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十一年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老了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水浒十一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他和当年明月的过人之处在于,书写的诙谐幽默,而且有深度,有自己的思想。老二这人真广博,思维空间迁移能力够强,不是水浒的骨灰级读者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
  •     多年不曾读水浒,想想有多少年?从初三之后,感觉就告别了水浒。自己作为山东济宁人氏,梁山县就在济宁北部,但是也从来没有去过。
      
      但是对水浒,永远是有那么一种热爱。曾经背的上来所有好汉的绰号,给名字能给号,给号能对上名字;大体上能说出来所有好汉的来历,井木犴郝思文,九尾龟陶宗旺,都清晰地记得他们的来历。
      
      幼年看书,看的图个热闹,人情世故都不管,只记得朱仝对于李逵永久的狠——看到一百单八将的大结拜的时候,想着朱仝原谅李逵了没有?想着邹渊、邹润,是叔侄关系,也互称兄弟?
      
      好久没有看过水浒,这本十一年虽然不是讲人性的,但是总是有人性的。水浒里面,其实还是安排了好多的扣的。那陈达杨春,那从未打过虎的打虎将,但是到了后面的时候,感觉老了就不大写这些了。累了?
      
      2007年,老了写道:公元2007年,深秋,我开始写这本书。这一年夏天,我所处的城市发生了很多事,让我对生活和生命有了新的理解。我努力让自己不再愤怒,因为愤怒无效,生活和生命同样无效,我试图发出一些声音,发现自己的嗓子已经哑了,像别人一样。
      
      2007年,7月,18日,济南降下大暴雨。
      
      “可能没有人能想到,一场3小时的暴雨,竟罕见地使山东济南的中心城区几成泽国,至少34人因此丧生。”
      
      “市中心最繁华的银座地下超市,在半小时内变成了水箱。虽然官方称没有人员伤亡,但民间各种传言却一直未绝。”
      
      “7月18日下午17点半,当暴雨开始倾盆而下时,没有多少济南人意识到,灾难正在向他们逼近。”
      
      那一年的南方周末这样写道。
      
      是这个事情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可以愤怒,但是愤怒的人,总是发不出声音。
      
      因为,没有方向。
      
      正如1122年的喽啰。
  •     台湾作家张大春在他的《小说稗类》里通过对《史记·项羽本纪》的细心读解,发出了类似海登·怀特一样的历史拷问。《史记》里记载,垓下之围时,项羽只剩二十八骑的残部,于是他长叹曰:“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接下来司马迁记述了项羽对乌江亭长说的一段话,内中有“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之语,可见,二十八骑亦戮力而死。后项羽本人也旋踵间被汉人取了性命,张大春先生问,那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句话是怎么传到两百年后的太史公的耳朵里的呢?
      
      与其说中国是一个历史的国度,不如说中国是一个史传文学发达的国家。而且真正模塑着中国老百姓历史想象的,并不是煌煌的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却恰恰是口耳相传后被有心人辑录成书的演义说部。以至于到今天,每逢经典重拍,便必有专家跳出做普及性的提点,曹操是雄才大略的豪杰,而非白脸阴险的奸臣,周瑜是豁达坦荡的才俊,绝非小肚鸡肠的佞人……专家所本,当然是历史文献,可是所谓史籍正典,不也是一种叙述么?文献的历史学确立了依据史料判断历史叙述真实性的真理观,然后又依据这种真理观否认口传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否认其作为历史叙事的可能,这恐怕也是一种知识霸权吧?现代史学家或许能借助考古学为烟波渺茫的从前重建“信史”,但是用彩陶青铜、县志地书黏合复原的历史与千百年前血肉丰盈的古人何干?祖祖辈辈流传在书场戏台、勾栏瓦肆的故事,三皇五帝老生常谈到今天,浸透心灵,滋养想象,不也是一种历史?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根本不存在所谓历史的本质,而只存在对于历史的叙述。如果我们把某种历史描述追认为是确当无疑的真实,也许恰恰是对真实的偏移。
      
