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舒伯特的狗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黄山书社  作者:黄昱宁  页数:25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黄昱宁的第三本随笔集,作者集译者、作者和编辑为一身,所以她的文字严谨与摇曳共生共存,细腻与大气相辅相成。全书分为三辑:辑一从作家的人生经历入手,解读当代外国文学作品。辑二从“误读”的角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重新阐释经典作品,辑三则一改前两辑的正襟危坐,涉及了电影、时尚等内容,对作者身处的上海文化圈其人其事其书也有精准的评述,笔调轻松活泼,读来颇有风味。

作者简介

黄昱宁,一九七五年生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编审。从事外国文学编辑工作十余年,业余译著逾百万字,包括《在切瑟尔海滩上》、《庭院中的女人》、《捕鼠器》等;曾在《万象》、《书城》、《人民文学》、《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上海一周》等报刊上发表多篇随笔及微型小说,著有随笔集《女人一思考,上帝也疯狂》和《一个人的城堡》。

书籍目录

第一辑某天,《纽约客》办公室家是挂着帽子的地方割开伤口,看着它流血与怀特在一起被“伍德斯托克”制造守望天堂笔下有部印钞机当作家遇上作家石块底下的世界“这里有蓝胡子!”那些被米莱濡湿的记忆兔子安魂曲第二辑床上的孤岛——《在切瑟尔海滩上》译后记看不见血腥,听得见心跳——《捕鼠记》译后记两难——精读《包法利夫人》四则只是一次偶然——关于《法兰西组曲》的札记她比烟花寂寞巴黎永远没有个完各有各的不幸女人的伦敦修女也疯狂普尔曼的支点当情感成为悬念“你好像在拍电影一样。”彼岸的传说正确有死法天才的才能如果没有SARS,如果没有桑塔格第三辑梦见舒伯特的狗彼得•梅尔又来了翅膀的痕迹碗橱里的骷髅,抑或珍珠小百合•大长今•斯佳丽在索桥上摇摆不存在的幸福《丑闻》不丑在安全中冒险在抵抗中阅读散养的韵致毛尖之刺攀登,同时附落不见,也罢无用·无价·无涯闲读五则

章节摘录

  某天,《纽约客》办公室  五  肖恩时代的《纽约客》,并不全是在欢呼声中挺进的。哈罗德.罗斯时期的干将詹姆斯·瑟伯曾公开指责杂志在肖恩上任以后变了味。让他最为痛心疾首的是,“幽默感”似乎不再是《纽约客》最重要的标签了,原先“无忧无虑”的调调在“更为严肃”的领域中被小心收敛。虽然这种指责让肖恩备受困扰(有一段时间,甚至老板弗莱施曼也颇有微词,担心“政治化”会让杂志失去一批老读者),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走回头路——在肖恩看来,对于政治、战争这样的“严肃话题”,《纽约客》非但不能缺席,而且应该更深层地介入,更正面地强攻。  通常,肖恩的喜怒不形于色,不是那种动辄就能被下属抓住特点、编成段子的。他不像前任罗斯那样传奇,但他在《纽约客》“把持朝政”的时间最长,因而,他的一以贯之的办刊理念(这份坚持与追求莉莲时的执拗不无相似)对杂志的影响亦最为深远。今天的《纽约客》,或者在追溯历史时未免要首先缅怀罗斯、怀特、瑟伯,然而,细辨杂志现有的框架和风格,却大抵是肖恩着力塑造的。当同时代的其他刊物都开始忙于设计内容与广告的换算公式时,肖恩却在向员工和外界灌输他著名的enlightenand entertain(启迪与娱乐)方针,而且坚持把enlighten放在前面。《纽约客》不会刻意去猜读者想要什么,不会通过读者调查、预测或者其他科学方法,去发现,迎合他们的需求,实际上却没把任何有意义的东西给他们。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每当读到一本新译的小说,我都会想听听黄昱宁的看法,有这样一本评论集在手,我们可以大胆放言外国文学了。   ——孙甘露   从平淡里轻轻摇曳出高潮,这是黄昱宁最迷人、最接近简·奥斯丁的时刻。   ——毛尖   黄昱宁熟稔英美文艺,单单为她选择的话题,阅读界人士就值得读读这本书。至于书中文字,那是平常心里的纷纷绮思、她是女作家书房里的梦游人。   ——小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梦见舒伯特的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很喜欢黄的书。在微博上给她作了访谈,发到了偶们的报上:

