过是一部分人或者社会的缩影,它并不能代表全部。

    我想起自己的青春,是的,我们都会经历青春,不论以什么样的姿态与心情。我想大多数人其实在青春中可能都是茫然的,甚至是浑浑噩噩的,因为我们不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都没有学会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以至于真的到了青春时,眼前一片茫然,我们从来也不知道这是哪里出了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就这样什么都没有想好青春就消失了。或者是因为我们太关注自我了,以致思想越来越浅,视野越来越窄,但这不影响我们随波逐流地痛骂几声,到最后连骂的心情也没有了,只是活着。

    可是有的人是醒着的,也愿意用一枝笔唤醒民众,虽然很多人更愿意在现状中继续麻醉下去。
    很多人的青春其实是没有内容也缺少思想的,因为理想已经被更多的商家包装成一件商品,理想救赎不了青春,大家空顶着青春的躯壳从时间的长河里闯过。不可否认,我就是这样的人,正好这本书的封面一样,除了写下青春这个名词,什么装饰都是多余的,因为青春本身太苍白。所有的空白,都如此意味深长。
  •    与台版沉默厚重《青春》相比,简体版的《青春》在书籍装祯设计上走了青春的路线,青绿色简洁而单纯。而划过青春二字的那一刀,不带血色,感觉非常冷峻。书本封面上有一行小字:“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更加深了这种无措的情绪。
      
      韩寒的作品早些年也读过,文字本身并不深奥,没有特意使用雕啄过的华丽而精妙的字眼,行文自然如同言谈口述,可是文字反映的现实却是滴滴见血的黑暗和沉重。《青春》书名取自集子中的一篇名为《青春》的代表作。青春篇写作源起是有感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楼事件。韩寒感概在时代和现实面前无解的年轻人,“将本该洒在心头的热血,涂在地上”。他尝试探讨青年的现状,深层次原因,以及出路,方向,或者救赎,但又极力否认了理想之于救赎的作用。在他观念里,理想“本身什么都不是,一点也不高尚,理想就是有点想,是欲求的一种文艺表达”。他并没有给迷茫的年轻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也只是告诉青年“这里没有未路,你从不曾孤独”。韩寒的独立思考性已不容置疑,他的可贵之处也在于,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漏弊,而并没有与大众化抚慰性的说辞冠于其后做总结。他所作的只是在文字里让你看到他眼里的“黑暗”,然后让你和一起继续走下去。
      
      韩寒不畏惧,看到了便说,一针见血不容人回避、不容人粉饰地说。有朋友说读他的文字,有种相见恨晚的畅快,因为说出了他心头徘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在经过大约十五年课堂教育的人生教化后,大多数的我们都不自主地带上了一种“听话”和“妥协”的枷锁,在既定的方向、在规定的圆圈里行走。----没有自己想法或是不能有个人想法的生活很悲哀。
      
      韩寒是不一样的,他懂得抗争。他以自己的行动,以自己方式与这个社会和时代抗争。因为没有赶上一个好时代,所以需要看到为什么这个时代不是一个好时代;因为没有赶上一个好时代,才需要更多好时代的呼声。韩寒无畏无惧直面现实,以犀利的笔直抒心头的愤。他写种种社会问题,比如车祸、豆腐渣工程、毒奶粉、地沟油、蛆虫牛奶、死猪肉包等等,调侃种种事件处理中的不合理、超现实---他的辛辣分析,除了让看着痛快和一笑之外,又唤起更多的反思和愤。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已无需再多背一次。年轻人是社会的希望,是未来中国的脊梁。而这样一枝痛快淋漓的笔便又带领着无数年轻人思考着反思着向好时代前进了一步。
  •   韩寒的文字,够坏。
    坏在道出平凡百姓的支吾难言,不假思索、真情实意;
    坏在戳破道貌岸然者的虚情假意,一针见血、酣畅淋漓。

    韩寒改变了文艺的腔调,
    使其具有广大的庶民性与高度的感染力,
    口吻幽默、思路清晰、论述浅显又犀利。

    韩寒的杂文写得非常的聪明,他对这个时代所引起的效应,让所有的年轻人愿意去看,愿意去理解,甚至愿意去相信他所写的东西的魅力,这个东西再写下去,再过几年,也许韩寒就会变得像过去的鲁迅一样,对於那个时代而言,对这个时代而言。」 ──梁文道在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中的谈话

    本书还原韩寒的发言、一字不删,收录八年来七十篇最具代表性文章:

    青春韩寒

    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 ──摘自〈青春〉
    作为80後(1980年之後出生)的一位率性敢言的年轻人,韩寒保有真诚,娓娓道出疼惜同辈年轻人的心,大胆说出「不要把上一代与这一代混为一谈」的言论。

    「青春韩寒」选辑,收录韩寒的价值观与爱情观,畅谈自我的叛逆与期许。让我们把酒言欢,共同品味未满三十岁的无忌「寒」言。
  •   第一篇叫《青春》的文章,我读了许多遍,就差点给它裱起来挂在墙上。除了些许的感慨,就剩下社会的现实,起码好过翻着单位发的《反腐倡廉》白皮书。
      
      昨天向一个朋友推荐这篇文章,他看了略有感慨。最后很干脆的说了这句话,“这社会,有招就活,没招就死。”,说的很对,可是我听着很不舒服,竟然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如果都是这样的态度,我心里自然不假思索的想出这样的话,“反正都是死,没招大家一起死。”
      
        
      
      当然韩少不光写这些,还有生活里的一些琐事,“赛车”,“油价”,“公路”,“百度”,“大片”,“春晚”,还有几个小广告。
      
      他的博客文字也尽在玩和不玩之间,关注民生发挥一些社会责任,但是没有绷着脸说自己才能拯救天下。名满天下,自然谤满天下,好坏任由别人评说吧!
      
      这份社会责任心是个人权利,但不是必要义务。我们不能强烈要求郭敬明不去当文字商人,要写出掷地有声的文字,有人需要给学生去制造些童话。
      
      韩寒如今也算是一个民间的意见领袖了,有些话别人说分量是有,但是影响力不高。百度文库的整改,还有前几天关于几个敏感词的大讨论,很有百家争鸣的样子,不管能不能触摸到更实质的核心,起码表面上有几分言论自由的样子。韩寒以他的偶像气质,把眼光投射到社会民生上,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总是好事。
  •   记得第一次知道韩寒是在一档采访节目,主持人问他的不叠被子理论,清瘦帅气的他半仰着坐在沙发里说出了那段至今被很多人写来说去说来写去的话。
    后来快上初中时看他的三重门,当时没怎么看懂,全当是本小说在看,也以后,这家伙哪儿写的好。再后来,开始看他的杂文合集,也开始看他的博客。
    慢慢发掘,这个从一开始被人说着一定是流星划过的叛逆青年,有着无比澎湃的一腔热血,有着那么滔滔不绝的才华,他没有一瞬即逝,他在大众给予的舞台上留了下来,而且站的愈发的飒爽英姿。
    从书的角度出发,这本书只是集合了他博客里的一些文章,原封不动的摆上来,印成了书卖钱。可能有人觉得商业,我也不否认这是商业,但作为原著者靠自己的思想成果赚钱,天经地义,更何况,这些文字,是真的可以某种程度上点醒混沌的年轻人,当头和棒的让你从自己的小世界里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像他写的那样“建国大业,在看。”
    从个人角度来说,他写时事评论的杂文、写小说、办杂志、职业赛车、亲赴地震灾区赈灾,这些都是一个青年领袖的作为,无论是人还是这本书本身,都是值得大家去看去品的。
    说一句题外话,赛车作为一个国内的新兴行业被很多人所不知,但在赛场上享受速度带来的快感却是众多年轻人的梦想,很多人需要一个引导。我由衷的希望,韩寒作为职业赛车手在国内起到的作用,可以像林志颖在台湾起到的作用一样,打开一扇窗,铺开一条路。
  •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没有任何“新意”。因为书中所有的内容均来自韩寒的博客,是他这几年所写博文的集锦。关注他的人,我想可能早已在网上免费浏览过书中绝大多数的文章,比如我。但说实话,这并不妨碍我看到本书时迫不及待下订单的热血冲动。
    我非常喜欢韩寒的文字。私心里,我觉得他是个非常有语言天赋的人。每次看他的文章我会忍不住想要读出来,他的文字律动感很强,只是单纯地读就已觉得是享受。他的杂文其实都没说什么晦涩的大道理,但就是直接浅白的常识在他的笔下也变得引人入胜,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陷入沉思。
    《青春》里他评时事,谈民生,过生活,做自己。对于社会事件,他总是用最公民的视角嬉戏地调侃却严肃地关怀;对于工作生活,他总是最率真地毫不掩饰,无论荣耀还是黯淡。他曾冒天之大不韪处处笔战,那是年少轻狂的他;他现在诚恳地向自己曾无心伤害过的人们致歉,这是不断成长反思的他。他仿佛成熟了许多,看世界看问题的角度更宽广更理性;他却又丝毫没有改变,依然直率坦荡,敢做敢当。阅读他的文字,就像阅读他的人,不矫揉造作,酣畅淋漓。
    他总处于各种话题的风口浪尖上,因为他“出言无忌,行为叛逆”。每当听到很多人指指点点说韩寒说话做事太不成熟时,我都在心里骂娘:TMD,少倚老卖老,拿成熟说事!你们知不知道,有些话有些事,是无论你活了多少岁都要做,是明知道做了会付出代价但是还是要做的,这跟成熟没有关系,那是一个人所要坚持的原则秉性,是他之所以为他的理由。
    我从来没有把韩寒当作偶像,他也从来不希望别人把他当偶像。我只是很开心,我生活的时代有他的存在,我的青春里有他的文字作伴。这样才会让我觉得,青春其实跟我的年纪没有多大关系,它只跟我的心性有关。
  •     里尔克说过:在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这种敌意有时却更多是对于现实无奈的表达。   青春与梦想一直是所有年轻人在这个物质时代最后坚守信念的壁垒,是他们聊以慰藉和固执前行的最后动力,是憧憬咸鱼翻身的最后挣扎。然而无奈的是,现实的现实与青春的青春却几乎在所有时刻所有地点都是充满敌意对垒。   “他们想去镇上买房子,把自己的户口变成城镇户口,这样对以后的小孩子比较好,但是上海郊区镇上的房子一套至少要五十万,他要不吃不喝工作二十五年才可以,而且还是毛坯房,要装修好还得再饿五年。”韩寒轻描淡写地诉说出一个普通上海郊区青年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轻得只剩下房子,但是却重得值得奋斗25年,甚至30年,然而更残忍的是,在更多的地方,相对于更多的人,这个共通的梦想却需要更多的青春与梦想来买账。   “是因为你们,每一个廉价劳动力,你们是中国的筹码,GDP的人质。无论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封建特色的资本主义,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残酷但现实,冷酷的韩寒用冷漠的语调,理直气壮地质问每个心怀憧憬的年轻人,并用现实狠狠击碎了怀揣着梦想的青春。在物质化、功利化的浮躁年代,前程和理想该如何安放,年轻人到底又该何处何从?   “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到底在哪里?”也许正是这种对青春近乎于绝情的撕扯,对经济社会现实赤裸裸的阐述,对当代年轻人思想的鞭挞,韩寒的这本《青春》便理所当然的入选了2012年南方阅读盛典初评榜单:在《青春》里解析“他”和富士康员工的绝望构成的——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缩影,然后在拷问中让仍有热血仍抱理想的青年去思考自己的青春,去思考自己怀揣的梦想,在看似冷酷的撕碎背后,其实更给予年轻人一种语调逆向,却激励热血的“向上的力量”。     嘿,那个朋友,原谅我大言不惭地问一句:你的青春和梦想还好吗,还在吗?   
  •   知道韩寒是从他的那篇“杯中窥人”,小时候读过,当时没太懂,只是觉得顶着全国新概念作文赛第一名的光环出道的这小子不简单,但也许只是昙花一现罢了。没有刻意关注过韩寒的作品,也不了解他这个人,但是这些年来,他总是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作家,赛车手,凡客。。。。我很欣赏有个性的人,所以决定认真的读一下他的新作品。
    青春,谁都有过的青春,作为80后的我们可以说是正当年。这本书我刚读了三分之一,已经迫不及待的来分享感受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俗的话却非常真实,在这一篇篇文章里,韩寒不是作家,而是真真切切的生活里的小人物,敏锐的眼光观察生活,深入的剖析着这个社会,可我们知道肮脏的灵魂不是靠这些可以漂白的。
    书中的人物故事,在我的身边就可以找到影子甚至是原型,所以很容易找到共鸣。看到书中自己的缩影,真的有时觉得可笑,可悲,可怜,抑或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心潮澎湃。一颗颗热情似火的心就这样无情的被冰冷的现实浇灭,不由得让人心生怜悯。现实社会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读过这本书后绝对不会让你感觉到消极,尽管你知道这一切都是事实,你的心会像小宇宙一样爆发,促使你去寻找改变自己的动力或是契机。
    好书,值得一读!
  •   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刚买的韩寒的杂文集《青春》。杂文的定义是什么我不是很清楚,对于这种含糊其辞有些笼统的称呼我这样智商的人是很难读懂。对于杂文似乎没有很精准的定义,不如小说或是诗歌让人容易懂,没有定义也就是可以有很多的定义,这点我还是比较喜欢,说白了就是喜欢这样的自由。

