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影像

出版时间:2011-11-1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作者:李正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20世纪90年代复杂的文化空间和话语场域,中国影坛“第六代”是蕴含复杂所指的一个“能指”。在缠绕其上的诸多文化现实和文化矛盾背后,是新一代电影人审美观的转向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立场的转变。《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通过宏观理论的寻绎、定位与个案文本的细读、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文化学、心理学、电影美学互动的理论考辨论证中,既层层深入地梳理廓清了第六代导演这一代群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与“以丑为美”的影像实践,又环环相扣地分析评估了其审美观背后的文化特质及其美学价值。
《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是国内第一本关于第六代导演前世今生和创作实践的专著,完善了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谱系的地形图,充盈了中国电影文化史和电影美学史。

作者简介

李正光,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时代之子:第六代作为一个新的代群
第一节 雾中风景:第六代导演的显影
第二节 从第五代到第六代
一、“文革”之子:第五代导演
二、社会文化与电影语境的变迁
三、“血管里流的是胶片”:第六代导演的艺术营养
四、弑父:一种新的审美观的确立
第三节 中西审美镜城中的“以丑为美”
一、中国的美文传统和电影观
二、西方美丑观演变的谱系
第二章 以丑为美的影像实践
第一节 丑角登场
一、丑角登场:新的人物群像
二、影像修辞的变化
三、丑怪行为的呈现
四、深层心理的揭示
第二节 原生态的场景呈现
一、场景空间的选择
二、废墟意象
三、粗糙美学
四、演员的非职业化
五、厕所和厕所的“政治学”
第三节 审丑的影像语言:长镜头
第三章 审丑:几个个案分析
个案一:谁在哭泣?——《哭泣的女人》分析
一、人物视点:王桂香的命运流转
二、人物修辞:丑角美化
三、祛魅与嘲弄:男性与权力形象
四、影像呈现:复活的身体
个案二:《苏州河》:一个后现代的审丑文本
一、边缘话语:对上海都市现代性的消解
二、不确定的叙事和碎片化的影像风格
个案三:《青红》和《世界》的比较阅读
一、生活在别处
二、权力话语的显与隐
三、影像:框住的和流动的
第四章 以丑为美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边缘文化的代言
一、自身命运的书写
二、话语策略的选择
三、公共领域的参与
第二节 青年文化的彰显
一、摇滚的面孔
二、寻找的迷津
三、时尚的追逐
四、街道的凸现
第三节 死亡意象的营造
一、偶然之死:意义的消解
二、营造死亡:生存的哲思
三、超越死亡:生命的救赎
第五章 第六代电影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弱势境遇的敞开
一、彰显弱势的行动
二、真实的呈现
三、悲剧的力量
第二节 艺术价值的拓展
一、碎片化:一种叙事策略
二、互文性:一种实践创造
结语:从两次“七君子事件”谈起
一、规训与惩罚:前“七君子事件”
二、皈依与召唤:后“七君子事件”
附录一:《中国电影的“后黄土地”现象》
附录二:第六代主要导演和作品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采用现象描述、影片解析、个案细读、文化分析、理论阐释等方法,既对第六代导演前后十几年的创作作了全景式的回顾,也从第六代电影中人物的选择与塑造、场景的选择与运用、镜语的使用、演员的表演、画面的风格等诸多方面深入挖掘了其“以丑为美”审美观念下的具体影像表征,并从文化角度阐释这种表征背后更为深层和根本的原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碎片化的影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文字优美,非常好看,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对第六代导演可以很熟悉
  •   有价值的资料。我很喜欢里面的电影,分析有见地
  •   这是一本关于电影、导演和文化的书。对于站在理论角度上的中国电影而言我完全是外行,对中国电影的流派、导演的代系划分也几乎一无所知,不过好在这虽然是一本关于中国电影和某些导演的书籍,但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关于一群出生在六、七十年代,在陈凯歌、张艺谋等老一辈电影人的“阴影下”成长起来,并且被迫在体制外自谋生路的人用他们的眼睛观察世界,用他们的摄影机记录生活——那些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经常被忽略的、被边缘化的人们的悲欢离合正是这些导演所要关注的,他们的真实生活就是这些导演所要表达的,文化碰撞所发出的火花点燃了他们创作的热情,而这,正是吸引我们的地方。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电影基本上是“人物立场鲜明,教育意义明显”。每个人物,一出场基本上就会被划上“好人”或者“坏蛋”的标签,哪怕先在“好人”堆儿里,只要一看贼眉鼠眼的,估计一会准保会“叛变”或者“投敌”,基本上好人永远是浓眉大眼、义正词严,坏人永远是好吃懒做、卑躬屈膝,好人永远都是有好报,会获得最终的胜利,坏人永远是恶人有恶报,最终蹬腿归西,这基本是我小时候看电影的普遍套路。后来有了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有了《红高粱》、《黄土地》。。。那些绚烂的色彩下,中国封建社会式的“丑”被第一次展现出来,让人眼前一亮,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发现大量的类似影片的不断出现,让大家越来越感到乏味和滥觞,主要原因是:...1、这样的影片往往是以暴露我们的“民族劣根性”为己任,看完以后只感觉我们的人民真土、真窝囊、真愚昧,而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了;2、这样的片子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基本上看不到当代题材、现实题材、城市题材的影片,因此观众总是当作一名看客来看,没有什么真实而切身的感受。而本书所讨论的一群人、一群导演,他们走向了他们的老师们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用他们自己的钱,用他们的摄影机甚至DV,拍摄了一部一部低成本但是绝对的真实的影片,因此“真实”是这一代导演最大的标签!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刘冰鉴(北影89年毕业)是第六代导演的典型代表,从审美风格、文化姿态和从影道路上看,管虎、王全安、李欣、章明、贾樟柯、何建军、王超、张扬、崔子恩(北影87-97年毕业)也应该算作是第六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不再像前辈一样把电影当作人生建功立业的工具,而把摄影机当作观察生活和忠实记录的眼睛,他们尊奉“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的创作原则”。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真的没有太多的丰功伟业可以由我们去建立,反倒是那些柴米油盐的小事、那些苦不堪言的生存环境是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而这些在以往是没有人愿意也不允许被搬上银幕的。而这也正是第六代导演的宿命:他们从走向社会的那一天就不可能得到体制的认可,而尽管这样他们依然在地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张元的《妈妈》、《北京杂种》、《东宫、西宫》;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娄烨的《周末情人》;刘冰鉴的《砚床》;管虎的《头发乱了》;何建军的《悬恋》、《邮差》;章明的《巫山云雨》;贾樟柯的《小武》无一例外的都是中国被禁影片。但是即使这样,这一代导演依然用自己的摄影机在记录着中国,在阐述着那些小人物甚至是边缘人物的命运,在他们的影片中,小偷、打工者、卖淫女、同性恋者等等都是主角,都有人性闪光的地方,对明天都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只是在现实的大潮中,他们的力量太微弱,声音太微小,以至于刚刚露出对生命的渇朢就被吞噬,正如这些导演一样。“第六代导演以自己对艺术的真诚和良知发出了中国电影的另一种声音,其背后的审美价值诉求在于争取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第六代导演尽管有些人依然被禁,有些人有些沉沦,但是他们曾经带给我们的东西永远也不能抹杀,那种对中国现实的最直接的关心,对人权的关注,对真理的渇朢是他们带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他们拍出的片子未必美丽,但是真实,而能够经过历史大潮的砥砺依然留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必然是那巍然屹立的“真实”!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