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家夏昌世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谈健,谈晓玲 著  页数:221  字数:213000  

前言

迟来的桂冠    夏昌世,这位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最重要的探索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之一的岭南建筑师,他重塑了岭南建筑的性格,敢于摆脱形而上的束缚,大胆探索强调本土化、技术和形式并重的建筑思路;他让岭南建筑在气候环境、空间概念和建筑形式上出现了三个大转变;他开启了岭南建筑现代主义的发展道路。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建筑作品本身,而且还在于建筑作品给后世带来的启迪。他如一个先驱,勇敢地在岭南建筑领域里前行开路,引导着一批批建筑师通过他开启的大门,去探索研究岭南建筑的发展之路。    如果没有2009年的“在阳光下: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回顾展”,没有这个展览提供的众多历史线索和研究成果,也许,这本书将无从下手。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夏昌世和他设计的建筑作品一样,整整缄默了27年,直到1993年,他设计的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唯一获此殊荣的建筑,夏昌世才从历史的幕后走到台前,逐渐步入人们的视线。    夏昌世的创作高峰期并不长,他41岁才开始设计第一栋房子,在1951年(设计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成名后)到1966年(“文革”开始),历史仅仅给了他15年的时间。这15年,他创立了“夏式遮阳法”,规划设计了华南土特产展览会水产馆、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建筑群、鼎湖山教工休养所、广西医学院等近50个有口皆碑的经典作品。    他如一颗瞬间绚烂的流星,曾在新中国建筑史上努力燃烧、闪亮,但还没有充分燃烧,就过早地陨落了。他的学生说,老师没有官衔也没有得过任何称号,他一生中唯一的桂冠是88岁时获得的中国建筑学会授予的优秀建筑奖,这是一顶迟来的桂冠。    中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在《凝动的音乐》中说:“许多不知名的匠师们,积累世世代代的传统经验,在各个时代中不断地努力,形成了中国的建筑艺术。其中,除了少数人留名于史册外,还有许多人因杰出的技术而为人民所尊敬,或为文学家所记叙,或在建筑物旁边的碑石上留下名字。”    尽管夏昌世不曾在自己的任何作品旁刻下自己的名字,也没有被文学家所记叙,但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作品,却长久地影响着岭南这片土地。    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带来的何止是夏昌世个人的痛苦,还有岭南建筑发展进程的断裂与停顿。    让夏昌世得到安慰的是,他的思想在他的学生的作品里、在岭南一代代有为的建筑师身上得到了传承。    历史的长河,可以湮灭一切。遗忘与永恒,是一对永远相伴的矛盾体。果戈里曾经说过:“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作为一代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用建筑传承了岭南人特有的文化和精神,用开拓性的实践发展了岭南建筑的历史。至今,他仍然被人们深深地怀念。    本书试图从夏昌世的人生轨迹中,寻找这位建筑大师的思想、情感和奋斗的历程;从他的作品中,窥见岭南建筑的发展历程;从他那悲凉的曲折经历中,再现一位建筑先驱的尊严。    作者

