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竞争力决定出路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张宏杰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前言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中国的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资源也逐渐被稀释,最明显的现象是,大学教室的人更多了,食堂的人更多了,图书馆的人也更多了……每个大学生能分到的教育资源比以前少得多。到2009年,中国大学扩招已经走过十年的时间,每年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都在增加,每年都是创历史新高1 2009年全国有610万大学生毕业,不幸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形势前所未有地严峻!学生焦急,家长焦急,老师焦急,政府焦急——温家宝总理说,要把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返乡问题放在工作的重点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就业观念的变革。大学要引导我们的学生有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没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就没有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考试入学,按照精英化的观念就业,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不可能的。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的建设,都需要大学生。最近一二十年,大学生毕业都到大机关大城市,形成了一种不太健康的就业观念。好像大学生只能在大城市,到基层就是问题了。如果从这个观念解放出来,我觉得大学生就业根本没问题。”但是,中国上千年的观念积习,断不可能在仅仅几年就完全颠覆:大学生,无异于古时候参加层层科举考试突围而出的佼佼者,在社会上是应该获得尊敬并活得体面的。就此意义而言,大学生就业涉及个人尊严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中的人物来自清华、北大和复旦等名牌大学,不是说只有这些名牌大学的学生才能把自己培养成精英或者卓越者,关键是激发人们去思考:自己的大学要怎么读?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大学生写信跟我说:“我读的大学是普通大学,所以我不能像清华、北大的学生那么优秀。”懦弱的人总是把自己的不足怪罪于外部环境,为什么不试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呢?清华、北大也一样有庸才,外界因素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啊!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中国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被老师和家长推着往前走,自己不用想得太多,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考高分是唯一的目标。到了大学,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会天天有人在你身边唠叨着要好好学习,那么自己一定要转变态度,要去寻找自己的奋斗目标,然后为之努力,再努力……前途终将一片光明!    上了大学的人都想给自己找一个很好的定位,都想找到下一个目标……有的人知道自己在大学里想要什么,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在哪里,有的人不知道……这时候需要有经验的优秀者告诉他们:你们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怎么样才能变得优秀,你们的出路在哪里。    大学生一定要记住:不管自己上的是什么大学,都不要奢求自己所读的大学怎么培养自己,而是要努力创造机会主动培养自己!只要走进大学校门,就要有这种主动把自己培养好的意识!大学生找到出路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大学四年把自己培养成足够优秀的人!    本书所总结的,就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八大法则。

作者简介

张宏杰,1974年出生,广东潮汕人,著名精英教育专家、留学规划专家、超级励志书作家,被誉为“青年精英的代言人”。张宏杰的人生理想是“给年轻人飞翔的翅膀”,帮助年轻人走出困惑与迷茫,追求卓越与成功。23岁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24岁出版第一本书《清华园的故事》,至今已出版20本书。其中留学作品《寄托的一代》、《哈佛主义》和《留学美国全程攻略》激励过许多年轻人走上留学深造之路,长篇纪实作品《一切从大学开始》曾经在大学校园引起强烈反响,长篇小说《清华制造》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中国造》于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目前张宏杰正致力于研究和倡导“精英教育”,2008年创办北京冠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任总裁,在全国推广“精英留学计划”和“精英培养计划”。

