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姑娘

出版时间:2003-04-0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德莱塞  页数:341  字数:276  译者:范文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部哀婉凄恻的情史,一曲悲天悯人的恸歌。德裔贫民格哈特的大女儿珍妮为人帮佣,与参议员布兰德相爱。不久,布兰德不期病故,留下一遗腹女。之后富家子莱斯特爱上珍妮并与之同居,但在婚事上一直下不了决心,其后得知珍妮身世后更是未能迈过这道坎,并在家族的压力下与珍妮分手,重归上流社会。两情缱绻而劳燕分飞,善良的珍妮未能为上流社会接纳,抑郁终生。

作者简介

西奥多·德莱塞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作家,一八七一年八月二十七日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市郊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德国移民家庭,幼时曾光脚在铁路道轨两旁捡过煤渣,过着相当艰苦的生活。他热爱他终生勤劳、农家出身、原籍捷克的母亲,他怜悯他永远惶惑不安的父亲和因贫困而被迫为娼的姐姐。德莱塞永远都没有忘记他在童年时代尝到的贫苦的人生况味。这些自然就成为他后来接近贫者和同情弱者的思想基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珍妮姑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4条)

 
 

  •   经典的《珍妮姑娘》《珍妮姑娘》(1911)是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德莱塞本人最为满意的作品,虽然这部作品的写作历经了近十年的漫长岁月,而且期间曾因为作家的身体状况等原因暂时中止过。小说叙述了一位年轻女性沉浮不定的命运。珍妮出生在一个贫穷但家教严格的德国移民家庭,她单纯美丽,温柔善良。参议员白兰德对珍妮一家给予了经济上的帮助,尤其当珍妮哥哥因偷煤入狱后,他尽力相助,为惊慌失措的珍妮分担了忧愁。白兰德赢得了珍妮的信任甚至是好感,并对珍妮产生了爱慕之情,还应允一定会娶珍妮。可是,他的猝死却打破了珍妮的希望,更不幸的是,他还让珍妮屈辱地生下了一个遗腹私生女。后来,珍妮又与富家子弟雷斯脱相识。尽管雷斯脱也对珍妮倾心不已,但他对婚姻的承诺最终迫于社会、经济和家庭的压力而成为镜花水月。不断勇敢追求幸福的珍妮,在当时的很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环境不能接纳她,她最终也没有得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满人生。不过,来自家人和孩子的亲情与雷斯脱临终前的忏悔,却真正地抚慰了珍妮的心灵,让她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情感的成熟,在感伤中理解和思索着人生与爱情。阅读《珍妮姑娘》是需要耐心的,因为书中的情节发展虽然平缓,但是情绪的酝酿却在不断加强深入,等待着沸腾。在将近尾声时,不可控制的情感纠结会席卷而来,使我们的阅读进入一种沉思和感动的过程。德莱塞的自然主义风格始终在故事中贯穿着,那一道阴郁,无奈、讳莫如深的感叹,会一直渗透到细心读者灵魂的深处。小说给了我们阅读的愉悦和感动,能让我们在经历别人的故事的同时,激发出自己的情感,从这个似乎虚构的故事中,看到更为真实的自我。珍妮姑娘的故事背景可以从美国初创时蒸蒸日上的工业革命时代换到我们熟知的环境,因为经典的故事永远有其重复性,无论是在真实的时空中,还是在我们灵魂的深处。珍妮的故事结局,没有泪水,没有恸心的悲怆,却给了我们延展下去的思索。
  •     这版是1990.8.1上海译文的
      从小我没念过名著,一本都没有
      父母满橱的好书我是一本不愿动
      太过厚重,本能逃避,
      敷衍拾起,却动机不纯
      小孩心性,封面好美:一个神情忧郁的女郎
      不高贵不疏远不深切不丰富
      只是忧郁又透漏着纯然的甜美
      读到珍妮人生光明处一顿就是十年
      终于在山村小屋无眠夜看完了后来的惆怅
      幸好在最需要希望的年纪看到此处
      幸好在接下来的年纪看懂了该看懂的人生。
      和我一般年纪的书,合上廓起的纸页,
      凝视那双眼睛。
  •     朝朝暮暮,暮暮朝朝,如此循环,日子就是要这么过的么
      感叹珍妮的美好性格,只是不知道隐忍也是美好性格的一部分么?
      到晚年时,还有老伴儿陪着,听他说一辈子的爱都只给了我,有一只的狗陪着,这就是我想要追求的生活。
      
      所想的与书不相搭,但这确是此时所想吧。
  •     
      因为爱他 因为她的低贱 因为她的无法般配 她不得不放弃了她
      女人 其实活的挺可怜的
      
