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出版时间:2011-10-5  出版社: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作者: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  页数:640  译者:繆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小說描寫柏格蘭這個家庭及其家族成員,並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包括戀人,時間跨越多年一層層描繪這些人之間的關係。  柏格蘭家座落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這一帶正在變化著。沃爾特·柏格蘭在跨國企業集團3M任職。他的妻子佩蒂——一個不滿現狀的郊區母親——大學時代她是明星籃球員,婚後無工作,在家照顧兩個孩子:潔西嘉和喬伊。這個家庭看上去其樂融融,但家庭所賴以存在的情感基礎並不牢靠。  沃爾特的父親是個酒鬼,經營汽車旅館,家裡多半依賴他勤懇照料旅館,卻對他不表感激,他心中一直有著不滿之情。他與佩蒂的婚姻慢慢出現裂痕,當孩子長大後,他開始沉溺於一場堂吉訶德式的營救活動,深信自己將解救一種即將絕種的深藍色鳴鳥。佩蒂沒有工作,學生時代曾是籃球明星,婚後的佩蒂,通過酗酒,以及溺愛兒子喬伊排憂解愁,後來更重然對大學時代另一個朋友的戀情,一個搖滾音樂家理查·卡茲,也是沃爾特的好友。  小說基本上延著這群人(沃爾特的父母、佩蒂的父母、孩子、孩子的戀人、鄰居、同學、同事等)而發展,法蘭岑對這一切只需要隨便勾勒幾筆,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他對待書中人物的態度既溫和又無情,準確寫出21世紀的美國人心靈,寫出這些追求著幸福,卻總在失落感中徘徊的人們。法蘭岑筆下這群人對自由的追求似乎並不能帶來幸福,而最後因為營救蔚藍鶯而捲入華府醜聞的沃爾特,會對自由美國做出怎麼樣的回應呢?會對他自己似乎破碎的人生做出怎麼樣的決定呢?  《自由》這個書名,起源於作者希望透過這個故事,釋放自己,讓自己自由。但是追尋自由會為人帶來甚麼?自由自在就是幸福?透過小說,法蘭岑有全新的答案。  2010年8月23號,十年不曾以作家當封面人物的《時代》雜誌,以「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為封面大標題,推選法蘭岑為當期封面人物。當年八月初,歐巴馬總統看完法蘭岑的最新小說《自由》樣書,讚嘆:「太驚人了!」這本書隨後在八月底出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及各大書店暢銷冠軍。一時之間(其實延燒到年底),美國人到處問人:「你看過《自由》了嗎?」  法蘭岑不是第一次掀起媒體風潮,2001年,他就曾經以第三部小說《糾正》豔驚全美,不但創下文學小說暢銷三百萬冊的紀錄,並拿下美國國家書卷獎,還鬧出轟動的歐普拉vs.法蘭岑事件(傳媒女王與純文學明星彼此較量?)。相距九年後,平日深居簡出、不修邊幅的法蘭岑交出了第四本長篇小說,這一次,美國人先問:「他能超越獲得滿堂采的前作《糾正》嗎?」天生不適應傳媒喧囂的寫作個性,這次媒體還願意捧著他嗎?  法蘭岑做到了,讀過《自由》的驚歎聲此起彼落,各大媒體書評相繼叫好,《紐約時報》說:「這是法蘭岑迄今為止最觸動人心的小說——這既是一部關於問題家庭的精彩記錄,又是一幅不可磨滅的時代畫像。」英國《衛報》則激動地寫道:「他是文學天才……完全與其他當代小說在不同層次上……《自由》是年度之作,世紀小說。」九月中,歐普拉登場,這位影響美國千萬讀者選書的媒體女王公開表示已看完這本書,並對著電視機觀眾大呼:「這本書太優美了。這絕對是偉大的小說!」同時宣布這本書是她讀書節目的壓軸首選。兩人一笑泯恩仇,再度成了讀者熱烈討論的八卦話題。  11月24號的感恩節前夕,美國最具書評權威的《紐約時報》選出「年度最受注目的百本好書」(100 Notable Books)。該報負責選書的三大資深書評家也推出個人前十名最愛,《自由》不出所料,名登榜上。隨後出刊周日書評版從百大裡挑出年度十大,《自由》排名年度小說第一。其他媒體包括《出版者週刊》(Publisher Weekly),《School Library Journal》,具份量的網站Salon藝文評論,美國公共電台的文化節目…….都在年度書榜中一致推崇《自由》。隨後本書並入圍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  說《自由》是年度之書顯然不能表達這本書給人的震撼,正如《時代》雜誌特約撰稿人Lev Grossman對法蘭岑的描寫 :「他或許不是美國最有錢、最有名的作家,但他絕對是最有抱負的一個。他就像那些他沉迷觀賞的、數量逐日減少的鳥類一樣,他是瀕臨絕種的動物——堅持寫作要有思想內容的小說家。」這些情感濃烈的字句,我們相信凡是親自讀過《自由》的人,便能感同身受。

作者简介

  強納森·法蘭岑(Johnathan Franzen),1959年出生,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法蘭岑在《哈潑》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偶爾做做夢》的隨筆,表達了其對文學現狀的惋惜,從此聞名於世。當他的第三部小說《糾正》(2001)一齣紛亂的家庭諷刺劇,出版時,引來如潮好評,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及2002年美國普利茲獎提名。2010年八月底出版第四本小說《自由》。  法蘭岑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在聖路易度過幼年時光,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克讀大三”合作項目,他曾到德國留學。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因此法蘭岑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創作第一部小說期間,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零工。  作品得獎紀錄:  1988 懷丁作家獎(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選Granta雜誌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家(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2001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02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入圍(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國際筆會 / 福克納獎決選名單入圍(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10《時代》雜誌百大人物  John Gardoner小說獎。(John Gardner Fiction Award)  入圍國家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繆梅,西安外國語大學畢業,曾任教於華南理工大學外語學院,2004年辭職加入深圳金喜影視,擔任市場發行。現為自由業。

