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

出版时间:2005-04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里尔克  页数:235  字数:245000  译者:林克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里尔克于1912年在亚德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城堡动笔写《杜伊诺哀歌)),1922年完成于瑞士的慕佐城堡(Muzot),历时十年。这部作品以十首哀歌组成,与《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构成里尔克的思想结晶,让人入迷地呈现出对现代世界中个体生存的意义根据的困惑。哲人如海德格尔从里尔克的诗作中看到形而上学的现代性问题,神学家则从中看到基督神学的现代性问题—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HansUhr von Balthasar)说过,里尔克的诗作浸透着经过转换的传统神学母题。    选编这个集子旨在为深入理解里尔克诗作中的神学思想提供最基本的文献:除《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的译文外,勒塞的“里尔克的宗教观”提供了对里尔克神学思想的一个全面的、批判性的分析,文中提供的一些里尔克日记和书信中的宗教思想材料十分难得,宜作导论研读。瓜尔蒂尼一文系他解读《杜伊诺哀歌》一书中的第二章,“天使”概念是里尔克神学思想中的一个决定性要素,瓜尔蒂尼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里尔克的诗作。

作者简介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奥地利著名诗人,著有诗集《生活与歌曲》(1894)、《祭神》(1896)、《梦幻》(1897)、《耶稣降临节》 (1898)、《图像集》(1902)、《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新诗续集》(1908)、《杜伊诺哀歌》(1923)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1923)。

书籍目录

编者前言杜伊诺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里尔克的宗教观《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概念

章节摘录

  果树,从何时起我觉得这意味深长:你几乎完全超越了花期,不曾炫耀,把你纯粹的秘密逐人早早决断的果实。就像喷泉的喷管,你弯曲的枝条驱使汁液向下再向上:它自沉睡涌出,几乎尚未苏醒,涌入最甜蜜的结果之幸福。瞧:就像宙斯化身天鹅。  ……我们却留连不舍,啊,我们炫耀花枝,直到泄露无遗,才滑人有限的果实那延迟的内核。谁如此强烈地渴望行动,寥寥无几,他们蓄势待发,充盈的心炽烈燃烧,当花期的诱惑像柔和的夜风轻抚他们的眼睑,嘴的青春:或许英雄如此,和那些注定早逝者,死像园丁别样地弯曲他们的血脉,他们奔涌而去:领先自己的微笑,就像线条柔和的凯尔奈克浮雕上驾辕的骏马领先凯旋的国王驾御的骏马。P31是的,英雄酷似年青的死者。他不为勾留所惑。他的崛起是存在;他始终鞭策自己,跨人变幻的星座,那里危机四伏,知他者寥寥无几。但突然激奋的命运,对我们阴沉缄默,却把他咏入他那喧腾宇宙的风暴。我从未听说谁像他。他模糊的声音霎时穿透我,挟卷汹涌的气流。于是,我多想屏住我的渴望:我倘是,哦,我倘是一个童子,还可望走这条路,靠着未来的胳臂,坐读参孙的故事,他母亲原不怀胎,尔后分娩一切。在你的腹中,哦,母亲,他不已是英雄?不是在那里,在腹中,他开始称雄的选择?成千上万在子宫酝酿,意欲成为他,可是瞧:他抓住并放过——他选择,他能。  若他撞毁巨柱,那就是他崩出你肉体的世界,进入更亲密的世界,在此继续选择,他能。哦,英雄的母亲,哦,滔滔激流的源头!你们峡谷,少女们已从心的峭壁纵身坠人,兀自哀怨,未来儿子的祭品。因为英雄奔流而去,穿越爱的羁留,一次又一次,为他的心跳把他托出浪尖,他已转身,在微笑的尽头,——焕然一新。P32

