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论在中国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耀南  页数:32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新实在论、批判实在论、科学实在论三个流派方向,描述和分析了西方实在论哲学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历程。在20世纪30年代曾有一个新实在论、批判实在论东渐的高峰,中国学人不仅译介和研究了大量相关文献,而且试图通过融合新实在论、批判实在论形成新时代的中国哲学。冯友兰的新理学、金岳霖的道论哲学和知识论体系的创建均相当程度地依据于新实在论;张东荪的多元知识论和知识本体论更多地吸收了批判实在论的立场,甚至显示出关系实在论和某些反实在论的思想倾向。随后相当的时期内,实在问题的讨论基本上被唯物唯心之争所代替。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西方哲学正常的译介和传播行动得以恢复,这一时期对新实在论、批判实在论虽有涉及,但传播的主流已是形形色色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伴随着科学哲学的兴起和热潮,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科学实在论及与之相关的非/反实在论的传播高峰。中国学人张华夏、罗嘉昌、金吾伦等对多元实在论、关系实在论、生成实在论的构想值得关注。

书籍目录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总序
序论:20世纪中文文献中的“实在论”
一 中文辞书中的“实在论”
二 20年代到40年代
三 50年代以后
四 本书所论及的实在论
第一编 新实在论在中国
第一章 《少年中国》的“新唯实主义”专号
一 最初的传播
二 《少年中国》的“新唯实主义”专号 三罗素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第二章 张东荪、瞿世英等对新实在论的介绍
一 新实在论在中国传播的高潮
二 张东荪
三 瞿世英
四 陈大齐
五 其他学者对新实在论的介绍和研究
第三章 清华学派与新实在论
一 清华实在论学派
二 金岳霖、冯友兰对新实在论的介绍和研究
三 张申府、张岱年与新实在论
第四章 张申府的“大客观论”
一 纯客观法:统合主客
二 大客观论--统合科学与人生
三 “仁”与科学法
第五章 新理学与新实在论
一 关于新理学
二 接受柏拉图
三 存有:共相与殊相
四 “实在论式”的中西会通
五 本然之理与柏拉图主义
六 “形式底”释义与哲学的分析化
七 客观存有论与“知识的路子”
八 精神的差异
第六章 金岳霖的新实在论哲学
一 新玄学:实在的分析与构造
二 实在主义的知识论
三 实在原则与方法原则
第七章 50年代之后
一 五六十年代
二 80年代以来
第二编 批判实在论在中国
第三编 科学实在论在中国
参考文献
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章 《少年中国》的“新唯实主义”专号一最初的传播20世纪开始之际,在中国传播的西方哲学主要是古希腊哲学和近代哲学,一些学者逐渐意识到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之源,在当时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介绍希腊哲学的热潮。至于新实在论,在当时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哲学流派。按照一般的说法,这场实在论的哲学运动可以追溯到苏格兰的常识实在论。托马斯·里德(Thomas Reid,1718~1796)-所代表的常识实在论以及德国哲学家赫伯特(J.F.IIerber。t,1776~1841)对此的呼应,是近代实在论最初的思想源泉。然后是奥地利的布伦坦诺(Franz Brentano,1837~1917)和迈农(Alexius Meinong,1853~1920)作了积极的推进。布伦坦诺明确地从认识论的角度肯定认识对象的真实存在,他认为观念无论是真实还是不真实的,总是关于某种事物(对象)的观念。在迈农看来,个体、关系、共相,甚至像金山、方而圆都是客观存在的客体。德国的胡塞尔(Edmund H1asserl,1859~1938)把布伦坦诺的思想演变为现象学,牛津大学的威尔逊(John cookwilson,1849~1915)对逻辑学的研究为英国准备了一种有利于实在主义的气氛[1]。在19世纪后期,一场反唯心主义的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已初具声势。

编辑推荐

《实在论在中国》是从各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化的发展大体上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离异”则表现为对原有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扬弃。《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丛书希望能把这一百年来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如何创立、冲突、发展以及其走向作一较客观的(当然也会带有各位作者主观性)的描述、评论和展望。本丛书共14卷,首卷为导论,其余13卷,大体按传人时间先后,每卷描述和评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哲学派别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实在论在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