      当年明月懂得这个道理,《明朝那些事儿》所本的虽然是《明史》,但却“以通俗的小说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化身为魔语)”来表述。借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当年明月好比历史学领域里的民间派诗人,以草根的方式对抗精英的史学诠释垄断,所要拆解的正是典籍的体大精深,还原读者一个血肉丰盈的历史现场。而本来就是一位优秀民间派诗人的老了则更进一步,在他的新作《水浒十一年》里,他同时处理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个层面的问题。
      
      在老了看来,《水浒传》与《宋史》并无孰高孰低,他想做的也非以文正史或以史映文,而是将“历史”与“小说”做一并置——既然二者都不过是一种叙述,那就不妨在两者参差互现的视景里,借由一个小喽啰的眼光,再探八百里水泊梁山,呈露那些“盛世草民的悲剧”。
      
      比如1113年,即赵宋王朝的政和三年:《水浒传》中,这一年演重头戏的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出家五台山都在这年。而正史里这一年是奸臣跋扈的一年,宋徽宗赵佶将蔡京请回朝廷再掌相权,他卖官鬻爵,中饱私囊,为讨好皇帝,大兴土木,在苏州设立“应奉局”,指示朱勔专职负责“花石纲”事宜,闹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奸邪当道,必然引民抗暴,正史里的帝王将相与说部里的草莽绿林就此建立了一种勾连,看似互不搭界的两条叙事其实共同构成了一个大的历史远景。又如第五章,作者从小说王婆茶肆里的“梅汤”、“和合汤”、“宽煎叶儿茶”等论到文献里赵佶的《大观茶论》,在历来读者习焉不察的细小处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风俗面影,有趣又有识。
      
      在行文叙述上,《水浒十一年》充溢着网络写作的狂欢本色,戏仿、恶搞汩汩俱来,解构、颠覆无处不在,有不少读者都把它作“武林外传”式的阅读。但是,当我们读罢掩卷,却会在欢快畅达之外触摸几缕苍凉。老了显然并没有停留在嘲谑的快感里,他在消解神圣的同时又在建构一种自己的诗意理解,比如对林娘子、一丈青和李师师三个女性的重读,充满了红尘起落的同情——“林冲自己也不知道,在等待投名状的生死存亡关头,他为什么会忽然想起曾经和娘子一起看戏时的场景:舞台上的人吱吱呀呀地唱着,娘子一会微笑,一会热泪盈眶。想着想着,他按在刀把的手渐渐松了,竟模仿勾栏里唱戏的人,轻轻哼了两句,用带着点河南口音的官话含混地吐字,调也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这是刚烈凛然的豹子头不为人道的缱绻。无论正史还是演义,“水浒”都是众男人权势欲望的疆场,梁山都是大丈夫义薄云天的舞台,仅有的几个女人也在人们粗粝的阅读中做了简单的归属,所谓好“男儿胸怀天下”,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全在里头了。老了却偏在关于历史的陈说里细细聆听到了几个女人的呢喃心语,和心系她们的几个好儿郎不为人知的叹息,并在豪杰斗勇的转场夹缝中,娓娓叙一段苍茫百结的离愁绮恨。
      
      张爱玲说英雄追逐的是生命的大完成,而凡俗儿女看中的是人生悲凉的小启示,可就像老了笔下的林冲、一丈青和燕青,豪杰胸中是一颗同样柔软的心,生命的飞扬与沉潜其实并非区别伟人与凡人的标签。由是言之,解读经典、触摸历史,也许最需要的不是学理高深的正本清源,也不是百家讲坛式的的启蒙开悟,而是一颗同情与会心的心灵,我们是依凭这颗心灵思接千载,抵达遥远的。正如作者在全书之前借用的艾略特的名诗《四个四重奏》里的那三句话: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而未来的时间又包容于过去的时间。
      
      
  •     这书看的很顺畅,虽然对于某些考据不甚熟悉……
      涉及古典小说,诗词,当代流行歌曲,作者貌似很牛啊~
      不错不错~
      
      
      
