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生曾国藩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蒋文森  页数:22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本是一介书生,舞文弄墨是他的本行,可是历史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成丰帝让曾国藩投笔从戎。他只得勉为其难,率领数万湘军与号称百万之众的太平军拼战了十几年,几度生死,历尽劫难,终于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成为了挽晚清大厦于将倾的柱石人物;他怀着“徐图自强”的理想,首创洋务,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他又有大量的日记、家书及奏稿、著作等传世,留给了后人一份特殊的文化遗产。因而他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举世瞩目的人物。在曾国藩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销声匿迹,相反,他的传记、著述、家书、日记,乃至有关他的故事、传说等等都四处可见。直至21世纪的今天,曾国藩热还在“热”,简直成为了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曾国藩也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人物。他的修身养性,他的道德文章,他的处世哲学,他的为官之道,他的治家教子格言等等,可供现代人研究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很多。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对曾国藩一生学问、道德和事业的分析,大家可以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借古鉴今,古为今用。这也许正是曾国藩研究的价值所在罢。    曾国藩还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一百多年来,曾掀起过多次研讨曾国藩的热潮。人们对曾国藩一生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中兴名臣”、“道德典范”;有人却说他是“刽子手”、“卖国贼”。一褒一贬,天壤之别。那么曾国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对他传奇般的一生我们该怎样认识和评价呢?他的功过是非恐怕不是一个“好”或者一个“坏”字所能定论的。我们在研究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他的修身、齐家、教子、治军、为官、用人、处世、立身等各个侧面,尽量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真实、客观、辩证地进行介绍和评说,让大家见仁见智,或许从中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

