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手记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凌志军  页数:278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癌症患者中有很多人并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错误的治疗。我这样说,很多人一定不信。事实上我过去也不会这样想,直到自己也成了一个癌症病人,有了一些切身体验,又有很多癌症患者的经验教训做参照,才得出这样的结论。2007年2月,我病倒了。医生在我的颅内发现两处病灶,疑为“脑瘤”。两天后又在我的左肺发现肿瘤,由此诊断“肺癌、脑转移”的概率为98%,也可以说是“肺癌晚期”。医生当时认为,我已经活不过三个月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和我的家人都蒙了。有生以来我第一次与死亡如此接近,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癌症患者的恐惧和绝望。我一向敬仰视死如归的人。那些勇敢从容地走向死亡的癌症患者,曾深深打动了我。有一段时间,我努力说服自己,像他们那样平静地迎接死神的降临。可是说老实话,我当时想得最多的不是死,而是生。因为死毕竟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不断地追问自己:难道癌症真的就是绝症?难道癌症病人真的就没有生路?于是我开始为自己寻找康复之路。我在一次手术中切除了左肺的恶性肿瘤,但是我一直没有接受手术切除脑瘤的治疗方案。我拒绝了一些“抗癌特效药”,也拒绝了化疗和放疗。术后出院时,我甚至连一片药也没带回家。当我意识到肿瘤治疗领域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端后,我开始尝试用一些纯自然的方法恢复自己的体能,而不是急于用药物围剿自己体内残存的癌细胞。这些方法也许在医生看来什么都不是,至少算不上医学意义上的治疗,却寄托着我生的希望。令人惊讶的是,我并没有像医生预见的那样迅速走向死亡。事实上,我能感觉到死神离我越来越远。如今已经五年过去了,我仍然活着,而且越来越像个健康人。我甚至有余力去关注癌症治疗领域里的是非成败,结果竟发现了一些惊人的事实。这些事实完全不符合我们大多数人对于癌症的了解,却能印证我个人的体验。尽管大多数人都相信只有早期癌症患者才有可能治愈,我却始终期待有一种途径能给所有癌症患者带来希望。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治疗前景感到很绝望,因为我了解到一些令人沮丧的情况。过去30年,癌症患者的数量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着。“癌症就是绝症”“确诊癌症等于宣判死刑”,已是民众中普遍的看法。专家们不断地警告我们,“癌症成为人类第一位的致死原因”。2012年,全世界死于癌症的人有可能超过1000万。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癌症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还将大幅度增加。这局面对于我的信心是个相当大的打击。但也就在我最绝望的日子里,我认识的一些美国人不约而同地告诉我,癌症不是绝症,而只是一种慢性病。他们说,在美国,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来看待癌症的。我对这种说法将信将疑,于是试图考证它是否有根据。结果发现,美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最近10年里第一次被遏制,转而呈现下降趋势。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即医学上所谓“治愈率”,提高到81%。如今美国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已经达到11年,并不比一些慢性病患者的更短。换一种方式来设想,癌症患者的感觉,可能真的类似于得了心脏病或者是糖尿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才能公开宣布,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可以根治,三分之一经过治疗可以长期生存。一些研究机构还进一步证明,癌症患者中有一部分人能够不治而愈。即便我们对“不治而愈”的观点持有最谨慎的态度,仅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也可以认为,几乎所有癌症患者都是有希望的。我们要么根本就不会患上癌症,要么可以治愈,要么可以长时间地与癌共处。我第一次知道这些事实的时候,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与我自己对癌症的认识是如此不同,与我们国家的癌症治疗现状也是大相径庭。我似乎看到大洋彼岸出现的一线曙光,然而它距离我们那么遥远,就像在一条又长又黑的隧道尽头的一盏灯烛。在我们的国家,癌症患者面临的情况相当糟糕。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三年内死去,能够活过五年的只有20%左右(根据不同的报告,我国肿瘤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在10%~30%)。这不仅大大低于美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明白癌症治疗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自己的求生机会不敢有更多奢望,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象,有没有可能让我们国家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呢?如果能,那么,在那些死去的癌症患者中间,每五人中就会有一人不至于死去。进而设想,如果我们的“五年存活率”达到美国的平均水平,那么每五个死去的人中间,就会有三人活下来。用已经公布的“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国平均水平”做参照,我可以大致推算出,在我们国家每年死去的大约200万癌症患者中,有30万~100万人本来不至于死去,至少能活得更长些。可惜他们最终没能做到!这是一个惊人的事实,它深深地震撼了我,也给我带来困惑。我仔细揣摩这种情形,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癌症患者会更少地存活、更多更快地死去?是我们这些癌症患者讳疾忌医吗?或者是特别舍不得花钱?是我们国家癌症治疗技术特别落后吗?是我们缺少好医生吗?是我们没有特效药吗?是我们独有的中西医结合彻底失败,因而让患者更短命吗?是种族遗传基因让我们中国人特别禁不起癌细胞的折腾吗?我在困惑中仔细询问身边的病友,也悉心体会自己病情的变化。我无数次地置身于医院的拥挤、混乱和繁忙中,观察病人,观察医生,也观察医院的环境和设施。一些现象很快展现在我面前。我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他们每天在同一时间拥进挂着“肿瘤门诊”招牌的那些大楼,带着满脸的焦虑和绝望;我看到那些身着白衣个个拥有一大堆头衔的专家,他们在收取病人几百元的挂号费之后只不过付出几分钟时间;我看到锃光瓦亮的医疗设备摆满楼上楼下,还被告知这都是全世界最先进也最昂贵的;我看到所谓“最新最好的特效药”几乎每周都在问世,还有所谓“中西医结合”的独一无二的优势。事实上,形形色色的好消息相当多,总是宣布又有了什么伟大的“新发现”,给癌症患者带来“福音”。为了这些“福音”能够降临在自己身上,病人们排着长队往医院的收费窗口里塞钱。他们每年花在治疗上的钱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着,其中有很多人甚至为此倾家荡产。癌症患者用自己的希望和金钱催生了当今中国最繁荣最赚钱的一个医疗部门,可他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都在增加,中晚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在过去30年几乎没有提高。