  •     小人物照不进现实的梦想
      ——谈老了新著《水浒十一年》
      徐峙立
      
      
      昨天和一个朋友在msn聊天,她兴奋地告诉我:正在读《水浒十一年》,这书很《武林外传》啊写得。我回复她说:梁山水浒,倒确实集结了一票武林高手,不过传说中总是归到“绿林”的啊。这《水浒十一年》,论理儿,就应该算是《绿林外传》了吧。
      老了的新著《水浒十一年》,采用的是非常非常传统的编年体写法,打从咱们古人写《春秋左氏传》的时候就用的是这一路写法,这路写法的最大好处就是线索清楚,脉络完整。《水浒传》原小说用的是咱们古人民间说书的那一路数章回体,经常可以卖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当然,《水浒十一年》不卖关子,而且每章开头还都有个引子,挑明这一年将要讲到的人物事件;结尾有个年表,开列这一年的大事纪,做得有始有终,不乱不弃。
      《水浒传》本是依据的《大宋宣和遗事》,铺陈开来,写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由造反起事到被朝廷招安投降的历史小说。《水浒十一年》把所论及的人和事,集中在公元1112到1122年,也就是宋江们由兴事到结束的这个时间段,涉猎颇广,朝廷政事野史,乡野趣闻八卦。整部书以梁山喽啰的视角解读当时草莽英雄的轰轰烈烈;从草根的视角看盛世草民的人生悲剧;书中所述也不乏清香柔软的时光,借阎婆惜向往与张文远婚事来谈宋代的婚礼,借王婆之口专门谈宋代饮茶十法。
      我那朋友说这书写得很《武林外传》,其实是说得这书的语言,触目皆是名言警句,随手摘录几句:“神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很多自以为是神的人其实都是神经病。”“人间的征战,血腥的厮杀,纠缠的恩怨,如钱塘潮信,潮起潮落,人们内心平静下来的那一刻,就是归期。”“天孤星只有一人,但世间所有人都是这个美丽世界的孤儿。”“就是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石秀,也一度沦落到卖柴为生。遇到雨季,他的心情也和柴火一样渐渐发霉。”这颇具现代色彩的语言,颇类似王朔小说风格,或者周星驰电影的对白。
      老了这《水浒十一年》,单就分类上说,除了列入编年体,很难把它就事论事归到一般的文学批评著作里,换句话说,我们很难给这书的文体划一个归类。或者,我们只能说是作者写作之时心随意到,意到笔到,随性而写,有感而发。书中人物语言对话颇具现场感、现代感,阅读没有时空障碍,没有地理距离。
      比如说,书中有鲜明的人物塑造,像林娘子、扈三娘、阎婆惜、张文远等等已经远不是《水浒传》中徒有姓名没有性格的小人物了,恰恰相反,他们是《水浒十一年》中的血肉之躯,敢爱亦敢恨,有情有义有趣味。在作者笔下,那林娘子,静若娇花,痴痴等待的心上人是个“盖世英雄”,那盖世英雄林冲,想着林娘子的苦苦等候,性格变得隐忍,“按捺住满腔怒火,把雪亮的解腕尖刀按到自己的肋骨缝里”。扈三娘,这位女中豪杰在全本《水浒传》中除了征战擒人和被擒,只有暗骂王英“这厮无礼”几个字台词,作者硬是敷衍出一篇几千字的自传体小说,讲述天然貌美海棠花一丈青的爱恨情仇,有枝有叶,为之扼腕。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完整,这似乎符合一般对小说的文学要求。倘若就此说这书是一部依托历史小说再创造的小说亦不为过。
      我总以为,评价普通大众读物的标准,是否好作品的要素,一是好看,二还是好看,这书,具备了这两个要素。读是书,读者尽可边读边捧腹大笑,把它看作老了同学对《水浒传》一书的青春版解读;但这不妨碍本书思想的深刻,借古人事,说今时弊病。写宋朝荒唐,以史为鉴,照得出今世是非。
      书中还有两个虚构的文学人物,喽罗甲和喽罗乙,这哥俩的出场,算来应该是在全书的第三章。梁山水泊的芦苇荡中,寒风凛冽的冬季,能把一口浓痰眨眼之间冻成一坨碧玉。宋江们兴许是在聚义厅守着熊熊火炉轻衣暖裘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可这几个小喽罗,没名没号,一个是因为强奸了地主家的丫环,一个是因为偷了别人家的牛做自己家的烧牛肉,事发之后无路可逃,也都摸索着上了梁山。当然,他们的名字,永远不会出现在英雄谱花名册上,顶多是两军对垒之时,遇到像李逵这样的杀人狂“一路砍瓜切菜般”杀倒一大片中的一小片。在这啐痰成碧玉的寒冷冬季,也就只好冻得哆里哆嗦隐藏在芦苇荡的小船上,做着专门负责撑船渡英雄豪杰上山为王这一有前途的事业。
      再小的小人物也一样是有梦想的。宋江这等大人物的梦想是“招安”,这俩小人物的梦想就是捉摸怎么才能变成“大人物”,怎么才能扬名立万儿。琢磨来琢磨去,琢磨到能够在梁山上排座次争得一把交椅的大人物都有一个江湖人称的什么什么号,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矮脚虎王英。就从“长脚虎”一路起将过来,刚刚正得意给自己起了“小尉迟”和“病尉迟”的绰号,没想到孙立孙新就顶着这俩名号上了梁山。看来无论什么时候,小人物的梦想总是照不进现实!
      这原本是《水浒传》原著中子虚乌有的两人,在那书中,对待小人物一律以“喽罗”称呼,甚至连甲乙都不分。可在《水浒十一年》中,这俩人是自始至终贯穿全书的。绝不同于古代文学创作中插科打诨的小人物,我们甚至觉得,这喽罗甲和喽罗乙才是这书的主人公。
      套用作者书中的语句“胆再大,也不要轻易介入文学批评”,“说好要慎重,说不好更要小心”。如果说把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大众也算是文学批评的话,那,我不妨小心翼翼地说一句:喜欢周星驰电影和王朔小说那一路数的话,就去读《水浒十一年》吧。
      
