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ig That Wants to be Eaten: And Ninety-nine Other Thought Experiments (平装)

出版时间:2006年07月  出版社:Granta Books (2006年7月31日)  作者:Julian Baggini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The Pig That Wants to be Eaten: And Ninety-nine Other Thought Experiments (平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4条)

 
 

  •     作为哲学入门书籍,我宁愿当年选择的是这本,而不是《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更偏向于哲学史,但要让初学者了解哲学,我认为从兴趣入手。让人自发地思考,这才是哲学的目的不是么?我喜欢这本书,每晚翻一翻,像在睡前给大脑一个‘马杀鸡’
  •      在朱利安·巴吉尼的另外一本书《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里,早已领略的作者对于诸如“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类的奇葩问题,对他们的讨论,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对于哲学问题,由于我们惯性思维的作祟,在许多情况下的思考会偏离真正的方向,而趋于所谓的主流意识,在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大众所趋之时,也就忘却了对结果的质疑与深思。往往许多悖论与谬误便在这样的一个思维模式中被忽略了。秉持着对思维盲区的警惕,作者带我们进入那些思维误区之中,发现我们原来是如此的粗枝大叶,可笑的错误令我们恍然大悟,获得新体验。
      
       本书的100个哲学问题,很是令人抓狂。每个论题的开头,作者都引用例子加以阐述,而后再加以分析,在最后还附上书中出现的相关论题。十足一本很有看头的好书,这些问题内容的涵盖面很广,不乏有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哲学思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书本的内容韵味浓厚,需要细读方能领略其深意,对于问题与自身的切实感受相结合,将会感觉更加之棒。对于论题例子部分出现的些许经典电影,好在之前有恶补过一番电影经典篇目,遂能够有利于自己的理解吸收,好知识的共同性,往往能够一通百通,好生有趣。
       这也许就是,为何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一旦按照既定的方法坚持下去,到后来往往会越来越轻松的缘故。有了过去的知识做铺垫,后面的路走起来也就能够更加踏实舒服了吧。
  •     这是本我读大学时很喜欢的书,可碍于里面有一百个思想实验(虽然很多类似),那时觉得不好归纳,也就没记录什么。
      
      几年后再翻翻,依然觉得颇具趣味。
      
      身为外行看所谓哲学问题,为什么吸引人,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吊诡的地方,或者两者皆可的答案(康德的二论相悖)
      
      现在随便写写,举个书里的例子吧,66 赝品 基本是这是一个艺术界屡见不鲜的问题。
      
      《破晓的白杨路》被专家奠定为梵高被“丢失”的杰作,拍卖价也抬到高价,而事实是这是乔里斯伪造的作品。有人质疑他的道德,乔里斯断然否定,他认为如果这幅作品为鉴定为和梵高一样好,就理应得到应有的价格与赞美,人们为它付出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
      
      吊诡的地方来了,如果伪作和原作者所作一样优秀,为什么不能得到相应的评价,是否一个签名此画就价值连城。
      
      在书里以给出较为科学的答案,把伪造者看作一种游击艺术家,除非有人能提供很好的理由让人相信,签名的确很要紧,否则,游击战将继续下去。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阿巴斯的一部电影《合法副本》,只是阿巴斯讨论得更极致,是论优秀的复制本(非再创造同类型的画)是否比原本更有意义,艺术的本质是启迪人心,复制本若是做到那就和原本没有区别(伪作同理)。
      
      当时我评价这部电影时做了个简单的延伸,就像克隆人是否该有人权一样,他们具有人类的感情、意识,如果剥夺他们的权利,这和种族歧视一个道理。
      
      所以伪作和复制本在我眼里也同理。只是区别在于,你没有了开创者的故事,要知道,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往往有说不尽的传奇事迹,我想,这也是复制本和伪作所缺乏的。
      
      然而若是像青铜时期出品的大量青铜器,或者宋代的汝窑之类,大量精品你无法说出谁产的,谁创造的,甚至有可能没弄清楚它的实际用途的东西,难道你就不认为它是艺术品了吗?
  •      1.
       上帝对哲学家说:“我是上帝,你的神。虽然你没有证据证明,我就是我所说的神,但让我给你一个相信的理由:一个基于自我利益的赌博。这个理由将对你堕落的本性有吸引力。”
       “有两种可能性:我存在和我不存在。如果你信仰我,遵循我的命令,而我也存在,你将获得永生;然而,如果我不存在,你将获得凡生,拥有信仰的些许安慰。当然,你已经在教堂里浪费了一些时间,而且错失了一些娱乐,但当你死时,这些都不重要。而如果我确实存在,你将获得永福。”
       “如果你不信仰我,我也确实不存在,那你会拥有自由自在的人生,但你终将一死,你的人生也不会有信仰上帝所带来的安慰和信心;然而,如果我确实存在,你得到的是永恒的火钳和痛苦。”
      
       有很多人,他们不经常敬神,不阅读经文,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信仰他们的上帝,他们觉得只要对上帝维持着最小限度的承诺,以后说不定便能得救。给别人传福音的传道者常常说,信上帝你能得救,即使它不存在,你能收获丰盛喜乐的一生,对于这样一场没有损失的赌博,其诱惑力真是让人难以抗拒啊。
       还有别的传道者,无法从正面去向你证明上帝的存在,于是他们聪明地运用了反向思维,真命题的逆反命题也是真的。于是他们说,你去相信上帝不存在所需要的信心其实比相信上帝存在的信心还要巨大。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他见过上帝,上帝不存在这个命题便不成立。而且即使现在大家都没见过上帝,那么过去呢,还有未来呢?即使在这个地球上帝不存在,那么其他星球呢?于是乎,上帝不存在的这个概率被不断缩小,不断缩小到小数点几百万个零后。于是乎,我们把这个极小的值趋向于零,得出结论,上帝不可能不存在,再逆反一下,上帝一定存在。
       我讨厌那种赌博式的传道,让人觉得这是浅薄而自利算计的信仰。而对于上帝存在的推理,一开始我会想如果有一个人其实不存在于这个世界,而我们杜撰出一整套东西,他的传记,他的语言,一切一切,真真假假,三人尚能成虎,时间再推移个百千年的,后人安能辨我是真假?
       当然咯,我并不是要挑战权威,非得要证明其是否真实存在。所谓信仰,信的或许只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很虚无的东西。如果有一个凳子在你前面,你看到了,可以说你知道那个凳子在你前面,却不能说你信。而当你闭上眼睛,我告诉你有一个凳子在你前面,你看不到,但是你可以选择相信我,走路的时候可以绕过那个凳子。
       我希望你明白,我否定的只是某些传道的方法,我并没有否定上帝或者信仰。事实上,我觉得信仰是种极其好的信念,或者精神存在。很多人很多国家经常责怪中国是个缺乏信仰的民族,尽管中国发展迅速,物质上富足了,可是精神上却丢失了。可是事实上,中国并不缺乏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都在中国扎根发展,甚至近来孔孟思想也有燎原之势。那中国真正缺失的是什么?为什么别人还总是说我们没有信仰呢?
       在我看来,就因为各种宗教实在太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心本浮躁,大部分人三心二意,并未得各种宗教对道德对真善美追求的精髓,而算计着自己从哪个宗教里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大部分人想着,“啊,我下辈子会轮回啊,多拜拜神烧多点香再抱个佛脚,佛会保佑我的。”这样利益攻心的出发点,本就违背了佛教通过脚踏实地,修心养性,来净化升华自己的人格的初衷。这正是为何我厌恶赌博式的传道方式的原因,这样的出发点本就违背了宗教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赞美,最后只能导致离真理之路越来越远。
       宗教其实并不害怕你去疑惑或者质疑,害怕的是你不愿意去了解。一个好的出发点,和愿意真的去思考人生意义,你会发现你的内心真的有改变。
      