      这书很真实 现在的情妇身上也时有发生
      弄的惨一点的 因为她的存在威胁到他的利益 金钱 企业 地位 就直接是抛尸被杀 毒死 汽车炸弹 杀手杀死
      
      大多数呢 就是抛弃她 让她单独养子 类似海藻一类
      或者她呢 见好就收 投入另外一个条件差点的怀抱 见许多港台女明星
      弄的好一点的就是小三上位 然后媒体歌颂他们的爱情 见我们现在许多要人 比如最新儿子犯罪那两个
  •      珍妮姑娘很幸运,因为白兰德爱她,雷斯脱也爱她,而且,他们两个人都可以提供给珍妮她所需要的东西。
       珍妮不物质,但她确实需要。
       事实上,珍妮是开放的。只要有一个男人对珍妮好,爱她,需要她,珍妮就会用身心去包庇他。珍妮生命是拿来爱的。无论那男人是贫困或疾病,珍妮都会去爱的。既然这样子,就存在珍妮会跟了一个穷苦的男人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珍妮家庭的困难是很难过去,孩子会提早出来工作,父母亲会过分担心而过早离开人世,家庭会提早家破人亡。幸运的是,珍妮遇到的是富有的白兰德和雷斯脱。
       爱情真的是需要物质基础吗?
       爱情美好到不行,她是一个个体存在。物质是世人所添加在爱情上的薄雾。这是一个阻碍,需要两个人拥有足够物质基础,才能将这层薄雾去掉。
       对爱情的阻碍,除开了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外,就是薄雾。而且,这薄雾由于世人添加,所以它也是与时俱进。父母辈,简单相亲就好,而且,我爸30岁,只有一座农村刚修葺的两层房子,长得一般,身高也是160。我妈也就嫁了。到我们现在社会,没房结婚是备受谴责。即使女的愿意,没意见,女方家也是极力反对。确实,没人愿意将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女人嫁给男方后,更要吃苦。家长一旦成为家长,好像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年少,忘记了自己曾有的激情,对爱情的憧憬。家长是要谴责女儿不会思考,选了这么一个穷男生。人,总是环境的动物。周围的人那么说,而且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难免要想,自己是否选择错了。但是,事实上,就是这么一个人啊。答案只有一个,将婚姻押后,这时候,大家都有筹码去重新选择。结婚的,就不是曾经自己深爱的那个他了。
       一个女生的选择的正确性与否,在家人看来,其实就是那个男的是否有经济基础。男的还是那个男的,变得只是男的经济能力。
       所以,我想说:男的真的不应该埋怨女的现实。女的只是看清一点,没有经济基础,爱情永远让人看不清,摸不透。既然这样,男的何妨不将薄雾帮女生去掉。那时候,女的才敢靠近你的爱情。
  •      昨晚眼泪巴沙地看完《珍妮姑娘》,那心痛劲儿还缓了半天。我真是不能看这样的小说,入戏太深。。。。
        作者用尽一切描述让我们相信珍妮姑娘有多美好,然后一次次摧毁给我们看。这就是他们所写的艺术。珍妮如同暴风雨中的花儿,从花骨朵涅槃成婀娜的花儿,她的美不张扬,却牢牢吸引着命运这个多情的男人。命运时而化身正义的参议员布兰德,时而化身坦荡的商人莱斯特,将她拯救也将她拖入更深的深渊,西方谓之地狱。命运是躲不开的,所以我将这两个男人称之为命运。没有如果怎么样,在那样的困境下,若是重来一遍,珍妮定还会是那样的选择。庆幸的是,这两个男人是爱她的,并没有把她当成玩物而使她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就算放到现在,爱都不是一切,更何况在20世纪最初那几年,她只能孤独地老去。
        看小说往往都是看完了主人公的一生。这种命运的起承转合,关键事件的关键作用,总是让人唏嘘不已。如果不那样就好了,读者总会想着让主角更幸福些。在我所看的这类小说中,无一不是女主人公凄凉的身世,现实残酷的压迫而不得善终。为何总是女性角色?女性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抑或是女性生来的软弱和社会给予其更多的障碍磨难让故事更有可塑性?珍妮姑娘除了貌美,在作者笔下她屡屡打动男性的魅力在于温柔娴静,善良与世无争,处变不惊,具有强大的忍受力。看来,对命运的逆来顺受,成为了女性值得称赞的优点。
        据说这本书的原型是德莱塞的一个姐姐,而书中贫困生活的场景描写和珍妮父亲的德国移民身份也和德莱塞的亲身经历一致。
        命运给你什么它也会从你身上拿走什么。珍妮姑娘,其实你不虚此生。
      
  •     十几年前,可能也是因为年轻,看东西比较急躁,所以很受不了德莱塞,觉得他写的小说页数总是比情节和人物塑造所需要的文字多一倍到两倍。
      最近重读,却觉得那种清清淡淡不急不缓的节奏很舒服,慢慢品细细嚼的感觉也不错。
      故事留下的悲伤是隽永的。仿佛到最后还能看到那个孤独的身影在站台上噙着泪水的。
      
      珍妮姑娘的悲剧是被动的;而不像嘉莉妹妹,她的寂寞和不幸福感,更多一些咎由自取——虽然她真诚的相信自己是真诚的,但其实,她的爱情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是决定于那个男人的身份、地位和能给她带来的享受和便利的。所以如果说嘉莉妹妹的人生中永远还是有着灰色的调子,那只是属于她自己。她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感受方向而对其视而不见。
      
      而珍妮姑娘的悲剧,却更深入骨髓,她无力改变,她的软弱、温柔和善良,她从来不曾试图用这些来谋求什么,她追求的只是合法的身份、安稳的家,和爱。所以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她所在的那个时代、那个阶级,带给她不得不承受的一切。
      
      所以这本书,较之不由得不让人思考的嘉莉妹妹,更能让人享受阅读去沉浸于遥远的年代遥远的大洋彼岸的故事,那个纤细弱小的小女人的命运……
      
      
  •     很多人说《珍妮姑娘》是一出悲剧,悲剧从珍妮遇到白兰徳一刻就开始上演。
      
      初中时候看这本书,觉得真是彻彻底底的悲惨。自己的人生经历多了。多年后重读这本让我曾流泪的书,则多了另一番思考。
      
      珍妮生长在美国一个贫苦家庭,房子贷款的债务还不清,却又不能半路舍弃。珍妮父亲本是有一技之长的手工劳动者,却在美国工业革命浪潮下成为牺牲者,技能再也不被需要。贫苦的逼使下,珍妮跟着母亲去旅馆搞清洁挣钱,又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白兰徳,为他洗衣服。这几个小钱,在议员白兰徳眼中算不了什么,却为珍妮一家带来了暂时的舒缓。
      
      珍妮恬静美丽,犹如清晨的百合一样,打动着五十多岁的白兰徳。白兰徳对珍妮的感情,并不仅仅是情欲和冲动。如果说是他为珍妮带来不幸,倒不如说是命运将人推到浪尖,这种不幸未必就是坏的。白兰徳对珍妮的感情是真切的,也经历过一度挣扎。他可以不计较自己的社会影响,下了决心去跟珍妮结婚,已经算了不起。不是很多男人可以作这种牺牲,特别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男人。珍妮对白兰徳的感情也是纯洁的,她并不了解自己爱不爱白兰徳,她只知道,那一步是对的,既可以拯救在监狱的哥哥,又报答了白兰徳的关爱,还可以舒缓家庭的困苦。她没有想到自身的利益,这就导致了自己的不幸。
      
