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上下)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万卷  作者:雨果  页数:978  译者:萧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悲惨世界(套装上下册)》是一部揭示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作者雨果称这部小说为“社会的史诗”,小说问世以来曾被世界各国17次拍摄成电影电视。小说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通过描述一个农民出生的贫穷工人冉·阿让努力向善却充满不幸的命运,展示了下层人民的深切痛苦。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雨果 (Hugo·V.) 译者:萧羽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19世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这篇“序言”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因此他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克伦威尔》等文坛名著。

书籍目录

第一部 方蒂娜卷一 一个诚实的人卷二 失落卷三 一八一七年中卷四 寄养有时就是遗弃卷五 沉沦卷六 沙威卷七 尚马蒂厄案卷八 还击第二部 科赛特卷一 滑铁卢卷二 “奥里翁号”战舰卷三 履行对死者的诺言卷四 戈尔博旧宅卷五 夜晚追踪需要缄口猎犬卷六 小皮克普斯卷七 画外音卷八 墓地接收每一个来者第三部 马里于斯卷一 巴黎原子卷二 大亨卷三 外祖父与外孙子卷四 ABC的朋友们卷五 因祸得福卷六 双星同经卷七 鲕褐铁矿老板第三部 马里于斯卷八 社会渣滓第四部 圣德尼街和普吕梅街的牧歌卷一 往事拾零卷二 埃蓬尼卷三 普吕梅街的房屋卷四 人们的援助可能来自上苍卷五 结局并不像开头卷六 小加夫罗什卷七 黑话卷八 魅力与忧伤卷九 他们到哪儿去了卷十 1832年6月5日卷十一 原子与飓风亲如兄弟卷十二 科林斯卷十三 马里于斯陷入黑暗卷十四 庄严的失望卷十五 奥梅·阿梅街第五部 冉阿让卷一 四面墙中的战争卷二 利维坦的五脏卷三 出污泥而不染卷四 沙威出格卷五 孙子和祖父卷六 白夜卷七 最后一口苦酒卷八 月落微光卷九 越黑暗越临近拂晓

