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自在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圣严法师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  《金刚经》在中国受到普遍和持久的重视,不仅佛教徒喜欢读诵,一般知识分子也都喜欢阅读。《金刚经》文字简练优美,并且富有超越及空灵的哲理。虽然经义深奥,却又能让读者感到清新和亲切,故在许多佛经之中,除了简短的《心经》之外,《金刚经》是最能深入中国文化环境的佛经了。  在佛经的流传史上,自从第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将《金刚经》译成中文以来,历代均有注释,迄于明朝即有《金刚经五十三家注》的汇集本,到《卍续藏》编成之时为止,已搜集了六十九种,比起其所搜《心经》的注解数量六十种,还多出九种。  以往凡是注解经典,或是讲解经典,都是顺着经文的次第进行,逐句解释,往往使得听众在听完一座经后,尚无法明确其主题所在。因此我于一九九三年二月一日至四日的四个晚上,假台北市国父纪念馆大演讲厅,演讲《金刚经》时,便以每晚一个主题的方式讲述,命名为“《金刚经》生活系列讲座”。我从《金刚经》文中摘录出与主题相应相契的经句及段落,配以主题及子题的标示,做了四场专题演讲:1.《金刚经》与心灵环保,2.《金刚经》与自我提升,3.《金刚经》与净化社会,4.《金刚经》与福慧自在。  我一向主张“古为今用”,佛经不是仅供信仰持诵的,更当“如说修行”,应用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金刚经》虽是佛法中的最高境界,如果能把修行经验的层次厘清,也不难发现其切入现实生活的着力点了。例如,经中的“云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心灵环保的指导原则;又如《金刚经》的“无相”,是以精神的“信心”及物质的六尘为基础;自我的提升,是从有相的假我来体验无相的解脱。《金刚经》所强调的布施及忍辱,便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最佳方法。经中有六次讲到“福德”二字,并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成就为其经名,所以这是一部特别重视修福修慧的经典,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唯有全心力地福慧双修,始能速证解脱自在的无上佛果。  因为我将《金刚经》生活化、实用化了,所以讲述之时,深受听众的欢迎,便委请青年女作家梁寒衣将录音带整理成文,出版问世,我要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在台湾与我讲经的录音是分开发行的,现因出版社恳请,附赠我的讲经录音,期能方便读者理解《金刚经》这一深奥的经典,我亦乐为之。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圣严序于法鼓山

内容概要

《金刚经》是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旨在阐发实相无相、去除执著、解脱自在,获得大智慧大福德的道理。  圣严法师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从净化心灵,提升自我;净化人心,造福社会;福慧双修,获得圆满人生的主题对《金刚经》的思想做了申发。  圣严法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声音依然亲切圆润,极富感染力。有如智慧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洗涤我们的灵魂,澄净我们的心灵。听圣严法师讲经是生命的享受,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圆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等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
  举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宗教界精神领袖、教育家、慈善家、学者,长年在国内外为推动心灵环保、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遗余力。
  1998年被《天下杂志》评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

书籍目录

