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全二册)

出版时间:2002-04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作者:王书君  页数:12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采用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采访传主口述录音,真实详尽地记述了张氏从呱呱坠地到101岁在夏威夷谢世漫长岁月中每一阶的真相。青年时的“民国四公子”之一,风流“少帅”;中年时的“北中国王”,曾负国人骂名的“不抵抗将军”,西安事迹中蒋介石的“克星”,事变后长期被囚的“忧郁的哈姆雷特”;老年后返璞归真,笃信耶稣的上帝信徒。诸般以相,归于一人之身,益增其传奇色彩。即使是囚禁之中对政事的惊鸿一瞥,眼风里也透出饱经的沧桑。而贯穿其中的,尤以与赵四小姐漫漫3/4世纪的爱情,调动着世人注视的眼球。

作者简介

唐德刚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解放前就读于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并考取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的研究生。1948年公费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主任,同时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部口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细说家世第二章 童年生涯第三章 大帅发迹第四章 翩翩少帅第五章 凤命千金第六章 演兵习武第七章 出掌方面第八章 三角同盟第九章 直奉之战第十章 整军经武第十一章 海空建军第十二章 进兵北京第十三章 问鼎京畿第十四章 郭军倒戈第十五章 痛定思友第十六章 斩子让贤第十七章 情钟一荻第十八章 南口血战第十九章 兵下河南第二十章 未遂兵谏第二十一章 大帅就职第二十二章 奉晋大战第二十三章 彰德战役第二十四章 芳泽讹诈第二十五章 大帅蒙难第二十六章 学良奔丧第二十七章 接掌帅印第二十八章 整军建军第二十九章 理政建政第三十章 振兴经济第三十一章 围歼张褚第三十二章 拒当皇帝第三十三章 兴办教育第三十四章 倡导体育第三十五章 床次风波第三十六章 东北易帜第三十七章 处决杨常第三十八章 奉苏动武第三十九章 中原大战第四十章 武装调停第四十一章 载誉赴京第四十二章 北平主政第四十三章 通电讨石第四十四章 日兵寻衅第四十五章 沈阳事变第四十六章 朱五敬酒第四十七章 痛击寇奸第四十八章 汪张交恶第四十九章 热河抗战第五十章 兵败下野第五十一章 痛戒烟毒第五十二章 旅欧缉闻第五十三章 武昌就职第五十四章 晋升上将第五十五章 潘文郁案第五十六章 西北剿共第五十七章 密访上海第五十八章 东大西迁第五十九章 洛川密会第六十章 肤施会谈第六十一章 三位一体第六十二章 艳晚事件第六十三章 请缨抗战第六十四章 哭谏蒋公第六十五章 临潼捉蒋第六十六章 西安事变第六十七章 放蒋送蒋第六十八章 军法会审第六十九章 软禁南京第七十章 初识溪口第七十一章 大兵压境第七十二章 二二惨案第七十三章 雪窦风雨第七十四章 幽谷深情第七十五章 妙高呐喊第七十六章 过客黄山第七十七章 浪迹萍乡第七十八章 闷居郴州第七十九章 惆怅沅陵第八十章 阳明苦度第八十一章 刘育乡愁第八十二章 幽默桐梓第八十三章 押送台湾第八十四章 温泉苦水第八十五章 文白造访第八十六章 孤岛春秋第八十七章 “忏悔”始末第八十八章 解除管束第八十九章 北投岁月第九十章 白首缔盟第九十一章 中秋乡思第九十二章 九秩华诞第九十三章 广交铮友第九十四章 赴美探亲第九十五章 纽约之行第九十六章 口述之秘第九十七章 将军福地第九十八章 故土亲情第九十九章 世纪老人第百章 千古功臣尾声后记