      2.
       前段时间,一个基督教的学弟在聚会的时候提出,他有个信佛教的哥哥,他们一起探讨宗教的问题时不欢而散。他俩都相信宇宙是存在一个绝对真理的,但是他哥哥认为宗教只是一种方法论,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学弟认为只有通过耶稣才能够通往上帝的路。
       我一直相信这宇宙并不是盲目无序地演变着,它必定存在一个绝对真理,万物都遵循着其规律运行。多年来,有多少科学家从理性上去分析,多少哲学家用灵性去参悟,试图解释这个绝对真理,他们前仆后继,后人不断踩在前人的肩膀上。
       随着雄伟壮观的牛顿的力学体系,简洁深刻但却迷倒众生的麦克斯韦方程的出现,物理的经典体系告诉我们宇宙的开头是可循的,只要能知道现在这个世界的所有参数,我们就可以回溯到历史的任何一段时间,甚至可以窥探未来。
       我们曾经已经觉得这个绝对真理呼之欲出,触手可及了,就在这时可怕的量子出现了,就连发现它的人——普朗克一开始也怀疑自己是否弄错了,这可怕的怪物足以毁灭整个物理经典体系。然而,接着波尔的测不准定理,薛定谔的猫都一一证明了量子这个怪物确实存在。爱因斯坦只能惊呼:“难道上帝掷骰子吗?”原来这个世界依旧是不可预测的,当微观物体以量子单位出现时,它的状态是无法预测的。就如同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箱子前,那只猫只是生和死的叠加态,只有当观察者(人)出现时,这只猫的量子态才会进行坍缩,变成只有一种形态(生或死)。
       一方面,我们看到我们离宇宙的绝对真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另一方面,我们的确只能承认科学是有自身的局限性的。
       在看《返璞归真》的时候,有个特别有趣的问题,有人说上帝怎么能够同时倾听那么多人向他祈祷呢?书中说上帝是个超越时间的存在。如果说我们人类所能认知的只有四维空间(空间x,y,z轴三维,时间一维)的话,那么上帝便是一个在六维空间的存在,时间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点一个点地向前跳跃,在他那里可以同时看到我们的现在,过去,未来。如果这是真的话,我们现在科学的局限性是无法让我们能够发现更高维度的存在的。那么,即使上帝真的存在,我们也就无法发现咯!
      
      3.
       如果说佛教讲究的是独善其身的话,那么我更崇尚基督教传扬的精神——爱。基督教的兄弟姊妹,最常说的话是,“我觉得我的内心充满喜乐,我希望我能够有不断绝的爱的源泉,去爱别人。”他们从不停留于言语,而是付诸实践。他们的关心是真的关心,他们为你是没有回报的付出。跟他们在一起总是有很多的感动。
       从我开始想了解人生的意义开始,断断续续看了很多书。在我探讨宗教与科学之间的联系,或者宗教和宗教之间的异同时,我觉得我学习了很多东西,不再是盲目地活着,而是主动思考了很多物质、情感存在的意义。这些思考常常是有趣的,跟别人探讨这些常常能收获很多。我的观点现在可能还很浅薄,但我思故我在。
      