      如果白兰徳不突然病死,结局会不会好一点?谁知道?命运往往出奇不意,徳莱塞也喜欢把笔下的角色折腾一翻。要说珍妮跟白兰徳的结合是懵懂的,她跟雷的结合则是充满情意,用尽女人一生的爱。
      
      未婚同居在现在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在那时则比妓女还要不堪。但珍妮的不幸,并不仅仅是与雷同居。有太多因素将两人分开,例如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级、珍妮有一个孩子、珍妮是有过去的女人、雷不想结婚、雷家庭的反对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是一种无以形状的力量,不妨将之称为命运。
      
      珍妮是真心喜欢雷,所以她隐瞒她有一个孩子的事实。但是当事情败露后,雷还是接受了,并且在共同生活中喜欢上珍妮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阶级,可是灵魂却是平等的,雷只有与珍妮在一起才感到恬静和幸福。尽管雷家庭反对,可是雷父亲并没有将其赶尽杀绝,雷可以选择跟珍妮结婚,每年有一笔年金,可以简简单单地生活下去。这一切困难都不是没有可选择的余地。
      
      可是珍妮跟雷尽管相爱,可是却最终分开了。其中有两个因素是不可忽略的:自由意志与社会认知的对抗,和情感的多变与复杂。
      
      社会和家庭的反对,使雷蒙受巨大的压力,但这压力并不是不可承受的。雷不愿意结婚,并不是不爱珍妮,而是不肯妥协。就如孩子,父母不让他吃糖,他偏偏要吃。雷家庭反对他这种未婚同居,他偏偏要继续下去。金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萌生了一种个人意志,去追求自己认可的真理。就如舍伍德•安德森所说的:“人自己创造真理,而每一个真理都是许多模糊思想的混合物。全世界到处是真理,而真理统统是美丽的。”雷模糊地认识到,自己享受的,是适合自己的,是值得自己坚持的。可是毕竟这种真理模糊不清,遇到某些机遇就很容易动摇。
      
      Letty是他的旧爱,雷当年爱她,可是同样没有想过要跟她结婚。在多年重遇后,Letty变成成熟风韵的女人,再加上雷思想上痛苦无助,就很容易去想逃离这一切让他心烦的事情。与Letty结合,似乎是一条最轻松的路,他既可以得到他原有的遗产又可以借助Letty的金钱和地位去杀回上流社会,他富足了,珍妮也可以得到有保障的生活。雷与珍妮的结合,是自由意志占了上风;雷离开珍妮,则反映了当是自由意志的反复和软弱。
      
      站在读者的角度,我们很容易看到雷的自私。可是假如我们在珍妮的角度想,这一切真的是彻底的不幸么?珍妮全心全意爱着雷,这种爱并不因为雷的离去而减弱。她的爱充满感激、无私和快乐。她感激雷对她的关怀,感谢他把她全家从贫困中拉了出来,感激她对自己女儿的喜爱和接纳,感激他曾舍弃了那么多。她不愿意看到雷不幸福,她想到的,是雷可以过得更幸福。最让她心痛的,并不是雷注定要离去的事实,而是雷只想到社会和家人的反对是对他极大的不公平,而没有想到珍妮的感受,也没有表现出他的不舍。
      
      珍妮就是这样一个人,考虑别人而不考虑自己。这种不幸是散发着光芒的,在感情中,谁可以像珍妮一样不斤斤计较?所以,即使他们分开了,他们的灵魂还是紧紧依偎着。在雷病重时,是珍妮陪伴在他身边,而珍妮也得到一句她期待已久的话。“你是我真心真意爱过的、唯一的女人。”雷对珍妮这样说。
      
      就这句话,珍妮就可以平静地过完她一生。白兰徳死了、她母亲逝去了、然后是她的父亲、她的女儿、最后是她爱的雷。她爱的人一个个离开她,可是她仍然坚持活下去,在记忆中,与她爱的人永存。
      