编辑推荐

  百年人生,他的经历有丰富的传奇色彩,他的作为有太大的因变参数,他的身上更有太多的谜团!《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一幅传奇传主的肖像写生,一出寻绎前因后果的舞台大戏,更是一部执著严谨、细致入微的解谜之作。  “总计一百章,囊括了张学良风云际会一百年的传奇经历,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笔生动,老少咸宜”,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大部头史学著作,在有关张学良的众多传记作品中,可谓首屈一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全二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少帅就是少帅啊~传奇的一生,值得品位!
  •   值得纪念的一生,写的比较详细,纸张不太好
  •   垃圾书,读不下去。
  •      读者千万不要把它和中国档案出版社唐德刚先生自己的《张学良口述历史》相混淆。虽然从封面,题目,序言和内容都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本书虽然部分使用了唐德刚的录音资料,但是未经授权。而且此书系抄袭拼凑他人而成,已由法院判决。最为严重的是其使用的资料,真假莫辨。如在网上热议的张学良“不抵抗”那一段历史,其前后自相矛盾,混乱之际。此书绝对不可以作为实录,更像是历史演义小说传奇而已。
       要了解张学良的真实经历和内心世界,大家还是去读唐先生自己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好。
      最后附一下新浪读书以及唐德刚夫人对于此书实质的披露文章:
      
       真相披露:《张学良世纪传奇》果然传奇
       唐得刚夫人吴昭文女士:《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中唐德刚为张学良口述实录部分内容,并没有获得唐德刚的正式授权。作者王书君在唐德刚1981年在山东大学做短期学术讲座时曾听过唐德刚的课,到美国后向唐德刚借了11盘录音带供研究之用。她还说明,那篇序言,实际上是王书君将唐德刚过去的一些演讲、文章评凑而成。
      
        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原馆长、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研究员杨景华:《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第三十七章"处决杨常","作者引用的都是已经被学术界证明是假的史料,整章内容只有20%是真实的史实。"
      
        随着今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张学良将军生前最后一批口述实录公布(详见本报5月24日至6月14日追踪报道),张学良将军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口述实录,再次成为国内出版界的一个热点。
      
        在多种新出版的相关图书中,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注明访录者唐德刚、著述者王书君的《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是最受关注的一种。然而,在不久前举行的一个关于张学良的学术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对该书的错误百出、自相矛盾提出强烈的批评。
      
        今年新出的关于张学良的图书主要有三种,即《张学良三次口述历史》(窦应泰著,华文出版社出版)、《英雄本色--张学良口述历史解密》(毕万闻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和标明访录者唐德刚、著述者王书君的《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
      
        而后者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主要是由于唐德刚教授是少数几个曾经为张学良做过口述历史记录的权威学者之一,他在1990年代初曾经计划为张学良做完整的口述实录,但由于种种原因只录制了11盘录音带。《张学良世纪传奇》一书就是将这11盘录音带的内容穿插进王书君著述的张学良传记中。
      
        但是最近在沈阳召开的"纪念张学良将军逝世一周年暨张学良将军爱国业绩"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对该书的错误之多感到吃惊。
      
        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原馆长、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研究员杨景华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在阅读上下两大册《张学良世纪传奇》,一边读一边改错,上册还没读完,就发现了150多处史料错误。比如第三十七章“处决杨常”,“作者引用的都是已经被学术界证明是假的史料,整章内容只有20%是真实的史实。”
      
        连唐德刚的口述实录中都被插进了其他人的回忆内容。不仅如此,“在行文中,作者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之处不下二十多处”。杨景华还对作者王书君的写法提出质疑:“书中许多文字带有很强的文学作品和传奇演义的色彩,而不像严肃的历史传记作品。这到底是历史还是演义?”
      
        更奇怪的是,该书的代序言《论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署名作者为唐德刚,而实际上,唐德刚根本没有写过这篇文章。
      
        记者近日通过越洋电话联系到唐德刚教授,由于唐先生的健康原因,唐太太吴昭文女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表示,这本书中唐德刚为张学良口述实录部分内容,并没有获得唐德刚的正式授权。作者王书君在唐德刚1981年在山东大学做短期学术讲座时曾听过唐德刚的课,到美国后向唐德刚借了11盘录音带供研究之用。她还说明,那篇序言,实际上是王书君将唐德刚过去的一些演讲、文章评凑而成。
      