    问:你认可“独立书评人”这一称谓么?
    其实中国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独立书评人,也几乎没有专门从事书评写作的人,我只能从非虚构写作的角度点几个名字。小白,毛尖,小宝,沈宏非,王晓渔等等,我都是每篇必读的。如果你认真读过的他们几位风格迥异的书评,就会相信,书评这种文体的写法,确实不见得比小说少。



    问:你在微博上非常活跃,有何收获?
    黄昱宁:我好像确实有点轻度微博控了。微博这种“小快灵”的新媒体提供的是非常即时的反应,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它有不少副作用,但它确实方便我发布某些我想让读者知道的信息,也让我交到不少朋友。如果没有微博,我不会知道87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居然是个段位很高的外国文学爱好者,也不会知道有那么多人翘首盼望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能早日出齐。


    黄昱宁:我曾经在一篇专栏里写过,翻译是“明知不可为而为”,翻译经验越是多,越觉得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陷阱”,一条弄不好会在阴沟里翻掉的“贼船”。你无法避免出错,你只能尽可能少出错。
    黄昱宁:我的本职工作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文学编辑,可以说每天一醒来接触到的就是各种外国文学界的信息、作品,浸润在这样浩瀚的海洋里,自己没一点感悟、想法、好恶什么的,也很难。所以对什么作品产生翻译冲动,在我,是很正常自然的事。其实我在这方面还是比较随性,自己读来觉得亲近有趣、文体或内容有一定挑战性的作品,都可能进入我的选择范围。我倒不是特别在乎作品在文学史或者主流文学界的所谓“分量”或者定评。我翻译速度不快,二十多万字的小说可能要一年以上,主要是时间不够用,编辑工作和随笔写作都要占去很多功夫,何况还要带孩子:)至于翻译中碰到的困难,那实在是罄竹难书,不是这点篇幅能解决的。我曾经在一篇专栏里写过,翻译是