绪言 介绍《金刚经》 一、《金刚经》的地位——诸经中之最高  (一)从有我的烦恼,到无我的解脱  (二)从现实的生命,知究竟的存在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无相,功德无量 二、《金刚经》的目的——广度一切众生  (一)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内以智慧为基础,外以慈悲作表现,福慧圆满,同成佛道第一讲 《金刚经》与心灵环保 一、环保的层面  (一)保护物质的自然环境  (二)保护人间的社会环境  (三)保护自我的内在环境 二、《金刚经》的心灵世界  (一)净化人心  (二)发菩提心  (三)保护初发心  (四)降伏烦恼心 三、《金刚经》的心灵环保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三)“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四、从有到无的心灵环保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住于过去和未来  (二)大修行人的心理状况——住于现在的活动  (三)解脱者的智慧反映——不住于过去、未来、现在第二讲 《金刚经》与自我提升 一、《金刚经》的自我观  (一)自我的层次  (二)执著的自我  (三)假名的自我 二、《金刚经》的自我升华  (一)认识自我  (二)化解自我  (三)提升自我第三讲 《金刚经》与净化社会 一、《金刚经》的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中印度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  (二)社会环境的接触层面 二、《金刚经》的社会建设  (一)祗陀太子的事迹  (二)给孤独长者的事迹  (三)人间社会的互动关系  (四)以布施行与忍辱行建设人间、关怀社会 三、《金刚经》以法布施的心灵环保来净化社会第四讲 《金刚经》与福慧自在 一、福报与智慧是一体的两面  (一)福报的定义是:过去种福现在有福,现在种福未来有福  (二)智慧的定义是:当做的事要恰到好处地去做,当说的话要适如其分地说 二、《金刚经》的福慧双修  (一)修福当与修慧配合  (二)修慧是从修福中表现 三、依智慧修福德才能无碍自在  (一)戒、定、慧三无漏学  (二)行布施而不住相  (三)法布施功德最大附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及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附录 金刚经书法欣赏门 康熙御笔临董

章节摘录

绪 言   介绍《金刚经》  佛法认为万事万物皆是因缘所生,例如,建造一栋房子,必须有许许多多的条件、因素配合,不是一根柱子或一根梁木就可以完成的。我——圣严,今天不过是被佛教界或社会所衬托出来的一个人。我就像一个箭靶或箭垛,许多的功德并非是我的,而是跟我有关的周遭的所有弟子、信徒和朋友们的。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理念和相同的认识,所以成就出相同的事来,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所以对我的美言、荣誉,应该不是我的,而是属于所有大众的。  诸位已经看到这四个讲题的题目:第一天是“《金刚经》与心灵环保”,第二天是“《金刚经》与自我提升”,第三天是“《金刚经》与净化社会”,第四天是“《金刚经》与福慧自在”。  《金刚经》这部经非常深奥,也非常抽象,很不容易懂,也很不容易讲。要配合着我们实际生活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我这次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如果尝试失败,还请诸位原谅。  首先介绍《金刚经》,这部经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当高。佛法分成好几个层次,基础的佛法称为“人天乘佛法”,即是以人为标准、以生天的道德律为标准,或者是以“生为人间”的要求,以及“生为天界”的要求为基准。  “人天乘佛法”特别强调因果,即“如是因,而如是果”,是“有漏”、“有为”的,也是有目的的,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做什么事,必定会得到它的结果”,至于不为什么目的而做了什么事,是不是会得到结果呢?一样会得到结果。很多人做好事期望有好报,做坏事希望不得坏报,没有这样的事!所以,以人、天的标准来讲,都是“有为”的,“有为”就是有我的,以自我的利害为出发点,人间就是如此。  人间如此,那么天上呢?任何一个宗教都主张在人间修福报可升至天上,佛教也不例外。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出世的。很多人说佛教是“出世”的,出世是什么意思呢?出世就是逃避现实、厌离现实。我们的世间充满了烦恼、苦难和种种不合理的现象,生在人间是非常不幸的,即使最有福报的人降生人间,也并不是很舒服。所以,无论生在人间或天上都不究竟,都希望能脱离这个现实的世界,抵达佛家所谓的“涅槃”、“解脱”。但是光停留在这个层次,认为自己离开苦难就够了,至于其他人在苦难中怎样呢?