书籍目录

好鄰居錯誤已經造成(佩蒂自傳)第一章 好相處第二章 最好的朋友第三章 自由市場培養競爭心2004年山頂開採女人世界好人的憤怒夠了,真的壞消息華盛頓惡魔錯誤已經造成(結論/佩蒂自傳)第四章 六年肯特橋社區之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太驚人了。  ——歐巴馬,美國總統    這本小說太優美了,絕對是一本經典之作。  ——歐普拉,美國知名電視主持人    才一讀完,我就開始想念這本書。  ——山姆曼德斯,〈美國心玫瑰情〉〈真愛旅程〉導演    法蘭岑並非最富有或最著名的美國當代小說家,但你可以宣稱——我就會這麼宣稱——他是最有雄心的一個,也是最好的一個。  ——《時代》週刊首席書評人列夫·格羅斯曼    《自由》憑藉著內容的包羅萬象,有缺點的主人公和救贖性的結局,它擁有了現代《失樂園》的廣度。  ——《經濟學人》    法蘭岑以所有美國人共同的缺陷為背景,挖掘核心家庭外表假象下的裂痕,這本小說傑出的地方在於,作者不滿足於記錄家庭的衰敗,他還試圖給書裡那些尖銳的不討人喜歡的角色充分的理解,找尋出他們(以及我們)走上歧路的根源,以實現小說家最真誠的(儘管令人不可思議)的願望。  ——《出版家週刊》    強納森·法蘭岑的新小說《自由》是一部大師級的美國小說。像所有的偉大小說一樣,《自由》也不僅僅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它通過作者深刻而穩固的道德智慧,為我們闡明照亮了這個我們自以為瞭解的世界。  ——山姆·塔能豪斯《紐約時報》    我沒想到自己會被整本書的一切深深吸引。我是因為有責任在身才拿起《自由》來看的,但是卻像半著魔一樣地看完了,只用了短短幾天。直接讀法蘭岑和不讀小說而從外面打量他的作品,就好像是直接作夢和隔了兩三年試著跟別人講述夢境一樣,差別很大。  ——薩姆·安德森《紐約雜誌》    法蘭岑先生以發自肺腑同時又俐落優雅的筆調,向我們展示了他的人物是如何在一個充滿科技小玩意兒、風俗習慣不斷變化的世界裡奮力航行的,他們又是如何掙扎著在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和單調乏味的現實之間、在政治理想和個人唯利是圖的強烈欲望之間尋求平衡的。  ——角谷美智子《紐約時報》    一位文學天才……完全與其他當代小說在不同層次上……《自由》是年度之作,世紀小說。  ——《衛報》(英國)    看到一位繼承二十世紀如史坦貝克、辛克萊·路易斯等文學大師傳統,試圖探究當今社會各種問題的小說家,是令人精神振奮……這是一本讀完之後,仍會久久思考回味的書。  ——美聯社    對於強納森·法蘭岑的新小說《自由》,人們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它能否比得上法蘭岑的上一部小說《糾正》。答案是:能。事實上,如果你喜歡《糾正》,你有可能會更喜歡《自由》。又或者沒那麼喜歡,這也不打緊……重要的是,《糾正》是一部偉大的小說,《自由》也是。  ——班傑明·阿爾蘇普《時尚先生》    法蘭岑在很多方面都是個不合時宜的人。但他證明了不管在過去幾年內其他作品被掃蕩一空,人們到處說(純)文學小說已死的這種話,不過都是誇大其實。歡迎你回來,強納森·法蘭岑。  ——班傑明·塞克《英國電訊報》    這是一部如此全面的小說,描寫豐富,涉及面廣,充滿幽默諷刺的洞察,不過,《自由》總是回到那個家庭上來……法蘭岑先生最了不起的手法就是他的同情和理解,這讓她能塑造出無比豐滿的角色,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自由》的突出之處就在於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令人信服,還在於它有著能使我們被這些人深深吸引的魔力。  ——鮑勃·胡佛《匹茲堡郵報》    對法蘭岑而言,訣竅就在於:不要膨脹自己,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也就意味著接受這個我們身在其中的世界。而這正是書名所要說的自由,是這本令人著迷、震撼心靈的小說整個核心思想。  ——大衛《洛杉磯時報》    這是法蘭岑迄今為止最觸動人心的小說——既是一部關於失調家庭引人入勝的傳記,又是一幅不可磨滅的時代畫像。  ——《紐約時報》    《自由》不是偉大的靈魂尋找關鍵的真相,它描述的是一個至關重要且基本的東西都已經被摧毀或者重新建構的美國,在那裡人們只能手足無措地尋覓,甚至無法意識到他們究竟丟失了些什麼。  ——《紐約時報》書評人大衛·布魯克斯    強納森·法蘭岑從浮想聯翩的關於婚姻、家庭、整體文化的意識中構建出一部具有極強感染力的小說……  ——唐·德里羅,美國著名作家    令人興奮……扣人心弦……觸動人心……與《大亨小傳》和《亂世佳人》並駕齊驅。  ——《彭博新聞社》    觸動人心的精心之作……它的描寫是如此全面而豐富,涉及面是如此之廣,充滿了幽默的見解。  ——《匹茲堡郵報》    多麼精彩的作品……法蘭岑是最傑出的作家之一,這作品詮釋了一個時代和一代人,他的書是我們真正該讀的。  ——《聖路易郵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自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终于看完这本《自由》,在这漫长三个月!的断续阅读中一度质疑自己因宏大书名和奥巴马推荐、美国畅销第一等该死宣传所吸引的盲目主流选择。直到看完我仍在发傻,为什么叫自由?我只看到了一个抑郁的美国中产家庭,一段复杂漫长的三角恋情。自由?自由或许是我们一直追求正解却从未到手的伪命题。
  •     这本现实主义巨著徐徐展开了一副21世纪初期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画卷,几个人物轮番作为主角出场,架构恢宏,言语流畅,读起来仿佛是在看一部美剧。全书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景物描写,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意志,只有闲言碎语的对白、细腻的内心世界刻画和一些画龙点睛的时事交代。
      
      书中的人物个个无比鲜活:好胜、封闭、麻木、抑郁的帕蒂,精致、工整、刻板、纠结的沃尔特,狂野、性感、粗糙、矛盾的理查德,单纯、叛逆、冲动、饥渴的乔伊,还有从他们生活中穿插而过的各色人物。但可以发现,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纠结——对选择、态度乃至是性的自由的纠结,其折射出的或许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美国这个国家的纠结。
      
      最终,这种美国式的自由,让他们在自由地追逐、逃避和面对中,都无可挽回地走向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平庸。
      
      正如作者所言:来这个国家的人,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自由。而如果你没有钱,你就会愈发愤怒地紧抓你的自由不放……你可以是个穷人,但有一样东西任何人都无法从你手上夺走,那就是你拥有想怎么糟践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践的自由。
  •      在美国的社会背景下,在美国崇尚自由主义,公平主义的背景下,理解这本书所能打来的震撼感的确是非常的大的,然而针对于中国读者,不理解的地方也在所难免。自由是否等于放纵,是否是责任的反义词?这里面人们的成熟在于他是否能够找到自己幸福的来源,是否能够抵御的住自由放纵的诱惑。每个人都渴望自由放纵,但他们能不能承受住在这之后的后果呢?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还是值得推荐的,然写的有点多了,厚厚的600页所表达的内容并没有引起或者改变我人生观,可能我还没有接受自由之感的考验吧。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需要帮助的人确定努力的目标,以及人生的方向,追寻人生的意义吧,而不仅仅想要追求自由,人生是要负重的。
  •     自由一书,我还以为是一种满满的正能量等待你的探索发现,结果才知道这是一个 现代版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灵与肉,爱与恨,甚至能联想到 最近火热的《爸爸去哪儿》亲子教育节目,反正能想很多自己身边琐碎念叨的事儿,看起来挺烦的,不仅是因为长和翻译厚重,更有要对美国当时背景环境的理解,才能比较好的理解。就比较像是 《麦田里的守望者》,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
      
