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作者:史红帅  页数:426  
Tag标签:无  

前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在武昌、西安等地相继爆发,最终取得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创立中华民国的伟大成就。迄今100年倏忽而逝,在过去的百年间,众多学者撰写、发表、出版了大量论著,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其中包括对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参加者、各地革命的具体过程、革命的性质、目的、影响和成果的认识与评价等,既有宏观论述,也有微观探察,可谓成果丰硕。不过,倘若说到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最显著的一点就是绝大多数相关论著在资料的采择上忽略了西文史料的搜集和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论述的全面性和评价的客观性。众所周知,从清代后期开始,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态势愈演愈烈,随着大量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沿海、沿江等地开埠港口、设立租界,西人在华传教、游历、考察、通商等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大,大量外国人(如传教士、探险家、学者、记者、医生、教师、商人、军人等)在我国各地往来、驻留乃至定居,从繁华的东部沿海开埠城市到僻远的西部内陆乡村,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因而,至1911年辛亥革命在各地爆发之际,大量外国人被动甚或主动地成为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的亲历者、见证者以至于参与者。其中有一大批外国人对于各地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书信、日记、著述、摄影、绘图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详细记述,不仅能够印证传统文献的种种记述,而且可以补充中文史料记述的不足。在辛亥革命当中,作为亲历者的外国人更多的是以“第三方”的身份和姿态来记述所闻所见所感,对“革命”一方的起义力量(如同盟会、哥老会等)和“被革命”一方的清朝统治阶层之间的斗争、冲突进行的审视就具有“革命”方和“被革命”方两者均不具备的角度,这也就使得亲历革命的外国人留下的大量著述成为当今研究辛亥革命弥足珍贵的史料。虽然这些西文史料中不可避免地包含夸大、不实乃至谬误的内容,但由于亲历者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受过近代西方各类新式教育,以及部分撰述者入华时间长达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对于辛亥革命前后各地城乡社会现象、问题的关注颇为深刻,因而大量西文史料的内容往往也都是从“中立”视角出发记述的,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然而,以往的多数研究注重采用“革命”一方的起义者们留下的资料,如回忆录、口述史等,对于“被革命”一方的清王朝各阶层(包括满蒙族官员、旗兵及其眷属)撰述的资料就较少利用,对于革命期间外国人留下的文献就更少采择和使用了。就历史研究而言,只有在对于同一事件、人物等的各类资料尽可能搜罗齐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恢复最为接近历史真相的史实,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进行更为客观的论述,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探讨和研究辛亥革命也概莫能外。为此,就需要在对“革命”一方留下的各类资料、口述史、回’}乙录等研究的基础上,既参考“被革命”一方的种种说法和记述,也吸纳“第三方”即外国人撰述的西文文献,把“当事双方”和“第三方”观察者对辛亥革命的经历、记忆、感受进行对照、拼接、分析,就能更为全面地复原全国或一地辛亥革命进程的真貌,获得更接近史实的认识,提供更多的启发。