  •     
      在谈论思想实验之前,我不妨先提一个问题:假如,不给任何工具,要你证明宇宙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你打算怎么做?
      在2000年前,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是这么做的:他问,假如宇宙是有限的,你走到宇宙尽头,使劲掷出一支矛,那会出现什么?只有两种情况,弹回来,或者继续往前飞。无论哪一种,都表示宇宙边际之外都有东西存在——弹回来是有东西挡住了,继续飞是还有更多的空间。于是,卢克莱修就断言:宇宙必定是无限的。
      够简洁吧?简洁得连我都看得懂。卢克莱修有什么秘诀吗?有,他借助了一种神奇的工具。
      这种工具神奇而易知,并不是什么独门暗器。它们就叫做:思想实验。最近读到一本书,就是专门介绍这个的。
      这本书的名字和它的内容一样有趣,叫《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作者巴吉尼为我们介绍了100个思想实验。这100个千奇百怪的工具放在一起就如杜十娘的百宝箱——除了刚才提到的卢克莱修的矛之外,还有奥卡姆的剃刀,休谟的叉子,尼采的锤子。这些思想工具比思想本身更有生命力,成百上千年了拿出来还寒光闪闪、智慧逼人。让我们随意捡几件看一看——
      其中最有名的恐怕要数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说的是,在一个洞穴中生活着一群囚徒,他们终年被铁链锁在一个山洞中,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子,而不知身后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直到忽然有一天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回过头来……这个思想实验太有名了。据说,西方现代文明之“根”一直可以回溯到它这里。
      另一个同样古老的思想实验是特修斯之船。这是一艘历经风雨的古船,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直到所有的部件都被换完。问题是,最终的这艘船是原来的老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新船?还可以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换下来的老部件重新建造一艘船,那么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如果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你也就回答了心灵哲学中最难的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比较新近的,“缸中之脑”。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中。大脑上插着各种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你的所有体验都是这台电脑就模拟出来的。这个实验提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可能性: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假的,外部世界也许不存在!
      还有还有。笛卡尔那个骗人的魔鬼、维特根斯坦那只装在火柴盒中的甲虫、塞尔贴满汉字的房间、爱因斯坦穿越时光的双胞胎……
      这些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的思想实验,几乎都出自天才的大脑。如果把它叫做实验,那么实验室就是人的大脑,那里没有烧杯,没有仪器,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非凡的想象力。比如开头提到个那个卢克莱修之矛。当时没有任何科学手段来证明宇宙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但卢克莱修借助想象力,完成了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证明得如此漂亮,至今让人拍案叫绝。即使是科学极为发达的今天,想象力依然不可或缺。当代科学天才霍金关于黑洞的证明,也是运用思想实验的经典一例。
      但这个想象力不是天马行空。一个精致的思想实验,形式可以是奇幻的,而内核则必须是理性的、逻辑的。就像那个“缸中之脑”,无论它有多么恐怖、诡异,但它并不荒诞;第一,理论上说这完全可能,在未来甚至是可以实现的。第二,逻辑上是不矛盾的,这里面没有不可想象的东西,任何理性的人都能够理解。正因为它的可实现性,很多思想实验被科幻导演看中而被搬上银幕。你猜对了,《黑客帝国》的创意就源自缸中之脑。
      木匠的锯子是用来锯木头的,铁匠的锤子是用来打铁的,那么,思想实验这种工具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既然叫实验,首先当然是一种验证。当人们必须思考那些不可能之事,思想实验的非凡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这个时候,人们需要在大脑中构想,假如这样的话,情况会怎么样?当年,关于机器是否有灵魂、会思维的问题,各种学问家争论不休。伟大的计算机之父——图灵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一举终结了啰嗦的哲学争论。这个思想实验就叫图灵测试。听说,迄今还没有任何一种计算机可以通过这种测试。后来哲学家塞尔也如法炮制了一个“中文屋”,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思想实验不仅是验证的工具,还是理解的工具。思想实验的好处是删繁就简,直抵本质。它把可变的因素排除掉,把问题推到极致,这使问题变得更简洁、更清晰,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因斯坦如果不是构想出的孪生子思想实验,人们特别是普通人要想懂得相对论将是非常难的。同样,如果没有那只著名的猫——薛定谔之猫,量子力学的趣味也将失去不少。
      但思想实验最神奇的功效并不在此,而在于启发思考。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破头”做副标题的用意所在。
      之所以“想破头”,是因为思想实验面对的都是一些大难题。如果思想实验是一把锤子,它砸的是最硬的那颗核桃。无论这些故事多么有趣,哲学家精心编织它们可不是为了讲故事;故事的后面往往都有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比如,特修斯之船说的是人格同一性问题。这是心灵哲学中最难啃的骨头,它询问的是:有没有一个自我在时间中持续存在?我和婴儿时相比,每一样东西都改变了,凭什么说这是同一个人?人其实就是一艘特修斯之船。
      之所以“想破头”,还因为这把锤子并不保证一定能砸开核桃。即使砸开了核桃,也不保证核桃的美味。也就是说,思想实验对这些难题,不提供最终答案。一个好的思想实验,其价值不一定在于证明的力量有多大,而在于它是否能为探寻真理指明一个新的方向。这一点思想实验和科学实验大不一样。伽利略爬到比萨斜塔上扔两个球,一个物理难题就迎刃而解: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但哲学家做不到这个。卢克莱修那个思想实验非常有趣,但宇宙究竟是不是真的无限,他并没有给出最终结论。思想实验给出的结论只是进一步思考的起点,而非终点。事实上,这些结论还可能是错的。柏拉图那个著名的洞穴之喻,试图揭示理念的真实性,但现在我们已不再相信真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但无论如何,这些思想实验的启发性依然熠熠生辉,逾千百年而不褪色。
      也许,我们普通读者并不会遇到证明宇宙是否无限这样玄奥的问题,但我们依然应该了解卢克莱修之矛。当把这思想之矛用力投向未知之域时,我们可以看看究竟会有什么神奇有趣的事情发生。当我们真的读完这100个让人想破头的思想实验,我敢保证:头并不会真的想破。
      (读《一头想被吃掉的猪》巴吉尼著 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一版)
       2011-3-5
      
  •     初中的时候觉得蟑螂和我是一样的。
      然后觉得没被吃掉的西红柿是很悲哀的。
      然后,就长大了。
      然后,你看,其实莫名其妙的人还是有的。
      倒是不像被拔了长的苗,反而是满身他人标签的鸟。
      要是没有自我,就好了。
  •     班级有这本书,不知道哪天我突然将给它推了。  这本书我觉得讲的有很道理,他会逼迫你去思考一些平时你想过要思考但是因为怕麻烦而躲避思考的问题。  作者通过一个个例子讲述着现实生活中看似是真理但实则为矛盾的种种现象。  值得读,并多读(因为第一次看我看不懂~0
  •     虽然短小的篇幅更利于阅读,但哲学毕竟不是心理学,能用1、2个理论就说明清楚观点——否则也不叫“哲学”了。于是在很多情况下,作者只是提出问题,或者说是完善问题。这本身没什么不好,但一部分问题至少在我看来很浅,一部分问题在我看来没意义(例如建立在科幻基础上的问题——既然连“存在”都无法证实,又何必思考什么可能性?),还有一部分问题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说什么……
      
      基本上是边打瞌睡边胡乱翻完的。就我个人的意见,哲学里确实有很好阅读的书的,但这本不是。
  •     http://www1.21cbh.com/HTML/2008/8/18/HTML_NOA1WUD5HK3K.html
  •     最近看到一个“纽康姆悖论”,觉的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
      
      试想想,在你面前有两个盒子,一个是透明的,有一万元在里头,另一个是不透光的,可能有一百万元在里头,也可能没有任何金钱。你有两个选择:你可以拿走不透明的盒子,又或两个盒子都拿走,而你拿的盒子里的所有钞票都是你的。
      
      不过,有一个非常准确(接近100%准确)的预言家会在场预测你的选择。在你作出决定之前,他会先预测你的选择。如果你只拿走不透明盒子,你会得到一百万元。若你选择两个盒子的话,那你就会得到一个空的不透明盒子和一万元。
      
      现在,他已作出了他的预测,安排了适当的盒子。从你的角度来看,不透明的盒子内有没有钞票,已成定局。拿走两个盒子,照道理会比拿一个得到多一万元。但绝大部份决定拿走两个盒子的人,却只得一万元,而非一百零一万元。你认为应如何理性地选择?
      
      这个有名的悖论被很多哲学家讨论过,对这个悖论的反应公平地区分出,愿意拿两个盒子的是自由意志论信徒,愿意拿不透明盒子者是决定论(宿命论)信徒。
      
      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是不是在未来已经注定了?或者不管我们怎样选择都不会对未来产生任何改变,好比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是一条已经划好的无穷长的直线,而我们的历史就在既定的轨迹上前进,而一切我们看起来困难不已的选择其实还是在既定的直线上?
      
      想起前几天看的一部动画片《正义联盟:两面夹击》,里面的想法很有意思,说是存在一个第一宇宙 (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宇宙是既定的直线) ,然后我们每一个人做出的不同的决定衍生出不同的宇宙(70亿乘以每个决定,数字太大,想象吧),也许在一个宇宙你是富翁,另一个宇宙你就是乞丐,然而当第一宇宙终结时,所有宇宙都会消失,即所有宇宙都算是第一宇宙的投影吧。在这种观念中,我们的每种选择都衍生出不同的“投影宇宙”,不同的投影宇宙我们会千差万别,只要第一宇宙不消失,呵呵,你就是无穷无尽的。。。。。
      
      记得李连杰拍过一个 《宇宙追缉令》也将平行宇宙(不过没讲第一宇宙),你每干掉一个平行宇宙的自己就不断变强,最终剩下你一个就超神。。。。。(哈哈)也很有趣!
      