不管他!这种“出世”,其实是“厌世”或“逃避现实”。  第三个层次是真正的入世,叫做“世出世”,在世间而不受世间的束缚困扰。虽然也生活在我们的人间,也接受这世间的一切环境,但是心中没有烦恼、没有厌憎,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也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大乘佛教就是要我们学习菩萨精神。菩萨精神即是在世间而不受世间烦恼困扰,在世间没有自我的执著和自我的烦恼,就像《心经》中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即是“智慧”的意思,以无我的智慧来勘破、透视我们所处的“五蕴”世界,五蕴世界即是我们身、心所处的环境。从般若智慧的立场来看,五蕴世界是由因缘聚合而成的,只是暂时、临时、不断变化的,因缘聚则聚,因缘散则散。所以,不必把五蕴的身心或环境当做牢不可破、永恒不变的存在。遇到好的,不会兴奋过度,遇到坏的,也不必太难过;花开,自有花谢,冬尽,自有春来。环境、现象皆是无常的,好好坏坏皆不必太认真,这就叫看破、看透、看穿。能够这样,就是有智慧的人。《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是以智慧来帮助我们看清这世界是空的,既然一切是空的,我们还要执著些什么呢?  但是要知道,观念上可以“空”,可是事实上我们还在生活。而且,只有一部分的人有这样的观念,许多的人还没有这样的观念。即使有“空”的观念的人,说得到也不一定做得到,想得到也不一定能够实践。所以,如实修行是不容易的事。  众生不论听到佛法或没有听到佛法,都还在烦恼苦难之中,因此我们要在苦难中帮助所有苦难的人,使人人皆能得自在、得解脱。当到达那样的程度时,就是净土的显现、佛国的出现,这就是菩萨心、菩萨行,也就是《金刚经》的要旨。所以《金刚经》是诸佛经中最好、最高的经典。一、《金刚经》的地位  ——诸经中之最高  (一)从有我的烦恼,到无我的解脱  凡是“有我”,一定不离烦恼。假如不把“我”考虑进去,烦恼就会离你而去,即得解脱。“我”是什么?很多人弄不清楚,以为有个真正存在的“我”,认为所谓的“我”,大概就是指我们的身体。事实上,我们仔细分析、考察一下,除了身体之外,还有心理层面的我、精神层面的我,那是非常抽象的,简单地说,就是“心理及超心理的活动”。  心理活动是什么?我们的身体从出生开始,就渐渐地在增加心理活动的频率。刚开始心里一无所有,懵懂、无知,然后自浑蒙中慢慢开始有学问、知识,有种种自己的、他人的,我们的、他们的,个人的、大家的,对的、不对的,有利的、无利的……想法、观念,这些都属于心理的活动。由于心理活动的表现,进一步就出现了超心理的精神层面。  精神的层面是什么呢?是从我们身心的行为而产生的影响力。说得更抽象一点,离开我们的身体以外,我们还有精神的生活,例如,此刻诸位在这里听讲便是一种精神生活。  很多人认为精神生活就是娱乐、艺术或思想,其实,这些都不出乎我们的心理活动。精神层面应该是高于心理层面,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是非语言、文字、思想所能表达的,它只能意会,不能言宣。凡是能够以想象抵达的状态,还只是心理的层面,不是精神的层面。  所谓意会,也就是体会,只能发出:“啊,我感觉好美!感觉好伟大!”究竟伟大到什么程度?美到什么程度?无法说出,也无法形容,只知道感受如此,这就是精神层面。  精神层面的我、心理层面的我,以及身体、肉体生活层面的我,都叫做“有我”。活在这个层次的我,可以说是通常的、世俗的,是高等动物的本能。  最近,我有一个徒弟离开了我,而且有他自己的发展。  好多信徒对我讲:“你的徒弟离开你,还把你另外的几个弟子也带走了。”  我说:“正常的。”  为什么?  母鸡生蛋,蛋孵成小鸡。小鸡找东西吃是母鸡教它的,吃完后,小鸡是否需要再生一个蛋给母鸡呢?不需要。小鸡需不需要告诉母鸡,这里有东西吃或那里有东西吃呢?不需要。现实的世界中“物性”就是这样子的,也就是说,物质的层面是这样子的。  小鸟孵化后,母鸟需要抓小虫喂它。喂饱,羽毛丰满,翅膀硬了,小鸟飞走,会不会找虫来喂老鸟?多半是不会的。听说有“乌鸦反哺”这样的事,我没见到过,只是有人这么说。  我们大部分的人只活在物质的层面上,还不到心理的层面,在心理的层面即有知识、学问、道德、伦理等观念出现,可以透过教育而完成;不过,透过教育而完成的伦理道德,在能做与不能做、应做或不应做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在印度的佛陀时代不许做的,到了中国、到了我们这个社会,非要你做不可,还是得做;古代的中国人不准许的,现代的中国人可能就没有禁忌了,也就是说,时代不同了。物质的环境、物性的层次,大家普遍都是共通的,但是心理的层次,却没有一定的公是、公非,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这是由于文化背景、风俗地域的不同,伦理、道德的标准也就不一样。  从一个学佛人的立场来看,这一切的现象我都能接受。我看到人们在物质层面的活动,觉得是正常的;看到他们在心理层面的活动,也觉得是正常的。人家说这个人不道德,没有伦理观念,我都觉得是正常的,也都能接受。