      珍妮,犹如她的名字一样,那么简单和平凡。可是这种平凡,恰恰是她的美丽,可以弥补她的出生、她的知识不足、她的失足。
      
      徳莱塞想表达的是,物质的力量是巨大的,资本主义的物质主导着人的命运。可是还有比物质更高尚、更美丽的东西,那就是精神与情感。
      
      物质是有限的,在死亡那一刻,人才知道,自己紧张而渴望的金钱和地位都是虚有的。只有那真实情感,可以超越阶级、超越年龄、超越死亡。
      
      《珍妮姑娘》并不是一出悲剧,而是一首美丽的诗,犹如秋天淡黄的一片落叶。
      
  •      始终认为珍妮这个角色太过于完美,如果贫穷不算是缺点的话····
       他是没有能力爱她,虽然我曾一度怀疑他是否是爱珍妮的,但他临终前的一句:我是爱你的。消除了之前所有的疑虑。只能说他是没能爱珍妮的,林徽因曾对已有婚约的徐志摩说:“如果你怎能爱我,就不该把我放在尴尬的位置。”而致命的是雷斯脱把珍妮放在最尴尬的位置——他的情人。他不像《茶花女》中的男主人公那样充满勇气,为了茶花女不顾一切。雷斯托总优柔寡断的思考,迟迟抓不定主意,即使有了主张也不会及时实行。这样一个没有决断的男子及时看到她性格里德真、善、美,又如何?他始终不和珍妮结婚也不和珍妮决断,而是一拖再拖,等到和他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时才用那残酷的冷淡和良知复苏般的同情吧珍妮安置在乌尔克镇。他不知道吧,他的冷酷是如此的伤人。他的恶毒是饭里的沙粒或者是出骨鱼片里为净的刺,给人一种未期待的痛,可是却是最疼···对他的愤怒不比对《苔丝》中的安琪儿少。或许他还没意识到他是爱珍妮的,他最想与之渡过余生的便是眼前这位。他只意识到他对珍妮有着无限的同情和喜爱。于是他们在一瞬间,错过了。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是没能给她最切实最永久的保护的。
       而珍妮,就像是堕落凡间的天使一般。可是,她的一切都太完美了~
  •     记不得细节,记不得其他人物,但记得她是我读过的第一部外国著作,不经意间读到它,却在必定中深陷其间不能自拔,第一次看小说有那种感受,一刻不忍释手。
  •     书也不是很厚,利用几个晚上就看完了,没有想到又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小说,看来很多文学名著都带有浓厚的悲剧的背景,更让我见识到女性的伟大,替主人公及其家人惋惜?但是还有比这个更好的结果吗?我是想不出来的,只能被深深地打动。
      而从雷斯脱的行动来看,我想生活应该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看待我们的眼光而活,人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更应该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等到老去再感到后悔。
  •     看看自己,看看身边的人们,步履匆匆,焦虑着、浮躁着、困惑着。  谈着幸福指数,话锋一转,又嘲笑着自己的被幸福。    直到有一天,偶尔从书架上翻开这本六七年前买的,却不曾读过的书,泡一杯咖啡,抽一支烟,静静的开始享受这迟来的精神佳宴。    “我们如今所处的世界,物质势力的冲击近乎不可抗拒;人的精神已被这种影响所慑服了。……这种种生活要素合并起来,就产生一种所谓万花筒式的眼花缭乱,和困惑不解的生活幻影。这样的生活就引起一种思想和道德的厌倦,他的表现就是各种程度的不眠症、忧郁症,以及精神错乱症。”    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小说,何尝不是注解着我们当今的生活,我们当今的社会?    这样的症状正困扰着莱斯托,珍妮的同居男友,一个有思想,有眼力,却缺乏毅力和残忍的富家子弟。不是纨绔子弟,却也习惯着享受着上流社会的养尊处优生活。最终,迫于家族和上流社会的压力,离开了最爱的珍妮,抱憾至死。    珍妮,故事的主人公,不仅拥有一副不可抗拒的外表美,更难能可贵的在性格上拥有一种恬静的美。按作者的话说,“在宇宙里,恬静就是智慧。”    她出生贫苦,危难之际,两个上流社会的男人出手相助,并真心爱着她,却又都离开了她。  美丽的珍妮,不幸吗?幸运吗?  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生活中没有灰姑娘。    故事中,珍妮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是典型的忠厚老实的道德模范,含辛茹苦养育着六个子女。却好几次被穷困逼得走投无路,令充满牺牲精神的珍妮,终究走向了男人。    第一个男人参议员布兰德,属于为打拼事业而耽误了婚姻的大龄剩男一类。因为珍妮母亲和珍妮为其浆洗衣服,而注意到珍妮,并渐渐为珍妮的纯真和善良而倾倒。爱着同情着这个温柔的女孩,并资助着她的家人。珍妮的父亲,一个道德模范,却因了流言蜚语而坚决反对两人的恋情,即使布兰德提出要娶珍妮。但如果不是珍妮的哥哥被抓到监狱,吃饭都成问题的家里没钱保释,十八岁的珍妮,会去找布兰德救出哥哥,也献出了自己吗?  如果布兰德娶了珍妮,可好,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惜故事刚开始,布兰德来不及娶珍妮,死了。珍妮不得不继续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被赶出家门的境地,因为她有了布兰德的孩子。    第二个男人富家子弟莱斯托,属于“富二代”一类。有教养,善良,有思想,想冲破社会门第观念,却碍于养尊处优环境长大后的毛病-缺乏毅力和吃苦。  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写着珍妮和莱斯托的真情。他们过着一段宁静的家庭生活。比如即使莱斯托发现珍妮有一个女儿并瞒着他好几年,一番内心挣扎后,也原谅了珍妮,并让珍妮的女儿来一起生活,甚至当做自己的女儿来爱。比如珍妮得知莱斯托为了她而准备放弃一大笔遗产,准备离开莱斯托……他们相互牺牲着,却也有着各自的弱点。  莱斯托最终没能娶珍妮,而是娶了一位同为上流社会的寡妇。分离后,他们其实还相爱着,至少精神上在一起。最后,莱斯托临死时,拉着珍妮的手,“总之我们大家多少都有点身不由己,像一颗卒子。我们都受着命运的驱使,而那命运是我们所不能支配的。”    珍妮的命运,时时让人联想着现实的生活。    当我们八卦地谈论着贫富差距显现下的今天,金钱、权利至上时,当人们不再为从前的所谓道德所拘泥,女人们该如何把持着本源的力量?该怎样选择生活?从容的生活着?……    好吧,何不再重拾这本书,细细体味。    好吧,至少正在成长中的普通人家的女孩们,读这本书,终究是好的。      这本书,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没法纠葛于道德与伦理。  “不像有许多人试想把海洋纳入一个茶杯,或是把这变幻莫测的宇宙用一根所谓法则的绳索捆绑起来。”    其实,作者也只是描述着生活,描述着被时代、社会的洪流夹裹着的个人,在挣扎着、忍受着的过程,以及迸发的人性光芒。    而凡是人的思想,的确不能只凭一次愚蠢的想法,就去判定它的价值;凡是人的人格,的确不能只凭一度情欲的放纵,就去判定它的高下。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许仍旧要颤抖,拙劣的恐惧心也许会仍旧使我们裹足不前,然而我们在成长着。骤然而至的灵感会来引导我们的灵魂。”
  •     看看自己,看看身边的人们,步履匆匆,焦虑着、浮躁着、困惑着。
      谈着幸福指数,话锋一转,又嘲笑着自己的被幸福。
      
      直到有一天,偶尔从书架上翻开这本六七年前买的,却不曾读过的书,泡一杯咖啡,抽一支烟,静静的开始享受这迟来的精神佳宴。
      
      “我们如今所处的世界,物质势力的冲击近乎不可抗拒;人的精神已被这种影响所慑服了。……这种种生活要素合并起来,就产生一种所谓万花筒式的眼花缭乱,和困惑不解的生活幻影。这样的生活就引起一种思想和道德的厌倦,他的表现就是各种程度的不眠症、忧郁症,以及精神错乱症。”
      
      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小说,何尝不是注解着我们当今的生活,我们当今的社会?
      
