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魅力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作者:刘墉  页数:180  字数:14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偷偷下工夫  有一天我在学校餐厅喝咖啡,看见一群学生围着电视又叫又跳,原来是在看一个选拔青春偶像的节目。  “你们大概都梦想成为青春偶像吧?”我开玩笑地过去问他们。没想到十几个男生女生居然一起大声回答:“对!”  我怔了一下,又问:“你们有没有边看边学呢?”  “当然!我们正在模仿。”学生说。  “只有模仿吗?”我追问。  “由模仿开始啊!”一个女生瞪大眼睛问,“难道不对吗?”  我笑笑:“没有不对。但你们除了模仿,更得分析。”我指指电视里的少女主持人,“像她刚才,头向右边一扬,左手做个很帅的手势向左一摆,使她的力量一下子发挥到左右两边,既有青春的动感,又能吸引观众的视线……”  我才说一半,学生就叫了起来:“天哪!有这么多学问!”指指电视,“问题是,有人教她吗?”  “可能以前有人教过,也可能每次她上节目,都有高人指点。”  我这话绝不夸张。几乎每个成功的艺人、演说家、沟通者,都下过苦功。即使是表演的天才,也得一点一点摸索,才能出头。  我自己曾经一点一点被专家训练,又一点一点自己摸索,再一点一点传授给我的学生,使我的学生不但得到台湾地区和台北市的普通话、英语演讲比赛冠军,还得到台湾地区青年学艺竞赛朗诵诗比赛的冠军,连我的儿子都在高中时拿到全纽约市的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  而我一对一指导的学生不超过十个。其中还有两个在我训练之前,连复赛都进不去。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要借此告诉大家,全世界说话的道理都一样,无论中英文,也无论演讲、朗读或一般沟通,那原则是差不多的。最重要的是你不能只学表面的皮毛,而应该从根本处加强。  当你的基础好了,就算你的普通话不够标准,相貌和音色也很平凡,你说出的话仍然能够感人,你仍然能成为第一流的演说家和沟通者。  也可以讲,说话的“根本功夫”不见得是优美的音色和标准普通话,而是更内里的许多东西:  那是呼吸、气势、气韵、潜意识的影响力,也是对环境的掌控和时机的把握。你必须在看不到的地方下苦功。才能给人说不出的感动。所以我常说“偷偷说到心深处”,那是“偷偷”地,用你高妙的说话技巧,营造最好的沟通环境,偷偷抓住别人的心。 这本书谈的就是这些微妙的东西,它简单到由接电话的第一个字“喂”开始,抽象到教你养气的方法,甚至引申到为什么有人“能在马背上得天下,却不能在办公桌后面治天下”,以及生活背景对说话的潜在影响。  它也很实在地一点一点分析座位方向、灯光角度、身体斜度对沟通效果的影响,甚至小到怎么穿袜子、解扣子、提领子。  正因为有许多看似玄妙的东西,我举了一堆例子,甚至分析“风水”、动作、群众心理和行为语言。以此证明我说的不是玄学,而是科学。 如果你曾看过我千禧年出版的《把话说到心窝里①》,或许记得我曾在后记里说:  《把话说到心窝里》预定写四本,第一、二集为处世说话及一般语言技巧,第三集为幽默技巧,三本都是极好看的书。至于第四集,则因为属于“音律”及“演讲学”……  六年过去了,《把话说到心窝里》已经出了两本,《教你幽默到心田》也在二○○三年完成,只有我说的第四集尚未推出。  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我研究三十多年的东西,终于变成了文字,而且为了使大家都能接受,我把所有的理论都隐藏在“生动小故事”的背后,以最平常的语言,像面对面聊天似的娓娓道来。  我不敢奢望你百分之百接受我的想法,但我绝对相信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一次又一次停下来,试试“我提供的建议”。  那些可能是你过去从未想过的,却足以影响你的一生。

内容概要

如何使你的沟通更有效?如何使你的声音更动听?如何使你的言谈话语大方得体充满魅力?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    在本书里,刘墉先生以“沟通”为主题,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对青年读者极富实用价值和启迪意义的诸多沟通技巧。它从简单的接电话时的第一个字“喂”说起,百转千回,说到呼吸调整,说到养气之方,直至引申到生活背景对说话的潜在影响……想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能在马背上得天下,却不能在办公桌后面治天下”吗?本书里有丰富的解释,有奇妙的答案。    本书凝聚作者三十多年关于讲话、沟通的诸多心得与丰富经验,所有理论都被巧妙蕴涵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之中,读之如沐春风,仿佛与大师面对面聊天,轻松有趣又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

