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夜谋杀案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美)约翰·狄克森·卡尔  页数:357  译者:狄芬奇  
Tag标签:无  

前言

  兄弟高台街1号宅邸的大书房里,四个男人围着圆桌而坐。过去这几年当中,在吊灯下的这张桌子上,曾摆了许多令人啧啧称奇的古怪展示品,好让菲尔博士来细查一番。比方说会跳舞的发条玩具,那个锡制小玩意儿的旋转舞姿,在“威瑟比农庄”事件中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线索;或是那6枚青色钱币,它们绞死了摄政街的波尔顿。不过,今晚放在桌上募集而来的陈列品,倒是少见的不搭调。但在鼎鼎大名的“阿拉伯之夜谋杀案”中,它们扮演的角色却是呈堂物证。这些物证共有6件,头一件是一本食谱,最后一件是两对假络腮胡。  照射在桌上的灯光强烈,颇有聚光灯的效果。除了已点燃以供通宵聚会(如有需要的话)之用的炉火外,房间内并无其他光源。基甸?菲尔博士在最大张的椅子上就坐,他一边看着大桌旁放满雪茄和烈酒的小茶几,一边面露微笑。在法国南部待了四个月后,博士的精神可说是非常充沛,健康状况也是好得不得了。也许大家还记得,在解决了牵连两名英国女孩的“吉拉德毒杀案件”后——那是一桩令人身心俱疲的麻烦事——他就前往坎城了。之后,他在蔚蓝海岸无所事事地闲逛,一方面治疗气喘病,但主要目的是要在自然放松的情况下恢复身心健康。在吊灯下看起来,他现在的脸色比以往还要红润。而在系着宽黑缎带的眼镜后方,他的小眼睛闪闪发亮;咯咯笑声使好几层肉的下巴生气蓬勃,连带抖动了水桶腰。就像那送圣诞礼物的鬼魂一样,在这个房间里,他巨大的身躯似乎是无所不在。他一只手放在拐杖上,另一只手捏着气味浓炽的雪茄,并且指着桌上的展示品。  “是的,我很感兴趣,”他在愉悦的喘气声中承认。“是什么样的案子,能把一本食谱和两对假络腮胡凑在一块儿,我愿意花整晚来听听看。我注意到了,一对是白色,另一对是黑色。不过我说啊,海德雷,其他这些物证是怎么回事?”他伸手指了指。“它们几乎都给人不舒服的感觉。我认得出来那是一把弯曲的刀子;它的模样看起来很锋利。但这些照片是干什么用的?这一张看起来像是一排足迹。而这一张嘛——嗯,像是一张拍东区摊贩或市场的照片,门上方的墙面上还有一大块泼溅的黑色污迹。啊?”  “的确如此。那个嘛,”总探长海德雷面有忧色,“是某人把煤块扔在墙上的。”  菲尔博士将雪茄往嘴巴送的动作在途中停住。他的脑袋向一侧稍微倾斜,导致夹杂灰丝的大把蓬乱头发盖住了一耳。  “把煤块扔在墙上?”他复述一遍。“这是为什么呢?”  分区巡官卡鲁瑟以沮丧的口气插嘴。  “是的,先生。除非总探长他的案情重建是全然错误,否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线索。还有,和那块污迹一联想起来,您就会注意到这黑色的假络腮胡。您瞧,首先这上头有乙醇粘剂,说起来这一点又更重要了。”  “闭嘴,行吗?”赫伯?阿姆斯特朗爵士大声喊道。这位知名企业家凭着自身才干,如今已是伦敦警署的助理警务署长。“你看不出来整个事件被你越说越乱了吗?你给我闭嘴,你们俩都给我安静一下,让我来解释说明。听着!菲尔,我们现在的处境相当棘手,所以最后只好来求助于你。情况是十分古怪,没有人能搞清楚状况。”  “你勾起我的好奇心了,”菲尔博士说道。“请继续。”  他环顾桌前的三位客人。虽然这几位各据一方的大不列颠子民,如今都聚集在这同一张桌子上,不过他们叙述或甚至思考此事件的方式,却大不相同。  约翰·卡鲁瑟,爱尔兰人,怀因街的分区侦查组巡官。他是新一代的警官:年纪未及三十五,拿到奖学金荣誉的大学毕业生,运动健将,个性温文有礼,想像力非常丰富但时而会脱离常轨。他很快就学到如何遏止自己的想像力,虽然这般自我抑制常教他难为情。