      ps:这书我看了一年,主要是人名忘了10个半月,后来又从新捡起来看的~哈哈~(@^_^@)~
  •     
       自从闲下来之后,阅读好像就成为了我唯一可以做的事情。看着书柜上面之前亚马逊做活动时买的300多的书,心想不管怎样在这学期结束之前一定要把它读完。因为我在心里也很怕,以后也许都不会再有这样大把大把的闲暇来让我读书了吧。
        其实《自由》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很艰辛的。我基本上是三次开了头,但直到这次(也就是第三次)才终于可以一口气把它读完。虽然花费的时间不少,但是我读书的速度一向是比较慢的,所以在一周的时间里读完这600多页已经算是我的荣幸了。之前看过很多外国文学,但是我不得不说都不是很对我的胃口。甚至连《巴黎圣母院》这种外文作品选读课上老师极力推荐的佳作我都是读了不到一半就放弃的。而之前红极一时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是在磕磕绊绊下看完的。虽然我知道看书的话最好不要慢,散,乱,因为人的记忆时间是有限的,当你不熟悉一部作品时没有坚持阅读很容易在过几天之后你就完全遗忘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书经常会面对“看着后面,忘了前面”的尴尬局面。好了,唠叨了这么多废话(也许是因为我太久没有写读书笔记了吧~~~恩,而且以后我还是希望可以用笔写),现在来说一说《自由》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弗兰岑是我见过的很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因为这本书可以说真的让我有一直读下去的欲望,我关心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我为他们的幸福抑或不幸而唏嘘。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看到书的封皮上面的这句话,我思考了很久都不太明白,但是直到看了二分之一的故事时候,好像对这句话有些似懂非懂了。帕蒂是一个和家人关系很疏远的女孩,在她13岁那年被强奸后却因为强奸她的男孩是父母工作上的伙伴和当地很有名望的家族,帕蒂不得不在父母的劝诱下选择了隐忍。而帕蒂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直到上大学,帕蒂选择了来到离家很远的明尼苏达大学读书,从而认识了有点神经质和强迫症的女孩伊莉莎,并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伊莉莎的男朋友。伊莉莎是一个占有欲很强的女孩,她崇拜帕蒂,却同时也试图控制帕蒂。她对帕蒂的爱丝毫不逊于对男友理查德的爱,但是理查德却因为伊莉莎的古怪而抛弃了他。理查德是一名摇滚歌手,他有自己的乐队,还有一个挚友沃尔特。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却在沃尔特见到理查德的第一眼时被他身上所散发出了的特质而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两人成为了室友,也成为了一辈子纠缠不清的朋友。而正是在一次理查德的演唱会上,沃尔特爱上了高个子女孩帕蒂。于是一段段纠葛的爱情在三人之间这样展开了。
        最终帕蒂还是成为了沃尔特的妻子,但是每次理查德的到来都让她欲罢不能。帕蒂年轻的时候也一直在尽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只是她与沃尔特之间的感情好像总是少了点什么,在我看来应该算是发自内心的炽热的爱吧。但是当他们的孩子长大,姐姐杰西卡和弟弟乔伊相处的并不那么融洽,而帕蒂对儿子的偏爱在邻居眼中也一眼就可以看到。但是就在乔伊高中未毕业时,却与邻居的女儿康妮成为了情侣,并随着两家矛盾的升级而住进了康妮家。这对于帕蒂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沃尔特对于乔伊的狂妄、自负也是讨厌至极。
        随着日子的平淡流逝,帕蒂和沃尔特之间的矛盾变得多了起来,但是沃尔特是那么的爱帕蒂,以至于可以包容她很多的缺点。而帕蒂也因此患上了抑郁症,整日在家无所事事。而正在这时,失去联系多年的好友理查德重回到了他们的生活中,并最终与帕蒂点燃了年少时那未曾发出光芒的爱的火焰。与此同时,沃尔特在工作中也结识了年轻而有魅力的助手拉丽莎,拉丽莎是那么的崇拜沃尔特,但是沃尔特却因为心中对妻子最忠诚的爱而屡次拒绝了拉丽莎。直到当他看到了帕蒂的日记,知道了帕蒂和理查德之间发生的故事,他的内心被深深的刺痛了。原来帕蒂想要的激情只有理查德才给的了,而帕蒂更是报以理查德更火热的爱。于是一怒之下,沃尔特把帕蒂赶出了家门,并和拉丽莎在一起。
        但是一切都在一场车祸中变了模样。在一场车祸中,拉丽莎不幸去世,只剩下孤单的沃尔特一人,此时,帕蒂也在华盛顿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她自己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并开始接受乔伊和杰西卡。沃尔特在告别了自己深爱的动物保护协会后来到了母亲生前留给他的一处位于湖边的房子生活。虽然一踏上这篇土地,就会想起帕蒂和理查德偷情的事实,想到理查德以“无名湖”命名而大卖的专辑,想到死去的拉丽莎,但是沃尔特要面对新的生活。
        而逐渐成熟的乔伊,也开始懂得康妮对他的无条件的爱。虽然他也曾出轨,也曾把因为一时冲动和康妮订婚而感到后悔不已,但是他渐渐明白了他想要的是什么,他懂得了康妮之所以对他如此包容的原因,所以他放弃了自由放荡的生活,坚定的和康妮在了一起。
        尽管乔伊和杰西卡都希望孤身一人的父母可以复合,但是沃尔特并没有表示出相同的想法。直到故事的结尾,沃尔特回到无名湖时看到黑暗中冷的瑟瑟发抖的帕蒂,发现自己真的无法做到不爱他。而收到的来自泽西城的邮包,则是理查德寄给他的自己的独唱专辑,封面是一座北方的小城,备注是《给沃尔特的歌》。故事在帕蒂和理查德重新回到沃尔特的生活中终于达到了高潮,沃尔特哭,沃尔特笑,沃尔特才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来,都爱着帕蒂,也爱着理查德。而他们所追求的的自由,也在爱的牢笼中得到了解放。
        另一本书是《托马斯·杰斐逊传》,其实说来这可以说是我认认真真看完的第一本历史读物和人物传记。(好吧,其实高中的时候还看过慈禧传,呵呵……)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大学里很多老师都很推崇杰斐逊,而我当时对他的了解不过就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发表了《人权宣言》而已。不过说实话,我所看的这本书个人感觉并不是很好,作为一本人物传记有些枯燥无味,而且语言和措辞也算不上优美动听,还好穿插其中的一些总统轶事给本书增色不少。不过不得不承认,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对杰斐逊很是佩服。无论是他在哲学、自然科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还是他优雅的文采和沉着温和的性格,都在美国的历任总统中十分突出。而杰斐逊本人对于高职高位却始终能保持一个十分波澜不惊的态度,他的心中没有虚荣,有的是对于美国人民争取自由、平等的执着追求。在贵族虐待、买卖黑人奴隶的时候,他却对待奴隶十分善良和友爱,当然这一点也是继承于他的父亲。他心中始终呐喊着争取平等、自由的号角,无论是在英国对当时的殖民地采取一些不平等的政策时,还是在他当上总统之后,他还提出了宗教信仰的自由,政教分离。他帮助美国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收购了路易斯安那大大扩充了美国的疆域,他确定了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则,他为了和平而甘愿发布了《禁运令》,虽然这对美国的进出口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这也是他在第二个四年中逐渐失去民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创立了弗吉尼亚大学,爱书如命的他甘愿为学校的图书馆和国会捐献了自己珍爱的藏书,他珍视每一位上门的客人并热情款待他们,所以直到卸任时他的财务缠身,成了名符其实的“负翁”,而这些欠款直到他去世后还在由大女儿玛莎负责。即使这样,他也会帮助邻居交罚单,也会因为难以忍受没有书读的日子而借钱购置大量图书。而因为不得已发放彩票来以此偿还债务时,各州的人民竟然自发捐款来接济贫困交加的杰斐逊。我想,这样的一个总统,给了所有他所爱着的人民以自由、独立和平等,他里所以当收到这样的爱戴。
        也许那时候的美国,不管怎样的局面,都是一种天堂。
  •     在许多的时间里,我曾经构想过千万种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和想拥有的生活。但是生活的击打让这些泡沫不断的破灭,也催生了更多新鲜的泡沫。
      ---------------------------------------------------------------------------------------
      
      这大概真的是一本我命中注定该读到的书,在处于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之间。我自己的签名一直写着自由自由,在某人的那里也曾经很有兴趣的读过一个开头,而终于,非常感谢我的老友,在生日的时候收到了这个厚重的礼物。你知道的,朋友最大的好处,不是帮助你装饰美梦,而是把你从美梦中叫醒。
      
