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飘萍

出版时间:2006-09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散木  页数:52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散木先生是研究历史的,且讲究实证,所以评传所用的材料特别翔实。本书有一个好处是,它并不拘限于叙述传主的个人生平,相当部分涉及当时的报界、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情状,是时代与人的全景式呈现。然而,历史的面影,总是教人感觉陌生。我们想象不到,大清帝国经过那么多重大战事的冲击可以岿然不动,竞然因为一个小小的排长而颓然坍毁。同样难以想象的是,代之而起的民国会是一个空架子,政权很快由革命党人拱手让给了一位老廷臣。不过,袁世凯意欲称帝到底通不过,此后的接班人匆匆来去,好像也没有谁能够在一个弱势政府里站得住脚。儒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贯彻了几千年的基本原则早已无法维系人心,民主共和的空气毕竟弥漫开来了。“百代都行秦政制”,这种制度,无论如何封闭和严密,总会在某个瞬刻暴露出致命的弱点,哪怕开始时只是一道狭窄的裂隙。我们说五四那一代人了不起,就在他们充分地利用了这个短暂的间隙,兴起一个“新文化运动” ,通过文化的轮子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改革。这是一个无政府、无组织、无秩序的时代,一个自由创造的时代。邵飘萍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开始他的报人生涯的。不幸的是,这个时代太早结束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的铁腕里了;尤为不幸的是,邵飘萍的生命结束得更早。但是可以推断,以他这样酷爱自由、生性激烈的报人,如若不是死于军阀的屠刀之下,及后也必将在“ 党国”的书报审查制度中窒息而死。  邵飘萍于1886年出生于浙江东阳县。清末西风东渐,沿海一带可谓得风气之先,而东阳又是最早出报人的地方,因此,邵飘萍选择办报作为终身事业并非偶然。既要办报,就意味着开拓公共舆论空间;问题恰恰是,专制统治者历来推行愚民政策,将政治神秘化,又必然垄断传媒,控制言论,极尽一切手段封闭这个空间。双方的冲突变得无可避免。  自由意志与权力意志谁胜谁败?对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许多人自称为自由主义者,其实他们的“自由”仅只停留在观念上面,甚至托庇于权力,根本不曾打算付诸斗争实践。邵飘萍不同。为了追求政治自由,追求真实与真理,他一直执著于作为一个自由报人的理念,与权力抗争,就像赴火的飞蛾一样,不到死地不肯罢休。自杭州光复,他辞去教职与人合办《汉民日报》时起,即注意充分发挥报纸作为“社会公器”的作用,尊崇人道,提倡民权,监督政府,结果引起革命新贵及黑社会势力的嫉恨;三年之后,报社遭到查封,他本人也蒙受了缧绁之灾。关于这段经历,他曾回忆说:“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亡命日本未久,他又为“新闻救国”的意愿所驱策,返回上海办报。1916年作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撰写“北京特别通信”,揭露北洋政府治下的腐败与黑暗。从高端到底层,他深入采访,洞察幽微,议论纵横。这些文字,多发人所未发,或不敢发,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  这是本民国报人邵飘萍的评传。在编写过程中,笔者致力于将邵飘萍与中国近代历史、与中国新闻史紧密衔接并打通,从个案到宏大叙事,彼此穿梭,以便仔细观照已逝去的历史岁月,尽管它至今还有许多隐秘的色彩(于是本书就有不少“揭秘”的成分了)。

作者简介

  散木,原名郭汾阳,1956年出生,山西定襄人。1977年考人山西大学历史系,曾在博物馆、文物局等处工作。1985年调人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系从事中国革命史等课程的教学,现在浙江大学法学院任教。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现代文学史、地方史、中共党史等研究,先后在国内众多报刊上撰文,如《读书》、《鲁迅研究月刊》、《博览群书》、《书屋》、《文史精华》、《书评周刊》、《文汇读书周报》、《社会科学论坛》、《老照片》、台北《山西文献》等。著有《鲁迅与山西》、《书局旧踪》、《报馆旧踪》、《女界旧踪》、《于无声处听惊雷1迅与文网》等。