刘墉,著名作家、画家。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种,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近三十次。
  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世的原则是“不负我心

书籍目录

前言  偷偷下工夫第一章  从“喂”谈起 喂! 是“吾爱”还是“勿哀”? 从英雄气短到儿女情长 干与贱的学问第二章  废话少说 你为什么说废话? 骂一句,想一想 干!你听我说啊!第三章  看人说话 热脸不贴冷屁股 做个冷面笑匠 “老虎”面前说话 你咬什么耳朵?第四章  小心失控 从《全民开讲》到《真情指数》 小心吃螺蛳第五章  一鼓作气 什么叫铁口直断? 学学传教士的本领 排山倒海的气势 经过淬炼的宝剑 High到最高点第六章  收放自如 一声还是四声? 由声音看出身 小声说句“我爱你” 蒙古草原唱首歌第七章  说到“坐”到 你缩小了吗? 给人好感的坐姿 谈恋爱的位子 乖乖听我说 用屁股说话第八章  光鲜亮丽 小心“见光死” 为什么她愈来愈美?后记  最后一根稻草的力量刘墉的著作

章节摘录

  第六章收放自如  一声还是四声?  怎样选择响亮的声调  你不见在那“立法院”中,  有几位女“立委”,  吵起架来像开机关枪,  男士都招架不住吗?  你有没有在武侠小说里读到一种超高的武学——传音入密?就是武林高手聚集真气,对着特定的人说话,旁边的人完全听不到。  我不知道世间是不是真有这种功夫,只知道在喧哗的场合,那种音调尖锐、音色浑厚和嗓门特大的人,声音传得特别远。  你不见在那“立法院”中,有几位女“立委”,吵起架来像开机关枪,男士都招架不住吗?  你不见在竞选台子上,有几位中气特别浑厚的,拉长了声音,特别具有震撼力吗?  你不见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有几位广播出身的名嘴,声音特别有共鸣、有磁性吗?  前面说的这些,都包含在声音的四大要素之中,也就是——  音高、音势、音长和音质。“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音势”是讲音量的强弱;“音长”是说声音的长短;“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也就是“音色”)。  声音可以塑造  你不要以为声音全是天生的,改不了;也不要以为会讲话、能成演说家的人一定要说普通话。其实,那多半可以后天塑造。  很简单!如果你参加合唱团(尤其是业余的)就知道。团里分成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但是往往其中一个声部的人不够,指挥就在一个个试音的时候对其中几位说:“没错!你可以唱高音,但是中音的人太少了,拜托拜托!你就唱中音吧!”至于男团员,如果声音不高不低,低音部又缺人,指挥也可能要那男生把声音放低沉一点,成为低音。  还有,你看那模仿秀,原来中性声音的人,一下子把声音压扁,一下子把声音放低,又一下子拉高拉长。  连唱歌都如此,蔡琴的声音多厚啊!邓丽君的歌喉多柔啊!有几位歌星原来声音不那样,却能装得惟妙惟肖,甚至让你觉得他既然有那么好的声音,何不永远装下去,做个“分身”算了!  找出你弹性的“音域”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够好,你可以练!  首先,你可以试着把同一句话,譬如“风调雨顺”,用不一样的声音说一遍。先沉下来,用低音,再一次一次渐渐拉高。  你也可以先用粗浊的音色说,再改成尖细的调子。  于是,你找出了自己的“音域”,也就是“你有多大发挥的空间和多大的可塑性”。  “四声”的四种特质  其次,你知道我为什么举“风调雨顺”做例子吗?  因为那四个字,是由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构成的。  