  •     我们的理性能力是任何严肃思考得以进行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艰辛的思考来质疑任何一个特殊的推理是否合理。但我们不能怀疑我们普遍的理性能力是否有缺陷。最多我们可以说它看来可以很好的服务于我们。这是不是就可以充分的维护理性了呢,或是它削弱了理性?
      
      
      我想如果庄子按照这样的想法继续下去的话,他就再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庄子还是蝴蝶了!所以庄子决定暂且把自己当做是庄子这么生活着,可这一切都是清晰而确凿的吗?
      想要解决一个物理学问题,就要用定理和公式来推导。因为我们坚信定理和公式是绝对正确的,只有用一定确凿的理论,才可以论证一个不确定理论的正确与否。可如果我们坚信的定理和公式到头来却是不确定的呢?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当我们看到高速飞行的UFO垂直转弯的时候,这便是无法理解的事情了。当科学无法解释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科学的正确性了。真的是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吗?当早些时候,人们认为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时候,如果有人说自己能点石成金,没有人能够相信。可那是的人殊不知,物体的最小单元并不是分子,若是改变质子和中子的排列方式,点石成金也是可能的。当人们相信质子和中子是物体的最小单位的时候,又有人发现了夸克……于是人们最终总结出一个理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这句话似乎是确凿的了,因为这句话的本身就带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可谁又知道呢?
      我一个同学就说过,当我们跺脚的时候,地上的蚂蚁一定以为发生了一场地震了。如果蚂蚁也费尽了心思去测量地震的强度,或是预测地震发生的地点,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儿啊,因为这场“地震”的强度和地点是由我们跺脚的力量和方向直接决定的。人类总是孜孜不倦的探索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用“自以为”的真理来解释一切,若一切都是徒劳,地球依旧转动,人们依旧生活。可不断的探索,正是人类的智慧和精神所在。可谁知道蚂蚁就没有探索呢。人和动物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     提出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不知道是否我个人水平的问题,总觉得翻译质量比较差,经常看到词不达意或很奇怪的描述,对不起三联这个老牌子,考虑看看原版比较好。
  •     里面有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故事
      当然不是个个都值得看,好看
      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说
      
      里面有好几个故事我都没想明白
      也不想去想明白
      也不是光想就能明白的
      毕竟,我们没有办法向另一个人解释他没有见过的东西
      比如我们没有办法向一个没有见过蓝色的人解释蓝色是一种什么颜色一样
      
      以下是我觉得有意思的几个哲学故事,我用我的语言简化改编了一下,精髓不变:
      11. 特修斯船 -
      我把宝贵的船送去船厂送修,几日后,在船厂发现了两艘一模一样的船,于是问老板:哪一艘才是我的啊?
      老板说:那要看你怎么看了,左边的那一艘是你的老船,但是全部是用新的部件修复的;而右边那一艘是用老船卸下来的老部件重造的。
      我无法抉择,你呢?
      
      12.海滩上的毕加索
      我往悬崖下看,一人在沙滩上画画,仔细一看,那个人竟然就是毕加索。他把真迹留在沙滩上后就离开了
      我又激动又害怕,害怕是因为,我太熟悉这片海滩了,十几分钟后,涨潮就会把真迹全部毁掉。我是应该冒险回去拿照相机拍下这幅旷世奇作(当然也有可能我回来的时候画已经没有了),还是尽可能在涨潮之前欣赏它。因为即使拍下来了,也不是真迹本身,只是照片而已。
      我哭笑不得,你呢?
      
      13.到处都是黑白红
      我是红色色盲,在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红色这种颜色,我从出身就没有见过红色
      但我同时却是一个博学的科学家,我了解关于红色的一切知识,比如红外线的原理,为什么西红柿是红色的,为什么红色代表激情。
      知识这种东西究竟是关于事物本身,还是他们看来如何?
      我知道关于红色的一切知识,却不知道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如何"显示"的
      
      34.不要怪罪我
      A.B.C被法官问罪。
      A说,不是我的错,我咨询过一个专家,他告诉我要这么做的
      B说,不是我的错,我问过我的医生,他告诉我要这么做的
      C说,我不否认我做了,但是不是我的错,我咨询了占星师,他告诉我要这么做。
      法官叹了口气,宣判道:我真的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于是我征询了比我年长的同事的意见
      你们没能说服他们,现在我判处你们极刑。但请不要怪罪我,怪他们吧。
      
      一种为行为开脱责任的办法是把自己躲藏在他人的建议背后。的确,我们向他人寻求建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希望他们赞同我们想做的
      因而为我们的选择寻找外在的证明。由于对自己的决心缺乏勇气,我们总是从他人那里寻求力量。
      其它精彩故事:
      91.无人受损,就可为恶
      89.杀少数人,还是让更多人死
      87公平的不平等
      84快乐原则
      82搭便车者
      76装有芯片的大脑
      74到处都有水么
      67印度抛饼的悖论(强烈推荐,关于多元化与单一文化的矛盾:单一文化是实现多元化的前提)
      63我真的知道么
      60要听我的话,别跟我的样
      50好的贿赂
      48邪恶的天才
      37自然艺术家
  •     本书列举了一百个书中牵扯到的哲学问题,并给予了分析,不一定会分析出答案,但总可以引发有心人的思考。
      本书一个优点就是采用关联式的写法,每个问题讨论完后,都会列举出与之相关的问题的章节,如此锁链式阅读,可以进一步引导读者的思考广度。
      是很适合有心思考的人看的一本书。
  •     已经有相当多的评论介绍了此书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我只补充该书结构上的特色与问题的解答思路。
      
      结构上的特点:
      一两段落的思想实验描述,其后跟上几百字的思想引导,这样的结构非常精致而且发人深省:作者不告知确切答案,只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思维;又由于局限于具体的思想实验,我们的思维可以很深入而不流于表面。
      后来发现,这样的结构并非巴吉尼首创,马丁柯亨早就写过类似的哲普书《101个有趣的哲学问题》。马丁柯亨的版本与此书一个重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有对问题的分类,后者则只提供相关问题的链接。很难说哪种更好,因为书的优劣主要还得看,思想实验选材的匠心与及思想引导的面向是否细致全面。此外,我发觉巴吉尼似乎也有意淡化大问题的分类,而侧重思想实验主题间的联系。比如,思想实验《11 特修斯船》是形上学探讨等同关系的典型问题。形上学对该问题的解答需要用到四度空间、跨时间等同等理论,而作者却根本没让我们往这个方向走,而是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的同一性问题,以照应前面的话题,如《光纤传送》。
      
      以下我将对《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的问题归类并罗列一些粗疏的解答思路。注意,此书真正的乐趣在于思考,看别人的解答就少了太多乐趣,希望各位认真思考过才读下面的内容。
      
      
      1.悖论
      《16 比赛中的龟》、《49 部分之和的漏洞》、《70 突击检查悖论》 、《94 连锁推理悖论》
      这类悖论往往是范畴概念运用错误,比如以有限描述无限、部分表述整体、以运动或静止描述某运动着的物体 某时刻 的运动状态等等。
      