        据了解,唐德刚已经将依据他采访张学良的11盘录音带整理而成的内容,独家授权给国内某出版社,计划在明年年初出版。
      http://book.sina.com.cn/new/n/2003-03-20/3/2365.shtml
  •     张学良那个时候在中国的地位,有一点像威廉王子。至少在东北,他是一位真正的王子,那个时候,少帅是很多女人心中的男神。但是,坏就坏在张学良做王子太久,老是长不大,总是为所欲为,他以为无论他闯多大的祸,别人都会像爸爸那样无条件地原谅他。他无法无天心无城府地活着的结果就是西安事变横空出世。然后,他的后半生在囚禁中度过。
      
      很多年之后,饱经沧桑纯真未泯的张学良谈到西安事变时说:“我或许上了(周)的当”,但他表示不后悔。回到那个时候的西安,一个锦衣玉食放纵善良的花花公子,刚刚30多岁,虽然经历了国破家亡,但是依然是王子,所以当他跟一个演过戏剧留过洋杀过人混过黑道走过2万5000里长征的斯文英俊善解人意的世家公子过招时,他注定失败,就像少不更事的少东家怎么可能斗得过精明老辣的老掌柜。
      
      不过,就是因为张学良不够成熟,在一大堆老男人思前想后东躲西藏时,他才有机会爆得大名。少帅第一次出名是在1925年。那一年,少帅喋血疆场风光无限,又在上海认识了待字闺中的宋三小姐美玲宋,两人一见倾心风花雪月。
      
      25年,东北军在二次直奉战争中获胜入关,北起热河,南至苏皖,完全划入奉系的势力范围。二次直奉战争前夕,张学良对奉军副军长翰林春说,这仗打输了,那就完蛋了;打赢了,奉票一定大涨,我们买了必可大赚一票。于是,两人各买了70万的奉票。不久。仗打胜了,奉票大涨,张学良以凯旋之师入关,又交了女朋友,在天津玩昏了头,忘了抓紧时间兑换,后来,郭松龄倒戈,奉票大跌,银行跑来催款,说他亏了40万。所以呢,少帅眼里钱是浮云,美人第一。早在他刚出道时,直系老人勒运鹏就告诉他,“你要成就大事业,必须如袁世凯一样,‘杀人如麻,挥金如土’。”张学良说前者难办,后者到好办。
      
      25年,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意气风发的少帅率军入沪,保卫“华人生命财产”。用张学良自己的话说“那时,我在上海最出风头了。”不爱金钱爱美人的少帅在上海,遇到了他一生的最爱。
      
      在上海期间,张学良与上海的名门闺秀,尚小姑独处的宋美龄首次见面,立即被她出众的气质所倾倒,称她“美如天仙”,随后还与宋天仙约会了几次。晚年,张学良说,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于风至,他会猛追宋美龄。大约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在追宋美龄,还追得很凶,跟着到了东京。当时的宋美龄已经30岁了,按当时和现在的说法,已经是一个老姑娘了。很难想象,西安事变时,宋美龄去西安从当年的追求者手中解救自己的丈夫是什么想法......
      
      不过,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干掉,王子一夜之间失去了父辈的荫蔽。少帅打算在父亲葬礼上捕杀关东军代表,但是被老男人们劝阻。子承父业的张学良,在日本人的淫威下,忍辱负重,粉碎了一次军事政变和杀掉了东北要人杨宇霆和常荫槐后,居然牢牢控制了东北局势,从那以后,大家不再觉得他是“小孩子”了,他是新的东北王。那一年,他才28岁。
      
      在张学良主政东北的三年时间里,东北经济突飞猛进。他因此开始赢得别人的尊敬。日本川岛守人这样评价张学良:“高个子,瘦瘦的,脸色苍白,穿着整洁,宛如花花公子的张学良,却不是一个平庸的贵公子。自19岁之后,他屡次驱驰于枪林弹雨中,有智慧,有胆量,头脑清楚,见识甚高,是个没有先父的遗德,自己也会成龙的才俊。”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春风得意,蒋介石将整个北方的统治权都交给了他,天下三分张居其二,他还被蒋介石任命为全国陆海空副总司令,(35年张晋升一级陆军上将)。在形式上,28岁的张学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就在那个时候,直到九一八,京津的社交圈里,张学良的绯闻轶事也在流传。
      