汉语的音很妙,它分为四声,第一声(平)最高,第二声(扬)其次,第三声(转)又其次,第四声(下)最沉。所以,“风调雨顺”,你一路念下来,一定会像溜滑梯似的,由高而低。  看到这儿,你或许会怨:“刘老师,我没有要学语音学,你写得太深了。”  别急啊!你要知道这四声跟你生活有非常大的关系,最起码你给小孩起名字,或为自己改名,都得用上。  你知道古代的“燕国”,那“燕”是读“yàn”,还是“yān”吗?  你知道姓“共”的人,那“共”要读“góng”还是“gōng”吗?  告诉你,那多半时间都念第四声的“燕、共”,在这儿都得念第一声。至于“应”、“曲”、“查”、“莞”,用在“姓”的时候,也都得念第一声。因为第一声比较响亮。同样的道理,“正月”因为是一年的第一个月,所以“正”不念“zhèng”,而念“zhēng”。  好!现在你再看看以下这些你熟悉的对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如果你把那两句“互换”成为:  春满乾坤福满门  天增岁月人增寿  桃李杏春风一家  松竹梅岁寒三友  财源茂盛达三江  生意兴隆通四海  前后比一比,哪个好?为什么原先觉得很完整、很有力、很有味的句子,一反过来就弱多了,而且给人没结束的感觉?  你再找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注意一下“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是不是几乎每一首,最后一个字都是“一声”或“二声”的“平声”?  跟前面对联的道理一样——因为平声比较响亮,作为结尾,显得更完整,而且有“余韵”。  你或许要问我为什么谈这个,答案是:因为它跟你取名字,讲题,甚至说话时对节奏的掌握都有关。  举个例子——  如果你应邀演讲,有《活出闪亮的一辈子》与《活出闪亮的人生》这两个题目,你希望那题目说出来响亮而有精神,你会选哪一个?  当然是《活出闪亮的人生》。因为“一辈子”是“往下”的,“人生”是往上的。你用同样的气力与音色,无论怎么讲,“人生”必定比“一辈子”来得响亮。  优美的感伤  再举个例子——  “听说这件事,我有点伤感”,“听说这件事,我有点感伤”。  乍看两句一样,但是,“伤感”的感是第三声,而“感伤”的伤是第一声;“伤感”给人的感觉是受到了伤害,“感伤”的感觉则是有了很多感触。而且当你说的时候,“伤感”有“叹”的感觉,“感伤”有“咏”的感觉。  不信你现在自己试试看,两句各念一遍,是不是感觉不一样,而且音调高低也不同?甚至可以说,“感伤”比“伤感”来得美。  请别怪我吹毛求疵,要知道,偷偷说到心深处,常常赢在小地方,而且古人早就有这些讲究。  不信?请想——  “发愤图强”和“奋发向上”,“发愤”和“奋发”不是一样吗?为什么要用不一样的“愤”与“奋”?  因为“发愤”常有愤懑,“奋发”表示“奋起”。“发愤”的“愤”是第四声,表现得比较沉;“奋发”的“发”是第一声,表现得“飞扬”。  把下面四句各说一遍:  “发愤图强!”  “奋发向上!”  “发愤!”  “奋发!”  是不是不一样?  取个响亮的名字  好!现在说不定你已经对“平声”与“仄声”的“亮度”有了一点概念。那么,我请问你,如果你要制作个节目,或办个活动,有两个名字供你选——  天天开心  日日得意  你选哪一个?  还有,如果你作一场演讲,有两个题目供你选——  人生的哀愁与美丽  人生的美丽与哀愁  你选哪一个?  请记住,在说不出的地方下工夫,才能给人说不出的好感觉。赢,常常赢在那么一点点。  由声音看出身  控制音量的道理  是不是因为上一代从你小时候,  就用大声的训斥取代理性的教诲,  你又承袭了这种习惯,  拉着嗓子对孩子说话?  我以前在成功岭服兵役的时候,为了夜里跟邻床的朋友说悄悄话,好几次被班长吼出去罚站。  这全怪我那朋友,因为非常小声地对他说“痱子粉借我一下”,他只要把痱子粉递过来就成了,他却要答:“好!”  你这一“好”,就不好了。因为他声音太大,立刻被下面巡房的班长听到。  还有两次,他没听清楚我说什么,回问:“你说什么?”就更麻烦了。只怕他那句话,全连的人都听到,我们能不被叫下去罚站吗?