章节摘录

他对于被社会压迫的妇女和穷人,一直都是相当宽厚的。他总是说:“女人、孩子、仆役、没有力量的人、贫穷的人和无知的人犯了错误,那都是丈夫、父亲、主人、强者、有钱的人以及学者的过失。”他接着说道对于愚昧的人,你们应该多教给他们一些事情;社会不办义务教育是一种罪过,应该为它导致的黑暗承担职责。人的心里被黑暗所充斥,肯定会滋长罪恶。有罪者并非犯罪的人,而是导致黑暗的人。”由这点可以看出,他批判事物有他自己奇特和独到的态度,找认为这一切他是从《福音》里得到的。他一天在某家客厅中听大伙儿说,有一桩案件正在研究侦查,很快就会交付审判。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出于对一个女人以及他们生下的孩子的爱,的确是无路可走,于是就制造了假币。那个时代,制造假币依旧得受极刑。他制造的第一枚假币,那个女人拿着去用的时候被逮住了,将她逮了起来,然而有的只是不利于她的犯罪证据。只有她自己能够招供告发,送掉她情夫的生命。她不承认,不管怎样追问她坚绝不愿意招供。所以,检察官就想出一个计策,聪明地伪造了许多信件的片段,编造了那个情夫变心的假证,使那可怜的女人确信她有情敌,那男人有负于她。她在极端的嫉妒和愤恨之下,终于告发了自己的情夫,什么都招供了,什么都得到了证实。那个男人无法挽救了,很快就会在艾克斯城与他的同谋一起接受审判。谈完此事,所有的人都称颂那个司法官的才干。他能够利用嫉恨心理,令人由于恼怒而使真相大白,凭借报复之心而使法律的威力得以伸张。主教一言不发地聆听这一切,等人们都说完了,他才问道:“在什么地方审判那个男人和女人呢?”“在巡回审判庭里。”主教接着问道:“那么,将在什么地方审判检察官先生呢?”迪涅发生了一起惨案。一个男子因谋害人命而判处死刑。那可怜的人称不上是个读书人,不过又并非一点儿知识也没有;他以前在集市上卖艺,替人写书信。这桩案件使整个城里的人都非常关心,行刑的头一天,驻监狱的忏悔师忽然生病。不得不找一个神父帮助受刑的人度过他临终的时刻。有个人前去找本堂神甫。听说他有意回绝,说:“这事和我无关。我为什么要接管这种苦差事,为什么要管那个江湖骗子;我自己也在生病;何况,那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他这样的回答传到主教那儿,主教说道:“本堂神甫先生说得没错。那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而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所以,主教马上跑到监狱,来到“江湖骗子”那个牢房中,喊他的名字,拉着他的手,跟他交谈,在他身旁待了一昼夜,忘记了饮食和睡眠,祈祷上帝拯救那囚犯的灵魂,同时祈求囚犯拯救自己的灵魂。主教对囚犯说,最完善的真理同样是最易理解的真理。他就如同一位父亲、兄长和朋友,只在祝福的时候才像个主教。他一面宽慰他,要他别担心,一面把这些都给他。那个人将在悲痛失望中受刑死去,把死亡当作无底深渊。他站在死亡的边缘,吓得魂不守舍,害怕得向后退。他不是完全不关心死活的顽固之徒。受到死刑判决这个强烈的震撼,好像把他身边某个地方的间隔震倒了,这种间隔正是我们所谓的生命,使我们无法看见事物的神秘。他在这无法补救的缺口不停地看着外面的世界,所看到的只是一片漆黑。主教却让他看到了一缕阳光。第二天来提这个可怜人的时候,主教仍然待在牢房中。他跟在他后面来到刑场上。他身披紫披肩,脖子上挂着主教十字架,和那被绳索捆绑的罪犯肩并肩站在大家面前。主教同刑犯一起坐进囚车,一起走上断头台。那个快要受刑的人,昨日还那样灰心失望,此刻却显得舒畅兴奋。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拯救,能够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主教和他拥抱,就在屠刀快要落下的时候,仍然对他说:“被人所杀害的人,上帝能够让他重生;被兄弟们驱逐的人,能够见到天父。祈祷吧,相信吧,到生命当中去!天父就在那边。”他来到断头台下面的时候,眼中带着不同寻常的神情,足以让大家肃然退立。他面无血色,神情安静,不知道为什么那样让人尊敬。返回他称之为“他的宫殿”的破旧屋子里,对妹妹说道:“我刚刚举行完一次盛大的祭典。”最伟大的东西,也总是最使人无法了解的东西;城里就有许多人谈论主教的这种做法,说什么“矫揉造作”。当然了,这只是沙龙里的一种说法。但人们既感动又敬佩,他们从来不会把神圣的举动看成是心怀恶意。主教呢,他亲眼看到断头台,受到一次震撼,心情许久都无法得到平静。屹立在那儿的断头台,的确存在一种令人畏惧的力量。如果不曾亲眼看过断头台,也许会对死刑抱有冷淡的态度,不说对还是错,坚绝不表示同意或者反对;可是,只要见到一个,那震撼就非常强烈,就不得不做出决定,是同意或者反对。有人称赞,比如德·迈斯特;有人痛恨,比如贝卡里亚。断头台代表着法律,别名为“压制”;它不是中立的,也不叫人抱着中立的态度。看到它的人都要心惊胆战,产生神秘莫测的战栗。断头台是一种想像。断头台并非一个没用的架子,断头台并非一台机器,断头台并非由木条、铁件和绳索组成的没有生气的机械。它似乎是一种生物,有着一种无法言表的阴森恐怖的主动能力;这个架子似乎能够看到,这台机器似乎能够听见,这种机械似乎能够了解,这木条、铁件和绳索似乎有意识。断头台的出现,把人的心灵投进凶恶的梦里,看上去古怪可怕,并且同它的一举一动结合在一起。断头台和刽子手是同伙,它侵吞、吞噬人的肉体,饮人的鲜血。断头台是法官和木工一起制造的一个怪物,一个鬼怪,好像凭借它制造的死亡而进行活动,过着一种可怕的日子。所以,此次印象非常恐怖,非常深刻,在行刑的第二天,甚至很多天以后,主教仍然处在惶惶不安的状态下。在送死的时候那种几乎是强迫的镇静神情,早就不见了:如今,社会威权下的鬼魂在纠缠着他。平时他工作回家,从来都是问心无愧,神采奕奕,这次他却总责备自己。有的时候他喃喃自语,吞吞吐吐地说一些凄惨的话。