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研究十八篇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梁启超  页数:38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对佛学认识论的因缘观、生死不灭的业力和轮回观、无常与无我的变化观、解脱与涅槃的智慧修养观都有精深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将佛学概括为一种心理学,实在是一种独创。     粱启超不仅大力宣传佛学的博大精深,而且刻苦研究佛学,成果斐然。对佛学认识论的因缘观、生死不灭的业力和轮回观、无常与无我的变化观、解脱与涅槃的智慧修养观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关于佛经翻译见解独到,简明扼要又颇有哲理地论述了佛教在中国植根、发展、兴盛和衰退的过程。研究中国佛学,不可不读梁启超这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论著。     本书简体横排,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后记,对作者其人及其书予以简要介绍,有助于现代读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使读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是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值得书友珍藏的珍品。

书籍目录

一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二  佛教之初输入三  印度佛教概观四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原题《印度之佛教》)五  佛教与西域六  又佛教与西域七  中国印度之交通(亦题为《十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八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九  翻译文学与佛典十  佛典之翻译十一  读《异部宗轮论述记》十二  说四阿含十三  说“六足”“发智”十四  说《大毗婆沙》十五  读《修行道地经》十六  《那先比丘经》书十七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十八  见于《高僧传》中之支那著述后记

章节摘录

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日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日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人事业之主要者,日西行求法,日传译经论,具详第四、第五章 两章。建设事业,则诸宗之成立也,具详第六章 以下。今欲使学者得一简明之概念,且略知各部分事业之联络,故以极简单之文句,先述如下其有重要资料不能入以下诸章者,则于此处稍为详叙,望读者通前后参错观之。印度佛教,先有小乘,后有大乘,中国亦不逾斯轨。然小乘之行于中国,时期甚短,势力亦弱,非如印度西域之以小乘为正统、而大乘为闰位也。后汉、三国所译经典,虽小乘较多,然大乘亦已间译。至两晋以后,则以译大乘为主业。诸大乘经中,方等先昌。支谶之《般舟三昧》,佛调之《法镜》,支谦之《维摩》《首楞》,法护之《宝积》《大集》《普曜》,皆其先河也。般若之兴,亦略同时。支谶之《道行》,法护之《光赞》,叔兰之《放光》,罗什之《摩诃》,皆其选也。此两部分,皆起于西历二世纪中,而发达于四世纪末。《法华》之来,则在四世纪,法护、罗什前后两译。《涅盘》《华严》最晚出,昙谶、佛驮所译,皆在五世纪初元。至五世纪初元,而大乘要经略备,小乘之《四阿含》亦次第完成,译事告一段落焉。道安,此方弘法之祖也,遍注诸经,而犹精《般若》,可谓“空宗”最初之建设者。其弟子慧远,在庐山结莲社念佛。今之“净土宗”尊为初祖焉。罗什人关,气象万千,后此大乘之“三论宗”、小乘之“成实宗”,皆于此托始。其弟子僧肇、僧教、道生等,皆为一时龙象。自此以前,为输入全盛、建设萌芽之时期。在此时期中,有两种事实,颇足资研究兴趣者。其一,则小乘派殆无反抗力也。印度大乘初起,其与小乘之对抗极烈。即在今日之日本尚有持“大乘非佛论”者,独我国则大乘一至,靡然从风。其持小乘以非毁大乘者,今所考见。才得数人:一、慧导疑《大品般若》。二、昙乐非拨《法华》。三、僧渊诽谤《涅盘》。四、竺法度禁一切大乘经典.不听读诵见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五末两篇。僧佑着《喻疑》篇,专为当时疑《涅涅盘》者而发。中有言日:“三十六国,小乘人也。此璺流于秦地。”可知当时两域诸僧在中国者,非无反抗大乘之人,特力不足以张其军耳。其二,则大乘教理多由独悟也,朱士行读《道行般若》,知其未尽,矢志往求《高僧传》本传。道安订正旧译诸经,其后罗什重译.适与冥合,初无乖舛《魏书·释老志》。凡此之类,具征深智。“道生尝叹: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于是校练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及顿悟义。笼罩旧说,剖析佛性,洞人幽微,说阿阐提人译言多贪皆得成佛。于时《大涅盘经》未至此土,孤明先发,独见迕众。旧学僧党,讥忿滋甚,摈而遣之。俄而《大涅盘》至,果言阐提有佛性,与生说若合符契”《出三藏记集》卷十七。吾读此等记载,发生两种感想:其一,可见我先民富于“研究心”,虽于其所极尊仰之经典,并非壹意盲信。其二,可见我先民有创作之能。虽于所未闻之学说,而精思所运,能与符契,后此能蔚然建设“中国的佛教”,盖有由矣。以上为东晋之重要事业。印度大乘性、相两宗,罗什所传来者则性宗也,而相宗则未之闻。梁陈之交,真谛创翻《摄论》《俱舍》,法泰、智恺最能传其业.于是开大乘之“摄论宗”与小乘之“俱舍宗”。“摄宗”即后此“法相宗”之前驱也。世亲依《华严·十地品》作《十地经论》,元魏时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泽之。北齐惠光治之最明,于是创“十地宗”,即后此“华严宗”之前驱也。以上为南北朝之重要事业。自罗什译《中》《百》《十二门》三论,后百余年间传习极盛,至隋吉藏(嘉祥大师)大成之,创“三论宗”。此宗入唐转衰,;其一部分人“天台宗”,一部分人“禅宗”焉。自《法华》《涅盘》输入后,研究极盛,六朝时有所谓“法华宗”“涅盘宗”者。至隋智凯(智者大师)神悟独运,依《法华》创“四教五时”之义,立止观之法,学者以颉居天台,名之日“天台宗”。其后唐湛然(荆溪)益大弘之,中国人前无所受而自创一宗者,自“天台”始也。此为隋代之重要事业。唐玄奘三藏孤游天竺,十有七年,归而译书千三百卷,为我学界第一恩人。而其所最服膺者为戒贤显识之论.于是大阐之。立“法相宗”,亦称“唯识宗”。其弟子窥基最能传其学,基住持慈恩寺,故此宗或称“慈恩宗”焉。自“十地宗”成立以后,华严研究日盛,唐法藏(贤首国师)与实叉难陀重译《华严》,乃大阐扬之,立“华严宗”,亦可谓中国自创之宗也。此后宗密(圭峰)、澄观(清凉)盛弘其业。自慧远提倡念佛,至唐善导大成之.是为“净土宗”。自道安提倡戒律,至唐道安大成之,是为“律宗”。自唐善无畏、金刚智传授密咒真言,是为“密宗”。此诸宗皆盛于唐。而其传最广而其流最长者,则“禅宗”也。相宗佛灭度后,以衣钵授大迦叶,心心相传,历二十八代而至达摩。达摩以梁时至中国,更不译经说教,惟物色传法之人,六传而至唐慧能(六祖大鉴禅师),乃大弘之,直指一心,不立语言文字。号为“禅宗”。亦称“心宗”。其徒南岳让、青原思传之,后为衍为“云门”“法眼”“临济”“沩仰”“曹润”之五宗,数百年间,遍天下焉。此宗虽称来自印度,然自六祖以前,既一无传布,则虽谓中国自创之宗焉可耳。禅宗与“天台”“华严”“法相”皆极盛于唐,彼三者称“教下三家”,禅宗则称“教外别传”,此为唐代之重要事业。