内容概要

  夏昌世,这位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最重要的探索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之一的岭南建筑师,他重塑了岭南建筑的性格,敢于摆脱形而上的束缚,大胆探索强调本土化、技术和形式并重的建筑思路;他让岭南建筑在气候环境、空间概念和建筑形式上出现了三个大转变;他开启了岭南建筑现代主义的发展道路。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建筑作品本身,而且还在于建筑作品给后世带来的启迪。他如一个先驱,勇敢地在岭南建筑领域里前行开路,引导着一批批建筑师通过他开启的大门,去探索研究岭南建筑的发展之路。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侨乡之子
 1 夏昌世与新会
 2 以名寓意,家风淳厚
 3 父亲与母亲
 4 在矿山接受启蒙教育
 5 培正“马骝头”
第二章 德国求学
 1 远渡重洋,兄弟同赴德国
 2 恶补德语
 3 从化学到建筑的关键一瞬
 4 来自哥哥夏安世的启发
 5 师从名师学习建筑
 6 接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洗礼
 7 欧洲游历
 8 收获爱情
 9 攻读博士
第三章 回到祖国
 1 决心回国
 2 任职铁道部
 3 陪同鲍斯曼在中国调研旅行
 4 与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结缘
 5 在西南抗战与教学
 6 重庆相聚与悲鸿赠画
第四章 扎根岭南
第五章 岭南建筑的探索与实践
第六章 真名士自风流
第七章 “伯乐”慧眼识夏公
第八章 挚友与高徒
第九章 艰难岁月
第十章 暮年光辉
尾声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夏昌世与新会 “新会”这个词,夏昌世一点儿也不陌生。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他的父亲就常常告诉他:“我们家的原籍是广东新会,你的祖父就出生在那里,长大后他随着出国淘金的大人漂洋过海,还被‘卖猪仔’去了美国……” “新会”这个词从小就烙进夏昌世的记忆中,虽然它是那么的遥远,但他常常留意它的历史、渊源、人物,所以,对它,夏昌世有着一份天然的亲近感。 新会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土地、海洋资源极为富饶。新会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隶属南海郡地。公元420年,南朝设新会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新会县。隋唐间曾改称冈州,与广州、潮州并称“岭南三大古州”。 新会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少霜无雪,阳光充足,四季常青,自然风景绮丽…… 人杰地灵的新会盛产名人,可谓英才辈出,学者如云。它的人文历史,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赞美。 南宋宰相、抗元英雄陆秀夫诞生于此。1279年2月,当元军攻打崖山时,陆秀夫挺身而出,率领众军民顽强抗击元军,谱写了一曲抗敌御侮、爱国忘家、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悲壮乐章,因此受到人民世世代代的深切怀念和衷心敬仰。他不甘被敌国所俘,先驱妻儿入海,后背幼帝从容投海,于是有“负呙投海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陆秀夫背幼帝投海的故事。 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和侨乡,历史上长期作为四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广东历史上文风最鼎盛的地区,素有“东莞拳头新会笔”之美誉。 从明代起,新会的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中国产生进士、举人和两院院士最多的地方之一,曾造就不少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其中有南北朝的“三世刺史”冯业、冯融、冯宝(冼夫人丈夫);元、明学者张伪、黎贞和一代大儒陈献章同出新会,世称“一里三贤”;当代陈垣、陈乐素、陈智超祖孙三代,人称“一门三史家”;还有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和中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等。 其中,陈献章,又名陈白沙,在中国的哲学史中被称为“岭南第一人”,也是广东入祀山东孔庙的唯~一人。 陈献章称自己“半为农者半为儒”,是一个贫民儒者。他为人率性,反对宋元理学的僵化,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他认为心是最重要的,要以“自然为宗”,思想、行动不应受陈规的束缚。后来,他的思想成就了王阳明的理学,使中国的理学发展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陈献章不仅奠定了五邑侨乡文化的底色,更奠定了岭南文化的底色:敢于突破传统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近现代史有着重要地位的新会名人则是梁启超,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他是一个全才,曾写下1400多万字的著述,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具有开拓性的成果。 梁启超的儿女当中,成就最大的是梁思成,他是新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他于1901年在日本出生,而夏昌世,晚他四年,1905年在中国出生。这两位新会人,出生的时间不同,出生的地点不同,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机缘。但人生有时充满了巧合,他们在后来的海外求学经历和从事的职业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在国外接受了数年的教育,又都以热诚的报国之心回到中国,从事同一个职业。在共同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开始认识、合作…… 有研究认为,近现代建筑界曾经凸显过两个名字——梁思成与夏昌世。一个声名显赫被无限放大,而另一个被无限缩小乃至于几乎被历史淹没。 梁思成归国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完成了中国的第一部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的写作。1946年,他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为新中国的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家。 而夏昌世,甚至没有登上新会名人榜,但他身上流着新会人的血。他带着新会人特有的敢于“闯天下”的气质和“尚学”的灵性,才华横溢,大胆创新,在中国建筑界首次提出了“岭南建筑”的概念,独创了“夏氏遮阳”技术,他设计的中山医学院系列医疗建筑,荣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在岭南建筑史上写下了华丽浓重的一笔,成为岭南现代建筑的先驱和代表性人物。