这一过程,就如同法官判案一样,单纯依靠某一方的说法,难以了解事件真实的情况和细节,也就无法采信;而在当事双方的“陈词”都无法推翻对方说法的时候,就需要有“第三方”证言,辛亥革命的外国“亲历者”撰述的西文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就可视为“第三方”证言。即便其中有一些疏漏,但外国人在辛亥革命中整体上保持的“中立”立场和亲历的“现场感”决定了他们在大量细节上记述的真实性。由于辛亥革命过程中在华西方人数量庞大,所留著述无以计数,从全国地域范围内论述西方人视野中的辛亥革命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而选择典型地区和城市进行此类探讨,具有可行性和代表性。本书正是在前述认识的基础上,基于大量西文史料,结合中文史志,借助于西方人的视角,对陕西辛亥革命,尤其是发生在省会西安城及其周边地区的革命运动进行了复原和论述,力图把陕西辛亥革命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外国人的经历、记忆与感受展现出来,由此加深对陕西乃至全国辛亥革命的理解、认识与评价。在以往的普遍认识和印象当中,近代的陕西、西安地处僻远的西北内陆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在与域外联系方面更是不值一提。实际上,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陕西和汉唐故都、西北重镇所在地的西安,在近代有大量的欧美、东亚各国人士往来、驻留乃至长久居住。辛亥革命爆发之际,就有众多外国传教士、教习、医生、商人等驻留在西安与陕西各地,他们中既有在革命过程中遭遇不幸的受伤者、遇难者,也有为革命事业救死扶伤、出生入死的医生,还有为促进停火、达成和平而“居中”传递信息的传教士。虽然近代在西安和陕西各地从事多种活动的外国人,其中不乏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受益者,但从另一方面而言,部分传教士、传教医师、教师(教习)、工程师等人,其活动在陕西的慈善、赈济、诊疗、文教、工程建设等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西安乃至陕西城乡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的力量之一。他们留下的大量著述和相关文献,包括日记、书信、传记、报道、调查报告等,都为现今从不同视角审视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提供了宝贵资料,尤其是当时拍摄的大量照片,直观、真切地反映了西安以至陕西辛亥革命的种种景象,较之于文字描述更具说服力。本书即是基于前述外国人撰著的各类文献、图片和舆图,结合中文史志、档案、回忆录、口述史等资料,对辛亥革命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陕西辛亥革命的进程、革命期间及其之后外国人在陕西等地的经历、遭遇与撤离、西安南关瑞挪会“童学”遇袭事件(即中文史志所称的“南关教案”,西文文献称之为“西安府杀戮”)、“陕西救援远征队”千里赴陕营救外侨行动、医务传教士在陕西东线、西线战役和西安城中的救死扶伤活动等进行了复原和论述。虽然本书的内容以陕西辛亥革命为主,但诸多事件牵涉的地域范围极其广阔,近者包括武汉、南京、上海、北京,远者涉及英国、美国、瑞典、日本等,且与当时国内外的众多知名人物有关,既有多国驻华公使,也有民国政府高官。因而,陕西革命虽然只是全国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具备地域性、独特性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是全国辛亥革命的一个缩影。为了更为真实、客观地再现陕西辛亥革命中外国人的经历、遭遇、所见所闻所感以及辛亥革命的过程与面貌,本书在叙事时注重采用、节引大量原始文献,在理清人物和事件纷繁头绪的基础上,将同一人物、同一事件有关各方的不同说法呈现给读者,以便大家能在辨读、对勘迥然相异的说法的过程中作出客观判断。同时,这一撰述方式也有助于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原始史料信息,尤其是西文文献,以期推进陕西乃至全国辛亥革命的研究深度与广度。由于结合西文史料和中文文献对陕西辛亥革命进行复原和探讨,在笔者而言,还只是处于粗浅的尝试阶段;加之陕西辛亥革命可资论述的内容极其丰富,各类文献数量庞大,笔者也仅仅只是对其中有限的一部分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利用,因而,在撰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谬之处,尚祈读者诸君在阅读之余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期我们在洞察、理解和评价辛亥革命时获得更多、更新的共识。史红帅2011年7月31日