    读完之后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可能就如韩寒自己所说,我只是一介书生,在这个又痛又痒的世界里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而已,百无一用。文章的编排以及选择感觉有点很不适应,也许是自己的原因,源于大家读书的习惯是不一样的,某些地方似乎有些突兀,又或者是因为这本《青春》在台版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改变,有些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文章很自然就被和谐了,还是比较认同这一点。

    读书的过程于我是一种享受,心绪总是会被某些东西牵动,很自然的随之起伏,产生共鸣。这也许是读书的乐趣之所在,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一个自己,一个从没有发现的自己,一直隐藏在内心中那些不已察觉的被唤醒的东西。

    韩寒写的东西一直都会有所触动,从最开始接触的《三重门》,那时候还在上高中,还看了小四的《梦里》,里面那些属于青春期微妙的情感,那些小小的暧昧,纯洁的不是爱情的爱情。到后来的《一座城池》、《光荣日》、《1988》,随着自己的长大,对于世界的认知,始终没有改变的还是那些内心中一直蠕动的虫子,一直没有老去,只是适时的休眠,某些适当的时候还会醒来。看完小四的《幻城》之后再也没有接触过他写的东西,一直停留在青春期,未曾长大,已经而立之年的小四老板有了很多的钱,还是会写出那些东西,也真的是难为了他了,读者一直在成长,而他还是要坚守在那些岁月,看着渐渐远去的背影,不知道郭老板有何感想,这些我不知道,当然也不会想知道。

    《独唱团》期待了好久,创刊号后就没有了下文,个种原因如我这样的贱民是不会知道的。官方机构似乎一直在干预,或许是真的有些破坏了这社会主义的和谐,和谐到最后的尺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只好夭折,要么不做,做就做自己小做到的,不是为了某些东西而牺牲不该牺牲的东西。我们官方机构一直说要民主自由,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或者是我们的尺度标准有所不同。

    我乃一介贱民,没有那么多的追求,只求温饱无忧的自由生活,安安静静的活着,只属于自己。韩寒说,我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没有太多的奢侈,只求安安稳稳的站在这片土地,头顶的阳光一如往日灿烂就此生足矣。

    没有追求就是最大的追求,没有任何想改变任何人或是这个世界的巨大野心,独善其身的平凡才是真实的生活。世界如此的险恶,尔虞我诈的世界不是属于我,我也不会属于那样的世界,不幸误入,唯有丢失。

    青春,你在哪里?青春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是我们对于人生的一种看法,也是以后总思想的意识形态。我在青春期迷失,没有找到回家的路,幸运的没有误入歧途,莫名其妙的走到现在。回头发现,早就看不到了我的青春,被一段时光遗弃,被一些人遗弃,还有记忆的空白。

    2012.1.5
  •   “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韩寒


    拿起前天收到的大前天在当当订的《青春》,因为去年向狗哥借过《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以为《青春》还是像1988一样是本小说,我承认,当初就想着三月要结束了,该买本书了,也就随便带了本,并没细研究它是本什么,反正名字也挺好听的,我一向感性多于理性。


    到手后发现是本杂文集,一时少了大半兴趣,还是比较喜欢讲故事的呀我。


    晚上,结束了《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没事做的我翻开了《青春》,竟有了爱不释手的感觉,书一页接一页地翻。


    开篇是同名的《青春》,写的是关于富士康跳楼事件,诙谐地描写了我们这一代的无奈青春。


    “机械的劳动,无望的未来,很低的薪水,但去了别的地方薪水更低。很高的物价,除了吃得饱和穿得暖以外,别的什么都做不了。”
    中国十几亿的人,我想没多少人说自己过得很好,大部分就是这样的不是过得很好却也还吃得饱穿得暖的还可以。也许这样也没什么不好,不也有简单过就是幸福的观点吗。


    可青春嘛,总该热血的,总会想着要怎么去拼出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但在这样的社会,“想活得更好,活得更不好;有理想,不敢想;想创业,怕失败;盼真爱,却已婚;恨特权,又敬畏;怨体制,但想做公务员;要买房房价涨,要买车油价涨;吃饱了勇敢,饿着了懦弱;遵纪守法,但眼看着胡作非为的一个个发家;想胡作非为,上路一半摩托车又被扣了……”大部分人就是这样过了少年,失去了青春,踏向了中年。


    是,你可以说他们不够努力,但,在一个相亲什么都先不谈,先问是否有房有车年薪多少的年代,在一个好工作岗位靠的不是实力,更多要的是关系是利益的社会,原本就没什么家庭背景人脉优势的他们又怎么去打败这现实。


    是也有通过自身努力而成功的例子,可又有多少人能有那份幸运。你可以说那不是幸运,是他们吃了比别人要多很多的苦,可你又能保证吃苦了就一定能赢得财富荣誉吗?!那些人只是幸运地吃了些苦而恰巧成功了。


    如果吃苦了就一定能成功,我想每个人都愿意忍那么个十几二十年的,有希望人总会撑得下去。


    而当他们忍过十几二十年后发现,他们还是老样子,这时候有些人要放弃了,而那些继续坚持的人中后来就出现了那么几个成功了。你会说那些放弃了的人傻吧,可要不是他们的放弃,后来的那几个成功例子就只能用幸运来解释了,这时又能说明这些放弃的人傻在哪呢?只剩能说他们傻得不懂得放弃了吧。事情只有相对的时候,才有对错。


    活在这样的年代,没有绝对的对错,你可以鄙夷那些攀高枝傍大款耍伎俩而过得比我们好的人,但他们要到了他们想要的,从这点来计算,我们输了。你会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哎,如果真君子不是还应该淡薄名利的吗?这社会还有几个君子呢?


    追求功名利禄,我们从小就被潜移默化了,看看我们的教育考试制度就知道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热血,都被卷入这样的时代漩涡里,凝固,逃不出,这时代的命运。
  •   那时候我上高中,
    基本上每天游手好闲,
    但是不想和其他女生一样看什么美容美肤杂志,
    总觉的自己特别。
    于是选择跟风,
    跟着文艺青年的尾巴,
    总认为也许某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优质文艺青年,
    现在,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结果。
    呵呵。

    我记得当时买的是韩寒同学的《杂的文》,
    确实,
    文章内容丰富,
    大到政治时事;小到人民杂事。
    内容和名字确实是相呼应的。

    可当时的我,
    还处在智力、心理完全未开发的阶段,
    对他书中所写的内容表示鄙视。

    “我的国家、社会,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
    靠,绝对是这个鸟人太极端,瞎掰的。”
    是个好作者,可是前面要加一个不字,句子才完整。

    随之衍生出来的厌恶感极为强烈,
    当时好后悔啊,
    花了20多块就买来这种让人看了心里不舒服的东西,
    那种心情,
    失落和悔恨参半。

    后来想到了一个替自己发泄情绪的方法。
    当年,
    只要以开饭,
    就会将书当成垫板垫着吃,
    什么饭啊,菜啊,酱油色的作料啊,
    通通毫不留心的让他们掉在上面,
    心里那个爽啊。
    (注:那时买的《杂的文》书壳是硬的,抬碗很是方便)
    就这么一直用到我搬家为止。
    当然,我也偶尔擦一下书,
    太脏了,碗也抬不稳是吧。

    2012.3.22开始看韩寒同学的《青春》,
    (注:此时的我,已经实习了4个月22天。也就是半只脚踏入社会的新生儿)
    现在的我也开始明白他所说的其实不全错。
    我会觉得不全错,无非是个性和共性之间的联系,
    所以也就不去深究太多了。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被蒙上了眼睛,
    虽然我感觉我还没有被蒙的很深,
    还是能看到一些真,
    但也无法确定那些真,
    是不是真的真。
    我没有误导大家,
    觉得我是个会绕口令的年轻人,
    可我多么希望我能在智力、心理方面发育得健全,
    不要像一个迟缓儿一样,
    什么信息都接收不到或者不能理解。

    对于之前对韩寒同学书的报复
    我现在知道错了。
  •   还可以的,韩寒的书一向可以



    1999年12月,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被《光明日报》等十一家媒体评选为“99中国互联网新闻人物”   2000年7月,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当选中国书刊发行协会非国有委员会主任   2000年10月,当当网荣获“最佳购物网”称号   2001年2月,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获得中电通信杯2000年中国IT十大风云人物提名   2003年4月,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获得“英才杂志”评选的“年度财智女性”称号   2004年4月,当当网荣获“2004年度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称号   2004年4月,当当网荣登“中国最具未来领导力的科技企业”排行榜   2005年1月,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当选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协会 副会长   2005年5月,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女士应邀参加全球财富论坛,并做主题发言   2005年12月,当当网荣获“中国互联网产业调查‘B2C网上购物’第一名、中国互联网产业品牌50强”称号   2006年4月,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女士获得“2006艾瑞新经济年会荣誉演讲人”称号   2006年9月,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女士应邀出席“亚太**女性领导者大会2006”并作题为“与多元化共眠”主题演讲。当当网历年获得机械工业、中信、中国青年等著名出版社最佳经销商荣誉称号。   过去5年当中,当当网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各地都市报纸等国内媒体上千次报道,在顾客的赞誉和建议中,当当网不断改善服务   过去5年当中,当当网被纽约时报、经济学家杂志、**N,BBC、路透社、美联社等媒体大量报道,借助国际主流媒体提升当当网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当当联合总裁俞渝是“达沃思世界经济论坛”数年演讲嘉宾,并应邀在2005的全球CEO论坛中演讲“网络时代中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该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和美国时代华纳共同主办,国家主席***、副总理曾培炎、北京市长王歧山将与来自各地的CEO讨论中国经济的发展。该活动1999年曾经在上海举办,***主席与布什总统等各国政要同穿唐装的情景给世人留下印象。
    编辑本段当当优势
    商品种类最多
      当当网经营近百万种图书、音像、家居、化妆品、数码、饰品、箱包、户外休闲等商品,是中国经营商品种类最多的网上零售店
    购物最方便
      当当网参照国际先进经验独创的商品分类,智能查询、直观的网站导航和简洁的购物流程等,为消费者提供了愉悦的购物环境
    顾客最多
      当当网目前无论从网站访问量还是从每日定单数量来讲,都
  •   十年之前,韩寒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发表了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也由此引发了社会的讨论。中央电视台主持了一档节目,将三个在当时对中国考试应付得最好的学生与韩寒做对比,并在节目中围攻并且讽刺当时年仅17岁的韩寒,以下是他们10年前的情况以及现在的去向:

    十年之前:

    马楠, 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向克林顿表达对美国的不满,引起中国人叫好。

    哈佛少女刘亦婷, 十年前,准备报效祖国,是当时很多人所谓的中国的希望 。

      黄思路, 十年前中考高考参考书上封面都是她,同时也是被公认的“好学生”代表,在节目上歌颂中国教育的好来反衬辍学生韩寒不爱学习。
      
      韩寒,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在17岁时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三重门》,引起社会反响,但同时七门功课中有六门挂红灯,被认为是当时“现行教育体制”的叛逆者。
      
      十年之后:
      
      马楠:那个曾经痛斥美国人的马楠,如今拿着美国绿卡,嫁给了美国老公。
      
      刘亦婷:那个高喊着长大要报效祖国的才女,如今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在一个基金做副总裁,代理大中华区,拿了美国绿卡,没有考上哈佛商学院,也没有回国的迹象。
      
      黄思路: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并获经济学和艺术学双学位。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同时就职于纽约百老汇尼德兰德演出公司。老公同样也是白人。
      
      韩寒:曾经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被认为是需要社会拯救的异类,一个不合的的学生,现在是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依旧在用他的文字说出中国人最真实的声音。
      
