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犯罪空间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发曾 著  页数:381  字数:4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城市犯罪空间》从探究城市犯罪的根源、城市犯罪问题与城镇化的关系入手,论证研究城市犯罪空间的本源必要性与时代必要性。追踪城市犯罪空间的理论轨迹,剖析城市空间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以及城市犯罪的空间分异,进而认知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致盲因素。在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防控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模型,从行为角度认知空间防控,从国情出发认知空间防控的大环境。论证了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构建城市犯罪综合防控体系、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城市空间地域的防控管理、城市警务配置的空间重构等实施犯罪空间防控的途径,以及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理念、途径与措施。书末以20个实际发生的案件为例,解析案例依附的犯罪空间,提出空间防控的针对性措施。
《城市犯罪空间》可供从事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工作的干部与专业人员,从事律师、法律顾问等工作的专业人员,从事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等工作的干部与专业人员,从事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的干部与工作人员,从事建筑设计、园林绿化、小区设计、房地产开发的专业人员,从事犯罪学、法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心理学、规划学研究的科研人员,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等阅读学习。本书由王发曾著。

书籍目录

导言
1 城市犯罪的根源
1.1 犯罪辨析
1.1.1 犯罪行为
1.1.2 犯罪释义
1.1.3 犯罪类型
1.1.4 犯罪学
1.2 城市犯罪根源的理论
1.2.1 城市犯罪根源的综合观
1.2.2 城市犯罪根源的传统理论
1.2.3 城市犯罪根源的新理论
1.3 影响城市犯罪的基础因素
1.3.1 城市发展因素
1.3.2 城市问题因素
2 城市犯罪问题与城镇化
2.1 我国的城镇化
2.1.1 城镇化的实质与测度
2.1.2 我国当代城镇化
2.1.3 我国城镇化的若干问题
2.2 快速城镇化对城市的负面影响
2.2.1 对居民的负面影响
2.2.2 对公共服务的负面影响
2.2.3 对建设的负面影响
2.2.4 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2.2.5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3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犯罪
2.3.1 城市犯罪的土壤
2.3.2 城镇化与犯罪的相关分析
2.3.3 城市犯罪的特点
3 城市犯罪的空间解析
3.1 城市犯罪空间的研究轨迹
3.1.1 起源——制图学派
3.1.2 前进——芝加哥学派
3.1.3 推动——犯罪地理学
3.1.4 集成——环境犯罪学
3.1.5 跨越——空间防控研究
3.2 国外城市犯罪空间的学说
3.2.1 犯罪行为与环境的学说
3.2.2 犯罪区与目标区的学说
3.2.3 犯罪预防与控制的学说
3.3 城市空间环境对犯罪的影响
3.3.1 空间环境的分异格局对犯罪的影响
3.3.2 空间环境的布局形态对犯罪的影响
3.3.3 空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犯罪的影响
3.4 城市犯罪的空间分异
3.4.1 繁华街区的犯罪
3.4.2 生活居住区的犯罪
3.4.3 对外交通运输区的犯罪
3.4.4 其他功能区的犯罪
3.5 城市犯罪的空间盲区
3.5.1 城市犯罪的四种盲区
3.5.2 空间盲区释义
3.5.3 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价值
4 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认识论
4.1 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研究
4.1.1 历程:理念与行动
4.1.2 凝练:概念与框架
4.2 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理论模型
4.2.1 犯罪机会的滋生环境
4.2.2 犯罪机会的三角模型
4.2.3 犯罪机会的控制
4.3 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行为认知
4.3.1 人的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行为
4.3.2 人的恶性与善性
4.3.3 人的非理性与理性
4.3.4 人的社会性
4.4 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大环境
4.4.1 犯罪行为的差异性
4.4.2 法律体系的求全性
4.4.3 法制运行的公正性
4.4.4 综合治理的持续性
5 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实践论
5.1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5.1.1 新型城镇化释义
5.1.2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5.1.3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途径
5.1.4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控制
5.2 构建城市犯罪综合防控体系
5.2.1 构建综合防控体系的论证
5.2.2 综合防控体系的构成
5.2.3 空间防控在综合防控体系中的作用
5.3 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5.3.1 功能分区规划
5.3.2 建筑单体设计
5.3.3 建筑组合设计
5.3.4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5.4 城市空间地域的防控管理
5.4.1 空间地域的功能组织
5.4.2 创建平安和谐地域
5.4.3 空间地域内人的教育管理
5.5 城市警务配置的空间重构
5.5.1 调整公安机构空间布局
5.5.2 改革创新警务机制
6 城市犯罪的空间盲区解析
6.1 公共空间盲区
6.1.1 公共空间盲区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6.1.2 公共空间盲区的形成
6.1.3 公共空间盲区的转化
6.2 非公共空间盲区
6.2.1 非公共空间盲区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6.2.2 非公共空间盲区的形成