也可以说,对一个佛教徒而言,没有什么事是不能接受的。  即使到了精神层面,也没有一定的公是、公非,因为其实这都是“我”的问题。哲学家讲理性、理念,以及最高的原则,但是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琳琅满目,不同的思潮和派别分庭抗礼,各自拥有不同的大师。每一个宗教都宣称自己的神是唯一、最高、最究竟、最好、最伟大、最根本的“神”。所以有一次,一位西方人问我:“师父,今天世界的宗教发生这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解决?”  曾经,在印度,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发生战争。一直到现在,在中东,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战争;甚至两个伊斯兰教国家,伊拉克和伊朗,也争战不休。更奇怪的是,原本是一个国家,后来一分为二,成为伊拉克和科威特两个国家,也打个不停,都纷纷宣称“神——安拉站在自己这一边”,对方那边是“假的安拉”。  所以,从宗教的层面、精神的层面讲“我”,也都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凡是“有我”就有烦恼,不管是最低的物质层面、心理层面,乃至于精神层面。只要有我,就有烦恼,只有“无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金刚经》中的“无我”就是《心经》中的“五蕴皆空”,就是不把个人的存在当做永恒不变、最重要、最可贵的;同时,也不要把环境中你、我、他的存在当成永恒不变的。如果能有这种认识,对自己的问题就不会放在心上,对于他人带给你的烦恼,也就不会看得太严重。  没有一件事是实在不变的,一切的事皆如同花开、花谢。花尚未开的时候,是不是一定开得出花来?不一定。许多花尚未开放就已凋谢,许多果实尚未成熟便已坏去。任何一件事皆是因缘所生,也就是说,没有一件事是真的、是我的,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皆然。  但是大多数人都以为精神层面是最高的,所以许多哲学家为了他的思想、观念拼命与人争,认为“人可以死,但是思想一定得坚持到底”,这就是“有我”,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站在佛法的立场来看,今天的思想很好,可以给人用;到了明天,当自己有更好的思想观念出现,就用来取代昨天的;如果别人的思想观念更好,那就用来取代我的。如果能有这样的想法,才是“无我”。但是,许多哲学家为了争论思想上的“真”,至死方休,甚至延至徒子徒孙仍争个不休,所争的无非我所“见”,这都是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问题。争,即有烦恼,如果懂得《金刚经》,就能无争,也就能解脱。但是无争,是不是就是一个失败主义者呢?不是!而是不坚持己见,不认为自己一定是最好、最高明的。  (二)从现实的生命,知究竟的存在  现实的生命虽然是假的,但仍是非常可贵的。因为若没有假的现实,我们不可能知道真的究竟。真的究竟是什么?真的究竟就是“空”。“空”是什么?空是绝对的存在。世界上任何东西都会被破坏,只有一样东西不会被破坏,那就是“空”。  空的意思有二:一是空间,一是什么也没有,即“空无”。佛法里所讲的空,不是“空无”的空,而是“空间”的空。  “空间”存在于什么地方?存在于“我”与“我”之间——你我之间有空间,细胞与细胞之间有空间,原子与质子,乃至最小的物质与物质之间都有空间。空间本身能形成“有”的存在。如果没有空间的活动余地,世间的现象就会变成一片死寂、暮气沉沉,因为有空间,所以有回旋的余地。  因此,佛法讲的“空”,不是空无的空,而是空间的空,也才是《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色的意思就是“物质”,物质现象的存在皆在空间之中,世间的现象就是幻起幻灭,从现实的生命,从你、我、他的活动,我们可以认知到究竟的存在是什么。  究竟的存在,就是无我的解脱。解脱以后的无我,必须给它一个假的名字,还是叫“我”,那是一个没有执著的我,但其功德、智慧、悲愿仍是存在的。存在于哪里呢?哪个地方有佛法的功能,就是佛的慈悲、佛的法身的存在。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无相,功德无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前面已经做了一些说明,现在进一步谈“有相”这个“相”是什么。《金刚经》中提到四种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我们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以及环绕我们环境的社会现象。什么叫做“社会”?凡是人和人的关系、组织,以及彼此的互通有无,就叫“社会”。  