      这样的症状正困扰着莱斯托,珍妮的同居男友,一个有思想,有眼力,却缺乏毅力和残忍的富家子弟。不是纨绔子弟,却也习惯着享受着上流社会的养尊处优生活。最终,迫于家族和上流社会的压力,离开了最爱的珍妮,抱憾至死。
      
      珍妮,故事的主人公,不仅拥有一副不可抗拒的外表美,更难能可贵的在性格上拥有一种恬静的美。按作者的话说,“在宇宙里,恬静就是智慧。”
      
      美丽的珍妮,不幸吗?幸运吗?
      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珍妮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是典型的忠厚老实的道德模范,含辛茹苦养育着六个子女。却好几次被穷困逼得走投无路,令充满牺牲精神的珍妮,终究走向了男人。
      
      第一个男人参议员布兰德,属于为打拼事业而耽误了婚姻的大龄剩男一类。因为珍妮母亲和珍妮为其浆洗衣服,而注意到珍妮,并渐渐为珍妮的纯真和善良而倾倒。爱着同情着这个温柔的女孩,并资助着她的家人。珍妮的父亲,一个道德模范,却因了流言蜚语而坚决反对两人的恋情,即使布兰德提出要娶珍妮。但如果不是珍妮的哥哥被抓到监狱,吃饭都成问题的家里没钱保释,十八岁的珍妮,会去找布兰德救出哥哥,也献出了自己吗?
      如果布兰德娶了珍妮,可好,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惜故事刚开始,布兰德来不及娶珍妮,死了。珍妮不得不继续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被赶出家门的境地,因为她有了布兰德的孩子。
      
      第二个男人富家子弟莱斯托,属于“富二代”一类。有教养,善良,有思想,想冲破社会门第观念,却碍于养尊处优环境长大后的毛病-缺乏毅力和吃苦。
      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写着珍妮和莱斯托的真情。他们过着一段宁静的家庭生活。比如即使莱斯托发现珍妮有一个女儿并瞒着他好几年,一番内心挣扎后,也原谅了珍妮,并让珍妮的女儿来一起生活,甚至当做自己的女儿来爱。比如珍妮得知莱斯托为了她而准备放弃一大笔遗产,准备离开莱斯托……
      但莱斯托最终没能娶珍妮,而是娶了一位同为上流社会的寡妇。然而分离后,他们其实还是相爱的,至少精神上在一起。最后,莱斯托临死时,拉着珍妮的手,“总之我们大家多少都有点身不由己,像一颗卒子。我们都受着命运的驱使,而那命运是我们所不能支配的。”
      
      珍妮的命运,时时让人联想着现实的生活。
      
      当我们八卦地谈论着贫富差距显现下的今天,金钱、权利至上时,当人们不再为从前的所谓道德所拘泥,女人们该如何把持着本源的力量?该怎样选择生活?从容的生活着?……
      
      好吧,何不再重拾这本书,细细体味。
      
      好吧,至少正在成长中的普通人家的女孩们,读这本书,终究是好的。
      
      
      这本书,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没法纠葛于道德与伦理。
      “不像有许多人试想把海洋纳入一个茶杯,或是把这变幻莫测的宇宙用一根所谓法则的绳索捆绑起来。”
      
      其实,作者也只是描述着生活,描述着被时代、社会的洪流夹裹着的个人,在挣扎着、忍受着的过程,以及迸发的人性光芒。
      
      而凡是人的思想,的确不能只凭一次愚蠢的想法,就去判定它的价值;凡是人的人格,的确不能只凭一度情欲的放纵,就去判定它的高下。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许仍旧要颤抖,拙劣的恐惧心也许会仍旧使我们裹足不前,然而我们在成长着。骤然而至的灵感会来引导我们的灵魂。”
      
  •     看着这本书,为着里面珍妮的坎坷人生替他担心着,替他去选择。
      他们选择很自然,也很现实。
      一直以来他都是受苦的,心理和身体上。稍微好一点的时光都是依靠着那两个男人。而且时光都不曾长远。
      珍妮姑娘的选择应该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吧。
      是我,我也一样。
      人生,选择了,就一路走下去。
      
  •     我从来都不知道对于一个女人而言,什么才是生命的救赎,作为一个人而言,怎样才算对得起生命,我们并不是自愿来到这世上,可是上帝却说我们生来就带着罪恶,即为原罪。
      善良和温顺是美德,可是如果想在这个世界存活,比起美德我们更愿意获得金钱或者利益,那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德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尤其是在贫困缭绕的时候,美德常常反而显得多余,然而还是有人愿意去坚守这份美德,就变得难能可贵。
  •     很多学校并不喜欢学生读很多课外读物,而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恰恰是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看过很多书,平凡的世界,泯灭,穆斯林的葬礼,等等。其实我觉得看一些好书对人生都是非常有益的。   珍妮是一个非常好,又善良的姑娘。为了家庭,她和老议员在一起,她也曾经那么近的接近过她的爱情。可是她的地位,她的失贞,又让她远离了真爱。很现实,很无奈。   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不轻易付出自己的感情,珍惜自己,但是我是肯定她的,如果很无奈,那时候必须做那样的选择,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她不是过去外国的一个人物,或者也是周遭很多女孩所经历的。我一个好朋友就类似吧,不过最后她是幸福的,因为i她最后得到了真爱,祝福她。
  •     有谁能够想到如今繁荣富强的美国,过去竟然生活着这么一群穷苦可怜的人们,每天为着柴米油盐殚精竭虑:母女们为宾馆洗衣擦地,父亲在玻璃厂做牛做马,孩子们还得为家里的供火每天去火车站是柴火而险些蹲了监狱,即便如此,依然是面包店杂货店里赊账如山,最后呢,珍妮家人相继离世,珍妮自己被抛弃,20几岁就孤苦的隐居生活。然而这种家庭就是出现了,出现在19世纪的美国,出现在德莱赛的小说《珍妮姑娘》里面。
      