他身上惟一不像爱尔兰人的特点,是拥有能识破别人心眼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有时却会让人感到不舒服。除此之外,你看到的是一张瘦长、黝黑、幽默的脸庞,嘴角叼着一只烟斗,讥讽的眼眸上方有阴郁的双眉皱在一块。  赫伯·阿姆斯特朗爵士,秃头佬,过度肥胖的体型,是深不可测的英格兰人。他的坐姿像是那位公牛医生(Dr。Bull),而且人如其名地表现出忠贞不贰、多愁善感、愤世嫉俗、亲切爽朗、饶舌多嘴、暴躁易怒,以及顽固倔强等人格特质。他厌恶自己那副德行,却对本身偏颇的价值观自豪不已。他的脾气一触即发,但对人完全无害,透过警界神秘的管道,这种脾气让他在背地里赢得唐老鸭这个抱歉的绰号。但最关键的是,他永远都会扮演一个好朋友的角色,在“阿拉伯之夜谋杀案”中,至少有某个人可以为此作证。  第三位是来自推卫德河(译注:Tweed,从苏格兰南部流经英格兰境内而注入北海)以北的总探长大卫·海德雷。他是菲尔博士最要好的朋友,而博士也知道他是个平庸之辈;不过呢,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什么地方会需要他的帮忙,菲尔博士时常有此感受。在外表上,他小心谨慎、冷静沉着、行事合乎逻辑,但其实他时而笨拙、时而精明,时而痴呆迟钝、时而乖僻古怪。他那镇定迟钝的一面——有个故事仍在传诵中,说他如何单枪匹马走入白杨木东区最恶名昭彰的贼窟,以模型枪逮捕迈尔斯和贝利,然后背对着一个个恶徒指节铜套的伺机而动,冷静地押解他们离去——他的麻木迟钝,掩饰了即使在无人有意蔑视的情况下,他也会迅速反击的易怒倾向。他是个庄重的居家男人,厌恶流言蜚语,而且自尊自重至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的想像力说不定比前两位还要丰富,虽然他会生气地否认。最要紧的是,任何陷入大麻烦的人,无论是不是朋友,他都不会拒绝伸出援手的。  菲尔博士看了看这伙人,心里觉得纳闷。  “听我说,”赫伯·阿姆斯特朗爵士击桌说道。“韦德博物馆发生的事件非解决不可。过去这四个月来,你一定没看过英文报纸,所以对这个事件一无所知吧?好极了!那就更棒了!我们会轮番把事情始末逐一说给你听。我们这里的三个人,都经手碰过此案,结果却在得意洋洋中一败涂地。”  “一败涂地?”海德雷说道。“还不至于如此吧。”  “好吧,总之,就法律上来说,算是一败涂地。事情大致上是这样的:卡鲁瑟先是突然见鬼似的,碰上一件案情似乎无人能解的凶杀案。接着由我接手,我们将案情理出了头绪——但凶杀案本身仍是一头雾水。然后换海德雷上场,于是凶杀案的解释是有了——结果每件事还是完全说不通。他妈的这案子就像蛹一样,每剥掉一层皮,就会出现一种解释,最后在底层上面看见的字却是‘你被骗了’。煤灰!”阿姆斯特朗悲痛地说道。“煤灰!”  菲尔博士略显茫然恍惚。  “我们被耍得团团转,”阿姆斯特朗暴躁地继续说道,“但我们还是得重新仔细检视整个混乱情势。不管你喜不喜欢,飞毯你是坐定了。我们会轮流叙述案情,并对前一位叙述者的难题加以解说。故事听到最后,我们究竟该怎么办,你必须提出你的建议来。也就是说,如果你有想法的话;不过我是很怀疑啦。好了,卡鲁瑟,开始吧。”  卡鲁瑟似乎局促不安。他伸手到海德雷的手肘边,取得一堆蓝色封面的打字纸,接着转动既阴沉又滑稽的眼眸环视众人,最后叼着烟斗晃动的嘴巴终于露齿而笑。  “恐怕我是把事情搞砸了,”他说道。“然而,长官,整个过程当中,我似乎没给自己惹来不当的麻烦,所以我还可以略微心安。市场里头的说书人,都是坐着讲故事的。我建议您倒满酒杯,戴好帽子,长官,因为我们就要开始了。  “我的第一个预感,是有些事不太对劲——”。

内容概要

寂静的伦敦午夜,神秘的博物馆门前……连续几桩诡异的突发事件,使苏格兰场的卡鲁瑟巡官前来一探究竟。他惊异地发现,博物馆的管理员正绕着一方东方棺椁跳舞,还有一具男尸蜷伏在古代马车里。接下来的调查,越发凸显出此一案件的扑朔迷离,难以索解。奇特得如同天方夜谭的怪诞凶案,复杂得盘根错节的离奇线索……基甸菲尔博士胸有成竹 ,做一回足智多谋的安乐椅侦探!