后记

时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80周年院庆,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孙一民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韩伟策划出版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林克明四位老建筑师的传记。出版社建筑分社副社长、资深出版人赖淑华编辑联系我,希望我能接受写一位建筑师的任务,同时要我帮助物色写其他几位建筑师的作者。    我向出版社推荐了省作协的两位作家:胡荣锦先生和谈晓玲女士。而我自己,接不接受任务,仍未拿定主意。我虽然在建设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多年,但对写十几万字的人物传记还是感到有压力。何况我手头还在写一本书。    在西餐厅,赖编辑与我们三人就写书事宜进行了第一次面谈。赖编辑希望我们三人分别写三位建筑师。胡荣锦是广东著名作家,其父也在建设行业工作,他小时与父亲去北园喝茶,见过林克明。他甚至记得林克明的一些建筑作品。他自然选择写林克明。    赖编辑推荐我写夏昌世,原因是我曾多次采访过何镜堂院士,跟何院士比较熟悉,容易从他那了解夏昌世。何镜堂是夏昌世唯一的研究生。    考虑到我手头还有另一本书未完成,写夏昌世的时间又很紧迫,于是我邀请晓玲女士与我合作。    本来赖编辑是希望晓玲女士写陈伯齐的,但我邀请在先,她只好婉拒了其他的任务。    晓玲女士擅长写人物报告文学和散文,感情丰富,文笔细腻,其作品多次获奖。有她合作,我的压力得以减小,写作速度也加快了不少。    最开始,是收集资料的阶段。探索一个人的生平,原来是一个如此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我们发现,要较完整地向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夏昌世,需要寻找距今150年前的华侨史,需要了解他的家人、他读书的学校和读过的书,要了解他去过什么地方,与什么人交往。了解他生活的时代、生活的环境。作为建筑师,当然还要知道他的建筑作品与文献。最为关键的,我们需要知道夏昌世本人的真实思想和感情,但他已在16年前离开了。    忽然觉得自己需要变成人文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旅行家、经济学家、建筑家和美学家,甚至是侦探家。    如果说150年前新会华侨被“买猪仔”的历史是一棵树的树根,那么,我们艰难地从深埋在泥土下的根茎中,寻找夏昌世祖辈的印迹,丝丝缕缕的线索,如细微的光线,透过历史的尘埃,引导我们沿着沧桑的树干往上寻找。    树干开始分叉,枝条茂密而杂乱。有些枝条可以攀爬过去,看到绿叶和果实。有的枝条很脆弱,一接触就折断了,让人掉下去,半天也回不过神来:这里什么也没有呀,下一步该去找哪一条线索呢?    我们感到茫然。夏昌世当年设计的作品现在拆得差不多了。当年与他合作过、共事过的人,了解他的人,也很难找到了。没有人知道他在国内有什么亲人,没有人知道如何联系他国外的子孙。虽然,报刊、杂志有关于夏昌世的文章,但多是从专业角度进行的写作,而对于写人物传记,夏昌世的生平及生活等却较少提及,夏昌世人生轨迹的收集缺少了一块。    我们找不到任何第一手的材料。感觉夏昌世如此缥缈,时空如此遥远。难道真的是“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好在,华南理工大学的肖毅强教授给了极大的帮助,他提供了采访对象,将他研究夏昌世先生的成果跟我们分享,还为我联系采访的对象。陆元鼎教授在中山大学的校友会上,碰到了夏昌世的学生蔡景彤,他马上帮我联系采访,使我得以采访到蔡景彤先生。在蔡景彤老人那里,我们还原了夏昌世的点点滴滴。    蔡景彤是华工1957年毕业的学生。曾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山东建筑大学)任教,后回广东,创办了岭南建筑学院(如今为广州大学建筑系)。他跟随夏昌世的时候,正是夏昌世的事业高峰期。他见证了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建设过程和“夏氏遮阳”创立的历程。他为接受采访做了很多准备。他带来了夏昌世寄给他的信件和明信片,手写了几页纸的回忆。还用狼毫抄写了一首他写的诗《感师恩》。他说我们是第一个向他了解夏昌世的人。“我一生中有三位恩师,其中一位是夏先生。我很愧对夏先生,没有做出大的成就。夏先生生不逢时,他的才能很可惜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他的建筑理念与思想,现在看来有些还是先进的科学的,今天能回忆夏先生,能对写他的传记有一点帮助,我很高兴。”    泛黄的信笺、有些模糊的笔迹,读着这封来自德国的20年前的信,看着夏昌世工整有力的笔迹,仿佛一下子,就觉得夏昌世很近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人。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    历史的大树开始向我们招手致意了。顺藤摸瓜地寻找线索,我们见到了蔡德道这位值得尊敬的老前辈,他也是夏老的学生。    从他们那里,我们得到了他们的回忆笔记、手稿和珍藏的相片。    枝条继续长出绿叶,我们采访到了夏昌世在广东的第一届学生梁崇礼。他提供的材料填补了夏昌世早期工作和生活情况的空白。    每采访一个人,我们都要感叹一次。