    问:写书评有秘诀么?
    黄昱宁:自己看清自己,无论长处短处,都是最难的。我是那种用力比较均衡的写作者,文字的基本功、行文的逻辑感、内容的信息量、文体的自觉性,诸如此类的各个“单项”都过得去,“几无大错”的自信一直都有,但是否“常有高分”,就看从什么角度去要求了。恰恰是你说的“绝招”问题,我自己一直都不太满意,那种稳定的标志性特点,在我身上还不够鲜明,至少我现在还无法准确地概括出来。
  •   黄昱宁的一本非常好的文学评论集,尤其是书中对几位女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读,非常独特到位
  •   买回来就开始看了,书地封面特别喜欢,很淡雅,排版特别利落,关键是内容特别好!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就是喜欢~~~
  •   前段时间看了黄昱宁的《一个人的城堡》,感觉挺喜欢她的行文风格的,很有味道,于是又买了这本《梦见舒伯特的狗》,感觉还是不错,比较喜欢睡前翻上一篇两篇,淡淡的文字,很清新,读起来没有任何压力,很舒服,推荐购买。
  •   黄昱宁的书,对西方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人来说,是值得一读的。
  •   是冲着几位对她的好评购这本书的,粗略翻了一下,感觉不是特别优秀。
  •      陆灏公子《东写西读》里写到一位法国的德埃圣公爵,多年耽读古书,足不出户,一日心血来潮,想去伦敦一游。他收拾停当,赶到车站,因为发车尚早,便就近购得一册《伦敦旅游指南》,又在英式饭馆吃了一顿英式午餐。眼见火车将至,一股倦怠之情却涌上心头,幡然悟道:“如果能以逸待劳,坐在椅子上云游四海,又何必四处奔波?”于是决然返程,再不出家门一步。虽然有王子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佳话在前,读到公爵这段,我还是不大懂。这两天被爆竹声搅扰得睡意全无,正巧床头放着黄昱宁的新书《梦见舒伯特的狗》,一读就读到了东方将白。合上书,再看这段,我好像有点懂了。
       书名就颇堪玩味。作者在《自序》里说喜欢这个“温暖而闷骚的意象”。“闷骚”何物?说不清道不明者也。“梦见舒伯特的狗”——文艺却不矫情,幽默又不失蕴藉,当这7个音节在你脑袋里响过一遍,再去看许多人咋咋呼呼、大有被用滥之势的“张力”二字,豁然明了。
       同作者上一本《一个人的城堡》一样,《梦见舒伯特的狗》同样属于“谈书的书”。身为出版人,编书评书译书已在黄昱宁身上“三位一体”。她谦称这本书里收录的都是“职务写作”。诚然,这样的文章“自由度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但一如诗人能“带着铁链舞蹈”,黄昱宁同样能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将可能性发挥到最大,纵无法“挫万物于笔端”,却能牵出“平常心里的纷纷绮思”(小白语)。
       尽管黄昱宁说她的是“偏重感性的阅读经验和取向”(《如果没有SARS,如果没有桑塔格》),但要是据此就以为她的书评尽是“印象式”的,那就大谬不然了。不消看完整本书就能知道,作者早已超越了印象与分析的两极。纷繁的文学背景与理论知识已然久经沉淀,化入了作者的“前意识”。对某些人来说纯是镣铐的东西,却让《梦见舒伯特的狗》中的一篇篇文章,在真浪漫、真豪杰的同时,更透出一股古典主义的贵族气。
       黄昱宁不是那种刻意同读者套近乎的作者。她的文章同你保持恰当的距离——正好够你欣赏一幅拉斐尔或波提切利的距离。虽然跟“娓娓道来”沾不上边,但读书中文字,不难想见作者正伴着小夜曲,在书房里神游万仞的场景。《陶庵梦忆》卷七有《西湖七月半》,举五类观月人——如今赏月与读书只怕是都不大时髦啦——第五种最唯美: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如果读书堪比赏月,恕我强作解人,本书作者或可归为这第五类。
       作者好用比喻,更善用比喻。也难怪,因为照亚里士多德看来,比喻是过人才华的标识。且举一例,在谈到“本人总是比文字更立体”的时候,作者拈出一喻:“好比先见了鸡再吃到蛋,平白地觉得蛋的滋味终究没将鸡的神采完全反映出来。惟有寄希望于鸡的再接再厉。”(《散养的韵致》)材料虽旧,做法全新——照样是一道佳馔。
       有人用“‘不知道’风格”来评价黄昱宁的文字。在本书《自序》里,她终于自剖心迹:“文如其人,那个不放狠话、不认死理,用‘不知道’和问号来延宕终极判断的人,常常是我。”读书里的文章,从不会觉得作者说得太多——但奇怪的是,你也不会觉得她说得太少。她告诉你此处风光正好,她在你身旁,却从不“带着你”。当看风景者兴致最高,但热情即将消褪的那一秒,她会轻声提醒:上车吧,去下一站。陈村说所有女性的文章都是说一半留一半的,但我想这完全不妨害她们成为个中高手。好比一个人手里有6支飞镖,他一支接一支投出去,全中靶心,你感叹他技艺精湛;给黄昱宁6支飞镖,她却只投3支,皆中红心,你满心期待她把剩下的都射出去,她却转过脸来,狡黠一笑。
      
  •   竟然在这见到了顾先生,呵呵。
  •   写得有谐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