我的困惑在继续,因为我找不到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国家癌症患者康复的机会更少,死亡的人数更多。2007年从夏到秋的一段时间,我惊讶地发现我脑瘤的症状减轻了。这一段时间进行的复查表明,颅内病灶正在缓慢地缩小。看来那个迫不及待的手术计划完全没有必要,医生的“死亡预言”也被证明是一个错误。想到当初被医生的话吓得手忙脚乱的样子,我和家人都觉得有点好笑,同时庆幸自己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把脑袋锯开。这种体验比其他任何尝试都更明显地暴露出一些不寻常的因素:癌症治疗体系有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而我们对癌症的认识存在致命的偏差。这两个“致命”加在一起,让我们生的希望变得格外渺茫。不过这些想法在当时还是模模糊糊,更因为我对医学的无知而显得不那么可靠。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开始搜集有关癌症治疗的资料,并且把这些信息与癌症患者的高死亡率联系起来加以思考。有一天,我看到一些资料,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有不少人用这一组数字来概括当今中国的情形,包括一些长期致力于癌症治疗的医学专家。这表明它不是圈里人的信口开河,更不是外行们的以讹传讹。我最初看到这消息时,认为它只是一个大致估计,并非严谨的临床检验统计。尽管如此,我还是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所谓“治死”之说,于是我看到了更加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实。一些医学专家相当精确地指出,“用药不当”大范围地存在着。其中一位认定,“目前癌症病人符合规范用药者仅为20%”。另外一位则指出,“有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这些数字令我震惊,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不正确的治疗。看起来,我们最大的不幸不在于遭遇癌细胞的侵袭,而在于我们被中国式的癌症观念包围着,同时还接受着中国式的癌症治疗。这种医疗环境正在造就一个悖论:医学越是发达,越是剥夺患者的主动性和判断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惧和错误。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无知。我们不了解癌症,不知道癌症其实并非绝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我们不了解自己的肌体,很容易过低地估计自己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却过高估计药物的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谓“特效药”有可能正是致命的杀手。我们会犯错误,除了因为我们恐惧,还因为我们过分相信医生,不知道即使是最权威最有经验的医生也会犯错误。事实上,医生不仅会犯专业性的错误,还经常会犯常识性的错误。然而他们最大的错误,是从来不会把自己的错误告诉患者,只一味地对患者讲述自己的成功病例。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专家说的“三个三分之一”,还有世界卫生组织说的“三个三分之一”。它们符合我个人的体验,也解释了我对周围那些癌症患者的观察结果。让我和家人吃惊的是,原来癌症患者求生的玄机如此简单:只要我们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我们就已经有66%的机会远离死神。即使我们的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长期与癌共存。2009年春季的一天,我遇到社区卫生站的老护士长。说起我的病,她不禁大惊:“你现在还活着,真不容易。好好珍惜吧!”分手时她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别人像你这样的,早死好几回了。”于是我想到那些和我同样命运的癌症患者,还有他们被焦虑和绝望情绪包围着的家人。我开始设想把我的体验告诉他们。那个晚上我打开电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手指依然灵活。这本书和我以往的写作不同。此前我的所有写作,都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这一回是我的亲历。如果说过去我在写作中倾注的是心血,那么这一次就是我生命的诉说。书里大部分文字是我在每天散步时偶然得之,或者来自我在湖畔的冥想,零零星星,不成系统。我还引用了一些媒体上公开的资料,并且尽可能地注明出处。我的妻子赵晓东伴随我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还在日记里记下其间的点点滴滴。这帮助我校正了自己的记忆,进而成为这本书的事实基础。2012年春天这本书接近完成时,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不仅活过来了,而且重新成为一个健康正常的人。这对我是个巨大的鼓舞。过去五年,我在治疗方面做对了一些事情,也犯过错误,我都如实写在这里,希望能够成为读者的参照。但是有一件事应当交代,我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病人,我的感受并未经过科学验证。我无力像过去写作前做的那样,把自己的想法拿去请教业内的行家,即使是我觉得对自己有益的那些方法,也不能肯定会对别人有益。更何况肿瘤这种疾病的性质千差万别,病人的肌体也是形形色色。同样一种方法,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千万不要盲目仿效我的方法,就像我从来不会盲目仿效任何一个成功者一样。如果你一定要问我,有没有一些可以让癌症患者共同遵循的东西,那么我会说,有。的确有一些事对所有病人都是相通的——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坚强,去接受那些应当接受的治疗。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拒绝那些不应当接受的治疗。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去分清楚哪些是应当接受的、哪些是不应当接受的。我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从容地迎接死神降临,什么时候该坚定地寻找康复之路。视死如归固然可敬可佩,叩开康复之门却更困难也更可贵。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因此,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远比做一个听话的病人更重要。如今回想起来,五年前那种死到临头的感觉依然清晰,只不过对于死我已不再恐惧。死,是我们的归宿。生,只不过是我们走向死亡的路途。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可是也请记住,我们明天将要离去。在经历了与死神的对话之后,我对死亡的理解变得达观和通透,我的生命也变得更加丰富和从容。我想这就是所谓“向死而生”吧!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癌症患者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也是一位著名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人生励志书。
  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他和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中。真的没有生路了吗?
  外科、内科、中医、“太医”,分别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案。要不要手术?要不要做化疗?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该不该使用特效药?该把性命托付给谁?
