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恋

出版时间:2005.1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露丝·史兰倩斯卡,[美]路易·毕昂柯里  页数:272  字数:170000  译者:王润婷 译  
Tag标签:无  

前言

壁炉里熊熊烈火烧得正旺。窗外冰凉清冷的微风荡漾在初春的校园里,残雪只剩下冰块状,这里那里地分布着,和煦的阳光带回了摇晃的野雁,到处漫步觅食。我蜷缩在星巴克角落的沙发里,融在1980年代的美国乡村歌曲与浓郁的咖啡香气中。一切都很不一样了。    一阵风吹来,大门外走进一家人,走在最前头的是个小女孩。那微卷的褐发、大大的眼睛、圆胖矮小的身躯,好像她。    她像这个小女孩这么大的时候就在钢琴前埋头苦干了。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在做什么?我努力地回想。片段的记忆里,在家门外吃沙喝土、骑马打仗;父亲的溺爱、母亲的怀抱,到处都是安全堡垒。    为了找资料,我又回到南伊利诺伊大学,那个曾实现我梦想的地方。“钢琴之屋”已不复见,只剩下一片草丘和几棵大树。我在图书馆里,耳朵听着她各时期的录音,眼睛看着一张张她幼时、少年、成年的照片和剪报。数十年的人生,压缩成连串声影。我思潮起伏,有些透不过气来。    一切都真实得如昨日之事,却已久远。那晃荡着双脚弹琴、有着甜美脸庞的小女孩如今已80岁。人生中所有好的,不好的,快乐的、不快乐的都已过去。岁月悠悠,无情却公正。辉煌人生或失意人生都会过去;成功得早与成功得晚,也会过去。想必她很早就了悟了这点!    她——露丝·史兰倩丝卡,1925年1月15日出生于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父亲约瑟夫·史兰倩丝基是美籍波兰裔小提琴家,母亲桃乐丝·戈德凯恩德的父母是来自波兰的犹太后裔。史兰倩丝卡的父亲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伤及手腕,无法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便计划由他的第一个孩子来完成他个人在音乐上的伟大目标。史兰倩丝卡就是这个不幸的孩子。    她3岁半便开始接受父亲每日九小时的严苛训练。4岁演奏第一场钢琴独奏会,5岁全家为了她的音乐教育移居德国。因着父亲严厉的督导与欧美两地众多名师的教导,她于6岁在柏林,7岁在巴黎,8岁在纽约成为一颗闪亮的新星。各地的邀约让她的年薪高过当时的美国总统。金钱使父亲的伟大理想变了调,在他错误的引导下,史兰倩丝卡面临青少年时期痛苦的自我迷失。15岁时与父亲决裂,自舞台上消失,更于19岁离家出走,与乔治·伯恩结婚;这段婚姻于1955年结束。    自15岁起,经过十年演奏生涯的中断与自我价值的探索,她慢慢地明白,音乐乃是她个人生命的延伸,与人有心灵交流的演奏是其生命存在的价值。1953年,28岁的她,在历经艰辛后终于寻回自我,独立而勇敢地站起来,再度成为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    1964年,由于繁忙的演出造成健康严重地耗损,她接受了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音乐系的聘请,任驻校艺术家,开始了演奏与教学并重的生活。三年后与该校政治系教授詹姆斯·克尔博士结婚,这是她幸福美满的第二度婚姻。30多年来,她精湛的钢琴演奏与完美的教学理念为她带来无数奖项。2002年,克尔博士去世一周年,史兰倩丝卡由南伊利诺伊大学移居纽约,受邀至曼尼斯音乐学院演奏,应聘为朱利安音乐学院及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讲座,并于2002年10月至台湾东吴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年。    