编辑推荐

  《说话的魅力》一书凝聚作者三十多年关于讲话、沟通的诸多心得与丰富经验,所有理论都被巧妙蕴涵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之中,读之如沐春风,仿佛与大师面对面聊天,轻松有趣又受益匪浅。  有些人特别被上级赏识,可能因为他说话的语气;有些学生特别被老师喜欢,可能因为他听课时的坐姿;有些业务员的业绩特佳,可能因为他知道选座位;有些人照相特别漂亮,可能因为他会挑灯光;有些艺人能成天王,可能因为他懂得养气;有些公司给人很好的第一印象,可能因为接线小姐会说“喂”;在大家不注意的地方下工夫,才能给人说不出的好感。要偷偷地下工夫,才能说到心深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说话的魅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简简单单的文字看了心很暖
  •   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   刘墉的书一直以平易近人的文笔吸引广大读者,不过相比之下,这本“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显然有些欠佳。不过见仁见智,或许有别的读者会喜欢这样的写作风格,任何一本书里面都有一个亮点。主要看读者的需求。
  •     那场辩论赛刚好我也看了。是中山大学跟新加坡的理工大学的辩论赛。我也觉得理工赢了很不可思议,可是原因决不仅仅是评审听累了那么简单!!
      以前挺喜欢刘墉的,可是现在觉得他已经被商业绑架了。还是喜欢台湾的刘墉,不喜欢留美华人刘墉。
  •     我不得不说,读这本书是是对刘庸的崇拜而引起的,一天内读完了,可见其内容的浅显,并无法像《我不是教 你诈》那样能引起人深刻的思考。
      另外,这本书嘛,其实不应该起《说话的魅力》这个书名,因其一半内容是讲行为语言的。而且所提及的行为语言都很普通,没有像《lie to me》那么多的语言行为。
      最后,本书还是承接了刘庸的一贯作风,用故事说话,正对我这种注意力不易集中,有三分钟热度的人的胃口。
  •     刘墉无疑是一个会说话的人。他在《说话的魅力》一书中揭示了自己的说话技巧,让读者感叹:原来把话说好竟然有这么多学问,要在那么多看似细微的地方下功夫。
      刘墉说:说话的“根本功夫”不见得是优美的音色和标准普通话,而是呼吸、气势、气韵,也是对环境的掌控和时机的把握。你必须在看不到的地方下苦工,才能给人说不出的感动。用你高妙的说话技巧,营造最好的沟通环境,偷偷抓住别人的心。
      
      一、说话的技巧
      1、中文讲究四声。
      凡事意思比较强的字,多半发四声(干、贱、屁)。所以口号的末一字用四声更有气势。
      
      2、减少废话和语气助词。
      要改掉自己的那些废话和语气助词,可以放慢说话的速度,使自己的思想能跟得上。你也可以到了那个“原本要说废话”的地方,就停一下。为了不太显眼,你还可以清清喉咙、掠掠头发,或歪歪头、笑一笑。很可能不但因此改掉废话,而且给人从容优雅的感觉。
      
      3、说话要看对象。
      (1)别说“你有感觉,别人没感觉”的话题。
      (2)少用别人不懂的词汇。
      (3)希望说话动人,先得看看听众是谁,他们的教育水平、政治立场如何。
      (4)你要透过听众懂的东西去推销他们不懂的东西,否则他们更不懂。
      (5)碰到一些有敌意的听众,你不能直说,而要旁敲侧击,先说个故事来暗示,待对方接受了,再进一步说服他。
      (6)说话的速度也要视对象而定。
      
      4、谈话时不可冷落在场的每一个人。
      
      5、白天说话要理性,夜里说话要感性。
      《朝闻天下》和《艺术人生》能用同样的说话速度和语气吗?
      
      6、在快之间加一些慢。
      每隔一段“快的话”,就接几个“慢的字”(专有名词、特殊的地名、人名、国名和制度)。
      
      7、先要理直,才能气壮。
      
      8、学习优雅的谈吐。
      试着对近处的人小声说,对远处的人大声说,让自己的音量有所变化。
      
      9、控制说话的速度与音量。
      紧张会造成说话快。
      当你停顿的时候,用眼睛横扫一下场子,或笑笑。这样做,非但能使那提顿的时间够长,而且会给人“空白的充实感”。就是虽然你停下来了,但停得有道理、有情绪,好像你特别停一下,要大家想一想你刚才说的。
      
