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 等编  页数:415  

前言

  2010年是一个格局复杂的年份。放眼全球,欧洲债务危机频发引发了“欧元波动加大是否会引起世界经济二次触底”的疑虑。而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加拿大却开始步人“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的战略轨迹。两者截然相反的表现,考验着各国政策的取向。为此,政策的制定既要保持连续性,又要提高前瞻性。审视国内,虽然2009年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用了“猛药”,及时地阻止了外来冲击可能导致的经济下滑,但中国经济在2010年中还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打击投机的措施,但延续2009年房地产泡沫的惯性,2010年的房价还在高位徘徊,通胀预期还在继续攀升,产能过剩等现象还没有消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实质性解决,“国进民退”的经济结构调整障碍重重。  2010年对中小企业、民间资本、农户、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而言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自从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体系”的概念以来,中国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实践。2010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普惠金融协调委员会”,其主要目标是在2010年底前撰写出一份关于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报告,以适当形式在适当时候上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这意味着“普惠金融体系”有望被提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六大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继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之后的中国第三次重大制度改革。2010年有望成为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民间投资元年”。

内容概要

《2010中国金融发展报告》的核心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本报告由三编组成:第一编“2009年中国金融回顾与展望”回顾和总结了2009年我国货币金融(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的运行状况,讨论了后危机时期流动性的国际传递及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第二编“中小企业融资”和第三编“农村金融发展概述”是本报告的重点。

作者简介

  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由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发起,于2007年4月成立,是我国第一家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中心旨在利用上海市的金融中心地位,整合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力量,结合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小企业融资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此外,中心也为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相关的课题研究服务和职业培训服务,促进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和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成为沟通学术机构与实务部门的研究平台。  自成立以来,中心已经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市开展过大规模的关于中小企业生态结构和融资需求的调研活动,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一手数据。在此基础上,中心的研究团队在报纸和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外,中心还组织了学术研讨会,加强了与学界和业界同仁们的交流与合作。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在对上海财经大学原有金融科研机构进行重组的基础上于2001年10月正式建立的。其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金融理论和政策研究、学术交流、信息和咨询基地。中心凭借上海市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依托上海财经大学的综合优势,联合其他学术研究机构,集聚有志于从事金融学前沿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重大金融前沿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力争使中心成为国内公认的金融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中心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财政部、上海市教委等多项课题。许多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省市级奖励,部分成果受到国外同行瞩目,被邀请参加国际研讨会,在海外学术杂志上发表。  中心将与时俱进,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于1998年8月在原财务金融学院、万泰国际投资学院、证券期货学院和国际商学院的基础上合并组建。现设有银行系、国际金融系、证券期货系(学院)和保险系。学院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现任院长为王能教授。  金融学院现有金融学、保险学、信用管理、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四个博士专业,金融学、保险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信用管理四个硕士专业,金融学、保险学、信用管理、金融工程学四个本科专业。金融学专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学院还下设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证券研究中心、保险精算研究中心、金融保险研究所、中韩保险交流中心和金融科学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金融学院与多所海外大学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建立了教学、研究和培训等合作关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机构的研究和教育培训项目,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 2009年中国金融回顾与展望 1 宽松货币政策在2009年的效果和2010年的维持  1.1 历年来银行贷款结构和效果   1.1.1 历年来银行贷款增长趋势分析   1.1.2 银行贷款的周期性波动趋势分析   1.1.3 银行贷款对象分析   1.1.4 银行贷款主体分析  1.2 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对贷款结构的影响   1.2.1 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必要性分析   1.2.2 存款准备金率历年来变动趋势分析   1.2.3 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对未来贷款结构影响分析  1.3 低利率政策的可持续性   1.3.1 我国利率政策概述   1.3.2 中国利率调整的基本情况   1.3.3 低利率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中国对泰勒规则的解读  1.5 历年来货币供应量与通胀通缩的关系  1.6 2010年我国通胀的可能性与预期   1.6.1 2009年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是2010年价格上涨的内在动因   1.6.2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提高了输入型通胀压力,是价格上涨的外部隐患   1.6.3 资源品价格上涨以及产能下降等各方面因素,进一步提升了通胀压力  1.7 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方向 2 2009年中国资本市场回顾及新一年展望——资本市场复苏、房地产泡沫与政府调节  2.1 2009年资本市场运行回顾   2.1.1 股票市场从谷底回升但震荡剧烈   2.1.2 债券市场向多样化发展   2.1.3 基金规模扩大,品种增加,投资方向多样化   2.1.4 期货市场快速发展   2.1.5 资本市场复苏及多层次市场的加快发展  2.2 2009年房地产价格对经济的两面作用   2.2.1 房地产价格在经济复苏中超预期飙升,泡沫不断积聚   2.2.2 房地产依赖是经济增长的鸦片,泡沫的不断膨胀加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   2.2.3 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原因分析  2.3 政府调控行为分析   2.3.1 政府对资本市场调控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2.3.2 政府对资本市场调控的不利因素分析   2.3.3 政府政策对房地产泡沫的遏制及其结果   2.3.4 政府调控行为的适度性分析  2.4 2010年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发展展望   2.4.1 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以及国际板的推出中不断完善   2.4.2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扩内需、调结构中得到加强   2.4.3 房地产市场在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中实现微调   2.4.4 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推动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稳定协调发展 3 后金融危机时期流动性的国际传递  3.1 欧美经济刺激计划持续对全球流动性的影响  3.2 2010年各国局部“退出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3.3 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3.3.1 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关贸易逆差   3.3.2 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3.3.3 人民币升值再推产业结构升级   3.3.4 维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成本  3.4 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3.4.1 关于“匹配”的文献综述   3.4.2 多重“匹配”的路径和模式   3.4.3 域际上的境内外金融市场的匹配   3.4.4 政府推动政策与市场力量相匹配   3.4.5 境外人民币规模的估算   3.4.6 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匹配   3.4.7 政策建议和结论 4 后金融危机时期保险业的发展  4.1 2009年中国保险业发展回顾   4.1.1 保险业发展好于预期   4.1.2 行业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4.1.3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4.1.4 经营效益大幅提升   4.1.5 保险投资渠道不断拓宽   4.1.6 保险法日趋完善  4.2 2010年中国保险业发展展望   4.3 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及启示   4.3.1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4.3.2 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第二编 中小企业融资 5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践  5.1 引言   5.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5.1.2 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性   5.1.3 本章结构  5.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5.2.1 融资约束的概念   5.2.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存在性及其表现   5.2.3 融资约束的识别和估计方法  5.3 融资约束的成因剖析   5.3.1 资金需求方   5.3.2 资金供给方   5.3.3 外部环境  5.4 国际成功经验   5.4.1 政府采取的措施   5.4.2 国外金融机构的成功做法  5.5 中国的做法   5.5.1 资金供给方的做法   5.5.2 资金需求方的做法   5.5.3 环境因素  5.6 结束语   附录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三编 农村金融发展概述 