书籍目录

代序  自由的灵魂(林贤治)/1第一章 以身殉报    ——回溯80年前的故事/1一、“三一八”事件的前前后后/4    大沽口事件/4    “三一八”惨案/5    惨案发生后的当局/7    追问惨案发生的真相/9    旧案新问/12    当事人楚溪春的回忆/15    惨案前后的《京报》/16    邵飘萍与章 士钊/21    如磐大夜的到来/27二、以身殉报/32    北京形势遽变/32    邵飘萍被捕/33    北京新闻界营救失败/34    邵飘萍遇害/36    “讨赤”狂潮/39    邵飘萍就义经过/42    来自各地的抗议风暴/43三、“萍水相逢百日间”/48    报人林白水/48    “萍水相逢百日间”/51    日本记者协会和《顺天时报》的抗议/52    徐志摩调侃邵飘萍“归天”/54    南方的反响/55四、天桥的凄风苦雨/58    由北京天桥引出来的故事/58    马连良拍摄的珍贵殓尸照片/59    往事追忆/61    “刘、高之案”以及三名伶与邵飘萍的生死之交/63    “邵案”余波——“夜壶张三”的故事/65第二章 雏凤新声    ——杭州、杭辛斋/69一、邵飘萍的早年/71    龙华会、张恭与秋瑾/71    天时与地利/73    浙江士子士风/74二、中国早期的报业/77    作为公共领域的民间报纸/77    大上海和报馆/79    浙江——后来者居上/82三、求学与立志/86    杭州的精神高地——“浙高”/86    “浙高”的读报热/87    “新闻救国”的观念和梁启超的启示/88    “二邵一陈”/89四、《汉民日报》与报人杭辛斋/94    杭州的《汉民日报》/94    不应该被遗忘的报人杭辛斋/96第三章 惊鸿照影    ——日本一上海一北京一日本一北京/101一、东渡日本/103    “欲以新闻记者终其身”/103    发起和成立东京通信社/104    邵飘萍在日本的新闻报道/107    报纸的魔力/109二、暴得大名于上海/111    回到上海/111    上海诸报馆/112    南社诗人邵飘萍/117三、驻北京特派记者/119    《申报》驻京特派记者/119    北京报业生态/120    北京报界“三怪杰”(一):黄远生/122    北京报界“三怪杰”  (二):丁佛言和刘少少/128    声名鹊起的“北京特别通信”/131    北上途次/134    游刃有余的采访/135四、新闻编译社和北大新闻研究会/139    创办新闻编译社/139    北大新闻研究会的成立/144    可以在历史上大书一笔的北大新闻研究会师生/149    毛泽东和邵飘萍/153五、日本朝日新闻社/157    再赴日本/157    日本朝日新闻社的训练/158六、又返京城/162    几次外出采访/162         京城的呐喊/166第四章   《京报》春秋(上)    ——社会公共领域的喉舌/169一、《京报》的诞生和第一次夭折/171    京报以及《京报》/171    邵飘萍《京报》的诞生/173    《京报》因何而出世/177    第一次被查封/182二、《京报》的“复活”和邵飘萍的“总结”/184    《京报》的“复活”/184    《京报》的变化/186    邵飘萍的“总结”/188三、办报人的理念/192    《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192    史家办报/195    邵飘萍的新闻学著述(一):《实际应用新闻学》/197    邵飘萍的新闻学著述(二):《新闻学总论》/204四、成功的一代报人/207    邵飘萍办报的践履/207    典型报道案例/210    “报馆的灵魂”/217    中国新闻教育的开拓者/222    邵飘萍的精神遗产/225    邵飘萍与张季鸾/230第五章   《京报》春秋(下)    ——副刊、附刊和报馆同人/235一、《京报》的副刊和附刊/237    近代报章 文体的变化/237    五四文学副刊的兴起/239    《京报》“大革新”及其副刊和附刊/242    副刊(附刊)上的口水大战/254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260    开拓学术研究的新天地/262二、“夫妇报人”    ——邵飘萍和汤修慧/264     所谓“夫妇报人”/264    与《京报》共始终/267    历经劫难/270    邵飘萍的另一位夫人祝文秀/271三、春华秋实    ——报馆同人、亲友、学生/275    “中国副刊之父”孙伏园/275    “报界三杰”之一徐凌霄/278    “兄弟报人”潘公弼和潘劭昂/280    吴鼎及其他京报同人/283    学生张友鸾/284     学生黄天鹏/287第六章 报人天地    ——言说的语境和抗争/291一、邵飘萍之前报人的语境/293    言论自由的历史和理念/293    乱云飞渡的末世大观/295    晚清以降的话语环境/297    邵飘萍投身报界之际的报业政治生态/299    北洋初期的报业繁荣和袁世凯的报禁/301二、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苦恼和抗争(上)    ——邵飘萍初到北京的日子/307    邵飘萍负命北上/307    《京报》被查封前后/309三、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苦恼和抗争(下)    ——《京报》  “复活”之后/314    为“报格”而战/314    针对《京报》的几次报案/316    北洋政潮中争自由的斗争/318四、“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323    《京报》和它的友报友刊/323    大革命高潮中的报案/324    “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326    “铁肩辣手”/328第七章 搏击风浪    ——在大革命的浪潮中/329一、在五卅运动的大潮中/331    五卅运动中的《京报》/331    反驳列强的“赤化论”/334    邵飘萍提出新口号/338    鲁迅对邵飘萍的批评/342    各种声调的“赤化”论和“赤化”的有无/345二、在大革命的高潮中/352    “首都革命”/352    北方拥护孙中山的一面旗帜/357    “中国今后之趋势”/363    邵飘萍与冯玉祥国民军的关系/368    邵飘萍之死的直接导火线——郭松龄的倒戈反奉/374第八章 众口之下    ——邵飘萍的“私领域”/377一、一个真实而立体的邵飘萍/379    曾经悠悠众口之下的邵飘萍/379    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邵飘萍和金钱/380    章 士钊等人的述说/383二、更凶险的流言蜚语/386    关于“卢布”的口水大战/386    一个被“煮”在一起的问题/389三、关于自由的悖论/391    两种“自由”和“最是报人不自由”/391    报人曹聚仁为邵飘萍打抱不平/393    邵飘萍走了一着险棋/395四、面对不绝的流言/400    邵飘萍驳斥流言/400    同室操戈的悲剧/403    不无教训的经验之谈/406第九章 赤化疑云    ——自由主义与所谓“赤化”的吊诡/407一、一个自由主义报人/409    曾经主张过“好人主义”/409    从“好人主义”到“不合作主义”/414    民主派的“联省自治”思潮/419二、一个所谓的“赤化”报人/423        与时俱进的报人/423    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苏俄十月革命/424    回应中俄恢复邦交并提出“非侵略主义”/430    促成中苏恢复邦交/433第十章 身份之谜    ——邵飘萍的党籍问题/441一、身后邵飘萍的又一道谜面/443    报人与政治/443    邵飘萍的党籍之“谜”和早年的新闻观/445    邵飘萍的绝笔/449    罗章 龙揭秘爆出冷门/450    必要的考证(一)/454    必要的考证(二)/457    邵飘萍是共青团“特别团员”或国民党党员?/461二、邵飘萍的“特别”之处/463    事出有因/463    “特别党员”的几宗个案分析/465    相关的质疑/468    邵飘萍研究中的不同观点/473第十一章 遽死之谜    ——身后的议论/475一、邵飘萍死后的议论/477    “朱无畏”的分析/477    报人胡政之和管翼贤的评论/479    可以瞑目又难以瞑目的邵飘萍/481二、研究者的究问/484    又回到了原点——兼述姚福申先生的质疑/484    再说邵飘萍为何被杀/489三、张作霖父子为什么一进北京就要杀邵飘萍?/493    张作霖父子的杀机/493    邵飘萍失于大意/494第十二章 身后荣光    ——不朽的邵飘萍/495一、哀悼与纪念/497    斯人已逝/497    未亡人和同人的回忆/499二、身后的邵飘萍/502    北伐胜利后的纪念/502    国民党拒绝承认邵飘萍为烈士/504    龚德柏的“鞭尸”和邵飘萍女婿郭根的反驳/505三、永远的光荣/512    终于重新被人记了起来/512    纪念高潮的到来/513    得以“盖棺论定”/516    永远的雕像/517    邵飘萍可以瞑目矣/519    恢复《京报》的吁求和《新京报》的创刊/521主要参考文献/524后记/526