媒体关注与评论

  里尔克和艾略特在20世纪文学史上声誉极高,《荒原》和《杜伊诺哀歌》被视为现代诗歌史上的两部“天书”,语言的创意和思想的深蕴,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书还没有读完买的时候只是希望在绿原的翻译版本上有一个补充里尔克的作品的确很难译但是林克的翻译中有很多惊喜很多耐读的地方所以还是推荐的再说这本是刘小枫主编的相信是也对质量的一个肯定
  •   一直很喜欢里尔克的诗,林克译得不算差,比起国内其他里尔克的诗,翻译得还行。
  •   很爱里尔克.在我个人看来,翻译也不错,值得向各位推荐!1
  •   诗歌翻译之难是人所共知的,虽然绿原先生的翻译也不无可取之处,但总体上说,那样的翻译是常常莫名其妙的,在绿原的时代,人们对现代诗的理解是还处在启蒙阶段,时间给了我们力量,也给了译者林克先生力量。我不懂德语,即使懂,也未必有资格评论,但我能感觉到语言的力量,据此,我相信林克先生。
  •   对照了台版李魁贤的译本,各有千秋李的译本比较老了,现在读来林克也非常不错
  •   值得一讀
  •   买这本书是冲着《哀歌》的译文去的,分析的文章倒在其次。是不是买椟还珠,我不知道,也无所谓。里尔克的诗集陆陆续续买了一些,《杜伊诺哀歌》和《给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的译文总不满意,听说林克的译本不错,就买了。果然不错,没令人失望。遣词造句准确通顺,不硬译,不生造;文意豁然语感流畅,看得懂,读得通。正适合像我这样不通德文不懂诗歌却爱附庸风雅的家伙。
  •      <杜伊诺的哀歌>篇幅不长,读来虽有若干句子精彩之极,铿锵有力,然终究是一片茫然大雾,多有隐晦.遂于诗歌不论,仅摘其后面的两篇论文中若干研究结论,供人发聩.
      
      [宗教观]
       里尔克朋友声称他绝对不是一个基督教徒,而且绝对不是一个笃信基督的人...将他套入一个明确无矛盾的公式是行不通的.
       <里尔克-怀念集>:"她(母亲)的虔敬是不真实的,是沿袭下来的,她以这种虔敬堵死了儿子走向基督教和任何天主教之路.由于母亲的缘故,他在一种失真的光照下看待这两者.".."本该给予我的爱,她却把它送给了圣徒,由此,他始终有一种逆反心理."
       不仅是诗,而是紧迫的对上帝和神性询问形式的抽象思辨.无疑证明它不仅仅是诗人,而是神学家...宗教的一切坚实的,客观的东西都化为了宗教情调.
       这是个人--自身孤独并投向自身的纯粹个人视点.(诗人的语言和探索本身就是个人的,断裂的,意识的,而非系统周密的,社会的)
       预言时代的以色列庸俗宗教中,起源神话紧接着耶和华与巴力的结合,后者是迦南土著的植物之神.这样一来,才真正把道德要求的宗教还原为一种自然直接的宗教,主要以宗教仪式出卖灵魂,人们借此体验并享受神秘联合.<旧约>学家施密特说"有两种感觉把人引向宗教:其一是认识到我们的周围,在田野和葡萄园,在树林和泉源,在风中和星空,有一种统领一切的生命比我们自身强大."...旧约的伟大预言具有真正世界史的意义:他率先打破了从未打破的起源神话...【它把虔敬变成了这样一件事--心灵的态度,意愿的决定,以此为根据,人可以皈依上帝,也可以背叛上帝.】对里尔克的宗教理解具有决定性的是,它没有参与预言这种奠基性的加入基督教信仰和基督教伦理的转折,而是放弃了无条件的必需之要求,尤其是放弃了从伦理上去理解虔敬,并在这种情况下退回到起源神话.
       对起源神话的坚持流露无遗,他对基督的反感有深刻根源.他极力排除这种可能性,即人与上帝的关系被质疑,中断,破坏,或需要一个新的纽带
       他把信仰理解为"迫使心灵把诸此种种视为真实的",理解为"被迫趋向上帝."如果人们吧上帝体验为"超常,非凡的存在"这样一种信仰就毫无意义,人们可能在他面前产生恐惧或爱,而不会把他当真.
       信仰是把特定原理视为真实,是"赞同"教义和教条,也就是一种理性活动,但由于理智缺乏对信仰对象真理内涵的必要认识,理智的行动就必须借助"意志".理解的信仰要获得真正的宗教价值,就必须借助于此:它绝对赋形于爱. 在新教意义上,把信仰理解为对体验的上帝偏重感情,充满信任的献身,不是理性第一,而是感情第一的行动, 里尔克对此都坚决反对.
       里尔克不承认基督的中介性,即鉴于人之罪,耶稣充当上帝同人的和解者.不需要他的赎罪和和解,不承认原罪.
       里尔克认为1.人们不能把基督当做律法,把他的话当做永远有效的预言.2.拒斥中介性观念,不承认原罪,因为它"遮掩,缓解"了上帝.3.反对禁欲主义思想.4.抨击罪的观念,唯道德论.
       <祈祷集>让里尔克走上了这样一条路,远离了充满诗集的上帝的万名性和无名性之神秘主义.人不是上帝的造物,上帝反而是人的造物.上帝形成于一个过程,成熟于渐渐生长之中.
       因此,人们想告诉里尔克:你如此虔诚却又如此渎神.他是如此矛盾.
       金德(K.Kindt):"除非以两个世纪以来这场一场激烈的世界观斗争为背景,人们才能正确的评价里尔克.这场斗争以教会的危机为开始(早在18世纪),随后是基督教的危机(费尔巴哈),最后则是西方墨守了2500年的形而上学的基本信念的危机(尼采):对上帝,灵魂和一个永恒世界的信仰危机,诗人里尔克在此要求中止.他重建了虔信之人的荣耀...当传道士和神学家的声音变得微弱无力,有时枯燥无味,不被人们理解,并且再也不能载道之时,上帝就让诗人张开结巴而神圣的嘴,用新的舌头宣告最古老的智慧."
      