      二、说话时的身体姿势
      1、身体伸展挺拔时,面积和造型会扩充气势。
      
      2、坐着讲话时,椅子背要小,桌子要低,才能衬托出你身体占据的空间大,气势足。
      椅背太高,会造成头部不能突出;桌子太高会造成肩膀上升、脖子变短,给人“缩脖端肩”的感觉;加上身子被桌子遮挡,更显得“人缩下去”了。
      椅背低一点,能“崭露头角”;桌子低一点,使上身能“冒出来”;而且因为双肘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肩膀不致高耸,感觉也比较自然从容。
      
      3、博得好感的坐姿。
      当你和别人说话时,上身向前倾,会显得更有诚意,也更容易拉近你与对方的距离,赢得对方的好感。
      尤其开会的时候,就算椅子是硬的,你靠在椅背,甚至身体滑下去一点,绝对不如你坐挺,上身稍向前倾来得好。当你改变坐姿,很可能自然而然地就博得他人的好感,觉得你认真而且积极。
      
      4、不要双手抱胸。
      双手抱胸传达出的“身体语言”是敌意和防备,你如果不持反对的意见,或心里不安,甚至有愧,何必那么警戒?
      
      5、头随身动的道理。
      譬如你旁边的人讲话时,你千万不能身子不动,只转过头去。如果这时候,你再双手抱胸,就算你无心,也会给人有敌意的感觉。
      
      6、别做半吊子。
      心理学家调查,女人看男人常从鞋看起。这可能因为女人含蓄,不好意思一开始就看脸,所以低着头,先看鞋。她们认为一个男人如果穿鞋子、选袜子都讲究,才显示这个男人有品位。相反,只注意衣裤,而不配衣服穿鞋袜的人则是假品位、半吊子。
      
      三、对说话环境和时机的把握
      1、谈恋爱的位置。
      中午光线足,宜选面对面的位置,欣赏女孩的脸。
      晚上光线暗,宜选肩并肩的位置,拉手亲密。
      
      2、同事聚餐时的位置。
      如果在西餐厅坐长桌,老板一般选桌的一头,方面和全桌人交流。这个位置的缺点是“动见观瞻”,大家都会注意你的一举一动。
      其次选中间,距离所有人都比较近,缺点是你得把头转来转去,与左右两边的人说话。当你转向左边,右边的人就被冷落了。
      请问,除了这两个位置,你能选别的地方吗?当你选了别的位置,距离你很远又不在你视线之内的人,感觉会好吗?他们可不可能因此另外成立谈话小组,反而把你这个老板冷落了?
      当你只想跟少数人谈话时,应选长桌最靠边的位子坐下,招呼你想交谈的对象坐在两侧。这样就与众人隔开,有了私下的谈话空间。相反,如果你坐在中间,四周一堆耳朵和口舌,你好谈吗?
      所以,要把“话说好”,甚至把“恋爱谈好”,先得注意坐的位置。
      
      3、怎样减少对方的敌意?
      (1)根据对方的身体语言判断对方的情绪
      当一个人不自觉地抖腿时,说明他很不安。因为抖动可以使血液更畅通、反应更快速。所以拳击手一上台就不断地跳动。
      一个人在跟你说话时,一直用手摸后颈,表示他不耐烦,想结束谈话了。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内心有了焦虑与不耐烦,他的肌肉紧张,脖子容易僵硬,所以会用手揉脖子。
      挺胸而且双手背在后面,说明此人自信和自负,那是因为当他敢把自己脆弱的胸口露在前面,显示他“艺高人胆大”和“不怕别人来犯”。
      (2)训人与逗狗。
      对方坐或卧,你站着跟他说话,对方会有压迫感。所以,你应该转身坐下,甚至轻轻拍拍他,可以把距离拉近,消除他的紧张感。
      探望病人,如果对方是小病,可以站着对他说话;如果是大病,应蹲下或坐下轻声安慰他。且不论你说什么动听的话,单单你这个动作,就能博得病人和他家属的好感。
      (3)计划好再说。
      
      4、用屁股说话。
      (1)认识座位的“风水”;
      和上级或贵宾谈话,最好坐靠门口最近的位置,避免因坐得太近给对方压迫感和反感。
      正面谈判,侧面签约。
      (2)用屁股说话
      来者进门后,坐门口的位置常常表示不会久坐,坐里面的位置常常表示会久留长谈。
      