书籍目录

序:核羽竞争力决定大学生的出路第一章 兴趣决定选择:大学或专业与内心渴望一致  一、在梦想的驱动下选择专业  二、因为喜欢,所以追逐不放  三、选择:专业是前提,学校是基础  四、善于调整专业选择  五、学校的“个性”也是竞争力  六、专业束缚个性:宁愿退学再考  七、专业塑造人的个性第二章 认识自我:主动去做,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一、刚进大学,让别人告诉你该怎么做  二、在清醒与迷茫之间震荡  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四、自信从何而来第三章 找准定位:坚持本色,绝不迷失自己  一、懂得追逐,也要懂得放弃  二、培养团队意识,再谈个人奋斗  三、选择决定努力的方向  四、兴趣才是个人成就的原动力  五、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坚持第四章 建立领先优势:将优点做到极致  一、个性:决定命运的竞争力  二、意识与习惯:决定评价的竞争力  三、兴趣:决定成就的竞争力  四、影响力:决定持久度的竞争力  五、综合素质:决定领域的竞争力  六、社会责任感:决定地位的竞争力第五章 体验校园爱情:在伊甸园里丰富、成长  一、为爱而懂得责任  二、爱要温馨感性,也要始终理智  三、屡败屡战,未来如此艰难  四、幸福需要彼此设身处地  五、恋爱不是交易  六、男人的终极品位就是他的妻子第六章 发掘个人价值:清楚自己对他人的意义  一、学会面对失败与挫折  二、成长是一种痛苦的过程  三、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四、发现自己的价值第七章 超越自我:勇于展示个人价值,还有附加值  一、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二、大胆去做学习以外的事情  三、强化自己的潜在价值  四、把握住改变自己的机会  五、很多机会需要自己去创造第八昌 勇敢面对出路:“不要怕失败,天生你材必有用  一、大学毕业在即,应该做什么、想什么?  二、争取一切机会展示自己  三、竞争力是信心之源  四、艺多不压身  五、在学校不一定能够到人生方向  六、用“勤奋”走自己的路后记:给年轻人飞翔的翅膀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兴趣决定选择:大学或专业与内心渴望一致一、在梦想的驱动下选择专业上大学之前,很多人有自己的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陆彦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大三学生,浙江宁波人。在他从初中保送到高中的第一天,班主任给他们每个人发了一个信封,然后说:“你们把三年之后希望去的学校写下来,我把你们的纸条装在这个信封里,等你们三年后高考完,我们来看看谁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时陆彦毫不犹豫地在一张纸条上写下“清华大学”四个字,然后装进信封里。这个信封在班主任的办公室抽屉里一直躺了三年。高中三年,陆彦始终非常刻苦非常努力,每次考试他的成绩基本上都是排在年级前三名。此外,他还参加了生物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还获得化学竞赛全国二等奖、数学竞赛全国二等奖、物理竞赛全国三等奖。在高三的上半学期,也就是12月,复旦大学生物系给他发来一个免试录取通知,并且说可以奖励三年全额奖学金;同时,清华也给他发来邀请函,希望他选择清华,可以任意挑选专业。他和父母商量后,最后决定选择清华。当时他是12月拿到清华的邀请函,在1月2日就必须给清华答复专业志愿,他的专业志愿是这样排列的:第一专业是经济,第二专业是生物,第三专业是医学,第四专业是建筑,第五专业是会计……结果他被第一志愿录取了,来到了清华经管学院。高中三年,他的生活也许并不精彩,就是每天做好当天的事情,但是他心里一直想着那个信封,想着三年后自己要去清华。三年之后,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陆彦为什么选择经管学院呢?在高二的时候,他读过一本书叫做《看不见的心》,是一本写经济学的小说,其中有三个故事打动了他。第一个故事是讲开心果屋。故事说:假如在你生日的那一天,我送给你像清华校内的清青餐厅那么大的一间屋子的开心果,开心果的数量有几万个,甚至几百万个,这些都可以免费让你吃,但是有一个条件,你每吃完一个开心果,都要把开心果的果壳放回去。你可能会很高兴,因为你免费拿到了这么多的开心果,但是你吃得越多,放回去的壳也越来越多,这些壳和开心果混在一起,你就会发现,你要寻找一颗新的还没剥壳的开心果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让你看到——想取得任何东西都是有成本的。这就是陆彦从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第二个故事讲的是英国贩卖黑奴。在17到18世纪,英国人把黑奴贩卖到澳大利亚,这是一个关于制度的问题。它的制度是这样的:一个船长能够把多少奴隶送到澳大利亚,他就能拿到多少现金。但是很多船长为了得到更多的钱,宁可把药品和食物囤积起来。不给奴隶吃,因为到了澳大利亚可以把药品和食物拿去卖钱,这样他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所以黑奴在旅途中的死亡率很高。结果,英国政府想了一个办法,他们不再按出发时的黑奴人数给钱,而是按到达澳大利亚的黑奴人数给钱。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经济学是研究和设计一个制度让这个社会更加流畅地运行起来。这是经济学给陆彦的第二个感觉,读到这里的时候,陆彦就已经觉得经济学非常迷人了。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大象为什么会濒临灭绝而鸡不会濒临灭绝。故事里讲到,因为鸡是私有的,而大象是公有的。故事里举了一个例子:津巴布韦的大象是私有的,猎人去杀大象的时候是要付钱的,这样下来,其他非洲国家的大象数量在下降,而只有津巴布韦的大象数量在稳步上升。