我们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加上环绕周遭的社会现象,就形成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  寿者相是什么?并不是胡子很长、头发很白就称为“寿者相”。寿者相是“时间相”的意思,是生命在时间过程中所做的活动。而生命的活动是在社会之中进行的,社会的关系是什么?是你、我以及由许多的你与许多的我,加起来形成的众生。《金刚经》提及的“众生”,主要是指人,许多人生活在一起就叫做众生的环境。  然而这些有你、有我、有环境的存在,都是“虚妄相”,因为这些都是经常在变异更动的。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意思,是暂时的、临时的,跟演戏一样,演什么戏就扮什么角色,这角色不是永恒不变的。  我现在请问诸位,今天我是主讲人,诸位是听众,然而,刚刚主持人在台上讲时,我却只是台下听众的一员,我现在在台上,等一下我下台,换另一位上台,譬如司仪,那么我就变成听众,他是主角;所以是互为宾主的,没有一定的立场,主角与配角经常在互动、在替换。又譬如,一对夫妻,两人在家中究竟谁是主人?不一定,有的时候太太是主人,有的时候先生是主人。如果总是太太或先生当主人,那么,这个家庭一定有问题。必须互为宾主,也就是为什么夫妻相处必须相敬如宾——即是“你将我当贵宾,我也将你当贵宾”,如此,才能相处得好。如果老是认为自己是贵宾,自己是主人,一定有问题。  凡是有我,便烦恼无比,付出多少,就想回收多少,甚至想连本带利地回收。付出一块钱,则期待下个月回收一块一毛,拥有一毛的利息。付出一块,如果下个月仍回收一块,心里便想:“啊,倒霉透了!投资错了。”如果投资一块钱,回收两毛钱,便觉得蚀本了,很烦恼。  又譬如,我收徒弟,栽培了几年,最后还是离开了。养一条狗,狗走时还会摇摇尾巴,收了一个徒弟,走时却可能倒打一钉耙,如果我因此烦恼不已,从此再也不收徒弟了,这是有我呢,还是无我?  这是有我。  所以,我经常这么想,人家对我如何,我是不管的,我应该对别人怎样,却很重要,我必须先尽到自己的责任。我常常反省,我究竟像不像一个师父?像不像一个法师?是不是对得起我的徒弟?对得起我的信众?至于,我的徒弟对我怎么样,那是他们的事,我已尽了我的心,如果徒弟、信众对我不好,我还是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无德无能,无法教育、感化他?是不是自己尽的心力不够,所以没能教好他?这是我自己的责任,不能怪他们。如果有人批评他们,我会说:“你不要批评他们,这是我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我并没有得解脱,所以还是“有我”,当有人批评我的时候,我心里还是会动一下,像是“指南针”一样。指南针静止时原是不动的,但是,稍微将它晃动,指针就会动一下,然后再恢复为原来的状况。所以,在动一下之后,我会马上调整自己,对自己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动什么啊?”  对世间要永远付出慈悲心、关怀心,不要有怨恨心,也不要对任何人失望,这才能功德无量。否则,做了一点点功德没得好报,便不做好事了,这还有功德吗?如果好心不得好报,这也是正常事,不必太在意。二、《金刚经》的目的  ——广度一切众生  (一)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不住于相”,“相”的意思在《金刚经》中讲得很清楚,即不住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行布施。拿什么来做布施呢?  有钱可以布施,没钱也可以布施,有学问可以布施,没学问也可以布施,甚至是一名乞丐也有东西可以布施。  有钱可以用钱布施,有物可以用物布施,有知识、技术,则可以用知识技术布施。如果什么都没有,也可以用欢喜心来布施,或说一句赞叹的话,用言语来布施。譬如,人家做了一桩坏事,你原本可以骂他,但你不骂他,只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愿他以后不要再做坏事,用心的力量、口的力量,多多少少也可以影响这个人。心有诚,物有感,顽石也能点头,何况是人?因此,只要诚心祈求、祈祷,希望他不再做坏事,或用柔软语来劝导、感化他,那也很好,也是布施。  如果人家做了好事,我们就应该赞叹他,虽然只是一点点好事,但是,也应该加以赞叹。人都是希望受到鼓励、赞叹的,而不希望被指责、谩骂,所以,不论是财布施或言语布施,布施如果得当,我们的社会就会非常和谐,非常祥和、幸福。人人布施自己而成就他人,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不理想、不满意的事呢?  但重要的是,要不住于相,住于相就麻烦了。住于相的意思就是说,布施时一定要布施给某一个人,布施给某一个特定的对象,并要求获得一定的回应。  譬如,过年时在农禅寺,好多人来向我拜年。我算是什么人物,值得人家这样拜?他们拜的时候,我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想,他们拜的是阿弥陀佛,不是我。而拜年的人呢?有的是来看看“圣严法师”是什么样子,有的是以恭敬心来送红包给我,来赞扬我,这两种都有。  