      就在不久前,韩寒在香港的新书《独唱团》的发布会上,观众问韩寒:“你是否有移民的打算?”韩寒说:“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我在这个国家很危险,但其实也并没有你们想像的那么可怕。我相信如果中国政(蟹)府不驱逐我,我会留在这里,因为这毕竟是我出生的地方。”
      
      现在看2000年的这期节目,给人一种很鲜明的感觉,那就是10年时间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从对一个异类的怀疑恐惧,到现在的司空见惯甚至是崇拜喜爱,我们都不用一个年代的时间。那些所谓的教授研究员,在一个18岁的孩子面前显得多么迂腐无知,那些观众的提问又是多么的哗众取宠呢。我闻到了进步,也嗅到了悲哀。新生事物必定会碾过旧的保守的事物,这简直就成了金科玉律了。而在我的心里,却早早地被移植了控制叛逆的机关,于是早早地我便缴械投降,在一个同样的年纪站在了老学究们那一边。
      
      十年前,我觉得这个节目很不光彩,满口的仁义道德,字里行间都是吃人。
      
      十年后,我怀疑这是央视当时有意为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衬托韩寒是一个难得的合格人类。
      十年前的社科院博导陈晓明,认为韩寒的影响只是昙花一现。
      十年后,在陈晓明不遗余力地歌颂祖国时,韩寒却成长为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十年前的华东师大教授陈永明,认为社会应该把握韩寒、拯救韩寒。
      十年后,社会已把无数学生把握成了房奴,而韩寒却在拯救社会。
      十年前用来歌颂中国教育制度的黄思路,被主持人得意洋洋地请来反衬韩寒。
      十年后,黄思路跑路去了美国,为白人相夫教子,而韩寒却在用文章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
      十年前那个会用ICQ以及OICQ的麻花辫妈妈,认为韩寒是只幼稚的土鸡。
      十年后,她随着ICQ和OICQ一起消失在人海,而不用聊天工具的韩寒却话语传遍中国。
      十年前那个司法学校的学生,认为韩寒的自由是太过分了。
      十年后,他这批学生大概走上了工作岗位,结果司法没有自由。不知道他的名字,也许叫贾连春。
      十年前那个孩子喜欢昆虫的父亲,庆幸自己坚决不让孩子研究昆虫。
      十年后,一代孩子的儿时梦想毁灭了,他们开始在泪水中嫉妒韩寒,愤恨命运不公。
      十年前那个说韩寒记仇的人,认为韩寒的讽刺是一种报复。
      十年后,韩寒用他的成长,让上面的每一个人贻笑大方,不妨说他确实记仇吧,他分分秒秒都在报复。
      十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也可以证明很多事情。虽然韩寒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中国的现代“鲁迅”,但他至少一直坚持用他的文字来改变着中国人,中国的社会。
      
      也许我们不能说这样的结局都是中国的教育造成的,但至少中国的老师们教会学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虚伪”。

      也许,中国的教育部门欠所有中国人一个道歉。
  •   偶尔在网友的接力下看过韩寒的文字,我都是带着猎奇的心态去读的,因为它们在网络上被删了,于是我想看看韩寒同学究竟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竟遭遇了网络警察如此的暴力毁灭。看过后,觉得那文字读起来的确够劲,说出了我想说而又没说出的话,而且比我想的深刻许多。也正是那时,我对这位天才作家才有了重新的认识。几年前自己青春年少,觉得谁也不服,总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仿佛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所以对于韩寒----这样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天才作家,我也只把他当作“天才”作家而已,并没有认真关注他的作品和言论。现在我觉得自己错了,韩寒同学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天才”作家,自己应该早些读他的。

    这本《青春》,是我第一次较为系统的阅读韩寒的文字,而读过之后,除了自愧弗如还是自愧弗如。作为80后的一代,韩寒远比我想象的深刻,他对生活观察的如此仔细,他对社会洞察的如此深刻,着实让我震撼。想想自己的青春,从2001年上大学,到如今工作成家,十年之光已悄然逝去,自己又收获了什么,剩下了什么?除了自以为的略有成熟,除了自以为看透的人情世故,除了对青春即逝的空空感叹,还有什么呢?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打击,一次次委屈,一次次忍耐,感叹自己幸运的挺了过来,却每一次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仿佛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记不清也罢。为什么会记不清呢?现在我知道了,那是因为自己从没有好好的思考,或者偶尔的思考也并不透彻。

    在韩寒这本名叫《青春》的杂文集里,我重新看到了那些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青春,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也重新记起了那时的自我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回忆本是温馨的,因为我们容易记住的总是过去的美好,哪怕艰难辛苦亦是甜。可是,在韩寒的笔下,我看到了自己在青春时留下的遗憾,看到了正当青春时的我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富士康十三跳,向灾区捐款,谷歌退出中国,对山寨的争论,多次重大的交通事故”,我们才刚刚经历过,除了悲愤时在网上吐几口唾沫,除了认为事不关己时的冷漠,自己做了什么?有过对这些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的认真思考吗?没有,自己只是像猪一样得过且过的活着,享受着被这个操蛋世界温柔的百般强奸,还偶尔在心里意淫着某些不太现实的梦想。看着房价火箭般的升起,看着自己的工资蜗牛般缓慢的攀爬,还时常自己安慰自己,会降下来的,一定会的。于是傻了巴几的等着楼市崩盘,反复意淫着工次上涨,结果却发现,该降的依旧飙升,该涨的继续缓慢,世界依旧那么操蛋。于是无奈的骂骂天,踹踹地,在微博里发一阵牢骚,发泄后继续卑微苟且的活着。韩寒说:“我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那我们这些连舞台都上不去,连灯光都不屑来照的更小的人物呢?我们该怎样在这个越发操蛋的世界里活下去呢?看过这本《青春》,该好好的思考一下了……
  •   初“识”韩寒,是十一年前他的一部红极一时的小说《三重门》,然后看着听着他一路走红而剽悍的新闻,再然后,就在前不久,知道韩寒结了婚并且已有了一个可爱的千金。“认识”韩寒那么久,读他的文字这还是头一遭。

    读这本《青春》,很过瘾很痛快。韩寒,他诚实勇敢大声说出了大家心里的憋屈,社会影像的种种,他说出了我们欲诉难诉的心事。韩寒很犀利很拽。对现实赤裸裸尖锐深刻的批判,针砭时弊毫不手软。面对这样一个关注普通老百姓生活,敢说敢做的韩寒,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并为之心生共鸣,喜欢上韩寒,喜欢上这样一些真实而勇敢的文字。以今日韩寒作为《时代》杂志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之一,他跻身于权威意见领袖之列,一言一行皆有可能影响左右着每一个事件的最终走向。这里,是韩寒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的勇敢担待,更有着一名正直纯良国民满腔的忧思愤慨,他把犀利的文字当利匕,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捅向一桩桩、一件件附着了污垢脓疮的事件。一一道出了老百姓的心事,也许,他有能力让某些人,某些团体,或一些社会现象带来一些反思和改省?又或者,他只是让老百姓得到一种宣泄之痛快,而后,明天,一切依然故我。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他勇敢地用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为弱势正义公正呐喊。即使未能改变什么,起码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索和警醒---让自己变得聪明些,不至于总被强势玩弄。我们感受着他的可爱他的好。他的大胆直白和勇敢,支撑起我们对人性、对社会的一点美好期待和希望……

    一百多年前中国有一个用文字当利器作斗争的鲁迅。鲁迅精神之一:他是一名真正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众的人,敢于揭露批判自己国家的黑暗和不堪的社会现实,不包庇或袒护,针砭时弊,用犀利且极具讽刺力的语言来与所谓的“文明人”、“文学家”斗争!21世纪的今天,年方29的青年韩寒,从他身上看到了鲁迅精神复活的影子,我们为韩寒倾倒,同时向社会呼唤----若果,社会多有些这样的热血青年,则民众幸矣,家国福矣。

    一个国家,要等待多少年才难得出现一个前如鲁迅,现如韩寒这样的人,喜欢他们的继续喜欢,不喜欢的也只能徒叹奈何!

    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他始终一直是那个敢于担待敢说敢讲敢爱敢恨的热血青年---韩寒。
  •   这本《青春》里,收录了他这几年来的博客文章。早期的韩白之争是80后作家对上辈文人的第一次激烈的反抗,接踵而来对于现代诗存在价值的拷问是对现代文坛的深度反思,少年听雨歌楼上,少年韩寒像一把刚出鞘的利剑,激烈,疯狂,犀利,一往无前。事隔多年之后,文风依旧,只是眼界早已逃逸出文学之外,政治,社会,伦理,民生莫不是娓娓道来。他做杂志,蔡康永,彭浩翔纷纷为其撰文,两岸三地的新锐文人都望风而动。出新书,动辄就是中国第一部公路小说,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轻车熟路的淡定。后来的韩寒,锐气依然,只是逐渐踏进了一个更加深沉宏大的境界。
    今年韩寒要过三十岁了。文人中盛传他是新一代的灵魂领袖。而立之年,河朔争雄早已是往事了,误伤之言也被弃入深谷。金庸先生笔下剑客。四十岁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后,就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   《青春》出版了,我居然都不知道。这是韩寒的一本杂文集。韩寒的杂文基本上在他新浪的博客上全部看过了,免费浏览。通过他的描述,我知道了作家这个群体收入多么微薄,部分名人不包括在内。我说过,我希望优秀的作家能赚到钱,优秀的出版商能赚到钱,这样才能保证不断地有优秀的作品供我们享用。虽然我是免费读完了韩寒的所有博客,但把这些文章整理成书出版,我也是毫不犹豫地付费购买。我们是应该重视版权。不要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出版物,不涉及到版权就不管他人的知识版权是否遭到侵害。这个世界是个因果循环,今天,我们面对他人受侵犯,缄口不言,且助纣为虐;明天,当我们遭到侵犯的时候同样没有人会为我们伸张正义。

    第一眼看到微博上有人发言说《青春》有卖了,我以为是虚假消息。怎么韩寒的官方博客没有任何消息?不过从不为自己的新书做宣传这也是历来的风格。当当一上货,我马上拍下来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整本书。我支持韩寒,一个坚持真实发声的中国公民,我会坚持用购买他的出版物这种方式支持他。
  •   夜读韩寒《青春》,虽是新书,多是旧文。无奈,依然心甘情愿的很喜欢,就当是免费读他博文的小小“代价”吧! 书的装帧设计很简洁,有乔布斯的范儿。拿在手里有质感、实在,这是网络所不能提供的感觉。看了下目录,都似曾相识。都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也是检验文章的最高标准。那些旧文所长折射的观点,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依然闪烁光芒。 书名为《青春》,内容实在青春不起来,难道我们的青春注定残酷?开篇即为韩寒写他朋友的,感觉如同写的是自己。苦逼的青春,活的一点都不潇洒。在被美化的“青春雨季花季”里,有谁在乎过自己的青春?懵懂的青春在弱智的教育中流逝,回忆起来只有残渣余孽。人如同蜗牛,生下来,就背上了重重的壳,开始壳里放着课本,后来壳里放着工作,再后来,老婆、孩子、房子都装进了壳里,真够痛苦的。 末尾一篇,是写韩寒母校的。就算母校是一个恶毒的“后妈”,在镀上岁月的金光后,也会找到妈的温暖的。记得某次回初中母校,虽然是物是人非,依然情绪满怀。竟然怀念起那个收了我黄书,罚我写检查的叫刘冰的老师来,怀念起那个拿着板凳腿把手打肿的小野来,怀念起那个长得好看有小孩的英语老师来,真贱。老师打你骂你,总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为了你好。多年后,发现这个理由竟然是定律,哎! 还有一篇,讲常识的。大意说互联网十年,该启蒙的早就开窍了,依然装疯卖傻的都是参杂利益的。反观今日微博乱象,左派右派、五毛美分……争的是头破血流,你死我活。还有孔庆东、吴法天、司马南、染香、凤姐等活跃分子,无外乎名利也!常识谁不知道?罔顾常识,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甘为权贵爪牙。还不是孟子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读韩寒的文章,有个不好的习惯,老想拿支笔画来画去。看到所谓的警句就画下来,以示强调。关灯合书,一觉醒来什么都不记得了。忘的总是比记的快。好像在那里看到过,说我们是一个健忘的名族。说的很有道理,不是故意要忘记,而是真的忘记了。就像韩寒在这本《青春》一样,里面的文章在博客上看过了,有的还保存下来了。但再看,感觉还是挺新的。 青春,多么诱人的一个词啊!可惜,那辆校车上死去的18个小孩,再也没有了他们的青春。我怀念我的青春,那些记忆的零碎片段:远远地望着女老师晒在外面的粉红色内裤随风飘荡,却不敢走过去帮她捡起来挂在晾衣架上…… 青春,有过多少懦弱,就有过多少疯狂。
  •   最近网上说鲁迅的文章从中小学的教材中删除了,这使我感到心痛,我不想说今天的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到底有多少的价值观在扭曲,我只知道社会应该真的需要多一些敢于说实话说真话的人。譬如鲁迅,他的文章是一些政客们所害怕的,但是他的骨头是中国人中最硬的。又譬如我们同时代的韩寒,我读中学的时候开始出现韩寒现象,被当做反对中国应试教育之下的典型叛逆者,他说了很多我们想说却不敢说,做了很多我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曾经一个访谈将韩寒和另一位应试教育下极其优秀的女中学生请到一起,还有一些大学的教授一些学者,当时韩寒的《三重门》被读者或者观众所批,在台上韩寒在不断的与优秀学生做比较,我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台上面对众人的质疑与否定,那个时候的韩寒却用自己的智慧让我看到他的冷静与清晰,或许那个时候的他有点稚嫩,许多年后我们忘记了那位优秀的女中学生,不知道她的发展怎么样,但是韩寒我们却仍然在读,韩寒成为了一代人的希望,他也影响了我们的社会。我想说一个敢于说真话揭露事实的怪才偏才远比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学生更被这个社会需要。从韩寒的《三重门》到最近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再到这本《青春》,我看到的是一个青年的成长,他也在带领着我们看待这个社会。以前佩服韩寒的文笔,惊叹他叙述故事的本领,《青春》让我看到他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力以及对这个社会的思考和责任感,他与郭敬明完全是两类作家,或者说是不可以放在一起比较的作家。一句话总结的很精辟:看过郭敬明的人或许还会想着去看看韩寒,但是看过韩寒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想在去读郭敬明。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在引导着我们向良性的地方发展,至少《青春》是让我们思考的,至少他让我们看到很多很多的社会现实。
  •     会在这么短时间里读完《青春》,一来是最近对书籍的渴望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强度,其次则是因为该书并不是什么鸿篇巨制,需要费时费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韩寒的书我总是喜欢一口气就读完它。一翻开就放不下,读完后再来慢慢回味其带来的阅读体验。
      
