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之華-美國帝國主義大戰略

出版时间:2002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羅伯特·卡普蘭  译者:杜默  
Tag标签:无  

作者简介

卡普蘭為面臨當今世界複雜萬端挑戰的領導者,從過往歷史中爬梳最佳教誨,寫成戰之華一書。字字珠璣,忠言警告俯拾可見,例證建言鞭辟入裡,誠為面對高風險和對地雷密佈地形認識不足的外交事務和商務決策者不可錯過的好書。
--------------------------------------------------------------------------------

新帝國主義的崛起 ◎文/郭正亮
冷戰結束後,原本各界對於明日世界充滿了樂觀期待──自由民主取代了專制獨裁,市場經濟取代了共產管制,國際秩序取代了軍備競賽。在樂觀主義下,歷史彷彿已經終結,基本矛盾已經化解,政治理念已有共識,展望未來,新歷史彷彿不再是過去的延續,一切都將從現在開始,只有現代和後現代。
卡普蘭的《戰之華》徹底推翻了歷史樂觀論,他不但否定歷史進化的可能,也反對現代史有任何新的成份。所謂「歷史的終結」,或是「全球化神話」,都只是進步論者的幻想而已。對他來說,「沒有現代,只有古代的延續」,現代史的本質並無新意,只是環境條件改變而已。
卡普蘭認為,人的脆弱、恐懼、自利與榮譽,所交織產生的政治衝動,即使到了今天,仍將是造成政治禍福的主力。古今之間,並沒有本質之別,鑒古知今的智慧,馬基維利的權謀,至今仍然適用。為了避免政治厄運,必須回歸現實主義,不能過於講究抽象道德或原則。他主張「政治講究結局的正當,只要結局是正當,不管行為背後隱藏的動機如何卑劣」。甚至,他還引述馬基維利,認為有時必須「恰如其分運用暴力」,才能使政策結果趨於良善。
由此出發,也難怪作者最欣賞英國首相邱吉爾和美國總統雷根,認為兩人都在必要時刻展現權力,反對政治宿命,堅決反對姑息,因而避免了國際厄運。卡普蘭提醒我們「別指望國際法能維持秩序」,認為「人與地決定歷史」,自古皆然,國家必須要有足夠的力量,才能維持真正的和平。他因此高度評價當年英國在尼羅河谷的殖民政策,認為英國領導人不懼輿論反對,訴諸干預所創造的尼羅河秩序,對國際和平貢獻至大。
反觀美國,儘管總體國力遠比英國強大,卻常受制於民主體制,妨礙了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所說的「帝國動員」。在輿論壓力下,往往導致猶豫不決的對外行動,儘管在表面上看似愛好和平,卻常造成更大的國際災難。因此作者力唱現實主義,認為「美國唯有透過祕密而未雨綢繆的領導,才能開創出一個穩妥的國際體制」,祕密外交和局部戰爭,成為維持國際和平的必要手段。
九一一恐怖突擊之後,美國境內的愛國主義頗有崛起之勢,帝國主義思想的再度興起,正是表徵之一。蘇聯瓦解之後,美國已經成為唯一的世界超強,最近更隨著科技革命的迅速進展,進一步成為前所未有的「全面性帝國」,舉凡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各層面,都居全球領導地位。作為美國發展成「全面性帝國」的論述先鋒,這本書已經為美國的下一波政治軍事佈局,亮出理直氣壯的新霸主表情。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現任立法委員)