经济学家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就讨论出了所有制的问题。这三个故事给陆彦留下的印象特别深,所以到最后考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经济学专业。像陆彦在高中的时候就能够通过看书悟出这么多的道理挺难得的,很多人可能只是去读一些有关考试的书,最后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懵懵懂懂,他们以后可能会走一些弯路。进入清华后,经管学院在前两年开的是平台课,前两年并没有分专业,后来陆彦为什么会在分专业的时候选择了金融呢?金融和经济是差别很大的两个专业,实际上他最初报志愿的时候并没有报金融。陆彦读了一些书,听了一些讲座,再跟很多人交流,他发现经济学家虽然有很多关于经济领域的感悟,但是他们没法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他们只能去呼喊,去呼吁那些执政者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而很多时候经济学家是怀才不遇。他曾经的梦想是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做一些贡献,这一理想过于宏大,他要将之变得更具体,更实际,更有操作性,所以,他细化了自己的理想——为中国的金融股票债券资本市场的成熟做一些贡献。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与欧美那些国家的成熟资本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他说:“如果我能够为这个资本市场做一些事情,那么比我当一个经济学家提出一些更好的理论更有价值。”从那以后陆彦就有意识地往这方面发展,也读了很多关于资本市场的书,跟一些比较关注资本市场的人交流,到最后他选择了金融专业。他现在所做的一些事情都是为了将来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希望经过20年的准备,在40岁的时候,能够实现这个梦想,能够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做一些贡献。陆彦坦言:“可以说这就是我的人生目标了,大方向不会再改变。现在我就是要把每天的事情做好,因为清华的学生有一个共性:即使这件事情我不喜欢,但是也会把它做好,因为这件事情交给我了。我也是一样,我在清华的每一天,以及此后的20年里,我要做好每一件事情。”清华学生对“清华牛人”的定义是:什么叫“清华牛人”?就是能够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到最好。金融和经济是不一样的,经济学更加偏重理论,而金融学更加务实一些。其实陆彦也很喜欢经济学,他觉得读一个专业并不能决定你以后所走的路,很多专业和以后做的事情不一定等同。 .现在很多大学允许学生转专业,这就为很多不喜欢自己所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机会;或者让学生辅修另一个专业,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有的学生想学得更多一些,两者都可以再读一个专业。 刘宇欣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大四学生,念行政管理专业,2002年入学。刘宇欣是个典型的北京女孩,特别能说。她是北京人,刚到复旦报到的时候大家都很吃惊,都问她为什么要来复旦而不去北大或者清华。刘宇欣有自己的考虑:北京只有两所学校她想上,一所是北大,另一所是清华,她偏爱文科,所以肯定不会去清华,那就是去北大了。在高中时她有一个免试直升的机会,可以被推荐去北大,不过去的是新开的影视编导专业,她觉得新开的不一定很好,所以心里不踏实。后来她想,人在外地会成长得更快一点,永远在一个城市生活,接触的都是同样的一批人,视角会比较狭窄,所以一咬牙一跺脚就来复旦了。刘宇欣一直很喜欢新闻,一方面是受了家里人的影响,家里有人在新华社工作,也有人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另一方面,小时候看了很多杂书,看了一些外国记者的传记,也看了中国战地记者唐师曾的传记,刘宇欣非常欣赏他,所以她也想做记者。但是考大学的时候,刘宇欣一直认为新闻无学。新闻无学的意思是:新闻的很多东西并不是通过课堂上学来的,而是需要在其他知识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当时刘宇欣又想做社会政治方面的新闻,所以想学政治方面的专业。她本来报了两个专业,第一个是国际政治,第二个是行政管理,后来她考上的是行政管理专业。复旦的学制比较灵活,可以辅修新闻,刘宇欣辅修的第二专业是新闻学,所以相当于学了两个专业。行政管理这个学科给了她关于中西方的政治体制、政治历程、社会问题等很学术化的非常严谨的知识构建,这对她以后做新闻或者思考问题时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她区别于其他单纯学新闻的人的一个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学经济出身的人可以做更好的金融记者的原因,而只学新闻的人很难做最好的金融记者。二、因为喜欢。所以追逐不放有人说,上大学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在中学时代喜欢的东西,并不代表上了大学后依然喜欢,这就意味着在大学要重新审视自己,要调整自己奋斗的专业方向。李佳佳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三年级研究生,念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她的本科是在广州中山大学念的,毕业后考进复旦读研究生。李佳佳在好多方面都很优秀,除了做社会工作以外,她还经常在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中做主持人。