      2.道德两难
      《4 虚拟出轨》《5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17 选择拷打》《22 救生艇》《26 疼痛的残余》《27 履行义务》《34 不要怪罪我》《36 先发制人的正义》等
      书中这类话题非常多,解答也非常困难,就如光谱,除了两端,中间都是灰色地带。处理这类问题,一定要记住没有通则可套用,程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3.杂七杂八的哲学问题
      政治哲学、信仰与理性、身心问题、认知问题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很容易导致怀疑论与阴谋论的问题,比如“他人是否有心灵”、“真实世界是否存在”、“登月是否只是一个阴谋”等等,回答怀疑论可以参考巴吉尼写的另一本书《新闻挖挖挖:头条新闻背后的哲学思索》,也可以参考我写的读书笔记《怀疑论及回应》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386831/
      
  •      圣诞节给师父买书的时候,也顺便为自己挑了这本书。谭唯拿起随便翻了一篇,看完了说道,这人不是有病吗这。
      
       我拿过一看,其中的一篇《布莱特的难题》,凡事依从理性的布莱德,吃光了家中所有的食物,他的家住在离两家相同超市同样近的地方,该选择去哪一家才算符合理性呢?对他来说选择哪一家都是对另一家的不公平。于是乎,他饿着肚子呆在家里哪都不去,直到快要昏厥。
      
       不仅莞尔。谁说的来着,哲学就是将正常人变得不正常,将不正常的人显得正常。
      
       但是人生本身就是矛盾的,即使是何等的智者,智慧得足以洞察每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却仍然会时不时面临何去何从的窘境。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始终记得黑格尔的那句,世界上有两种动物,快乐的猪,痛苦的人。
      
       人的一生有多长,就注定着被哈姆雷特式问题困扰的时间有多长。即便看起来无忧无虑无头无脑的人,也终究是会思考的人,一旦思考,就难免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一头经过基因改造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意识并能开口说话的猪,他自知出生便要为人类的饕餮服务,而且经过基因改造,死亡对他而言已是一个无痛的过程。而你作为一个素食主义者,面对这只希望在人类餐桌上献身的猪该怎么办?吃?违背你素食的意愿;不吃?有悖满足别人愿望的道德。杀死一只无脑鸡是否比拔起一根胡萝卜更野蛮?
      
       人生面临太多选择,而很多时候所有的选择都在相互矛盾,都是在违背自己的意愿和信仰,我们该如何抉择?我们不仅需要拥有清明的智慧,同样需要追求良知的道德,怎么做才能既符合人之常情,又不违反内心的准则,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但这样的解释是否又真的合理呢?
      
       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两全其美的结局,没有办法舍弃,有的人选择逃避,或者故用冷漠或调侃做外衣,将自己裹起来,聊且当做看破红尘。
      
       或许这样的问题会让某些人觉得荒谬无聊,但仔细回想,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乏遇到此类需要思考的问题。垂死痛苦的病人要求安乐死,作为一个具备职业道德又心存怜悯的医生,一边是不能安乐死的法律准则,一边是眼睁睁看着病人痛苦而终时的良心谴责,他该如何抉择?
      
       假设师父此时不再教我攀岩,我是该寻找另一个老师学习,还是就此放弃攀岩?一边是对师父不离不弃、从一而终的准则,一边是想要学会攀岩的意愿,我该如何取舍,势必陷入两难的境地。
      
       巴吉尼在书中写道:“哲学会思考一些事实齐备却仍然没有答案的问题”。很多事情都无法得到答案,哲学只是去体会一种思维的乐趣,或者思想的痛苦,跟那些晦涩深沉的哲学文字相比,我更喜欢这种由浅显有趣的故事引发的思考。
      
       这些思考对生活而言也许并无实用的价值,它们只是在启示我们,不局限于一种思考模式,多元化的思考,才应该是人类应有的特质。生活有局限,思想却无界限,真正想成为一个智者,必须在感性和直观的基础上忍受这种思考的痛苦,才能获得更多开阔的眼界和清醒的思维。
      
  •     
      当一头经过基因改造、既能讲话又希望自己被吃掉的猪站在素食主义者马克斯面前时,他不再能肯定是不是应该吃了它。《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里还有99个诸如此类的“思想实验”:从动物尊严到个人意识,从政治的目标到道德选择,不一而足。
      
      朱利安·巴吉尼总是先安排了一段情境——这情境有时来自哲学、文学或电影作品,有时则是经典哲学论题的现代版,但无一例外的,它们总是复杂问题排除了可变、特殊因素后的某个侧面——随后是几百来字的分析讨论,作者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指出一种方法,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从而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这不是一本以通俗事例介绍哲学的书,其目的是要以哲学的思考方法挑战人们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的东西,以证明那些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可能根本经不起推敲;或者将问题的核心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剥离,以便思考那些暂时而言还不实际、不可能的事。作者在前言中分析道:“任何一个思想实验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核心概念或问题。如果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情景帮助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它的不可能性我们就无须介意了。”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是英国《哲学家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也是《卫报》、《独立报》和BBC的撰稿人,其主要作品还包括2003年出版的《哲学家在想什么》(中译本已于2007年由上海三联出版)和今年最新出版的《一只赢了彩票的鸭子——和其它99个糟糕的论点》。
      
      
      