       根据张学良将军晚年的口述,那个时候跟他有染的女子多得很,例如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弟溥杰的小老婆,这个小老婆也是光绪皇帝的珍妃的侄女(珍妃就是被慈禧扔到井里的那个珍妃),自小在宫里长大,她的另一个姑姑景妃认为她“性情淫荡”,不许她做皇帝的妃子,所以她嫁给了溥杰。据说因为她过于虚伪,让东北爷们张学良觉得她靠不住。张学良说她“聪敏极了,混蛋透了,她要不是坏蛋,那我就会娶她的。”此外,当时京津两地的名媛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墨索里尼的女儿当年也在北京,老公是意大利驻华大使,她对张学良也是花痴的很。不过,张学良对她极力回避。
      
       张学良在访问意大利时,受到墨索里尼的盛情款待,在张的叙述里,墨索里尼是很有趣的人,很有趣。
      
       不过,张学良嘴里的汪精卫更有趣。年轻时的汪精卫文采风流,一表人才,有民国第一美男之称。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轻时的汪精卫,有刺杀摄政王的义举。因此,那时的汪精卫是很受人敬重的。1923年,汪精卫作为孙中山先生的代表到东北时,张学良对他敬佩之极。关于汪精卫刺杀摄政王事件,张学良说“当年,汪精卫被捕后,是醇亲王审他,他要是想杀他,那就是他的一句话。但是,醇亲王没有杀他,说,你们搞革命,当然是有原因的,是看到清朝太坏了。假如你们革命成功了,我看你们也强不过我们多少。”清朝灭亡后,汪精卫和醇亲王还成了好朋友。醇亲王有一个女儿叫川岛芳子,是滴,就是那个鼎鼎大名的川岛芳子。
      
      
       王公子年轻时多么热血啊,多爱国啊,多先进啊。所以,谁会想到这样的一个热血青年,这样一个英俊的粪青,这样一个董存瑞一样奋不顾身的革命者会成为遗臭万年的卖国贼呢,假如那时醇亲王杀了汪精卫,汪精卫就是一个名垂青史的烈士了。这只能怪汪美男没这个命!
      
       张学良和汪精卫交恶,起源于九一八后,汪精卫奉蒋介石之命,要求张学良象征性地和日军打一下,以平息民愤。想真抗战的张学良失望透顶,并和汪精卫交恶,遂下野出洋。从海外返回时,经过香港,被胡汉民拉去,听胡痛骂了一番汪精卫,张学良说“胡汉民还跟我讲了这么一段,他实际上是在骂汪精卫,可是,他骂汪精卫比咱骂得好。他说,当年,在总理面前是两个人,一个是汪精卫,一个是他。他说,总理总是派汪精卫到外面去办外交这些事,干这些事都得说假话啊,不能说真话。因此,汪精卫习惯了,他跟谁都说假话。”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还是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骂人,杀人不见血!中国最最虚伪的伪君子孔子就说过,下士用剑杀人,中士用嘴杀人,上士用笔杀人。看来,胡汉民只是中士。
      
       但是,下士用剑杀人时,也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时机正确,就是上士。1935年,国民党五大召开,代表们合影时,汪精卫被假扮摄像师的杀手刺伤,当时,杀手开枪时,警卫,国民党大佬全都一哄而散,只有张学良和张居正挺身而出,张学良是东北人,张居正是河北人(我的同乡耶),因此,《申报》将此事描述为“北方之强”。那个杀手是王亚樵的弟子,张学良很是佩服他,说他在那样的情况下,枪枪打中汪精卫的要害,沉着、稳健,没有乱放枪,“够一个刺客资格”。听说王亚樵是受胡汉民的指使。表达不同意见用这种方式,国民党当年也是很剽悍的!
      