后记

写完这本书时,我在自己公司宽敞的办公室往窗外望去,看到的是偌大的清华校园,渐渐地,心潮翻滚起来。这是我的第二十一本书,而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清华园的故事》是1998年在清华大学写成的,十年过去了,我出版的作品超过了20部,而且我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清华制造》还被改编拍成电视剧《中国造》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我想,十年前自己立志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早已实现了,如今,我又有了新的梦想:在清华东门外的清华科技园创办冠桥教育公司,想把自己积累十年的教育经验和我采访研究过的几千位青年精英的教育经验传播给中国学生,帮助他们出国留学,帮助他们考上国内精英大学,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么多年来,我不断收到读者的来信,知道了他们成长的烦恼、对前途的茫然。他们拥有青春,可又不知道自己的成长之路通向何方。有一位大一新生给我发来电子邮件,在信中这样说:“首先,我最想说的是:是你给了我一个更宽阔的视野,给我的心灵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读完了那本《哈佛主义》,在震撼于书中人物独特个性的同时感觉你好伟大。你为我们这些在大学里迷茫的人找到一个方向、一个定位或是一种责任感。在这里我只想说:你在我心中是学长,是盏灯,而我对眼前的大学又很迷茫,我很想跟你交流,想得到你的帮助,很希望你不要扼杀我这份小小的希望……”还有许许多多的读者来信,给我传递了同样的信息:他们喜欢读我的书,并且希望我能继续写有关成长的书。当我想到有这么多的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彷徨、迷惘和困惑时,我又拿起了笔,一边联系采访,一边写下青春的文字。我想,只要年轻的读者们喜欢读我的书,我就会一直写下去。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现代化社会,机会只给予有准备者,而成功只青睐敢于把握机会和善于把握机会者。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毕业生平静而自信地推销自己,既是对竞争力的个性表达,同时这种状态本身又构成了竞争力。   ——中国青年报 你要雇主雇用你,你必须有特长。在今天大家没有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你既要与你的朋友竞争,也要与你的同学竞争。这时候你要注意,你要形成差异化优势,要和别人不同,这就是本书所指的竞争力。这样你才能够比他们先就业。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郎成平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柯炳生 今日大学生就业难与经济大形势有关系。但对个人而言,无论经济形势好坏,你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学历,同时,也取决于经验。因此,在追求知识和学历的同时,强化自己对于工作经验的追求,是未来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解决方案。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徐小平 “竞争力决定出路”这个命题一语中的,也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高校教育问题一直沉疴难治,如果说接受教育本身是没错的,那就错在教育方式上,方法论错了,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生的竞争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作者 覃彪喜

编辑推荐

《大学生,竞争力决定出路》:50位优秀大学生的访谈档案,通过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贴近大学生态圈,寻找大学生竞争力的淬火之道。竞争力重要吗?非常重要。对大学生而言,它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贏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生竞争力决定出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虽说是今年的经济危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大学生自己的竞争力问题。只要你有价值,任何地方都会需要你。最喜欢书中那句话:即使是你在遭受挫折,那也是享受,你要有一种去经理去感受自己人生的态度,去享受生活。
  •   在书店一口气读完了 觉得获益匪浅 买下来收藏 处在迷茫期的大学生们建议都去看一看
  •   刚进入大学,迷茫中,所以买的这本书,看过后有一些启示。
  •   让我懂得了在大学该怎样好好过
  •   听人说得那么好...实际来看..不过如此呀...对这书很失望.
  •   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书中主人公的心路。认真思考,深入思考,并付诸行动!
  •   必须好评这本书。。。。
  •   感觉同南方出版社之前出版的大学生系列的几本书,有许多类似之处,不过对于将要入学的大学新生,强烈推荐读一下,一定会受益匪浅。不过发的书书皮有点脏,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要读的东西都在书里面。
  •   以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早知道是有好处的,给我妹妹买的,不错!!!
  •   书还可以,适合大学生阅读,能够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
  •   大学生必读
  •   挺好看的。里面都著名高校的学生为内容来剖析~
  •   很受启发,值得一读。
  •   内容很差。
  •   这书还不错啊,很适合我们大学生啊
  •   老师推荐的,看了觉得还不错,能让我在比较中知道自己的不足
  •   这本书很切合大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优秀大学生身上的特有的品质,是一本不错的书。
  •   老师推荐的,是挺不错的。
  •   还好,就是基本都是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名校的例子,不太适合一般普通学校的人~~
  •   黑夜大海中的导航灯!!!!
  •     这本书有一个观点让我最为欣赏:“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大学是一个新的起点,四年的光阴能决定很多东西,高中时代的孰优孰劣已经不再重要。竞争,从大学毕业那天开始;竞争力的培养,从进入大学那天开始。”
  •   在这不可以在线看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