下边的这段话,就是有一天晚上他妹妹听到记录下来的:“实在没有料到会这样可怕。专注于上天的旨意,而再也不关心人类的法律是不对的。生和死的权力只归上帝所有,人有什么权力去过问这些不熟悉的事物?”随着时光的消失,这种印象也渐渐地消退了,可能消失了。不过人们察觉到,从此往后,主教始终避免路过那个刑场。米里埃尔先生任何一个时候都能叫到,去探望病人和快要死去的人。他深深地知道那些地方有他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他不必请,会亲自去孤儿寡母家。他也会连续几个钟头,静静地待在失去心爱妻子的男子身旁,或是失去孩子的母亲身旁。他知道什么时候开口,也知道什么时候闭口。让人佩服的给人慰藉的人啊!他不想用遗忘消除悲痛,却借希望使其高尚而光荣。他总是说:“您得注意看待死者的方式。别想尸体会溃烂。必须定神去观看,您将看到在苍穹的边缘,有您死去的亲人的生命的光辉。”他明白信仰有利而无害。他指着驯服的人,竭力安慰绝望的人;指着仰望一颗星的苦痛,竭力安慰俯视一座墓穴的痛苦。五比安弗尼主教大人的袈裟穿得太久了米里埃尔先生不管家庭生活或者社会生活,都受到相同思想的支配。能够找到机会接近察看的人,将会发现迪涅主教自甘淡泊,过着又严肃又动人的生活。就像老人们和大部分思想家那样,他睡得特别少。虽然睡的时间很短,不过十分安稳。早上,他一定得静修一个钟头,随后去大教堂,或是在他的经堂里念弥撒。早点只是一个黑麦面包,就着自己家里产的牛奶吃,吃完以后就着手工作。主教非常忙碌。他得天天接见主教区秘书——平时由议事司铎担任,差不多天天接见他的那些副土教。他还得了解宗教团体的活动,分发特权证书,巡视宗教图书馆,整理祈祷书、教理问答手册、日课经书等,还必须写训示,批示许多讲道手稿,还得调解各处本堂神甫与行政官之间的纠纷,还必须回教会方面和行政方面的信件,可以说有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对政府和教会都要负责。办完无穷尽的公务,做完日课,接下来,他先去探望贫穷的人、生病的人和不幸的人;假如还有时间,他就去劳动。有的时候在园子中挖土,有的时候读书或者写作。这两项工作,他全都称作“种地”。他总是说:“精神正像一个园地。”中午吃正餐,吃的和早点没什么两样。临近下午两点的时候,假如天气晴朗,他便去乡间或者城里散步,途中常常进入贫穷的人家。他扶着长手杖一个人走着,眼皮低垂,一副沉思的样子,身上穿着温暖的紫色棉袍,脚上穿的是紫色袜子和粗笨的鞋子,头上戴着平顶三角帽,从角里耷拉下三束菠菜籽状的金黄色流苏。他所去过的地方,就像过节似的,途中充满温馨与光明。孩子和老人走到门前迎接主教,就像迎接太阳。他祝福人们,人们同样也祝福他。不管谁有什么需要,大家都指向他的住处。他走走停停,同少男少女聊天,朝孩子们的母亲微笑。他有钱时,就前去探望贫穷的人;没钱时,就前去拜访有钱人。他的法衣由于穿得时间太长而破旧了,又不想使人察觉,进城就不得不穿着那件紫棉袍。然而到了夏天,想必捂得很不好受。夜晚八点三十分,他和妹妹一起吃晚饭,马格卢瓦尔太太站在背后照应。晚餐再简单不过了。然而,主教如果留一个本堂神甫用餐,马格卢瓦尔太太就借此机会替主教大人做点儿美味的湖鱼或者山中野味。所有的本堂神甫,全认为是做一次盛餐的理由;主教也听其摆布。往日他的晚餐一般只是水煮蔬菜与素油浓汤。所以,城里流传着这种话:“主教不招待本堂神甫时,就招待特拉比斯会修士了。”吃完晚饭,他便和巴蒂斯蒂娜小姐还有马格卢瓦尔太太闲聊半个钟头,之后返回他的屋里,接着写作,有的时候写到单页纸上,有的时候写到对开本书的空白处。他是一个文人,知识渊博,死后留下五六种相当奇特的手稿。里面有一种研究了《创世纪》里的一节:“初始,上帝之灵漂浮在水面上。”他用三种文本对这一节进行比较:阿拉伯文译本里说:“上帝的风吹拂”;弗拉维于斯·约瑟夫写道:“上界的风骤降大地”;后来,翁克洛斯的古巴比伦文注释性翻译则是:“来自上帝的一阵风吹拂在水面上。”在另外一篇论述当中,他研究了雨果的神学著作——那位雨果是普托迈斯的主教,即本书作者的曾祖叔父——他证明上个世纪,以巴莱斯古当笔名发表的各种小册子,应该出自那个主教之手。有时候在看书过程中,无论手里拿的是什么书,他会忽然陷入思考之中,从思考中醒过神来,就马上在原书中写下几行字。那几行字时常和书里的内容毫小相干,比如,下边我们看见的几行字,正是他记在一本四开本书的边上,书名是:《日耳曼勋爵与克林顿、康华里两将军及驻美洲海军将领信札》,由凡尔窑普安索书馆及巴黎奥古斯丁河滨路皮索书馆印行。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百五十年前,法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雨果从1845年开始写作社会小说《悲惨世界》,中间经过1848年革命及1851年拿破仑政变,于1862年发表,雨果试图通过道德教育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认为严刑峻法只能人性变坏,无法造就一代新人。雨果的创作,同时行走在抽象人道主义与浪漫主义两条道路上,并且走得很好,他的艺术因对比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而产生强烈的效果,至今令人震撼,他的创作令我们相信仁慈博爱,对那些被痛苦折磨的人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他的光辉并不因时间的遮蔽而黯淡丝毫,由他的信念所吹响的号角,仍在人类头顶上空久久回荡。   石康推荐《悲惨世界》

编辑推荐

《悲惨世界(套装上下册)》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悲惨世界(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