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诠释传统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俊杰 编  页数:38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第一册,收集十二篇论文与两篇学术座谈会记录,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与背景》收录讨论西方诠释学的论文五篇,与回顾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论文五篇,为这一套书提供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背景。第二部分所收四篇论文都讨论中国经典诠释史所出现而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我想先介绍本书各篇论文的主旨,再说明各文所触及的重要课题,以作为读者阅读全书的参考。

作者简介

黄俊杰,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利兰大学、Rutg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2005起)。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总主持人、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获得学术荣誉包括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1988)、杰出人才讲座(199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台湾大学学术研究杰出专书奖(2006、2007)、中山学术著作奖(2006)。 
著有:《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2007)、《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2006)、Taiwan in Transformation(1895—2005)(Trarisaction Plablistlers,2006)Mencian Hermeneutics: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an(2001)、《孟子》(1993)、《孟学思想史论》(卷一)(1991)、(卷二)(1997)等书。

书籍目录

序导言经典在阐释学上的意义“较好地”还是“不同地”理解:从诠释学论争看经典注疏中的诠释定位与取向问题行动人与历史世界的建造:论狄尔泰的“生命的诠释学”宗教经典与哲学诠释学: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较观点后现代主义与经典诠释从经典诠释传统论二十世纪《易》诠释的分期与类型英美学界对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之研究:回顾与展望当代美国学界关于中国注疏传统的研究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学刍议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点论解经者的“历史性”及其相关问题从诠释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理一而分殊”命题的意义变迁儒家论述中的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附录: 附录一  “中国经典诠释学的特质”学术座谈会记录 附录二  “中国经典诠释学的方法论问题”学术座谈会记录名词及主题索引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经典在阐释学上的意义  张隆溪  纵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凡有较强生命力而且在世界上发生一定影响的传统,都往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在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特殊地位的经典及其评注。古埃及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犹太、伊斯兰和基督教文化,都无不如此,中国文化亦不例外。阐释学在德国哲学中最早产生时,就与研读希腊拉丁古典和诠释基督教《圣经》的评注传统密切相关。最先建立普通阐释学理论的施莱尔马赫(F.E.D.Schleiermacher)既是神学家,又是一位古典学者,曾把柏拉图对话翻译成德文,并讨论对话形式本身在阐释学上的意义。这一点绝非偶然,说明西方经典对于阐释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经典包含了一个文化传统最基本的宗教信条、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而对经典的评注和阐释则是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讨论经典在阐释学上的意义,在文化研究中很有必要。  中国古代于文字著述有经、史、子、集之分,经为各类著作之首。《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对老子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在古代典籍中,这大概是最早关于“六经”的提法,而六经在这里的排列次序合乎经今文学派的意见。《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对六艺即六经的排列次序,以《易》为首,然后是《书》、《诗》、《礼》、《乐》、《春秋》,则是经古文学派的看法。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是本经典的著作,一个系列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