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西安高腔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者:汪家惠,邵建伟,徐宏图 著  页数:177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自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

内容概要

  西安高腔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其源头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它是在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的影响下,结合当地歌舞小戏、民间音乐、方言俗语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声腔剧种。采用一唱众和、人声帮腔的形式,加上丝弦伴奏,极富艺术表现力。在行当设置、舞台美术、人物造型等方面保留了古南戏的风貌,对古代戏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序言西安高腔的渊源与沿革【壹】概述【贰】衢州的人文地理【叁】西安高腔的渊源【肆】西安高腔的沿革西安高腔的表演艺术特色【壹】音乐特征【贰】角色行当【叁】表演特色【肆】舞台美术【伍】脸谱艺术西安高腔的剧目【壹】十八本老戏【贰】其他剧目门【叁】剧目价值与特色西安高腔传承人西安高腔的演出习俗【壹】点戏【贰】开场【叁】兼扮【肆】加演则剧【伍】“跳三星”西安高腔濒危状况与保护措施【壹】濒危状况【贰】保护措施后记

章节摘录

  民国初年,西安高腔尚存“叶文锦”、“郑荣春”、“包金玉”三个班社。其中叶文锦班为叶熙朝创办,其长子叶锦凤擅长老生,四子叶连玉擅长大花,曾红极一时,后因外出途中,满载演员及行头的船只于衢江水亭门沉没,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解散。郑荣春班为郑渭清于1932年创办,演员大多来自原叶文锦班,后包金玉班的名角江和义等也加入了,阵容比较齐整,受抗战影响,于1940年偃旗息鼓。包金玉班为著名老生潘海贵于1932年创办,只活动一年半即解散。  新中国成立前夕,西安高腔已成绝响。新中国成立初才从金华兰溪请回幸存的高腔老艺人江和义,口述记录了三十多本高腔演出本,并举办了高腔训练班,方使西安高腔复苏。1953年8月,浙江婺剧实验剧团排练经过整理的西安高腔传统剧目《槐荫树》、《雪里梅》,赴上海交流演出,引起上海戏剧界的强烈反响。1954年,《槐荫树》参加浙江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同年9月,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二等奖。1957年7月,在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合珠记》获剧本一等奖。其中《米糷》、《敲窗》二出,1962年曾赴京演出,1982年由浙江电视台拍摄成电视戏曲片。2006年,西安高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衢州西安高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