      先说说主流的看法吧,普遍认为时代的悲剧,什么“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人情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咱们一理科生,不懂政治大道,见解狭窄,虽然同意,但是没有更多的感想了,总不能那它来联想天朝吧。
      
      也有些人总认为珍妮的悲剧是托雷斯抛弃妻子造成的。但是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错不在托雷斯。托雷斯是被逼迫的,如果他真是无情的话,分遗产的那个时候他就会立即抛弃珍妮的,也不至于纠结欲死的样子。家人的逼迫,整个社会的反对,再加上前女友的煽风点火,托雷斯的个人战斗终究败下阵来。
      
      而本人狭隘的认为是珍妮的性格促进了她的悲剧。她生活在吃了今天不知明天的家庭,出生在资本社会富人奢侈无度穷人饿死街头的年代。不可改变的贫困和至微至贱的地位始终是她自卑的阴影,这也成就了她妥协软弱的性格,看她总是这般的小心翼翼,顺从着别人。那个弱肉强食,贫富悬殊,人心淡薄的年代,珍妮的悲剧是注定的,而她软弱妥协的性格,却是加速了她悲剧的到来。
      
      先是白兰德议员,珍妮的软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失身于他,然后这两人的爱情由于白兰德的死亡便胎死腹中,反让珍妮落得个婊子的蔑称。再是托雷斯,就算她对托雷斯有真感情,却也不能在他又哄又劝下跟着她不明不白的同居着而不结婚。当然,她内心也清楚托雷斯不结婚的原因是介意她那低贱的身份,可是,她不敢提出,她总是顺着托雷斯,她总是理解托雷斯并且还幼稚的幻想他终究还是会跟自己结婚的,这样欺骗自己,就连在孩子们面前也撒谎。等到后面托雷斯的前女友出现了,即使发现托雷斯与前女友旧情复发的可能,她却任由自然甚至促成了他两的结合。因为她总认为,无论身份地位谈吐兴趣,她都比不上,自己只是多余的,并且还尽量退出他们的两人空间。到最后自己真的如多余一般凄苦地隐居着生活。。。。
      
      在很多人赞赏珍妮的温柔体贴,关心他人,宽容善良。然而,我也认为她身上存在着过度隐忍和无法理喻的软弱。女性在对待自己的婚姻幸福上,可以温柔体贴,但是绝对不可以过度隐忍妥协软弱,拿的开也放得下才是正解。对比起珍妮的软弱,我反而更喜欢夏洛蒂勃朗特笔下敢于斗争敢于追求的简爱和奥斯丁笔下爱恨分明有个性有主见的伊莉莎白。如果珍妮也像他们那样个性强烈的话,我不敢肯定她会有什么美好的未来,因为大环境下已经定格了珍妮的命运,但是那种爱恨斗争,至少证明她已经为自己追过活过,奋斗过抗争过,这样才有意义嘛,也不至于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受苦的反而是自己。
      
  •     一本文字清秀的小说,犹如丈青布上绣着微绽的梅花。说不清楚是一种什么香,但总惹人去翻动几页。这本小说买后已有时日,但整整一个月里忙着过年,忙着从北京到湖北的迁徙,忙着从闲适到匆匆的提档,极少踏入珍妮姑娘的世界,但每日床头案前几页,总归要把这本不厚的书翻完了。
      
      略微回顾一下,整个故事被爱情熏了香,一个女子在真爱、敢爱和被爱中成长,生命中的两位至关重要的男人,一个虽然早逝,但结下珠胎,育为伶俐的小女孩,相伴珍妮左右。另一位,牵着她的手儿,为她的精神绣上“女人”二字,带她遍尝人间酸甜苦辣。
      
      很难决判哪一位绅士在她身上留下的烙印更深,不妨这么来看,反而是我们的珍妮,白净的双手红色的唇,以一种更为本位的姿态和灵魂,誊写和演绎着她和上流人物的交际。她读书甚少,知识与她来说或许只是汲取用来扯平和爱人之间的差距,即使到了后来,爱读一些文章,也仅止步于趣味而已。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已一种朴素的智慧和温暖的柔情,捕获了“权”和“钱”两个维度的男性精英。这么说虽逃不脱女权主义者的批评,但毕竟是在那个时代的话语上来编织我们的眼神。
      
      还是回到珍妮的爱情上。头一个男人,说要娶她,最终去死了;后一个男人,想要娶她,最后还是离开了她(最后也死了)。究竟在那个时代,娶一位出身草根的女子为妻,需要克服几多难关?爱一个人容易,但要将这份爱意用一种受法律认可、受社会尊重的形式证明和固定下来,却难。人与人之间,真有鸿沟吗?如果真有,为何他们却在一起捧着一杯暖茶,共享柔软温馨的午后时光?如果真有,为何他们却在床底间寻见了平等?现实的羁绊是那么真实而庞大的存在,厚厚地裹在人们身上,越来越重,挣脱不得,撕扯不得。因为如果你陡然扒去了它,别人就会看见和观照到自己赤裸裸的存在。真实,不是那么羽毛般的白,而是带刺的黑。也许。
      
      书还没有翻完。但大概知道珍妮关心的人和关心珍妮的人都离她远去,从第一个男人开始,到第二个男人为终,缠绕着这位纤细女子的爱情和命运,终于化整为零,孤零零地陪着她一个人,守着面湖的房子,月亮打在水面上,她的皮肤更白,夜也更黑。
  •     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为背景而发生的故事,它一方面揭露了西方的金钱主义,一方面又给我们女孩上了一堂人生之课。女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是绝不允许走错一步的,否则一步错就步步错。我们要成为独立聪明的女孩,一切要靠自己的努力,这样我们才有资格骄傲的活着!
  •     当年轻貌美的珍妮遇上相貌堂堂的白兰德,悲剧的序幕已然拉开.
      
      天真懵懂的珍妮轻率献出了宝贵的贞操,谁料到才52岁的白兰德会英年早逝呢,他倒是许诺要和珍妮结婚的.
      
      这场于珍妮而言新奇而短暂的人生插曲给她留下了可爱的女儿味丝搭,也让她从此失去了正常嫁人的机会.
      