      虽然自己还算年轻,但是也总想自己是否对于未来抱有了过多的希望,而且那希望是否因为被美化过而显得单薄了一些。这本书适时的出现并粉碎了我所有的疑惑。
      大概会有人懂得,如果总是读经典的典籍,尽管能够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但是在于现实的衔接上,却总显得模糊或许诗意,但实际的讲就是比较费力。可是新出的书籍里面,都是些偏激或者可怜的意见,没有什么能够让人觉得饱足的东西。因此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偏见抗拒,一直就少看新书,但是还好没有错过这个。在语言的方面,描述既有含蓄也有毫不遮掩,节奏的控制也非常有层次并且不让人觉得过度造作。在涵盖的范围方面,你可以看到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和哲学心理。而在人物的塑造方面,非常非常的贴近真实。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方面,基本上在阅读不久之后很快就被代入感攫住。
      在现实的层面上,你几乎都不会跟里面的人物有所接触,即便有类似,也是勉强对上号的缩小版。可是同时,那似乎又是所有人遭遇到的生活的翻版。从大学时代的冲动到中年时代的波澜,以及中间夹杂的日复一日的平淡而乏味的生活。
      每一个人大概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和基本要素,那是提前做好的设定,可是在生活当中,人类行进的时候,都会被随机游走的事件击中,你被击中并作出反应,于是就创造了你正在进行中的生活。
      所以我十分着迷为什么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路口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那是因为遗传的基因和父辈及童年塑造的性格吗,还是人性和灵魂时闪时灭的指引。为什么有些人选择放纵自己性格中灰色的一面,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一直良好的控制着自己并且获取越来越自如的控制力。
      有些时候,难免会遭受一些看起来了不得的创伤,这种时候,我时常放任自己去想如果我这样做或者那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而阅读小说的时候,做这种设想也更显得合理和容易。但是那只是一般的小说,这一本里面,你会看到所有的进展大概都是一开头就已经设定好了宿命。当然这只是因为我看过了全篇,而在进行过程中,各个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你对于某个人生阶段上遇到难题的纠结,不亚于你和恋人吵架和好后的心理波动,不亚于任何一个天秤座没完没了的估量和平衡。你可以自己去阅读,每一个章节里面,随机游走的事件小球,是怎么弹跳在主人公的心中,看似左右左右平衡的摆动,可是最终都依照那个主人公的特定性格而还是不可避免的去往了那个方向,也许有时候一点点差错就会走向反方向吧,但是基本上那样的概率也是太小的。
      除去做出决策的复杂程序,关于人性坦然的描写我也非常中意。不知道是不是出于某种阴暗的心理,看到每个人抑郁的部分,会觉得伤心但是又有种合拍的欣慰。某一年份的整整半年,我的心理测试都属于不怎么积极的结果。所以大概能够识别出作者那些关于抑郁细致入微的描写。我非常赞同作者提出的关于自怜的部分,之前也未曾发觉,但是现在看来,这种自怜的情愫应该在很多时候都是最大的帮凶。
      有时候人们大概会觉得,抑郁症患者都是由于过度的敏感和感性,可是实际上,有时候过于理性反而更容易激起自我厌恶的情绪。而且抑郁者自己对抑郁这种状态自知,又不自知,因为抑郁的时间一长,就会无法辨别正常的生活和抑郁的生活。还有自暴自弃的无力,就是因为这样,才更容易的错过或者输掉了曾经最在意的部分。
      而促使我来写这么长的书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关于友谊和爱情。在英语里面,家人、朋友还有爱人是都可以说爱的。但是在汉语里面就有着明显的区分。但是在实质上的部分,不管是什么语种,大概都能对这三种感情做出一个界定。
      我曾经尝试着对身边的人转述这个故事,开始的时候男主爱女主,女主被男主的朋友吸引,而男主的朋友热爱他的朋友所以对女主非常冷酷,女主转而和男主在一起并且结婚,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女主变得抑郁消极,偶然的机会女主和男主的朋友出轨,但是两人又决定结束,可是后来男主的身边又多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听起来很像一个什么直播贴的情节。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可是事实上又是这样的,因为每一个女人听到这样的故事,胸中燃烧的一定是对年轻漂亮女人的妒意和怒火,还有就是对好好人男主的失望。
      大概好好人男主会觉得这样非常不公正,之前作出了那么多的让步和牺牲都没有取得什么成效,为什么不能容忍他也去获取一下身边的馈赠。大概女人们都会想,当时女主嫁给他就是因为他表现出来的安全和确定,结果连这也都是种可以过期的伪装。所以这一切,都让人想起每一次吵架中无休止的责备,这也是一种无休止的痛苦折磨。
      反正我在阅读中一度无法继续,里面提起的背叛所引起的痛苦灼热的烧着内脏。那让我想起许多事情,也让我重新得以认识。因为这个事关我翻开此书前还秉持的信念,事关我一直以来愿意信赖的那类男人。
      如果是你,你大概也会选择去信任这种善良又自制的人,他似乎有无限的忍耐力,似乎有源源不断的爱意的泉水。大概中年男人对年轻女性的痴迷从来都是个永恒的存在,可是连他也逃不过这样的时候你会极端的失望,更失望的是你得知他对妻子的关怀不过是为了尽到责任为了做个好人,你会想这种虚伪比那种直截了当的对女性的轻蔑更混账。
      可是生活就是这样,爱情就是这样。
      不管开始的时候,谁怀着怜悯,谁卑躬屈膝,只要到后来在一起,就都是一样。不管开始的时候,爱火有多炙热,精神有多契合,只要归到流水一样漫长的日子里,都是一样。爱情就是会慢慢归到平淡,你会对身边的人挑剔,而愿意不断去发掘那个年轻女孩身上的亮点。真爱这种东西大概就是种类似圣诞老人的谎话,开始的时候这还只是一个突然跳出来的想法,我内心所拒绝的想法,知道我为此痛苦不堪。
      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痛苦,爱情有这么重要么。这时候我才发现,如果除去爱情,我可怜的人生里几乎什么都不剩。
      于是我在那个工作日的深夜失声痛苦。我有一些解释或者反驳的话想说,却又觉得不适合说给朋友听。这种失恋的痛苦于是交织在之前的痛苦上,这是一种颇具规模的伤害。
      有朋友说,遇到痛苦就要去经历,然后才能坚强。于是我才能继续阅读下去,虽然有所预示,但是真正看到沃尔特对拉丽萨诱惑的在意,熊熊的火焰就再次升起。我一共花了两个夜晚才完成对我来说最难进行的一次阅读。不管沃尔特是不是心里怀有愧疚,是不是依然深爱帕蒂,但是他所有和拉丽萨接触的部分都令人焦灼痛苦万分。也许会有人觉得那不过是因为帕蒂令他失望,但是说实在的,即使帕蒂比现状好一点,也阻止不了沃尔特的渴望。所有对于纰漏的寻求,都是开脱的借口。我是一个女人,但是当我想像我自己是个男人,并且眼前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和肉体,也觉得那是不可避免的引诱。何况,真正的男人们比我多了更多的雄性荷尔蒙和征服欲。而唯一的例外只有爱情,只有爱情才能抵御诱惑,让人无视目之所及。诱惑能够成立,也是从反面透露了爱情崩塌的讯息。
      我无法抑制的将这些东西投影到自己的生活,并且发现,即使是分手也遏制不住占有欲带来的痛苦。这关乎你曾经信赖的一切。而生活就是用一本书的形式将信念粉碎的不留踪影。而且也许你的疼痛,就像书里说的,就是因为你最把它当真。
      我曾经以为自己很多意识都是超前而又早熟的,可是现在才明白我也许不过是刚刚窥探到了成人世界的秘而不宣的部分,只不过是刚刚重新认知了圣诞老人。我就像所有轻狂的少年,大言不惭的说着自己要去开创新的生活去实现自我,结果突然羞愧的发现自己在认知上低于平均水平一大截。
      帕蒂说,如果拉丽萨还在沃尔特身边,那么她还能等到沃尔特对拉丽萨厌倦,可是拉丽萨的死去,令沃尔特的某部分偶尔游离的爱成为了不能消逝的存在。这句话和所有其他关于提到沃尔特对拉丽萨的爱的话一样,都足够让我哭一段。可是没有事情都可以归咎于随机小球的袭来。
      我依然想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两个人除了彼此再没有过别人一定是最美好的事,可是我也不愿意说我希望从未认识过你。也许我们只是一起度过了人生的开端,可因为我付出的爱,你就融入了我的生命里面,成为了我的存在的一部分。也许,从乐观的角度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无需在庸常的生活里面消耗掉它,于是它才得以保存下来。从无私的角度上说,也值得庆幸,恰好因为我的当真,才得以有它的存在。连续两个晚上的失眠和痛哭不是一件好事。同时请读者们原谅我的神经质和组织散漫的言论,因为我还在漫长的修复期。
      我想,大概我会试着去学习适应新发现的人生规则,去寻找一些比爱情更站得住脚的东西。
      同时,非常感谢能够在这个时候读到这样一本书。这简直是最棒的警钟。因为我总是说希望自由希望自由,可是之前我嘴里的自由听起来简直矫作虚伪。
      
      
      
      
      
      
      