内容概要

  《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共计50万字,内含147幅图片。史红帅博士充分利用了以大量英文文献为主的西文史料,结合中文史志资料,着重复原、考订、评析了近代西方人在陕西辛亥革命中的活动、际遇与影响,揭示了域外人士视野中陕西辛亥革命的众多侧面和以往少为人知的诸多人物与事件,在从“第三方”视角重新回顾和审视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辛亥革命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第二章西安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章革命中在陕外国人的经历;第四章“浴火之夜”:南关瑞挪会“童学”被袭事件;第五章在陕外国侨民的撤离;第六章“千里驰援”:陕西救援远征队营救外侨的行动;第七章东西两线战役;第八章“妙手仁心”:辛亥革命中医务传教士的活动与贡献。

作者简介

  史红帅,(1975—),男,陕西成阳人,分别于1997年、2000年、2003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得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为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现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地理、中西交流史。出版有《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西北重镇西安》(合著,西安出版社,2007年)、《穿越神秘的陕西》(译著,三秦出版社,2009年)、《穿越陕甘:1908—1909年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译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译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级和校级课题等项目。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第一节 西方人对西安城的总体认识与评价第二节 西安城墙与人口规模一、城墙规模二、人口规模1.西安城人口数量2.本地灾民3.各省移民4.多民族聚居第三节 西安城市分区与街巷景观一、西安城分区二、街巷与屋宇1.街巷2.屋宇第四节 西安城经济地位与商贸状况一、重要的商贸地位1.西北商贸集散中心2.亚洲商道节点二、繁荣的商贸状况1.南、北院门商业区2.昌盛的银钱业第二章 西安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一节 辛亥前陕西的革命党与哥老会一、革命党与哥老会的联合二、陕西哥老会的特点1.哥老会的支系与宣传方式2.哥老会的箴言与含义第二节 “犊风骤雨”:西安辛亥革命一触即发一、武昌起义后在陕外国人获悉的消息1.各地革命消息传至西安2.在西安的外国人并无不安二、“风雨欲来”:革命爆发前起义者的活动三、革命的前兆和准备活动1.革命党的宣传活动2.官府“亡羊补牢”的措施激发了革命第三节 汉城区的战斗一、革命的爆发二、起义的进展1.“陕西辛亥革命第一枪”:36人攻取军装局2.向起义民众分发枪支3.占领官署、藩库和重要地点三、汉城区的混乱状况与抢掠风潮1.起义后的混乱局面2.高等学堂和教会医院的情形第四节 满城攻防战一、“雄风不再”:八旗驻防城中的满蒙官兵及其眷属1.清初“五千马甲”入驻西安满城2.八旗军兵的贫困化与战斗力的削弱二、满城攻防战的进程1.满城攻防战概况2.围攻满城的激战3.攻入满城后的巷战4.八旗军兵的激烈抵抗三、八旗驻防城内的战死者与自杀者1.八旗驻防军兵及其眷属在战斗中大量被杀2.革命党和哥老会“清剿”八旗军兵的决策与认识3.满城八旗军兵及其眷的死亡人数4.大量八旗军兵眷属自杀5.满城攻防战中八旗军兵眷属的命运四、“一线生机”:劫后满人的命运1.