  他调整心态,积极搜集诊疗信息,甄别真伪。他仔细观察医生的得失,也观察病友的成败,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五年了,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越来越健康。
  他真切地认识到,癌症不是绝症,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作者简介

  凌志军,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长在北京。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书作家。
  他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陆续出版9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7年,他罹患癌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3年出版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原名《成长》),9年来先后7次再版,38次重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读者喜爱。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别让医生吓死人
 死到临头的感觉
 危险的陷阱
 中国式的“专家门诊”
 恐惧的由来
 中外医生之对比
 医生怎样对待不懂的东西
 希望在我们自己手里
 西医好还是中医好
 开胃汤和牛筋汤
 预知死期的一个好处
 向读者告别
 选择治疗方向比选择治疗方法更重要
 
第二章 癌症不是绝症
 最好的灵丹妙药
 倾听自己的身体
 改变了对癌症的看法
 水静心闲
 路上的风景
  *最想做的10件事
 医疗领地上的“割据”与“门户”
 医生也会犯错误
 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我们的腰包救命
 少犯错误的10条原则
 前三个月里最容易犯的错误
 我的生活回到正常轨道
 
第三章 做一个聪明的患者
 新的威胁悄然降临
 感觉不到的“敌人”才是最危险的
 我们相信什么样的医生
 “不要被那些表面的光环蒙蔽了”
 走上手术台的前夜
 假如这是我的“最后一天”
 癌症病房
 家人和友人
 我为什么不化疗
 别让医生治死你
 最好的武器是自己的身体
 
第四章 康复九策
 非医学意义的治疗
 三项基本原则
  *导致治疗失败的思维模式
 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每天步行五公里
 日光浴
 深呼吸
 身心合一
 重返雪山
 
后记
爱的力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摇摇晃晃地登上飞机,回到北京的家中,身上还背着全套摄影器材。因为长期在上海工作,所以我对每次的回家总是分外珍惜。这一回打算和朋友相约同去万龙国际滑雪场小住几日,享受一番畅快淋漓的高山滑雪,拍些北国风光照片,然后和家人一同过个轻松快乐的春节。我对这个计划充满期待,即使头晕眼花、步履蹒跚,也没有动摇。当时我以为,只要让自己彻底地懒散几天,身体就会恢复如常。 但是我在北京的老同学林荣强并不这么乐观。“别废话,”他在电话里对我说,“赶快去医院检查。”也许是担心电话里的警告被我扔到一边,他索性把自己的汽车开到我家门口,不由分说催我出发。我深知这位老同学有着相当出色的判断力,对于风险和机会的敏感程度远在我之上,他的话也常被证明是先见之明,于是赶紧收起滑雪的念头,坐上他的车直奔北京医院。医生听了我的叙述之后立刻满脸凝重,在排除了颈椎或者其他方面可能发生的问题之后,立即把我送进核磁共振室去做颅内扫描。这时候我已知道,她是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名叫李金。她起身离开自己的诊室,尾随我走进扫描室,坐在显示屏前。 “你的颅内有个东西。”她望着我说,“不能确定是不是肿瘤。也许是个囊肿。” 她的语气从容慈爱,可晓东已是满脸紧张,我也隐约感到情况不妙。不然,她为什么那么急切地跑到扫描室里来,而不是按照通常的做法等待影像胶片和诊断报告?! 情况的确不妙。两天后制作出来的胶片清晰地显示出,我的后脑有个2.5厘米×2.3厘米的病灶,圆圆的像个乒乓球漂浮在那里,紧挨着大脑中枢神经,清晰突兀,还有点神秘,就算我这个纯粹的外行,也能很容易地分辨出来。 在北京医院出具的检查报告单上写着: 左侧桥臂异常信号,占位? 左侧桥臂占位及脑膜增厚和右额后部脑膜结节。 考虑转移瘤可能。 以我浅薄的医学常识,也能明白,在医生用语里,“占位”就是“肿瘤”。更糟的是,增强扫描的胶片进一步显示,不仅是“占位”,而且是多处“占位”。很显然,我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以及核磁共振胶片上显示出来的影像,都是“脑瘤”不容置疑的证据。 “我一看见你,就觉得是脑子里面出了问题。”李金主任缓慢地、轻轻地说。看来,这就是让我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的罪魁祸首!

后记

2012年3月15日下午,家里笑声不断。我们不断说着一些开心的话题,彼此觉得心情异常轻松。有好长时间,我们都没意识到有什么变化,直到晚饭时,才发现原来是因为这天上午刚刚完成新一轮复查,结果出乎意料地好:颅内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癌胚抗原指标回归正常,脚踝骨的阴影正在淡化,手术后幸存的那片肺叶竟也生长壮大起来,把空荡荡的左边胸腔差不多都充满了。这意味着,肺癌切除手术后失去的部分肺功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补偿。“这是五年来第一次!”晓东不住地说,“这是五年来第一次!”这是真的!五年来第一次,医生在我全身上下没有发现任何新问题。医生笑眯眯地对我说:“不要再把自己当作病人啦!”这天晚上,我俩说了很多。过去五年,我们经历了平生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实在不能想象,我们居然熬过来了。我们开始念叨那些朋友、同事,还有读者。没有他们的关心、帮助和鼓励,我们无法渡过难关。我在心里感谢他们,同时默默历数他们的名字,数到后来,竟是数不清了。其实有很多人我并不熟悉,甚至从未谋面。他们只不过是听说我病了,就在遥远的地方表达自己的祝愿——发来一条短信,写下一篇博文,送来一本《圣经》,或者点上一炷香,默默为我祈福。我还想到我曾寻访过的所有医生护士,由衷地感谢他们给予我的诊断和治疗,也感谢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学识、德行和智慧引导着我的康复之路。他们帮助我认识了这种疾病,懂得了自己的身体,就连他们的弱点和过失也让我学到很多。我也暗自庆幸自己的这番经历。如果不曾与死神如此接近,我永远也不会了解自己精神中最脆弱的一面,也永远不会明白,我还有那么多的东西可以学习,还有那么好的境界可以修炼。在经历了与死神的对话之后,我开始理解生命的真谛。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茶余饭后也增添了更多的话题和笑声。很多曾被我忽视了的东西,如今在我的生活中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我们——我、我的家人和友人——学会了一起面对生命中的坎坷,互相嘘寒问暖,相濡以沫。除了能和相知相爱的家人相依为命、能和情真意笃的友人风雨同舟,我不知道人生最后一段旅途上还能有什么更美好的事。我知道未来的康复之路并非万事大吉,复发和转移的危险还没有彻底消除。然而,我再也不会谈癌色变。对于死亡,我也不再恐惧。死神是天堂里的最后一位天使,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最后一个礼物。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凌志军先生的这本书,读来惊心动魄。他以自己死里逃生的人生劫难,为所有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生命体验。你不但能得到关于疾病与痛楚的翔实资料,更能够从苦海沧桑挣扎奋斗中,看到人的精神力量英勇不屈,看到危难中的清醒与智慧,看到骨肉情谊与赤诚爱情,是如何荟集起来共同创造了奇迹。    尤其建议医生们阅读此书,它将对救死扶伤的职业生涯产生深刻影响,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之外更加尊祟每一个病人的生命之旅。    ——著名作家、心理医生 毕淑敏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    如何理性对待、善用智慧合理防治癌症,凌志军先生做出了好榜样。他亲历的磨难、走出沼泽的坎坷及其中的沥血体验,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因此,本书开卷有益,且不可多得!    ——著名肿瘤临床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何裕民    志军的康复,当然首先归功于医学的手段,但是我一直坚信,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力量,同样会让我们的生命出现奇迹。即使它无法起死回生,仍可以让我们超越肉体的痛苦,达到心灵的安宁。    生命的无常与突发灾难,会使每个人在任何阶段都可能遇到志军和我所遇到的困惑和考验。所以,这本书也是写给所有那些在遇到生命困境时,渴望对自己的命运有更多了解和把握的人们的。像志军一样,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读它的人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慰藉。    ——凌志军妻子 赵晓东

编辑推荐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一部助你摆脱恐惧和绝望、叩开康复之门的生病智慧书,著名作家凌志军癌症亲历记,讲述癌症患者如何走上重生之路,毕淑敏、柴静、何裕民、于莺 感动推荐。 全书揭秘癌症治疗的可怕真相:美国肿瘤病人五年存活率达81%,而根据不同报告,我国肿瘤病人五年存活率仅为10%~30%。在我们国家每年死去的大约200万癌症患者中,有30万~100万人本来不至于死去。在死亡的癌症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大多数癌症晚期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过度治疗”……中国肿瘤专家说: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同时,有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在现有医疗体制下,我们应该把性命托付给谁? 凌志军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即使我们的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长期与癌共存。靠这些,我活了下来:值得信赖的医生九大特点、少犯错误的十条原则、规避导致治疗失败的八种思维模式、康复九策……  与癌细胞握手言和:人体免疫系统的和谐是促使癌细胞自然消退的主要原因。在危险丛生的康复期,他坚持用纯自然的方法恢复体能,让治疗成为享受。五年了,生命再次被阳光照亮。面对医生的死亡判决,要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看透各路“神医”,拒绝盲信,于娟 《此生未完成》的悲剧不要重演!