  •     回归的自由——读《自由》后感
        最近读完了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这部书声势浩大,作者是近十年来唯一一个登上时代封面的作家。据说在出版之前奥巴马就迫不及待读了,赞叹“amazing”。我对于新的东西向来比较落伍,这本书是前一段时间朋友所赠,看了不少日子才读完。说实话,作为一部小说,自由并不是什么能吸引人的名字,作者在书中很聪明的无数次避开了直接谈论这个问题,我心里带着疑问一路下去,读完之后合上书,才发现背面还有作者的一段话——“我唯一不会谈论的问题便是自由,对读者而言,这似乎是一个独立的考验。我希望你们能在读完之后抽出五分钟来想一想:这本书为什么叫‘自由’”····
        我不想从更深层次的层面去理解这本书,因为说实话,更深层次我还没看出来。这部书讲了沃尔特和帕蒂一家生活中的种种经历波折,这对均来自有些古怪的家庭的夫妻在畸形的父母、无情的受伤、感情的波折再加上一点莫名其妙中走到了一起,又在同样不平静的生活中经历争吵和分离,一切归于平静之后,他们终于在年过半百找到各自的位置,带着多半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纠葛安享幸福。还是上面说的,书里并没有说谁谁谁拼命地追求自由,也没有从头到尾高喊着自由。但自由一直被追求和寻找,也贯穿了整部著作。
        美国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一直在高调的亮出自己手中的牌,这已然成了那个国度人民的性格。单是自由二字,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新闻媒体中又何止看过成千上万遍。在这部书中,自由依旧是每个人心底追寻的东西,沃尔特那个被剥夺的夏天,理查德那叛逆而前卫的音乐梦想,帕蒂对家乡的排斥和为了与父母不同而做出的努力,乔伊和杰西卡用各自方式对帕蒂的反抗,甚至帕蒂和沃尔特上一辈、上上一辈人移民至此创造基业或者毁掉基业的初衷,都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所为的自由的欲望而已。所有人都把自己的目标定为某个虚幻的想法,而这些想法背后都是追寻自由的潜意识在支撑着。生活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前行,或失或得,有亡羊补牢,也有矫枉过正。不着一字而贯穿全文,这是我们古代诗词歌赋的拿手好戏,所以在这方面看他的自由主题毫不费力,但是作者在表达自由的过程中所设置的背景实在是不容易——作者不容易,读者也不容易。
        老实说,虽然这本书好评如潮,但是在我看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并不是什么轻松地事情,一方面当然是自己道行不够,对美国文学作品的风格还是没有那么适应,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所有人物都出身在一个及其奇怪的家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纠缠不清的矛盾冲突滑稽荒诞。沃尔特的酒鬼父亲哥哥和软弱无能的母亲,拉丽莎、理查德等等的古怪离奇十分不和谐的各种家族,尤其是帕蒂那个充满嘲笑、忽视、假装和搪塞的政客家庭。难以想象在这样环境出来的孩子不会有矛盾的性格,不会叛逆独立。在这样的家庭中,哥哥因为弟弟接受不了烟味而反对父亲能遭到奚落,女儿作为一个出色的运动员可以得不到父母的几乎任何夸赞,而同时二流的姐妹们却被父母视为至宝,更离奇的是女儿被强奸这样的事情都能因为职业政治家的利益冲突而忍气吞声,这样的打击在子女心中留下的阴影要对他日后的整个人生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对自由的需求也就显而易见了。
        艺术高于生活。我们有句老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整个世界都成了四十二章经,也的确不容易了。比较厚道的是,作者也相信再难的经也终有念完的那一天,所以能看出来,每个家庭在长远时期看都是渐渐变好的,沃尔特帕蒂理查德都很有自己的成就,某种程度上远胜过他们的父母,而乔伊杰西卡更是小小年纪就独立而成熟,没有帕蒂沃尔特在社交上那些莫名其妙的心理障碍。所以在整个时间线上,生活还是往上走的。
        那么自由在哪里呢?
        每个子女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叛逆,结果就是我们总在尽力的让自己和生养我们的那两个人不同(当然也包括我),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发现我们宿命般的越来越像父母。父亲患病的时候,正在和沃尔特冷战并且反思自己作为母亲所犯的几吨重的错我的帕蒂终于回到了家乡照顾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她终于发现了自己从未料到的东西,“她不安的发现自己原来和他那么相像,也明白了为什么她自己的孩子对她的搞笑能力不买账,为什么在为人母最关键的那几年里,强迫自己更多的和父母见面会好一些,因为那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她和孩子对她的反应”。在生命已经过了几十年,她自己的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之后,作者终于让她用回归的方式了解并原谅了自己的父母。
        所以当她问起母亲当年自己作为出色的篮球明星的时候为什么得不到哪怕是看一下比赛这样的鼓励的时候,母亲没有给出答案,而这也并不是什么关键的事情了。就像书中的小标题“错误已然铸成”——“她那关于开创全新生活、一切从零开始、完全独立的梦想终究不过是个梦想”。
        而,还是像上面说的,这个梦想背后的支持,就是追求自由而已。理查德还是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名气和正统身份,乔伊还是老老实实的娶了康妮而没有接着睡詹娜,沃尔特发泄掉了最心底的愤怒并且和帕蒂安静的度过晚年,甚至帕蒂那几个不靠谱的兄弟姐妹也各有归宿,沃尔特的哥哥“凄惨的”做着职业流浪汉,而就连沃尔特也懂他对弟弟成功的生活不怎么感冒。用这样峰回路转的方式,自由回归到了真实而安静的生活当中。
        所以我相信作者想表达是所谓的自由往往在我们拼命追求的时候反而渐行渐远,同样带走的还有真实的自己和幸福的生活,当内心回归平静,生活回归正途的时候,肉体可能不再自由,可是内心已经得到了解放。
        其实书的正面封面上也有一句话,“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一个人从小到老,这本是生活中最简单最乏善可陈的事情,在写作中却绝对是最困难最难掌握的,作者写了一个家庭的前后几十年,单单是这一点,这本书也值得推荐了)
  •     看完600多页的大部头《自由》,我深深感觉被欺骗了,因为作者在书中根本没有讨论自由,除了这段全能上帝角度的评论“来这个国家的人,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自由。而如果你没有钱,你就会愈发愤怒地紧抓住你的自由不放。就算抽烟会杀死你,就算你喂不饱你的孩子,就算你的孩子会被疯子们用突击步枪射倒。你可以是个穷人,但有一样东西任何人都无法从你手上夺走,那就是你拥有想怎么糟践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践的自由。”
      
      不知道该期待一部小说带给自己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我的一个朋友从来不读小说,他的观点是这世界上有太多亟待完成的更有价值的事情,读小说或许是收益率最低的一种吧。事实上,实用主义大旗飘扬的土地上,我也没有耐心读小说了。可是对自由这个概念如此迷恋,以致于这样称不上标题党的书名就吸引了我。那么关于小说,我们到底该指望它给我们什么。
      
      小说当然有其具体的历史价值,比如我们读《红楼梦》就可以很具体地感受到清朝时期,达官贵族阶层的真实生活,那是历史著作无法事无巨细地告诉我们的;而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时,就可以从另一个新的视角去看中国历史上那段荒诞的过去;还有《三体》,这样的绝佳科幻小说,可以带我们领略霍金《时间简史》之外的星系故事;小说类似这样的价值当然有很多,但实用主义者一定会继续追问,它对我自己有什么价值吗?
      
      首先,小说可以消遣时间啊。在机器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后,无聊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小说虽然比不上电影电视剧那么生动形象,但可以调动你的想象力,对号入座,将自己置入其中,玩各种时间、空间上的穿越。当然这种阅读是会被蔡康永先生鄙视的,因为他更希望阅读是高于电影电视层面的,非娱乐消遣性质的。所以,小说必须得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还好,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就做到了,它不仅让你领略了蒲松龄生活的那个年代里真实的民间疾苦,还用清初山东剡城私奔未遂的妇人王氏是如何被丈夫杀死这样一个故事,带你领略史书上一笔带过的真实生活;它还告诉你当时的律法,经济状况,却不奢求在你的案头常驻。
      
      而乔森纳·弗兰岑的这本《自由》就告诉你,那个我们一直向往的自由国度里,一个富裕的美国中产家庭生活,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全职主妇帕蒂是如何被自己过多的自由毁掉的。小说中,帕缇拥有随意支自己所有时间的自由,而这就像容易让人上瘾的饮料一样,让帕蒂欲罢不能,也因此一步步走向自己的不幸。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或许没有这样的自由,但却不得不时刻反省自身,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那些少得可怜的自由时间,到底该如何度过,才不至于被生活的惯性马不停蹄地拖到一种凄惨的老年生活中?小说里的帕蒂有遗产可以继承,有能干的丈夫可以依赖,或许还能得到两个子女的赡养,而我们呢,除了即将破产的社保和养老制度,还有什么可以指望吗?
      
