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作者:本书编委会 编  页数:310  

内容概要

本套书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卷本)的辅导用书。     本书按照王力《古代汉语》体例,分为文选、常用词以及古汉语通论三个部分。另外,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本书还针对自主学习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设置了同步练习以及考研真题链接部分。其中文选部分旨在点出文章的重点、难点,对重点词汇以及古汉语特殊句式进行全面地分析举例,并给出选文的参考译文;常用词部分以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为蓝本,提纲挈领点出常用词的常见用法,理清其词义发展线索;通论部分则广泛吸收其他教材的一些观点以及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努力做到集众家之所长;同步练习题部分针对文选、常用词及通论三部分分别设置题目,针对性强、覆盖面全、题型典型,并注意联系教学实际,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考研真题链接部分搜集整合、精心选编了全国各大院校近年来硕士研究生考试真题,并给出参考答案,为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生提供了第一手的考研资料,以便广大考生对考研真题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本书为第一册。

书籍目录

第一单元  文选部分  重点常用词精解(一)  古汉语通论(一)  古汉语通论(二)  古汉语通论(三)  古汉语通论(四)  同步练习题(一)  同步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真题链接(一)  真题链接(一)参考答案第二单元  文选部分  重点常用词精解(二)    古汉语通论(五)    古汉语通论(六)    同步练习题(二)    同步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真题链接(二)    真题链接(二)参考答案第三单元  文选部分  重点常用词精解(三)    古汉语通论(七)    古汉语通论(八)    古汉语通论(九)    古汉语通论(十)    同步练习题(三)    同步练习题(三)参考答案  真题链接(三)    真题链接(三)参考答案第四单元  文选部分  重点常用词精解(四)    古汉语通论(十一)    古汉语通论(十二)    同步练习题(四)    同步练习题(四)参考答案  真题链接(四)    真题链接(四)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2.【答】①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师→军队→与→参加去→离开  ②加上词头或词尾。  虎→老虎杯→杯子石→石头  ③两个同义词素合成一个复音词。  儿子婚姻饥馑  3.【答】①古今意义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中,如“山”、“水”、“日”、“月”、“大”、“小”等。  ②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绸:古义是“缠绕”。如《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旗之杆”。意思是用自底子的锦把旗杆裹起来。《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诗经》中的连绵词“绸缪”原来也是缠裹的意思。现在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已不是缠绕的意思了。  ③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即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中有异,差别细微,这是我们把握古今词义异同的重点。  宫:上古时期泛指房屋。《诗经·幽风·七月》:“上入执宫功。”《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秦汉以后,只有封建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称“宫”,有的寺庙也可称“宫”,但普通民房绝不可以称“宫”。随着封建帝王的灭亡,除了某些因循旧称外,现在只有一些文化娱乐场所才叫“宫”,如文化官、少年宫。  4.【答】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反切上字取生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两者拼合就拼出了被切字的读音。如:送,苏弄切。(su+nong→song)反切法在东汉末年产生,魏晋时盛行,反切法在汉字注音史上是一大进步,但他也有弊端,因为被切字只取反切上字的生母,反切下字只取韵母和声调,所以反切的用字是任意的,每个人的用字可能都不一样。同时,由于古今的语音发生了变化,很多反切用字和被切字在现代的读音都不一致。  5.【答】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性,使我们研究词的本义成为可能,汉字的形体结构为我们探求本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篆文的象形程度很明显。所以文字学家们通过分析字形(汉字的最初形体)来说明字的本义。从造字方法上看,象形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本义与义符有密切的关系,通过义符推求本义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戒:“戒”是会意字,篆文作者,表示双手聚拢,戈是古代一种兵器,双手执戈,表示戒备。《诗经·小雅·采薇》“岂不日戒,猃狁孔棘。”中用的就是“戒”的本义。  根据字形推求词的本义一定要根据汉字的最初形体,同时还要有可靠的书证,包括古书的说解和古籍的用例,此外在了解字形演变历史时一定要当心字体讹传的情况,只有把握好上述几方面才能保证对词的本义的推求是正确的。  二十二、论述题。  1.【答】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作为语言的一方面,词汇也必然会不断的发展,新词大量产生,旧词不断消亡,词义发生变化。在语言的各个方面中,词汇的发展是最快的,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演变等几个方面。词义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古今词义的异同上,有以下三种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中,如“山”、“水”、“日”、“月”、“大”、“小”等,这类词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性,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这里指的是那些形体一致,但从意义上看古今完全不同的一类词。  绸:古义是“缠绕”。如《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旗之杆”。意思是用白底子的锦把旗杆裹起来。《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诗经》中的连绵词“绸缪”原来也是缠裹的意思。现在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已不是缠绕的意思了。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即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中有异,差别细微,这是我们把握古今词义异同的重点。  宫:上古时期泛指房屋。《诗经·幽风·七月》:“上入执宫功。”《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秦汉以后,只有封建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称“宫”,有的寺庙也可称“宫”,但普通民房绝不可以称“宫”。随着封建帝王的灭亡,除了某些因循旧称外,现在只有一些文化娱乐场所才叫“宫”,如文化宫、少年宫。  古今词义的异同是词义演变的结果,词义演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1)词义范围的变化  ①词义范围扩大  睡: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盹。《说文》:“睡,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欧阳修《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后来“睡”的意义扩大了,不管是坐着躺着,也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可称“睡”。  ②词义范围缩小  瓦:指上古时代的一种纺锤。《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斧雷鸣”。“瓦斧”指“瓦锅”。《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相当于今天的陶器。现在“瓦{’只指盖房屋顶用的建筑材料,词义的范围要比古代小。  ③词义转移  汤:本义是热水。《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成语“赴汤蹈火”中还保存了“热水”义,现在“汤”指菜汤、米汤。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①词义褒贬不同  谤:古代指批评、议论,不含贬义。《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杜预注:“庶人不与政,闻君过则诽谤。”意思是普通百姓不参与朝政,听到国君有过错就进行批评议论。《史记·夏本纪》:“女无面谀,退而谤予。”现在的“谤”是个贬义词。  ②词义轻重不同  诛:最初指责备。《论语·公冶长》:“于予与和诛。”后来发展成“杀戮”义。《汉书·王莽传上》:“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2.【答】(1)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未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词典是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如近人杨树达的《词诠》),在古代是按早期的音序排列法排列,即平上去入四声、一百零六韵排列。(如清阮元的《经籍籑诂》)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即部首检字法。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立一部首。部首的先后以笔画多少而定,同一部首的字按笔画由少到多排列,笔画相同的字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3)按号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四个角的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号码来代表。按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左下角,最后右下角的顺序,每字得四码。  上述三种汉字排列法各有利弊。音序排列法快速简单,但如果不知道被查字的准确读音那就没办法查到这个字。部首排列法不存在此问题,但他要比音序排列法稍难,有些字由于汉字简化、旧部废除等原因,他们的部的归属不易确定。号码排列法也不简单,有些角的归类只能靠死记硬背,同时随着字形的变化,字的号码也发生了变化,这就给查检者造成了很大困难。但无论如何这三种方法我们都要掌握,虽然他们各有弊端,但对我们查检汉字都是必不可少的。

编辑推荐

  名校名师联手打造,系统归纳重点难点,精选典型同步练习,紧密联系考研,跻身更高层次。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代汉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