名人推荐

凌志军先生的这本书,读来惊心动魄。他以自己死里逃生的人生劫难,为所有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生命体验。你不但能得到关于疾病与痛楚的翔实资料,更能够从苦海沧桑挣扎奋斗中,看到人的精神力量英勇不屈,看到危难中的清醒与智慧,看到骨肉情谊与赤诚爱情,是如何荟集起来共同创造了奇迹。尤其建议医生们阅读此书,它将对救死扶伤的职业生涯产生深刻影响,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之外更加尊祟每一个病人的生命之旅。——著名作家、心理医生 毕淑敏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如何理性对待、善用智慧合理防治癌症,凌志军先生做出了好榜样。他亲历的磨难、走出沼泽的坎坷及其中的沥血体验,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因此,本书开卷有益,且不可多得!——著名肿瘤临床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何裕民志军的康复,当然首先归功于医学的手段,但是我一直坚信,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力量,同样会让我们的生命出现奇迹。即使它无法起死回生,仍可以让我们超越肉体的痛苦,达到心灵的安宁。生命的无常与突发灾难,会使每个人在任何阶段都可能遇到志军和我所遇到的困惑和考验。所以,这本书也是写给所有那些在遇到生命困境时,渴望对自己的命运有更多了解和把握的人们的。像志军一样,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读它的人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慰藉。——凌志军妻子 赵晓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重生手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0条)

 
 

  •   不知死,焉知生。作者凌志军以患者和记者的双 重身份,既作为亲历者现身说法,又以记者的犀利眼光体察剖析,呈现了中国医疗体系的诸多问题与弊端。更重要的是,他教我们读懂了乐观和勇气。他在发病时曾 写下“十件最想做的事”。其中第十项是:告诉所有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癌症并不可怕。“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著名肿瘤临床专家何裕民颠覆了中国人“癌症是绝症”的惯性思维。他说,“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应该理性对待、善用智慧以合理防治。”凌志军认为:“我们最大的不幸在于被中国式的观念包围着,同时还接受着中国式的治疗。”他认为,我国癌症治疗体系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人们对癌症的认 识也存在致命的偏差。“只要我们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就已有66%的机会远离死神。即使我们的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长期与癌共存。”随着年岁渐长,对于生老病死开始有了别样感触,读完了《重生手记》这本书。很想写点什么,想想还是强烈建议直接读原著。
  •   读凌志军的《重生手记》,只觉字字艰险,步步惊心——“肝癌、脑转移”——仅仅这几个字似乎已经让人踏上了不归路,更何况,身为一个“中国病人”。中国的医疗体系是什么样的?中国的医院和医生、护士是什么样的?只要身在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有切肤的感受。凌志军: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身份、事业、成就,这一连串的头衔还意味着关系、人脉、便利。即使如此,就医之路也走得并不轻松。医疗体系是一张如此强大的网,它的内核并不是病人们期待的温暖与关怀,而是冰冷与官僚,是一个个割裂的部门,每一个部门都需要病人以及家属拿出十二万分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在中国,就医之路,就意味着病痛之外的另一重精神痛苦的道路。不信吗?夸张吗?那么就请你细读凌志军的《重生手记》。他说,遇到一位真正可以信赖的良医是一种幸运。你最好能有这种幸运,尤其是当你被宣布为“癌症病人”时,这是你的希望之源。相反,如果你相信了一个不值得信赖的医生,那么你从一开始就种下了失败的种子。在中国就医,什么最重要?幸运!幸运从何而来?凌志军说,我们应当是一个坚强的患者,同时也应当是一个聪明的患者。在很多情况下,智慧比坚强更重要。所以,答案就是,幸运从智慧而来。但是,即使你有了智慧,也不一定能拥有幸运,这就是现实。凌志军还说,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自己应当做什么,那么至少应当确定自己不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意思,就是不要让自己做一些错误的事。这是因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不是你的疾病让你一步步走向死亡,而是你在疾病面前的一个又一个错误让你走向死亡。每一句话都是切肤之痛、肺腑之言,每一句话都在告诫你,在生病的时候,不能百分之百地交出我们的身体和思想,如果可能,一定还要学会冷静的分析和判断。可想而知,对于一个病人,这是多么艰难的要求。虽然凌志军一再在书中强调,不能完全否定我们的医院和医生,更不能对他们失去信任。但我们依然能够读出这其中的无奈与辛酸。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不少网站这样介绍凌志军,他的著作也广泛涉及历史、时政、经济、改革等等话题。若是让凌志军评价,这么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们的医疗体系是不是进步了?我们的医德是不是更高尚了?你猜他怎么回答?书的最后一章,康复中的凌志军在面对朋友“是不是该做点什么事情才好”的询问中,给出的答案是“什么也不做”。因为“时间不再是金钱,不再是完成工作进度的载体,它只不过是我告别死神走向康复的桥梁”。这就是一个“中国病人”对于生命最深刻和真实的体会。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回归!