      [天使]
       上帝太伟大,以至于不敢称呼上帝,于是保持沉默,另一个形象登台:天使.他是上帝与人之间不可跨越的界限.
       最早的基督教艺术将其塑造为少年,有时也是有胡须的男性.5世纪后,天使主要以有翼的男性人物出场.中世纪他们更接近女性的形象或儿童的年龄.出埃及之后,基督教之前的犹太教晚期,受波斯和巴比伦异教影响,形成了研究的天使学说-天使论.他们是沟通上帝和人的半神之体,是自然现象的创始者,向人类传达上帝音讯.充当城市和个人保护者.
       <哀歌>中天使也有涌出之物,一如他们自身发源于神.但他们涌出之物对人类无裨益,他们将汲回自身,力之洪流从上帝起源,又复归于上帝,人没有插入这一循环.天使是人最外层的边缘,借此,上帝恰可触及到人,即使最轻微的触及,也使人慑于天使之美---天使之可怕.人承受不了天使,与天使接触几乎是致命的,更何况承受上帝?上帝的令人战栗依附在天使身上.
       根据<摩西一书>对伊甸园的描述(创2:17)死不是一开始就属于存在系统和生命系统的某种东西,而是上帝的威胁性惩罚,使人不敢违背戒令.但要到罪行出现,惩罚才会成为现实.死是一个可怕的诅咒,靠基督并在基督里,把世界和人从诅咒中解救,使之趋于生和不朽,这是使徒最殷切的期望.死是最强大的,违逆上帝的势力,当最后的使命实现之时,这个仇敌将被复活者或再度降临者毁灭.(林上15:26)
       里尔克拒绝接受"基督教"那种贯穿着彻底二元论的死亡理解(永生).在写给波兰译者于勒维的信:
       <杜伊诺哀歌>传布并宣扬了一种观点:生与死,认可一个而不认可另一个,是一种终将排除一切无限物的局限.死是生的另一面,它背向我们,我们不曾与他照面:我们的此在以两个没有界限的领域为家,受二者无穷的滋养,我们必须尝试对它获得最大的意识...真正的生命形象穿越两个区域,唯有伟大的统一,其中栖居着超越我们的实体--天使.
       于是死被引入生,也被纳入生之肯定,只有这样,世界才变得完整....现在"无限物"不再被二元论割裂,也就不再受此局限.它是一件事,连死也能无穷滋养我们.因为在不过被掩盖的根基里,死本是生."真正伟大的形象"跨越了只是部分的死,并将其与部分的生合一.在这种"伟大的统一"中--它欲战胜源于基督教的二元对立--栖居着天使...天使属于囊括并包容一切的伟大的统一.
       里尔克对生命一元论的解释,旨在拔除死亡上的毒钩和恐惧.教会的祷告对于他一直是陌生的.他尝试于使死无害.
       从中世纪末,那些柔弱的画像就把天使强力,神圣的本质越贬越低,但,这一呼声把它们一扫而光.它与<圣经>的观念不再相干,哀歌的天使被看得高大,受到严肃的对待,但他们不再是有生命的上帝的使者,他们还具有出自他们起源的内涵和感受,但已经完全转化为"宇宙类",他们是本质,人们可以把这种本质称为众神.
       天使远不可及,但谈论着具有一种认识,认识即使命,他必须谈论它们.还必须赞美的,恳求的求
       人类无法抵御天使的可怕,即使力量或知识或经验增长,他也无能为力,只有一种态度可以承受天使本质的威力--单纯.
       天使本质的图像从人类的形象解脱出来,进入宇宙圈.天使世界的创造先于可见世界的创造.对精灵世界的等级想象描述了天使的概念.最后是新柏拉图主义观点:
       由于自我表露的内在冲动,从一个最初的,无所不包同时又完全简单的"一"产生了特殊的东西.如同滚滚波浪,首先是比较简单同时又全面的东西从他那里涌出,凝结为形象;第二波穿过已经存在的东西,凝固为新的,分类更严的,更复杂因而内涵更贫乏的形象.作为媒介的中间等级越多,也就差别越大,内涵越贫乏,越致密,,越黑暗.一旦生成物获得本来的形象,在它内部便苏醒了返回起点的要求,它就会【争取回归】.这种争取即是追求【"理念"】的渴望.它在理性本质中达到意识,通过意识接受回归的命令.所以,整个存在便以"外出和回归",即"思维圈"的形式体现出来.
       最初的"一"是源泉,它涌出,同时也是故乡,它吸引.正如新柏拉图主义所言:"它从本质流失,却永不贫乏,因为一切复归于它."
       天使辐射出自己的美,却并不失去它,而是重新收回自身,这就是他们超人的奥秘,因此坚不可摧,尽管处于剧烈的运动之中.
       人类的情形却不同:我们的生命运动没有回归的涌出运动,火一次有一次燃起,熄灭,散发出气味,但每一次都更微弱,直至最终一切耗尽,一切消散....人类的存在在流逝.
       里尔克的天使与圣经内容距离遥远,他们对人类毫不在意,庞然大物高高在上,对地球生命不屑一顾.他们只觉得宇宙是将我们俗人排除在外的整体,这里又是非奥林匹亚的(对人类冷漠),充满一种--自然是超人的--内心深度.它以冷漠庄严与地球俗物对峙.里尔克的天使有感觉'但不是以尘世的生命,而是以宇宙整体去感觉.
       人类对世界既重要又可疑,可疑性正是在人性巅峰表现出来.人类是混乱的,并将混乱带入世界.因此,一切都是为他感到羞耻,弃绝他,同时又怀着与终结相关的希望注视他,因为他身上潜藏着巨大可能性.
       恋人,他们相互变得重要,成为绝对重要而安全的存在.凡是从我们消逝者身上涌出的,好像在他们那里从一个人流向另一个人,被俘获到你身内.他们相互成为继续存在的保证,消逝似乎被战胜,以致他们谈论起"永恒"来...你们以为逃脱了消逝,达到了常驻....令人不安的个人消失.
       只要人类存在,就会追求无限,无止境.而里尔克,满足于这种界限,警戒人类,满足于纯粹的有限.对希腊人讲,持这种态度容易些.无限的追求在他们之中变得平静,他安定了,变为审慎,或者它化入神的躯体,化入众神的形象他们高于人类,但也并非无限.这种神性引诱他们进入无限,帮助他们顺从命运."节制"自己...我们必须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找到我们的,并在上面安身立命.
  •     那肉体的
      最初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
      多少人隔着子宫
      并不认识这个名字:父亲
      那块红色温暖的源头
      众多灵气和欲望在此汇集
      只有搏动的一颗:
      如同小小的太阳
      照耀母亲的乳房与父亲的爱情
      
