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编校  页数:35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收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各种版本:手稿本,定稿本,未刊本,删改本、选本和通行本,及通行本中的附录本。又将以上诸本作汇校,以方便读者阅读和思考。  为帮助青年读者读懂这部经典著作,《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作了注解。注解有人名的介绍和词话中引及的诗词原文及其难点的解释,向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知识。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的汇评涵盖20世纪的诸家评论。汇评部分并非将所有的评论全部列入,这并无必要,因为有不少评论已经过时或者缺乏独到的见解,甚至观点错误。有的观点值得商榷,甚或是错误的,但有独特的见解,《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也收入。总之,《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的汇评是将精彩的有独到见解的评论收集在一起,便于读者参考和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书籍目录

前言再版附言《人间词话》的版本情况和本书的编校说明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未刊稿人间词话刪稿人间词话附录人间词话选附录《人间词话》手稿和本编、通行本条目次序对照表俞平伯《重印人间词话序》戚法仁《人间词话》补笺序

章节摘录

人间词话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汇校“自成”二句,手稿原作“不期工而自工”。注释[1]境界:借用佛经中的概念,原指疆界、疆域;佛经中用的“境界”,又指“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佛学大辞典》),指个人在人的感受能力之所及,或精神上所能达到的境地。文艺作品中的境界指情、景和事物交融所形成的艺术高度。[2]高格:作品的高级的品第、等级;作品的取意高妙,或格调高雅,风格高迈超逸。汇评李长之《王国维文艺批评著作批判》(《文学季刊》[创刊号],1934年1月)境界即作品中的世界。不错,作品中的世界,和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不同,但这不同处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看在普通的世界,只是客观的存在而已,在作品的世界,却是客观的存在之外再加上作者的主观,搅在一起,便变作一个混同的有真景物有真感情的世界。林雨华《论王国维的唯心主义美学观》(《新建设》,1964年第3期)可以说,“意境”或“境界”,是艺术形象及其艺术环境在读者心中所起的共鸣作用;“意境”或“境界”又是读者艺术欣赏时的心理状态。张文勋《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实质》(《学术研究》1964年第3期)他所说的“境界”,不外是作品中的“情”与“景”二者,也就是说,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鲜明、形象的表现,是“情”与“景”的统一。这里,接触到文学艺术的形象性的特征问题。我们知道,所谓“境界”,就是作家借助于典型化的方法,在作品中所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虽然,有的作家以抒情为主,有的以写景为主,但任何艺术形象,都是作家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的结果。所以,我们今天常说的“境界”二字的含义,首先是包括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广度,同时也包括作品中的形象的鲜明生动的程度。由于文学艺术具有“在个别中显现一般”的特点,所以能在有限的“境界”中,引起读者的无限的联想和想像,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佛雏《“境界”说辨源兼评其实质——王国维美学思想批判之二》(《扬州师院学报》1964年第19期)在诗词中,境界(意境)指的是,通过为外物所一刹兴起的抒情诗人的某种具体的典型感受,以此或主要凝为“外景”(造型形象)或主要凝为“心画”(表现形象),反映出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或某一侧面的一种单纯的、有机的、富于个性特征的艺术结构。任访秋《略论王国维及其文艺思想》(《开封师院学报》1978年第5期)所谓“境界”,也就是生活图画,也就是形象特征。至于“境界”决不是单指客观世界中的景物,并且包括有作者的感情在内:“景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就说明作品必须能对现实生活作生动真实的表现,才算是有境界。因为只有达到这个地步,才能给读者以亲切的感受。周煦良《(人间词话)评述》(《书林》1980年第1期)今天重渎《人间词话》,我发觉我对“境界”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与王氏有一个重要差别。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即是说有些词可以没有境界。我则认为诗词或其他艺术都是表现一种境界;没有不表现境界的艺术;不表现境界的艺术,它就只是记录,不是艺术。祖保泉《关于王国维三题》(《安徽师大学报》1980年第1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谈“境界”主要是词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正是“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而不是“生活中的境界的原型”。