  •   一本书,往往看过就放下,然而最近被一本书教育,生活发生了转变。这本书叫《重生手记》,作者叫凌志军,著名的记者,写过几本好书(百度得来)。书的内容是写他本人从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到逐渐康复的历程。其实类似的文章和报道也看到过不少,但哪一次也没有如此受到心灵上的触动。我想,这源于作者的力量。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个人既不悲观绝望,也不盲目乐观,他广泛收集了信息,找到许多的专家去看病、检查,并在此过程中对医生进行分析、判断(他坚信医生的水平与德行成正比);他在专家们压倒性的诊断下能够相信自己身体给出的信息,选择了最后被证明是适合的治疗方案;他在突然倒下之后不久,就拄着拐杖开始步行,回归一个生命的本质——“行走天地间”,从那开始,几年来,每天坚持步行5公里以上……这本书的内容还远不止于此,几乎翻开每一页,都能看到作者思想的火花在闪耀,你能从他的从容睿智中汲取力量。由这本书,我还想到了看过两遍的《此生未完成》,让我看两遍都流泪的书,也只此一本。同样的患绝症,不同的结局,于娟丢下父母、丈夫和只有两岁的孩儿去了,留下了她的善良、乐观、勇敢,留给了我和众多读者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健康的关注。她也给了我力量。不止一次,想到生死问题。到这个年龄,我已不惧怕死亡,因为惧怕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每个人的终极归宿就是死亡,只有在作为生物的这个层面上,存在着绝对公平,那就是有出生必有消亡。所以只是希望它来得迟一些,不要在死去的时候,还有双亲未孝,还有幼子待教。有责任,所以要珍爱自己,要行动起来。从昨天开始,我早上坐三站车到鼓楼,穿烟袋斜街,走什刹海北岸,然后过德内大街,接着走西海的冰面,上对岸,就到单位了。沿途风景优美,空气质量好过街面,还可以看到锻炼的老人们健康的笑脸,冰上垂钓者凿洞而渔,冬泳爱好者在一片自己敲开厚冰制造的泳池里顶着冰棱蛙游,西海这边有一处水面从不结冰,过冬的水鸟(呵呵,无非是鸭子和鹅)在上面游弋……我也在体会“行走天地间”的惬意。通常走到“望海楼”那里,就已经能感受到血液在末梢循环得很好了,再走一点就把帽子和手套都摘下来,怕冷的我极少在冬日尤其是三九天里觉得户外如此舒适,半个小时的路程,一点也不觉得累!真应该带孩子来走走,回去想想办法实现它!这本书我会再读,而且要让孩子读,要让她学习,如何面对生活,和它给我们出的难题。
  •   买来送给朋友的,希望每个人都好好的。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新京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毕淑敏、柴静、何裕民、于莺感动推荐,凌志军抗癌奇迹之书!写给全国数千万癌症病人及其亲友,也写给每一个可能面临考验的人
  •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新京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毕淑敏、柴静、何裕民、于莺感动推荐,凌志军抗癌奇迹之书...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新京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毕淑敏、柴静、何裕民、于莺感动推荐,凌志军抗癌奇迹之书...
  •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毕淑敏、柴静、何裕民、于莺感动推荐,凌志军抗癌奇迹之书!写给全国数千万癌症病人及其亲友,也写给每一个可能面临考验的人
  •   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新京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毕淑敏、柴静、何裕民、于莺感动推荐,凌志军抗癌奇迹之书..
  •   一本书,往往看过就放下,然而最近被一本书教育,生活发生了转变。这本书叫《重生手记》,作者叫凌志军,著名的记者,写过几本好书(百度得来)。书的内容是写他本人从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到逐渐康复的历程。其实类似的文章和报道也看到过不少,但哪一次也没有如此受到心灵上的触动。我想,这源于作者的力量。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个人既不悲观绝望,也不盲目乐观,他广泛收集了信息,找到许多的专家去看病、检查,并在此过程中对医生进行分析、判断(他坚信医生的水平与德行成正比);他在专家们压倒性的诊断下能够相信自己身体给出的信息,选择了最后被证明是适合的治疗方案;他在突然倒下之后不久,就拄着拐杖开始步行,回归一个生命的本质——“行走天地间”,从那开始,几年来,每天坚持步行5公里以上……
  •   美国肿瘤病人五年存活率达81%,而根据不同报告,我国肿瘤病人五年存活率仅为10%~30%。在我们国家每年死去的大约200万癌症患者中,有30万~100万人本来不至于死去。在死亡的癌症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大多数癌症晚期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过度治疗”……
  •   从微博里知道的这本书,买来看了体会颇多。。。如果早一年有这本书,也许我的母亲还活着。我用自己癌症病人家属的经历告诉大家,一定要像作者说的那样:做一个聪明的患者。不要被医生吓死,不要过度治疗,患者自己的感觉是最重要的。很佩服凌志军,在重病下还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他用记者敏锐的洞察力给大家分析了从医院到医生在医疗中的位置,医生是人,人之弱点一样不少,病人要想救自己,比坚强更重要的就是智慧了,要能够综合医疗资源和信息作出正确判断。作者的妻子也在书中告诉我们作为患者家属应该怎样做。总之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我已经买了6本了,送给病人的家属,也送给无病呻吟的人~~
  •   我忠诚地向作者致敬!祝愿作者:早日康复健康,幸福美好!这是一本令我很感动很同感很激动的著作。因为我也是癌症患者,很能以身感受体会作者,这本著作里的每一字每一句话,都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很实在的心理感受和体会。这著作,于健康的非癌症者而言:是一位很好的养生老师;于癌症患者而言:是一条很好的康复之路。当当网,我已经很多次购买图书了,也仅有这本书让我仔细阅读了一个月后产生了一定要写评论的冲动。因为我感动作者与癌症死神的对抗和勇气,于生命进行一次自我的拯救和养生。所以我很感激今生能在我癌症康复之路上遇见这位老大哥。真的感谢!!!癌症,不可怕。我也不怕。我已经与癌症抗战了4年,也将继续抗战到底!我有信心,凌志军也有信心,相信其他的癌症患者,也有信心。癌症不可怕,死神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内心深处自发的恐惧和胆小。只有消除内心自发的可怕,那么健康就离我们不远了。祝愿所有癌症患者:树立信心,坚强斗癌。早日康复,美好明天!
  •   在女儿的推荐下,我在网上订购了两本行政《重生手记》,认真读完后对作者肃然起敬。能对生命如此自重,亲自掌握自己生命的康复,而不是听任别人的摆布,真正主宰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 在作者发现癌症之前,可以说对工作与事业得投入是几近全力的,成功的事业和名誉背后附着自己对身体的透支。有许多的成功人士,在发现癌症或其它大病之后,不能自我,不能重视生命的真谛,把自己的生死全盘交给了医院和医生,把吃药和治疗看得十分重要,即便医院以盈利为目的也在所不辞,而对生命终身依赖的营养、阳光、空气、心态那么视而不见,最终有好多不该离去的生命在绝望中逝去。我身边也有亲人在得了癌症之后,没有了主见,不知道保护自己身体的细胞,做化疗摧毁了自己的造血系统,做放疗又灼伤了食道,最后不能吃饭,到后来近半个月水也无法喝下去。他是被饿死的。 《重生手记》的作者是聪明的,但是也是需要勇气的,能在那么多专家医生的治疗方案上自己作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治疗与康复方法是需要智慧和魅力的。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对事物和判断能力使他能有一个正确的抉择,这是需要我们健康人群学习的。 每一个健康的朋友,都要重视自己的生命,从现在起就要有健康意识,前几天在电视上的一个养生节目中,听到一位医学专家告诫我们,医院医生在你一生健康中起到13%的作用,而您自己要直接对生命、身体有75%的管理作用,这其中我想应该包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心态性格等。 这本书对我们认真对待生命,健康生活有多么重要的启迪作用,看了这本书,我们依靠智慧战胜疾病、重病也是可能的。希望我们增强健康意识,从一日三餐做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补充一些高品质的营养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足够的睡眠。健康生活100年是可以做到的。 好书,看了要吸收,指导自己的生活,我想所有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受益的。 谢谢所有推荐该书的朋友,爱心守护我们的生命吧1
  •   以前读过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这本书是以乐观精神抗癌的故事,而凌志军这本《重生手记》是一位癌症患者的康复日记,是一部充满了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生病智慧书。
  •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如何理性对待、善用智慧合理防治癌症,凌志军先生做出了好榜样。他亲历的磨难、走出沼泽的坎坷及其中的沥血体验,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因此,本书开卷有益,且不可多得!