汉族、回族对幸存满人的保护和救助2.教会与传教士收留、救治满人第五节 革命爆发后的无政府状态与社会秩序的逐渐恢复一、革命后的无政府状态1.革命后出现的无政府状态2.清朝地方政权的垮台3.清军东西两线的夹击4.城乡地区的混乱局势二、秦陇复汉军政府采取措施恢复社会秩序1.新政府各机构的设立与调整2.新政府采取措施恢复社会秩序3.革命后哥老会码头的取缔第三章 革命中在陕外国人的经历第一节 西安城内外国人的活动和遭遇一、秦陇复汉军政府“保护外人”的原则与措施二、革命爆发时西安城区外国人的经历与遭遇1.革命前平静的城居生活和出行的英国医生2.德国籍邮政局长遇袭3.英华医院遭到围攻4.日本教习遇袭与瑞挪会传教士被抢第二节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在东关城的遭遇一、传教士逃离东关的缘起二、两组逃难传教士的遭遇三、第三组传教士的遭遇第三节 中国内地会女传教士在西安南郊引驾迥的经历一、“孤独的坚守”:引驾遛的女传教士二、“惊慌的逃难”:女传教士在当地人的帮助下逃离三、“忐忑的隐藏”:女传教士命悬一线四、“及时的救助”:女传教士前往西安第四节 “有惊无险”:英国传教士与日本教习在三原的经历一、英国浸礼会传教士的撤离二、日本教习及其眷属的撤离第五节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在陕北的经历与遭遇一、荣安居一家从陕北逃难返回西安的经历1.从绥德向南前往延安府2.在中部县等地的避难活动3.荣安居一家返回西安二、司慕德一家从延安撤回西安的经历1.司慕德一家在延安受到保护2.革命党在延安张贴“保护外人”的布告3.哥老会占据延安城4.延安发生的抢掠行动5.司慕德在延安的特殊地位6.陕西救援远征队护送司慕德一家返回西安第四章 “浴火之夜”:南关瑞挪会“童学”被袭事件第一节 “静水深澜”:辛亥前南关外瑞挪会“童学”的平静生活一、辛亥前瑞挪会传教士在西安的活动与南关“童学”的创办1.白锦荣夫妇在陕西的传教活动2.瑞挪会“童学”的创办3.瑞挪会“童学”的景观与规模二、“祸起萧墙”:“童学”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三、革命当天白锦荣一家的活动1.白牧师从西关福音堂返回南关外的“童学”2.白牧师夫妇的逃难计划与应对措施第二节 “覆巢之下”:瑞挪会“童学”遇袭的过程一、袭击瑞挪会“童学”的参与者1.袭击行动的参与者2.临时起意的袭击二、“童学”遭到围攻与焚烧的过程1.“生死未卜”:“童学”遇袭之初万先生与白茹丹的逃离2.“火海求生”:8名师生的逃生之路三、“九死一生”:白锦荣和小女儿的逃生之路1.“池塘里的一夜”:白锦荣和小女儿死里逃生2.白锦荣父女逃往西关四、“童学”师生遇难的情形1.童学附近的遇难者2.西安城南远郊的两名遇难者第三节 瑞挪会传教士与陕西陆军小学堂一、传教士在陆军小学堂中得到保护二、陕西基督徒对白锦荣等人的慰问三、传教士在陆军小学堂中的日子四、为“童学”死难者举行葬礼第四节 西方人对“童学”遇袭事件的反应一、遇袭事件逐渐为西方世界所知二、受害者亲属的反应1.美国人对“童学”男教师万先生被杀的反应2.其他遇害学生亲人的反应第五节 “童学”被袭事件的解决一、处决暴徒二、缴付赔款第六节 白锦荣父女撤离西安与“童学”遇袭事件的后续争论一、陕西外交司人员对“童学”遇袭事件的调查报告二、白锦荣等人在汉口和上海的活动1.白锦荣向美国驻汉口总领事提交的报告2.白锦荣父女在上海受到慰问和关注三、温宗尧与白锦荣对“童学”遇袭事件的不同认识四、中国亲历者的说法与官方的结论1.“童学”袭击者的说法2.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慰问信五、白锦荣返回瑞典、美国后的活动与欧美人士的反应1.白锦荣返回瑞典与西方人的态度2.白锦荣前往美国之后的活动及其影响第五章 在陕外国侨民的撤离第一节 侨民前往西安等待撤离一、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的撤侨行动二、外侨被集中至西安三、相关交涉四、撤离日期第二节 撤离前的准备活动一、经费借贷二、查取信件三、交接工作第三节 前往沿海的行程一、从西安启程二、撤离行程三、陕西派遣的护卫队四、交替护送中暗藏杀机五、抵达汉口第六章 “千里驰援”:陕西救援远征队营救外侨的行动第一节 陕西救援远征队的组建背景一、革命后西方人在陕西的处境二、祈仰德营救侨民计划的提出与落实1.西安外侨的消息传到北京等地2.祈仰德与朱尔典商议营救计划3.陕西救援远征队的组建目标与原则4.祈仰德从北京前往太原落实营救计划5.“穿越火线”:祈仰德与苏柯仁在娘子关的会面6.“废墟一片”:祈仰德抵达革命后的太原城7.