      5、掌握最有利的光线。
      同样一句话,你正襟危坐在光亮中,与在黑暗中说,前者感觉更诚恳、更真实。
      审讯犯人时,警察常用聚光灯照他的眼睛,让他看不见警察的脸,而表情却暴露无遗。
      古时皇帝戴“冕旒”,是为了看清臣子的表情,却不希望臣子窥见到“龙颜”。这样就先有了强势。
      如果要展示自己的强势,可以在办公室和家里最靠里的座位后摆一盏灯,让你具有“审讯者”的优势。
      如果不希望表现强势,甚至存心表现弱势,或在跟上级、长辈说话的时候,可以坐在比较亮的位置。于是对方可以看清你的表情,显得你没有遮掩,比较诚恳。
      
      6、注意头顶的灯光。
      顶灯常常把人照成“黑白无常”。
      
      7、创造最柔和的氛围。
      墙面的瓷砖最好是浅色,让灯光在瓷砖间不断折射,造成散射的效果,形成柔和氛围。
      电视记者播报新闻的时候,除了有上面的许多大灯,还往往从桌子再“往上”打一点柔和的光。
      演讲时,不要让讲台处于顶灯正下方,如果不能移动,应该在桌面上放两张白纸,把光反射回去,这样会显得你的脸不那么阴沉。
      如果你觉得自己显老,可以不开顶上的大灯,而开跟你坐着的时候差不多高的台灯。当你做不到的时候,换个亮色的茶几或在地上铺块浅色的地毯,甚至只是在桌上放些浅色的摆饰,都能让你看起来年轻些。
      
      四、最后一根稻草的力量
      想要唱歌感人、说话动人,除了声音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内心发出的力量;想要沟通达到最好的效果,就像销售商品,除了货色,还有包装。当大家的实力差不多,最后使你获胜的,往往是那些从表面看不出来的东西。
      希望大家看完这本书,能够了解什么是气质、气度与气势,知道培养“不信自己不能出头”的那种来自内心的力量,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最好的实证方法是生活。如果大家按照本书的建议,调整原有的一些说话习惯,很可能就算别人不立刻发现,也会渐渐感觉到你的不同。
  •     这本书也许在几年前看的话,确实很有用,但现在类似的书太多了,什么FBI教你看人,各种心理学的书充斥着图书市场,看多了也就没觉得有什么特殊的了,不过这本书还是写的挺幽默的,而且很简短,几个小时就看完了。对待一些平时容易忽略的东西有着很细微的研究,确实在这个时代里,赢的是细节,输得也是细节,能够在每个小细节上边都让人觉得很舒服的话,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沟通技巧,但这又不是几本书能够教会的,需要不断的去摸索,去训练,读书也仅仅是给自己的一个意识,也许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候会去这么想,这可能就是读书的作用。
  •     闲来无事,拜读了下刘墉的这本书。
      
      从内容上看似蛮不错,各种礼节很到位。相信刘墉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不过,如果你的一朋友像刘墉这样彬彬有礼,可能大家都不会接受他了。反而会让人觉得和他这样文质彬彬的人在一起很别扭。
      
      如果你有个朋友像刘墉一样的文雅,你会和他深交吗?为什么呢?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缺点,而当一人以过于完美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反而会让大家觉得他是在做作、演戏。
      
      里面的方法可以参考,不过不能照搬。否则,嘿嘿,真是一大杯具啊!
  •     最近很迷刘墉写的书,从《我不是教你诈》等书开始,一直买了好几本。从书中会知道很多从前根本可以说是没有想过的问题,然后让我从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事情也可以是这样办,话是可以这样说的,而且效果会更好。所以感觉这本书很实用
  •     虽然此书讲得很浅,但是有几个细节还是让人受益非浅的,比如坐位、灯光的摆放、说话的音频音调、坐姿。是人际沟通的入门书籍,尤其是行为举止教养的引导书籍
      
