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江风  页数:331  字数:2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基于亘古而来的、以北极为中心的天文信仰,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原型,通过传统政治的文化特色、建筑中的文化模式、传统环境理论、天道与哲学、宇宙观与思维模式、天体崇拜与民风民俗、天道与文学、哲理与养生等层面揭示出观念信仰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并就直面传统、继往开来地创建新文化进行了颇具价值的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

陈江风,1953年生,湖南宁乡人。文学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生导师,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中国文化概论》、《天文与人文》、《古俗遗风》、《汉画与民俗》等专著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天国世界——一个神秘的文化原型  第一节 天的文化含义  第二节 天国的框架第二章 天与人——天人关系流变  第一节 天命隐显与沧桑之变  第二节 “帝”的历程  第三节 “天”的再造  第四节 历史的凝结第三章 法天而治——传统政治的文化特色  第一节 万变不离其宗  第二节 天生血缘  第三节 人格与道德第四章 时空宇宙——天道与哲学  第一节 阴阳五行臆说  第二节 “河图”、“洛书”探源  第三节 八卦与天体宇宙模式  第四节 天体论争的文化含义第五章 象天设都——天文观念与中国建筑  第一节 传统的形成  第二节 形式的嬗变  第三节 故宫的建筑观念透析第六章 负阴抱阳——中国传统环境理论  第一节 风水流派与代表人物  第二节 形势宗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理气宗的基本理论第七章 知天必胜——军机与星占  第一节 由“初恋”到“结缘”  第二节 知天与神机妙算第八章 则天观念的活化石——天体崇拜与民俗  第一节 天体崇拜与祭祀风俗  第二节 天体崇拜与岁时节令  第三节 天国世界与丧葬风俗第九章 养生与修炼——养生中的传统哲学  第一节 哲理与养生  第二节 道家长生术  第三节 房中养生术第十章 诗乃天地之心——天道与文学  第一节 俯仰与腾飞  第二节 同源同构  第三节 文象同源第十一章 字宙蛋的辐射——宇宙观与思维样式  第一节 混沌与思维  第二节 直觉体悟  第三节 理性思辨第十二章 文化传统评价与新文化建设  第一节 开掘观念与文化传统中的文化资源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前景  第四节 与时俱进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三 蕴含哲理的物质世界:自然之天  “道德之天”观念的形成,取决于原始先民对天体自然蕴含道理的了悟。了悟总结与发现,使之上升为理论,又反过来强化人的心理。此外,中国文人的心灵,常与自然共振,常在山水中流连,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诱发创作灵感,产生社会人生的联想。因此,当孔夫子临川视水,触景情生,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慨叹;当嵇叔夜遥想兄弟嵇喜秣马华山、目送归鸿时,有“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吟咏;陶渊明采菊东篱,悠悠然望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景象,蓦然领悟人生真谛,产生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物我两忘境界。  这些触及自然景物的联想,显现了中国人的天赋。具体到天体观照,古人更是联想丰富。群星与北极的关系,天与人的关系等,都成为观照、吟咏的对象,并由此升发出形形色色的文化、政治、哲学理论。  浓烈的文化氛围,濡染文人学士,陶冶人的性灵。执著的文化传统,悄悄然把人们引向大自然的怀抱。在纵情山水,流连忘返的过程中,熟悉了自然的属性,于是,人们对天的性质有了客观认识的前提。  时至东汉,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季彦去拜见老朋友刘公,恰巧遇上一位客人送鱼来。