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评传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傅宏星著  页数:464  

前言

  我读《吴宓评传》,感到很振奋,很开心,用关中土话说就是很解馋。  吴宓教授是我的同乡前辈,同属陕西泾阳县蒋路乡人。因我从小离家出走,对这位乡贤所知甚微。直到我长大而又喜好文学之后,才略知一二。没想到,我的家乡竟出现了吴宓这位文化名人,叫我不胜欢欣。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也即改革开放时期,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有关对吴宓的回忆文章和屡次举办吴宓学术研讨会的消息,使我更多地知道了吴宓其人,然而对他仍缺乏深刻的了解。只是在读了傅宏星先生的《吴宓评传》之后,才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才比较全面完整地了解了吴宓的来龙去脉。  我为吴宓教授的复出感到欣慰。我之所以用“复出”这个字眼,因为他仿佛长期被中国文化史研究者遗忘了,几乎淹没了,默默无闻了几十年。尤其因为他主编的《学衡》杂志曾被鲁迅《估》一文批评过,故判定他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因而打人另册,敬而远之。其实,吴宓的事功为人和人们想象中的那个人不同,他并非坚定的保守派。正如傅先生评说:“他一方面维护旧学术,另一方面又常在学术报刊上发表评介新文化的论文。他坚持用文言文写作,但在必要时又采取权宜之计在林语堂办的刊物上用白话发表文章。”

内容概要

  《吴宓评传》是一部系统而综合的吴宓学术评传,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县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和编辑。这本书介绍和记述了吴宓的文化生命和学术历程,展示了他“文化神州系一身”的儒者情怀,奇特的志节,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浓郁的诗人气质与名士作风,一段至真至诚的恋爱浪漫史,毁誉不一的声名,以及他那漫长、丰富而又坎坷的一生中所蕴含的当代思想史的特有现象:一个饱学之士对现实政治的感受,新政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等等。  《吴宓评传》还探讨了吴宓的“博雅之士”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他的悲剧性的文化人格(个性心理)所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和个人的原因;并在中西文化冲撞的背景下,转换学术研究视角,重新评价了他引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巨大影响和深远的思想史意义,以及他在具体参与中国文化的建设中,企图建立独特的文化理念、道德理念、文学批评和新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可贵努力。

作者简介

  傅宏星,男,1970年9月生于新疆石河子市。幼从父习画,性笃静而好深湛之思。早年毕业于西南工学院(今西南科技大学)机械系本科专业。做学生时,喜爱阅读文史方面的书籍,舞文弄墨,积习难除。现供职于一家大型管道公司,先后参与了国内多项重点引水工程的技术设计和制造管理工作。业余则勤于读书治学,极少他顾,目前已发表有关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论文六篇,其他杂类文章二十余篇,著作有《钱基博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并编选《大家国学·钱基博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