      小说只是让我们去审视自己的生活还不够,在不如意的日子里,我们更希望看到同样有人也在自我怀疑。除了那些被暴露出来的名人日记(名人传记大都是经过粉饰的,要么逆袭幅度过大,要么又完全不提当年出身),我们最管用的其实是在小说里寻求安慰,因为那里屌丝更多,穷小子更容易有高贵的灵魂,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
      
      我本来是想尝试回答弗兰岑在《自由》封面上的提问——这本书为什么叫“自由”?可我居然拉拉杂杂地为自己读小说这么奢侈的行为找了一堆借口。言归正传,这本书通过描写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诞生,瓦解,到最后复归普通生活的过程,当小说中那些以自由之名在拥有自由市场、自由价值观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不管竞争多么隐晦、微妙(subtle)、无处不在,而最终都趋于相似的平庸时,作者大概是试图和我们讨论自由的边界和局限。
      
      讨论小说的主题非常无聊的事情,其实不管阅读什么,“归根结底,人们只想阅读他们自己。”我想弗兰岑的这句话是标题最好的回答吧。
  •      “帕蒂一点点读着这一段,感到彼埃尔失去娜塔莎的过程就像慢镜头下的一场灾难。事情或许不会有任何不同的发展,但这几页文字之应景贴切,对她的影响几乎像下了迷幻药一般。”----- 《自由》
       在这整件事情中,她对自己在意的到底是犀牛还是羊毛一直迷迷糊糊不能确定----尽管,不论答案是两者中的谁都已经没有了意义、事情也不会有任何不同的发展,但她始终觉得她应该对自己有个交代----哪怕是能辨别出更在意哪一个也行啊。她一点点读着《自由》,这本有关羊毛正所处的并为之热血沸腾的国度----美国----的超厚小说,文字之应景贴切,对她的影响也几乎像下了迷幻药。
       作为帕蒂的丈夫、理查德最好的朋友,沃尔特表面内敛之下对很多事有独到又严肃的见解、“有责任心到了让人心碎的地步”、对女人无微不至悉心照顾和好脾气、尤其是他倾听任何姑娘说话都能表现出一种无人能及的专注度这一点,无疑跟她所认识的好人犀牛相像无差。只是沃尔特那昙花一现被帕蒂称之为“美好的愤怒”是她希望从犀牛身上看到却没能如愿的。
       理查德身体以外包括身体上的赤裸裸的雄性特质和放荡不羁的个性,和书中也一直用来形容他的“纯粹”这个字眼以及这个字眼所决定的他漂浮不定的生活方式,无一不与羊毛贴合的严丝合缝。他们对女人同样怀有一种来历不详的恨意。同样把和不同女人上床视为人生重要使命之一的理查德和羊毛,不同之处又在于,理查德睡过无数女人但视这些女人如工具用完弃之,而心底却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露声色地爱着一个女人;而羊毛,他爱每个和他上过床的女人,这爱持续的时长从高潮一刻到延绵多年不等,但总有那么一刻,他是爱她们的,那样一刻他总是愿意用最柔情的语气和最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她们。而基于这一点,她已经彻底将她本人同帕蒂区别开来。
       但理查德偶尔的那种暧昧不清的沉默,且被我们称为隐忍的担当吧,又是犀牛的写照。羊毛从来只会用或暴烈的像个独裁者一样让她愤怒的方式或温软的像个小孩子一样让她怜爱的方式表达出他当下的任何一种感受:他几乎奉诚实为无上良品,而他的诚实在她看来有时是一种无法无视的让她动容的优点,有时则是一种羊毛为自己的自私和不担当开脱的挡箭牌。当然,羊毛只承认前者。
       “容易被无边无际的自由梦虏获的人,同样容易被厌世和愤怒的情绪所控制---倘若这个梦未能实现的话。” “我们追逐自由 追到绝望”。理查德太过自由了,这注定了他更容易迷失;他的那些梦想的实现也无一不以暴烈的方式获取灵感,他的生活中出现的人和事最终只能以快消品的形式存在和失去,他注定与绵长隽永的美好无缘,他只与毁灭之美有关。对比下来,沃尔特是那么的美好---因为他的善良。
       就连书里对美国城市的描写,都让她不由回想起羊毛曾带有朝圣般向往的语气和神态跟她提及的那些他生活过或没生活过的美国城市:时至今日,他仍称芝加哥为“我的芝加哥”。为此她竟在百度上孜孜不倦地查阅了美国的地图、国旗、公共交通设施甚至国徽上的白头海雕。
       她一直试图否认羊毛对她的影响,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就像有个MV的独白说的:是不是每个离开你的人,都会留下他的一部分给你?在跟这个孩子般的男人暴风骤雨地相处两月之后,作为她原先最明显的特质之一的旺盛求知欲开始重新如饥似渴的生长,她又开始抱起书本如饥似渴地阅读----尽管不尽是羊毛推荐她读的书。曾有一度,她被逼无奈地或者说终于从众地认同了一个观点:到了一定的阶段,一个尴尬的年龄,就该斩下所有不切实际的追求,一心向往人间烟火才对;这个尴尬的年岁再张口闭口跟人谈论文学艺术和精神追求,是不靠谱的表现;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格格不入便是孤独。遇到羊毛,他那种毫不掩饰甚至夸张的文学角色式的表达方式和自诩知识分子的调调,一开始让她觉得讶异想发笑,后来她感觉身体里有个自己在渐渐复苏,最后的局面是他们经常由于对文学作品或某个作家的不同见地而争辩地面红耳赤收场。冷静下来,她觉得想笑:这样真好。
       现在,她会在独处的时候,抱着一本好书,抽着烟阅读,光明正大地享受并陶醉于这样的时光。当然,心里不可避免地想到羊毛。想到他不修边幅像羊毛一样龇着的头发,想到他整齐的牙齿暗红的嘴唇囊囊的耳垂,想到他极低的怒点放肆的笑声,想到他挂电话说“拜拜”时极不和谐的让她来气的娘们唧唧的语气,想到他右眼皮上的伤疤和他指甲缝里藏着的污垢。这种想到,嘴角挂笑,但不是想念。
      