虽然汲汲营营的父亲曾为她打下良好的钢琴演奏基础,但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却让她失去了珍贵的童年,失去了可以挥霍玩耍的权利,最后甚至失去甜蜜的亲情。她曾感慨,若再晚十年出道,成就也依然可以闪耀。其间中断的十年,她了悟自然运行有其一定的规律。艰苦的摸索带进了艺术的深刻;她,终于顺着人生的轨道走出自己的路,顿悟了艺术家的天职,那是物换星移下永存的真理,也是支撑她继续人生的最大力量。    她,兢兢业业,只愿对她的所爱忠诚,并与人分享她的音乐,除此,世间无所留恋。    1957年,史兰倩丝卡完成这本原名《闭锁的童年》的早期自传,当时曾在美国造成极大的轰动。因为这是第一本诚实讲述天才儿童背后真相的书。今天看这本书,除了在孩童教育和人生真谛上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促使我们省思外,尤其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价值。因为书中记载了史兰倩丝卡在1929年至1939年间与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家,如施纳贝尔、科尔托、巴克豪斯等人学习的经过,也详述了她与作曲家兼钢琴家拉赫曼尼诺夫之间的亲密交流与学习。此外,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学者,如伊莎贝尔·文格诺娃、娜迪娅·布朗热、乔治·当德洛,作曲家乔治·埃内斯库等也都曾是她学习的对象。她以真诚的笔触仔细地叙述向这些大师们学习的经过,以及他们个人的特质和音乐观;而伊萨克·斯特恩、霍洛维茨、鲁宾斯坦、山姆·巴伯、却考斯基都是她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她是这些人中最年幼的一位。通过她的经历,我们也一同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事、物,对20世纪初西方的音乐状况有了具体的了解,也对“后浪漫”钢琴演奏艺术有了清楚的体会。史兰倩丝卡可说是20世纪西方音乐史的见证人。随着她的封琴,那个时代已真正地走向结束。     十年前,我即着手翻译此书,然而十页之后便无法再继续,随着年岁的增长,情感负荷能力的增强,终于在她80岁时完整地将此传记译出。为了帮助读者大众对这位钢琴大师有深入的了解,我到南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找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安插在书中。感谢南伊利诺伊大学的支持,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图片,也感谢为此书的完成贡献心力的朋友们。     史兰倩丝卡的一生与钢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闭锁的童年》中译本便以(《琴缘一生》编者注:此为繁体中文版书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简体中文版刊印,改为《琴恋》)命名。诚如她在书中所说:“我将以一个独立的个体重新出发,无论将遭遇什么,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将经历任何悲伤和失落;我知道,钢琴将永远在那里,只要我与它在一起,我的未来必掌握在我的双手中!”但愿我们从她的人生得着启示,珍惜手中的每一日,忠诚以待,因为舍或不舍,它,都在消逝中!                                                              2004年12月19日