  •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哲学家告诉我们,此岸到彼岸有多长,一生就有多长。莎士比亚则暗示我们,人的一生有多长,就意味着被哈姆雷特式问题困扰的时间有多长。
      实际上,此岸和彼岸对于人生是远远不够的,而人的一生面临的很多选择和困惑也都是耗尽生命也找不到答案的。英国畅销书作家朱利安•巴吉尼在这本《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中设计了100个哲学问题,实际上就是为了引导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人生何其矛盾,纵使是个智者,生得慧根足以洞穿每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却仍然要不时面对不知何去何从的窘境。
      郭靖曾在五位恩师抛尸桃花岛之时产生不得解脱的自我质疑——“我勤勤恳恳的苦学苦练,到头来只是害人。我怎能杀别人的儿子,叫她母亲伤心痛哭?但是,难道任他来杀我大宋百姓?我这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也会遇见郭靖这样无可奈何的悲愤,只是这样的悲愤是我们不得不舍弃的,倘若没有办法舍弃,就再寻得冷静和诙谐来做悲愤的衣裳,裹起来了,聊且当作看破。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无可避免地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自己的行为找出合理的解释,但这样的解释是否真正合理?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拿本书的标题故事来讲:经过当今的高科技基因工程改造,一头猪变得有意识有思想而且还会开口说话,它自出生以来就以成为饕餮盛宴中的一道美味为终极目标,另外,由于基因的改造,死亡之于它已经是一个无痛的过程。而你作为一个素食主义者,享用这样一头跟你宣誓自愿被你吃掉的猪有悖道德吗?
      事实是这个故事的联想远远不止于此,书中的故事仅仅是引发我们思考更多故事的一个线索而已。科幻片中的情节不见得无法在未来某天实现,那么你面前这头会说话的猪或许是一个呆在猪身体里的人也说不定。倘若这个说法成立,你正在考虑是否要吃掉的便不是一头猪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只不过有异装癖的人了。
      此外,作为杀猪的人类来考虑,你会想,如果自己不吃掉这头猪也会有别人来吃,况且吃掉它实现它的理想也算是一种慈悲了吧?你的理由充分,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为何你所做的事情既是最佳选择又是一桩恐怖罪行?
      利用科学研制出这样没有生存利益的生物,譬如自愿被吃掉的猪,大概是一件让素食主义者欢欣雀跃的事情?可是改造猪的基因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已经违背了大自然的生物秩序,损害了动物的尊严?
      更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素食者不吃猪肉香肠,甘地也不吃猪肉香肠,那么甘地就等于素食者了?
      还可以把这个例子与书中巴吉尼讲述的另一个故事联系起来。笛卡尔在《沉思录》中做出这种假设:有没有可能我们的生活不过是梦呓或者世界只是我们想象的虚构?为什么不管在做梦还是清醒的时候2加2都一定等于4?难道不可能是一个邪恶的灵魂在愚弄你,让你把错的当成是对的吗?心理医生的催眠术能让人从1数到10,且让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漏掉了7。如果邪恶魔鬼的存在是可能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怀疑的呢?我们同样有可能只是另外一个星球上另一种更高等的生物所圈养的宠物而已,谁敢说我们对于他们而言也不过是猪一样的存在呢?
      或许这一系列问题让你觉得可笑,这种吊诡的问题看起来既荒谬又与我们所接触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那么不妨拿出身边活生生的例子:你是家境贫穷的蜡笔小新,你养了一只叫小白的小狗当作宠物。有一天小白遇到车祸去世了,而小新从小就接受妈妈珍惜食物不浪费资源的教育,面对眼前一大块狗肉你是选择炖汤还是埋掉?
      你是郭靖、你是令狐冲又如何?谁赋予绿林好汉杀人的权力?谁授予了侠客做法官和刽子手的资格?同样是双手沾满鲜血为什么也有善恶之别呢?
      你是个智者,但是你应该具备的不仅仅是解开数学难题的智慧,同样需要了解和追求良知的德性,所以大多数时候,智者和愚者面对难题同样束手无策。哲学家的思考实际上只是在提示我们,有时需要在探索人类的一段历史时同时想到人类的诞生和人类的毁灭,在凝思我们的地球时同时想到其他无数个星球,这时,我们也许就不会狂妄自大到以为“人”字到处和始终都是大写的,这是一种考察问题的有用角度。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的作者作为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教育者的职业让他具备一种引导人思考的力量。此前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头条新闻背后的哲学》就是通过拆解新闻中的各个元素,比如改基因食品的制造争议、公众人物的私生活、宗教和世俗的分野来教人们思考新闻背后的社会本质现象。从璩美凤的性爱光碟到陈冠希的艳照门,狗仔队撒下天罗地网偷窥公众人物,窥探名人的隐私已经成为了全民运动,我们甚至忘记了自己有朝一日也面临被偷拍的尴尬,更来不及思考自己是否有权利挖掘别人的隐私。当美国总统的顿基事件成为拉链门的副标题,人人都要求政治人物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治国能力和性能力有关?上半身和下半身不能够分开思考吗?
      当人们就公平、贫富差距这样的公共议题侃侃而谈,却不甚明了这些议题的真正内涵所在,是否意味着我们只不过是在用道德语言修饰自己内心赞同或者反对的意图?抑或象牙塔只是知识分子的化妆品,我们太过于注重政治手腕,却无心检讨自身的偏见,更无法触及政治正义所欲解决的问题核心?
      以《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为名的哲学,实际上是启发我们不囿于作为人或者作为猪的思考方式,那才是胜人一筹,高人一等的智慧,面向多元的思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活有圈子,思想无界限,这样的真情操才能让人历历在目,是让今人汗颜的。
      生存还是死亡?这真的是个问题。不仅仅是人生的逝去,也是思考中灵性的消失。死亡是人生哲学中最大的问题,由于死亡的存在,生存和思考的意义都变得虚无,我们所有人的归宿都是坟墓,所有的努力变得荒谬。
      坚守还是突围?无论怎么在这二者中选择,寻找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都是需要的,当我们以为自己是大彻大悟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堕入新的蒙昧,世界永远是在问题中前进的。
      《沉思录》的译者何怀宏先生说过,并没有细究,就很自然地认定一个真理,这是源于一种可恶的耐性和懒惰,我们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明显的自相矛盾竟然熟视无睹,这也是一种不自觉的虚伪,一种最可恶的虚伪。
      智者的哈姆雷特之惑是道德之惑,真正想要成为一个智者,或许必须有一头猪的勇气,自愿被思考以及选择的痛苦所吞噬,首先要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真理,不役于物,总可从中竦身一摇,跳将出来,带着客观和抛弃自我利益的立场看历史的阴晴圆缺,才终比卷入时风者有更多清醒和坦然以及超然于象外的说服力。
      智慧就像静穆一样,只能从德性中涌出。一种表述只有在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一个智者的思考如果只被当作一种谋求具体利益的工具,抑或是显露自己才华的手段,就会以丧失直观和感性为代价,对科学世界的思考终将因此与常识世界渐行渐远。
  •     每个故事都能引人深思!
      哲学家的存在意义是为了什么呢?Science让人类的生活过得更好、更方便、更健康,但是Philosophy有什么意义呢?
      
      活得聪明一点,是不是一定会比活得糊涂一点更好?
      
      这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思辨的过程非常好玩!因此我把这本书看作是在介绍哲学家之中非常有趣的游戏,跟我们凡夫俗子们解释这些游戏的典故、规则,然后,你们自己玩儿去吧!
      
      所以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是《100个哲学家玩的游戏》。
      
      
      目前我还在读的当中,根据每一小节后面的思考链接页码,翻来覆去颠三倒四地跟着作者过一个又一个关。这种阅读方式本来就很好玩!
      
      等我读完了,再继续更新这篇评论。
      To be continued...
  •     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却蕴藏着深奥的哲理。
      看来,我们应该更关注平时的小事物,说不定,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     打算每七天从我自己的角度回答一个问题,正好理清一下自己的哲学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观点,只不过清晰与否罢了)。
      
      原来打算每两天回答一个问题,可是在打算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就发现很多哲学问题是相互关联的,两天时间说不清楚答案,看看自己能否七天回答一个问题。不行的话再增加时间。
  •     7.你是一个以“不浪费,不欠缺”为人生信条的人。当你的猫不幸被车撞死了,但它还是一块完整的肉,该不该煮来吃?
      