  •     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是,这本书为什么叫自由?我不知道,比起能写几千字严肃书评的人,我也算不上是什么有特别的文学艺术鉴赏力的人。可能是最近自己一个人,所以脑袋运转的也勤快了起来。所以还是有一些模糊的未成形的想法,对于本书的解读未必是正确的,但是对于自己的启示而言,是真切的。
      观点之一是可能社会和外界整体对于自由的宣扬和鼓吹将其定义为人的一种基本道德和人格财产是误导性的。并非说人不需要自由,追寻自由是必须的,甚至要为之斗争,但是需不需要被定义被宣传是值得商榷的事。要获得自由,必然要独立。小说中的角色不是为自由而抗争的斗士,所以这个观点或多或少有些莫名其妙。但是我觉得,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困顿的个体,与其他个体的结合与亲密联系,意味着失去一部分的个体自由。掌握平衡是艰难的,或者彻底沦落为关系的囚徒,或者走向孤独的疏离。从这个层面来说,外界对于自由这一观念的强力推动会让人们走向过分疏离的极端。(好天马行空的idea)。小说里每个人的关系都徘徊在亲密与疏离之间,渴望亲密与爱,又在微妙的竞争中形成奇怪的对抗,所有人都被安置于一种充满时代感的焦躁与困惑中挣扎。而人的融合与妥协又是那么的必须,所谓“两个人在一起才能对抗生活”。配角们在挣扎中非死即伤之后,主角们开始在完全破碎的生活中重建爱与连结。最终达到一种自由与妥协的平衡。虽然这个重建显得有些突兀,在整部书的基调之上也显得太过温情。
      其他的idea在工作琐事中被扼杀。。。。。
  •     刚刚把这样一本大块头给看完了,原先还想着争取两个星期看完,没想到一拖就是一个月了。小说的结局真的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小说的描述在后面越来越具有画面感,让我完全沉浸在作者所构造的情景中,非常感同身受,映像出了一些个人情感。整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心理,真实贴切,自然流露。每一个情节都能够表现得非常饱满,在每个情节中都能给于读者一定的高潮。很佩服作者采用的这样一种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带有一种旁观者平静客观的视角,而通过自述人这样一种形式,又能让读者跟帕蒂有着一种潜意识的熟悉亲近。故事并不深远,记录的就是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事情,那样的成长环境,塑造了那样的人物形象,那样的生活态度,成就了那样的人生。小说没有怎样去强调自由这个话题,但情节的发展就是围绕着每一个人的自由,在缓缓的故事描述中,流露的都是每一次自由的渲染和芳香,它就散发在我们每个平凡的人内心里,无处不在,只是有些人会去主动感知,而,有些人,就存在无意识中的生活细节里。
  •     作者乔纳森用三个故事串起了整本书。
      NO。1
      帕蒂,理查德和沃尔特·伯格伦德三个人的爱情,当然了如戴安娜王妃说所说三个人的爱情有点挤。从一开始帕蒂就要在理查德和沃尔特两个人之中做出选择,理查德象征着自由,他邋遢滥情甚至和最好朋友的妻子上了床。但混蛋就是惹人爱,作者有意在前头打压了沃尔特来烘托理查德,沃尔特在自我救赎中收获了圆满。拉丽莎之死成了一条出路。而帕蒂出身于一个爸爸是律师妈妈是议员的家庭,姐妹都比作为体育生的帕蒂有前途,她在年轻时遭遇了强暴,为她后来的情爱之路的坎坷埋下了伏笔。
  •     《自由》给我一个窥视的机会,从西进运动到20世纪中期的反战hippee到性解放,抗争,深深植根于美国文化。但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国,同样是抗争,但对象是人性。Walter对商业欺诈的抗争,Patty对中产家庭禁锢的抗争,Joe对贪婪的抗争。在虚荣、占有等人类劣根面前,是妥协还是抗争?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     终于看到了结局,是欢乐的。
      从一开始阅读的苦涩无味 到后来仿佛是与主人公们一起体验着世界和人性带来的杂味,亦或是好奇、疑惑、震惊和甜蜜。
      好比 用了几十个小时,过了把别人的人生。
      但好玩的地方在于 作者试图将每一个故事情节透过不同人物的思想活动呈现出来。虽然有时还真会眼花缭乱,但你会突然发现,人性并非如此复杂,它只是顽固地植根于个人的原生家庭及人生经历。取决于你愿不愿意去了解去思考去接受。
      同时,当读到某个情景时,就仿佛那些事那些人就活生生地在你生活中出现过,甚至像在复现你自己的一段旅程。
      这本书挺「重」
      二十几年的人生 还太「轻」
      我想 应该还能读很久
      
  •      在这本厚达六百页的书的腰封上,印着作者的一段话:“我唯一不会谈论的问题便是自由......”但对读者来说,要看出作者为什么把此书命名为“自由”并不是件难事,相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但几乎都与“自由”这个抽象的概念分不开来。
       帕蒂,这个疯狂的抑郁的好胜者,因为自由得过分而被锁住。书中的每一次关于她的描写。都有种令人躁闷的忧郁。她对沃尔特无条件的爱不知所措,在这份给予了她死心塌地的崇拜、无所保留的赞扬和充分的自由得爱中,帕蒂感受到的却只是感激---所有不爱的借口。她一心想要寻求更刺激的,更符合她骨子里竞争天性的爱。而沃尔特,处于他天生的无限同情和对帕蒂盲目的爱,给予---或者说是强迫---帕蒂去有条件胡思乱想,去忧郁。书中花了很大一部分写帕蒂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写她的家庭对她的影响,但大部分都是站在帕蒂那怪异、偏激的角度上去看待的。而事实上哪有这么糟糕?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矛盾,而她显然太过于沉迷于这种自己被家庭成员间无法避免的竞争感和恶意所压迫而想去做得更好更偏激的想法和行动。帕蒂无疑是享有充分的自由的,而她却可悲地花光这些自由来换取抑郁和崩溃。关于帕蒂的事情太多太杂,而我敢肯定的是,她对谁都不爱,因为她只爱她自己。即使她在努力去爱她的家人、朋友,但她显然没有这个能力。她的爱充满了要完成的紧迫感、压抑感和利己感。对乔伊无私的付出和无微的照顾,不过一半是出于母性的本能,一半则出于对乔伊斯---她专注于工作(或者说在工作上寻求逃避和安慰)而忽视家庭的母亲---的拙劣报复。对理查德的渴望,到最后却发现也只是出于性、未被满足的欲望的瘙痒和对沃尔特的微妙的排斥(我非常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书中人物里我最喜欢的是沃尔特---说实话,是因为我在他身上找到了太多自己的影子。别的暂且不说,光凭最后一部分写到他用尽办法劝告邻居们把家猫关在室内,我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同情、理解和同病相怜。他和我一样,是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他悲观地看待这个人口过剩、贪婪的世界,他的眼中全是腐烂的土地和死去的动物,而他又积极地费尽心血为保护生态奔走(而最后却沦为一个过去时的笑话)。沃尔特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伟大而又悲伤的同情心注定将他的双眼牢牢地钉在人类疯狂的杀戮和对自然无休无止的破坏上。他的内心得不到安宁,即使在那个寂静的湖边小屋里,他所感受到的也只是一切都会失去,一切都在趋于更糟,一切都不可救药。如果不是从小习得的令人惊佩的忍耐力,我觉得沃尔特是做一个恐怖分子的好料子---有毅力有头脑有恨意。整本书的语调都很平淡,少笑点,无泪点。而最后看到“‘老天,你真是个混蛋’,他边笑边哭,‘这是多么的不公平,你个混蛋’”的时候,真的就很有流泪的冲动了。理查德绝对是真正爱着沃尔特的,像爱儿子、爱父亲、爱远方、爱自己的那种无法形容的爱。这也是书中我觉得唯一经得起推敲的爱。
       理查德的确是个魔鬼般的存在。但一开始可以看到,在大学期间他是如何和沃尔特死心塌地地成为挚友的。理查德是个有心有感情的魔鬼,是个天使般的魔鬼。他很聪明,有才华,却羞于被大众承认,他对自己这种仍在人群中立马就成为焦点的气质既骄傲又烦恼。但他无论怎样就是这么酷。对理查德而言,“他人即地狱”是完全正确的。他无比享受诱惑新鲜猎物的过程,而之后又立刻厌倦。他人的存在对理查德而言是维生素也是细菌。那他和自由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觉得,他好像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他独立于这些抽象的概念之外,因为他太难以被定义。那么或许,他就是最自由的吧。
       单从书本身而抛开人物来看,我认为弗兰岑这本《自由》被誉为“世纪小说”也是当之无愧的。
       书中提到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我并不能很清楚地搞清楚。但我的确看见了一个缺陷丛生的美国,一个很不完美的世界。政治家腐败(当然,这是我们不用看书都懂的),环保家虚伪,群众无思想。而有思想的呢,又要么太过无力,要么就是太偏激---总之,有了和没有差不多。
       弗兰岑对家庭问题、个人性格缺陷的分析非常精确。令人赞叹,我不得不成为他的忠实拥护者了。首先,他的条理非常清晰而有独特,他并不满足于单纯地叙事,而是“东拼西凑”地慢慢把整个地图展开。再者,人物的刻画很到位,这一点是所有这类小说要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类型的还有如 John Steinbeck 的《伊甸之东》,但后者显然要在其他方面---无论是叙事的手法还是故事的结构---都要稍显逊色)。
       但是我不是很理解这样的结局的意义何在。是要先用力的搅拌成一团乱,再出人意料地呈现出一杯美味的麦片吗?还是作者希望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破碎之物是能修复的呢?......或者,这样的结局也算是一种妥协,停止向世界向众人宣战,而最终得到了真正的安详的自由?
       抑郁,放纵,沉溺,破坏,愤怒,无力,疯狂,死亡,逃避,自卑...真是这样,“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除自由外的所有东西”。
  •      “一切都围绕着同样的问题,即个人自由的问题,”沃尔特说,“来这个国家的人,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自由。如果你没有钱,你就会愈发愤怒地紧抓住你的自由不放。就算抽烟会杀死你,就算你喂不饱你的孩子,就算你的孩子会被疯子们用突击步枪射倒。你可以是个穷人,但有一样东西任何人都无法从你手上夺走,那就是你拥有想怎么糟践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践的自由。”
      
