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创伤的历史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苏忱  页数:253  
Tag标签:无  

前言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文学中艺术成就较为卓越、创作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之一。斯威夫特于1980年正式涉人文坛,其第三部长篇小说《洼地》曾于1983年获得英国小说“布克奖”提名。欧美学术界和评论界对该作品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使斯威夫特成为英国文坛颇受瞩目的新星。其后,作家笔耕不辍,又出版了多部备受好评的作品,1996年《最后的遗嘱》一举摘得当年的“布克奖”桂冠,奠定了斯威夫特在当代英国文坛的重要地位。  斯威夫特的作品在欧美评论界受到重视,相对来说,中国学者对其小说创作的了解和研究是很不够的。苏忱的《再现创伤的历史: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研究》是国内首次对斯威夫特进行的系统学术性研究。苏忱在仔细阅读他的作品和相关研究资料以后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虽然斯威夫特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8部,而评论界讨论的焦点一直聚焦于《洼地》之上,而且研究的视角大都是沿袭哈钦(Linda,tutcheon)关于“史学元小说”(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的理论和话语,套用怀特(Hayden White)、福柯(Michel Foueault)等当代学者对历史的理论分析,认为小说中的历史书写旨在讨论历史是如何被建构成一种叙事的。

内容概要

  《再现创伤的历史: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研究》从创伤历史的规避、展演和安度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斯威夫特的小说中创伤、历史叙事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展现小说叙事具有的特点和意义。第一一章讨论小说人物在规避创伤历史时所使用的叙事策略。他们或者在叙事中对创伤事件保持沉默,或者以“拜物式叙事”置换真实的创伤经历,他们叙述的不可靠性暴露了他们对创历史的掩盖。面对无法回避的历史存在,他们把历史建构成“救赎”的叙事,从而使创伤历史的真实影响被粉饰和边缘化。叙事学对“不可靠叙述”的讨论、巴尔特对历史话语中“现实效应”的分析和小说明显地互文性运作都揭示了历史叙事中叙事主体的作用。虽然创伤在历史的叙事中被巧妙地规避,但是创伤所遗留的影响依然存在。规避创伤并没有排解他们生活中的困境,没有实现他们期望的“救赎”,反而加深了存在的痛苦。  《再现创伤的历史: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研究》的第二章分析作家是如何从文本和非文本两个方面探索再现创伤历史的可能形式。斯威夫特在小说中揭示了历史叙事对创伤历史的规避,但是作品没有否定历史的客观存在和历史真实再现的可能性。创伤经验的特殊性使创伤历史的再现拒绝了情节化的叙事,书写创伤主要是表现创伤的展演,即它对受创者的影响。创伤历史的叙事体现了叙事学中所讨论的“不可叙述的叙事”所具有的特点。在文本叙事中,斯威夫特小说中的主人公首先拒绝了宏大历史叙事对进步论的渴求和“救赎”叙事对创伤的遮蔽,继而着重突出了创伤历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复展演。小说在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上所体现的特点也展现了创伤的实际影响。对非文本再现的探索中,斯威夫特主要讨论了照片等现代媒介在记载创伤历史时的作用。小说讨论了文本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文本叙事既可能抵消照片本来的意义,使照片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同时也指出必要的和恰当的文本补充可以使照片成为创伤历史的见证。  第三章着重分析安度创伤历史的叙事和意义。斯威夫特小说的叙述者在历史的再现中意识到创伤的展演阻碍了主体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主体陷入刨伤历史的阴影中而看不到未来。小说人物安度创伤的历史叙事首先体现为叙事语言的改变,叙述者以“狂欢化”的叙事手法、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清晰顺畅的结构再现并反思了创伤的历史。其次,安度刨伤意味着主体对创伤历史形成批判的认识。斯威夫特小说的主人公在历史的反思中重新审视了自己在创伤事件中的伦理选择,自己在创伤中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放弃了作为受害者所具有的道德优越感,走出自我中心而关注他者。在以他者为尊的伦理关系中安度了历史中的创伤。  总之,创伤历史的再现是斯威夫特小说叙事的焦点,紧密维系着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思想主题。同时,对该问题的研究也融合了当代学界对历史再现的讨论所形成的各种方法和视角,拓宽了小说文本研究的空间和视野。

作者简介

  苏忱,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现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师资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当代英国文学。近年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国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叙事与创伤历史的规避第一节 拒绝创伤历史的叙事第二节 粉饰创伤历史的叙事第三节 规避创伤历史的影响,第二章 叙事与创伤历史的展演第一节 创伤历史在文本中的再现第二节 创伤历史在非文本中的再现第三章 叙事与创伤历史的安度、第一节 安度创伤历史的叙事第二节 安度创伤与主体认识的升华第三节 安度创伤与主体情感的升华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斯威夫特的小说人物在规避创伤的愿望下建构的历史叙事并没有使他们摆脱创伤带来的各种影响。拒绝或粉饰创伤而产生的主体的碎化、认识的危机和怀旧情绪的滋生都迫切地要求主体正视创伤现实。如何在历史再现的过程中真实地反映创伤经验成为斯威夫特小说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斯威夫特在1993年接受采访时曾说:“我出生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我的小说还留有50年代的痕迹——当我还是个孩子时,人们在我周围散播着各类英勇的神话故事。对我们这些小说家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破除这些神话。”(Porcc 10)斯威夫特此处所说的“神话”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说、人类早期的象征故事以及迫于大自然的压力而做出的虚构奇谈,而是指历史的叙事中为了满足某一主题和结构的完整而不可避免的虚构、夸张或象征性描述,克默德(Fank Kermodc)在其颇有影响的研究《结尾的意义》中这样写道:“在世界的‘意义生成’中,我们……感觉到一种经验的需要……即开头、中间和结局的协调是我们进行阐释性虚构作品的根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再现创伤的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