       王亚樵隶属上海滩斧头帮,杜月笙曾跟张学良说,在上海,有我杜月笙,你谁也不用怕。但要小心王亚樵,只要有钱,他就干,他不管谁都去杀的。王亚樵曾向杜要10万块钱,杜月笙就给他10万,张学良问为何,杜说“我怕麻烦嘛,我10万块算什么,我给他10万块,他以后得听我的。”所以,杜月笙厉害。我就不行,我曾经跟我爸要20万,他一分钱都不给,还要我离开家去自食其力。所以,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王亚樵。但王亚樵最终被戴笠的人干掉了。
      
       汪精卫被刺杀,刺客被抓后,汪的老婆陈璧君来了,汪就跟她说,我完了,我完了。陈璧君怎么说,她骂汪说,你刚强一点好不好,干革命的,还不早晚就有这一手,早晚会有这个结果!这句话熟吧,出来混总要还的。汪夫人的气势不亚于黑社会大佬!难怪,杀人不眨眼、连蒋介石都敢扣押的张学良都说,她坐在我面前,那气势,我都怵。陈璧君还责问蒋介石,“蒋先生,要我们不做,可以,为何出此手段。”连蒋介石都无话可说,只能命令撤查。可以想象,有这样一位大佬一样的老婆,汪精卫在家的日子或许也很压抑呢。
      
       陈璧君当年和汪精卫是如何交往的,据张学良将军的八卦,是这样的:“当年,她也是革命党人,但她与汪并不认识,后来,汪精卫那天决心去刺杀摄政王,她就答应了汪,她说,你去干吧,你明天就要去死,我没有旁的送给你。就这样,她就跟汪先生睡了一晚。”看看这个女人,用张学良的话说“这家伙多厉害”!
  •     我认为张学良也是一个十足的汉奸,汪精卫自愧不如,尽管他并没投敌叛国。他在东北的行为连汪精卫也看不下去,多次去电责斥:“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土地,陷于敌手……”张学良无动于衷,还暗指汪精卫无权调动东北军,气得汪精卫甩手不干。
      
      然而,这样一个败类当时却偏偏是中华民国的海陆空副统帅,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陆军一级上将;后来共产党掌权周恩来对他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他也活了101岁,无疾善终,真是讽刺的很。幸亏他有自知之名,凤凰卫视采访他时承认“我是个罪人,真的很惭愧。”晚年多次表明自己没有脸回老家。
      
      
      张学良他父仇不报,下令军队逃跑,将他老子几十年的心血白送给日本人是谓不孝。作为部下和老弟,他却在西安事变扣押领袖、他的哥们老蒋,遗祸至今,是谓不忠。采用不抵抗政策,让东北几千万百姓受日本人铁蹄蹂躏,是谓不仁。让自己的军队被利用,兵源没有补充,番号被取消,面对东北军众弟兄,是谓不义。可见其既是民族败类,也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      一本写作方式较为新颖的传记,由两人合作完成,再加上口述者,实际上本书成于三人。张学良不愿写自传,希望能让唐德刚帮他写《李宗仁回忆录》式的传记,但又不希望以第一人称写出。台湾当局则对唐德刚为张学良执笔作传心存芥蒂,最后便导致此书在写作过程及方式上均颇有特色:张学良口述,唐德刚访录,执笔作传的则是王书君,前后还经历过一些波折。王用第三人称,夹以张学良第一人称的自述,同时略微交待了唐德刚作为访谈者的身份,可以算是传记作品里的一种创新。
       本书很值得一读,文笔鲜活,结构紧凑,看得出来笔者是写史的行家。
      张#戎《鲜为人#知的故事》中亦写到张学良,称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旨在谋求一己之私利,妄图取蒋而代之,未达到目的则惊慌失措、痛哭流涕,向蒋介石忏悔以自赎。该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但可资为据的证明却不多。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相信张学良的自述。
       政治军事领域内的张学良、蒋介石、毛泽东、汪精卫……文化领域里的鲁迅、周作人、胡适、胡兰成……都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的人物。一般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对历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之作用的历史人物时,常过于简单。我们看历史,无论人或事,都不可头脑简单、妄下结论。偶有所得,也应反复思忖。我们对待历史,如同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皆当怀有敬畏之心理。
       “偏信则暗,兼听则明”,这句话无论用在实际生活中,还是用在读书思考上,都是一句箴言。
      
  •   好书,主要是形式好,不论人物的口述或作者呈现的文本的可信度、精准度、思无邪度有多少,都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史学视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