      我不知道内地版与台湾版有什么区别,书里的内容有一半都已经在作者博客上拜读。却还是忍不住在第一时间买书,重新来感受一把阅读的快感。
      
      读韩寒的杂文总是很有快感,看他针砭时事,字字珠玑,用独特却又理智的视角来解读当下的各种社会问题。常常都说到读者心坎里去了。网络上有人将韩寒比作新时期的鲁迅,我倒是觉得他比鲁迅要厉害点,或者说更可爱点。在尖锐严峻的批判下,还有那么一些幽默。就像是看着他所批判的对象在我们面前出丑一样,大快人心也。
      
      但也有人抱怨说韩寒只会批判而没有能力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一点在该书中也有提到。就像书籍封面上那个句“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仍旧只是一个问句,却没有回答这个大家心中的疑惑。
      
      我们的希望在哪里?
      
      当然它不会在田野上。这个问题韩寒没有回答,也没办法回答。然而更利害的是他的不回答其实已经表明了他的回答。这的确需要读者费点力气去思考。
      
      当韩寒所批判的那些问题也是我们心中的不满时,当他的勇气我们也已经具备了时,当我们都能理智却又不失热情的去面对这个世界时,当某天韩寒对我们来说就是隔壁家一普通的大叔时......
      
      这个世界就已经很好了,我们的希望便到处都是。
      
  •   自从去年接触当当,买了好多书,在豆瓣比较后,还是来了这里,虽然曾经也有缺页书的教训,但是还是不爱更改习惯。
    最近是因为心中有青春这个话题,又看到韩寒出版了新书,一直博客有关注他,文字一直是比较犀利。所以不愿意错过。
    记得看杨澜的《一问一世界》,里面写到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当时就想买来看看,但是还是先看了《青春》了。
    《青春》,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建议有思想的人去深思,浅薄的人们去学习。韩寒说理想本身什么都不是,我更愿意说梦想就是梦,有的时候可以去梦里实现。我没有认为我所赶得时代不好,或许是自己的付出不够,机遇没到。我也很喜欢80后这个词,虽然只是搭了末班车。
    记得有一天和一个前辈探讨买书,谈及青春,他说我错过了好多,想来也是,我不够疯狂,有的时候知道自己想要的,可是我还是不愿意冒险,也或许我在等待一个机会。
    我个人不是很反对山寨,有的时候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如果不是损害多数人的利益,这个优势还是可以接受的。至于中国的制度,我觉得韩寒已经说得比较直白,这个大家切身体会一下就知道了,例如五毛。最可怕的是偏见,总不能你一直习惯于用百度,就说谷歌的不好吧。至于电影与电视,我不是完全否定韩剧,毕竟有的时候可以消遣一下,逃离一下现实去幻想一下美好。虽然看了别对我撒谎不可以学会识破谎言,但是至少借此给自己一个学英语的理由,理性一下自己的思维吧。
    《青春》过后,理想还是需要有的,但是我们需要实际与希望与方向。
    我个人很推荐此书。
    我更愿意说:青春没有末路,因为我们一直在路上。
  •   昨天晚上把韩寒的《青春》看完了,这是从《基督山伯爵》后看的最快的一本书了,虽然不是一个类型的书,但都能让我有想看下去的冲动,所以对我来说都是好书。
    韩寒的文章第一次看还是上高中的时候,新概念、松江二中、杯中窥人,韩寒只是无数的好写手之一,有很多人觉得他像谢霆锋,我没觉得,我以为他会像其他年少成名的人一样长大后就销声匿迹,可现在他却影响了很多人,并且还将影响更多的人。
    我喜欢韩寒的人生观、价值观、逻辑思维的敏锐性和对事物的洞察力,但这并不足以成为他能长期拥有这么多读者的主要原因。他是善良的,我们总是忍不住去爱上一个善良并有点儿正义感的小流氓。
    这本书其实只是他平时写的小文章的汇总,像是日记,应该都在他的博客中出现过,如果总是看他博客的人就没必要买这本书了,文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他的车手生活和他的出版社。我其实更期待他的长篇小说。像这样的文字更适合一些青少年来读,并不是因为它幼稚,相反,它里面的一些观点适合去影响那些思想未成熟的人,那是正面的,如果我是家长,我不会阻止我的孩子接触这些。
  •   比较佩服韩寒的车手生涯,批判精神和随意之作。《零下一度》、《通稿2003》、《就这么漂来漂去》和《杂的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都不错
  •   首先这次在当当买的书是正版书,挺欣慰的。
    另外一直对韩寒此人和他的作品很有兴趣,这本《青春》是他的杂文,或者说博客上的一些文章的合集。挺好的。说这个人很有争议,是因为这个人个性突出,而且不是能够讨“所有人”的欢心。但又反映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声,“愤青”们的心声。他的“愤”不是单纯的情绪上的发泄,而是较为理智和客观的分析,关于一些中国“现象”的分析。另外从个人而言给我一种启示就是做事情要专注,因为本人是个爱好,兴趣都很分散的人,无法很好的完成一件事情,而如同韩寒一类的在某一领域很出色的人都是很专注于在这个领域的发展,他的就是赛车和写作。所谓才子,天才,也都是要把你的长板发挥好,此想法适用于很多迷茫的有80后特征的年轻人们。
  •   最初读韩寒。那时候的自己还是个孩子,还在课堂上偷瞄某个男孩子挑衅的目光。那时候的韩寒已经在《杯中窥人》,已经在思索人生中的《三重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曾读韩寒,因为妒忌他的才华和他的真知灼见。每个人都曾对自我深度迷恋,这导致我无法直面一个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人以如此之高的姿态审时度势。现在回过头来看,在这件事上,韩寒仍旧做得比同龄人理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与郭敬明的差异,应对自如。

    工作了以后,重新拾起韩寒这些年来的作品。小说,杂文,杂志,几乎有空的时候每本都看。相对地,喜欢他的杂文。小说这东西,意义太深远。我们都知道他在说什么,但小说内里所反映出来的内容,恐怕要等我们都化古后才有人敢站出来说一句实话,给它一个名分。有人说,杂文有它的时效性在那,过了些日子看就没什么感觉了。这种说法我倒是不赞同的。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容易遗忘的年代,好了伤疤忘了疼。有时候,并不是伤了痛了就结束了,不找到伤害的根源疤痕就不会只停留再皮肤表面。

    现在知道,在社会上的历练造就了我们和韩寒最初的不同。森严教育体制让当初的我们因为一次不成功的初恋从窃喜到哀伤,无暇顾及这个社会上正上演着哪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戏码。被保护太好的我们,从学校里一出来,就成了免疫能力低下的婴儿,被无情和残酷打压得透不过气来。这时候才知道,原来韩寒说得一直都是我们,只是我们并不自知。

    这一本《青春》,有人说是上了年纪的韩寒向自己的青春告别。我相信这话是90后的孩子说出来的,他们觉得20岁以后自己便老了,30岁以后大约就和自己的祖母一般无人问津。韩寒的《青春》虽然只是集结了过去两年中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却也是这80后一代人走向社会中流砥柱前的集体思索。
  •   从对应试教育的愤怒,到挑战掌控多年话语权的某些资深人士,到不搞小圈子文化,到一个有趣味有想法会玩会思考的青年人,再到一个关心社会问题不只是独善其身的文人。韩寒在成熟。

    一个年少成名的人,最大的好处是,因着获得的远比同龄人多很多,所以容易更平和地去看待很多事情。他虽然看到很多体制的弊端,但是他也正是在这个体制下获益。他视野所及之处,已经是站在一个国际人、地球人的角色上。希望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嬉笑怒骂,而是以更端正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看待世界。

    也许是因为赛车手这个职业让韩寒看过了太多的悲惨和残酷,反而让他能沉静下来以平和甚至戏谑的心态写作,即“绕着圈子说话,吹着口哨骂人”。他对人性弱点有深刻把握,对社会生活的深层原因有着敏锐的洞察,但他没有选择正面交锋,而是通过嘲笑、讽刺和戏弄来显出那些现象背后荒谬可笑的本质。因为那是些沉重的话题,你能感到他的忧心。他举重若轻的潇洒文笔,显出了这个痛苦的清醒者的悲观和绝望。

    从本质上来说,他仍是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他对自己的文章有着清醒的认识,承认自己的努力是用一根针来挖井。的确,在社会转型期,这些常识似乎变成了高不可及的知识或者是弃之如敝屣的陈词滥调,而他的举动也难免像堂·吉诃德和风车作战。然而,这样的举动滑稽中自有其悲壮、卑微中自有其崇高。

    我一定要再画蛇添足地加这么一句,韩寒不乏见识又能把道理讲清楚,而这一切在他笔下又都是那么好玩,这非常重要。但也因为如此,他不可能成为什么当代鲁迅。他身上有很明显的80后普遍具备的享乐精神以及高度的实现自我目标的人生观。天将降大任,那个人不是他.
  •   韩寒最新杂文精选集。特别收录韩寒对于中国年内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精辟言论。2010年9月29日,在台湾出版博文集,2011年11月9日在大陆上市。一直想要这本书,现在终于入手了。