6.2.3 非公共空间盲区的转化
6.3 边际空间盲区
6.3.1 边际空间盲区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6.3.2 边际空间盲区的形成
6.3.3 边际空间盲区的转化
6.4 移动空间盲区
6.4.1 移动空间盲区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6.4.2 移动空间盲区的形成
6.4.3 移动空间盲区的转化
6.5 虚拟空间盲区
6.5.1 虛拟空间盲区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6.5.2 虛拟空间盲区的形成
6.5.3 虚拟空间盲区的转化
7 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
7.1 公共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
7.1.1 综合治理的理念与途径
7.1.2 交通性公共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1.3 服务性公共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1.4 休憩性公共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2 非公共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
7.2.1 综合治理的理念与途径
7.2.2 纯粹非公共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2.3 间接非公共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2.4 过渡非公共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3 边际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
7.3.1 综合治理的理念与途径
7.3.2 线型边际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3.3 面型边际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3.4 带型边际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4 移动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
7.4.1 综合治理的理念与途径
7.4.2 轨道移动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4.3 道路移动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4.4 离陆移动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5 虚拟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
7.5.1 综合治理的理念与途径
7.5.2 计算机虚拟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5.3 电子音像与纸介质文图虚拟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5.4 邮电通信虚拟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7.5.5 凭证虚拟空间盲区综合治理的措施
8 城市犯罪案例解析
案例01:中学生放学途中被抢致死案
案例02:银行内部抢劫案
案例03:酒店门前的黑社会凶杀案
案例04:火车站候车厅扒窃案
案例05:儿童公园情侶被抢案
案例06:生活小区连环杀人案
案例07:深夜自家楼道被劫案
案例08:家属区内的爆炸案
案例09:別墅入室盗窃杀人案
案例10:公安分局大楼的袭警杀人案
案例11:沿街盗割电缆案
案例12:出租屋内杀害女大学生、奸尸案
案例13:建筑工地抢劫、绑架、轮奸案
案例14:开发区轮奸少女案
案例15: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生产假冒化肥案
案例16:客运列车扒窃案
案例17:地铁站台盗窃案
案例18:长途客车连续强奸案
案例19:公共汽车自杀纵火案
案例20:航空班机上盗窃案
案例21:“熊猫烧香”病毒案
案例22:“逍遥仙境”黄色网站案
案例23:全国盗版图书第一案
案例24:电话团伙诈骗案
案例25:特大伪造凭证窝案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用于抵消的方法称为中和技术,该学说的基本观点是,青少年犯罪人了解社会行为规范与合法的价值体系,在实施违法犯罪之前,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合法的,但又有罪恶感,就力图中和抵消这种矛盾的感觉,于是犯罪就发生在这种中和的过程中。  青少年犯罪人的中和技术包括以下种类:(1)推托责任,认为自己主观上没有犯罪意愿,之所以犯罪是由于环境所迫,即“我也不想犯罪,但没办法”。(2)否认有加害于人,认为自己的行为于别人无害,即“我愿意那样做,也没有招谁惹谁”。(3)否定有被害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具体的受害人或受害人理该遭此报应,即“你找不出来我伤害了谁”或“你本来就坏,理应如此”。(4)反非难,认为那些指责、抨击他们不良行为的人是伪君子,即“你没有资格跟我过不去”。(5)追求“忠诚”,认为自己出于对友谊的忠诚而犯罪是光荣的,即“我犯罪又不是为我自己”。  该学说还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完成了自己“社会化”的进程,大多数人会抛弃原有的非合法观念和种种恶习、恶行,在合法的价值体系中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中和技术说这种深入青少年犯罪人内心深处的剖析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相当准确地把握到了他们矛盾的心理脉搏。这不仅彻底打破了“天生罪犯”说的理论桎梏,也给防控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新的线索。  飘移(Drift)说是由戴维·马扎提出来的,其代表作是1964年出版的《青少年犯罪与飘移》(Matza D.1964)。该学说的基本观点是,青少年犯罪人移行于合法与非法的价值体系之间,徘徊于守法与犯罪之间。究竟是守法或犯罪,取决于他们行为时的情绪、心理与情感。  该学说认为,“犯罪人的行为并未受到强制,也不能充分地、自由地选择,他们的行为飘移在自由与强制之间”(Matza D.1964)。也就是说,在自己的人生初级阶段里,青少年犯罪人由于不具备认知、选择合法与非法的价值体系的能力,他们的行为往往游移在守法与犯法之间,走向犯罪只是一次偶然的身不由己的事件。马扎推断,一次犯罪之后,大多数人会摈弃非法的价值体系而选择合法的价值体系,从而远离了犯罪,青少年犯罪人中的累犯只是少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市犯罪空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国内这一领域的权威之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