      
  •     《水浒十一年》:让历史和现实赤膊对话
      商登贵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由人民书写。一个社会和时代允许“草民”睁大开放的眼睛并获取自由的心态,无疑是一种伟大的觉醒与进步。《水浒十一年》的作者老了对这种形态下生命与文化的把握,正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把握;对这种形态下生命与文化的期待,正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期待。
      翻开《水浒十一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十分努力地使一些被歪曲并成定局的历史以及粉饰的现实、“草民”们打心眼里所盼望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以非诗意地方式进入自己的作品和寻常百姓的视野。作者以当代知识分子的视角,从“草根”意识、文化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层面对生命进行了透视、体验和人文关怀。重审历史,对传统观念进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这似乎是一种职责,也是文学的经典命题。在阅读中,我们对历史的当下性也不得不进行深入的思考。作者让我们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生命的召唤和响应,以至于力求寻找并期望成为一种生活的经验、一种生存的精神、一种生命的理想,进而升华并凝聚在现实和历史的上空,符咒似地罩住我们,它将伴随历史并最终否定对生命形成威胁和障碍的传统与教条。
      阅读《水浒十一年》,让我们更加懂得,历史的神经遍布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因此,我们常常会感到牵一葛而半山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总是这样一种形象,有时与现实一起跌得头破血流,有时搀扶着遍体鳞伤的现实,有时则牵着历史破烂的衣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前赴后继地走向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不得不深刻地思考这样一个严峻而又敏感的命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什么正在膨胀为新的生存危机和精神霸主,消蚀着文明外衣包裹下日渐行消枯蒿的“平民意识”和“崇高理想”。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试图以微弱的生命在与强大的社会磁场进行切割中产生耀眼的火花。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飞蛾扑火的壮举并不能感动到让火自行熄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更多的人依然依赖历史的毛孔呼吸和追求自由,以期唤醒人民的记忆,重温人民之梦。水浒“英雄”和水浒“败类”虽然已经淡出现实,走进历史,但是,他们并未腐朽,他们的“精神”和“流毒”依然健在,他们铸就的“梁山”,依然挺立在我们的文化视野上,他们中的各色人等,脱胎换骨、侨装打扮之后,正以新的形象和面孔时隐时现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百倍警惕。
      总而言之,一本好看的书,在轻松与沉重中,让历史与现实赤膊对话,作者带着强烈地批判态度,大胆地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跨越式的审视与再现,尽可能地还历史以本真。2008年初夏的一场雨,让这个素有江北火炉之称的城市,气温骤然降到了54年来历史同期最低值,污泥浊水在行进的车轮下四处溅射,和时间一起涂抹和消费着这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然而,许多商品依然在热卖,包括《水浒十一年》。我们必将相信,现代文明所导致的传统文化退化,必将扼杀人类的某些天性,人类的危机最终将来自于精神的颓废和行为的失控。十一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而《水浒十一年》却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划开历史与现实的遮羞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真相和人类的未来。
      2008-5-12于燕山小区
      
