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警世格言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朱平锋  页数:166  

前言

  弘扬重教崇学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重学劝学的传统。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曾出现过一些人品与学品俱佳的大师。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学子,造就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重教崇学”。可以说,泱泱数千年文明,所以能绵延至今,“重教崇学”功不可没。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儒家学派中的诸大师无一不对完美理想的个体人格塑造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看来,一个完善的、达到至仁境界的个体人格是士人君子从事一切工作的发端和开始,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事父事兄,均须以此为出发点。围绕此一问题,儒学的大师们几乎完全一致地都把目光投向了学习。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汲取自己原来不知道、未掌握的知识,完美人格的塑造才有望实现和达到。  关于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境界,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论语》一开篇就首先讨论“学”,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中有66次谈到“学”,由此即可见孔子对“学”之看重。比如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对于他本人,孔子也认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孔子看来,一辈子的进步特别是人的修养进德没有终点。从学习的方法上讲,孔子一方面看重多闻多见,反对不懂装懂、装腔作势,他认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另一方面,孔子主张闻见之外还须兼重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要“九思”,学习要举一反三。更富新意的是,孔子竟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当成“君子”的一个重要标准。实际上,孔子这种近乎学习本位的思想,对日后中国人“重教崇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孔子之后的孟子,虽然有着比孔子明显得多的士人贵族倾向,甚至还说过一些诸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让今人完全不能接受的话,但是孟子的重“学”倾向同样是明显的,他所坚持的基本上仍是孔子开创的传统,而又与孔子有所不同。首先,孟子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认为夏、商、周三代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尽管因时代不同学校的名字有所不同。而学校教育就是教人学习,以帮助学习者明人伦。所以说孟子的学习思想带有鲜明的伦理色彩,但其因重视学校教育而强调学习重要的积极意义却不可低估。其次,孟子认为学习者对待学习要全力以赴,要做到全心全意、百分之百,这叫所谓“志于彀”;同时,他认为学习“亦必以规矩”,规矩的重要就像匠人治木_样,治学没有规矩也是难成方圆的。再次,孟子对学习的学派、家法也提出了前无古人的看法。比如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曾矢口否认仲尼之徒对非儒家的“齐桓晋文之事”的了解,更反对儒家的陈良弃儒而学农家等,这一看法对后世的影响也堪称巨大。当然,与孔子相比,孟子对学习的看法似乎政治色彩更浓厚一些,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孔孟之后,荀子关于学习问题有比孔孟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讨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苟子撰有专文《劝学》,通过《劝学》全面表达他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劝学》中,荀子首先阐述了学习对于人增长知识和才干、增进品德修养及全身远祸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无止境,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情。关于学习的态度,荀子认为应该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而不应该心浮气躁而终身无所寄托。至于学习的内容,荀子认可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学习的方法除了要阅读典籍外,还要善于向贤人请教,同时也要善于用学来的知识教人。关于学习的目的,荀子的明确定位是做人。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都要善始善终地坚持学习,通过不断地积累、不断地丰富完善,使自己达到既全面又纯粹的人格境界。  孔孟荀之外,儒家有关重“学”的讨论还有被后世称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学记》篇。《学记》中对学习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对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的探讨,也是儒家重学劝学的一项重要成果。  所以说,在先秦儒家那里,对于学习就有了一个相当高的定位,这个高定位为日后中国文化中的“重教崇学”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汉代武帝时期的文化转向,儒学被定于一尊,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孔子被尊为圣人,早期儒家大师们所提倡的一切都差不多被以典范的方式肯定下来。后来“重教崇学”的思想逐渐又影响到广大农村,致使许多人都把耕读当做传家的法宝,把读书学习和人生中种地吃饭看得同样重要,甚至认为学习更先一步、更高一等。这样的文化认同后来渐渐被强化,并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意识,形成了一种浓厚的“重教崇学”的民族文化传统。  时光荏苒,大师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强调的在自觉的学习与修养中把自己铸成大器,然后传道、授业、解惑,造就人才、传承文化,以期有益于社会的重教重学思想仍然启迪着我们,仍然在持续影响着我们。  吴建有

内容概要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立志》为《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的其中一册。《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读本。警世格言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由此切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容易,且可深窥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共六个分册,前三个分册中,《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一书在手,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尽收眼底。

书籍目录

(一)志为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志,气之帅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命为志存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人无志,非人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有志者,事竟成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二)志须正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有志于道德,功名不足论也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紧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三)志须远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人皆可以为尧舜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非怀细以害大(四)志须坚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性痴则志凝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志不强者智不达众少成多,积小致巨(五)志须励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生我材必有用髫发厉志,白首不衰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附赠中外名人名言

章节摘录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释义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确立远大的志向,不排除杂念就无法深谋远虑。  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的话。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与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写的“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反映了他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淡泊”、“宁静”,并非是要人们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到深山老林去隐居。在红尘纷扰的大干世界中,更需有一颗淡泊自然的平常心,努力工作,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奉献而不被物欲所累,从行为上做到返璞归真,回归科学自然、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  淡泊是傲岸,淡泊也蕴涵着平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无欲无求,也无所羁绊。正因为心中无尘杂,志向才能明晰和坚定,不会被贪念所侵蚀,也不会被虚荣所蒙蔽。宁静则是心灵的洁净,宁静是一种禅意。心中宁静,就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流言飞语扰乱心智。心中宁静,意味着能静下心来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灵魂的自由和永恒。  ……

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分六个分册。《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在讲解中既介绍每条格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联系现实的国情、世情、人情,阐述它的警世意义及对人生的启迪作用。对每一条警句格言中的疑难文字,都作出明确的注释,并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在阐述讲解时,尽可能引用相应的历史典故与现代案例,同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适应“读图时代”广大读者的需要。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本书为丛书之《立志》,讲述了立志为人的优秀文化传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