作者简介

  约翰·狄克森·卡尔是美国宾州联合镇人,父亲是位律师。从高中时代起卡尔就为当地报纸写些运动故事,也尝试创作侦探小说和历史冒险小说。1920年代末卡尔远赴法国巴黎求学,他的第一本小说《夜行者》(It Walks By Night)在1929年出版。他曾经表示:“他们把我送去学校,希望将我教育成像我父亲一样的律师,但我只想写侦探小说。我指的不是那种旷世巨作之类的无聊东西,我的意思是我就是要写侦探小说。” 1931年他与一位英国女子结婚定居英国。在英国期间,卡尔除了创作推理小说外也活跃于广播界。他为BBC编写的推理广播剧“Appointment with Fear”是二次大战期间BBC非常受欢迎的招牌节目。美国军方因而破例让他免赴战场,留在BBC服务盟国人民。1965年卡尔离开英国,移居南卡罗来纳州格里维尔,在那里定居直到1977年过世。卡尔曾获得美国推理小说界的最高荣耀──爱伦坡奖终身大师奖,并成为英国极具权威却也极端封闭的“推理俱乐部”成员。卡尔擅长设计复杂的密谋,生动营造出超自然的诡异氛围,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他书中的人物常在不可思议的情况下消失无踪,或是在密室身亡,而他总能揭开各种诡计,提出合理的解答。他毕生写了约80本小说,创造出各种“不可能的犯罪”,为他赢得“密室之王”的美誉。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消失的髯须客  阿拉伯之夜谋杀案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老早就听过韦德博物馆这个地方。我心中常隐隐约约地想,哪天一定要进去那里头逛逛,不过却从未付诸行动。我们分局收到严令要好好看守那地方;施加压力的不仅有韦德本人,还有警界的高层人士。人们一定听过老杰佛瑞?韦德这个名字,即使可能只知道他是个非常出色的银行家。然而,这个说法可无法让他满意。虽然我没见过他,但我听说他这个人暴躁易怒、离经叛道,并且堪称是”世上最会引人注目的大老板”。此外,我还知道他在圣詹姆斯街上拥有一些房地产,包括帕尔摩街的一栋公寓大楼。  大约在10年前,他资助了一家小型的私人博物馆(开放给大众参观),并担任该馆的馆长。虽然我记得在哪儿读过一篇文章,其内容说到馆中也存放一些早期英国四轮大马车的上好展示品——这是一种迎合老人家脾胃的混合变体物——但我老以为那是一间以亚洲或东方为主题特色的博物馆。这间博物馆位于克里夫兰街,同时和圣詹姆斯宫殿隔着广场相望。而延伸至街道东端尽头的该馆部分,却被那些幽暗小广场和从18世纪以来似乎就无人居住的建筑物所包围。纵使是白天,在那邻近地区也找不到一丝热闹气息——只有许多空荡荡的回音——到了晚上,说那地方有多诡异,它就有多诡异。  因此,霍斯金一提起那里,便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跟他说别这么气急败坏,把事情经过说给我听。  “我正在巡逻,”霍斯金昂首挺直身体,说道,“而且沿着克里夫兰街往西走。时间差不多是11点钟,长官。我正要朝下一个据点出发——帕尔摩街的巡逻区域——去和那儿的警员交接。当时我正路过韦德博物馆。您看过那地方吧,长官”  那地方我曾经路过好几次,记忆中那是一栋面朝大街的两层楼石屋,两旁各有狭长的高墙。此外,石屋有着高贵的青铜门,围绕门沿的是可能称之为阿拉伯碑文的带状雕刻装饰:这就是为何令人注意到那地方的原因。我和霍斯金都放下趾高气扬的官架子;在那种地方,恐怕我也嚣张不了太久。  “所以我在想,”霍斯金以亲密的口吻嘶哑地继续说道,“我在想,我可以去检查一下门,确认巴顿是否没忘了关门。嗯,长官,门都锁得很紧。于是我不假思索地亮出手电筒,您知道的,长官;我把灯光往上一照——”他话声暂歇。“哎呀,我吓了一跳,但我确定自己没有眼花。因为他正在上面,人就坐在墙上。他是个体形高瘦、戴着高顶丝质礼帽、身穿礼服大衣的老头。而且,他还留着长长的白络腮胡。”  我打量着霍斯金,不知道该笑还是该作何反应;我若是对他不够熟悉的话,我就会发誓这是某种精心设计的恶作剧。但此人的态度,却是无可救药地认真。  “是的,长官,我是说真的!他就坐在墙上。我把灯光打在他身上,理所当然会让我吓一跳——他那种年纪,斜戴着帽子,以及有些醉醺醺的模样,就像是——我出声叫他:哟呼!你在上面干什么,然后我瞥了一下那家伙的眼睛,我必须承认——”  “你太神经过敏了,警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阿拉伯之夜谋杀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推理大师约翰.狄克森.卡尔的这本《阿拉伯之夜间谋杀案》讲述一起发生在伦敦阿拉伯风情博物馆的离奇谋杀案。案发当晚,博物馆内外发生了一连串扑簌迷离的怪异之事,之后在展厅的马车厢内发现一具不明男尸,致他死亡的是原本放置在展柜内的东方匕首。原本准备在博物馆内恶作剧的一群无聊男女以及当时不在场的相关当事人均有作案嫌疑。