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全传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建华,侯小明 编著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武取西河等州,扭转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熙宁九年再罢,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吏史上的一个传奇,他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变法史上的一个奇迹。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代。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在他所处的11世纪,中国曾经出现过一个巨大的转机——由封建农业文明向科技制度文明转变,有过成为第一个具有新体制、新文化、新技术的国家的机遇。王安石似乎也看到了这一次机遇,因此他竭力推动改革,试图把中国引向这个崭新的方向,他的思想和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也适应和推进了这个转变。为了适应这个转变、把握这个机遇,他紧紧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变法立制,开始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凭借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他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他是中国历史上提出“人言不足恤”思想的第一人,他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虽然他的努力已经大有成效,却又不得不接受功败垂成的命运。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如果他成功了,中国的命运也许就会发生重大转变,也许资本主义制度会在中国率先建立,科技与制度文明会战胜马蹄与武力的征服,人类历史也许会因此而重写……    生生不息、日新月异是天地自然的特性。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变化是自然的规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是国家的生命之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都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商鞅变法持续七代,成功了,社会大步向前发展,遥遥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王安石变法只经历一代,失败了,社会急转直下,中国衰退了八个世纪。对于这两次巨大反差的改革,难道不应该总结其丰富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吗?    王安石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从古至今对他的评价似乎是贬多于褒,但他提出的改革方案却在中国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文学领域,王安石亦是大放异彩,无论是诗、词还是文章都富于理趣,其飘逸飞扬的文字让人真正感受到他的特立独行。他对于国家以及人民的那份质朴的情怀让人为之震撼、为之倾倒,而正是因为这一切,才使得他的诗文获得了不竭的生命,被人们传诵至今。    本书以质朴的语言和充满感情的笔调,对王安石的一生进行了概括描述,对其渊博的学识、坚毅的品格、执著的精神、超然的境界等,进行了深人浅出的介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笔者在撰写过程中除以正史为基本资料外,亦参考了不少笔记、文集及野史,目的在于增加该书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使读者多方面领略王安石这位风云人物的风采。    李建华  侯小明    2011年3月于东陆园

内容概要

  王安石,以其非凡的才识和魄力,受命于北宋王朝的衰败之际,决心力挽狂澜,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对于传统的封建思想和制度,王安石无疑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他整饬朝纲、巩固边防等一系列措施却也让北宋王朝出现了短暂的生机。从这一点来说,他的功绩又是难以磨灭的。
  非凡的少年之路如何成就了王安石,平民出身的他又是如何在官场中独占鳌头进行改革的?历经变法失败和丧子之痛的他又是如何潜心向佛、抚慰伤痛的?对于这些问题,《王安石全传:从懵懂少年到变法名相(传记馆)》将做详细的解答。

书籍目录

上篇 少壮自负,与日争辉
第一章 荆公非凡的少年路
第一节 盛世奏响的悲歌
第二节 韶州三年塑性格
第三节 巧遇博弈伤仲永
第四节 少年才情领风骚
第五节 人生转折的风雨
第二章 登龙门,欲展宏图
第一节 初涉政坛,卧薪尝胆
第二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第三节 短暂京官,屡求外任
第四节 空负报国之志,难遇知音明君
第三章 熙宁执政巧谋合
第一节 胸怀天下的万言书
第二节 丈夫出处非天意,猿鹤从来不自知
第三节 帝闻声誉见其人
第四节 遇明主,欲行新法
第五节 响亮的“三不足”口号
中篇 展翅翱翔,空留余恨
第四章 心系苍生,清廉为官始变法
第一节 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北宋
第二节 变法彰显其本质
第三节 众建贤才,人才迫切
第五章 日落西山终归败,一人之力终归小
第一节 党派之争互交锋
第二节 元祐更化废新法
第三节 君臣失和动根基
第四节 用人不当,可恨惠卿
第五节 被呼拗公,大贤之玷
第六节 不谙政治,终成遗憾
第六章 壮志未酬,泪洒官场
第一节 屡上辞呈,君臣相惜
第二节 辞相成功,告老金陵
第七章 钟山隐居,梦归故里
第一节 无官身轻,赋闲金陵
第二节 息影山林,谈诗论佛
下篇 悠悠千祀,间生伟人
第八章 读书要学王荆公
第一节 创作与生活
第二节 好学不倦
……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养”是针对物质待遇和管理而言的。在严格管理的条件下,保障必要的物质生活待遇,是人才得以正常生活、安心工作和顺利成长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抓好这一环节。王安石对人才的待遇和管理.提出了三条具体措施。第一条是“饶之以财”。王安石认为.当时朝廷对现职官吏的俸禄规定得太低。一般地说,除在皇帝身边的大官、亲信外,其他人稍微遇到一些事情的,没有不兼农商之利而能维持生活的。尤其是地方上的“州县之吏”,靠“一月所得”,很难维持日常生活,更谈不上道德修养。按人之常情,一般人没有起码的生活保障,就自然会道德沦丧。人没有足够的钱就会有贪心,且会想尽办法去捞钱。在中等人之上的,虽然穷但却不失为君子,在中等人以下的,虽然老实却不失为小人。只有中等的人则不是这样的,穷就是小人,老实则就是君子。而在社会上,中等之人是大多数,他们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风化,因而使一般人有生活保障,才是保障人才成长的基本条件。而按当时生活待遇,不但人才不能得以正常成长,社会风气也很颓靡。由此,王安石提出要“制禄养廉”,使知识分子出身的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由平民百姓而当官的,他的俸禄应足可以代替他耕地所得。由此而推,每个官阶的人,都应该使其有足够的俸禄以养廉,而远离贪污腐败。不但如此,就连“世禄”及其子孙,也应该使其没有身前身后之忧。第二条是“约之以礼”。王安石认为,按照人之常情.当人有了生活保障,如果不加以严格地制约,就会成为腐败的祸根,人就会“以奢为荣、以俭为耻。”这样一来,有钱的人贪污而不知道停止,穷的人则再节省也很难生活下去。因此,必须按照人的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对其生活、社会交往、礼仪等方面,加以严格地限制和管理。第三条是“裁之以法”。王安石认为,当时的法律仅是“重禁贪吏而轻奢靡之法”,“禁其末而弛其本”。因此,他提出,在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对不服从管教的,必须施以严刑峻法.才能使前两项措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培养人才的作用。

编辑推荐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先行者,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头衔于一身。  他既是位高权重的一朝宰相,也是喜欢共享天伦之乐的普通人;他嫉恶如仇,也会为持政见不同者挺身而出;他既是千百年来最受争议的政治家,也是最受人爱戴的父母官……  他是谁?他就是王安石。他从一介布衣,逐渐成长为一朝宰相,并推行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虽然变法最终逃不过失败的命运,但他的改革方案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大无畏”精神创造了中国变法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吏史上的一个传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王安石全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质量,内容都不错,看了一部份。
  •   很有收获,推荐给大家
  •   可读性强,适合大众化阅读,但缺少一种深刻的历史沧桑感和时代风貌的透彻展现
  •   说实话,内容东拼西凑,杂乱无章。变法过程看得不知所云,前面说过的事,后面还说;顺序颠倒的情形,比比皆是。
  •     少年自负,与日争辉;中年变法,空留余恨;晚年隐居,梦归故里。
      王安石一生可谓命途多舛,早年丧父,担当重任,中年丧子,晚年辞相。然他自幼博闻强识,才智过人,亦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为人清廉,幸遇明君,主张变法,奈何思想激进,阻力重重,最终壮志未酬,泪洒官场,隐忍辞官,钟山隐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