      悲剧继续延续,珍妮又遇上了英俊富有的雷斯脱,如果说白兰德还算谦谦君子的话,那么这个雷斯脱绝对是霸道强悍的.温柔善良的珍妮又一次在命运的捉弄下不由自主委身于雷.倒也过了几年稳定舒适的生活,直至雷为了遗产抛弃她,而味丝搭因病死去,珍妮终于孑然一身,悲剧已达顶峰,而故事也就此结束了,“在她面前,她只凝视着一个寂寞余年的长杳视景”。
      
      这是德莱塞的<珍妮姑娘>
      
      这样的女性,兼具贫穷,青春,美貌,坚强,善良,温柔,隐忍于一身,成就了一个与斯佳丽,琥珀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的女性典范,一个常常牺牲自我,毫无私欲的伟大女性.
      
      珍妮诚然是被白兰德的富贵堂皇吸引的,但这不过是一个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的年轻女孩的正常反映,她是这么一个对美有高度敏感的女孩,她又是这么一个天真善良的女孩,所以当她的兄弟有了困难,她唯一能求救的只有白,这就给了白机会.不能说白是个坏男人,他只是禁不住青春,美貌和温柔的诱惑.而在那样的年代他其实是相当适合珍妮的.他虽上了年纪,但是有柔情,也善良,又富有,且无家族羁绊,已无事业野心,他实在算是个好男人的,但好人总不长命,他最大的错就是早死,而且死得很不是时候,他不自觉地造就了珍妮悲剧人生的开端.
      
      至于雷斯脱,他让珍妮的悲剧达到了顶峰.这个英俊富有却任性自私的男人一开头就纯粹被珍妮的美貌所吸引,后来在几年的共同生活中深切体会到了珍妮的种种好处,温柔善良天真可爱体贴安静----凡是一个男子对女子所能幻想的一切美好基本都可以在珍妮身上找到,除了身份卑贱,而这是致命伤,所以即便他多舍不得珍妮,可是在巨额遗产和珍妮面前他还是选择了前者.
      
      而珍妮呢,时年29岁,“她就过起一种安静的日常生活,静等着她一生的大结局”.才29岁啊,已经被迫过上了相当与隐居的生活了.因为她是深深依赖且喜爱雷的,失去了他,似乎生活也有了结束的意味.
      
      可是看看已经另结新欢的雷是怎么说的吧,“我并不比从前快乐些.我将来即使快乐,也比不过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一样”,这样的话算是安慰吗,他还自我开脱呢,“遇到这样的情境,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我们都象棋子一般受着环境的驱使,而那环境是我们所不能支配的”。
      
      多么堂皇的理由啊,把一切罪过都推给社会或环境总是没错的,因为它不会辩解.可是事实是什么呢,是雷的野心和虚荣心导致了他的负心.他完全是可以和珍妮结婚的,但如果这样,他便会被排挤出家族的事业,每年领一笔足够他过舒适日子的生活费直至死亡.只是雷不甘心看到哥哥事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而自己却是个闲散人.所以他说“我们所能做的,至多只能保全自己这个人”他终于说出了大实话.
      
      而珍妮呢,这个母亲的最好帮手,父亲的最后依靠,自始至终,她是温顺的,无私的,她如一个落入凡间的天使,给白兰德天真的柔情,给雷斯脱深切的爱情,她对他们始终是不设防的,她只是一味默默承受,所有的伤害,所有的痛苦,她都毫无怨言甚至是微笑着接受了“她心里也许寂寞,但嘴上却继续唱歌”.
      
      这样的女子,应该是“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幸来留”;这样的女子,不单是男子喜爱,连女子也不自觉要怜惜吧.
      
      是的,折了翅的天使在尘世继续歌唱.
      
  •     界上真正的灰姑娘只有在童话里才能嫁给王子,提出这样的论点似乎很弱智,因为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童话不过是让小孩子相信并认识这个凶险世界的可爱,以便用美好的眼光过童年,不至于过早得了解社会的黑暗从而失去生活着的信心。等到他们认识到了,会发现身边有那么多抛不开的人和事,背负了那么多责任,享受着那么多撒旦的诱惑,从而不舍得离开这个明知不美满却又还能将就着过的世界,古话说得很对,好死不如赖活,求生是人的本能呢。
       为什么会想到写这些呢,最近重看了两部小说。分别是《苔丝》和《珍妮姑娘》,套用《苔丝》里的一句话:女人总是错的,翻译成现代的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吃亏的总是女人。那时两个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的“灰姑娘”,她们有着贫穷的家庭,美丽的容貌和高尚的心灵,除却第一条,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却偏偏因为贫穷,才使她们的一生变得如此坎坷,如此不幸(按照常人的眼光看他们的确是不幸的,尽管我不怎么想)。上帝在让一个身躯降临的时候,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他将来所在的环境,这是天生注定,因果报应的,还是上帝随手拈来的呢?总知,有些人贫穷,有些人富贵,他们的品性因此也戏剧性的交换着,那就是贫穷人家的孩子大多天生善良、纯洁、不谙世事,甚至有着高尚的情操,这些往往是天生的,父母也会教导他们要老老实实做人,事实上他们也真的本分的过着苦日子,但是周围的诱惑,或是迫不得已的需要,却使他们走上歧途,所谓的歧途,就是他们的父母和社会不愿意看见他们走的,或是宁可被生活压得不能喘息也不愿孩子走的,而这路是谁指点的呢?又是怎们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的呢?那就要拜社会另一个阶级的人们所赐,那是一些真正的有钱人,且不管他们的脑袋是不是和钱包一样丰满,也不用说他们想小说披露的那样怀着狼一样的邪恶的心靠近着羊,就当他们是仁慈的、慷慨的,怜悯着那些弱势的群体,给他们铺开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大路,他们或是发现了金子一般看见了苔丝、珍妮美丽伟大的心,给与了他们微薄的帮助,哦,对于他们是微薄的,我们都知道相对论,知道廉价的衣服和珠宝对于穷孩子的诱惑,那些女孩子感到自己进入的天堂,她们是愿意付出一切来报答恩人的,是啊,对于富人,她们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乞儿中的一个,而他们对于她们,却是祈祷的中心,是整个家庭的口粮来源,是心目中的天神,生活的全部,这是多么不公平!生活常常是不公平的,要看你抓到的是什么阄了,愿上帝原谅我这么说,于是,那么女孩子们(很有趣,总是女孩子们)就“上了当了”,在那样的社会,这是多么严重而不可饶恕的罪过,她们的一生毁了,她们众叛亲离,但是她们坚韧地为着那一份感恩,为着那伟大的爱,活下来,或是作出常人永不敢做的是事情来。
      
