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论本土建设研究

出版时间:2009-11-01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家访 著  页数:150  

内容概要

  全球化作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刻的。面对这种影响,世界上的非西方国家总是在寻找其发展的出路,而本土化似乎成为合理且必然的选择。基于这一认识,社会各方面的本土化也就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然而,本土化本身的研究常常是指向历史的,导致现有研究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我国课程论本土建设研究》提出的本土建设概念就是期望获得一个新的视角解决本土化研究中难以解答的问题。  面对西化的日益盛行,各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深深地陷入了对本土文化丧失的焦虑之中,于是本土化就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课程理论也在所难免。  近年来,我国课程理论界对我国课程理论给予了较多的反思和批判,认为我国课程理论研究中问题多多,涉及课程理论的所有方面,并试图对我国未来的课程发展提出建构建议。但多数研究都只是单一地从某一视角的分析,尚缺乏对这些问题作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尝试从课程理论本土建设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试图建构我国课程理论的未来形态。  本土建设作为课程理论的研究视角,其对课程理论现有问题的分析,仅仅是在这一视角下的课程理论存在的问题,当视角发生转换之时,揭示的问题显然就会有历不同。根据这样的假设,本研究认为,课程理论本土建设是课程理论本土化的走向和选择。  《我国课程论本土建设研究》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本研究认为,任何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是建立在本土化的大背景之下的,背景包括全球化、本土化以及社会科学本土化,它们是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建设的基础,也是课程理论本土建设需要借鉴的内容;其次,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建设是建立在现有的课程理论本土化的前提之下的,是课程理论本土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简要回顾了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的基本历程,并对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现象进行描述,概括出现有课程理论本土化中的问题,成为本研究的基础;最后,从学科的角度针对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建设的目标、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本土建设路径等提出自己的观点。

书籍目录

引言 课程理论:从本土化走向本土建设第一章 我国课程理论本化的背景一、全球化的多学科解读(一)经济学视角下的全球化(二)政治学视角下的全球化(三)文化学视角下的全球化(四)社会学视角下的全球化(五)教育学视角下的全球化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化三、社会科学本土化(一)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原因(二)我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意涵(三)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路径(四)社会科学本土化面临的困境第二章 我国课程理论研究本土化的历史和现状一、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历史回顾二、我国课程理论的本土化现象(一)西方课程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表现(二)我国传统课程思想在当今课程理论中的表现(三)我国当今课程实践:课程理论的尴尬境地(四)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的表现形式三、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原因透析第三章 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建设构想一、本土建设目标(一)原创性(二)自主性(三)发展性一、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建设面临的问题(一)学科体系(二)话语方式(三)研究方法(四)研究者立场三、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建设:以课程的理论基础的研究为例(一)我国“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现状(二)我国课程研究的基础研究的问题检视(三)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本土建构四、本土建设的路径(一)本土建设的条件(二)本土建设的维度(三)对话--课程理论本土建设的愿景(四)作为一门学科的本土建设构想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制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一种历史的积淀的结果,而其深层的原因都是一种本土性的外张。第三,就课程理论发展而言,本土性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理论本身的意识形态层面,而这种理论所能反映的本土性更能体现本土性本身的价值。  由内及外的本土建设,倡导以本土性为根本的建设走向。一般来说,本土性的保持和发展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根据对方需要,二是自我选择。第一种情况即根据对方的需要,也有两种可能,一是错位的,即西方国家对本国本土性的需要是出于猎奇,于是,本国的研究者就想方设法地将自己国家的一些具有本土特征的课程思想或理论呈现在外国同行面前,试图以此吸引外国的关注;而本土方是利用了他者的猎奇心理,把他者的需要变成自己发展的资源,结果是双赢。二是不错位的,这是当自己发展了某些有价值的课程理论,也许能得到国外同行的赞许或认同时,将这样的理论介绍到国外。  另一种情况是自我选择。并非所有的本土性都值得保留,这就必须考虑:保持什么样的本土性才是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的?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自我利益?为此已经具备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自己能创造什么条件?①  无论是由内及外的本土建设还是由外及内的本土建设,其关注的焦点还是究竟课程理论本土建设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这样的讨论显然容易陷入永无休止的争论之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二者对于本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都应当成为课程理论本土建设的两个基本视角。  (三)对话--课程理论本土建设的愿景  由内及外的本土建设以及由外及内的本土建设,由于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的问题,最终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本土建设,就实现二者之间的统一而言,应当以实现“对话”来获得。所谓对话,是指不同国度的课程研究者在友善、合作和对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交流,其目的是通过多种课程的“互读”促使不同课程相互吸纳和突破创新,以获得新的生命力。  对话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话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即只有当对话主体处于平等地位时,对话才能得以发生。从课程理论本土建设的视角来看,对话即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在研究课程问题上地位的平等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相互的课程的互读,从而达成相互之间的思想的吸收,获得全球课程理论的共生与发展。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国课程论本土建设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