案件存在太多的疑点和怪状,尤其是假胡子和煤灰痕迹始终贯穿全案,一张写有“需要一具尸体…”的字条更是不可思议。助理警务暑长赫伯.阿姆斯特朗爵士将其归纳为“11项疑点,11名嫌犯”。即使警方掌握了大量的线索,也解开了其中大部分谜底,并锁定嫌犯(海德雷探长的推论近乎完美)。但因在法庭上无法说服陪审团而难以定罪。无奈之下,警方只得再次求助于老朋友基甸.菲尔博士。此时的菲尔博士已是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但智力毫无衰退。菲尔博士并未亲临现场,仅凭警方人员转述有关证人的证词以及取证的结果,就运用逻辑推理手法解开疑团,揭示了被警方忽略的细节,指出了真正的凶犯,做了一回所谓的安乐椅神探。在本案中,菲尔博士并非主角,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都由警方完成,但在解谜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仍然是他。与以往探案时的自信满满不同,这次菲尔博士坦承对自己的推论仍无十分把握,也无充足证据,因而对真凶无可奈何。这种探案方式在卡尔的作品中并不多见。由此可见卡尔是在不断求新求变,持续探索新的创作形式,力图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卡尔在小说中设置了众多的疑云和谜团,设计了多处开放互通的“密室”,提供了大量相互关联的线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错综复杂、纠缠不清,既牵引读者又误导读者。随着案情的发展,一些疑问解开了,另一些疑问又冒出来,不断地挑战读者的智商,考验读者的心智。最终的答案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答案其实很简单,但越是简单的内容读者往往越是想象成复杂的东西,这正是卡尔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思维误区和思维惯性。从情节的复杂性和结构的特殊性来说,本书不逊于卡尔的经典之作《三口棺材》。
    卡尔借海德雷探长之口对案件作的评论:“我相信,从来没有一个案子象本案一样,可以找到那么多机会把纯粹的逻辑性放在其中来操作,原因是有太多怪事充斥其中。各位,逻辑是不会迷失于怪事之中;这是它的专长。面对平常状况和一般难题时,可能会得到一打以上的解答,所以当侦探选择了错误的解答时,就等于是一起步便满盘皆输。如果碰上的是一个非常诡谲的事件,通常情况只会有一种可能的解释:事件越怪异,犯罪的可能动机也就越狭隘。逻辑推演的结果会告诉我们,这里只会有一个解释,而且是非常简单的解释。而这个解释会被遗漏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天性会舍弃逻辑不用,只妄想有个解答会从天而降;尤其是当难题显得如此离奇古怪时,我们会要求解答也必须相对的奇之妙哉。”这段精彩论述,与作者另一部作品《三口棺材》中那段著名的论述一样,是对推理小说特性的经典总结和概括。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是卡尔较为出色的作品之一,很有阅读价值。
  •   这本书要用大块的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最好能一口气看完。因为太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乱了。但是,但是,慢慢滴看,不要急,慢慢来,到最后,呵呵,是本好书。
    也许这与我看书的方式有关,我看书从来不想,也从不在看书时发挥丝毫的想象,只跟着作者,一步一步的走,能把我带到一个境界的书,我认为,就是好书。
  •   大家的作品就是大家的作品,很喜欢
  •   密室推理大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经典!绝对推荐!
  •   不管怎样,好喜欢曼勒宁,他是那么勇敢无畏,但是像菲尔博士说的那样,他并没有认清自己到底是谁,也许在亚洲的神秘沙漠和险恶丛林里,他能找到纯粹的自己,也许他会成为一个传奇英雄。可惜,开放式的结局让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了
  •   看到后来有点看不懂了。。。
  •   故事情节还不错,只是译者是不是港台片看太多?哇靠,乌龙,太妹诸如此类的词充斥其中,影响了阅读质量。
  •   相对于卡尔的这个系列的书而言,这部略显沉闷,篇幅过于繁琐罗嗦,!
  •   主要内容不突出,一堆破烂事讲来讲去,看的头都晕了都看不出个所以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