       我相信,爱是一个人生存的理由,不管他处在什么阶级,不管他是食不果腹还是酒肉臭了朱门,爱是每个人的软肋,一旦触摸到,任何的防线都会土崩瓦解,如果你没有,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遇到你的“克星”,这样的一个人,冥冥之中总是存在的,至于会不会遇上,那要看上天的安排了,扯远了,刚才我们说了女孩子的“堕落”,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归于爱,因为爱,男人和女人相遇,不管他们身处什么阶层,因为爱,男人提出帮助,因为爱,女人付出,我也看见了很多假借爱的名义所作的可耻的行为,那都是短暂的,一时的,而书中我看到的是真正的爱,只是社会不允许他们在一起,可是是谁造就了社会呢?还是人自己!人的不自信,人的骄傲,人的谦卑,使这个社会有了那么多不平等的教条,我们不能说老人留下的传统是错的,但是不能排除人的例外,特别是当有了爱这个不稳定的分子在的时候,任何教条都不会是平静的,它们是会被打破的,我们要相信产生的结果或许也是很好的,只是像法海和尚一样爱管闲事的人太多,他们的个人评论造就了社会舆论,直接导致了爱的悲剧,女人却常常成了悲剧的牺牲品,哦,为什么又是女人?而且是贫穷的女人,因为这样的女人是柔弱的,是妥协的,又是宽宏大量的,她们默默无闻忍受着,只要有爱,再大的苦也能受着,她们的让步、退缩使她们永远只能处在一个被欺压、被同情、被细心呵护的弱者的地位上,倘若不是这样,她们就不是女人了,他们若是和男人一般坚持、一般强悍,会改变吗?不会的,这样的女人男人不喜欢,不爱的,会成为“女强人”,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失去了男人的爱,女人该如何生活?还是做回弱者吧!本本分分在大树底下乘凉,看着人间的悲喜剧,发表着自己的言论,祈求“那些事情”永远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
      
      
      
      记得在念小学的时候就看了《珍妮姑娘》,晚上捂在被子里偷偷地看,这是我母亲年轻时候的书了,发黄的纸张,一股霉味儿,那时候看到了前几章就没有继续看下去,是因为书里的繁体字和复杂的人物名字难住了我,那时候的我,或许只能接受类似灰姑娘嫁给王子这样的结局吧。
      
  •     德莱塞好像是个不怎么火的作家,《嘉莉妹妹》是我开始看的他的第一本书,然后是《珍妮姑娘》。还有一本《美国悲剧》,一直没找到书,最后才不了了之。
      珍妮姑娘是本怎样的书呢?圆润,简单,就连淡淡的悲哀都没有。情节不是很记得了,貌似是一个乡下姑娘进城,然后被一个小职员看上了,最后又生了孩子还是怎么的。
      没有琼瑶式的歇斯底里,没有金庸式的跌宕起伏,没有边城般的出尘脱俗,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爱也好,不爱也好,都是干脆。关于生活的描述也是让人觉得心安。
      该说什么呢?珍妮就像一杯菊花茶,它没有在情节上动脑筋,人物也不多,但是,细细品味,却让人慢慢感动。
  •   是的,看着让人觉得虐心~
  •   写得好呀,我也有此种感觉。爱谈不上悲惨与否,只有自己知道那感受。
  •   我想起了玉观音里的安心
    在苦难中的女性 像一只安详透亮的玉观音
  •   初一的时候看过的,至今记得的一本书。或许就是我大叔控的起源…
  •   “就这句话,珍妮就可以平静地过完她一生。”是的。
  •   也是初中的时候看的。在此之前就有点叔控倾向,所以很合胃口。
  •   很多叔控哦~~
  •   "徳莱塞想表达的是,物质的力量是巨大的,资本主义的物质主导着人的命运。可是还有比物质更高尚、更美丽的东西,那就是精神与情感。 "可读完后感觉是物质支配了情感呢?
  •   物质导致了悲剧,但是人心中向往的是情感,是我们感动的,觉得美好的也是情感.我觉得物质如果是支配了情感,那么最后在病危中,也不会那么含情脉脉.所以我觉得,物质伤害了感情,但并不是支配情感..个人理解不同吧~~~
  •   高中的时侯读过这本书,当是很有感触:珍妮是悲剧的一生;相亲相爱的姐妹长大成人后会个有个的生活轨迹,距离远得像陌生人;中国古代的门当户对利大于弊。现在,五年了,想再复读这本书
  •   你的文字,怎么那么有穿透力呢?读了这篇书评,和之前读的包法力夫人一样,都让我产生了去读原著的动力。
  •   哈哈,你是为数不多看我那么多书评的人呢~呵呵,谢谢~可能因为我看得入迷,写得投入吧~
  •   这样的文字,用“幼功深厚”来形容我觉得并不为过。且,文字是思想的载体。读你的书评是很愉快的一件事情。
  •   谢谢:)
  •   写得我都哭了
  •   看你怎么定义生活的好吧
  •   helen的文字 要静静的 驻足细品 有感觉
  •   欢迎常来坐坐呀:)
  •   我想问问,楼大对书的结尾是怎么看的==
    我一直看不懂书的结尾
  •   结尾是 千帆过尽,沧桑之后的平静吧,珍妮将和收养的孩子一起度过余生,
    感觉很难过。。
  •   以前很爱的一本书~
  •   哪里是小职员啊。。。正儿八经小开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