蒋文森,1943年出生,浙江象山人。1969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会、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浙江省语言学会会员。享受正教授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曾参加《中学语文情境义例释词典》、《中国文学语言艺术大辞典》、《中国宗教胜迹诗文碑联鉴赏辞典》、《修辞通典》等辞书的编写利撰稿。出版过《成语赏析》、《课堂教学创新百例》(主编)等书。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发表过教学论文20佘篇。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讲  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农家子弟  平步青云  十年京官  投笔从戎  千秋功罪第二讲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在读书中内化  在日记中检点  在静坐中养性  在养心中升华  在挫折中反思第三讲  曾国藩的齐家之道  “八本八宝”的曾氏家训  曾国藩的六条齐家格言第四讲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三条教子格言  五条教子原则  十条教子方法第五讲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  大场面才能办大事  好将才能带出好兵  好铁才能炼出好钢  十指成拳才有力量  好钢要靠火淬,好兵要靠苦练  要破“山中之贼”须先破“心中之贼”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一  响鼓也须重锤,快马也须鞭催第六讲  曾国藩的用兵之道  统揽全局制定战略决策  深思熟虑不轻易亮出底牌  不妨将诡道用于战场之上  斗智斗勇乃克敌制胜之道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  使堡垒从敌人内部攻破第七讲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要有用人的诚意  要有识人的智慧  要有容人的度量  要满足人才的功利性需求  精心造就自己的薪火传人第八讲  曾国藩的驭人之道  课读历练,打造有“主义”的团队  以诚待人,群伦影从  以情感人,注重对人才的感情投资  微妙玄通,让下属心悦诚服  恩威并用,以智谋折服悍将第九讲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廉洁勤勉乃是为官不败之本  为官者须保持清醒头脑  为官者须切记“三戒”  两虎相斗,胜者也哀  功归于人,己能安享  为政之道,办事须有章法  宦海险恶,不可得罪巨室第十讲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  自信而不自傲  求强而不逞强  既行直道,也行诡道  处事圆融,方能行通  该忍则忍,化敌为友  刚柔相济,后发制人第十一讲  曾国藩的立身之道  网结天下,创造更多机遇  倚人而起,不着痕迹  非常情况须用霹雳手段  甘为臣子,不羡龙位  居高思危,功成身退第十二讲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成功者须具备三个要素——才能、志向、机遇  成功者身边须有一批正人  成功者须能不断调适自我  成功者须有一股挫而弥坚的“挺”劲第十三讲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山雨欲来  众怒难犯  临危受命  两难选择  民心难侮  名毁津门第十四讲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创建安庆内军械所  试制黄鹄号小火轮  容闳的划时代建议  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中国第一艘近代轮船诞生  开设翻译馆  曾国藩再次视察江南制造总局  选送幼童出国留学  洋务运动的失败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曾国藩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著书立说才是他的本行,可是历史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咸丰帝阴差阳错地命令曾国藩投笔从戎,领兵打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从此,曾国藩的人生命运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呢?咸丰二年(1852)六月,曾国藩以正二品侍郎的身份被派往江西任主考官,行至途中,忽闻母亲亡故的噩耗。于是便向皇上请了假,改道湖南,回籍奔丧。曾国藩在家守孝期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烈火已燃遍了广西全境,并势不可当地向湖南蔓延。咸丰帝坐立不安,任命湖北提督向荣为钦差大臣,令他率绿营军镇压太平军。可是绿营军平时懒散惯了,军纪松弛,兵无斗志,一触即溃,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因此太平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各地土匪乘机起事,民间道会门组织也秘密串联,扩大成员,同太平天国遥相呼应,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威胁了封建统治秩序。这时朝廷里有人建议,各省府州县举办团练,一方面必要时可配合绿营正规军作战,另一方面可加强地方治安。于是,唐鉴向咸丰帝力荐正在湖南湘乡老家守孝的曾国藩,请皇上任命他为湖南团练大臣,先在湖南搞一个试点。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马上下旨命曾国藩出山,赴长沙组建团练。收到皇上这一谕旨,曾国藩感到非常为难。让自己这一介书生出山去办团练,分明是凶多吉少。若办不成,会被皇上看不起,在同僚之中也会威信扫地,半世英名将毁于一旦;若办成了,把团练办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满人对于手握兵权的汉人一向猜忌甚深,弄不好非但无功,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再说,眼下整个国家哀鸿遍野,饿殍盈路,一片凄惨景象。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皇上的江山能保得住吗?然而,皇命如山,怎敢违抗?思前想后,觉得现在国家有危,皇上有难,作为臣子,你就是有一千个理由,也不能患得患失、贪生怕死、明哲保身。于是他最后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钻研学问和著书立说,怀着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远大抱负,投笔从戎,领命出山。从此曾国藩就开始了十几年镇压太平天国的戎马生涯。曾国藩初到长沙办团练时,朝廷给他的官衔是“钦命湖南帮办团练大臣”,团练的规模约一千人左右。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整顿社会秩序,肃清地方匪乱和道会门组织,铲除太平天国的社会基础。这段时间,曾国藩犯了急于求成、锋芒毕露、一味蛮干的错误,扩大了打击面,混淆了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而且手段极其残忍。为了镇压道会门组织、肃清匪盗,他搞了十二只站笼。天天将抓捕来的人关在笼子里游街示众,不给吃喝,不让睡觉,只要两三天便会将人活活折磨而死。社会舆论一片哗然,长沙官员纷纷抗议。但曾国藩坚持认为“乱世须用重典”,“矫枉必须过正”,因此仍然我行我素。尤其是对五谷丰米行抢米案的处理,弄得非常不得人心。案情本来并不复杂,米行奸商将大量变质发霉的米低价购进,掺在好米之中,以次充好,高价出售,因而激起公愤。群众自发同奸商斗争,打开米仓,发米给饥民。曾国藩不但没有严惩不法奸商,反而把人民的反抗视作扰乱社会治安,加以残酷镇压,把为首抢米的十二个领事者砍头示众。因而引起贫苦百姓的痛恨,长沙百姓便给他起了一个“曾剃头”的外号。所以尽管在他的努力之下,长沙的社会治安大有好转,团练也办得非常好,但是,从长沙官场到老百姓,对他都并无好感。曾国藩在长沙苦苦地搞了不到一年,就混不下去了,只好把团练带到衡州,企图在衡州打开新的局面。到了衡州之后,得到朝廷允许,将团练规模扩大到五千人。后来,看到太平天国的水师在长江上称王称霸,又经朝廷批准,建立了湘勇水师,也扩充到五千人。这样,一支像模像样的军队就初具规模了。从此,曾国藩倾尽全力,呕心沥血地打造这支军队。为了避嫌,曾国藩把它称之为“湘勇”。但实质上他的水师和陆师已经大大超出了团练的规模,是一支地地道道的军队,因此史称“湘军”。曾国藩还让他的三个弟弟国华、国荃、国葆各招募数百乃至上千名兵勇,成为湘军中的中坚力量。他虽然口头上不敢明说,其实在心里盘算着,要像当年戚继光创建“戚家军”那样,把湘勇建成一支能绝对效忠于他的“曾家军”,从而建立盖世奇功,光耀曾氏门庭。从咸丰四年(1854)正月开始,这支经过刻苦操练、精心打造的湘军,开赴前线,同太平天国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拼杀。'在这漫长的十二年中,曾国藩的湘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干挫百折。败得最惨的是刚出师时的靖港之战和后来的湖口之战,曾国藩差一点搭进了性命。咸丰五至六年(1855-1856),曾国藩坐困江西,被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追得东逃西躲,疲于奔命。某一天夜里,三干湘军困守在南昌城内,城外数万太平军发动猛攻,眼看孤城岌岌可危,曾国藩命悬一线,他将剑放于床头,写好遗书,准备一旦城破,便以身殉国。幸好太平天国高层在南京发生了内讧,洪秀全急召石达开回南京,几万太平军一夜之间撤得一个不剩,才让曾国藩拣回了一条命。除了战事上的连连失败,更可悲的是受到朝廷的猜疑和同僚们的打击排挤。朝廷既想利用他,又要控制他,仗要他打,军饷却不给,连个像样的官位也不给,曾国藩以“原礼部侍郎”的身份领兵打仗,非官非绅,没有实权,筹粮筹饷不得不像乞丐似的四处求讨。换了别人,早就撒手不干了,可是曾国藩从骨子里浸透了对朝廷的“愚忠”,面对挫折和屈辱,他“打脱牙和血吞”,终于凭着败而不馁、挫而弥坚的顽强意志,攻陷南京,剿灭了太平天国,实现了他建功立业、彪炳史册的理想。梁启超对曾国藩的这一段经历作了高度的概括:“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持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艰苦卓绝,如斯而已。”打下南京之后,曾国藩的仕途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官至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还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加赏太子太保衔,并赏戴双眼花翎。成为清代文人以武功而封侯的第一人。这时候,曾国藩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深知“花未全开月未满”的道理,居高思危,激流勇退,三次上书要求辞去两江总督职务,并主动裁撤湘军,还力劝曾国荃辞官回家,从而打消了朝廷对他的疑虑。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不久,朝廷派曾国藩率领残余湘勇和李鸿章的部分淮军,北上剿捻,又打了一年多的仗,由于兵力不足等原因,结果无功而返。同治七年(1868),朝廷调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在此期间,天津发生了一起市民与教会争斗的事件,愤怒的市民火烧法国天主教堂,打死二十名法国和俄国、英国、美国、比利时传教士,以及法国外交官。曾国藩奉命处理这起教案。在当时国力衰微,“弱国无外交”的背景下,曾国藩查清情况之后,迫于内外压力,做了一些有原则的让步。结果,激起了民愤,做了朝廷的替罪羊,“汉奸”、“卖国贼”骂声四起,一世英名几乎毁于一旦。处理了天津教案,曾国藩在直隶无法立足,当年(同治九年底),继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遇刺身亡,朝廷又把曾国藩调回南京(江宁、金陵、天京为别称),复任两江总督。是年,曾国藩已经六十岁高龄。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他积劳成疾,右目已经完全失明,左目只剩一点微光,且眩晕病经常发作,无法正常工作。除了继续关心洋务事业,例如再次赴上海视察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参与选派幼童出国留学之事的筹划等,其他政务已很少过问了。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二日,曾国藩正在批阅文稿时,突然执笔而手颤,继而不能说话,好长时间才恢复过来。他知道自己已不久于人世,便写好日记,又留下遗言。初四日上午,欧阳夫人搀扶他到西花园散步,游毕将要回来时,忽然连说脚麻,家人连忙扶他到厅堂。过了不到半个时辰,便溘然长逝了。享年六十二岁。为表彰他生前之功绩,朝廷授予谥号“文正”。