书籍目录

序一(李若冰)序二(刘宾)前言 孤怀卓荦殉道真第一章 早年的精神印记出世与取名吴家大少爷早期教育考上宏道高等学堂迷上《石头记》出版《陕西杂志》考入清华学堂,名列第二第二章 出国游学前后的文化吸纳在清华学校专栏作家跳远不及格,不准留美在弗吉尼亚大学转学哈佛大学哈佛校园里的良师益友《(红楼梦)新谈》及其他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第三章 创办《学衡》杂志和执教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执教东南大学反“新文化运动”的异端情怀第四章 在清华大学时期的学术与事功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文化神州丧一身”代理系主任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游学欧洲“柏拉图之恋”“他们都是人中之龙”“藤影荷声之馆”第五章 吴宓与《学衡》“华之白璧德”《学衡》始末《学衡》内容概述中国的“比较文学之父”《学衡》:“知我罪我,请视此书”第六章 吴宓与《吴宓诗集》十五岁学诗,三十二岁拜黄节为师诗界“两吴生”“以新材料人旧格律”《吴宓诗集》玉屑吴宓的翻译实践和对比较诗学的贡献第七章 八年离乱流寓西南在西南联大“红楼”情痴“怪”教授的流风遗韵从《五十生日诗》看吴宓入蜀讲学第八章 从武汉大学到西南师范学院拒绝清华,决心留在武汉大学“关中四大”“出家”蛰居西南师范学院不要一级教授,自请三级教授第九章 黄昏余晖:中国学人的悲歌大学校园里的孤苦老人课堂“风波”“谁也保不住他”牛棚记“趣”下放梁平反对“批孔”挽歌已隐约可闻吴宓之死寂寞身后事第十章 云烟境过皆同幻,文锦织成便不磨三个心愿《新旧因缘》:一部来不及写成的长篇小说《文学与人生》的一种“旧”诠释《藤荷诗集续集》:历经劫火话沧桑两份《年谱》漫话《日记》道高犹许后生闻第十一章 吴宓个性心理研究家乡与新关学家世一枚硬币的两面灰色意识:宗教与死亡在妻子和情人之间第十二章 薪尽火犹传:中西文化的前瞻思想视角的移位重读《学衡》学术思想的隐与显:从“学衡派”到“现代新儒家”吴宓与“博雅之士”的教育范式雨僧先生的启示附录一 吴宓年谱简编附录二 吴宓著(译)作年表附录三 吴宓研究资料索引跋一 (黄世坦)跋二 (林亚光)跋三 (石琼生)跋四 (马富明)跋五 (秦元林)后记

章节摘录

  旧时乡俗,婴儿出生后第三天,则由家里人一大早儿抱到大门外,赶上街中走过的第一人,即请此人到家,厚予款待,尊为这个孩子的义父,终生礼敬,名日“撞周”。据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预测小儿一生的命运。吴宓“撞周”不巧遇上一个和尚。因为家规不许僧道入门,故未从俗,仅仅将这个和尚请进家里,款待了一顿素食,并厚予“布施”遣去而已。1909年表兄陈君衍介绍吴宓加入日本某工程学会,用“雨僧”这个名字代他报了名,恐怕就是取小时候“撞周”而“遇僧”的意思。于是,雨僧就成了吴宓的字,有时候他也写作“雨生”。  吴宓出生不到一岁,生母李氏就去世了,祖母“乃抱归己室,鞠育抚养。不随继母,而长随祖母,共一炕或床寝,几于一日不离膝前者十四年。其间穿衣、梳头、喂饭、斟茶,以及沐浴、洗濯、缝补,一切衣服饮食之事,悉由刘妈动手、用心、操作、经营、掌管。刘妈乃宓实际生活中之母亲;而在感情、心理上,亦足为宓之母亲也!”乳母刘妈,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前后受佣于吴家大约有二十年,据说她不仅容貌端秀,而且精细勤快,忠厚和善,所以吴家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她。  大约在吴宓四岁时,祖母“怜宓失母”,又夙爱次子吴仲旗,就干脆把他过继给了叔父。这样,叔父反而成了吴宓的嗣父。祖母又命他称呼生父吴芷敬日“爹爹”(在陕西用者不多),简日“爹”,称呼叔父吴仲旗日“达达”(乡俗父之通称),简称“达”;称呼继母雷氏日“妈”,称呼婶母胡氏日“奶”(乡俗中“母”的通称)——因而吴宓就同时有了两个父亲和两个母亲!直至多年之后,他对人说起这层血亲关系,外人大多不能准确了解,所谓“名义混淆,莫此为甚”。

编辑推荐

  《吴宓评传》主要对我国著名学者,中国近代著名诗人、著名红学家和文博古今、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也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吴宓作了介绍。该书全面介绍和记述了吴宓的文化生命和学术历程,展示了他“文化神州系一身”的儒者情怀,还探讨了吴宓的“博雅之士”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等内容。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吴宓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