后记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学者、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佛学研究十八篇》是梁启超先生的佛学论著集。中华书局于1936年作为《饮冰室专集》中的一种出版。中国台湾中华书局于1985年出版该书,北京中华书局于1989年根据1936年的版本进行影印,此后各出版社多次再版本书。此次出版以1989年中华书局影印版为底本进行整理,在编辑过程中,本着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则,除改正一些显误外,未对民国用法的文字做任何改动。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弟素不信佛,而亦能终卷,是必为有兴趣之文字。西人著述有所谓读书之钥者,此书殆可为习是学者之钥矣。  ——张菊生佛学和历史上任何一种学说一样,其发展过程中,尤其在中国的繁衍过程中,出现过各种流派,相互争斗。梁启超对此十分重视,有过详细而深入的评析,并且和欧美的哲学流派进行比较,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具有较大的启发性。由此可知,粱启超留下的“中国佛学变迁史”实际是中国佛学学术发展史,他是从理论和学术的角度去阐述佛学在中国的演变历程的。  ——李喜所

编辑推荐

《佛学研究十八篇》:佛法初入中国,相传起于东汉明帝时。正史中纪载较详细,为《魏书·释老志》。其文如下:汉武……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器还,传其旁有身毒国,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佛学研究十八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梁启超是大家,又修身养性,这本书记载了他的观点,对于想通过修习佛学修养自身的人来说应该可以顺着梁的思路去得到一些东西,梁又不是僧人,评价自然也就相对客观
  •   梁氏的佛学十八篇,很出名。虽然是以考据和研究的角度来看佛学,但如果要了解梁氏的讹误,则不得不看。
  •   通俗讲佛学,适合对佛学感兴趣的读者,推荐!
  •   还没有拜读
  •   大师,和现在很多浮躁的书不同,之前买过其他其他几本觉得不错!
  •   本想买个国学大师讲解佛学的书,结果买的这本太深了好难懂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