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

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良警宇  页数:333  
Tag标签:无  

前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13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1981-1993年,共九册),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干扰,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门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因此,今后本学科的重点是加强民族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建设。

内容概要

  在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文化气息的古都北京城内,有一条叫做“牛街”的街道。从外表上看,这条街道并不起眼,与北京城内的一般街道没什么区别。在街道的中央,是一座寺庙。每天,从太阳升起之前,到太阳落山之后,在五个固定的时间,总会有一些戴圆帽的人从这座寺院的一个不大的侧门陆续涌进涌出。在每年的伊历11月底来到这里,就会发现这里突然出现的许多外地人,他们操着南、北方话涌向这座寺院,这是一群即将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观的穆斯林,他们把这座古寺作为远行前的聚集之地。完善毕生的宗教品行,获得“哈吉”尊称的出发之地。

书籍目录

前言牛街:一个普通而特别的地方初识牛街导论一、所谓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这一研究的理由二、研究对象的性质:兼论社区与社区研究三、研究视角、观点与研究框架四、研究方法与资料第一章清真寺第一节清真寺与牛街回民聚居区的形成一、清真寺与回民寺坊的形成二、牛街清真寺与牛街回民聚居区的形成第二节社区的政治、生活及教育中心一、社区的政治中心:民间权力与权威的象征二、社区的教育中心三、社区穆斯林的生活中心第三节20世纪50年代后的变迁一、回族与回教概念的转变与分离二、清真寺职能的转变三、清真寺的管理与制度第二章生计第一节20世纪50年代前的生计状况一、牛街人的"小说"与他们的谋生方式二、行业与职业构成三、社会分层四、生计特点第二节20世纪50年代后的变迁一、转业与就业二、社会分层第三章婚姻与家庭第一节异族通婚一、异族通婚状况的历史变化二、影响异族通婚的原因三、异族通婚与家庭第二节家庭一、家庭结构之变迁二、家庭关系之变迁三、家庭功能之变迁第四章文化接触第一节婚礼一、背景二、清末民初北京回汉婚仪之比较三、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婚礼仪式第二节丧葬一、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二、清末民初受汉俗影响的回民丧葬三、20世纪30年代的礼俗改正四、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变化第三节语言一、语言特点二、小说名第四节其他一、清末民初受汉俗影响的习俗二、受伊斯兰教影响的习俗第五章拆迁第一节拆迁背景第二节政府、开发商与居民之间的互动一、政府的推动二、开发商的观点三、民众的反映与态度第三节拆迁中的民族和宗教因素一、政府的态度和作用二、民众的反映三、寺产问题第四节拆迁对社区性质的影响一、邻里关系的改变二、民族聚居区的进一步杂居化三、对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第六章前景一、外来人口的周期性涌入二、保护性民族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三、牛街清真牛羊肉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四、社区内部分汉族的"回化"现象五、全文总结后记附录1参考文献附录21997年牛街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图附录3图片

章节摘录

  (七)毛巾工业  辛亥革命以后,牛街清真寺王浩然阿訇倡导兴办工厂,牛街办起了普慈毛巾厂,该工厂男女同工,在当时成为创举。虽然该工厂不久倒闭,但后来又有两家(马记、梁记)新的毛巾厂兴起。②  (八)宗职人员  牛街有一批从事宗教职业的人员,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清真寺任职的宗职人员;一类是不在清真寺任职的宗职人员。紧邻牛街礼拜寺南侧的春风胡同以前叫做“王老师傅”胡同,“老师傅”是牛街回民对伊斯兰教宗职人员阿訇的一种称呼,这条胡同的得名就是因为这条小巷是原来牛街礼拜寺的世袭伊玛目(清真寺的教长)世代祖居之地,因为他们姓王,所以这条胡同被称作“王老师傅”胡同。在前文“清真寺”的章节中已经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前,清真寺掌教实行世袭制度,王家主持清真寺达十几辈人,因此人们也把牛街清真寺称为“王家寺”。后来实行掌教制和阿訇并行的两套教务制度,在清真寺中主持教务的阿訇实行聘任制,因此阿訇可以不是本地人。但在牛街还有许多的“散班阿訇”,是一些生存于民间,专为地区的回民进行宗教服务,不入清真寺正式阿訇之列的宗职人员。牛街本地人作散班阿訇的也有一些(当然,也有很多牛街的宗职人员被外地回民请去作阿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牛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良老师文笔真的很好!她在序中回忆当初去牛街的情景,完全是一个小女生的样子,让人觉得很亲切。
      从学术角度来看的话,作者的认真和严谨可见一斑。
      而且良教授写这本书的角度和语言,都很通俗,不像很多学术性文章那样难懂。
      
      对于想要了解北京牛街的同学,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看。 不必当做专业的解读,权当“体验”一次不一样的社区生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