    讲的都是韩寒的每天经历,日记样的,但是感觉很到位i,很多你从没结果的语言
  •   一直喜欢韩寒,因为现在能说真话的真的太少了,我们的言论大多数是经过某些部门强奸或者意淫的,政治的目地性太强了。说话之前,得想想这话怎么说,说了之后会有什么后果,韩寒不会,所以我喜欢韩寒,我也喜欢白岩松。
    《青春》这部杂文集,是手机韩寒之前在博客上发表过的文章,虽然韩寒的博文我都看过,但是看见这本杂文集,看了之后还是会笑,因为很容易理解,而且不费力,所以一个晚上就看完了。这是很难得的,一方面容易懂,一方面看了之后会笑的书,也是不多见的,让我这个伪愤青笑,那就更不容易了。
    其中有这么一段:我们这些屁名,某些机构说要强奸你,你肯定不干,最后机构开恩,只强奸你一次,总可以了吧,于是屁民答应了,结果还是被强奸了。说的是不值得笑的事,哭还差不多,但是我还是笑了,我想我应该不是屁民吧。
    又有这么一句:看了那个《大内密探零零狗》笑了两回的,请不要买我的书。可以看出,韩寒是直爽的,还好,看了这样的电影,我的第一反映是:导演和编剧是脑被狗咬了吗?韩寒还评《战国》为0分电影,所以这电影一直没看。
    有关于日全食:前天的日全食被选在周末登陆的台风伊莫拉给搞黄了。幸亏那个时间里我没有在试车,否则我都不知道赛车的大灯开关在哪里。今天和队友王睿说起,王睿说,重庆那里应该能看到。我说,看不看太阳根本无所谓,这段时间里其实应该花十五分钟和心上人做一个最简短的爱,这样日后就可以大言不惭的对别人说,想当年,我年轻的时候和女朋友上床,时间最短的一次都从天亮做到了天黑又做到了天亮。所以我认为,年轻的情侣们起大早跑到街上去看日全食绝对是失策。望文生义,日全食当然要日全时嘛。 韩寒还是很有意思的人,这是最高荣誉的赞美。
    最后,青春好书,赶紧买,收藏珍品。
  •   第一次读韩寒的书,就被深深吸引了,整个感觉就是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写的很真实自然,反应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对倒钩案,荆州挟尸要价,竖中指,土特产等等文章印象极其深刻,严重建议胡主席温总理们看看,了解真正的民意

    期待他的新作
  •   作为公民,韩寒的特点是敢说真话。《荆州挟尸要价》《倒钩案》等文章属于这类作品。在作品中韩寒从事实新闻中索取材料,带着公民的责任心分析了整个事情。当然,写这些文字的韩寒也不再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青年,虽然难掩贯穿于文字当中的幽默,但韩寒的确成熟了不少,讨论问题也不再是片面地挖苦讽刺,文字中多了几分包容。这组文章里也包括了韩寒对诸如《孔子》《建国大业》等电影和影视圈问题的看法。韩寒所言的正是我们电影和娱乐圈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些文字能读出韩寒恨铁不成钢的迫切之心和孤军奋战的积极意义。
  •   自从买过韩寒的三重门看过之后,就一直有关注他。粉丝倒谈不上,只是觉得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青春这本书,封面很青春,内容却不那么青春。
    韩寒还是一如即往的愤,特别收录他对于中国年内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精辟言论。
    不过,要想作为一本好书,至少在我的审度下,还是差些火候的。当作支持他的敢说敢写,敢作敢为吧,至少不会像读某些与他同龄的人的小说那样浪费时间。
  •   说实话,韩寒的书是今年年初才慢慢开始看的,这本是第二本,第一本是独唱团,之前的都没买过,不过网上陆陆续续阅读过一些。看他的书很轻松,不知不觉你就阅读完了,讲的都是切合实际的,你身边会发生的一些事而有时候你又不太注意。《青春》这本书有点类似 孟飞的那本 叫 《我要说》(书名忘记了),说句公道话,书最精彩的几句话都在开头,期间的因为博客里看过,假如你没看过的还是会觉得很精彩,后面讲的是赛车上的各种不公平待遇,当然我看到这些部分我就控制不住自己去想:肯定有人会认为韩寒输比赛了就找借口。 我好几次在视频上看到采访他的节目,在加上看过一些书,总结 韩少是不会找借口的,那个是事实,就像跑100米,除了你其他人都磕兴奋剂了,跑完最后名难不成都不能叫嚷一声,那就太沉默了。我想一个尊重对手的人是不会那么无聊的,支持他的朋友可以买~
  •   从高中时起,就很喜欢韩寒。买了他很多书,书架里排了一排。我觉得现在中国没几个人的书值得买了,嘿嘿,你懂的。这本青春第一时间就买来看了。有一篇韩少专门写的序言,最后一句话,就是我这篇评论的题目。韩少说话真的好有型好拽啊,人也很帅。书里赠送的书签很不错的,只是为什么要搞半张脸呢?整个全脸不行啊?
    个人认为韩寒的杂文比小说强多了,很犀利,看了解气啊。没办法,这个年代,嘿嘿,你懂的。有人说韩少是当代鲁迅,我不赞同这种说法,韩少本人也不赞同的。人家都说了,他只是站在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干嘛要给韩少强帖标签呢?韩少就是韩少,不是任何人,也不跟任何人比较。
    书里的文章大部分在博客里看过了,可是再读一遍也不觉得厌烦,越品越觉得有意思。还有些是新的文章,我想,是不是韩少早就写好了,但是博客上不能发的呢?总之,这是好书一本啊,这个价,值了!!!
  •   韩寒成名,不止是因为他赛车开的好,不止因为他的《三重门》,中国能写的作家不在少数,但论影响力,无人可出韩寒之右。是因为他敢言。敢言不仅是面对权力敢言,而且面对群众也敢言。这个时代,调侃政府两句不需要什么胆量,这样的人多了去了政府也懒得管你。
    调侃政府两句没有太大风险,在这个时代的气氛中,还可以可以获得公众的好感。但是,作为公众名人,敢于向群众说出逆耳忠言便不是这么简单了。许多人痛骂韩寒变节,我却不这么认为,这才是真实的韩寒,正是当年写《杯中窥人》那样锐利的韩寒。
    曲意阿世与曲意阿势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都是通过巧言令色换取自己的利益。不过后者或许利益更加丰厚,前者还可获得正义的光环名利双收。韩寒几年批评政府颇多,在网上获得极高声望,在我看来似有逢迎民意之嫌。这篇文章打消了我的疑虑,他依然是那个不受他人束缚的韩寒。
  •   我忘了韩寒是否骂过鲁迅,但是我仍然觉得完全有理由可以将这几个人放在一起。

    这都是我喜欢的作者——仅此而已。

    最早接触鲁迅先生就是在初中的课本上,那时的我还小,却就喜欢鲁迅先生的文风,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抑或是散文,没有理由地喜欢,特别是杂文集的那种犀利和来自骨子里的浪漫讽刺是最能打动我的东西。读王小波是从三年前开始,我记得最初读到的是他的《黄金时代》,他的叙述会让我大笑,然而更多的时候,心里是一种怅然和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过,一本本读下去,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杂文。而对于韩寒,是从去年才开始读,因为我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这是一个年少轻狂,沽名钓誉的作家”,我一直记得报道说他是高干子弟,不学无术,只凭一只笔杆逮谁骂谁,所以,除了在《新概念作文》上读过他的文章外,我从没可以去寻找他的作品。后来,我也不知怎么,读了,然后喜欢了,然后开始收集他全部的作品了,而在我看来,我最喜欢的仍然是他的杂文,就像这本《青春》。

    题目取得并不刻意,所以无所谓是否合适,这种随性我以为最符合我心中的韩寒形象。都说韩寒年少轻狂,自以为是,而我以为,他实在是有轻狂、为是的资本,他没有传说中显赫的家族背景,却有着比报道更为完美的文笔和更为赫赫的赛绩。一直被排挤却从来未屈服。他要说他想说的,而那些是我们爱听、想听而太多的人不敢说的!

    韩寒敢说,不止因为他是80后,而是因为他有一颗一直未被理解的“心”——这里的“未被理解”,是未被他想要“他”理解里面的“他”。我以为韩寒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那份坚持,那份不屈,以及那份清醒与理智。

    韩寒关心时事,尽管他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但是他无法停止关注,他积极地“入世”,尽管知道自己仍在鲁迅先生所讲的“铁皮屋子”里未能出去,但他还是希望通过“呐喊”来让屋外的人听见,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太弱,即使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发出的声音也被封锁,但是他仍然要唱,而且要“唱得响亮”,因为总会有一些人能够听到,并且能够理解。即使改变微弱,但总是有了改变。