我们叫这种“艺术存在”为有“意境”或有“境界”,都是一样的,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徐复观《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试评》(《中国文学论集续篇》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王氏的所谓“境界”,是与“境”不分,而“境”又是与“景”通用的。此通过他全书的用辞而可见。他虽然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的一境界”;但他的重点,是放在景物之境的上面,所以《词话》的第二条即是“有造境,有写境”。第三条即是“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因而他之所谓境界或境,实则传统上之所谓“景”,所谓“写景”。全书中不仅“境”“景”常互用;且所用境字境界字,多可与景字互易。当他引黄山谷“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为我辈设”的话后,自己加以发挥时,即将山谷的景字易为他自己所爱用的境界两字凡七次之多。王夫之《姜斋诗话》“有大景,有小景”;而王氏即称为“境界有大小”。惟自唐代起,多数用法,境可以同于景,但境界并不同于景。在道德、文学、艺术中用“境界”一词时,首先指的是由人格修养而来的精神所达到的层次。例如说某人的境界高,某人的境界低。精神的层次,影响对事物、自然,所能把握到的层次。由此而表现为文学艺术时,即成为文学艺术的境界。所以文学艺术中的境界,乃主客合一的产物。仅就风景之景而言,亦即仅就自然而言,乃纯客观地存在,不能构成有层次性的境界。若未加上由人格修养而来的精神作用,而仅就喜怒哀乐的自身来说,则系纯主观的浑沌。王氏既把境界与景混同起来,于是除他书中的少数歧义外。他所说的“词以境界为最上”,实等于说“词以写景为最上”。写景在中国诗词中,本占有重要地位,我在此文中,也顺便提出来加以讨论。但王氏何以觉得他所提出的境界说,较之兴趣、气质、神韵,为能“探其本”?严沧浪的所谓“兴趣”,指的是情景两相凑泊时的精神状态,写景乃由此而出,恐不能与王氏之所谓境界,分孰本孰末。“气质”一词,在传统的诗文评论中,极为少见,王氏大概指的是“气格”或“骨气”。“气格”与“神韵”,都与传统的所谓境界,密切关连在一起。而写景,只是表现中的一种技巧,两者之间,如何可以论本末?由此也可知王氏所言诗词的本末,与传统所言的诗词的本末,实大异其趣。传统未必是,王氏的推陈I{I新未必非。但在诗词创作的长期体验中,写景虽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却很难说写景为诗词创作之本。因王氏执此以为本,所以王氏对写景问题,也似乎没有彻底把握到。王文生《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初探》(《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1982年第7期)以王国维这样一个严肃的学者,在前后几年里,交相反复地使用“意境”和“境界”来作为他评词、评诗、评剧的基准,这究竟说明了什么呢?我个人以为,这种情况反映了他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当他在1906年写作《人间词甲稿序》时,他虽已认识到为了纠正清代词坛的弊病必须向五代北宋词学习,但还没有从理论上去总结五代北宋词的特点。1907年的《人间词乙稿序》则在认识上有一个发展,不仅明确标举“意境”为五代北宋词之所长,而且对这个传统概念作了一定的阐释。1908年他写作《人间词话》时,他显然是想在传统的“意境”之外,另立新说,因而提出“境界”。然而,在他的心目中还不能把“境界”和“意境”明确地分别开来。如他在《人间词话》里有意统一使用“境界”这个概念时,还不经心地用了“意境”的概念,就看出了这种迹象。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62l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意境说的精髓,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境生于象外”。艺术家的审美对象不是“象”,而是“境”。“境”是“虚”与“实”的统一。所以“意境”的范畴不等于一般艺术形象的范畴(“意象”)。“意境”是“意象”,但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的内涵比“意象”的内涵丰富。“意境”既包涵有“意象”共同具有的一般的规定,又包涵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正因为样,所以“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我们再看王国维的境界说。我们分析了王国维所谓“境界”(或“意境”)的三层涵义:第一是强调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与统一;第二是强调真景物、真感情,即强调再现的真实性;第三是强调文学语言对于意象的充分、完美的传达,即强调文学语言的直接形象感。王国维抓住的这三个方面,他论述和发挥的三层涵义,恰恰都是“意境”作为艺术形象(“意象”)的一般的规定性。

编辑推荐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书中所引用的各家观点很齐全,也是花了很大精力的,很值得收藏。
  •   精彩好书,需认真细读。
  •   内容很好,书有些脏,破,旧
  •   这个版本适合专业研究人间词话的人阅读。否则,读读一般的版本就可以了。
  •   在书店看到此书,后在卓越下单。对此书较喜欢,闲时翻看,也算是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   一本好书是不用多说的,虽然我还没有看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