刘公很高兴,发感慨说:“天生五谷,给人当粮食,天育鸟兽鱼类,给人做菜肴。上天仁德,于此可见。”在座的客人大都随声附和,对皇天上帝感恩戴德。听了众人的话,孔季彦说:“万物的产生,各禀其气,各有其因,自然而然,并不需要上天的仁德,天也无意生出万物供养人。伏羲尝百草时,上天并没有给人指示——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为了获得这些知识,伏羲一天中毒七十二次,然后才知五谷可食。于是,教民稼穑,人才开始试播百谷。同样,蚊子叮人,蚯蚓吃土,是自然的。是不是上天为显示他对蚊子的仁慈生了人让它叮,造了土让蚯蚓吃呢?懂得这个道理,五谷鸟兽并非神明之天为了人的生存而创造,也就明白了。”  刘公和众宾客都相信天有意志,大仁大德,可见天人感应神学观念的普及深入。孔季彦否认上天有意志、有目的,代表了一种正在发展的新思想。  所谓“新”思想,其实渊源甚远。萌芽期不说,早在战国时期,硕儒荀子已有了明确的观点。他在《天论》一文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强调天体运行自有规律,既不受尧舜这样的圣君贤王所感动,也不受桀纣这样的暴君影响。战国人有如此卓见,实属难能可贵!荀子笔下那个有常规的“天”,便是“自然之天”了。  汉代哲学家王充生活的时代“天人感应”说盛行,与此同时,天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对天的自然属性也有了几种观点。有人认为,天是气;有人认为,天是固体。而博学的王充,便以天文学的成果为武器,与天人感应说开了一个诙谐的玩笑。  他在《论衡》中说,天是气体呢,还是固体呢?要是气体,必定像云烟一样,天神又怎能用云烟立起擎天柱,使苍天不倒?洪水之神共工又怎能用头去碰折它呢?传说中,女娲以五色石补天。这样看来,天应该是固体的了。果真如此,天应该是玉石嵌起来的,但没有嘴它怎么能吃上贡品?可见,无论是气体还是固体,只要是物质的,上天就根本不会享用贡品。  在这样的基础上,王充提出了他的“寒暑有节,不为人变改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①的著名理论。  汉人桓谭也反对“天人感应”说,他的《新论》主张天没有意志。他说,王莽迷信天地鬼神,重视祭祀,到处立坛庙,杀牛宰羊,献牺牲,以求上天保佑。但是,由于王莽为政不善,天下反叛,到头来,义军包围皇城,火烧宫室,如风卷残云。王莽虽静处渐台,抱符命、礼北斗,呼唤上天保佑,最终难逃身首异处,贻笑后人。  桓谭还说,物性的相宜与不相宜,不是天意。比如,钩藤和人体不相适宜,巴豆和鱼不相适宜。人吃了钩藤,鱼吃了巴豆,就会中毒死亡,并不是上天为了杀人、杀鱼,才生出它们来。上天是没有意志的。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听到了与前面孔季彦相同的理论——天道自然论。它们大体上属于自然之天的范畴。  由此看来,自然之天的概念认为,天是自然而然形成,没有意志、没有精神、没有目的的。天是物质的。从这里引申开去,哲人们又把一切自然的现象也都叫做天。例如,牛马牲畜都有四条腿,不是人有意创造的,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这些功能也是自然的。所以叫做天职。总之,不是人为、自然而然产生的,都叫天(天生的),这种“天”与“人”相对应。现在使用的天赋、天然、天性、天敌等词语中的“天”,仍是这自然层面的意义。经过先秦两汉奠基,天道自然的理论逐渐发展。至魏晋,三玄之书走俏,玄学大兴,王弼、何晏、阮籍、嵇康,精研本末有无,清谈言意之辨,以自然为最高境界。于是,两汉以来的神学油彩风蚀剥落,中国哲学开始走向纯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探索之路。  P7-9

编辑推荐

  本书凝聚了作者近年来研究文化学的心得和文化建设的思考。各章从不同的文化门类出发,以原型理论为核心方法,观照并揭示中国文化演变的诸种现象,为了可读,写得有点散文化。第十二章回顾中国文化选择的过程,探讨中国文化重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则使全书结束在凝重的思考之中。  本书也是探索中国文化演进与建设的尝试,是文化建设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石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很好啊!
  •   对中国文化传统很有见解,
  •   很不错的书,观点很鲜明,例证也很有说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本书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