章节摘录

  这给投资交易者提供了最便捷的路径来设定他们的决策。储敏伟、贺瑛、朱德林(2009)叙述了上海金融市场的历史的综合累积要素和其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优势。张纯威(2009)和陈红泉、曹龙骐(2009)则从港澳地区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历史发展来支持中国香港应该作为人民币离岸业务的中心的主张,同时还表明这在现行的中国资本项目限制的条件下是可以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课题组(2009)突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步骤要与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相匹配,提出以固定收益产品开发为突破口。这些研究都是从某一方面涉及了“匹配”问题。从历史发展看,任何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都是多重要素匹配下形成的,满足“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意味着顺应着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推进,资本项目有限开放的时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并非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尚未达到应对投机资金涌动的管理水平,为此,定位在固定收益产品上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步伐相匹配的。  “地利”与“人和”共同显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绝对规模和国务院对全国金融业的政策性支持因素,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规模分不开,只有规模才能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同时也要看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规模还必须与相应的境外市场匹配,并需要境外的那些与中资机构相关的外资企业、华人企业等机构的支持,以达到境内与境外市场相匹配,中央与地方政策相匹配的目的。  最早提出“匹配”(match)思想的是美国的麦金农教授,他在“原罪论”(original sin)中间接地解释了匹配的重要含义。麦金农(2006)在论及东亚国家为何害怕汇率浮动时提出了“原罪论”,其指代这样一种状况:一国的货币不能用于国际信贷(外国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用该货币提供贷款),甚至在本国货币市场上也不能用于长期信贷。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10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