    我喜欢韩寒的嬉笑怒骂和快意恩仇,那些骂他的的人,未尝不是嫉妒他活的足够潇洒!
  •   青春里的文章都是博客里的,09年-11年的。想过为什么是这个名字,等到我看完本书又重新回想时才明白,其实文中所谈很多问题都有关青春,青春是什么,青春要怎样过。
    也是到今日,我才明白本书序言中的那些话,关于一个人的成长状态,关于一个人的青春要怎样过。特别赞同那句话“我从来不觉得强调理想是救赎青春的一种方式。我甚至不觉得年轻人需要什么救赎,什么方向,什么理想,什么希望,都不需要”。没有人规定我们的一生要怎样度过,也许父母期盼我们有好学历有好工作有好前途,可是这就是我们要的青春吗?
    那些工作在城市底层的年轻人,那些心中充满美好却在现实中屡次碰壁的人,那些有着姣好面容依靠别人的女孩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青春。
    而国家在每个人的成长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给与那些力争上游的人予以机会,还是让年轻人看不到未来。这些一直是所有博文中所表达出的忧虑与疑问。
    社会肯定有很多令我们不满的地方。但是对待不满的方式方法不同,会决定我们今后的生活如何。如果看到问题不解决不制止而是放任,那么终有一天会激发问题与矛盾,直至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而韩寒所做的就是看到社会问题之后指出,希望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解决,希望靠自己的影响力可以让人们努力做的更好。这就是他,一个有社会责任心又不爱慕虚弱权势的人。
    可以说,虽然我学习法律专业,但是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所体现的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素养与觉悟还是远远不够的。韩寒更是用他略微犀利的笔触一点点触动我的内心,引发我对自己、对社会现象的一点点思考。
  •   曾经两位80后最出名的作者,韩寒和四姑娘都快到而立之年了,80后的年轻人也不再是愤世嫉俗的领头者。四姑娘依旧沉迷在“明媚而忧伤”的青春小说中,徜徉在名牌堆砌,晃瞎读者双眼的言情小说中,不可自拔。韩寒依旧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被和谐,和谐。
    这本书有很多是摘自韩寒的blog,原来也都看过。他只是在说别人不敢说出的话,或是说了也没人听见的。这可能也是很多年轻人喜欢韩寒的原因。看他的一篇博客说,有个上访无门的人想要把材料寄给韩寒,让他帮忙讨回公道。看完之后,我只有一个想法,这个社会是肿么了~
  •   以前我很抵触韩寒的作品,觉得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青年无病呻吟。不怕大家笑话,我看的第一本韩寒的作品是《1988》,那也是无聊所致,随便翻翻!但等看完之后我心里有一种冲动就是多买几本韩寒的书认真阅读!只是觉得以前的书出版时间长了,没有买,所以一直等到这本《青春》!
    今年我23岁,我已失去了年少,现在正在失去青春!大三之前,宿舍卧谈的话题是女生和理想!而大三之后,毕业越来越近,关于理想的话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找什么工作,去哪里工作,以及毕业之后怎么工作才能买得起房,才能让家人过得好一些!我是我们家第一代走到所谓大城市的人,一切只能靠自己,虽然有时候对现实很不满意,但还的在心里鼓励自己好好干,也许我将要慢慢麻木,成为韩寒的那个邻居,但上面的老的,以后将会出现的小的,都指望着自己!自己根本没时间去想理想是什么!
    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上面写到这本是一个出去旅游增长见识吟诗作赋的年纪,可我们却不得为了一套小小的房子埋头苦干!只谈工资,不谈理想!
  •   就算在大陆发行的这版是经过删减的,但韩寒锐利的笔锋刻薄的批判还是与其他书籍比起来可多见。与其他几本杂文类的书籍比起来,这本书明显减少了关于他自己“赛车”的文章(最反感韩寒的就是老师花大手笔写他赛车,不过作为一个全国冠军也无可厚非)支持韩寒! 前段时间的方舟子打假韩寒,第一感觉就是方Sb,你敢在2一点么
  •   韩寒算是80后,也就是和我同时代的作家里面我最喜爱的一位,但不是一以贯之的,记不清新闻联播是不是还报道过他,总之他出名的时候正是我还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那时候,我是极其反感韩寒的,凡是逃学退学的孩子我都不喜欢,尤其是他的作品中充斥了很多颓废拿腔捏调的伤感,后来还不务正业的跑去玩赛车如果按照阮籍的方式,当时我给韩寒的绝对是白眼,那时候反倒很喜欢郭敬明,因为《幻城》让我在商业写作满坑满谷的时代里终于感到一丝久违的清新的属于纯文学的馨香,如今,郭敬明的小时代里却只能让我赶到被大时代非主流裹挟的眉飞色舞,早年的青涩素净却褪的一干二净。一晃眼,韩寒已经被冠以“公共知识分子”的头衔,我这个天然呆也已经走上讲台,还不时的在课堂上引用他的作品,这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是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幻灭感。
    常常在课堂上跟学生说起韩寒,只是想让他们看到,不要因为你是职高生(早天朝民众眼中,职高生似乎就是比不上学的混混还低一等的监狱预备役军队)就听从愚民们的想法自暴自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进行选择。尽管收效甚微,但还是有那么一些原本对学校对父母对自己都已经完全采取“无所谓”态度的孩子悄悄的到办公室来郑重而羞涩的对我说谢谢,在课堂上对他们所说的当然并非只有韩寒,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的文学中,面向除高等教育之外的语文课堂上的孩子,韩寒是不能不说的。因为他教会了很多人:你其实还可以这样做,其实,你还可以这样说。你不说,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比如,我常常在百度文库上下载东西,很久以来一直没有意识到这对于很多作者是一种伤害,最开始领悟到知识因为那个能“化神奇为腐朽”的抄袭女王V婶,我认识不少被她剪刀浆糊的原作作者,他们确实生活的很辛苦愿意写出美好的东西于众人分享,但V婶这样的人对他们的伤害实在是太大。后来认识了更多出版社的编辑包括作者译者,无一不是辛勤耕耘许久才会出一本书,每每捧着一本本实体书的时候,洁白的纸张与文字中你都能感觉到作者的心血,而百度就这样无耻的盗用,并且影响众多国民,灌输给我们一个观念,什么都不用给予就占为己用是完全合法的,此时此刻,我能感觉到那些作者和译者们的痛苦,我自己大学时开过一个讲座的PPT我也上传了,看到别人坑都不吭一声就拿去用乃至于牟利,心中充满了愤懑,更何况那些药辛辛苦苦好久才能凝聚出一本书的人呢,百度,你实在是可耻。想起之于百度的行径实在好太多的谷歌,只不过引用了目录就付给作者六十美元,如果全文引用以后还会与作何分成,但盲目的狭隘的爱国主义使大家拒绝了他,硬生生的将谷歌驱逐出去,不由忆起十余年前带领中国队冲向世界杯的米卢,他的黯然离去其实已经预示了一些东西,今天的韩寒在这本书中很明确的把那些东西都说了出来
  •   我有一个朋友,毕业之前虽然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但积极健康。毕业以后去找工作,好不容易才找到,给别人加工东西,一个月赚一千五百块。时常加班,有时候有加班工资,有时候没有,合起来一个月能赚两千。他家在二十公里外,买了辆电瓶车,每天早出晚归,刚刚结婚,买不起房子。好在农村当时盖了三层楼,他们把一层和二层都租给了外地来打工的人,每间两百多,一共租出去六间,一个月可以补贴一千五。这些外来打工的人往往一个家庭三个人住一间,每个人的收入是八百多,靠步行和骑车在附近的工厂里上班。附近的工厂是比加工业污染更大的化工业,是当时我们镇招商引资过来的,大部分都倒闭了,没倒闭的略有盈余,但是一旦治理污染,可能就亏损了,一亏损就没办法交税和拉动GDP了,所以政府也不能管。被这些厂污染的河流穿过我家门前,我老家的村里几乎每个农民住宅都住了超过二十个外来务工者。这些农民住宅的房东一般都有一个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类似我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朋友。我朋友觉得自己混得还算不错,至少娶到了老婆,但每个月的钱差不多都用于基本生存,什么大件都买不了。如果想要换个工作或者自己出去闯闯又不敢,一方面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没有社会保障,一方面如果断了一个月的收入,生活就没有办法继续了。他们想去镇上买房子,把自己的户口变成城镇户口,这样以后对小孩子比较好,但是上海郊区镇上的房子一套至少要五十万,他要不吃不喝工作二十五年才可以,而且还是毛坯房,要装修好还得再饿五年。
      他的隔壁邻居,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刚大学毕业,工资比我第一个朋友要高一点,但女方要求也高,一定要在市里有一套房子才能结婚。一套市区二手的老公房至少需要两百万,我的朋友需要工作六十年,或者他们家的房子出租给八户外地打工人家,出租一百年才能买得起市里的房子。于是他们唯一的期盼就是动迁,就算政府五十万拆了他们的房子,五百万把这块地卖出去都无所谓,至少五十万可以付清市区里那套房子的首付,以后的再说,老婆好歹可以娶进门。至于房子拆了以后父母住哪里,这的确是个问题,也许可以三百元租其他农宅的一间大一点的房间过渡几年再说。我的第一个朋友以前的工作是三班倒,工厂太远,身体出了问题,辞职才换了现在的工作,期盼着少加班和加薪,老板表示明年可以加一百块,后年再加一百块。他上个礼拜告诉我,他的父亲可能要去海外给别人做泥水匠,出去三年就可以赚二十万。我问他,那你怎么打算?他说就这样,还能怎么样。他的母亲在给人拧电灯泡,八百块一个月。这个上海郊区的家庭,孩子二十多岁,生活都能望见五十多岁的自己,而五十多岁的父亲,还要去海外打工。至于那些外地打工者,他们虽然觉得讨厌,把周边工厂的工作额度都挤了,而且还把工资挤压到几百块一个月,整个村里外地人本地人的比例都超过了10∶1,但是又不得不依靠他们,因为他们租了他们的房子,一年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万多的收入。
      这就是上海郊区普通人的生活,也许还算是不错的家庭。这就是为什么富士康有这么多人跳楼。机械的劳动,无望的未来,很低的薪水,但去了别的地方薪水更低。很高的物价,除了吃得饱和穿得暖以外,别的什么都做不了。而让你吃饱饭还在被当作对世界人类天大的贡献和政绩宣传,还恨不得拿出远古时代的数据和冰川时代的照片想表明,你能吃饱已经要感谢国家了,你说你能奢望什么。我的那个朋友虽然生活压力大,但是他还有朋友和家庭,在他的二十公里远的地方。绝大部分的年轻打工者,他们的家庭都在几千公里外,而且家庭也未必温暖,你赚了多少钱往往是中国家庭衡量一个小孩在这个世界上价值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个中国的大部分网民都未必熟悉的群体,你看很少有论坛上有现役的富士康员工向大家讲述关于自己员工跳楼的故事和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都没有这个时间甚至能力。外面的灯红酒绿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连对爱情的憧憬都没有,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三者,现实是最大的第三者。也许唯独在跳楼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价值才有所体现,那就是被当作一个生命被提起和记起,可惜现在又变成数字了。
      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别人都羡慕你在富士康有社会保障,按时发工资,安排住宿,加班还给钱,你说你像个机器,别人说自己像包屎,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如果将他们的薪水涨十倍,会不会没有人跳楼?只要别通货膨胀十倍,当然没有人再跳楼。当然,老板也不会这么干,就算老板这么干,也会被勒令禁止。无论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封建特色的资本主义,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
  •   这本《青春》里,收录了他这几年来的博客文章。早期的韩白之争是80后作家对上辈文人的第一次激烈的反抗,接踵而来对于现代诗存在价值的拷问是对现代文坛的深度反思,少年听雨歌楼上,少年韩寒像一把刚出鞘的利剑,激烈,疯狂,犀利,一往无前。事隔多年之后,文风依旧,只是眼界早已逃逸出文学之外,政治,社会,伦理,民生莫不是娓娓道来。
  •   第一次在网上买书也是第一次看韩寒的作品,才发现自己out了。《三重门》已经看完了触动很大,第一感觉就是2000年时的韩寒一点都不像2000年时的韩寒,他的心理年龄要比生理年龄大得多得多,在他的文字里很难,不,是根本就看不到一个写作新手一个十七八岁孩子的青涩。他的视角不能说独特应该说很老道很到位。把林雨翔描写的鲜活真实像读者记忆中班里的一个同学像似曾相识的同桌......《青春》还没来得及看完,只看了第一篇也是叫《青春》文章,艰难的现实生活套牢了那些只有微薄收入人们的手脚,不敢有梦想有梦想也难以甩开了现有的生活去实现,现实就这么真实的立在你面前,渴望爱情,渴望婚姻,渴望家庭,渴望更好更高一些的生活却被现实的榔头击碎......我跟着心痛也暗暗告诉自己趁着年轻好好努力,把握好自己的生活,为我也为我的俩宝贝。谢谢当当,让我有了新的消费体验。谢谢当当,丰富了我的生活内容。
  •   看到这个名字,一下就让人想到读书时代认识的韩寒的作品。一篇《杯中窥人》让我一下子如获珍宝般,不但喜欢上了《新概念作文》,同时看到了我们这个同时代人的心声,一样的彷徨,一样的呐喊。不同的是我们只是很渺小的,而韩寒成为了我们实践力行的一个标杆。我们只是平凡的读过高中,走进大学,迈入社会,成为了一个不择不扣的平凡人。但是我们的理想没有改变,有时唯一骄傲的是自己还可以自诩是一个有为青年或文艺青年。只是现在有为不是我们可以评定的,文艺嘛现在又用的矫情了。所以我只能说我是个即将三十而立的青年,青年至少说明我还年轻过,“青春”二字,远已。
  •   从韩寒参加新概念那篇《杯中窥人》开始,我就一直都有阅读韩寒的文字
    他是教育界一个极具争议的任务,他是文学界里一朵独立特行的奇葩,他喊出了80后的心声
    韩寒的杂文远比小说来得有深度,总是在简单的叙述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社会的悲哀与现实
    这本青春还没看完,但看过后总能让我深思
  •   拿到书时猛然回想起当年看三重门的心情,当时的韩寒还被社会上大部分的“正派”人士当作反面的教材,而看三重门和零下一度完全是出于对他的好奇。然而,他的作品却为我打开了一种新的思路,一种文风,一种视野,或许,多年前的他是年少轻狂的反叛,正如当年的我们。然而,我们在成长,韩寒也在成长,他的文章也如此。一个如少年成长为一个男人是一种蜕变,然而,喜欢他作品的心情却没有改变。翻开他的文集前总有一种期待,那是一种思想交流与共鸣的期待,《青春》是韩寒的杂文集,相较与长篇小说,杂文集似乎更容易驾驭,但这也更能直接地体现一个人的思维。《青春》可以算是韩寒,或者说我们成长到现在的感悟吧。
  •   最早看到韩寒在新概念上发表的文章,后面从《三重门》一路读过来,中间有那么两年基本没看过书,游荡在网络间浏览着那些或真或假的各类信息,看到《青春》就毫不犹豫的拍了下来,担心哪天又像《独唱团》一样被禁了。一直很佩服韩寒,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人发出了一些声音,讲出了大多数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我们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青春虽然即将过去,但生活还是要继续~~
  •   原本不太想买这本博客收录集,但是出于八零后未细读过韩寒的愧怍,就买来赏玩一下,果然如预期韩寒的文风很犀利,敢说敢做,直指时弊,唯一有点枯燥的是最后几篇关于其赛车的文章。虽然韩寒是作家兼赛车手,但是对于大多不了解中国赛车比赛的读者有点不知所云,或者说不太感冒,当然也可能是我苛求了。
  •   中国年轻人早早地就被剥夺了梦想的权利,一旦从学校走向社会,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生存,接下来是房子、车子、媳妇、孩子······我们这一代有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特色是,父辈的印记在我们身上镌刻得尤其深,所谓富二代、官二代之内的标题式词组看似是在给我们分门别类,实际上是在给我们的父辈分门别类,这样看来倒显得我们和祖辈之间的联系特别深,可实际上大多数年轻人却挣扎在自我的认定与整个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中无法自拔。我们仰望韩寒,是因为他按照他自己的意愿活着,还常常为了捍卫别人活着的权利呼喊;我们嫉妒韩寒,是因为我们认为他既然是个公众人物就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敛财手段,他的嘴脸和那些所谓名流权贵可能没什么两样,或许他只是投机主义者中比较幸运的那个罢了;我们批判韩寒,是因为他就站在那里,一直坦白地告诉你他的所思所想就是所思所想而已,他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矫揉造作,只是把自己剖给你看,告诉你,你可以活得拎不清,但是你不能太拎不清,如果你太拎不清,总有拎得清的人要搞掉你活着的权利。

    作为一个看了韩寒十年的读者,我反复地回味着韩寒的那句:“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忽然想起来,青春幸好只走了一半,还有一半,我得接着它,让它摔得好看点儿。
  •   韩寒的博文集,听过韩寒的很多负面新闻,以前的印象是
    天赋高,为人狂妄有时粗鲁-----我很讨厌脏话,有事说事,何必侮辱别人.
    呵呵, 无意间看到韩寒的博客,印象大为改观,所以买了书《青春》