章节摘录

书摘  大沽口事件  20世纪20年代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运动步入高潮之后,在北方有了出乎意料的反应——冯玉祥在军阀纷争中脱颖而出,他率军队在前线倒戈,杀回北京城,并改编军队为国民军,令共产国际和中国南方的革命势力对他刮目相看。显然,中国政治的版图极有可能改变,列强和北洋势力十分警惕地关注着这一切变化,他们以“讨赤”为出师之名,准备联手对付冯玉祥国民军以及南方革命势力。  1926年2月,直鲁两派军阀开始向国民军进攻,与此同时,张作霖为了策应直鲁联军夹击国民军,也派出奉军陆续开入山海关。国民军在北京和天津的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国民军首领鹿钟麟已急赴天津督战,并向敌军发出总攻击令。双方在天津等地发生激战,山东军阀张宗昌命令毕庶澄率渤海舰队进窥大沽口,企图水陆并进,夹击国民军。  3月8日,北洋渤海舰队登陆北塘,随即遭到国民军的截击,毕庶澄率舰队退去。9日,国民军为防止奉鲁军舰驶入海河,开始铺设水雷,封锁大沽口。10日,荷兰公使欧登科作为北京公使团的首席公使代表《辛丑条约》各国驻京使节向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王正廷提出“最急切的抗议”,指责国民军封锁大沽口,双方交战又将天津一秦皇岛的铁路阻断,以致“北京与海道之交通已完全折断,实违反《辛丑条约》之规定”,要求“迅即制止中国之交战军队停止阻断经行大沽海口之海道自由交通之行动”,否则“各代表保留保持外国船只及维护天津港口出入自由之特权”。  在列强的压力下,鹿钟麟急电北京政府同意开放大沽口,但要求外交团确实担保“外国轮船不得代为敌军运兵运械”,且“外舰人口,不得有敌舰混入”。11日晚,日本驻天津总领事馆派员至国民军前敌总指挥部,诡称日本将有一艘驱逐舰于12日上午10时开人大沽口,请予免验放行。总指挥部表示同意,并约定了入港的时刻、旗号、停泊地点等项。12日,两艘日舰开入港内,但行至港口时并不停泊,又拒绝大沽炮台守军察看。国民军守军当即以旗语令其停进候查,日舰不予理睬,并以机关枪射击炮台守军,国民军被迫以步枪还击,日舰遂撤退。这就是大沽口事件。  事发后,中日双方就责任问题相持不下,日本大使反诬中国军队开炮打伤日舰官兵,并随即照会北洋外交部提出抗议,要求中方“严饬前方军警,遏止此种不祥事件之再发”。随后,被激怒的民众纷纷集会抗议。但日本不顾中方的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等列强,向北洋政府施压。16日,驻京外交使团决定批准驻天津各国海军司令官的议案,即根据《辛丑条约》抗议中方封锁大沽海口,并由八国公使联名向北洋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当天下午,荷使欧登科代表八国向外交总长颜惠庆提出最后通牒。同日,日本外务省训令驻京公使芳泽也就大沽口事件向中方提出严惩肇事者、向日本政府谢罪及赔偿损害等4项要求。同时,日、美、法、意等列强开始向大沽口增调军舰,实行武力威胁,一时大有重演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势。17日,北洋政府外交部复函荷使,表示“该通牒所开条款,除饬由地方军事长官妥酌办理外”,要求“有海军在天津之各国公使,迅即转行驻津海军司令官与地方军事当局从容妥商,维持至海通道之稳妥交通办法”。同日,国民军被迫答应八国最后通牒的要求。这却激起了正处于国民革命运动反帝高潮中的北京群众的极大愤慨。  P4-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乱世飘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学新闻传播的可以买来看看!值得一看!
  •   价格很划算,质量很不错,就是有股怪怪的味道,没有关系的,自我觉得很值
  •     原作: Ying Hao
      
      同时发表于微信号: 书与咖啡馆 ( ID: readingandcoffee). 关于书与咖啡馆的精致分享, 敬请关注! 我们只推荐精品。
      微信搜索公众账号: 书与咖啡馆
      ~~~~~~~~~~~~~~~~~~~~~~~~~~~~~~
      
      民国时代的媒体人,就是报人,因为那时唯一的媒体就是报纸。这本书是以邵飘萍为轴展开的这个时代媒体人的群像,各路报人和文人悉数登场。当时的报人虽也有靠军阀政府吃饭的文人,但是尚有大批悍不畏死敢说真话的报人的存在,大都秉持着“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的理念在办报,那个时代国人对于国内外时事的了解都受惠于此。相较之下,今之中国的媒体人实在是很难抬得起头。
      
      邵飘萍,《京报》社长及主编,北大新闻研究会的创办者之一,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专业的奠基人。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著称于世,是当时最著名的报人和时事评论家。《京报》是当初北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京报》副刊也曾经作为鲁迅等左派与右派辩论的阵地。一九二六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枪毙,惨死于天桥,而坚持除掉邵的是张学良。
      
      除邵外,殉报的著名报人还有林白水,《社会日报》社长及主编,1926年8月6日被军阀张宗昌所杀。与邵飘萍合称“萍水相逢百日间”。之前因报丧生的还有著名报人黄远生,《申报》驻京特派员,1915年,被孙中山派人暗杀于旧金山。
      
      
      虽然有几名报人殉报,但那个时代军阀抓人也经常要找个借口,还要告知大家被抓者是触犯了哪个法哪一条,顶不住舆论就会放人,真正殉报的媒体人却也不多;包括袁世凯等是非常非常重视公众舆论的。书中一段儿有趣的故事,1916年6月7日,在与美国记者的交谈中,袁世凯自曝家丑,说他平日所看的几份报纸中,有一张是日本人的《顺天时报》,不曾想大公子袁克定急于成为“皇储”,就自掏3万两银子买设备,自印一套‘宫廷版’的《顺天时报》,把每天报纸上反帝的信息全部改成歌功颂德。直到一天袁的丫头出去买五香蚕豆,带回来包蚕豆的一整张《顺天时报》,被袁的三女儿看见,才发现与每日读的《顺天时报》不同,遂告知袁世凯,袁世凯于是把他大儿子用皮鞭狠抽了一顿。(这段儿的现实意义就像你每天看到的都是《人民日报》.......,可你能抽谁?)
      
      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媒体开放性非今可比,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如果真的要我们这个社会能够更加健康的运行下去,没有一个开放和宽容的媒体环境是不可能实现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