  •   谈癌色变,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得癌症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环境改变了,我们吃的喝的呼吸的都不干净了,一口吃一口喝一口吸,三个口叠加**堆积如山,这就是癌,中国的象形字很好的诠释了癌症。本书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患癌治疗的过程,强调要用脑袋保命不用钱袋保命,面对各种专家和癌症的分割治疗现状,提出做个理性的患者。癌症是慢性疾病,癌症从零长到黄豆粒大小要经过十几年或几十年,但是从黄豆粒大小到花生米大小却需要很短时间。我们自身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和免疫能力。只要给到足够的“物质供应和军火”就能够消灭癌细胞这个敌人。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身的力量。提高免疫细胞的活力,让免疫细胞杀手癌细胞。通过这个途径(中医营养运动理论),有的癌症病人就慢慢康复。我身边的朋友就是这样奇迹般的活过来了。想到有和我一样有亲人朋友经历癌症煎熬的,同时我也想把这个方法介绍更多的朋友,解除他们的痛苦。任何有关的问题都可以交流。说不定能帮到您 157 6227 9683 陶女士。我能理解亲人朋友忍受癌症的痛苦,而我们却束手无策时的无奈。
  •   对于癌症,十分痛恨,却又无能为力。我的姥姥就是癌症去世的。现在发现很多朋友同事的家里人也都有癌症患者或者因为癌症病逝的亲人。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名人的转发微博中看见的,当时就决定买下来,就当是为了自己为了身边的亲人们和朋友们。看过后,觉得里面的东西很实际,从笔者发现身体异样到后来战胜病魔,他讲述了他真实的思想变化,从刚开始的消极接受到后来的积极应对和充满阳光地生活,很真实。他书里的观点是让自己理性思考,让自己的身体状态决定一切,我觉得真的很接受!如今的医疗不是不认真查就是过度治疗,完全是某一或某二的治疗模式,千篇一律,从不听病人的感受或者忽视病人的感受。希望医生们也能读一读,自己真心反思!这本书看完给白血病的姨母看,她看到前面确实更加恐惧了,毕竟书的前半部分是笔者最阴霾的时期。我鼓励姨母读下去,希望给她更多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思维!说笑一句:书里的他认可的大夫们要火啦~~
  •   作者是人民日报的记者 是一个经历癌症后对生活做出冷静思考的人 无疑很佩服他在自己生命中的主导地位 讲述了从发现自己患有疑似肺癌伴有脑转移的时候讲起 一直到百般求助专家 排除了脑部占位是转移瘤 而只是原发肺癌 后来就手术切除了肺内肿瘤 通过自己的和朋友家人们之间的配合协作 在未手术的情况下脑内占位减小...这样的疾病发展过程。这之中有求医问药的疑惑和艰辛 有对疾病和面对疾病的人的深深思考 有病中亲历的身体和心里状态的剖析 有历经这整个过程后的全面总结...为我们健康人或者不健康的人 为患者或者医生 为对生活存在希望或者失望的人们 提供了一条满负思索的完整路途 可以在作者亲历的这个过程中找到我们自己的问题 甚至可以旁敲侧击的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 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 真是好书 读了可以引导你好好思考 思考很多。
  •   《重生手记》不仅是一部癌症患者逐步康复的亲历记,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人生励志书。
  •   很是实在的一本书。作者亲身经历,文笔流畅,值得一读,对今后自己和家人遭遇病痛后的抉择很有帮助。我自己先买了2册,送了一本给患病的朋友。后来他推荐给不少病友,我又再次**当买了12本。不少人感叹如果能够早点读到此书,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其中我最叹服的一个观点:癌症不是绝症,而是慢性病,只要我们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就可能长期与癌共存。
  •   作者在治疗过程中,外科、内科、中医、“太医”,分别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案。要不要手术?要不要做化疗?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该不该使用特效药?面对这些选择,他调整心态,积极搜集诊疗信息,仔细观察医生的得失。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
  •   相信很多癌症患者患者或者癌症患者的家属都听说过这本《重生手记》,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妈妈确诊后,我也一度彷徨,不知道该怎么做,全部都听医生的话,积极配合治疗!后来,经过朋友介绍,我知道了这本书,在网上看了介绍后果断下单。看完书后感想颇深,里面写的都很实在,所以我强烈推荐给癌症患者和其家属们看!相信你们也会跟我一样,受益良多!
  •   现在癌症作为第一杀手的出现越来越普遍,很多病患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治疗,病魔给患者及家属都带来身心俱惫、难以想象、难以形容的痛苦折磨,此书的作者将亲身经历及治疗编撰汇总,相信能给同样对抗癌症的朋友一定的帮助。我作为家属都深有感触,虽然刚拿到书只看了几页,就有很多共鸣,如有相同经历的朋友很值得买,至少我们有了不同于医院及医生的治疗角度,希望所有家庭都健康平安!最后不得不说,当当的到货速度确实太快了,上午刚定,下午就收到了,好书,好网站!!
  •   现在一有癌症医院就让化疗,可是凌志军就是在没有化疗的情况下康复的,有科普作家说,化疗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很多人的病,本来可以维系或者生存更长一些,结果一化疗,从心理到身体全部摧毁。可如今的医院,把化疗当做了治疗癌症的唯一手段……
  •   以前看过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中间有被中医骗子骗的经历,觉得于娟虽然是教授,可是在面对癌症的时候也一定懵了吧,而凌志军的阅历和信念给人新的感觉,面对癌症的时候还必须有患者自己的理智和判断!这样的人生经历写下的书怎么能不赶快收下!