书籍目录

歷史縱深看世局,靈活務實事外交  章孝嚴
新帝國主義的崛起         郭正亮
第一章:沒有所謂「現代」世界
隨著危機如滔滔巨浪洶湧而來,我們的領導人自會體認,儘管當今科技日新月異,這個世界不過是古代的延續,沒有「現代」和「後現代」之分。而最出色的中國、希臘和羅馬哲學家,也必定深諳怒海行舟之道。
第二章:邱吉爾的《河流戰爭》
一八九九年出版的這本大部頭歷史書,雖是邱吉爾二十出頭時的作品,他的思想根源,以及促成他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英國對抗希特勒的大格局,卻已表露無遺。《河流戰爭》呈現的是現代世界裏的古代:我們就是從這裏展開以古鑑今的旅程,擷取當前所需,尚武自強。
第三章:李維的布匿戰爭
李維的《漢尼拔戰爭》提供典型的愛 國美德形象和我們這個時代寶貴的教訓。李維以旁觀者清的的態度,對人類熱情和動機的洞見歷久而彌新,指出我們面對敵人所需的氣魄,終究是必須源於自己對歷史和成就的自尊。李維有言:「智敵敬畏,尤勝於愚友謬讚。」
第四章:孫子與修昔德底斯
《孫子兵法》將學識與經驗濃縮成一本哲學著作,堪稱古今無人能出其左右。若說邱吉爾的品德可簡約為身體力行、李維概括為愛國情操,那麼,孫子的優點就是具現在武德上了。領導人應是「進不求名,退不避罪」。修昔德底斯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把實用主義導入政治論述,「自利衍生努力,努力形成選擇」的觀念,使得這本有兩千四百年歷史的著作成為對付宿命論的利器。
第五章:馬基維利式的德行
在馬基維利看來,政策良窳不在其優越性,而是要從結果來判定;若效果不彰,就是無德。現代的領導人可在運用馬基維利的德行觀中,學習如何達成理想結果。浮沈宦海的馬基維利,所服膺的是冷酷、實用、但未必是非道德的異端德行。馬基維利寫道:「成功的都是尚武的先知,非武的先知全失敗。」
第六章:宿命與干預
什麼時候可以預見戰爭、動亂或其他的危機?本章以馬基維利為指引,探討認為歷史、文化和其他先行的的力量決定事件發展的決定論,並審視馬基維利令人憂心的遠見:對過去的解讀太過狹隘之虞。
第七章:大動盪:霍布斯與馬爾薩斯
霍布斯如何受到當時政治動亂的影響,認為正義和虛榮與過度自信一樣,會使人盲目,恐懼則可以讓人認清事實,舉止合乎道德。依霍布斯的說法,利他不是出乎自然,人類天生強取豪奪,彼此鬥爭乃是人性的自然狀態,自由是在秩序建立之後才衍生的問題。第一位著重瘠壤、饑饉、疾病和窮人生活品質的政治效應的哲學家馬爾薩斯,界定二十一世紀前半期最重要的議論。
第八章:納粹大屠殺、現實主義與康德
決策者和媒體所宣示的人權新時代,既不是全新的觀念,也不完全屬實。世界充斥殘暴行為,但最具象徵性的「納粹大屠殺」的道德教訓,很難令人滿意。哲學家康德以釐清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體系為職志。康德的主題是真純的正直,講求抽象的正義與意圖的道德性,不太注重結果。在複雜而原初的狀態中,如何結合強硬戰術和康德的長程目標,無疑是現實主義最大挑戰。
第九章:阿基里斯的世界:古代軍人與現代戰士
非傳統、不宣而戰、國內而非國與國間的戰爭,勢必會越來越多。荷馬所謂「以征戰為樂」的戰士始終不缺,但冷戰帝國瓦解和隨之衍生的失序狀態,加上科技進展和低階都市化,已促成家庭崩解、教派和血緣關係再現,結果便產生了跟以前一樣殘暴,但裝備更精良的新戰士階級。要擊敗這些戰士,靠的是我們的反應速度,不是國際法。
第十章:戰國時代的中國與全球管理
公元前三千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蘇美城邦、公元第四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公元第二世紀中國漢朝的政治制度,都是透過貿易和政治結盟維繫多元而遼闊幅員。同樣的,在今天全球貿易日增的環境下,出現某種形式的鬆散的世界管理機制,以防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如美國和中國)發生大戰,也許是不可避免的發展。不過,即便是這類含糊的統一體,也得講究強權組織原則。
第十一章:羅馬皇帝提庇留
以史為鑑最足以彰顯何謂真勇氣和獨立思考。統御往往和難以名狀的性格相輔相成,這從頗受詆譭的羅馬皇帝提庇留身上便可見其一斑。提庇留統治前半段重在守成,維持前任奧古斯都皇帝的基業,既有的建制和帝國疆界保持穩定的時期遠超過前幾任皇帝。他很少建新城、兼併新領土,也不作興投民眾所好,而是藉由增建軍事基地鞏固既有的領土,以外交和軍事威脅並用的手法維繫對羅馬有利的和平環境。跟邱吉爾或開創古雅典文治武功盛世的培里克里斯不同的是,提庇留不算是激勵人心的角色典範,但以他的優點來說卻不失為極佳的榜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戰之華-美國帝國主義大戰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