夏昌世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以那样欣喜的态度迎接我们,老师终于可以出传记了,他们高兴。于是他们仿佛是带着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尽其所能地向我们描述着历史,给我们提供他们手中的任何有价值的史料。    他们或怀着对老师的敬仰,或藏着某些历史造成的愧疚,或饱含着师生深情,或怀着深深的痛惜和思念……    “我今天和老伴说好了,不许她来,也不能催我回去,我要慢慢向你们讲讲我的恩师。”    “我老伴已不在了,这本杂志是她单位的,我一直留着做纪念。今天带来给你们,里面的一些资料对你们写作也许有帮助。”    “这本手稿,我没有拿出去发表过,你们拿去复印吧。”    “老师这一生是个悲剧”,“很可惜他的才干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他当时的思想和设计,用现在的话,就是绿色、低碳”。    “如果你们早几年写这本书,也许还能采访到许多人,但现在,许多人也已经过世了,能采访到接触过夏昌世先生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们感受着这些真实的情感,内心里,也翻腾着无法预知和无法抑制的感情。    至此,夏昌世的材料渐渐充实起来。然而,线索突然又戛然而止。夏昌世先生1972年去德国后的情况无人知晓,线索再次出现断裂。    经过多次联系,肖毅强教授带着我和赖编辑去香港采访蔡建中先生和陆天佑先生。蔡建中是夏昌世晚年时期关系最密切的学生,陆天佑是夏昌世儿子的同学、夏昌世的学生。两位老人的回忆是如此丰富而鲜活,令我们应接不暇。    一个人的专业可以影响生活,生活也可以影响专业。我们想表达的是夏昌世开拓的思想、充满创造力的设计和富有个性的生活态度。    历史的大树越长越茂盛,风雨过后,新绿不时发出悦耳的风声。    陆元鼎教授顶着35℃的高温,带我们去看夏老的作品——华工2号楼,并亲自讲解关于这栋楼的故事。    莫京是莫伯治的儿子。莫伯治与夏昌世,生活中是挚友,事业上是知音。莫京用轻松的语调,告诉我们他父亲与夏老两人“为食”的趣事,丰富了我们写作对象的性格和色彩。    见到何镜堂院士,我们忽然有了一种释然感,夏老应是一个幸福的人,他有这样杰出的继承人。跟何镜堂院士聊起夏昌世,总是觉得何镜堂许多方面与夏昌世如此的相似,继承和传承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    但我们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晓玲女士先去了东三省和内蒙古,后又去英国了。在哈尔滨和伦敦,她考察了当地的哥特式教堂。她说在哥特建筑里寻找写作灵感是有效的,因为夏昌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哥特式教堂的研究。但她说她最大的灵感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蒙古包里,她构想了所有的写作提纲。    7月底,她终于在广州安定下来。    我们决定动笔了,而且我们必须动笔了。从茫然到感慨再到肃然起敬,我们对夏昌世有了深度的了解,我们如果不写,或写得不好,都会深感遗憾。    从8月1日开始,我们分配各自的任务,约定每两天交换一次写作的进度。    那些用了3个月积累的资料和情绪,如溃堤的洪流,一泻千里,不可阻挡。凡是能找得到的夏昌世的论文著作,我们竟然都读完了。    封尘的历史,一层层地剥离在眼前。至8月20日,我们完成了11万字的初稿。    很忐忑地把稿子交给了出版社,我们知道自己的笔头是笨拙的,难以再现一代岭南建筑先驱丰富的人生和业绩。    但,我们努力了。    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何镜堂院长、孙一民常务副院长、肖毅强教授、陆元鼎教授、邓其生教授、庄少庞老师对本书的指点和支持。    感谢蔡建中、蔡景彤、梁崇礼、蔡德道、陆天佑、胡荣锦、黄惠菁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及给予的帮助。    感谢责任编辑赖淑华、李良婷的一一勘正。    感谢《南方建筑》邵松、李笑梅提供的资料和图片。    感谢金国燕、李彪、金恩泽、谈琪、刘雪珍、张建国对本书的支持。    感谢一切为我们写这本书予以支持和帮助的人。    谈健    2012年8月24日

编辑推荐

《建筑家夏昌世》试图从夏昌世的人生轨迹中,寻找这位建筑大师的思想、情感和奋斗的历程;从他的作品中,窥见岭南建筑的发展历程;从他那悲凉的曲折经历中,再现一位建筑先驱的尊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建筑家夏昌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是一本非常良好撰写和研究的书,夏昌世是一个卓越的人,他酷爱和实践建筑,从来没有为金钱或名利。他不只是一个建筑大师,但也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很好的朋友,一个忠诚的兄弟,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慈爱的祖父和曾祖父。他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工作和他的国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