  •   作者在这五年的治疗和康复期间,他系统的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他认为正是靠这些,他活了下来:治癌三项基本原则、救命四条基本依据、值得信赖的医生九大特点、少犯错误的十条原则、规避导致治疗失败的八种思维模式、康复九策……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越来越健康。
  •   以亲历者的身份,写出中国目前对癌症治疗的医疗、医德、观念的现状,医生真的需要读的好书,作者笔锋太厉害了,给患者希望,给医生启迪,具有指导意义。
  •   凌志军老师,写下自己与病魔的斗争的过程,真实的写出当代中国医生及患者对于癌症的畏惧及无知。
  •   这本书很励志,在黑暗中找到光芒,在绝境中找到希望,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呢?再回头看,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挫折,又算这些什么呢?这的确引人深思......我想,我得到的不只是感动不是困难,还有影响一生的感悟......癌症在我们面前都不是问题,那一次次跌倒,失败,我们为什么都要趴在地上呢?爬起来,不要畏惧失败!!!!!!!!
  •   读过凌志军先生的《联想风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今天的IT之路。几年过去了,没想到他居然患上了癌症,而且现已康复。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读物,从这里面还希望可以获得更多。
  •   感觉买的有点早,现在只是一名中学生,因为某讲座推荐于是买了,我承认这应该是一本不错的书,但里面涉及了一些关于癌症的术语,作者治疗的过程有一半是怎么看医生,怎么治的,也有揭露如今医生黑暗的一面,不打算现在看。总之,还是适合那些容易引起共鸣的癌症患者看一看吧。
  •   作者真实记录了目前在中国医院就诊专家教授的现状:看病难,看专家更难。昂贵、等待、随意。无论患者还是家属很难在专家教授中得到详细而满意的答案,看了等于没看,看了不如不看。作者在现实中冷静分析、契而不舍、相信自己的精神,减少了不必要的伤害,真正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值得癌症患者及家属深思。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要求患者及家属有一定的医疗常识,不言败的魄力及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人脉关系,对低层的人群确实有点难度。总之,多听意见,多查资料,多分析,明确方向,想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祝天下患者早点康复!
  •   作者说中国的癌症病人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了,在国外,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不像中国人对癌症这么恐惧。哎,我们中国的医疗水平啊!感谢作者用生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让我们老百姓有机会了解到绝症的真相。
  •   凌志军很好地表述了一个癌症突发病人由慌乱彷徨到冷静分析处理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至于他得病的原因和本书提到的康复原理,我觉得从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可以得到一些理论参考。
  •   我是在大约5个小时的时间内把它读完的。我们都有可能经历癌症,但是,我们怎么去理解,怎么去面对,怎么去解决却变得那么有智慧,我们可能选择盲目,我们可能会选择懈怠,或者我们投降。但,这本书,凌志军,他在大病面前变得相当有智慧,选择对了正确的道路。但是,又想,他因为有着人民日报记者的身份,还有几个在医学领域相当社会关系的亲属,还有那么多可以直接接触到的国内一流专家、学者,而我们普通老百姓呢,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人,也就没有正确的信息传递,他们没有办法,只能信任他们的主治医生,该怎么办,我们的医疗体系是否要更加深入地改革,因为医疗体系是为全中国人服务的!愿好人一生平安!
  •   我们都知道,癌症患者以及家人要乐观。可是没有理由的话如何乐观的起来!这本书告诉你理由:癌症只要不是被吓住、不是被过度治疗,那么癌症就不是绝症只是一种是慢性病;癌症有时候甚至可以不治而愈。癌症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改变生活习惯、饮食习惯....
  •   《重生手记》记录了作者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活不过三个月”到奇迹般康复的全过程。作者的经历很值得借鉴。
  •   这本书真的很好,我也是癌症患者,正在康复中,看了此书对生的希望有了信心,感谢作者向您学习,此书值得购买
  •   凌志军是抗癌英雄,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正确面对癌症使自己获得重生!
  •   癌症病人需要知道什么时候从容的迎接死神,什么时候应该坚定的寻找康复之路。视死如归固然可敬可佩,叩开康复之门却更困难也更可贵,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   作者虽然写的是他罹患癌症生病、治病、康复的过程,但对任何人都有指导意义,因为,谁也难免会生病,预防甚于治疗,再说,现在是癌症频发的社会,多一项预防措施,就少一分患病的可能。
  •   不错的书,作者本是人病人,对癌症的的治疗有更多的体会,是病人的可以读下,可以提高自己康复的能力。
  •   作者的看康复之路对癌症患者很有借鉴意义,愿天下所有癌症患者像作者一样战胜病魔,早日康复!
  •   现在社会癌症高发,我身边的朋友几个传出患癌或肿瘤,不由得捏一把汗,重生手记值得一看!
  •   看了这部书,我认识到癌症病人不能把医生作为唯一的救命稻草,要像凌志军一样要有自己理性的思考。告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正道。
  •   对当今癌症治疗有质疑,对癌患者有激励,借鉴
  •   癌症患者及家属值得借鉴——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向!
  •   真实。人人要好好看一看,在生了癌症的时候,不要太想信医生的治疗。目前对癌症的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可治癌症。心态是第一位的,心态好一切都会好的!
  •   一般认为得了癌症一定要化疗,但作者却拒绝化疗。在作者看来,化疗是把癌细胞看成不共戴天的敌人,必须将其彻底剿灭。为了杀死一个癌细胞,甚至可以把病人杀得吃了就吐,滴水难入,全身衰竭,赢弱不堪。所以化疗是一种“过度治疗”,虽然我不懂医学,但觉得作者说的挺有道理的。
  •   看介绍买了送给癌症病人朋友的,衷心祝愿早日走上正确的康复之路,应该不错。
  •   奇迹发生并非偶然,如果这世界的奇迹越来越多,那么癌症患者康复的几率就越大!
    思路清晰,非常有帮助,对于像我这样的家属而言。
  •   癌症患者的恐惧,不是来自医生,而是来自自己
  •   这书就是正能量,给癌症患者的治疗带来思考和指导,不错
  •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很多癌症病人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对癌症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从。
  •   作者的亲身体会,很有启发意义。同时让人们了解到了很多关于癌症的信息。祝愿天下所有的癌症患者都能早日康复,健康生活、快乐生活!
  •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了癌症患者就医、康复的体会,读后受益匪浅。
  •   本人也是名癌症患者,想学习一下别人康复的经验。
  •   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好书,真心感谢凌志军先生!它给癌症病人及其亲友传递着正能量,教会我们以更加客观、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
  •   此书写出了中国各大医院看病、治疗的现状,道出了国内外医生对待病人病情的不同态度,很受启发,更受鼓舞,癌症是可以战胜的。
  •   经典话语——在癌症圈流行一句话:治,找死;不治,等死!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于生病的我们不能一味相信医生,我们要倾听自己的身体,让身体来告诉你你该怎样,同时积极面对。奇迹就在一瞬间,看你我怎么面对,加油!好书值得分享!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让我对癌症有了新的认识!看了后我个人觉得,这个作者是个睿智的人,而且他有两个比一般人优越的战胜癌症的条件。第一,他不缺钱。第二,他有很广的人脉关系,他的妹妹在国外是个医生,认识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为他的确诊和治疗方案作出了很大的支持,这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不能比的。
  •   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本书的连载,觉得很好。趁优惠买了五本,送人也不错。文笔简练生动,评论一针见血。不只是癌症患者,所有要和医院医生打交道的都应仔细阅读----生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让自以为是或别有动机的医生主宰你的病情和生死。身边的亲戚朋友遇到过类似的事太多了,轻则病情加重,被忽悠致死的也有,都是血和命的教训。多买几本送人,积点功德。
  •   好书,值得所有人一读。首先是普通人,然后医生,最后才是癌症患者及家属。但普通人忌讳,医生反感,患者已晚,所以很难推广啊!