      
      不该,因为我戒肉。
  •   第三段讲佛教就有偏差,佛教不讲爱,讲慈悲。因为爱有贪欲的成分在里面,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是故百千生沉溺生死轮回,所以佛教讲“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就是如果我们在沙漠里行走而只有一杯水,即使我不认识你,即使你是信伊斯兰教,甚至你只是一只猫,都会把水留给你,自己去死。但是基督教的爱似乎还没有超越教友的界限,更遑论六道中包括动物的所有众生。佛教吃素正是因为不伤慈悲心。你看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你会被感动的。所以人类的历史上从未因为佛教而发生过宗教战争,但很多一神教之间就会互相打仗,因为他们的爱不是普世的,是建立在人我分别上的。真正的佛弟子,动物都不忍伤害,何况及人。
    佛陀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人人都可以成为佛陀,我们信佛,不是为了成为佛的仆人和羔羊,而是成为佛的学生,所以佛教徒通常称自己为佛弟子,为了成就菩提道,自己要发心脱离轮回,也要帮助众生摆脱痛苦,地藏王菩萨就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例子。
    我最近也在看这本书,其实这书里有好多案例跟佛教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比如“自我”其实是个假象之类。还有些事情,佛教的理论就是这样讲的,例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只有因为各种因缘条件配合而形成的暂时存在(being),而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固有实体,这些你阅读佛教僧人的著作会有所感叹的。比如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怕死》以及阿姜查禅师的书
  •   呵呵,我也很喜欢这本书。。。
  •   厄……难道你要从头呵呵道尾么?呵呵
  •   你需要再看一遍
  •   建议LZ去了解混沌理论。
  •   按错了,抱歉
  •   这人的另一本书我倒看过,像是个记者
  •   真不错呢,原来还有人喜欢关心这种问题啊
  •   。。。。。初学者刚入门 学习ING·····
  •   我也是对这本书看不释手:) 跳出自以为是的现实,保持一个距离,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
  •   “哲学只是去体会一种思维的乐趣,或者思想的痛苦”,说得好!
  •   不局限于一种思考模式,多元化的思考,才应该是人类应有的特质
  •   世界上有两种动物,快乐的猪,痛苦的人。
    呵呵
  •   “世界上有两种动物,快乐的猪,痛苦的人。 "
    黑格尔这句话说的 好!
  •   思维的栅格,有趣的人生
  •   哪里可以下载或者可以免费阅读/
  •   高产的不许小妹~
  •   生存还是死亡?这真的是个问题。
  •   唉,我越来越觉得书的风格决定了你写出来的感想的风格
  •   真正想要成为一个智者,或许必须有一头猪的勇气,自愿被思考以及选择的痛苦所吞噬,首先要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真理,不役于物,总可从中竦身一摇,跳将出来,带着客观和抛弃自我利益的立场看历史的阴晴圆缺,才终比卷入时风者有更多清醒和坦然以及超然于象外的说服力。
    ==============
    呵呵,不过是我们的理想罢了
    最智慧的,或许就是猪了
  •   好吧,猪的年轮可能如下,一只无忧无虑的小猪,一只树立远大理想的猪,一只想特立独行的猪,一只内心开始不光彩的猪,一只希望用想明白来抗拒命运的猪,一只想不明白或者觉得想也没用的猪,当然或也成为一只有所作为的猪,一只猪圈越来越舒服、猪食越来越吃不下的猪,最后,都是一只寿终正寝的猪,墓志铭上写着——我来过
  •   我只能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猪里头居然是个人
  •   文章写的真好!
  •   一方面,这个话题稍加深入,涉及的也许就是人是如何定义道德和智慧这两个概念的,
    另一方面,“不滞于物,抛弃自我利益的立场”固然有助于看清事物,但往往于行动和选择却是更多的痛苦与无奈。
  •   2008-11-19 09:35:36 vladimir  我只能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猪里头居然是个人
    --------------------------------------
    如果把身体当作硬件,把大脑当作软件,
    那么在猪这台计算机上,安装“人的思维”这个操作系统,
    也不是说不通,只不过现在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吧。
  •   郭靖曾在五位恩师抛尸桃花岛之时产生不得解脱的自我质疑——“我勤勤恳恳的苦学苦练,到头来只是害人。我怎能杀别人的儿子,叫她母亲伤心痛哭?但是,难道任他来杀我大宋百姓?我这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什么?”
    小不许,托马斯在 [ 人的问题 ]一书中论战争与屠杀,已经指出“当人们做一件小的坏事可以阻止一件大的坏事的时候,做这件小坏事是可以被允许和原谅的。”
  •   That is THE question
  •   好圆熟老道、干净利落与收放自如的文字,这种把捏的火候,不像是21岁女生所能达到。那种思想的灵光和辩证的智慧,更是一般同龄人,甚至是如我者之流望尘莫及。
    其实,不许谈论的问题也可以更加简单化的表述出来。撇开终极性等悬而不解的问题不论,人的思考,本来就面对几个先天性的悖论。除了佛陀和庄子,有几个人能跳出人的视界来感悟宇宙?人就是人,这是人的宿命和本性,既然如此,所有的思考,只能发生在这个视域之内。而由于人之存在所具有的先天性局限(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可能性与有限性,这些,既是人存在的语境,也是人自身的受限和属性),就决定了,人的思考只能是从人出发,回归于人,即为人的。
    郭靖的困惑,源于生存本身所具有的非人性。世上岂有二全其美之道?面对存在来质问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不是人道、智慧与德性问题,而是人的生存性。就是,人能不能在不杀害和践踏他人生命与利益的前提下存活下来?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我的生存,而让其他人得以尊严的活着?这个答案,恐怕只有质问者本人置于这种二难之中之时,才能真正明了。生存就是无休止的竞争,自愿也好,被迫也罢。这种竞争,无关于道德与德性,只关乎生存本身。这种哲学,无需合理性,也无需什么高深的逻辑和辩护,这是人的本性,自然而然的本质。倘若不是这样,人类的繁殖与兴盛,恐怕不能维系到今日。但是,人在此生存,作为有思想能力和理想企图的人,又不想耽溺于这种原始的自然性。于是,哲学开始了,规训和道德的教化开始了。只有这样,人才觉得自己不是赤裸裸的动物,才是人,才配得上人这一称呼。于是,单纯的不能再单纯的,为了生存最大化的杀戮,在意识进化到高级阶段后,就变成了某种正义、或者是爱国,或者是美德的行为。
    人无法在获取自身资源与荣光的时候不伤害他人,这是人的本性。不是因为资源短缺才导致如此,不是因为嫉妒与骄傲,不是因为弱肉强食的法则。而是因为,这种强烈的要活下去的欲望,要最大化的(数量与质量的层次)活下去,乃至不朽的欲望,是人最可贵的本能,也是历史延续的基本动力。没有善,恶就不是恶;没有魔鬼,上帝便无存在的必要。人与人的战争,也是如此。所以,美丽的社会,不是杜绝这种本性,而是寻求一种补偿与均衡。这就是:如何在让自己活下去的时候,也尽可能的,让其他人活下去。所有民主与自由的政府,都是从此出发而施政与立宪。
    哲学,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哲学,不管多么富有人性与智慧,对需要从二难中脱身而出的人来说,都是无用的说教。唯一有用的是,当你处在这种境地,你的生存愿望有多强烈,是否已经强烈到可以无视道德、无视文化附加在人性上的光坏,无视其他人同样合法化的生存欲望的地步。倘若如此,良知的教育便不会发生作用,然后你会活下来,竞争者会死。或许你以后会自责,或许你不屑自责(当你已经把这种自我选择合理化以后,自责就被抵消了,不存在了)。当然,活下去的问题,仅仅靠愿望还不够,更主要的,还要看你生存的耐性与权力有多大,是否足以抵抗竞争者。历史,不是靠哲学书写的。没有哲学,人可以活下去,哪怕是以动物凶猛的姿态活着;但是,没有暴力与竞争,没有人性欲望的激发,人就会灭绝。选择从来不是个体的,而是个体所从属的系统的选择。
    人类的繁殖史,就是这样残忍:德性的法则,总要让位于暴力的法则,而暴力的法则,又要让位于生存的法则。不管有无终极与轮回,只有活下去,一切才有可能。
    人的进化,带来了意识,让人得以坐在哲学的殿堂里思索:人如何能走出这种残忍?人之所以觉得这种抉择是残忍的,是因为人有意识。而意识,又总是向上的,其终极目的,就是成神。人可以规训残忍,但是无法消弭;可以美化与合理化残忍,但是更需要残忍。
  •   我上述的回复,不过是把人的种种悖论予以极端化了,但并没有夸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公司只需要招聘二个人,你和A同时应聘。你们都会尽全力,甚至动用不道德的手段赢得这个职位。你不会为此负疚。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潜意识的把这种生存的模式,予以合理化与人性化了。当然,你可以说,你比A更有能力与德性,能更好的提高生产率与服务大众。但是,这只是一种深在的借口。根本的理由是,你觉得这样做,是自然而然的,是常道。这种方式,在你没有出生之前,在几亿年之前,已经被合理化了。
      