      可曾有天使俯身亲吻?
      那一面透明的脸颊脉络清晰仿佛预言
      却又隐没在襁褓之中 无人识得
      人啊 是谁给你如此宏大的权力
      让你替万物代言 并建筑地球工程?
      谁给你力量 让你从襁褓中站起
      便开始毁弃土地——你的另一个母亲?
      没有人会想起 自己曾如此脆弱
      像一块孤独的石头 暴露在雷鸣的荒野
      
      美丽吗?不!死亡更美丽
      那个从不偏袒 从不辩护的父亲
       更美丽
      有一个结束的地方
      那是与父亲相遇的地方
      我们将低下曾经美丽的头颅
      暴露出自己平凡而脆弱的面目
      那双强有力的手 苍白
      
      
      会有吗,另一个世界?
      另一片土地,没有痛苦?
      在微笑的尽头 少女的美丽一去不复返了
      别人引以为傲的东西我一件也不想拥有
      我们曾经真正富有 我们的父亲
      ——那些开拓者 那些最先耕耘子宫的男子
       ——曾经真正富有
      
      那些逝去的巨大的痛苦 向我们关闭
      没有一条河流 能找到自己的源头
      耳朵的房屋啊 还有多少不曾被天使开启?
      向先知和婴儿忏悔吧
      我们曾将多少痛苦 施诸于他们
      
      当我们窥视动物的交媾 剽窃他们的肉体
      天使也在窥视着我们 在那隐秘的高处……
      
  •      “你须领先于一切离别,仿佛它们全在你身后,像刚刚逝去的冬天。因为许多冬天中有一个无尽的冬天,使你过冬之心终究捱过。”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二) 十三
      