    看多了假惺惺的歌功颂德,再看《青春》,觉得韩寒很真实,很有骨气。
    对那些攻击韩寒,给他扣帽子的人,他巧妙的给于有力反击,应了一句话:真实是最大得力量,虚假的东西看起来再强大也不堪一击。
    因为对韩寒真诚的信任,我相信他说的作家待遇的惨淡和中国赛车的混乱都是真的
  •   一直都很喜欢韩寒的作品,很欣赏他的才华和文笔。他在每一篇文章中都很犀利的剖析任何问题。早年,在他的三重门和零下一度中,发现看事情的透彻,对待事情淡然的态度让我不禁觉得这是一个中学生所能具备的素质。在国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仍然进行着应试教育,在课堂、考试、作业中度过我们的青春。我们没有人能像韩寒那样淡薄名利,超凡脱俗,我们仍在为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将来和工作而努力学习。大学四年的学习,到最后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习的专业不相一致的时候,我们又在思考我们所学习的东西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那时的我们在做什么?
    韩寒书中所述自己这些年所遇见的一些人和一些事情,虽然日子似乎过的很平淡,但平淡中仍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许那是我们重来所没有遇到过的精彩。
    祝福韩寒。。
  •   这本书里的文章我全部都看过,因为都选自韩寒的博客,但是我还是很仔细地读了一遍。并没有觉得无聊或者知道结果的那种乏味。因为这不是小说,你的重心在故事情节里,知道了结局就没有兴趣再温习过程。大概这就是杂文的好处。曾经也以为散文是非常美妙的文字,会让人有浪漫舒缓的感觉,但是实际情况是看完以后没有任何感觉,什么也没记住,好像什么都没读过,或许我支适合读杂文。韩寒的书基本上我都看过了,我承认他的文字对我有很大影响。因为他有独立的思想,不随风,有自己做事的风格,有正义感,当然还有相当好的文学功底来支撑自己的写作。这些都是一个年轻人应该具备的。所以我很高兴他在这个时代,可以写出这些东西来影响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也希望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出现,因为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真的很需要。
  •   这几天一直在看这本书,偶然上了一下网,发现各种窗口刷满了韩寒和方舟子的骂战,先是费解,再是莞尔,然后就开始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胡思乱想。

    因为不是当事人,前因后果也不甚了解,所以我在此不想讨论谁对谁错,令我莞尔的是,这几天一直思考的国人的“质疑”精神,终于明悟了些。质疑二字,或许已然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地标,人们仿佛一夜之间都成了《浮士德》里饱含否定一切,质疑一切精神的贵族。

    我们一代人,对于韩寒一直有种特别的情感,一种亦师亦兄的感觉,他可能是很多人“质疑”思想的启蒙者,一些精彩,犀利,甚至看来有些“反动”的言辞,评论总让人有种好感与内心的认同感,我们开始学会去质疑,去反思,去批判。我相信,在方舟子老师的打假之路中,也必是怀着质疑这一高尚的人文精神的。

    质疑,是人类历史进步发展的最伟大的精神动力和手段,可是手段只能是手段,永远都不应该当做目的本身去追求。当人们并不是因为事物中有缺陷不足而去质疑,而是为了质疑本身,不做思考,仅仅为了反对和打倒权威的快感而去摇旗呐喊时,当质疑被当做目的本身去看待时,这才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悲哀。这种是为非,非而是,是是非非,颠倒轮回的恶性循环,这种非理性的价值判断,从小了说叫做“盲从”,由大演变,就是“暴乱”。

    韩寒。昔日引领质疑思想的“青年意见领袖”,却开始被质疑,方舟子老师说,要让他走下神坛。不知道韩寒大哥心中作何滋味,是否也有一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切。但是,韩寒走下神坛绝不意味着另一个人再走上神坛。

    人类的精神文明从不应该有神坛,要有的话,也只能是祭坛。这场“朝代更迭”让我渐渐明悟,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做他人思想的领袖,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利做大众精神的教主,思考与质疑的权利和自由永远只属于每个人自己,质疑是一种高尚的权利,他不是人云亦云的一味推翻,而是独立思考后作出的本我判断,在此,我们要谢谢寒哥和方老师,他们言传身教着我们去逆向思维,反向质疑的方法,然而方法只能是方法,思考的主体只能是我们自己,做出判断,发出声音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没有人可以绑架你的思想,当然,你犯二自愿除外。正如不明真相的群众确实应当去质疑,但是应该质疑的是“不明”,绝不是真相,真相就是真相,他不会总是符合个人主观的心理需求,“热血洒在不该洒的地方,就叫做鸡血”。

    韩寒,方舟子都是中国精神祭坛上的祭品,但也正是千千万万个一如他们的助力,才让我们不断成长着,或许许多年后,这场今天在我们看来的闹剧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里程碑也不一定。最后,无论是有心栽花抑或无心插柳,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的作品。我们,在成长,思想,在路上。
  •   如果是大陆并且常关注韩寒博客,那么看这本书就想是在复习功课,如果要去考一门考试:韩寒博客学,那就很有记忆且复习的欲望,可惜一般买他书的也就是他的粉丝。所以可能有点让人失望,薄薄的一本,内容除了一两篇曾被删和在母校松江二中的演讲外全是以前的博客。这其实是一本韩寒自己给自己的书,目的是让他的文字有个归宿,做一个总结,给文字安个家。“文字是思想的归宿,书是文字的归宿”。不过要说还有一点用处的话,那就是出了台湾版本,显然台湾版的封面匠心独具,你们好几个台湾代表不是炮轰我韩寒只是张的帅,靠脸蛋吸引年轻人么?行,这次我就不要脸,只留下嘴巴,看是我说出来的话吸引人还是靠脸吸引人。据说反应强烈,卖了60多万,不知道李敖和陈文茜买了没,反正我买了,看得很过瘾。
    页面文字大小适宜,纸张不错,留下页眉页脚可供打草稿,练书法。很有几处对博客处进行了修改,现在看这些整过型的文字,虽然是原作者亲自操刀,但不免仍感别扭。
  •   一直都比较喜欢韩寒的杂文,有当年鲁迅的感觉。虽然书里面有些关于赛车的常识我不是很懂,但是东西很真实很精练。很多关于现状、关于社会的评论,虽然用了轻微调侃的方式,但会让人看完心里一阵触动,在内心表示赞同。谢谢韩寒,给我即将逝去的青春岁月里增添了许多色彩。希望他平安幸福。
  •   韩寒的书,从《三重门》到《青春》,每一本都买了,每一本都仔细读过。作为和韩寒同年代的80后,韩寒的成长,无疑也映射出我们的成长。

    从最初的锋芒毕露,到现如今的冷眼洞时事,他在一点一点的成长,变得更加冷静也更加锐利,冷静的是他的理智,锐利的是他的目光。
    他不再轻易相信,不再盲目愤青,他学着用怀疑的目光来审视这个世界,然后拿出他的想法与大家一起探讨。他不仅仅关心自己和周围的人,他开始关心那些与他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开始同情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人。

    看《三重门》的时候,我还是个懵懂的学生,看《青春》的时候,已经在这个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许多年。韩寒所经历的,恰恰也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所经历的,所以从情感上或者说从心里上,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读的不光是韩寒,我们也在阅读自己。