选择太原作为救援队的出发地第二节 “以一抵十”:陕西救援远征队的组建及其成员一、“苏柯仁轻骑兵队”:救援队员的招募、身份与分工二、救援队的护照与经费第三节 陕西救援远征队从太原奔赴西安的行程一、“生死一线”:救援队从太原出发前往延安府1.救援路线的选择2.救援队从太原启程二、救援队在太原以西的行程1.从太原向西抵达汾州府2.从汾州府向西行进3.乘船渡过黄河三、救援队在绥德的行程与活动1.绥德州的局势2.哥老会的攻击3.绥德的英国人4.救援队抵达绥德5.救援队与传教士撤离绥德6.撤离的艰险行程7.骡轿的构造、使用方法与缺陷四、从绥德前往延安1.救援队抵达延安2.“忙里偷闲”:救援路上度过圣诞节“平安夜”五、“危机四伏”:延安以南的行程第四节 陕西救援远征队在西安的撤离抉择一、西安的局势与新政府的特点二、“去留之间”:西安外侨的抉择1.撤离还是留守?谁撤谁留?2.留守的浸礼会五人小组3.外侨从西安撤离第五节 陕西救援远征队从西安撤离的行程一、从西安前往潼关1.陕西救援远征队护送外侨队伍离开西安2.撤离队伍行进中遇到的问题3.在潼关商讨撤离路线二、撤离队伍经过豫陕交战区1.进入豫西:沿着陕西革命军的进军路线行进2.艰难的食宿:撤离队伍在庙沟和渑池的经历3.在庙沟躲避溃退的军队4.协调两军停战5.穿越交火战区6.在两军之间传递信息第六节 陕西救援远征队护送侨民撤回北京一、救援队护送侨民抵达洛阳二、救援队与外侨返抵北京第七节 “声名远播”:欧美媒体对陕西救援远征队的评价第七章 东西两线战役第一节 东线的战役一、陕西革命军士兵二、钱鼎在渭南遇害三、潼关争夺战四、清军抢掠潼关五、革命军的挫败与停战六、东线的野战医院与医务传教士1.罗德存率医疗队前往潼关2.在潼关诊治伤兵3.医疗队从潼关撤退4.缺医少药的诊治活动5.罗德存返回西安第二节 西线的战役一、张云山在西线的领导1.陕西省最引人注目的人物2.革命后的张云山二、西线的革命军三、穆斯林为主的甘军四、西线的战事五、最危急的时刻六、毅军进入关中1.调转枪口的毅军2.被驱逐的毅军七、西线议和中的邵涤源第八章 “妙手仁心”:辛亥革命中医务传教士的活动与贡献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医务传教士赴陕工作概况一、英国浸礼会在陕医务传教工作的开展1.英华医院的创立2.医务传教士姜感思的赴陕行程3.姜感思抵达西安开始医务工作4.英国浸礼会在陕第一位传教士去世5.荣安居、贾尔德大夫抵达西安6.医院救治的区域范围、诊治病症与人数7.英华医院的中国助手与其他人员8.英华医院收治的各类病人9.医务传教士在陕北地区的工作10.医务传教士对陕西社会的认识二、医务传教士的行医诊病与社会交往活动1.医务传教士为教会学校男女学生诊病2.医务传教士为陕甘外侨诊病3.医务传教士与陕西高等学堂师生的交往4.医务传教士与西安穆斯林的关系5.英国浸礼会的阶段性传教成果第二节 “医务三杰”:姜感思、罗德存、荣安居的早年经历与在陕活动一、姜感思1.姜感思的人生轨迹2.姜感思在辛亥革命后重返西安二、罗德存1.罗德存的早年经历2.罗德存受派前往陕西的行程3.罗德存抵达西安后的学习生活与汉语考试成绩4.罗德存的第一次门诊与辛亥革命前的医疗活动5.罗德存前往延安府巡诊6.罗德存在延安的医务传教工作7.罗德存与延安人士的交往8.罗德存离开延安三、荣安居/36l1.从业余医务工作者到训练有素的医务传教士2.荣安居奔赴中国的航程3.荣安居从上海前往西安的行程4.荣安居夫妇的新婚之旅5.荣安居夫妇重返西安后的生活、学习与工作6.荣安居夫妇前往东部参加汉语考试7.荣安居从西安搬往三原8.荣安居一家前往绥德的行程9.荣安居在绥德和延安的医疗活动第三节 西安城内浸礼会医院的救治活动一、革命爆发时西安城内的浸礼会医护人员二、罗德存从东关越墙入城三、医务传教士救助伤员四、英华医院各分院的陆续开设五、中国医学生的加入和离开第四节 医务传教士在东西两线战地医院的救治活动一、东线战地医院1.东线医疗活动2.东线伤员的运输二、西线战地医院1.荣安居前往西线组建战地医院2.革命军中的炸弹队及其伤员3.西线伤员的运输第五节 医务传教士与陕西红十字会、秦军恤伤院的创立一、医务传教士与陕西红十字会二、秦军恤伤院的创立及其功能第六节 “长眠此土”:医务传教士在西安的相继病逝及其影响一、罗德存在革命后的医疗活动、离世及其影响1.医务传教士受到陕西官民的赞誉2.罗德存赶赴庐山等地的行程3.罗德存重返西安后的医疗工作4.罗德存的离世5.罗德存的葬礼6.中外人士对罗德存的评价二、姜感恩在革命后的医疗活动、离世及其影响1.姜感思感染伤寒后离世2.中外人士对姜感思的评价3.贝金希尔小姐的辞世与贾尔德大夫感染伤寒三、荣安居在革命后的医疗活动、离世及其影响1.荣安居阑尾炎手术后返回英国休假2.姜感思一罗德存纪念医院的落成与荣安居的医疗活动3.中国医生的成长4.陕西内战期间及其之后荣安居的医疗活动5.荣安居前往庐山休假6.