  •   喜欢里面的插画,老了很多才多艺啊~~~
  •   老了是才子,你也是才子,你俩都是才子!
  •   我们俩是白痴才子,我是99%白痴,1%才子,老了反过来,所以我特别嫉妒他,哈哈!
  •   这评论写得不错。
  •   你没见过作者本人,超级帅哥呀~~~
  •   好,已经加入到想读的书里面了,忙过这几天后就去找来看看^_^
  •   已经看完了很不错的。
  •   每当我给别人说,我厌恶《水浒》的时候,其实是有点心虚的,因为我压根没坚持看完过。《水浒》里的好汉不但仇恨女性,搞同性恋,还动不动就把人一片片活剐了(好像日本的鱼生),然后把心肝滴里嘟噜地拿出来,做个醒酒汤。我看到这些“美食”难免反胃,于是还是跑去红楼那里,看第一百遍的“小荷叶、小莲蓬的汤”了。
    但老了的《水浒十一年》是一口气读完了的。他用后现代的迷魂大法,糅合古今,把水浒汆成了他们家乡著名的丸子,然后煮了一锅鲜辣又辛酸的汤。
    在这锅汤里,《水浒》中的人物纷纷现出原形,赵佶不过是一个满口河南话的“孬孙”,宋江是主题为招安的主旋律电影导演,手下带领一批流氓和警察叔叔,潘巧云和裴如海不再是淫妇和贼秃,此情堪比泰坦尼克号上的杰克和罗丝……揭去了所谓道德、文化的幌子,历史的大叙事无非是喽罗乙诗中的“玩儿”,老子还是“种田”去是正经。
    老了发现了《水浒》中那隐藏着的存在者——草民们,他们既当不了官僚,又当不了“好汉”,官僚和好汉们创造历史,他们负责消化历史的垃圾。“所谓历史,不过是循复;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原来,咱们都是夹在历史和未来缝隙里的一粒草民,在古往今来从不停歇的“沙尘暴”里,一忍再忍,苟延残喘。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不难发现四大名著的主角皆不是草民,但草民是无处不在的。《三国演义》里动辄成千上万的炮灰们(也许称为“刀泥”或者“戟粉”准确些?)谁听得他们的呻吟和哀嚎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样风流蕴藉的感叹他们是没有的,因为活命尚且不能,那惯看秋月春风的、江渚上的“白发鱼樵”,不过是自作多情的文人们的“灵魂附体”;《西游记》里那些平头百姓们,要么被坏妖怪们欺辱、要么被好神仙们拯救,但不管是被欺辱还是被拯救,他们原不过是大慈大悲的佛祖手中的一颗用来说明道理的小棋子;《红楼梦》中,倒有几处闲笔写到某村姑、某小家小户的女子,以及田庄的农户,但无不是“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了。”如此看来,大约也可以写出诸如《三国演义某某年》、《西游记某某年》、《红楼梦某某年》了。
    我尤记得在某盛大场合,和老了同学谈论丸子的做法,我吹嘘自己也能为之,老了同学不服气,甩出这道菜的秘籍来——他铿锵地说:你的丸子汤里,放蒜了没有?
  •   扈三娘独白那段很棒。喽罗甲乙的串场是绝对的highlight。
    可惜最后收尾部分匆忙了一些。
  •   不单单是武林外传那么简单。文字固然调侃,可这结构、意图、题目,都让人想起万历十五年。
  •   一杯难得的醇酿。。。让人醍醐灌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