    《青春》中的大部分文章,在韩寒的博客中都阅读过,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再买上一本,没事的时候翻上几页,看看韩寒与这个时代的对话,让我们有些浮躁的心渐渐冷静下来。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不是最幸运的人,我们也不是最不幸的人,我们是最最平凡的普通人,但是我们一直在成长,这一点从未停止过,这一点和韩寒一样。
  •   “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这是《青春》这本书中第一篇文章《青春》的最后一句话,这是韩寒对于富士康跳楼事件犀利而又一针见血的评论,让人感觉到既讽刺又悲哀。他们的青春怎么了?我们的青春究竟又怎么了?
    读完这本书,你会为韩寒那一贯犀利独到的语言所折服,也会对当今时代的种种感到悲哀,但是正如韩寒在序言中所写的一样“就像每一个时代里的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赶上一个好的时代一样”“这里没有末路,你从不曾孤独”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   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看韩寒了吧,也许是,刚上高中的时候开始迷恋韩寒了吧。
    记得看的第一本书是一座城池,当时真的很震惊,后来,就成了标准的韩寒迷啦~
    这本《青春》,知道好久了,本来一直说要去实体店里面买的,结果很久都没有卖的,刚好逛当当就发现了咯,还是整了很大噱头,各种文字出版啊,各地区发售啊神马的,但其实很多文章都是博客里的,嘛,这个我们就算知道,还是要去买这书,不为什么。
    文章们秉承了一贯的讽刺风,各种奚落,但其实很多时候真的能反映出来这个社会的缩影吧,虽然可能会有人说,啊,这个社会还有多么多么好的地方怎么样,但是,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各种问题的存在,“屁民”们也也是分内的事吧,至于能做些什么,那就另当别论啦。
  •   青春收录了韩寒最近的作品,看了这本书后,不知道方舟子先生(这位转基因的推崇者(为什么?动机何在?))该懊悔了 ,不,不能他属于打死不认酒钱的那种,继续咬文嚼字吧,看看哪一篇的那一个字被韩叔叔改过,不敢说团队了,因为至今没有人去领钱,希望韩寒同学不要被狗咬了再去咬狗。希望有关单位查一查:方舟子同志是否 常年吃转基因食品?方舟子名下的一个基金的资金去向。现在他以什么为谋生的手段?
  •   刚刚拿到《青春》,看了前面几篇,韩寒的杂文的确比小说好看。
    小说是虚拟的,杂文是针对现实,这个离大家伙近。
    有人说韩寒是这个时代的鲁迅,遭遇有些像,文字有些像。所有人都是自己,不是别人。
    韩寒的文字是辛辣,有心人看了会觉得像是被针扎了一般,这就是所谓的“针砭”吧。
    不禁想起今年方舟子拿韩寒说事。我就想起“秀才遇到兵”这句话。
    这两个人谁是秀才?
    方舟子显然是,博士后回国,大秀才。韩寒呢?高中没毕业,说不上是“兵”,但在社会上混,接近于“痞”。这样一推理,应该是方舟子这个大秀才遇到韩寒这个痞子。事实如何呢?我们都看到了,方舟子接近痞,韩寒沦落为有理说不清的地步。
    再推导这两个人为什么这么红?
    因为方舟子这个大秀才是在秀才堆里装痞子,自然凸显出来,而韩寒,痞子中翩翩有文艺气质。
    从某种程度来说,两个人的碰撞是宿命般的。
    而就真假而言,韩寒活得真,他有强大个性支持,同时有物质保障,所以他可以我行我素。
    方舟子活得假,因为他要以正义的名义去打假。
  •   以前读过韩寒的《光荣日》,言语犀利自然不在话下,想法天马行空却又能联系到实际,着实有欣赏之情。
    没有进过他博客,不知道他之前的杂文。看了《青春》,发现我们这一代的青春还真是带着莫大的悲催性,特别是90后。我好像在20年间把国家巨大的变化都经历过了。我平时也在思考,但诚然没有韩寒思考得深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好文。但是我会继续思考下去,让脑袋不生锈不停顿,争取在混沌的世道中做一个“就算身体还在悲催地还着房贷但心灵无忧流浪”的一个人。
  •   《青春》里韩寒的第一个身份是作家。众所周知,中国作家拿着世界最低的稿费,所以不得不写更多文字(哪怕这些文字的意义只是赚钱)来养家糊口。当然,韩寒属于顶级的畅销作家,因此他的写作生活不会那么清贫。尽管这样,韩寒还是以作家的身份谈了很多问题。书中《谷歌侵权门》《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就是这样的内容。透过韩寒自嘲和透着无奈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他作为作家替其他作家发出的呼唤。这一组文字虽然短小,但很坚韧,穿透力也很强。在中国这样一个版权受不到重视的国家,这样的文字很有存在的必要,也很鼓舞一群作家的心。
  •   从最初的三重门,到长安乱,再到光荣日,杂的文,再到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终于成熟了,成长为一个更加理性睿智的人,他和这个世界和解了。
    我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亮小人物,韩寒把自己说成一个小人物,或许是对的,因为他具有一些我们身上都具有的品质,朴素,理性,善良,正直···他感动我的不是他的文采,不是他的幽默,不是他的帅气与自信,而是他最朴素最基本的价值观,善恶的观念,这是我们最初都具备的,而最后都缺乏的品质。
    希望韩寒能一直保持他的这种品质,我很喜欢他的作品。
  •   关注韩寒从初中开始,现在家里还有前两届的新概念作文选举
    说话坦率,恰如其分的比喻让人拍案叫绝。大部分的文章其实韩的博客已经有了
    记得他有一篇文章说的很好,原话不太记得。有些读者买到书以后还要骂作者,已经在网络上有的东西还放在书里面,纯粹是坑爹嘛
    但是韩寒确实第一个将自己的作品免费放在网路上的畅销书作家,部分读者确实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啥也不说,强力推荐
  •   韩寒的博客 杂文一直是我喜欢的文章,个人觉得要比他写的小说更给力 更舒畅,这次收集了他多篇博文的《青春》正好满足了自己一睹为快的愿望,整本书看下来,既有为社会种种现象的扼腕叹息,也在韩寒的调侃讽刺中,对社会的将来还抱有一丝希望,强烈推荐一下
  •   这是我第一次买韩寒的书 这也是我第一次一口气读完的杂文集 以前不是不喜欢 而是写的不是我这个人该看的东西 我一直都崇尚看言情小说 所以对于郭敬明和韩寒这同一代却不同风格的作家 在此之前我支持喜欢的一定是郭敬明 而如今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问题 有些事情总是会变得 或比如郭敬明他变了 从他的第一本爱与痛边缘 充斥着一个多情的诗人 直到如今小时代一句话里有无数LV gucci hermes等国际名牌 我也变了 我不爱看郭敬明的书了 喜欢看韩寒充满讽刺的评论 想到电影院看电影都得先去看看韩寒推荐了什么给这部电影评了多少分 好的作品一定会被大众所接受 一个连瑕疵都没时间修正的作家不是好作家 我只能说我喜欢上韩寒的每一句话 他让我觉得 郭敬明的书该拿来垫桌角了。我的评论是 这本书 青春 你值得拥有。
  •   之前一直零碎地看了韩少一些作品,包括早期的《三重门》,之后的《长安乱》、《光荣日》、《他的国》、《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对于韩少的成长颇为关注。看韩少,对比自己,发现自身之不足,追寻伟大之光辉。之前觉得写作是很高深、很文学、很文化,到后来,自己看了一些书以后,发现其实并没有哪个时代、哪部历史比我们现在身处这个时代更丰富、更生动、更鲜活,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最真实的文字把心底的呐喊释放出来,韩少做到了,这本集子《青春》虽然是博客的升华版本,很多文章我们都已在博客中读过,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我们追寻的注脚,韩少用平实的语言、悲悯的情怀再次印证了“青春是什么”,谁的青春,终究是由谁来做主的。
  •   韩寒的书只看过两本,最早的三重门和1998~,第一本什么印象已经记不得了,1998看过后觉得韩寒和别的现在写小说的作家不太一样,有思想,通过他的作品在表达着自己;这次买了好多书,青春我是第一个看的,很喜欢他的杂文和评论,以前这种类型的文章我是基本图太看的,韩寒写的真的好像就是自己心中想的,却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或者说出了我看不到的,想不到了的,呵呵,第一次写书评,献给韩寒~~一个有思想的青年
  •   其实更喜欢小说,不过对韩寒的犀利却不得不爱,虽然书名叫青春,不过不是什么青春故事也不是什么青春感言,是像杂文一样的一篇篇评论式的文章,通过一些时事,一些见闻阐述一些政策弊端或个人见解。韩寒长大了,文章更成熟了,现在的韩寒站在风口浪尖,所以有人说他有代笔,最近马英九还会见了他,作为青年意见领袖,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你都应该读读他的书,他的很多想法也代表了现在很多的80后,正如书包装所写,这是29岁韩寒的悲悯之心
  •   看韩寒的文章就是过瘾,他总能把我们不敢说的表达的畅快淋漓。
    从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韩寒对社会热点独到的理解,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作为“公民韩寒”对社会的热忱。
    韩寒说,我要么做一个歌颂着,要么做一个批评者,但绝对不做一个建设者。诚然这里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成分,或许你会说政府总要做一些事的,不能奢求太快太多。但你不能否认社会是在不断批评中进步的。有漏洞就会有批评,有批评就会有压力,压力越来越大就会逼着政府拿出行动。这就是韩寒的价值所在。
    其实我觉得当一个愤青没什么不好,只要是一个有思想的愤青。年轻人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看到了社会的弊端,是因为对社会现象会有思考,是因为对这个社会还保留有一份责任心。年轻人不怕愤怒,怕的是盲目的愤怒,怕的是没有思想,然而愤怒总比麻木强。
    很多人说韩寒你为什么不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就只会一味的发牢骚。其实他何尝没有提过建设性意见,他也年轻过,也想过改变这个世界。但改变谈何容易,真正管事的人永远不会搭理你的什么建设性意见。要想让自己的意见付诸实施,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站在那个管事的位子上。所以对于普通公民来说,也就只能发发牢骚了。
    这何尝不是一个公民的悲哀呢。
  •   青春这本书韩迷们都等很久了,收录了部分韩寒未发表的作品;有几篇是看过的,但无碍于对这本书的喜爱,网上好多作品刚发表就删了,作为他的读者真的很气愤;这本书内容貌似也删减了不少,有机会想看看台版的。。
  •   开始以为又是一本小说,关于青春的,买回来不到一天就看完了,里面对中国现存的现象都有经典的韩式视角来解读,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现象,而韩寒看到的,看完之后有很多篇文章都在脑海里面回忆,不过那篇写给百度的信最让我对中国的出版事业堪忧,这让我意识到不能支持哪些盗版,于我自己,我在也不会下载电子书看了,那样只会让中国的出版业越来越差,没有好的出版物
  •   书的最后有韩寒1982-2082的字样。祝愿他活到一百岁。这个时代没有韩寒,只能更加荒凉。

    第一遍读是调侃、机智、过瘾。之后再读是沉痛。设想韩寒成为赛车手,或者出于热爱速度,或者出于某种绝望,或者两者皆有而后者大于前者。这些话相对于现实都太文艺腔、太没有意义了。

    那么多人发自内心地爱这个家伙,也值了。
  •   韩寒好像是个有点争议的人,就在我认识的人里面,有人很喜欢他,有人极讨厌他,有人不是很了解他(像我)。以前没怎么读过他的文字,有几篇还是别人假借他的名字写的。所以我很想知道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很不赞成对别人一知半解甚至半解都没有,就带着有偏向的感情色彩对别人妄加指责及揣测,自以为是!书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了,都是他博客里的文章,很多还很眼熟,好像在人人网上就被传阅过很多遍了。但都只粗略浏览过,文字被印在纸上好像就厚重一点了,可以静下心来,慢慢地看。

    看完,恐怕我还是不能去评价他,还是觉得不够资格。可能我有些过于小心了,但对于一个常常太过感性而无法理性分析问题的人来说,小心一点应该没错。所以就谈一点真实感受罢:

    第一,我喜欢看。他的文字对我的胃口,能吸引我。他的观点也基本符合我的价值观。他的性格也让我觉得想亲近。并不像有些人说的离经叛道,相反,我觉得倒挺中肯。可能是地域原因?他老家在上海农村,我家在离上海两小时车程的江南农村,口味基本没差,地域环境相差不大,方言能彼此交流,生日只差了3天,都是处女天秤座(这可能有点扯)。

    第二,读完我没有愤世嫉俗,反而更平静,也更宽容了。比如说吧,以前我不喜欢我可爱的小妹妹学非主流打扮,用火星文跟我聊天,看韩剧……我觉得很脑残,试图改变她。但韩寒的那篇《莫名,我就恨你》让我知道我恐怕错了。我也曾爱看韩剧,也摆非主流姿势拍照,也无病呻吟地写悲伤颓废十足装X的QQ签名。谁都经过那样的年纪,我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给她。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是绝对正确、永远完美的,可幸的是我们都在尝试改变,做竟可能好的事情。不要做五十步笑百步的事情,我们都在成长,都努力改变,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这就够了。

    总之,他的文字让我有收获,并决定以后花多点钱用于购书,这很好。
  •   时光永不停息的穿梭着,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总有一种怀念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那湛蓝的天空,那群偶尔飞过的白色的鸟;

      那咖啡色的夕阳,还有那一个个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

      而最让人感动的是我们对爱情的执着,相信爱,并可以天长地久,一起为幸福落泪。这个信念永远充满着那清新的薄荷味,一直沁入我们的心脾。

      王筝的《我们都是好孩子》,唱出了我们那纯真的学生时代,勾起我们那隐藏已久的浪漫气息。

      那时的我们,整日穿梭在食堂,教室,宿舍的三点一线中,整日充斥着那份情感,透过那透明的玻璃,望着那个熟悉的背影。

      那时的我们真是一群孩子啊,自始至终都认为没有什么可以亵渎爱情的纯洁。

      我们带着这份坚持,经历了太多的坎坎坷坷,注下一段无法释怀的情结。

      只是现在的我们,再也做不成好孩子,当那份坚持被金钱,名誉所侵蚀时,我们所缅怀的,只是那个过去的自己,那个曾经为爱痴狂的孩子。

      当年的那个教室,还有几人记起?当年的那个操场,还有几人去回味?当年那个被我们所共识的信念,还有几人在坚持?那时的我们热烈而坚持,轻狂而执着。这是我们青春的光芒,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气息。经历了岁月的蹉跎,一个单纯幼稚的孩子,最后成长为一个看透世间万象的成年人,这中间经历过怎样的伤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一直很欣赏也很羡慕那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一直保持着自己青春风范的人,敏感,刚烈,坚强,执着。但有一种东西我们无论怎样都挽留不住,因而愈加显得珍贵而让我们经常潸然泪下,那就是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青涩。

      怀着这份青涩,去回味属于自己那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去追忆当年的“好孩子”,再次去体会那一米阳光,一个微笑,一份羞涩……,还有那份轻狂和执着。
    额、
    ——摘自文章阅读网
    每次韩寒都要给我们个惊喜,青春这本杂文集的文章我都在他的博客里面看过,但还是决定买他的书,不仅买是,还要买正版!
  •   很多人都对韩寒褒贬不一,但我一直觉得他是犀利而且果决的,有勇气放弃别人眼中的好机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直为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前进。所以即使在未获批文的情况下印刷了独唱团的第二刊,只是最终还是一把火烧个精光。
    在韩寒所有的作品里,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杂文。看他的小说,有时候实在是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又或者是觉得批判过头,甚至有点做作的成分在里面,但杂文确实是值得一读的。所以即使这本书里很多文章我都已经在他的博客上看过,还是买了一本作为珍藏。
    BTW,当当的质量也很好,应该是原厂印刷的书,而不是所谓的买了版权之后自己翻印的“正版书”。
  •   马英九先生对韩寒说久仰大名,此言不虚,在这13亿人生活的地方,有多少人敢像韩寒一样,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或许你敢写,但是你敢出版吗?从韩寒的话语中,我们得到的不仅是语言的魅力,幽默的力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思,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应该敢于质疑,敢于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让垮掉的一代,让脑残的一代,这些话语都见鬼去!
    在青春的人潮中涌动着年轻的心,让韩寒这面镜子,提醒我们其实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我们每天都在学习,都在反思!
  •   韩寒依旧是那个另眼看世界的年轻人,依旧是那个狂妄不羁的青年才俊。本书汇集了韩寒近几年的一些博客文章,大部分都是评论时事的,作为当下的年轻人,可能对那些特别脱离生活实际的文学,已经不在感冒了,韩寒的杂文恰好符合了我们年轻人的喜好,与现实生活贴近,通过一种很戏谑的口吻,对当下社会风气、政府体制以及丑陋的利益关系进行调侃,借此尽一个读书人名人的职责。
  •   一直以来很喜欢韩寒的文章,他从不做作,不虚张声势,他的文字幽默又真诚。这本《青春》是博客文章的集合,当然某些也非常精彩的文章没有收录,这是中国国情,也没有办法。不过收录的文章也值得收藏。里面有他的观点,也说出了我的心声。虽然博客里有,但是很值得买来拿在手中细细观看。支持韩寒,希望他能继续这样真诚自我地写下去。
  •   这是一本真正的教科书,韩寒以最真的笔触感染了许多的这一代。我们无法左右我们的周围世界,但我们可以活得有思想,会独立,我们未必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能改变我们自己。韩哥的笔触,犀利,无华,最淳朴的中国语言,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精神信仰。读罢《青春》,从心、从思想上总有一种升华的感觉,让我的思维更为的活跃,让我更对着身边的一切都有一种关切的心。我们这一代,90后是真正需要在精神思想上得到最淳朴的教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