内容概要

本书是我早期音乐生活的记录。内容记载了我在世界各地的经历和奇遇。尤其重要的是,我认识了许多影响我一生,我所真挚热爱的朋友,因为艺术是一项不可能独自完成的工作。    音乐世界较现实人生更为奇妙、宽广和神秘,它的内在是人眼看不见且有极限的。当人们在音乐艺术中探索时,会感到自身有一份责任和敬畏之心;这本书,就是以最简单的文字叙述我对音乐的责任和敬畏。我们的一生苦能秉持真诚和单纯的本质追求音乐,就能在精神上得到最大的喜悦和满足,并将喜悦与他人分享。    与人分享音乐世界的奇妙和欢愉乃是艺术家最深的梦想和祈望!

作者简介

露丝·史兰倩丝卡,世界著名钢琴家,“美国第一钢琴夫人”,被伦敦《镜报》称为“当代最优秀的女钢琴家”。4岁起就以音乐神童的身份演出,8岁于纽约公演时,被《纽约时报》誉为“自莫扎特之后最杰出的音乐神童”,并说听她的演奏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经历”。她幼时受教于欧美

章节摘录

父亲说:“很高兴听到由您这种程度的人口中说出来的见解,但是此刻还是得先找一位老师。您能帮忙介绍吗?”    “以目前来说,这个地区最好的钢琴老师是一位女士,她名叫艾尔玛·施密特·肯尼迪太太。她曾受教于伟大的莱谢蒂茨基,具有良好的教学声誉。”艾尔库斯博士又说,“我希望你常带你的女儿来见我,我对她的成长过程很感兴趣。”    拿了肯尼迪太太的地址后,父亲和我马上就去拜访她。一进她的琴室,最让我讶异的,就是她有一个好大的房间,中间放着两架大三角钢琴。一个房间放两架大钢琴,在我眼里看来,简直就是太奢侈了。    肯尼迪太太解释,第二架钢琴是为了弹钢琴协奏曲用的。“钢琴协奏曲!”那个充满了梦幻的字眼。我马上就认定,她,就是那位最棒的老师。我是那么想要弹一首钢琴协奏曲,而现在我正站在一间可以学习协奏曲的琴室里。    肯尼迪太太跟其他人一样,被我这双小手所弹出来的音乐给吓倒了。她毫不迟疑地接受我,成为她的学生,而且不收分文,只是真诚地希望能看着我成长,帮助我发挥天分。    以往如果我弹得好,鲍尔太太和辛普森太太都在我的琴谱上贴一个奖励性的星星,肯尼迪太太却以读一篇希腊罗马神话作为奖赏。那些神话真是太吸引我了。我初次接触了希腊英雄西绪福斯和石块的故事;多年后,故事里的“石头”象征着父亲逐渐瓦解的力量,被我日渐茁壮的生命和气息所击溃。    肯尼迪太太在米尔斯学院任教。米尔斯学院在旧金山湾区以音乐及社会人文等课程著名。她很清楚,如果要把我的天分完全发挥出来,一定得找一位赞助者。    父亲在她面前不断强调自己没有经济能力。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他除了教学外,还经营一些房地产工作,多少都有收入。但是培养我却像下一场赌注,下注的钱由他人出,似乎较为划算。    也许你可以称他为一个“狡猾的商人”,但他的确是我所见最看重金钱的一位男士。母亲提到他们度蜜月时,他甚至拒绝买一个冰淇淋给她,他说他缺乏多余的钱;有一天他回家,告诉母亲要给她一个意外的惊喜,结果是一罐四分之一磅重的奶油,不过提起他自己的穿着时,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他的衣服都是由昂贵且上好的衣料做成,他说如此才耐穿。他对其他事物吝啬得几近于病态,绝不可能因为你需要什么而为你买什么,一切都得出于他自愿,但那种机会是少之又少。    由于我进步神速,肯尼迪太太认为我不久便可以开一场独奏会了,她认为独奏会也是吸引富有人士赞助的好方法;米尔斯学院的音乐厅是个理想的场地。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她邀请米尔斯学院的校长奥瑞莉亚·莱因哈特及路德·马尔尚听我弹奏。听完之后,他们都感到满意,于是便开始进行演奏会的规划:时间是1929年5月,从我练过的曲目中挑选了45分钟的音乐当演奏曲目。    我在肯尼迪太太的琴室里练习上台。那好似在玩一场游戏。父亲和老师坐在楼梯上,我把琴室当舞台,走进又走出。第一组曲目是巴赫的《创意曲》,接着是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中场休息后,第二组乐曲是海顿的《小步舞曲》和贝多芬的《G大调变奏曲》。    P39-40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美国第一钢琴夫人”自述血泪成名路,当代家庭教育的鲜活案例。    本书是世界著名钢琴家史兰倩丝卡前半生传奇经历的真实记录,讲述了一个尚未出生就已被规划好人生蓝图的天才,由于父亲的错误引导和压抑,在少女时期曾经严重迷失自我,经过十多年的苦苦挣扎,终于重新踏上正途而再次成功的曲折星路历程。    阅读本书,您还能了解到许多钢琴大师对音乐的领悟和诠释,并进一步体悟到在钢琴的教与学中什么才是最重要、最需要而必须付诸实践的。    即使对钢琴、对音乐毫无兴趣,读过本书,您也会明白在学习过程中、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哪些原则是您不可不知而必须遵循的。    “当代最优秀的女钢琴家。”                                    ——《镜报》    “自莫扎特之后最杰出的音乐神童。”                                       ——《纽约时报》    “她是我所认识最具才华的人。”                                       ——拉赫曼尼诺夫