但是,曾经有一个人告诉我:“师父,你看,那些人来了,又不送红包,只会眼睁睁地瞪着你看,这些人真是罪过!”  我说:“阿弥陀佛!不可以这么说。他们来见我,我都以平等心祝福他们早日成佛,早日得解脱。我平等地祝福他们,他们红包里有多少钱,我根本不管,也不管他们究竟有没有送红包。他们能来,便是不容易!他们没有去看电影,而来看我这和尚,就算是抱着好奇的心情,也是好的。”这就是一种“无相”的态度,就是不要以差别心、差别态度来看待众生,而以一律平等、无差别的态度来接待他们、祝福他们。  但是我们都还在凡夫的阶段,怎么可能完全“无相”呢?至少我知道什么人给了钱,什么人没给钱。但是,我会时时警惕自己,要“无相”,要平等地给予祝福。既然听了《金刚经》,念了《金刚经》,何况我还在讲《金刚经》,当然更要练习着具备这样的态度。  布施无相,我们受布施,也要“无相受”,心里才不会觉得有愧于他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福慧自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学习佛法者,当从圣严法师处入手
  •   学习了《心经》,再回过头来重温《金刚经》,这次依然跟随圣严法师的指引,想从另一个角度更多地理解和运用大乘佛法中的另一部重要的经典——《金刚经》。与收录在《心的经典》中第三次讲解《心经》异曲同工的是,圣严法师在这里也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对经文逐字逐句翻译解说,而是将《金刚经》的精髓融会贯通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运用我们容易理解乐于接受的现代语言和观念,从我们最关心也最难舍弃的人身小我出发,谈到如何陪护心灵世界,逐渐走出自我,然后扩展到社会的净化,最后再回到《金刚经》的福慧双修而解脱自在。我们经常引用两句老话儿:“聪明反被聪明误”,“生在福中不知福”,但不幸这正是我们乃至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反而以小聪明而沾沾自喜;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有福,有的贪图荣华富贵、名利权势而舍本逐末甚至南辕北辙;有的则顾影自怜或者怨天尤人,不懂得珍惜更不会反躬自省、奋发图强。所以圣严法师特别在最后一部分详细阐明了《金刚经》中反复强调的福德与智慧的并重修持,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指路的明灯。与南怀瑾先生、净空法师等等解说的《金刚经》不同, 圣严法师的讲解更加简明易懂、平易近人,更适合没有多少佛学基础的普罗大众从中有所感悟和启迪,也可以说是一个抛砖引玉的方便法门。书中的后半部收录了流传最广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译本及姚秦释僧肇注,最后是康熙临摹董其昌《金刚经》的书法欣赏。舍己无他本来智,生而为人即是福。
  •   书很好 圣严法师的讲解通俗易懂
  •   修心正身的书,经典之作
  •   包装和纸张很好 印刷的也不错 还没看 但是相信会是一本好书~
  •   第一次接触佛学就是很通俗的白话文,让我有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感谢大师。
  •   圣严法师 讲解深入浅出 风趣幽默 佛法自在 行动智慧
  •   持戒定慧,得福慧自在
  •   非常好的经书,师父对《金刚经》作了诠释,让善男信女们能够更加好的学习《金刚经》,师父煞费苦心,弟子向师父顶礼!
  •   如朋友一直所劝,博大精深的佛学,其实无需甚至忌讳以知见入门的。但佛法也强调方便般若,对于好思考好知识一切都想追寻原因的人来说,是没有道理排斥在佛门之外的。由此来看,圣严法师确实就是度知识分子进入大智慧的良师。所以,金刚经,对于我们而言还是有必要这样去说解的。... 阅读更多
  •   法师写的内容非常少,基本就是金刚经以各种形式印出来,不推荐购买
  •   确实有MP3,惊喜:书后半部的【金刚经】书法不错!美中不足:纸张没有我从寺院里请回的一套【地藏经】好,而且这本也少了图画。
  •   是一本修心长智的好书
  •   圣严的书,大多如此。比星云的书要差很多。
  •   圣严法师写的非常好,感恩法师!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建议大家多看圣严法师的书,受益匪浅。感恩!
  •   福慧自在: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   让我们很有收获的一本书
  •   一个慈祥智慧的证悟者的开示!
  •   第一次看圣言法师的书
  •   有讲解有录音,大师的意境确能让人感悟!
  •   喜欢圣严法师的书,很值。
  •   推荐购买,,,,佛学智慧。
  •   是别人根据圣严法师的讲座写下来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