       看完这部600页的书,只记得这段话。
      
       人生追求的再多,最虚无缥缈的自由仿佛还是最诱人的苹果。社会却永远用它的规则阻挡你冲出牢笼的渴望。
      
       年轻的人们雄心壮志,遗憾的是初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意味着你是你以为的那个独特的个体,你终将要懂得的游戏规则,告诉你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什么时候要扮演不擅长的角色,然后才得到属于你的利益。
      
       婚姻之外的爱情,不去用道德来批判。无论为了旧时的错过,为了更年轻而饱满的生命,在高潮褪尽的空虚里,依然只有自己而已。然后花掉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反省不是过错的过错。
      
       直到有一天,我们终于理解父辈对我们过于严苛的管教,终于宽容对待他们的不完美不高大不伟岸,终于接受自己是平凡人的事实,也终于和这个社会握手言和。或许我们想要的幸福,真的只是以自由为代价。在明白这一切之前,必须要以自由的名义去冒险。
      
       就像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一样,静静讲述一个外表平淡的家庭,在所有事实被层层剥开露出他们的本来面目后,现实主义的残酷还是毫不留情地刺痛了我。喜欢这个突兀却给人一点温暖的结局,至少生活依旧继续着。
      
  •      自由这个词似乎在它一接触到这个世界时,就镀上了金,没错,灿烂夺目的金色。人们追逐它,簇拥它,拥抱它,亲吻它。已经得到它的人(请允许我暂时这样说),毫不掩饰的夸耀它;被束缚的人则对它露出赤裸裸的贪恋。我从没怀疑过自由的光亮,它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这样昂扬的矗立着,像贤者的雕像,引人膜拜,给人力量。但是,我一直却在怀疑另一件事,那就是究竟是哪种程度的自由才令人满意,我们在自由中获得的到底是什么?
       前一个问题就充满了争议。一旦我们将自由的可接受程度缩小,必定 有些人会立马站起身来,以时代先锋的姿态毫不讳言的指出那其中可能存在的保守主义错误。但是,当我们将自由无限放大时,也必定会有现实主义者以轻蔑的语气,像教育小孩子一样告诫我们“这世上本没有自由”。我最开始在自由上面的辩证就是试图在自由的范围上寻求平衡以使持上两种观点的人都能够满意。但是,问题在于,这两类人在自由上的追求就是极端的崇拜或是妥协,要让两者都服气,硬来不太可能。《自由》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新鲜的角度。
          凭我的能力必定远不能彻底理解这篇文章吧。但是有一点须是确定的,我还会再读它,现在第二次动笔写这篇读后感离读完它时便是更久了。我特别在意的还是作者对于这本书取名的用意。他也在别处(或是某个推荐吧,记不太清了),说了读者应该思考一下自由的含义。我看这部小说,完全感觉不到自由在哪里,处处都是束缚,掺杂着欺骗的酸楚,仇恨的火焰,矛盾编制成一张巨大的网,罩住所有人。
          人们总是试图挣脱,但终究妥协,不知是怎样的力量让所有人都释然,将苦涩装点。我坚信,作者绝不是像前文所说的现实主义者,这观点或许有一点我对于作家浪漫情怀先入为主的介怀吧。但是我这样说也是有实在的根据的。单从结局而言,确实是浪漫的,闪耀着宽容的光辉。我不认为这是作者给读者的某种形式上的希冀。我认为,这正是答案。是人们在经历自由时候的思考,自由本身只是一种状态,能够使人们真正有所得的是自由在我们胸前佩上的勋章。
          我映像最深的便是沃尔特一家人的儿子乔伊了。受人宠爱,有着畸形的性格,对女友的不诚实与对财富盲目的追求,带来了迷茫与胆怯。一时的冲动就做出的决定就像无数的钉子,铺满了他的生活。他不断地踩上钉子,留下的血就是他一路走出的足迹。自由让他享得了狂喜,却终是“自我界限”暂时且部分的崩坏。这种捆绑着的微笑的脸,勒出的痕,终化作醒悟的符号。释然与接受,自由的回归于收敛,变得厚重且缤纷。
          其次就是理查德了。与朋友与朋友之妻的牵绊,他不知做出了多少的妥协与挣扎。在这里,自由就是一种逃避。放纵与麻醉,背对着的微笑与哭泣,像是蒙着浓浓雾气的独自驾着小船的旅人。这里的自由是可悲的,灰色的,没有希望的。随着所有的联系暴露在巨大的探照灯之下时,自由才发出了光亮。
          我所思索的就是“自由”的真谛。我一向就是不期望什么绝对的自由的。但是奇怪的是,我却对飞翔感觉情有独钟。我一直思索,我是不是平时对自己有太多的束缚,才在梦里获得解放。但是,不是的。我想得必是一种思想的自由,是一种轻松的,排除杂念的状况。所以我寻求自由,但是我不愿沉溺在自由虚假的温暖中,那是一种可以跟温水煮青蛙相比可怕的事。我愿看到的是最后“自我界限”的释放。我一定会努力。
          
      
       2013.4.5
       南京
  •     读完《自由》是半年前的事了,现在回忆起来故事情节依然清晰,帕蒂小时候在家里的不受重视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怪异,长大后她想极力逃出这个家庭。上大学交了一个性格同样怪异的朋友,遇到了好朋友的男朋友理查德并喜欢上了他,理查德是个放荡不羁的乐队成员,喜欢四处漂泊。帕蒂伤心之余选择了理查德的室友兼好哥们沃尔特,婚后的帕蒂相夫教子,觉得儿子聪明并引以为傲,不想长大后儿子同家庭的矛盾也越来也大。。。
  •   加油,都会过去然后平静下来的。
  •   很个人很特别的一篇评论,祝好
  •   哈哈,你的idea挺好的!
    我感觉作者说到最后就是,没有完全的自由,只有平衡的自由。
  •   可是平衡之下的自由,总好像有些委屈和妥协的意思
    可能我们被鼓励去探寻绝对的自由是有问题的,或者建立在我们心中的自由的概念太过于不兼容
    谢谢你的赞同啊,我自己再看,还是觉得有点儿天马行空啊o(╯□╰)o
  •   天马行空。不过我觉得故事很大一部分都是作者愤世嫉俗的表现对中产阶级的愤懑。
    我是第一次读他的书。他的每本都跟砖头一样厚啊!
  •   我倒是没有看出愤世嫉俗啊,反而看出的是一种每个人的郁郁和无力感。越是在这种状态下,更加愤怒的情感又在加速摧毁之间的关系。
    我也是第一次读他的书呢。。。买了放好久才读的。
  •   还没读完,但是大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人不可能完全自由,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脱离他人一个人生活,除非你是"人猿泰山".只要与除自己本身以外的人产生联系后就会受到情感上,道德上的抑制. 这种抑制就会让人不自由.自由的得失就像是欲望的得失,不自由的时候就像欲望黑洞得不到填补一样,自由后又会欲望满足后换来的虚无感.瞎写几句,继续看!!!
  •   你的看法也很有意思,把我所想的说的更具体,更完整
  •   我对“它”的看法是,人们在摆脱各种桎梏,寻找自由,其次,在看似自由的世界中明智地选择如何生活。
  •   我是在写书评的过程中才慢慢的考虑到这层意思。自由和建立联系,都是相互妥协的吧
  •   嗯哈,了解了。大概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愿拿起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就是她实在太厚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