编辑推荐

即使对钢琴、对音乐毫无兴趣,读过《琴恋:钢琴夫人史兰倩丝卡青春回忆录》,您也会明白在学习过程中、在对子妇的教育中,哪些原则是您不可不知而必须遵循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琴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一个天才的产生、陨落和再次复出,史兰倩斯卡传奇而不平凡的一生,看似在意料之外,其实又是在意料之中。她的天才被过度利用,她的人生和所有的一切都被父亲设计和控制,她就像父亲手中的一个会赚钱的玩偶,逆来顺受从不反抗。从来没见过像这样自私、冷酷、狭隘、自大的父亲,他除了自己谁也不爱。他给史兰倩斯卡的伤害是致命的,很有可能这位天才就此一蹶不振而消失了,但幸好史兰倩斯卡最终选择了离开他,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下才变得真实起来,在真实的生活中她才对音乐有了全新的感悟和理解,她的音乐才鲜活和生动了起来。从此,她弹琴是因为自己有感而发、为了向听者传达自己的感情、思想、精神和生命,而不是为了任何人,这时音乐才真正有了生命。她的音乐与她的人生、感情、精神终于得到了统一。其实这样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像郎朗和他父亲之间的故事,郎朗的天才之路也差点被他父亲葬送掉,但幸运的是,朗朗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去美国求学,全新与开放的环境让他有了新的生活体验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最大的幸运是由于语言不通,他父亲无法进入儿子的世界,郎朗才得以在自己的掌控下学习与生活,天才得以施展,其光芒照亮了整个世界。还有电影《闪亮的风采》中的原型大卫-赫考夫,也是一个天才被歪曲、走向歧途的例子,后来在爱人的帮助与关怀下,经历了生活的磨难,才得以复出。如果是学钢琴的,建议看一下史兰倩斯卡的《指尖下的音乐》,我认为这是一个钢琴学习者、尤其是向专业或更高层次发展的学生必备的一本书,非常有价值。
  •   女儿学琴3年多了,感触很多。为了拓宽我这个音盲陪练的视野买了这本书。没想到居然一口气看完了!心从一开始就被小露丝出生前就被规划的命运紧紧揪住,直到最后一刻随着露丝成为了独立的个体方才释然!一个没有童年的天才儿童的成长史值得每一位琴童家长关注下。另外书中有很多钢琴家关于钢琴学习的主张也很值得关注。
  •   对这本书的阅读可以说是爱不释手,用两天的时间就速读完毕,久久不能平静。这真是一本好书,无论你的孩子是不是琴童,只要读过,就会产生具大的反响。真的好想见一见钢琴夫人史兰倩丝卡,真的有好多话要说。还要再细细的读一遍、两遍。
  •   收到书以后每晚给刚学琴的儿子读一段,他记住了很多音乐大师的名字,也知道要想成功就得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所以现在练琴很自觉,呵呵。
  •   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书,尤其对于学钢琴的学生和家长。
  •   钢琴天才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会告诉你.
  •   感人至深,看到露丝最终悟出了艺术家的真正价值所在,终于突破了自我的束缚,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真是佩服啊,那个时候,作者也才28岁啊,看看自己,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是一事无成。
  •   刚看了一部分,觉得很不错,尤其适合孩子学琴的家长看,原来天才都是苦练出来的,除了时间累积,真的没有其他捷径!
  •   很好,但就是书皮像被踩过一样,希望以后不要再出现类似地情况
  •   读后,感觉很沉重,学乐器的孩子就没有童年的乐趣,但有一点,只有付出,就有收获,这可是一句真理,谁也不可否认。
  •   Idol. I ***e her very very much!
  •   看了几遍,觉得有好多东西还要细细品味、慢慢理解。
  •   verynice~~`没有传说的那样貌似被踩过、、、就是等待的时间比较漫长·~~~
  •   看了之后我也会疯狂的每天要练8个小时!!深深被感染!
  •   很不错····
  •   很不错!感动
  •   拿到后有点失望,书皮很脏,像是在地上被踩过......但这本书本身还是很精彩的,值得一读我最开始是看的史兰倩丝卡的《指尖下的音乐》受益匪浅,而后继续买了这本
  •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想学的音乐的,在学音乐的朋友应该好好的看看她的书,她的另一本《指尖下的音乐》也很不错的。
  •   不错,喜欢,有的时候对引导我的孩子练琴有所启发。
  •   就书的内容来看是很不错,很精彩的,很失望的是收到书一打开看像是旧书一样脏脏的,不过鉴于内容还可以,就忍下了。
  •   还是一本很不错的传记。
  •   书中很真实的叙述了作者的学琴经历,也谈了不少关于学习的方法,让人惊奇更让人领悟。 “无论在何处演奏,总有听众到后台或旅馆大厅告诉我,他们曾在孩童时期听过我的音乐会。两年前在伦敦,以为高雅的女士出示一张我12岁到伦敦首演的节目单;1954年在波士顿,另一位女士告诉我,她还记得我4岁时在费城的宴会上演奏。表演结束时,她无意间听到我与一位小男孩的对话。男孩说:‘你知道吗?我也会弹钢琴。’据她说,我回答:‘我绝对相信你会弹钢琴,可是,你知道如何表达音乐吗?’” 就像作者说的:“有一点我必须强调:不论我的弹奏如何优美,都不是奇迹天赋所造成,我只是很精确、很严谨的服从所得到的教导。”
  •   是学钢琴的我们必备之书
  •   每一本书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这本书对我而言,是可以帮助我知道如何去让孩子学钢琴,比如里面涉及到的乐理知识、钢琴调性之间的转换等等,或许不懂钢琴的我并不真正明白,但是对于孩子的学习却是有指导作用的。。。我在想,如果主人公没有真正成功她的命运会怎么样呢?那么残酷悲惨刻板的童年,必定对她成长后的心理会造成更大的阴影。。。给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个警告:快乐的童年才是最重要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