       回到家乡时才知道自己的身体和感觉如此忠实于记忆。仿佛一直抑制着你在彼方的感知,从这里澄蓝天空下的曲折道路通往门扉,倾倒密致栅栏。
       有刻意与无意的相见与聚会,以及言语。庆幸在因此而存在感稀薄的夜色中,有锐利的火车汽笛将你聚拢。这夜色坦白而憔悴,像虚构浑浊江水中缭绕的沙粒,憎恶它们已如此模糊难辨,却同样要流逝。
       像是拿着一张过期地图按图索骥,行走如盲者无异,街道沉入河流。熟悉的公车线路换了终点站,沿着狭长河谷载你到这城市的边缘和心脏。他们在那里采掘煤矿,将一筐一筐的黑色余烬再次点燃。
       等候你的依旧只是围绕远方岿然的褐色山体,连绵起伏,望不见尽头,仿佛仅是一座在时间中移动的痕迹。因而与过去和未来共同真实存在,高于获取与丧失。
      
      
      
       “我们只是路过万物,像一阵风吹过。万物对我们沉默,仿佛有一种默契,也许视我们半是耻辱,半是难以言喻的希望。”
       ——杜伊诺哀歌 之二
      
       你开始明白你并不如你设想的那般拥有尊严。即便曾是一支尽力的芦苇,也无法抵抗被目光刺穿时,提前枯萎的反复沉陷。
       有时候日常交谈让你觉得安全,有时候却不可忍受,因为觉得被投入一个圆形舞台,周围的人只是变换角色,化妆,然后旋转,转啊转,转啊转。有时他们同时转到中央,就成了一个人——你少言寡语的敌人,行动迅速而坚定,只懂得仰视或睥睨。
       他难以被取悦,正如同你的疏远。因为你能轻易分清感情的深浅,却分不出它们的来源。辜负是印证预言,多么准确而愚蠢,钻人心疼。
       于是要花费许久来弥合自我,让重要的美好与其疼痛一起变轻,最好微不足道。白天太过充分与密实,将外在的监狱一点点搭建成心中缩微的牢笼,将枷锁扣紧。两侧的笑声除却欢乐更显出它根源里的功能。嘲声:你在妄图谁,凭你的惰与罪?
      
       试图拥有神的任何性质都是僭越。何况。
      
      
      
       “你哪里知道——,你自己在恋人的体内诱发远古。”
      
       ——杜伊诺哀歌 之三
      
       那些默兽般的褐色山峦,肋骨间上升的城池,消失在海洋里的渊壑,旋落枯叶的完整脉络,终究只是你难过而滑稽的挽回,她仍劝热爱会撕裂。直到你沉默得失去回声,被美无穷无尽的后果纠缠,被无休止的怀念剥穿。
      
       躲藏在阐释的危房中,追随异乡者的栖居,并不可靠。因一旦真正的光芒到来,大地剧烈的震动将令严肃的爱妄诞,或者相反。
      
       那时刻的一切瞬间,任何的忘却都是逃离。所有逃离都是背叛。
      
      
      
      
      
       “我们本是过客,在恒常之力的境域,却充当神的习俗。”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二) 二十七
      
      
       此生此间若真是祂的世界,祂的意志;祂若信守承诺,为何不依照祂成全。
      
      
  •   当我们窥视动物的交媾 剽窃他们的肉体
      天使也在窥视着我们 在那隐秘的高处……
      
  •   在图书馆借过的那本好像是吴念真译的
  •   这本真的很好,值得收藏。
  •   你要读研吗 还是社会学?
  •   应该要读研,方向还没想好。
  •   林克译的杜诺伊哀歌,这里的只鳞片爪看到了,确实译的很美,所以想送上刘皓明译的,两种不同风格,
    “我们只是一一经过这一切如同空气对流。
    这一切都一致地对我们秘而不宣。
    一半或许是做为羞耻而一半是作为不可言说的希望”
    ——杜诺伊哀歌之二
    而你自己,你哪里晓得——,你把史前的时代
    在你情人的身中勾引起来。
    什么样的感情 从哪些已往的存在中掀腾起。
    什么样的 妇人在那里恨着你。
    你在那少年的脉管中 激动起怎样黑暗的男人们?
    死掉的孩子们想要向你...哦,轻些,轻些,
    在他面前坐上一天讨人喜爱的、一粧可信赖的工——
    领他朝这花园走近,给他这些夜晚做抵销......收敛他.....
    ——杜诺伊哀歌 之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