  •   理性的态度是对付癌症的最好办法,在绝境中如何获得豁达乐观的精神、保持理性智慧的头脑,凌志军先生这本书绝对开卷有益
  •   作者以记者的专业视角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剖析。好书!
  •   昨晚收到书,爱不释手,今早起床继续阅读,感同身受。癌症本身不可怕,恐惧和治疗过度让其变得深不可测。
  •   作者的经历能够让绝望的癌症患者看到希望,受到鼓舞。患者心灵得到安慰,心态得到调整。
  •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历时5年,写出了一本对癌症患者受益匪浅的好书,推荐!
  •   看了这本书,觉得癌症病人不能把希望都放在医生的身上,要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内心要强大,要不都被医生吓死了。值得拥有的一本好书
  •   这本书从很大程度上帮助癌症患者癌症患者的家人树立好的榜样!看到更大的希望,也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就医方面的问题,对待疾患选择医生医院以及对于自己对于家人的态度
  •   寄到后两天就读完了,为作者的勇气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感动。对于所有癌症患者和家属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   中国的医疗水平真坑爹!在美国,癌症患者平均存活11年。这并不比一些慢性病患者的更短。而我们国家,大多数癌症患者活不过三年。这是为什么?
  •   看过该书你就知道一旦不幸得了癌症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治疗。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积极智慧的对待癌症治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   看到这本书,让我懂得了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治疗方案.我公公就是肝癌去世的,做了手术,放化疗,最后瘦得拖了像.其实,现在看来,当时如果不治疗.就不会那么痛苦的离开了.
  •   好书,一个坚强的人,值得癌症患者学习
  •   非常好的一部书,值得大家一读,特别是癌症患者及其家人!也很喜欢作者的其它作品。
  •   看病难,本书告述我们 值得信赖的医生特点、少犯错误的原则、规避导致治疗失败的思维模式、康复九策 很实用
  •   好书,癌症患者可以看看,当然不一定都对,信心是最重要的,心态一定要好
  •   家人读后很满意,书中关于作者患癌症后的治疗经历心得和一些数据的引用,让人读后获益匪浅,强力推荐!
  •   好像也是从谁的微博里获知这本书的信息,于是就买来送给患过癌症的妈妈,希望她能拥有象凌志军这样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以及聪明的见解!
  •   对于癌症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心理上能起到指明灯作用。即使不是患者,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死神离每个人并不远,作为患者,时刻需要头脑清醒。。。
  •   看了书才知道关于癌症,很多事情不象我们想的和以往认为的那样,可是病人和家属在最无助的时候,只有听医生的,如果多点负责的医生,老百姓懂得多一点,也许会少些失散亲人的痛苦,我们的医疗和这个社会一样太多地追求经济和物质,只有当过病人才知道,当你把对方当救命草时,那神一般的主治官投来的不以为然和草草应付的态度是多么具有杀伤力,是一件多么残酷事情。当小老百姓的还是看看这书吧,即使医不好病,至少别花钱受罪。
  •   这本书写得真好,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这本书使肿瘤病人知道了该怎样对待肿瘤,怎样对待医院医生,怎样治疗康复,最重要的是给了肿瘤病人信心和勇气去战胜疾病!谢谢作者!
  •   大多数癌症病人和他们的亲人们,从一开始就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权。所以千万不能盲目地跟随着医生的指挥棒,医生说什么就信什么,有可能会走向一条错误道路、
  •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仅仅凭借“坚强”是不够的。同时也应当是一个坚强、聪明的患者,在很多情况下,智慧比坚强更重要。
  •   “别以为有钱就能救命。这种心理常常诱使你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最昂贵的治疗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治疗才是最好的。做一个聪明的患者,弄清楚什么是我们需要的,什么是我们不需要的。这比“不惜一切代价”更重要。 ”作者说的真是太对了!
  •   是一本值得读的书,能收货很多了解很多。是癌症患者较好的精神粮食。
  •   是一本对癌症病人如何应对如何康复很有启发的一本书。
  •   这是我第4次购此书送人,我们每一个健康人和癌症患者都能从这本得到收获,改变生活观念,改变生活方式。
  •   读了后,对癌症的认识及其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开阔了视野,对生命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是本值得看的书!
  •   对癌症患者重拾信心很有信心。
  •   已经基本读完,作为癌症患者,作者把其在医院的遭遇和心路历程进行了细致描写,对于认清当前医疗内幕,沥青社会现象,坚强精神斗志具有十足意义!!
  •   我是一个癌症患者,朋友送了这本书给我,读过之后觉得内容非常好,所以再买几本送给同病房的病友们。
  •   书写的很好!看过此书,能感觉到与癌症共生存的作者,是一个集智慧与坚强于一身的人,又具备优秀记者和作家的职业能力。作者的书中以汇集择取信息,辩证分析取舍,善于判断总结以及文笔简练畅快,富有哲理而令人折服。作者面对生死的心态和活在当下的智慧给与我们深刻启迪。
  •   买给妈妈的,两次癌症患者,不仅有情感共鸣也有抗癌经验上的帮助。
  •   已经是买的第三本书了。送给相关的病人及其家属很有帮助。可以安慰癌症人及家属的心,唤起家庭的重生!很好的书!
  •   很写实的一本书,没有过激的语言,但道出了如今癌症患者乃至整个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
  •   病人、病人的亲友、健康人及医生、医疗都将而且应该获得巨大、可操作的信息,能从中获取各类各种启发。我作为重生者身受感同。这个书将造福越来越多的人。作者以资深记者的纪实、敏感的思维、严密的笔触和作家的丰富感情,表达了病人、亲人、友人、读者、中外医生及其它人的作为、感受和应有的态度及作为。作为畅销书作家,这部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是“个人医疗顾问”,帮助人们从逻辑上避免错误的选择。。。。。。。
  •   值得一读。对癌症患者的家人也有很大帮助!
  •   如何理性对待,善用智慧合理防治癌症,凌志军先生做出了好榜样.
  •   朋友的父亲查出了癌症晚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