荣安居在三原医院的工作主要参考文献一、英文文献二、中文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在潼关诊治伤兵罗德存不仅要在潼关城内的野战医院内救助送来的伤员,而且还要外出为伤兵诊治。一天午夜时分,罗德存被陕西红十字会的医生叫醒,去救助一名头上受伤的士兵。他头上的伤口渗血不止,而红十字会的医生无能为力。陪同罗德存外出的红十字会6名工作人员都携带大刀,以防不测。经过检查,罗德存发现这名伤兵的伤口上就简单地涂抹着一些脏东西,所以难以止血。他小心翼翼地去掉了那些捂在伤口上的脏物,把伤口清洁干净,没有费太多事就止血成功。这名伤员的伤口并不严重,很容易愈合,但由于血管受伤,因而对红十字会的医生来说就非常棘手。在罗德存诊治的伤兵中有一个年轻小伙子,背部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地方、一条胳膊、脖子和脸部都严重烧伤,而烧伤发生在3周之前。在烧伤后,有人当即采取的处理方式是,在烧伤处喷洒干土,而烧伤的表皮已经部分干燥,结成了块,部分还在流脓。这名烧伤士兵躺着的地方全洒上了干土和泥巴,作为处理伤口的一种措施。由于早期处置不当,要想清理干净疮口非常艰难,不过,罗德存还是尽已所能使烧伤士兵的伤口达到了适度清洁的程度。除了在战场上作战造成的伤情外,有些士兵是因为开小差被抓获而遭到毒打受的伤。罗德存来到潼关的初期,就接待了两例这样的伤兵,而其中一个是他数月之前在一个乞丐堆里见过的。被毒打的伤兵每一例的症状都相同,造成的结果就是双腿上有大片的溃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愈合。随着陕军向东进发,交战区转移到了豫西一带,因而罗德存的医疗队与陕西红十字会要前往交战区将伤员接回潼关野战医院救治。在罗德存抵达潼关之前,有些伤兵是在两三周之前受的伤,却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救治。罗德存及其医疗队抵达后,这种情况就有所缓解。罗德存于11月30日在潼关的战地日记中写道,“我们现在收治了来自正在交战的东线战场的4名伤员,不过,只有一名士兵伤势严重。据悉,陕军与清军的两名将军达成了停火协定,不会再有战斗发生。双方军队都驻留在各自省境内。也许明天我们就能获悉真实的情况,因为我听说陕西都督已经回撤到了20里之外”。3.医疗队从潼关撤退由于陕军与清军达成了停火协定,战事暂时停止。12月2日,陕西都督与抗击河南清军的陕军士兵回撤驻守在华州城。当天下午,罗德存收到邵涤源发自西安的信件,建议罗德存在和平将至的情况下可以返回西安,稍作休整。3日上午11点,罗德存与最初陪同前往潼关的董先生启程返回西安,留下了2名医务助手照看伤员。5日(星期二)上午11点抵达西安。虽然西安城居民此时仍然为西线甘肃军队的步步紧逼感到担心,但城内局势尚属平静。罗德存在西安城逗留了3天时间,8日(星期五)早上就重新启程前往潼关的野战医院。这次由一名姓孙(sun)的助手陪同。抵达潼关后,罗德存发现前一天双方还在打仗,而陕军被迫撤退到了潼关东侧100里范围内。很快,城内的陕军将领和不少士兵从西城门撤出了潼关。消息传开后,士兵、居民也纷纷逃离。这一次,河南清军在距离城墙3里以内非常近的地方开火。夜间枪炮声减弱,陕军退入潼关城内。城内的陕军将领希望罗德存及其医疗队与他们一起乘着夜色撤退。而罗德存坚持要与伤兵们待在一起,这一决定让医疗队队员和仆役感到了焦虑和惊恐。罗德存坚持留守的理由是,只要是伤兵,医疗队都会救治,哪怕是河南府的清军,因而即使他们占领了潼关,医疗队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对于这种典型西方人的想法,医疗队的其他中方助手和仆役们都加以反对,他们坚称,河南清军一旦攻入潼关,会将医疗队视为敌军的一部分,而且也不会尊重红十字会会旗,因而会攻击医疗队。同时,一些伤兵也执意尽快撤离,能走的都被其他士兵搀扶离开了,而不能走路的也希望医疗队能将他们迅速带走姓孙的助手赶来了一辆马车,罗德存于是决定,倘若夜里再次爆发战斗,就和医疗队撤离潼关的野战医院。大概在晚上11点,城墙外面再度响起了枪声。罗德存派人去衙门看看革命军将领是否还在那里,但作为陕军指挥部的衙门里已经空无一人。于是罗德存和医疗队带上了所有能带走的物资,开始撤离潼关,而此时的潼关,除了城墙上还有少量士兵外,基本上成了空城一座。  ……

编辑推荐

  《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是辛亥革命通俗读物。作者史红帅收集了大量亲历100年前辛亥革命的西方人的书信、日记、著述、报道及摄影作品,结合汉文史志,以第三者的视角,对西安及全国的革命运动进行了复原和论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