      当然,这种情况能避免吗?有谁为避免这种困境而能力过吗?没有。为什么不需要避免。因为没法避免,这就是万物生长的动因。植物与植物也还会循此理竞争阳光。
      
      这就是为什么你不会负疚,也不必负疚。当然,也许你的多愁善感会为这种生存的残忍性痛哭,但是,你也得参加到这个游戏之中。
      
      在现代社会,个体的生存尚且建立在消灭其他个体生存的根基上,在现代以前,就可想而知了。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可以避免这样,如果共产主义真的避免了,那也就是世界末日来临之时。
      
      再美丽的社会,其发展,也不能建基在所谓的德性与个人的美好品质上。
      
      PS:如果这种悖论出现在猪的本命与人的选择上,就要看,人能不能跳出自我狭隘的道德界限,牺牲自我的道德成全猪。倘若人的这种欲望不够强烈,过于自私的德性,就会让人变得狭隘与虚伪,从而让猪的存在变的无用。世间诸多悖论,大都可循此解决。关键还在于:人能在多大程度上,跳出与牺牲自我……
  •   写完又想了下,上述对于悖论的解决之道只能针对关系性悖论,即,自我与他我,与世界发生矛盾关系的时候。这种悖论,带有明星的利益动机。但是有一种悖论,具有某种始源性,在关系范畴之外,就比较难于解决。比如:只有当你出生后,你才知道,原来你的出生,并不是由你自主选择的,只是偶然的被抛。假若你从未出生,你就不会对此事实形成意识,也就称不上悖论;而当你出生后,就说明,你已经无法选择,只能接受这种偶然性的宿命。这个终极悖论,是无解的。除非,现代物理学能够进步到把时光逆转的理论变成现实。或许……
    这就像旧约的古老神话,只有偷吃智慧果,有了思想与意识之后,方知何为罪恶。而在意识觉醒之前,同样的行为,并不被人省察为罪恶。意识进化的代价,就是用超越物性本身的视角,即德道,来分门别类万物,为人所用,然而,人也因此背负原罪的十字架。
  •   人如果作为动物的存在,一切都是自然本能,天地默默无亲,天地不仁也是最大的仁,因它没有偏颇。所以动物不需要思考,无所谓善恶。
    人如果作为佛的存在,一切都是自在无碍,观自在菩萨行深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不增不减,无垢无净。
    可惜人不能是动物不能是佛,人作为人的存在,就是相对的存在,于此相对中如何能叩问绝对?于此相对中找不到绝对真理、绝对答案。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于此相对中表达相对的善!
    同时我再展望:当依凭着境界的提升、心怀的阔大,将这相对的善也无限地拓展,能不能渐渐地、渐渐地就接近了绝对?!不过即便依然只能是相对,我也依然谨守这相对的善。
    善需要表达,善需要行动,尽管它只是相对的!
  •   是啊,我们只有保持和发扬这相对的善。把这种相对性发挥到极致,正是人的意义与社会美丽之所在。
    好久不见蓉儿说话了,最近还好吗?
  •   我强调善的表达与行动,并不表示反对思考。
    毕竟现实人生,我们处身于形形色色的世内世外(做不做和尚呢?)、局内局外(局内人抑或局外人),我们甚至处身于狗镇内外,要表达相对的善并不容易,要表达相对的善其实更需要思考、需要辨识乃至需要妥协。
    只是思考最好引领至清醒的行动,而不是绝对的困惑。
  •   确实如此,同意你所说,我正在过渡之中。
    现在比较心安了,等时机适合,就辞去文案的工作,去做教师,一边尽己所能的“启蒙”,一边更系统的读书和思索一些问题。折腾来折腾去,我发现,这可能是唯一的一种让我充实和热爱自我的方式,唯一的意义。
    我三篇文章的标题和主题,一下被你用一句话概括了,精炼。
  •   2008-11-25 19:35:41 蓉儿  
    人如果作为动物的存在,一切都是自然本能,天地默默无亲,天地不仁也是最大的仁,因它没有偏颇。所以动物不需要思考,无所谓善恶。
      人如果作为佛的存在,一切都是自在无碍,观自在菩萨行深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不增不减,无垢无净。
      可惜人不能是动物不能是佛,人作为人的存在,就是相对的存在,于此相对中如何能叩问绝对?于此相对中找不到绝对真理、绝对答案。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于此相对中表达相对的善!
      同时我再展望:当依凭着境界的提升、心怀的阔大,将这相对的善也无限地拓展,能不能渐渐地、渐渐地就接近了绝对?!不过即便依然只能是相对,我也依然谨守这相对的善。
      善需要表达,善需要行动,尽管它只是相对的!
    这话真清醒。:)
    人不是佛也不是动物,有罪恶有挣扎却要不断向善……这是多么精彩啊。
  •   考虑这些你会发疯的
  •   呵,那要看有多聪明了。
  •   出世的态度一般以入世为依据啊
  •   哲学不能过度,思考也有限量。
  •   哪里能下载到这本书
  •   哲学的作用现在为止得到最好的觉得是“了生死”
  •   猫不是用来吃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