  •      看刘墉的书,并不是想防范些什么,只是觉得人活着真的这么累吗?记得以前公司里的人说,接电话时先说“喂”的话可能不礼貌,可是没想到刘墉更夸张,一个字被他研究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其实大多数时候这种书并没有教人防小人,因为君子坦荡荡,正气无所藏;可是戚戚小人也许会反而学到很多招数吧。不过这就是世道的尴尬吧,在厚黑、虎狼横行的今天,又怎么容得下白痴们生存呢。都怪我涉世不深,才会在最后突然觉得一阵恶心。
  •     针对自己某些时候拙于言辞的毛病,很有必要先在思想上克服这个障碍,哪怕还不能在实际中取得胜利,于是物色上了几本关于沟通和表达的著作。《说话的魅力》是其中的一本,刘墉2006年的旧作。过年之前在新浪的读书连载上看了一遍,不知是否已经完整。过完年后,书的内容已基本没有什么印象,又翻看了一遍。两次看完全书所花的时间都不长。这虽然由于篇幅小,但估计更多还是因为故事和文字浅显的原因,所以需要/值得细嚼慢咽的地方也不多。
      
      读书如山倒的后果便是,看了两遍之后还是不得要领,也没有什么体会。大概还记得书中讲了不少关于行为语言(比如目瞪口呆等等人的各部分器官的姿势和位置所反映的内心态度)的故事,和运用行为语言的小技巧。和金正昆等介绍社交礼仪的资料大致相仿,但稍微有趣一些。有趣和易读也就意味着难以兼顾广度和深度了。比如,对于皮笑肉不笑的那种里外不一的表情,就不能用一般的“行为语言”去判断了。
      
      《说话的魅力》是我2007年第二本完整看完的书,看了两遍,虽然没能解决我的言语表达的问题,但却是再一次激起了我对行为语言的巨大兴趣,前一次的心血来潮记得是看Prison Break的时候,Michel Scofield在电视上用行为语言骗过Mahone的那一节。于是准备在网上找找,哪里有行为语言的书可以免费看看,比如法斯特的行为语言的奥秘。
      
      而至于表达的窘境,日前正好看到阿西莫夫的一篇《台球》,“詹姆斯·普利斯(我想我还是该称呼詹姆士·普利斯教授,虽然不提他的头衔,但我指的是谁,保险近人皆知)说起话来总是慢吞吞的。这我清楚。我采访他的次数可不少了。他有自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头脑,不过这个头脑思维并不敏捷。他承认他的迟钝。他往往慢悠悠的,心不在焉的说上几句,就思考开了,然后再说上那么几句,就连谈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那巨人的头脑也会东拉一点西加一点的没个准谱儿。”看来口吃而有思想的人为数不少,似乎口吃和有思想这两者之间还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因为——“也许正因为他的头脑太伟大了,才无法敏捷的思维。”
  •   对啊!会觉得那人特假,很危险…交朋友嘛~还是真诚一点比较好。
  •   94啊,如果学刘墉,自以为可以左右逢源。其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   嗯,这本书写的处事方法有的让人觉得很做作。不过写的一些说话方式我觉得值得借鉴,比如什么话在前面说,什么话在后面说。
  •   会结交,为什么不结交呢?从细节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比起一个粗俗了满口脏话、嘴巴不尊重人、行为不尊重人的人,我更能接受彬彬有礼的人。
    一个人在小事上都不会体谅人、尊重人,那么谈何在大事上他能体谅你、能为你着想,有一个能为你考虑,能以你的意见和想法为要求的朋友是一件幸事!
  •   如果你要那种屌丝陪酒可能不行
  •   对,虽然浅,但是知识也可以掌握的更牢固一些。
  •   恩,不是你涉世不深,而是台湾人心机太重。
    十年前我读刘墉的时候,也是觉得我自己涉世不深,理解的不够。十年后明白了,刘墉是台湾人呢,呵呵。
  •   台湾人接触时间不长,但是心机时有的,并且很抠门。呵呵
  •   台湾人看起来很好啊,很有礼貌,也很热心
  •   都是中国人么 一样的
  •   读完。庆幸的是,老板不是刘墉这样的,不然,直接去 SHI 算了
  •   你写这篇文章,给广大结巴者很大的自信。
  •   最后是否找到有关行为语言的资料,推荐几本啊
  •   还没有发现噢
  •   ——“也许正因为他的头脑太伟大了,才无法敏捷的思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