后记

对于曾国藩其人,少年时读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给他所作的结论性评价是“刽子手”、“卖国贼”,因此一直以来对他并无好感。近年读了唐浩明先生的长篇传记体历史小说《曾国藩》,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原来曾国藩此人竟有如此之多的了不起之处,不由对他心生敬意,从而萌生了研究曾国藩的浓厚兴趣。受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启发,我搜集了十几部有关曾国藩的文献资料,对其修身、治家、教子、为官、治军、用人、处世、立身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摘录、整理,撰写成《曾国藩的传奇人生》讲演稿,在象山县文化局主办的“塔山讲堂”以及老年大学、退休教师协会作讲演,然后修改、补充、调整成此书。应当说明的是,本书不是学术专著,虽然书中人物和事件力求符合历史真实,但未作严格考证,对于人物或事件的细节在不违背其真实性的前提下,还作了一些适当的描写和艺术处理。述评结合,雅俗共赏,真实性与艺术性共融,学术性与可听、可读性并存,这是“百家讲坛”开创的一种新颖的体式,也是本书的风格特色。这种风格或许更能适合不同层面的读者群体的口味。本书初稿完成之后,由我的浙江师范大学老师张乐初先生作认真的审阅和校正,张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着实令我钦佩!然而尽管如此,由于自己的专业是中文,历史原非本行,加上学识浅薄,手头资料有限,书中错误肯定不少,还望读者不啬赐教。

媒体关注与评论

  《传奇人生曾国藩》:年轻者学以处世,年长者学以齐家,为官者学以用人、为商者学以成功。人人宜学宜效曾文正,人人必读必阅——传奇人生曾国藩。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论:  ·坚如会石,重如山岳  ——李鸿章  ·知人明,谋国忠  ——左宗棠  曾国藩的自述: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编辑推荐

《传奇人生曾国藩》编辑推荐:年轻者学以处世,年长者学以齐家,为官者学以用人、为商者学以成功。人人宜学宜效曾文正,人人必读必阅——传奇人生曾国藩。〈br〉名人对曾国藩的评论:〈br〉•坚如会石,重如山岳〈br〉——李鸿章〈br〉•知人明,谋国忠〈br〉——左宗棠〈br〉曾国藩的自述: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奇人生曾国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之前买了一套唐浩明的《曾国藩》,觉得写得不好,事无巨细,毫无重点,就是凑字数,硬是写成十多万字,连一个个不相干的小人物都要写生平,然后还妄自惴度人物心理。比戏说还要戏说,看得头晕眼花。完全不适合了解曾国藩的生平为人处事。这本简明扼要,可以大致了解曾国藩这一人物。如配合董丛林的会更理性全面地了解曾。
  •   对人物描述还可以,读完让人对曾国藩有进一步的了解!
  •   不知撒原因 这次书来的很晚很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